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導遊詞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1W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導遊詞多篇

中國世界遺產導遊詞 篇一

各位遊客,大家好,很榮幸當今天的導遊。今天,我帶大家去觀賞我國鼎鼎有名的長城。

長城是由城關、城牆、敵台、烽火台等構成的,是我國古代各民族統治集團間的軍事防禦工程體系。

長城是在兩三千年,由各族人民反覆多次修築而成的,體現着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和堅強意志,成為我國古代文明中的一項光輝燦爛的瑰寶。長城內外各族人民在無數次鬥爭和長期交往中,發生過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吸引着歷代文人墨客為它賦詩作畫,在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許多優美動人的篇章與畫卷。

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了,那個時候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邊界上紛紛修築了長城,叫做互防長城。如今,長城經過幾次修整之後,基本恢復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且它還是當今世界上最上的防禦性城牆!遍佈了我國16個地區,全長達到了10.8萬里。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這次長城之旅就到止結束了,有時間還可以再來。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導遊詞 篇二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八達嶺長城觀光區,今天由我來帶領大家遊覽這舉世矚目的八達嶺長城,希望大家好好觀賞一下先輩給我們留下的名勝古蹟!

大家看,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長城腳下,遠遠望去長城像不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告訴大家,這段長城是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一萬三千多裏呢!我們上去從近處看一看長城吧!

遊客朋友們現在登上了長城,這段長城修築在八達嶺上,高大堅固,這是用城磚和巨大的條石築成的。上面的城牆頂上鋪着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闊的馬路,五六匹馬可以並行,現在遊客朋友們可以試 一試,幾個人拉手是不是可以通行?

好,大家往前走,邊走邊看一下。看!城牆外沿的兩米多高的成排的是垛子,垛子上方形的口就是瞭望口,垛子下面的小圓洞是射口,打仗時供瞭望和射擊用。向城牆頂上看,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那是屯兵的堡壘,打仗時城台之間可以互相呼應。

遊客朋友們,不知不覺中,這次旅行結束了,希望這次遊覽給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導遊詞5 篇三

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很高興在這次旅行中為你服務。我是“小紅領巾導遊”金傲成,今天我帶你進入杭州三日遊的第一站——西湖。看,西湖四周青山綠水,鏡般的湖面上排列着優雅的柳樹。多麼迷人的風景。

西湖主要由一湖兩峯三泉四廟等景觀組成。我來説説斷橋雪吧!是西湖十大景點之一!在古代,人們稱斷橋為寶佑橋、段家橋和殘雪斷橋,它位於西湖的西南角。冬天下雪後,向陽面的冰融化了,背陰面的冰像銀一樣,從橋邊垂下來。往外看的時候,人們眼中的斷橋似乎斷了,讓人有片刻的不解。至於斷橋,也有美麗的傳説。在中國人廣為人知的《白蛇傳》中,白仙女和徐賢相遇的地方是斷橋。

接下來請自由活動,可以拍照,可以拍照,但不要在橋上亂塗亂畫,15分鐘後在這裏見面。

中國世界遺產導遊詞 篇四

各位遊客,大家好,今天我帶大家去廣東省新會成郊的一條河上的‘鳥的天堂’參觀。”

我們的船要靠近榕樹了。我們可以看清這大樹了。這棵樹佔地160多畝,枝幹的數目不可計數,一部分的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棵大樹躺在水上。

這裏就是“鳥的天堂”鳥在樹上做窩,我們不要捉它們。瞧,幾隻鳥在撲翅。

這裏非常清靜。起了一聲鳥叫。我們把手一拍,我們便看見一隻大鳥飛起來,接着是第二隻,第三隻。我們繼續拍手。這個樹林很熱鬧。到處都是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那隻站在枝上叫,那隻飛起來,那隻在撲翅膀。

大家注意地看。這邊有一隻,那邊漏了那隻,看那隻,那又有一隻,大家的眼睛真是應接不暇。一隻畫眉飛了出來了,給大家的拍掌聲一驚,又飛進樹林,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唱着呢!它的歌聲真好聽。

今天我們就遊覽到這裏。

中國世界遺產導遊詞 篇五

大家好,今天將由我帶領大家參觀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祭天建築羣→天壇。

天壇位於北京正陽門東南側,始建於明朝永樂初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場所,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形制最完備的的古代祭壇建築羣。天壇平面佈局呈“回”字形,北圓南方,象徵天圓地方。天壇分為內,外壇兩部分,每年孟春祈谷大典在祈谷壇舉行,冬至祭天在圜丘壇舉行。明清共有22位皇帝在這裏舉行過祭祀大典。

