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精美短文摘抄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1W

精美短文摘抄通用多篇

短文摘抄 篇一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外閲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7-098-01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明確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等。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閲讀習慣在語文教學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粗淺地談幾點體會:

一、制定閲讀計劃

學期初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興趣愛好,制定出比較系統的課外閲讀指導計劃,一般應配合教材進行,一學期制定一次為宜,每週安排一節進行課外閲讀較好。每學期開始向學生公佈一批課外閲讀的書籍和要求,如《西遊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魯濱遜漂流記》等。同時幫助學生制定自己的閲讀計劃和時間表,並記錄每天閲讀情況。合理安排好課內學習與課外知識的銜接、課內學習與課外閲讀的時間分配,做到課內課外相互結合、相互促進。

二、營造讀書氛圍

學校讀書環境是一種語言,良好的讀書環境的能夠激發師生的讀書慾望。增強班級文化建設,規範圖書角的建設,學生的課外書籍實現資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牆壁展出名人名言、經典詩文,乃至優秀學生的讀書自創“小名言”。如:“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每一面牆壁,都浸潤着文化氣息,飄溢着濃濃書香。每週開展一次“讀書小明星”、“課外知識小博士”等評比活動來激發閲讀願望,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

三、激發閲讀興趣

只有讓孩子讀書的慾望增強,產生閲讀的內部動力,才能開發心智,提高讀書能力。教師應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 首先,趣味引導。可以利用各種契機,用自身的語言描述給孩子建立一→←個有趣的課外書表象,讓孩子產生對課外書的一種嚮往。每週適當安排一定的時間,引讀部分童話故事、成語故事、精典名著,用生動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發學生強烈的看書慾望,激發孩子閲讀類似書籍的興趣。其次,體驗成功。 孩子只有在閲讀中體驗到成功,才能保持讀書的熱度,在閲讀教學的開展中,教師要以賞識的眼光關注每一個孩子的閲讀過程,發現其“閃光點”,不失時機為孩子某一做法進行激勵、表揚、喝彩,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如堅持每天上新課前讓學生輪流讀一篇短文,其他學生寫上日期、朗讀者和朗讀的作文題目,認真聽,聽後請個別同學談感受。這一舉措,不但鍛鍊了學生的膽量,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

四、搭建閲讀平台

學生閲讀興趣能否保持還有賴於教師組織開展的各種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無形的提高閲讀能力。教師通過佈置一些針對性的活動,來促使學生去閲讀。可以開展手抄報活動。手抄報可以幾個同學組成一個小組,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職。教師在指導時,要給學生固定一些欄目,如讀書心得、好書共賞、名文摘抄等來促使學生在辦報的過程中廣泛地閲讀。也可以開展“讀名著”活動,讓學生説一説心目中的名著經典和名著逸事;走進名人,誇一誇自己喜歡的名作家和名主角。也可以開展徵文活動,教師可以佈置一些如《我最愛讀的一本書》、《向你推薦一本好書》等作文題,這樣就逼使學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閲讀量,時間長了,學生的閲讀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五、傳授閲讀方法

在教學中應當教會學生自主閲讀的方法。

速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

精讀法,就是對於一本書中的重點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裏精思熟讀的閲讀方法。教師指導學生地進行課外閲讀的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註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找關鍵字法,通過找文眼,找關鍵詞、句。文眼是揭示段落的主要內容或主旨的句子;關鍵詞、句(中心句),在段中是揭示段落的主要內容,通過找關鍵詞、句(中心句)加深對文段的理解。重點段落是文章的關鍵語段,它往往是文章的精華,也往往含有難理解的句子。

