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下我們還需要害怕新冠嗎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9W

當下我們還需要害怕新冠嗎精品多篇

當下我們還需要害怕新冠嗎? 篇一

當我們討論新冠疫情的影響時,後遺症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網上時不時會出現新冠導致大腦萎縮,後遺症讓三分之一的患者無法工作等非常讓人惶恐的説法。感染新冠後到底有沒有後遺症?如果有,後遺症到底是什麼樣的?後遺症是否意味着終身會受其困擾?對這些問題的探索,或許也是我們逐漸走出疫情的必經之路。

新冠後遺症尚缺乏統一標準

討論新冠後遺症的起點應該是它的定義,但當我們去查找它的科學定義時,會一無所獲。“新冠後遺症” 或許是類歷史上第一個由民眾在臉書、推特、抖音等社交媒體掀起討論引發全社會關注後再進入科研人員視野的病症。它的基本含義,指的是一些新冠患者在康復後一段時間仍有疾病症狀持續的這一現象,但具體而言,康復後多久還有症狀,有哪些症狀,持續多長時間,這些都沒有明確的限定,因此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

新冠後遺症的英文説法是 “long covid” 或者是 “covid long hauler”,字面意思是 “長期新冠”,像是在説有些患者的症狀持續時間更長,這樣的説法通俗易懂也廣為民眾接受,但在科學性上卻大有問題。

這是因為,目前,各種證據都指向新冠感染是一個急性的病毒感染,病毒在感染者體內的生存時間是有限的。除了少數嚴重免疫抑制的案例,感染者體內能分離出活病毒的時間也就是兩週。“長期新冠” 一詞對這樣一個急性傳染病來説,是有誤導性的。而中文裏的 “後遺症” 一詞,也容易讓人誤解為是終身受影響,也不符合描述急性感染期後症狀仍有延續的本意。

現在,科學界更傾向使用 “post covid syndrome”,也就是 “新冠後綜合徵” 一類的名詞來描述大眾口中的新冠後遺症。不過,即使是在學術界,新冠後綜合徵也有多種不同的表述,常見的還有“post covid conditions” “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和“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 等。這類術語想表達的內涵包括以下兩點:一是發生在新冠急性感染期之後的;二是這裏麪包括了很多病症。

在這兩條大框架之外,新冠後綜合徵的具體定義在不同地方卻有不小的差別。比如,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採用的定義是在新冠感染後4周後仍然持續有症狀或健康問題[1],而英國則採用了12周的時間標準 [2]。

可無論是哪一種標準,新冠後綜合徵實際涵蓋的症狀都是極為廣泛的,不僅包括生理上的症狀,也有心理疾病表現。像美國CDC給新冠後綜合徵裏的情況分了幾個類別。

第一類是全身的症狀。包括長期感到疲勞(會影響到日常生活)、體力或腦力勞動後比以往感覺更疲憊、發燒。

第二類是心肺系統的症狀。包括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咳嗽、胸悶、心跳加速。

第三類是神經系統的症狀。其中包括一個引起很大關注的新冠後綜合徵,即不少人説的 “腦霧”(brain fog),指沒法集中精力思考,是新冠在歐美流行後最早被康復者們反應的問題。這屬於神經系統的症狀,與呼吸道病毒感染聯繫在一起非常意外,因此也成了 “經典” 的 “新冠後遺症”。此外,新冠感染者中不少人有嗅味覺失常的症狀,而很多康復者仍然受其困擾,這也成了廣為人知的 “新冠後遺症”。其它神經系統症狀還包括頭痛、失眠、頭暈等。

神經系統症狀中還有一類可以單列為心理問題,如抑鬱與焦慮。這類心理問題不僅是康復者,在疫情下即使普通人羣也是比較普遍的。

第四類是消化道症狀,如腹痛、腹瀉。除了以上幾大類外,新冠後綜合徵還可能是肌肉疼痛、皮疹等。

如此多雜的症狀,可能一方面反映了新冠作為疾病對人體身體影響的廣泛,不僅侷限於呼吸系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新冠後綜合徵概念寬鬆、研究還在初步階段,因此包羅萬象。

新冠後綜合徵到底有多普遍? 篇二

很多人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是,新冠後綜合徵到底有多普遍。新冠後遺症最早引起公眾關注,就是因為很多康復者在社交媒體上反映雖然檢測呈陰性了但卻感覺病沒好的情況。這類信息有着各種偏差因素——比如,我們不確定是否有持續症狀的人更傾向於訴説情況,也沒有一個對應的感染者基數,因此從這些網絡信息中很難推斷出新冠後綜合徵的實際比例。

學術界最早關注的新冠後綜合徵更侷限於住院患者,相當於是對出院的康復者做一個長期隨訪。從這些研究的結果來看,很多新冠住院患者在康復出院後仍然受到健康問題困擾[3]。

比如美國一個研究在兩個月的時間內,隨訪了488名康復出院的新冠患者,其中32.6%的人有至少一個持續存在的症狀,呼吸困難(如上下樓梯時氣喘)最為常見,22.9%的康復者報告有此問題,13.1%的人有嗅味覺失靈。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住院患者的新冠後綜合徵發生比例及嚴重程度,是與患者病情相關的,不同研究中患者病情的差異會很大,也會影響新冠後綜合徵的報告比例。像意大利的一項研究跟蹤的143名康復者中有12.6%的人進過ICU,4.9%還使用過呼吸機治療,結果在這些康復者中,有87.4%的人在出院兩個月內有持續的健康問題 [3]。從症狀上來看,53.1%的人報告有疲勞,43.4%的人反映存在呼吸困難。