天壇不但以精美的古代祭壇建築羣聞名於世,也是北京城內最大的園林景觀。佔地面積有273公頃,植被覆蓋率達89%。100年以上的古樹名木就達3600餘株之多。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明朝天壇主要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天地合祀時期,一個是天地分開祭祀的時期。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在營建北京宮城的同時,建天地壇。初建時為天地合祀,稱天地壇。主體建築有大祀殿。有9位明朝皇帝在天地壇舉行過合祀天地大典。嘉靖年間,將天地合祭改為天地分祭。在原有的大祀殿的南面建圜丘,專門祭天。又在北京城的北郊建了方澤壇,祭地;東郊建朝日壇,祭日;西郊建夕月壇,祭月。嘉靖十七年時,把原來的大祀殿改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層圓形攢尖頂,更名為大享殿。三層圓頂又分別鋪蓋成了綠色、黃色、藍色,三色琉璃瓦,在這裏舉行大享禮。

清代乾隆皇帝對天壇的禮制、建築進行完善和相應的改變。主要有六項:

第一,改建齋宮。第二,改天壇的內外壇牆為“夯土磚包牆”。第三,擴建圜丘。第四,把祈谷壇大享殿改稱祈年殿,三色琉璃瓦統一成今天我們看到的藍色。第五,在天壇西側增設圜丘壇門,兩壇兩門,規制更加嚴謹。第六,改建皇穹宇。將重檐改稱單檐。我們今天看到的天壇祈年殿是光緒年間重建的。

1918年新年元旦天壇對外開放。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在天壇駐紮;解放前期,天壇曾經是國民黨軍隊的彈藥庫。園內雜草叢生,昔日皇帝祭天的神壇已經面目全非。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天壇進行了大規模的清理,部分建築進行了修繕。使得天壇煥然一新。形成了以“一、三、五、七、九”為特點的建築佈局。

一,一條明顯的中軸線。

三,三道壇牆。內壇牆;外壇牆;圜丘、祈谷之間的隔牆。

五,五組建築。圜丘壇建築羣;祈谷壇建築羣;齋宮建築羣;神樂署和犧牲所建築羣。

七,七星石。

九,九座壇門。外壇牆兩座,一座通往圜丘壇,一座通往祈谷壇。圜丘壇周圍四座,泰元門;昭亨門;廣利門;成貞門。祈谷壇東、西、北三座。東天門,西天門,北天門。

現在我們的位置是在成貞門。抬頭向北望去,可以看到一條長長的路,它連接着皇穹宇與祈谷壇建築羣。這條路,叫海墁大道,又叫丹陛橋。全長108丈,中間是神道,東側是御道,西側是王道。之所以稱為橋,説法有兩個:第一種説法是因為它南低北高,有步步高昇的意思,與天相連,所以叫橋。第二種説法是因為這條路的下面靠北建有走牲口用的通道。這個通道還有個別稱,叫鬼門關。因為這些牲畜是祭天的貢品,一旦經過這個通道,就再也無法生還,所以得名。在丹陛橋的北側偏東,有一個平台,這裏叫具服台。是皇帝舉行祈谷大典時,臨時在這裏休息,換衣服的地方。祈谷壇就位於丹陛橋的最北面了。

進入祈年門,我們就看到了,著名的祈年殿。上殿下壇。殿高九丈九尺九寸九分。殿頂為圓形三重檐攢尖頂,頂部有鎏金寶頂。天青色琉璃瓦,象徵“天”,殿內有蟠龍藻井。

祈年殿是用28根巨柱環繞支撐。形成內、中、外三圈。內圈4根龍井柱,柱間以東南西北的順序,象徵春夏秋冬。中圈12根金柱,隔出的12個柱間代表一年12個月,加上12根柱位,是24,代表一年的24個節氣。外圈12根檐柱,隔出的12個柱間,代表一天12個時辰。祁年殿內中間北部,放有一個方形高石台,上面擺放的是皇天上帝牌位。東西兩側的方形石,擺放的是清代列祖列宗的神牌。

出了祈年殿,在祈谷壇的北側,還建有一座五開間的大殿,叫皇乾殿。永樂年間建成,在天地壇時期它被稱作叫“天庫”,是專門存放祭祀天地神牌的地方。明嘉靖年間,天地分開祭祀後,皇乾殿專門放大享殿所需要用到的神牌。清朝乾隆年間將原來黃色琉璃瓦的頂,改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天藍色琉璃瓦。

祈谷壇南側東西兩邊還有兩個配殿,面闊九間。裏面原來放的是日月星辰、風雨雲雷、五嶽五鎮、四海四瀆、山川太歲等的神牌。明嘉靖改制後這些牌位都移到了先農壇。現在是供遊人參觀的展室。