摘錄法,此閲讀就是在閲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

批註法,就是對閲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註釋,寫評語,做到讀與思共,思與讀隨。

六、創新閲讀方式

如果沒有創新,閲讀的價值就大打折扣,沒有創新就談不上閲讀能力的提高與發展。只有在閲讀中創新,才能真正提高閲讀品位。如我們可讓學生在重點語段中補寫句子、仿寫句子、擴寫句子、自擬問題。我們可讓學生在閲讀文章後補寫內容或續寫情節,藉此發揮學生的閲讀想象,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要讓學生在閲讀中學説話、學寫作。説別人未説過的話,寫別人未寫過的話,這就是創新。學生每次閲讀都能做到這一點,實際上每次都在創新。在學生的閲讀過程中,老師要要注意發現學生哪怕一點點的進步,及時進行表揚,使他享受成功的喜悦。經常得到表揚的學生,學習興趣也在不斷地鞏固和發展;而屢遭失敗,經常受批評、斥責的學生,其學習興趣就會日漸衰減,直至完全喪失。所以,要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就要創設條件,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

短文摘抄 篇二

關鍵詞:國中,語文,對策

不知不覺從事語文教學已經10多年了,在這些年的教學中,我發現我們語文老師在面對如何破解語文高分難的這一“瓶頸”現象時,似乎總有種“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覺,事實真是這樣的嗎?通過對國中語文教學的走訪調查,並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於限制國中生語文成績提高的因素,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1、讀書時間較少

閲讀是語文學習的主要方法,而現在的國中生的語文閲讀時間明顯較少。一方面是早讀時間少或幾乎沒有,另一方面,課堂教學中總是以教師的“滔滔不絕”為主,課上的朗讀反而成了一種“點綴”。另外,學生把課下的大部分時間留給了數學和英語,留給課外閲讀的時間實在是少之又少。

2、誦讀缺乏目的性

很多教師堅持認為多講多練才能提高語文成績,而誦讀只是傳統教學中“束縛人的笨辦法”。這樣,學生在教師的灌輸式教學中慢慢變得習慣,他們習慣於聽老師講,自己動筆記,漸漸失去了讀書的主動性。即便是讀,也是被老師要求的讀,這種沒有用心、用情的讀好比唸經,根本起不了誦讀的作用。

3、誦讀內容面狹窄

國中是語文素養養成的重要時期,多讀書,是語文素養養成的重要途徑。然而,在考試壓力和錯誤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學生不僅讀書的時間少,讀書的範圍也十分狹窄,只侷限於幾本教材和輔導書,這自然使得學生腦中的知識儲備淺而薄。

4、試題的侷限性

考試中默寫的內容主要是名言警句,這不能全面的反映學生日常的讀背情況,筆試這種單一的考試形式,也使得學生不重視讀、背,只重視書面解答。孰不知,這也恰恰成為了限制成績提高的“兇手”之一。

發現了問題,就要着手解決,到底怎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我想,不外乎是多讀、多背、多積累。

一、多讀、多背

我始終認為,讀和背是學習語文最好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在我國數千年的文化教育史上,熟讀成誦是最主要的教學方法,程羲在《中國歷史逸聞》一書中做過統計,清代的應考生要背熟數十萬字的書,其中包括《論語》、《孟子》、《書經》、《詩經》、《禮記》、《左傳》,這些書少則背十萬字,多則近百萬字。這還不包括要看數倍於此的註釋和其他非讀不可的典籍。背誦是傳統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方法,憑藉這種略帶強制性的教學手段,學生受到了古代先賢的思想薰陶、道德感召、智慧啟迪和情感上的滋潤。方法雖然“笨拙”,但收穫不得不説是極豐富的。這樣的結果與素質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是不謀而合的啊。多少教育學家都認為,趁着少年時代記憶力旺盛,多讀多背,積累下的將是一生的財富。兒時的巴金能背誦200多篇的《古文觀止》,8歲的郭沫若能背誦《唐詩三百首》,這些文學家們語文能力的形成無不得益於誦讀。教育學者、特級教師魏書生也強調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他認為讀和研究課本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首都師大附中的教學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們每節課都保證不少於25分鐘的閲讀時間,在熟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熟讀中梳理文章思路,在熟讀中鑑賞語言技巧。他們對閲讀的要求是,現代文至少讀三遍,上不封頂,歡迎多讀,表彰背誦;經典段落要求“美讀”,要讀出重音、節奏、韻律、情感和意境。魏書生、高潤華、盧元等優秀語文教師都在教學中,強調讀和背的作用,並在實際教學中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有了這麼成功的教學案例,我們何苦還要繞彎路、碰釘子,為什麼不撿這現成的“便宜”,將人家現成的好方法拿來照搬活用呢!