我國也有研究最早觸及新冠後綜合徵。中日友好醫院的曹彬博士領導的一個聯合研究組,就一直在跟蹤曾在武漢金銀潭醫院醫院住院治療的患者。其中,他們跟蹤了1733名患者半年的一項研究結果,於2021年1月發表在《柳葉刀》上,是當時人數最多的新冠後綜合徵隊列研究 [4]。該研究中,76%的康復者在感染6個月後仍然有至少一個症狀,最常見的症狀包括了疲勞、肌肉無力與睡眠障礙。23%的患者報告有焦慮或抑鬱的心理問題。這些發現與國外的研究也有相似性,可以説是互相印證。

從國內外的這些研究來看,“後遺症” 似乎很普遍——如曹彬團隊發現76%的康復者在半年後仍有症狀。可如果我們仔細看一下這些研究,會發現裏面的患者很多都是接受過住院治療的,且病情相對較重。此類人羣裏觀察到的新冠後綜合徵發生率,對於佔了新冠感染絕大多數的輕症感染並不適用。

在金銀潭的研究中,住院期間病情更嚴重的患者在出院跟蹤時期也有更嚴重的肺功能損傷。因此當我們討論新冠 “後遺症” 有多普遍以及嚴重程度有多高時必須考慮新冠感染時期的疾病嚴重程度。

不過,新冠後綜合徵在輕症患者中也是存在的。新冠後遺症在國際上引發廣泛關注也是因為,一些研究顯示輕症患者也有不小的比例在急性感染期後仍有症狀 [5]。針對輕症或不需要住院的感染者的新冠後綜合徵調查研究中,20-30%的發病率是比較普遍的觀察結果。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輕症患者的新冠後綜合徵發病率低於重症,但由於大量的新冠患者都是輕症,最終大部分新冠後綜合徵的受害者反而是輕症患者。比如,美國一項基於商業保險檔案的研究發現在2021年10月到2022年1月底,75%的新冠後綜合徵患者是非住院的新冠患者。

此外,新冠後綜合徵的發病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症狀也並不是伴隨終身的。隨着時間推移,患有新冠後綜合徵的比例總體呈現出下降趨勢,即越來越多的患者會逐漸徹底康復,不再受 “後遺症” 困擾。

這種隨着時間推移,新冠後綜合徵減少的趨勢在重症患者中也是一致的。2021年8月時,曹彬研究組在《柳葉刀》上更新了武漢金銀潭出院患者的數據,跟蹤時間從半年增加到了一年。在這項研究中,1276名患者出院後,在半年時68%的患者還有至少一個症狀,但到一年時,比例下降到了48%[7]。

新冠後綜合徵裏不同的症狀也有不同的波動趨勢,像法國的一項研究顯示調查的53個新冠後綜合徵症狀中27個隨時間發生率不斷下降,有18個相對穩定,另外有8個有上升[8]。這種不同的變化趨勢,可能反映了不同症狀背後不同的疾病機理。

新冠後綜合徵涉及的病症極為廣泛,有的如心理疾病等也會與外界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比如英國一項跟蹤超60萬人的研究顯示,在研究早期(2020年9月-2020年2月),37.7%的康復者在感染12周後仍有至少一個症狀,符合英國的新冠後綜合徵定義。可在2021年5月,感染12周後仍有症狀的比例下降到了21.6% [9]。出現如此大的降幅,主要是報告有疲勞感的人減少了約一半。一個原因可能是2021年5月的調查中更多人是感染時間較早,隨着更多人徹底康復,在回憶上有偏差。此外,在該研究早期階段,英國尚處於較嚴格的封鎖狀態,而2021年5月則是當地逐漸開放,社會恢復正常,此類環境差異也可能影響到新冠後綜合徵的評估。

家庭常備藥品準備啥?

處方藥:輝瑞的Paxlovid、默沙東的Molnupiravir、吉利德的Remdesivir、禮來的Bebtelovimab。其中,國家藥監局批准的Paxlovid有效率很高,但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復陽現象。

非處方藥: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右美沙芬和愈創甘油醚。可用於緩解頭痛、發熱、咳嗽等症狀。

此外,蜂蜜淡鹽水可有效緩解新冠症狀。

蜂蜜可有效緩解(1歲以上)兒童急性咳嗽,效果甚至不亞於右美沙芬。其止咳原理在於,蜂蜜的成分中有一大半都是糖,高濃度的糖水可以促進唾液分泌及呼吸道粘液分泌,提高氣道的感覺閾值,從而減緩咳嗽的頻率和程度。

再比如不同國家的老百姓生病時也有些常用做法,像用淡鹽水或者稀釋的蘋果醋漱口來緩解喉嚨痛。這些做法並沒有很嚴格的對照研究證實其效果,但是對有些人確實有效,並且沒有什麼明顯的副作用,因此是可以嘗試的。

最後,任何時候都應儘可能避免感染。戴口罩、勤洗手、注意通風以及避免人員聚集,這些物理防護手段始終有效。另外,接種疫苗(加強針)可以降低感染後重症的風險,建議尚未接種加強針的朋友儘快接種,尤其是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