祈谷壇東門外有一條通脊連檐的長廊,共72間,又叫七十二連房。長廊把祈年殿和神廚、神庫連接在一起,是古代舉行祭祀典禮時運送祭祀物品的通道。現如今已經成為人們休息、娛樂的場所了。

長廊的東南側,有八塊大青石,石頭是人工雕刻成“山形”,叫七星石。這裏是八塊石頭,為什麼叫七星石呢?那是因為最初在明朝嘉靖年間,有道士稱,大享殿東北方空曠,不利於皇權穩定和皇帝萬壽,於是皇帝把7塊石頭放在這裏是象徵北斗七星。到了清朝,清朝皇帝認為,這七塊石頭代表東嶽泰山得七座山峯。康熙皇帝派人考察泰山七峯的發脈,最後認定泰山發脈於東北長白山,乾隆皇帝在東北方向再加一塊小石頭,象徵長白山。寓意滿漢一家,江山一統。

今天,蒼穹下屹立的祈年殿,依然矗立在鬱鬱葱葱的松柏林間,還是那樣的高貴、神聖,祈年殿的“祈”為祈禱,“年”為穀子成熟的意思、意為祈禱有個好年景,能五穀豐收。

天壇的概況和祈年殿就給大家講到這裏,借祈年殿吉祥的名字,我衷心祈禱大家今年在各個方面都能有所收穫。謝謝!那天壇的祈谷壇建築羣就給您介紹到這裏。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導遊詞 篇六

樂山大佛坐落在我國四川省西南部,周圍便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這三條大江,統稱“樂山三江”。

它通高71米;肩寬24米;耳朵有7米長,每個耳朵能鑽進去兩個人;它的眼睛和嘴巴長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長度是5.6米。令人想不到的是,它頭的直徑竟有10米,有5層樓那麼高呢!而它的手指卻有8.4米長,不要説與大佛比,就是個大佛的手指比,你也小得不得了。它的膝蓋到腳背總長28米,腳寬8.5米,如果人挨人站着,它的每隻腳可以站100多人呢!樂山大佛頭上的髮髻有1021個。人們説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建於公元713年,可以計算一下,樂山大佛已經矗立在這1200多年了!

樂山大佛兩側的巖石叫做“紅砂巖”,是一種容易風化的巖石。樂山大佛為什麼能保存1200年呢?因為它的位置處於凌雲山西面陰坡處,周圍林木稠密,地質結構穩定。

樂山大佛是一個名叫海通的和尚發起建造的。當時,岷江水勢洶湧,常常淹死過路的行人。海通和尚一忍心看下去,於是便籌集鉅款,修築樂山大佛,願它能抵住這洶湧的江水。當時,一名財主想得到這筆鉅款,當海通知道了他的想法以後,便對財主説:“我寧願把我的眼珠挖下來,也不會給你這筆錢。”他見財主不信,便用雙手挖下了自己的'眼珠。財主見了,嚇得魂飛魄散,這才打消了念頭。過後,海通又號召了很多人來修築樂山大佛。就這樣,人們一錘錘地修造了90年,樂山大佛才修築成功。

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裏了,希望我的介紹能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導遊詞5 篇七

各位遊客:在小金山西麓有一條岸柳成行的長堤,伸向湖心,長堤的頂端就是吹台,也叫“釣魚台”。提起釣魚台,我們會想起北京國賓館的釣魚台,另外還有陝西寶雞姜太公的釣魚台。揚州的釣魚台自有其高妙之處,伸出水面的小島,岸柳成行,寬丈許,長有百餘步,直插湖心。整個吹台既無繁雜的斗拱挑出,又無雕樑畫棟的富麗堂皇,而是素油塗抹樑檐,顯得樸實無華。釣魚台建於清乾隆年間,最初設計者的本意是:乾隆遊湖時,樂隊在其中彈奏江南絲竹,以助遊興,所以亭內有沙孟海題“吹台”匾。誰知有一次乾隆皇帝來到此地,覺得此處更宜釣魚,於是勃發釣魚之興。這下忙壞了手下人,管事的鹽商火速暗中挑選水手,潛入水下,以荷葉蓋頂,以荷莖換氣。每當乾隆落竿垂釣,水手就將活魚一條條掛上構去,乾隆舉竿魚躍,大家都喝彩歡騰,以為水神也從太君心意,鹽商也自然得到獎賞。現今檐口的“釣魚台”三字匾,是書法家劉海粟所題。兩邊檻聯,上聯為“浩歌向蘭渚”,是唐代徐彥的佳句;下聯為“把釣待秋風”,是唐代杜甫的名言。吹台三面各開圓洞門,以門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稱,為我國造園技藝中運用借景的傑出範例。