學生讀得多了,視野開闊了,自然就會有比較,有鑑別,也自然也就會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我認為,國中階段畢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把經典名著一一讀來,所以只要讀這三個方面的就可以。一是讀《語文讀本》中的篇目;二是讀教育部推薦的閲讀名著;三是讀精美的短文,例如《讀者》《意林》《青年文摘》等雜誌。正所謂“胸藏萬匯憑吞吐”,“腹有詩書氣自華”,肚子裏的“墨水”多了,對文章的鑑賞和理解能力自然就會提高,提筆寫作的時候也會“滔滔不絕”了,何愁語文成績上不去呢。

二、多積累

語文成績的提高要靠平時的積累,像語文中的字詞,成語,詩歌,文言,作文素材,語感等等,這一切都離不開積累。國中階段有幾個方面的積累是比較重要的:字的積累、詞的積累、名言名篇的積累、言語方法的積累、生活言語的積累和語文學習習慣的積累等。對於國中語文的積累,有三個辦法:其一是單元積累法。是在每個單元的學習結束後,及時歸納本單元中的難度字、易錯字、成語典故、精彩語句等;其二是考點積累法,根據《考試説明》上的考點説明,對散見於課本、教輔、試卷中的語言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三是易混淆點積累法,對自己在平時訓練和考試中出錯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和總結,也就是使用“糾錯本”,將知識積少成多,而錯誤則會越來越少。

積累對寫作尤其是非常有利的,這裏不得不説一個好習慣,那就是摘抄。俗話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很多學生問我,每次寫作文的時候,就不知道寫什麼好,問我要祕訣,我告訴他們一個字――“抄”。抄名人名言,抄詩詞歌賦,抄名篇段落,抄生活素材。前面三個好理解,那生活素材是指什麼呢?為了避免寫一篇文章,大家清一色的應用相同的事例,我經常把在新聞、報紙上的看到的精彩故事講給學生聽,我還把每一年的感動中國的材料都印發給學生,要他們摘抄下來,留作寫作素材,這些來源於生活的素材非常廣泛,避免了作文“千人一面”的尷尬局面。

讀和寫只是積累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聽和看也很重要。從廣義上講,生活本身就是一種積累,積極的參與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以及其他健康的社會生活,對於學生都是有意義的積累。由於國中生的時間有限,因此,就更要抓住一切對語文學習有利的機會好好體驗,好好積累。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只有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切實提高學習成績。因此,這些方法的應用前提是,鼓勵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嘗試和探索,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來學習語文。我們一直在找學習的祕訣,這祕訣到底是什麼呢?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在選擇了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以後,必須要勤奮努力,不懈探索,持之以恆,才會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1]展瑞紅。腹有詩書氣自華 改變觀念獲高分[J].考試(教研版),2007,(2).

[2]蔣菊嵐。注重語文學習方法指導有效提高語文教學力[J].青春歲月,2012,(11).

[3]麥年。語文學習方法芻議[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2,(12).

[4]李虹美。淺談國中語文學習方法[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2,(1).

[5]王亞輝。淺談國中語文課堂的聽説讀寫訓練[J].學週刊。2011(34)

[6]靳金海。淺談在國中語文課堂中如何激活學生興趣[J].學週刊。2011(34)

[7]陳誼。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導入技能[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2(02)

短文摘抄 篇三

關鍵詞:課外閲讀習慣養成 策略

閲讀是伴隨每一個讀書人一生的極其重要的能力。新課程改革不僅對學生的閲讀速度、閲讀量進行了量化,而且還對閲讀教學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使課外閲讀有效地促進課堂閲讀教學,現結合自己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談幾點探究心得。

