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李白給杜甫的詩有哪些(精彩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2W

李白給杜甫的詩有哪些(精彩多篇)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篇一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憶相逢時,泗水河中秋波盪漾,徂徠山上光影明媚,現在都看不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這兩句寫得太好,靈動,愜意,圓滿。秋波落碧水,水光明山色,愛攝影的人會知道我描述的景象。那是最美的時刻,令人怡然自足,頓生夫復何求之意。此情此景,秦觀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差可比擬,但畢竟太精巧,太瑣碎了。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李杜如此一唱一和,情感盡在酒中了。

第二年的秋天,大病初癒的李白獨自一人遊於沙丘,想起去年和杜甫的相聚,他第一次湧起了對杜甫的思念之情,寫下了給杜甫的第三首詩,也是最後一首:

李白寫給杜甫的詩有哪些 篇二

李白和杜甫第一次見面是在745年的初夏,當時李白剛剛離開長安,名滿天下,而杜甫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文藝青年,困頓於洛陽。杜甫對李白的景仰如同滔滔江水連綿不絕,而李白對杜甫的賞識只能用夏天的一場雨來形容,來得迅猛,去得也突然。

臨別之時,他們相約在商丘再次同遊。秋天,兩人如約同至,還偶遇了另一位詩人高適。三人或入酒壚,或登吹台,或遊梁園,飲酒賦詩,縱論天下,好不痛快。

第二年春天,李白在山東任城安家,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分開的日子裏,杜甫對李白念念不忘,接連寫下多少詩懷念在一起時的點點滴滴。終於有一天,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思念,專程趕到任城看望李白。

這一年的秋天,李白偶遇在飯顆山種田的杜甫,目睹老友的。窘迫情狀,生性開朗的李白忍不住寫了一首詩調侃他:

《沙丘城下寄杜甫》 篇三

李白

我來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賞析 篇四

“醉別復幾日”,沒有幾天便要離別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別吧!兩位大詩人在即將分手的日子裏捨不得離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魯郡一帶的名勝古蹟,亭台樓閣幾乎都登臨遊覽遍了,“登臨遍池台”説的就是這個意思。李白多麼盼望這次分別後還能再次重會,同遊痛飲:“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石門,山名,在山東曲阜東北,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山巒,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經常在這幽雅隱逸的勝地遊覽。這兩句詩也就是杜甫所説的“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的意思。“重有金樽開”這一“重”字,熱烈地表達了李白希望重逢歡敍的迫切心情;又説明他們生活中有共同的樂趣,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讀來令人感到親切。

李杜同嗜酒,同愛遊山玩水。他們是在秋高氣爽、風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別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這裏形容詞“明”用如動詞,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運動感。不説徂徠山色本身如何青綠,而説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和王安石的詩句“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陰先生壁》)所採用的擬人化手法相似,這就把山色寫活,顯得生氣勃勃而富有氣勢。“明”字是這句詩的“詩眼”,寫得傳神而生動。在這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背景中,兩個知心朋友在難捨難分,依依惜別:“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好友離別,彷彿轉蓬隨風飛舞,各自飄零遠逝,令人難過。語言不易表達情懷,言有盡而意無窮,那麼,就傾盡手中杯,以酒抒懷,來一個醉別吧!感情是多麼豪邁而爽朗。結句乾脆有力,李白對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傾吐無遺。

這首送別詩以“醉別”開始,乾杯結束,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充滿豪放不羈和樂觀開朗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無纏綿哀傷的情調。詩中的山水形象,雋美秀麗,明媚動人,自然美與人情美——真摯的友情,互相襯托;純潔無邪、胸懷坦蕩的友誼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淨的徂徠山色交相輝映,景中寓情,情隨景現,給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這首詩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充滿詩情畫意,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沙丘城下寄杜甫》 篇五

我來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李白、杜甫、高適,往日同遊之時,“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現在只覺得“魯酒太薄,齊歌太豔”,人不對,就好像什麼都不對了。

從此以後,杜甫再未出現在李白的詩歌裏,而李白卻一直活在杜甫的心中,時刻關注着李白的行蹤,寫下了一首首飽含深情的詩。

賞析 篇六

李白與杜甫的友誼是中國文學史上珍貴的一頁。在李白傳世的詩歌中,公認的直接為杜甫而寫的只有兩首,一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這首詩。

沙丘城,位於山東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魯中的寄寓之地。詩人送別了杜甫,從那種充滿着友情與歡樂的生活中,獨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覺友誼的可貴。此詩就是抒發了這種情境之下的無法排遣的“思君”之情。詩人一開始用很多的筆墨寫他自己的生活,住處的周圍環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詩的前六句沒有一個“思”字,也沒有一個“君”字,給讀者以山迴路轉、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詩的結尾才豁然開朗,説出“思君”二字。詩中無一句不是寫“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聯強似一聯,以至最後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煙雲,都成了後二句的烘托。這樣的構思,既能從各個角度,用各種感受,為詩的主旨蓄勢,同時也賦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濃郁的詩味。

詩劈頭就説:“我來竟何事?”這是詩人自問,其中頗有幾分難言的惱恨和自責的意味。這會引起讀者的'關注,並造成懸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實際上就是指詩人閒居乏味的生活。這句話一方面描寫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迴應了提出上述問題的原因。詩人不來沙丘“高卧”,原因就在於懷念杜甫這位友人。這凌空而來的開頭,正是把詩人那種友愛歡快的生活消失之後的複雜、苦悶的感情,以一種突發的方式迸發出來了。

一二句偏於主觀情緒的抒發,三四句則轉向客觀景物的描繪。“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眼前的沙丘城對於詩人來説,像是別無所見,別無所聞,只有城邊的老樹,在秋風中日夜發出瑟瑟之聲。“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這蕭瑟的秋風,悽寂的氣氛,更令詩人思念友人,追憶往事,更叫詩人愁思難解。“別離有相思,瑤瑟與金樽。”然而,此時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尋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無法忘憂。魯、齊,是指當時詩人所在的山東。“不可醉”,即沒有那個興趣去痛飲酣醉。“空復情”,因為詩人無意欣賞,歌聲也只能徒有其情。這麼翻寫一筆,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時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發源于山東萊蕪,西南流向。杜甫在魯郡告別李白欲去長安,長安也正位於魯地的西南。所以詩人説:“我的思君之情猶如這一川浩蕩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緊隨着你悠悠南行。”詩人寄情於流水,照應詩題,點明瞭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絕的意境,更造成了語盡情長的韻味。這種綿綿不絕的思情,和那種“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興罷各分袂,何須醉別顏”的開闊灑脱的胸襟,顯示了詩人感情和格調的豐富多彩。

在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中,古體先於律體。但是,律體的盛行對於古詩的寫作也不無影響。例如李白的這首五古,全詩八句,中間四句雖然不是工整的對仗,但其中部分詞語的對仗以及整個的格式,卻可以見到律詩的痕跡。這種散中有對、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發了詩人純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詩具有一種自然而凝重的風格。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範侍御》 篇七

我覺秋興逸,誰雲秋興悲?

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

歇鞍憩古木,解帶掛橫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飆吹。

雲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

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這首詩據説是李白寫個杜甫的送別詩,目前存疑,還沒有確定,不過和上面首《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對比,地點都是在魯郡,季節也是在秋天,而且時間也很接近。這首據説是746年所作,而上一首745年所作,也有説是746年所作的。可見,李白和杜甫離別時,李白有可能寫了兩首送別杜甫的詩,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對杜甫的友情是多麼深厚呀!一首詩表達還不夠,還另寫一首再來表達。

《魯郡東石門送杜甫》 篇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