遊客們:前面橫跨瘦西湖南北兩岸,巍峨屹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環拱石橋就是五亭橋。五亭橋不僅是揚州瘦西湖的象徵,而且是全國風景名勝中獨一天二的景觀,因橋上建有五亭,大家便都稱它為“五亭橋”。此橋是由巡鹽御史高恆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年)而建,又因為其形狀像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又叫“蓮花橋”。全長55.5米,橋基平面分成12個大小不同的橋墩,最為獨特的是橋基,雖然用大塊青石砌成,但十分纖巧,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基建成“艹”形,主橋為單曲拱橋,旁構4翼,每翼各有3個半拱的橋洞,連同引橋兩個扇形橋洞,共有15孔。孔孔相連,正面望去,連同倒影,形成5孔,大小各異,形狀各殊;泛舟橋下,孔孔相通,猶如城堡。蓮花出水似的五亭橋,結構巧妙,造型獨特,橋亭結合,氣勢宏偉,舉世無雙,被著名橋樑建築專家茅以升評價為“中國古城交通橋與觀賞橋結合的`典範”。

五亭橋南面為蓮性寺,原稱“法海寺”,初建於元代,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改為“蓮性寺”。裏面有名的建築是白塔,巍峨矗立,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塔身為磚結構,分三層,上層叫剎,中層是龕,均呈圓形,下層是塔基,為正方形。整個造型與北京北海白塔相似。據説這座白塔是一夜之間造成的。一天,乾隆的遊船到了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説:“這裏多像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乾隆開窗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聖上游瘦西湖之憾,連夜趕製而成的。”原來這座白塔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瘦西湖導遊詞(南大門——二十四橋)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所謂“長細如繩,闊不過二丈許”,在歷史上原是揚州的一條護城河。最早見於史書記載南北朝的《宋書》,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

清朝乾隆年間的錢塘(杭州)詩人汪沆慕名來到揚州,在飽覽了保障湖的美景後,與杭州的西湖作比較,寫了一首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也就是説,揚州這座城市和杭州一樣,在歷史上都是消費城市,俗稱“銷金鍋子”,自古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之説。但保障湖與杭州西湖相比更為苗條,所以叫“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之名逐漸著錄於書中,廣為流傳。古人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瘦西湖就像漢代王妃趙飛燕,玲瓏秀美。

“揚州園林之勝甲於天下”,瘦西湖堪稱最為典型的代表。揚州園林始於漢唐,成於元明,盛於清代。早在漢代,揚州就是“廣陵大鎮,富甲天下”,出現了很多宮廷苑囿。自運河開通後,揚州處於長江和運河的交匯口,成為中國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南北貨運的集散地。盛唐時,揚州經濟達到鼎盛,超過了成都,位居全國第一,史有“揚一益二”之説。當時揚州人口多達47萬,其中還包含了近1萬人來自波斯、阿拉伯的商人。此時揚州園林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出現了私人競造園林的風氣,整個城市如同花園一般,以至出現了“天碧樓閣麗”、“九里樓台牽翡翠”的詩句。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揚州的經濟再度興起,尤為典型的是鹽業。揚州依靠運河的交通優勢,成為全國最大的鹽業集散地。歷史記載,揚州的官方鹽税曾高達清政府全年商業財政收入的1/4,引起了皇室的高度重視。經濟的繁榮帶動了文化的昌盛,著名的“揚州八怪”就形成於這一時期。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必到揚州,聖上之樂在於山水之間,於是很多鹽商大肆獻媚,不惜揮灑萬金,集天下名師巧匠,沿瘦西湖兩岸建起了一座座美麗別緻的園林,這便是今天瘦西湖的一個雛形了。

現在我們所看的是清二十四景之一的“長堤春柳”。堤長六百餘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間。每當煙花三月之際,春風輕起,柳絮飛舞,柳絲婀娜多姿,桃花豔麗繽紛,李白曾寫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裏的“煙”有些人認為,是指煙雨濛濛,有些人認為是指柳絮飛舞,柳絲如煙。古人云:“多情最是揚州柳”,“綠楊城郭是揚州”!柳樹是揚州市的市樹,現在的瘦西湖也是以柳色著稱。相傳當年隋煬帝楊廣來揚州開挖古運河,河道挖好後,翰林學士虞世基建議在河的兩岸種植柳樹,一方面可以遮蔭,一方面可以保護堤壩。隋煬帝當年親手栽了第一棵柳樹,並賜姓為楊,楊柳就這樣傳開了。