一、中學生課外閲讀現狀

隨着時代的發展,在眾多龐雜資訊、網絡媒體信息的強烈碰撞和衝擊下,中學生的閲讀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和充滿競爭的學習環境,使許多學生難於安心閲讀,甚至是無興趣閲讀。在書籍越來越豐富的年代,許多學生卻漸漸遠離課外書籍,尤其是經典名著。很多學生知道,閲讀名著可以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學修養,對語文學習很有幫助。但許多學生認為經典作品大都是大部頭的,較難懂,感覺枯燥,提不起閲讀的興趣。甚至到了高中,還有相當部分學生未涉獵過文學名著,對名著的瞭解大都通過名著改編的電視劇。中學生課外大部分時間用於看電視、上網聊天、打遊戲、瀏覽網頁、聽音樂、做理科類作業等,而用於課外閲讀的時間越來越少,閲讀面越來越窄,甚至逐漸失去了對文字閲讀的興趣。現在的學生喜歡具有視覺衝擊力的圖書瀏覽,富有趣味性的短文,追求輕鬆娛樂性的閲讀形式,這樣的快餐式閲讀,這樣的“淺閲讀”,不僅易引起學生閲讀營養不良,導致學生文字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的下降,而且學生無法感受到文學經典的真正魅力。再者,現在好多家庭圖書量少,甚至幾年未曾添過一套家庭藏書,家長閲讀少,甚至幾年不曾讀過一部完整的圖書,家庭閲讀環境未能營造良好的閲讀氛圍。在過多追求考試功利的當今,許多家長也在有意無意地限制着學生的閲讀自由,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給學生灌輸很多“現實”的東西,只能讀參考書,讀教輔材料,功利性成了學生閲讀的主導,而一般的所謂的課外書則被禁讀。這樣的閲讀現狀不能不引發教師的思考,尤其是在高中施行新課程的時候,作為教師更應重新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更要明白功在課外,利在課內的妙處。

二、中學生課外閲讀習慣養成的策略

中學生課外閲讀要根據閲讀主體的特點,在激發學生閲讀興趣、明確閲讀目標和掌握一定的閲讀方法上作出努力,可以採取以下幾方面對策逐步提升學生的閲讀效果。

1.激發閲讀興趣,端正閲讀動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孩子們主動積極閲讀的基礎。兩千年前的孔子也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樂之者。”許多學生對閲讀不感興趣是沒有領略到閲讀的豐富性、生動性和樂趣性,覺得生活太貧乏、太單調,對此,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閲讀心理,努力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導學生多選擇一些健康有益、貼近學生生活的讀物來讀,當然,教師也應通過課堂教學或舉辦講座、專題介紹等形式,對有關的文章、作品等進行精當的點評,留下一些思考的問題,以增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通過閲讀課外書籍以尋求答案的興趣。同時,對讀過這些作品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促使其他同學產生嚮往之心,從而營造一種良好的閲讀氛圍。

2.共賞《讀者》佳作,汲取人文營養。據調查,當今對學生影響最大的書籍是《讀者》(雜誌),《讀者》作為一種文摘性的雜誌,其所選擇的文章既能啟迪心智,又短小精悍,人文性較強,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一直以來,《讀者》始終保持與時代同步,堅持“真善美”的主旋律,以濃厚的人文關懷為主標尺,這種追求,與大學聯考作文命題的價值取向幾乎一致。它適合高中學生閲讀,學生也有興趣閲讀。因此,每兩週可開設一節《讀者》閲讀課,推薦閲讀《讀者》文章,共賞《讀者》佳作,讓學生摘抄其中優美語段,共評其中經典之作,使學生在《讀者》中汲取閲讀營養。

3.傳授閲讀方法,指導閲讀內容。要給學生正確的指導。要幫學生解決讀什麼、怎樣讀的問題。一方面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本校圖書條件給學生列出課外必讀書目,或開列選讀書目,並有具體的措施來督促落實。閲讀還應滿足學生的自主性需求。

