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李商隱的詩有哪些經典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55K

李商隱的詩有哪些經典多篇

池邊 篇一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隱

玉管葭灰細細吹,流鶯上下燕參差。

日西千繞池邊樹,憶把枯條撼雪時。

評事翁寄賜餳粥走筆為答 篇二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隱

粥香餳白杏花天,省對流鶯坐綺筵。

今日寄來春已老,鳳樓迢遞憶鞦韆。

酬別令狐補闕 篇三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隱

惜別夏仍半,回途秋已期。那修直諫草,更賦贈行詩。

錦段知無報,青萍肯見疑。人生有通塞,公等系安危。

警露鶴辭侶,吸風蟬抱枝。彈冠如不問,又到掃門時。

悼傷後赴東蜀闢至散關遇雪 篇四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隱

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

散關三尺雪,迴夢舊鴛機。

公元851年(宣宗大中五年)夏秋之交,王氏突然病逝,李商隱萬分悲痛。這年冬天,他應柳仲郢之闢,從軍赴東川(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縣)。痛楚未定,又要離家遠行,悽戚的情懷是可想而知的。這首詩,就寫於赴蜀途中。

起句“劍外從軍遠”,點明這次遠行的原因是“從軍”,即入節度使幕府。“劍外”,指劍閣之南蜀中地區。詩題“遇雪”而作,卻從遠寫起,着一“遠”字,不僅寫行程之遙,更有意讓人由“遠”思“寒”。隆冬之際,旅人孑然一身,行囊單薄,自然使人產生苦寒之思,又自然地使人盼望家中妻子寄棉衣來。可是,詩人的妻子已經不在人間,沒有人為他寄衣了。

第二句“無家與寄衣”,藴意精深。一路風霜,萬般悽苦,都藴含在這淡淡的一句詩中了。詩人善於用具體細節表達抽象的思念,用寄寒衣這一生活中的小事,傾瀉出自己心底悲痛的潛流和巨大的哀思。

“散關三尺雪”句是全詩的承轉之辭,上承“遇雪”詩題,給人“亂山殘雪夜,孤燈異鄉人”的淒涼飄泊之感,同時,大雪奇寒與無家寄衣聯繫起來,以雪夜引出温馨的夢境,轉入下文。讀者不妨這樣聯想,也許因為大雪封山,道路阻絕,作者只能留宿散關驛舍。傷痛倦極,朦朧入睡,睡夢中見妻子正坐在舊時的鴛機上為他趕製棉衣。“迴夢舊鴛機”,情意是十分真摯悲切。紀昀雲:“迴夢舊鴛機,猶作有家想也。”用“有家想”反襯“無家”喪妻的痛苦,以充滿温馨希望的夢境反襯冰冷嚴酷的現實,更見詩人內心痛苦之深。至於夢中與妻子相見歡娛的情景和夢後倍覺哀傷的愁緒便略而不寫,留在紙外,讓讀者自己想象思索了。

此詩樸素洗煉,而又深情綿邈。詩用層層推進、步步加深的手法,寫出淒涼寂寞的情懷和難言的身世之痛。從軍劍外,畏途思家,這是第一層;妻亡家破,無人寄禦寒之衣,傷別與傷逝之情交織一起,這是第二層;路途遇雪,行期阻隔,苦不堪言,這是第三層:“以樂景寫哀”,用温馨歡樂的夢境反襯冰冷痛苦的現實,倍增其哀,這是第四層。詩至此,可以看出,在悼傷之情中,又包孕着行役的艱辛、路途的坎坷、傷別的愁緒、仕途蹭蹬的感歎等複雜感情。短短二十字,概括如此豐富深沉的感情內容,可見李商隱高度凝鍊的藝術工力。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夏秋之交,王氏突然病逝,李商隱萬分悲痛。這年冬天,他應柳仲郢之闢,從軍赴東川(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縣)。痛楚未定,又要離家遠行,悽戚的情懷是可想而知的。這首詩,就寫於赴蜀途中。

《無題(其一)》 篇五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送從翁東川弘農尚書幕 篇六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隱