“柳佔三春色,荷香四座風”,到了夏季,瘦西湖上有一道美麗的風景,便是湖心的“荷浦薰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它的園主人是乾隆年間揚州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此人富可敵國,皇帝曾兩次臨幸他的園宅,見其喜種荷花,故賜名“淨香園”。此地前湖後浦,當年湖種紅荷花,浦種白荷花。現在這裏“湖中有島,島中有池,池中有花”,池中栽種的是揚州荷花名品——廣陵紅。如今,“荷浦薰風”島也是瘦西湖的生態島,在這裏棲息了眾多的野生候鳥——白鷺,或在天空飛翔,或在水邊散步,悠閒自在。近年來隨着揚州城市的發展變化,形成了“文化內涵看古城街區,生態環境看瘦西湖景區,城市形象看新城西區,經濟實力看沿江地區”的新格局。在2004年,揚州被評為“中國最佳人居獎”,2006年又喜獲了“聯合國人居獎”。這與揚州的良好人文氛圍分不開的。現在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座園中園——徐園。中國美學的最高境界講究隱秀含蓄,認為一覽無餘的風景不空靈,沒有韻味,所以,徐園在造園中採用障景手法,它就像屏障一般擋住遊人的視線,“猶抱琵琶半遮面”,欲揚先抑,增加了景觀的層次感。徐園,1915年建於清代桃花塢的舊址上,鄉人為祭祀軍閥徐寶山而建。徐寶山,鎮江丹徒人,早年以販賣私鹽為業,後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接着又投靠了袁世凱,最後死於陳其美的花瓶炸彈。諸位請看,門額上有“徐園”二字,“徐”為行楷,“園”為草書,這兩個字是由晚清揚州名士吉亮工所書。此人雅號為“風先生”,為人豪放不羈,不願與軍閥交往,自然不願為其題寫園名。鄉人想到文人嗜酒,因此在中秋之夜邀請吉亮工喝酒賞月,酒過三巡,兩位鄉人請其題寫“清風徐來,春色滿園”。吉亮工酒興正濃,揮毫寫下了行楷“徐”字,待其寫“園”字時,恰巧一陣輕風吹過,酒意吹醒,故將錯就錯,將“園”繞成草書。徐寶山在當地有個綽號叫“徐老虎”,於是很多人覺得“園”的框中極像一草體的“虎”字,認為是風先生諷刺徐寶山再兇,也不過是一隻籠中之虎罷了。這是揚州民間流傳的“徐老虎”的典故,並不一定當真,只是一塊匾額上出現兩種字體,在中國園林中極為少見,而兩種字體又極為和諧,“非得書法三味者不能為之”。

徐園也盡顯了江南園林小橋流水,清秀雅緻的特點。園中間一方荷塘,睡蓮朵朵浮於水面,很美。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兩隻鐵鑊,“鑊”是大寫的收穫的獲將反圈旁改為金字旁。根據《鐵鑊碑記》上面記載,它們是南北朝蕭樑時期的遺物。因為揚州地處長江中下游,水患頻繁,古人迷信,認為水中有惡龍作怪,鐵可以用來鎮龍,因此製作了九隻這樣的鐵鑊,每隻重達三噸。從科學角度來講,把它扣在堤壩上,洪水撞擊在它的頂部,向四周散開,減緩了水流的衝擊力,起到了保護堤壩的作用。現在我們在疏浚河流時經常會發現鐵牛、鐵鐘等,它們的作用是一樣的。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聽館叫“聽鸝館”,是徐園的主廳,它是取自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在中國的古典園林建築中,有很多廳取名為“聽鸝館”。如北京頤和園的“聽鸝館”,它是當年慈禧太后賞戲和飲宴的場所,而這裏的“聽鸝館”是當年徐寶山的饗堂。黃鸝鳥是人們普遍喜愛的鳥類,它不僅鳴叫聲悦耳動聽,而且是春天鳴叫最早的鳥。在古代,人們常常根據黃鸝鳥的叫聲來判斷春季播種的時間。園林風光不同於自然風光,它是歷史、經濟、自然、文化的結合體,缺一便不可成為園林,其中楹聯是園林文化的一種元素。我們眼前看到的這兩幅楹聯“江波蘸綠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為三閣元老、九省疆臣、揚州學派代表人物阮元所題;“綠印苔痕留鶴篆,春流花韻愛鶯簧”則是同治年間狀元陸潤庠所書。在“聽鸝館”裏面有一副楠木罩閣非常值得一看,它是一副楠木的整板雕刻,採用上好的楠木精雕細琢而成,看似整體,實為三塊拼合,只是接縫處理的極為細膩。雕刻的圖案“鬆、竹、梅”歲寒三友,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清代揚州的雕刻工藝極為出名,又著名的“揚州八刻”,包括木刻、石刻、牙刻、核刻、骨刻等,木刻排在首位,眼前的楠木罩閣是現存揚州木雕工藝中的精品。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小金山,它是瘦西湖上最大的島嶼。山上遍植梅花,又稱“梅嶺春深”,也是清二十四景中的一景。當年孔聖人説“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園林當中,卻是山水不可或缺,因為“無山不奇,無水不活”,但是在揚州歷史上,瘦西湖偏偏無山,這多少是件憾事。於是,揚州鹽商便開挖了蓮花埂新河,用挖河的泥土及山石堆成了眼前的小金山。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築最為密集的地方,歷史上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風亭、月觀、吹台、琴室,如今都彙集於此。