4.培養良好閲讀習慣。科學的閲讀方法和良好的閲讀習慣是提高閲讀效率的關鍵。指導學生課外閲讀時最好要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動筆,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具體方法大致如下:(1)制卡片。將文章中重點詞句、精彩語段進行摘抄,分類整理,便於學習和查找。(2)列提綱。用自己的語言複述故事或主要意思,學會概括,並努力把書讀薄。(3)作批註。用不同符號對內容、字句、藝術特色等方面做一標記,進行理解、體會、質疑。根據平時學到的知識和自己的習慣,或者記在專用的本子上或者寫在書上。(4)寫心得。進行課外閲讀過程中通過思考研究,要學會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閲讀作品不要侷限於別人對作品的理解和評價,要在閲讀中培養創造性思維,寫出自己對作品的看法理解。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新教育之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短文摘抄 篇四

關鍵詞:寫作教學 讀與寫 評與改

走上語文教學工作崗位已近十年,連續六年的高三教學,使我對作文教學又多了一份認識、一份關注:60分的作文分值,竟佔整張大學聯考語文完卷的四分之一,這足足可見作文在語文大學聯考中的地位之重。因此,也可以這麼講,教師在備考過程中,作文教學抓得成功與否,很大程度決定了學生大學聯考語文成績的能否再上台階。有感於此,本人想借此簡單地談談自己高三的作文觀及作文備考中的一些舉措,不當之處,還望同行批評指正。

一。讀出好文章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是作文的基礎,是作文的動力。眾所周知,寫作素材的積累、信息源的擴大、知識領域和寫作視野的擴開,對於充實學生知識素養、提高寫作水平甚為重要。所以説,讀,是作文的前提,是作文的準備。

多讀,是歷代成名作家的創作經驗,古今作家的經驗之談也都證明了這一點。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歐陽修道:“作詩須多誦古今人詩”;魯迅在談自己的寫作時説:“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説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或方法的”,“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這些精闢的見解都道出了閲讀實踐的重要性。

所以説,讀書是寫作的第一要素。從某種程度上來説,作文是靠讀出來的。我的作文教學經驗之一,就是一直注重培養學生具有讀書意識,讓讀書始終貫穿整個學期的作文教學併成為一個重點。

舉措一:粗放型的個體閲讀。就是把學生趕進閲覽室,讓學生進行自由的閲讀。教師參與管理,引導學生明確閲讀的意義及推薦閲讀報刊雜誌的種類。《讀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覽》《八小時之外》《遼寧青年》《微型小説》《作文成功之路》《讀寫天地》《雜文報》等純文學類刊物都是學生有目的閲讀的首選。這些刊物上的文章或內容充實、觀點新穎,或材料豐贍、論證透闢,或文體活潑、語言純熟精美。多讀這類文章,對學業緊張、課業繁重,生活在“三點一線”中的高三學子而言,確實能起到“短、平、快”的功效。在具體閲讀過程中,我鼓勵學生摘抄,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舉措二:咀嚼型的鑑賞品評。我們不妨把一些優秀的報刊雜誌看作學生閲讀時間的“源”,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投入一定的經歷來“開源”,蒐集、整理、摘尋充足的文質兼美的課外閲讀材料供學生閲讀。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我主動的給學生下載印發一些精美的時文,每週3至4篇,作為定律堅持。有時在早自修供學生閲讀,有時闢出專門的閲讀課,本着“讀一讀、議一議、品一品、談一談”的形式展開,適時必要的點評能引領學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精要。《驢子與枯井》《我很重要》《懷着感恩之心生活》《寬待人性》《重拾信仰》等文章更是學生百讀不厭的美文。

