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二十四節氣演講5分鐘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8W

二十四節氣演講5分鐘

二十四節氣演講1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每年4月19日~21日視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説。同時也是播種移苗、垵瓜點豆的最佳時節。“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氣象專家表示,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着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可幾年卻不是這樣,穀雨前一天,還下冰雹和下雪。氣温反不升而下降了,彷彿又回到了冬天。

“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這時天氣温和,雨水明顯增多,對穀類作物的生長髮育關係很大。雨水適量有利於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古代所謂“雨生百穀”,反映了“穀雨”的現代農業氣候意義。但雨水過量或嚴重乾旱,則往往造成危害,影響後期產量。穀雨在黃河中下游,不僅指明瞭它的農業意義,也説明了“春雨貴如油”。

中國古代將穀雨分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鳴鳩拂其羽;第三候為戴勝降於桑。”是説穀雨後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着布穀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後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

“穀雨前,好種棉” ,又云:“穀雨不種花,心頭像蟹爬”。自古以來,棉農把穀雨節作為棉花播種指標,編成諺語,世代相傳。

穀雨節的天氣諺語大部分圍繞有雨無雨這個中心,如“穀雨陰沉沉,立夏雨淋淋”、“穀雨下雨,四十五日無干土”等等。還有穀雨節氣如氣温偏高,陰雨頻繁,會使三麥病蟲害發生和流行。

希望穀雨以後天氣逐漸變暖,不要勝似冬天。

二十四節氣演講2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我國北方省份,例如北京、山東、山西、陝西等過冬至一般都是吃餃子,餃子形狀像元寶,所以有團圓,招財之意,而且冬至天氣較冷,餃子還可以驅寒,但每個人必須吃雙數水餃,意味團圓。直到現在我國北方很多地方還流傳“吃了冬節的餃子,不凍耳朵”的諺語。

南方大部分地區,冬至節一般吃湯圓,從宋朝開始,中國人就在元宵節吃湯圓。明清以後,江南人也在冬至用湯圓祭祖、祭灶。湯圓和餃子一樣,也表示團圓,而且湯圓一般味甜,也符合大部分南方人的口味。

廣東人和香港人則視“冬至大過年”,所以廣東人包括香港人過冬至節就像過農曆新年一樣,一家聚在家裏或酒樓,吃雞、鴨、鵝、海鮮、燒肉等食品,過一個豐盛的冬至。《清嘉錄》則直言:“冬至大如年”,漢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而今國內只有潮汕地區延續此習。

當然也有些地方冬至吃餛飩,有的地方吃紅豆粥,有的地方吃羊湯等等。你們當地冬至節吃什麼?

二十四節氣演講3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朋友們,你們知道冬至是什麼節日嗎?我來和你們説吧!冬至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我們南方人喜歡吃湯圓。因為,湯圓裏的“圓”表示一家人團團圓圓的,所以,湯圓又稱“湯糰”。

不過,今年的冬至節很特別,我們沒有和最親的家人一起品嚐湯圓,而是在學校裏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動手包湯圓,做麻餈,嘗美食,共同慶祝這個美好快樂的節日。

等啊,盼啊,終於盼來了下午第二節課。我們每個人都樂得合不攏嘴,臉上洋溢着笑容,雀躍得像一隻只蹦蹦跳跳的鳥兒。

開始包湯圓了,阿姨們把麪粉一端上來,我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抓了一把糯米粉。可是,麪粉太頑皮了,像小寶寶一樣到處亂跑。好不容易把麪粉團找齊,經過我努力地揉,終於把麪粉捏好了。我取了一點芝麻餡兒加進去。但是,芝麻餡不想被面粉“吃”了,就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到了外面。我皺起眉頭,感覺糯米糰破裂開來的地方,蘸上黑乎乎的芝麻餡兒,像一張可怕的大嘴,衝着我邪惡地笑呢!“哼,小樣,敢對小爺呲牙咧嘴,看你怎麼逃出我的手掌心。”我擼起袖子,使勁地又搓又揉,湯圓只好乖乖地聽話,在我的掌心裏滾來滾去,苦苦求饒。我趕緊把做好的作文/湯圓放進盤子裏,好像打了勝戰似的,心裏美滋滋的。

做好了湯圓,開始燒湯圓了。湯圓要進鍋了,有的膽小的湯圓眯着眼睛跳下去;有的湯圓很放鬆的樣子,還扭着屁股蹦了下來;還有的勇敢的湯圓大搖大擺地晃下來。雪白的湯圓,在水中上下翻滾着,好像優雅的舞蹈家在跳水中芭蕾,又像矯健的游泳高手在大海中浮潛,真有趣!

我正看得入迷,耳邊傳來李老師甜甜的聲音:“香噴噴的湯圓來啦!”我們趕緊端正坐好,眼裏流露出無限期盼,希望老師先給自己盛一碗。一個,兩個,三個……終於輪到我了!接過熱乎乎的碗,我聞到了一股香甜的味道,夾雜着奶油的香味,把我帶入了美好的夢鄉。我彷彿腳踩着軟綿綿的雲朵,輕飄飄地飛到了天上……忽而,我才晃過神來,我是在吃湯圓呢!我輕輕地咬了一口,甜甜的芝麻餡流了出來,在舌尖上盡情狂歡。湯圓可美味了,同學們都津津有味地吃着。有的慢慢品嚐;有的狼吞虎嚥;有的吃得太急,把芝麻都貼在嘴上,像長了鬍子的老人一樣;還有的因為太燙,把湯圓吃進去又吐了出來,不停地吐吐舌頭,那滑稽的樣子,真叫人忍俊不禁。

二十四節氣演講4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説。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冬至傳説

一、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户户吃餛飩。

二、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説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三、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二十四節氣演講5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之間。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説:“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説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所以,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往往選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稱做“小年”,一是説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説。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樞的日子,這一天之後,陰氣漸消,陽氣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