關於小金山,在民間有一個故事。相傳,當年蘇東坡和鎮江金山寺的主持佛印和尚下棋,兩人有言在先,如果蘇東坡贏了,佛印和尚就把鎮江的金山寺輸給揚州,如果蘇東坡輸了,就把身上的玉帶輸給金山寺。結果蘇東坡輸了,所以這裏上聯是“彈指皆空,玉局(官職名)可曾留帶去”,至今在鎮江的金山寺還留有蘇東坡的玉帶。到了清代,一位鎮江的和尚和一位揚州的和尚話不投機,鎮江的和尚諷刺道“青山也厭揚州俗,多少峯巒不過江。”揚州和尚很不服氣,因此建議效仿蘇東坡和與佛印和尚下棋的典故,以鎮江金山作為賭注下棋。結果揚州和尚棋高一着,於是用了一個“小”字將鎮江的金山引渡到了揚州,所以下聯是“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

庭院中的兩棵銀杏已有近300年的樹齡了。銀杏是揚州的又一市樹,銀杏被譽為植物界的“活化石”,可以長至上千乃至幾千年,它所代表的是揚州2500年的歷史和文化。而柳樹代表揚州清新秀麗的城市形象。我們眼前的這塊鐘乳石,來自廣西溶洞,為花石綱遺物。在《水滸傳》中有“智取生辰綱”的故事,綱是古代的一種計量單位,十船為一綱,運送花石的船隻為花石綱。北宋年間,宋徽宗趙佶喜好書畫,全國各地都蒐集奇花異石運往卞京(開封)為其堆造萬壽山,供其作畫。這塊石頭在自南向北的運輸過程中,由於浙西爆發了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波及到了江淮一帶,因此運輸中斷,擱淺於揚州(最早存於今東圈門街北22號“壺園”宅內,亦稱“瓢園”,1953年移至小金山)。近看這塊鐘乳石,猶如一塊天然的盆景。若在雨後,這裏有清水漣漪,幾條金魚暢遊其中,幾朵睡蓮點綴其中,恰似一個天然石盆。它集中體現了盆景藝術的“以小見大”,出於天然,高於天然。作為一塊鐘乳石,50~100年滴水增高一公分,據專家考證,這塊鐘乳石滴水形成至少需要二千多年的歷史。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湖上草堂”這四個字為清代嘉慶年間揚州知府伊秉授所書。他文采分流,揚州人將其與在揚州理過政的歐陽修、蘇東坡並稱“三賢”。他的書法特點很明顯:一是拙,不重挑撥;二是厚,筆畫厚實;三是滿,字皆佈滿方格,且有口字結構的部分均特大,如大開笑口一般。匾中“湖”、“堂”二字即是。堂前植有兩株百年紫薇。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一景叫做“枯木逢春”,它是一個樹樁盆景。中國的盆景因地域及風格不同分為五大傳統流派:蘇派、川派、揚派、嶺南派、海派。揚派盆景以樹木類見長。我們看到的這一樹樁為唐代銀杏,已有千年歷史,建國初期遭遇雷擊,落下這一樹樁,後人經過構思,將它進行防腐處理,移至這裏,在其後栽一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攀附其上,若值夏日,開出桔黃色喇叭花,遠遠看去,以為樹又活了,正所謂“化腐朽為神奇”!故取名為“枯木逢春。無論是“移花接木”還是“以假亂真”,盆景是一門藝術,素來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有生命的藝雕。有了新的生命,就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生死相依”。這棵銀杏樹是飯後鐘這個故事的歷史見證。當時它種植於揚州的木蘭院,江都有一個人叫王播。父母去世很早,王播寄居在木蘭院,和和尚一起起居用餐。時間一長,和尚開始討厭王播,因此他只知吃飯,不思進取。寺廟裏有規矩就是先打鐘後吃飯,又一天和尚就捉弄王播,先吃飯後打鐘,王播撲了個空,非常氣憤,寫了兩句詩:“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藜飯後鐘”,寫了之後就出去勤奮讀書了。二十年後,王播中了進士,他又再度到揚州做了淮南節度使,看到自己當年的詩句已經用綠紗籠罩起來了,於是感慨萬千,繼續寫了兩句詩:“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後來蘇東坡到揚州,也來到木蘭院,看到王播寫的詩後責備王播,説:如果沒有和尚的飯後鐘敲擊你王播,你能出去勤奮學習,中進士嗎?這個故事教育年輕人,不要像凌霄這樣依靠自己的父母,而是要自立自強,自力更生。