昔帝回沖眷,維皇惻上仁。三靈迷赤氣,萬匯叫蒼旻。

刊木方隆禹,陛陑始創殷。夏台曾圮閉,汜水敢逡巡。

拯溺休規步,防虞要徙薪。蒸黎今得請,宇宙昨還淳。

纘祖功宜急,貽孫計甚勤。降災雖代有,稔惡不無因。

宮掖方為蠱,邊隅忽遘迍。獻書秦逐客,間諜漢名臣。

北伐將誰使,南征決此辰。中原重板蕩,玄象失鈎陳。

詰旦違清道,銜枚別紫宸。茲行殊厭勝,故老遂分新。

去異封於鞏,來寧避處豳。永嘉幾失墜,宣政遽酸辛。

元子當傳啟,皇孫合授詢。時非三揖讓,表請再陶鈞。

舊好盟還在,中樞策屢遵。蒼黃傳國璽,違遠屬車塵。

雛虎如憑怒,漦龍性漫馴。封崇自何等,流落乃斯民。

逗撓官軍亂,優容敗將頻。早朝披草莽,夜縋達絲綸。

忘戰追無及,長驅氣益振。婦言終未易,廟算況非神。

日馭難淹蜀,星旄要定秦。人心誠未去,天道亦無親。

錦水湔雲浪,黃山掃地春。斯文虛夢鳥,吾道欲悲麟。

斷續殊鄉淚,存亡滿席珍。魂銷季羔竇,衣化子張紳。

建議庸何所,通班昔濫臻。浮生見開泰,獨得詠汀蘋。

聽鼓 篇七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隱

城頭疊鼓聲,城下暮江清。

欲問漁陽摻,時無禰正平。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當時李商隱滯留在武昌、雲夢一帶。這裏正是東漢末年名士禰衡被殺之地。李商隱睹景生情,懷古思今,寫了這首《聽鼓》。

此詩前兩句寫景。薄暮時分,詩人漫步城外。只見古老的城牆矗立在夕陽餘輝中,顯得那麼肅穆,似乎在沉思;城牆下,江水汩汩,似乎在低聲訴説。黝黑森嚴的古城牆、流經千載的江水,再加上朦朧的暮色,這番景象很容易在人們心頭喚起一種地老天荒、宇宙無窮的感慨。此刻,城頭上又傳來激昂的擊鼓聲、悠長的號角聲。鼓角之聲融入蒼茫暮色,飄落在江面上,與嗚咽的流水聲,匯成一首奇異的樂曲。它彷彿是熱烈的吶喊、憤怒的呼喚,又彷彿包含着悽歷的呻吟。它使人激動不安,又使人凝神深思。“城頭迭鼓聲,城下暮江清”,從字面上看,只是交代了暮色中聽鼓這一事實,然而它卻渲染出了一種蒼涼而幽怨的氣氛。

那時急時緩、抑揚頓挫的擊鼓聲使詩人想起了歷史上有名的擊鼓罵曹的故事:三國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威震朝野;而一介書生禰衡(正平)卻偏偏不肯奉迎他。曹操為了羞辱禰衡,故意令他充任鼓吏。一日,曹操大宴賓客,令禰衡擊鼓娛眾。禰衡從容不迫,裸體更衣,擊《漁陽摻撾》,聲節悲壯,聽客莫不為之動容。隨後,他又大罵曹操弄權。曹操雖恨之入骨,但又恐殺之而招致物議,便把他送到劉表處;禰衡又得罪了劉表,最後送到江夏太守黃祖處,被殺。詩人此時所滯留之地,正是當年禰衡被殺的地方,那在蒼茫暮色中顯得格外悲愴、渾遠的鼓聲,自然使他想起當年擊《漁陽摻撾》的人。詩人不禁慨然歎道:“欲問漁陽摻,時無禰正平。”

由所聞之鼓,想起《漁陽摻撾》;由《漁陽摻撾》,想到擊此調而喪身的人,可謂聯想自然,一氣貫通。見景生情,追憶往事,這是第一層意思。“欲問漁陽摻”,説明詩人又清醒地意識到眼下所聞並非禰衡所擊之曲;之所以聽不到那悲烈之調,乃是因為“時無禰正平”。由追憶往事而回到眼下情景,發出惋惜之歎,這是第二層意思。然而,當今世上多是阿奉權勢、趨時媚上之流,正需要像禰衡這樣的人慷慨擊鼓,以《漁陽摻撾》的清亮之音掃蕩混濁之氣,使媚俗者自慚,使權勢者知羞。可惜如今既聽不到那曲《漁陽摻撾》,也見不到像禰衡這樣的人。其時,正是牛黨當權,李黨紛紛被逐之時,國事日非,詩人憤慨極深。追昔撫今,一吐胸中塊壘,這是第三層意思。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對往事的追憶、對現實的感慨,融匯成一股鬱憤之氣,迴旋往復,寄慨遙深。

南山趙行軍新詩盛稱遊宴之洽,因寄一絕 篇八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隱

蓮幕遙臨黑水津,櫜鞬無事但尋春。

樑王司馬非孫武,且免宮中斬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