作文靠讀,當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二。寫出好文章

作文靠寫,這是大實話,誰都懂,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事實上,學生對這一點認識不夠。進入高三,多數學生認為與其花一兩個小時寫上一篇大作文,不如實實在在做幾道數學習題,背幾個英語單詞,學生的練筆習慣大不如前。怕作文,不能堅持經常寫;疏於動筆,導致文筆晦澀、文思不暢,寫作成了制約學生語文總分再上台階的瓶頸。解決這個瓶頸最有效的辦法,我認為就是強化學生的寫作意識,繼續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古人云:“文章硬澀由於不熟,不熟由於不多做。”陸游也説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些至理名言都強調了寫的重要性。各種能力的提高,都離不開反覆練習,寫作這種表達能力的提高,尤其需要反覆練習。要想寫好作文,必須堅持多寫多練。因此,在高三作文教學中也應重視學生的多練、多寫。重視在各種情況下的學生用筆表達,這不僅可以是句子的仿寫,語言的錘鍊;也可以是短文的訓練,提綱的擬寫。因此,我不僅讓學生堅持每兩週必做一篇大作文,還堅持天天做摘抄、週週寫隨筆,利用課上課下練詞練句練段練篇,隨時隨地地練習,各式各樣地寫作,加強反覆練習,讓學生形成習慣。同時,又把學生的自由創作與模擬考場規範文的寫作有機結合起來。因此可以説,不間斷的練筆,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發現了作文備考中的缺陷;重塑了博取作文高分的信心。也只有寫,大學聯考作文時才不致出現肚裏無物、無從着筆、文思真空的問題。

三。改出好文章

改,是提高作文的必經之路。中學生自己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修改,更是較快提高作文水平的捷徑。多寫是必要的,但多改更有必要。清人唐彪説:“文章草創已定,便從頭至尾一一檢點。氣有不順處,須疏之使順;機有不圓處,須煉之使圓;血脈有不貫處,須融之使貫;音節有不葉處,須調之使葉:如此仔細推敲,自然疵病稀少。”這段話強調了修改的作用和方法。尤其是我們學生的考場作文,明顯的錯別字,多處的表達語病,不規範的標點符號等等都是閲卷老師的心頭大忌。而良好的修改習慣尚需從平時養成。平時練筆的文章草稿成篇後,我鼓勵學生自己首先做第一個讀者,從字詞句的書寫表述入手,然後及篇章的立意選材,反覆地用紅筆修改,直至自我滿意為止;在此基礎上我還讓學生互批作文,同學間的作文互批可以發現、學習別人的長處;同時看到別人的缺點短處,並引以為鑑。這是好事,也讓學生的思想多了一個相互交流,開放的機會。“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須頻改之方入妙耳。”古人之言,真是金玉良言。

改,能出好文,也能出妙文。文不厭改,也要成為學生作文的習慣。反覆地改,可以扭轉學生草率成文的壞毛病。我們中學生應該養成修改文章的習慣,尤其在動筆前腹稿的修改後,才能夠“一筆寫成不加點綴而自工”。

四。評出好文章

現實生活中的人,沒有一個人不樂意接受表揚的。當你聽了一番表揚,心裏就沾沾自喜,就有一種動力,就有一種再表現的慾望。即便高三學子也是如此。在作文教學方法上,我抓住學生寫作上的每一點成績,給以及時肯定、鼓勵和表揚。這種舉措,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批改時,評語側重肯定為主;講評時,評講以亮點為主;範讀時,朗讀優秀作文為主;交流時,推薦特色作文為主。

總之,每篇習作後,總讓學生處在一種被肯定、被賞識的境界,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的作文有優點,有可取之處,這樣,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自信感和成功感,作文表現欲就會更加強烈,對以後的作文就會更努力而且期望更高。

在作文教學中注重讀、寫、改、評的各個環節,強調的是學生為作文的主體,讓學生在準備、實踐、提高中發揮主體作用。教師只是起促進、引導作用。作文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沒有學生的主動性,是不會有好的效果的。同時,我認為作文備考指導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要有階段性;當然,也離不開必要的技巧和方法的點撥。但最重要的是學生自己的實踐寫作,作文,作文,非作不能成文。所以,讀、寫、改是學生的實踐,評是教師的捧場與鼓勵。四者結合起來,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也只有這樣,作文教學才能有聲有色,效果理想。

以上,是我對高三作文教學的點滴體會和認識,很不全面和成熟,難免有偏頗和不妥,望不吝批評指正,共同探討,以提高、促進高三作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