現在看到的聽館是“綠蔭館”。館中懸掛一匾,上書“綠筱淪漣”四個字,這個地方過去有“三分水,二分竹”之説,是盛夏避暑之地。綠蔭館三字為劉海粟所寫。堂前聯文“四面綠蔭少紅日,三更畫船穿藕花”是劉海粟之妻夏伊喬所寫。兩者相對照,一柔一剛,一重韻,一尚勢,各有千秋。

各位,請往這邊走,沿着這條長渚,往前就是吹台了。當年乾隆皇帝泛舟於此,為了增添皇帝遊湖興致,文人雅士在這裏吹簫撫琴,演奏江南絲竹,故稱“吹台”。後來因為皇帝在這裏釣過魚,因此又叫“釣魚台”。相傳乾隆有一次泛舟於此,突然來了興致想要釣魚,弄得身邊的官員很着急,萬一皇帝釣不到魚怎麼辦。幸好同行的鹽商很機靈,立刻找來兩個水性較好的水手,潛入湖底,以荷葉遮頂,荷莖換氣,在水下將龍魚備好,待皇帝放鈎,便掛上龍魚。一看龍魚上鈎,身邊文武百官喝彩歡騰,但只見龍魚上鈎,皇帝很納悶,正待發問,旁邊的鹽商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導遊詞 篇八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請大家多多關照。俗話説得好:不登長城非好漢。今兒就讓我們做一回好漢。”

大家看!遠看長城,它像一條神龍在崇山峻嶺間蜿蜒盤旋,化為我們今天的萬里長城,守護着這片好江山。它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一共有一萬三千多裏。城牆外沿有兩米多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擊用。城牆頂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壘。打戰的時候,城台之間可以互相響應。我們要是站在長城上,踏着腳下的方磚,就會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不要瞧不起這些數不清的`條石,一塊就有兩三千斤重。 萬里長城還有一個傳説:在很久很久以前,一條神龍來到這裏,被這片美景所吸引了,就在這住下了。又過了許多年,神龍死了,它的身體化為一股金煙,鑽進了地下。過了幾天,海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海浪,巨大的海浪正要把這些山脈弄成平地的時候,突然,埋葬神龍的地方出現了一股金煙,這股金煙又凝結成神龍,神龍向巨浪飛去。漸漸地,巨浪消失了,神龍也消失了,當地人民為了報達神龍,就建立了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好了!我也不多説了,準備好了嗎?讓我們真正做一回好漢,咱們let's go。

中國世界遺產導遊詞 篇九

遊客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世界遺產——黃山風景名勝區。很高興成為大家的導遊!

俗話説:“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黃山以奇鬆、怪石、雲海、温泉、冬雪“五絕”聞名中外。今天我就給大家重點介紹黃山的奇鬆吧。

大家請看,黃山的松樹能在巖石縫中生存,生命力極強。它們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黑虎鬆、龍爪鬆、連理鬆、迎客鬆等很多松樹都因為它們的形狀而得名呢!迎客鬆是黃山著名的景點之一,外形更是特別:它的樹幹中部伸出長達7.6米的兩大側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揮展雙臂,熱情歡迎海內外賓客來黃山遊覽,成為中華民族熱情好客的象徵。

黃山的奇觀説也説不完,看也看不夠。現在,請大家盡情去欣賞黃山的美景吧!

請大家在遊玩的時候不要亂扔果皮和和食品包裝袋,不要到危險的地方去。

祝大家玩得愉快!

中國世界遺產導遊詞 篇十

各位遊客朋友,歡迎來到世界文 化遺產地---大足石刻參觀遊覽,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首先讓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大足石刻的概況。

大足石刻以大足縣得名,而大足縣是因為境內的大足川得名,唐朝乾元元年建縣,取“大豐大足,豐衣足食”的意思。大足位於重慶市西部,距重慶市160多公里,成渝鐵路和成渝高速公路穿過縣境,交通通達性比較好。

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所有石窟藝術的總稱,是我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其內容豐富,數量眾多,雕刻精美,風格獨特,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和旅遊價值,在1999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會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足石刻羣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餘尊,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無處最為著名和集中。而我們今天參觀的是寶頂山大佛灣石刻,它是大足所有石刻中規模最大、保存得最完好的,所以我們一般參觀的都是這個寶頂山石刻。

寶頂山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東北15公里處,寶頂山摩崖造像包括以聖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由號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於公元1174年—1252年組織開鑿而成,歷時70餘年,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

接下來我們要看到的是一龕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造像,叫做父母恩重經變相。故事是從最中間“投佛祈求嗣息”那裏開始的,在中國古代,是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所以大家順着我手的方向看,有一對年輕的夫妻結婚之後,在佛祖面前祈求給他們一個孩子。心誠則靈,經過祈求之後,這個婦人就懷孕了,旁邊的侍女手上端着一碗安胎藥給她喝,母親懷孕後,是要好好守護自己肚子裏的孩子的,所以這幅圖叫做懷胎守護恩。

再看左手邊,經過十月懷胎,這個婦人要生產了,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出生日就是母親的苦難日,也就是説,孩子出生母親是會受苦的,特別是在醫療條件落後的古代,女人生孩子是冒了很大的風險的,因此這幅圖叫做臨產受苦恩。

再往右邊看,有了孩子之後,父母不管在工作上或者生活上有了煩惱,看到孩子就煙消雲散了,你們看,那對夫妻抱着孩子多開心吶,一副有子萬事足的模樣,這幅畫叫做生子忘憂恩。

再將目光移到左邊,順着我手的方向,會看到母親抱着她的孩子坐在膝蓋上,孩子手上拿着一塊餅,正在給他的母親吃,也就是説,不管好吃的還是不好吃的,母親都要先嚐一下味道了,好吃的才給孩子吃,不好吃的就留給自己吃了。在她旁邊的那位母親,正袒胸露乳,給她的孩子餵奶,而她的手上正拿着一個窩窩頭,這也象徵着母親吃下去的是粗茶淡飯,可是哺育給孩子的卻是甘甜的乳汁,所以這兩幅圖叫做咽苦吐苦恩和哺育不盡恩。

再看右手邊,我們都知道孩子小的時候是很容易尿牀的,母親半夜醒來,發現孩子尿牀,把牀單都打濕了,於是將孩子抱到了乾的地方,而自己卻睡在了孩子尿牀打濕的地方,這個叫做推幹就濕恩。在旁邊還有一位正在洗衣服的母親,孩子小的時候是非常頑皮的,衣服很快就髒了,這個時候就需要母親來洗衣服了,所以這個叫做洗滌不盡恩。

再往左邊看,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長大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可是結婚是要大宴賓客的,而這個時候就要父母殺豬宰羊來招待這些賓客了,不過在佛教裏面,殺生是會下地獄的,父母寧願自己下地獄,也不願兒女沾上殺生之罪名。這個叫做偽造惡業恩。

成家立業,孩子成家之後,就要離開父母的懷抱,自己出去闖蕩了。可是父母非常捨不得孩子離開,送了一程又一程,父親顯得要稍微理智一點,送兒千里終有一別,他正用手悄悄地去碰老伴,意思是:唉,老伴,差不多了,天色不早了,兒子的前程要緊,咱們是不是該回去了……老伴扭過頭來,滿臉不服氣的樣子,搗了老頭子一肘子,意思是:你懂什麼,兒子不是你生的,你就是不知道心疼!工匠師抓住這一瞬間人物的表情把他們打刻了上去,生動地再現了慈母那種“意恐遲遲歸”的情懷,下面的碑文寫到:恐依門庭望,歸來莫太遲。告誡兒女不要久久不回,免得媽媽依門盼望。這正是儒家的“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的翻版。所以這幅圖叫做遠行憶念恩。

再看左邊的最後一幅圖,這個叫做究竟憐憫恩,從畫面上可以看到老父母橫排並坐,兒子跪在他們面前,父親正指着兒子,神情嚴肅地進行教育。上有碑文寫:百歲惟憂八十兒,不捨作鬼也憂之,觀喜怒常不犯慈顏,非容易從來謂色難。父母對兒女的愛是人世間最崇高,最無私的愛。兒女又應該用怎樣的孝道來回報自己的父母呢?很多人都認為讓父母吃好穿好,享受一下就行了,但佛家認為這並不算盡孝。那麼如何才算盡孝呢?根據碑文我們可以得知,能做到時刻觀察父母的臉色,順承父母的心意來行事,才是對父母最高的“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千萬不要等到父母都不在了,才來後悔當初沒有在父母跟前好好盡孝。

這就是整幅的父母恩重經變相,希望大家看完之後,都能有所感悟,有所收穫,現在我們接着往下一龕造像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