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吶喊》好詞好句摘抄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9W

《吶喊》好詞好句摘抄新版多篇

吶喊主要 篇一

《吶喊》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的一本小説集。

《吶喊》對當時的封建社會的批判隨處可見,不只是《狂人日記》中的封建社會吃人,還是那落魄書生孔乙己,還有《阿Q正傳》的阿Q等等。這本書有力地揭露和鞭撻了封建舊惡勢力。

其中,《狂人日記》中的吃人令我印象極其深刻,魯迅借狂人之口,控訴了黑漆漆的吃人的封建社會。書中最後狂人説:“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這更是激起了人們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也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受封建思想的一個好吃懶做處讀書外一無是處的連秀才都沒考上的書生。他懦弱、喜歡小偷小竊,因此經常被人打,後來竟被打斷了一條腿。家境貧窮,所以才會偷竊。孔乙己喜歡穿長袍,不過這長袍又髒又破,還喜歡到酒店喝酒。説話滿嘴知乎者也。在被打斷腿後在酒店出現過一次,之後再也沒人見到他了。我特別可憐他,他在封建社會下,成了如此模樣,無一人幫助過他,還嘲諷他,他自己也沒改過自新,最後也不見蹤影了。

還有閏土,我們都知道閏土小時候是多麼可愛,和魯迅是好朋友。可在長大之後,魯迅滿懷希望回到故鄉,急切的想再次看到閏土。長達後的閏土再見到魯迅後,竟不説“迅哥兒”卻恭敬地叫了一聲“老爺”。這的確令人悲傷、感慨。魯迅也説他與閏土之間有了一層隔閡。我真的不能想象到底是什麼讓閏土變成了這樣,當初親密的朋友現在卻叫自己“老爺”,魯迅應該很難受吧。

這就是吶喊,對封建社會萬分厭惡的《吶喊》。讓我們一起品讀它吧!

吶喊主要 篇二

正如這本書的名稱——《吶喊》一樣,我想在此傳達給大家的,也是“吶喊”——對世間不公的“吶喊”,對腐敗制度的“吶喊”,也對人性弱點的“吶喊”。

就來談一談給我印象最深的《狂人日記》吧。

《狂人日記》通過對一個得了“迫害狂”之類病症的狂人進行描寫——他老幻想着別人都要吃他,而且這幫“食人族”彼此之間也相互合計着怎麼殺掉對方,然後食其筋肉。雖然這些都是幻想,但同時也影射出當時社會的醜陋現象——人“吃”人——人們之間的相互排擠,有許多人都痴心妄想把別人當自己的奴隸使喚,或把別人踩在腳下來當自己步入“輝煌”的跳板。人與人之間本應該的互敬互愛、團結一心、互幫互助精神,只能在這個世界上某個被遺忘的角落中奄奄一息了。

但這樣是決對不允許、也不可以的!動物之間都懂得互相幫助,團結生活,難道隨着時間的流逝,我們人反而在步步退化,又要回到荒蠻時代嗎?不,這是絕對不行的!我們應該拯救那些奄奄一息的美德美質,讓它們乘着我們的良心發揚廣大!

時至今日,那種“人吃人”的現象早已基本不見,但仍有一小部分在負隅頑抗。魯迅先生把這叫作中國人的“劣根性”,我則認為這是人性的弱點,畢竟“有熱鬧不許看”,“有便宜不許賺”這樣的事,沒有多少人能做到。

但我們可以改進,讓這些缺點與陋習逐漸減少,不能讓這“劣根性”成為我們進步路上的荊棘。

最後,我想請大家學會“吶喊”——敢於反抗世間的不公平,敢於質疑所謂的“真理”,更要敢於改正自己的不足、人性的弱點。

讓我們一起做互幫互愛的“文明人”!

魯迅《吶喊》賞析 篇三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句話出自魯迅的《吶喊》。讀完這本書,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忘懷。

《吶喊》是魯迅先生寫的一部小説集文章,篇篇都是經典之作。每一句話,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寫滿了對黑暗社會的控訴和對整個社會的吶喊。在魯迅先生的筆下,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

我最喜歡的就是《阿Q正傳》這篇文章了。這裏有九個章節,個個十分精彩,《阿Q正傳》向人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社會以及畸形人物的真面貌,阿Q的性格複雜,他是一個質樸而又愚蠢的人,代表了那個時代典型的中國農民,但是阿Q也有着中國農民自私自利的缺點,整天自輕自賤,卻又狂妄自大,自我麻痺來欺騙自己的行為。

他是弱者,經常被人欺負,他是經常捱打的人,常常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滿足自己,在精神上得到勝利,在這裏面有一種辦法,叫精神勝利法,這是每個中國人經常犯的一個錯誤。魯迅先生説,阿Q是現代中國人的靈魂,《吶喊》這篇文章,引人深思,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那有力的語氣抨擊當時社會的黑暗,體現了魯迅對國之責任感和對國家的熱愛之情。這就是所謂的《吶喊》。在彷徨中“吶喊”,在成長中讓自己知足,更加明辨是非。

《吶喊》好詞好句摘抄 篇四

《吶喊的好詞:

牽腸掛肚 前途無量 文武雙全 聞風喪膽 聞名遐邇 問心無愧 一呼百應 一視同仁

一見如故 一見鍾情 一箭雙鵰 一舉成名 望眼欲穿 十全十美 十萬火急 拾金不昧

情同手足 情投意合 情真意切 全神貫注 全心全意 熱情洋溢 仁人志士 物美價廉

喜出望外 喜怒無常 喜氣洋洋 一絲不苟 一心一意 興高采烈 有聲有色 威風凜凜

正大光明 振奮人心 生機盎然 生機勃勃 完美無缺 完璧歸趙 真心誠意 讚不絕口

《吶喊的好句:

1、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

2、在《明天》裏也不敍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着好夢的青年。

3、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

4)我感到未嘗經驗的無聊,是自此以後的事。我當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後來想,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鬥的,獨有叫喊於生人中,而生人並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於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5、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

6、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7、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為可惜。

8、所謂回憶者,雖説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着己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9、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10、“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户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11、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吶喊主要 篇五

即便用這首詞來説明魯迅先生一生的宗旨是再好不過了,他本人最重視的當是“治文藝改變精神”吶喊正是一部改變國民精神的偉大小説鉅作。

除了自己主觀上的原因,客觀上國民的麻木,羣眾的不覺悟,在當時產生對於“吶喊”的不贊成也不反對。在他看來,國民以沒有希望了,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而勇士們奮鬥到底不麻木,反應中帶着無限熱情在寂寞中奔馳前驅着。因此他們需要有人吶喊助威。

在我讀過那麼多的文學作品之後,魯迅先生的卻仍讓我蕩氣迴腸,久久不能忘懷。在魯迅的作品裏,盡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盡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言語犀利,他的作品尖鋭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啊!中國,快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的讀後感800字讀後感是魯迅先生自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説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説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歷史,從封建社會走向了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而邁進,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經過了幾代的國家領導,才走來來的,我們要繼續努力,為共產主義而奮鬥!同學們,讓我們站起來,為我們的美好明天而奮鬥吧!

吶喊主要 篇六

書籍《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説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

作者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説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裏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説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脱離羣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吶喊主要 篇七

翻看開了那本塵封已久的魯迅的《吶喊》,其中的《阿Q正傳》讓我再次回味到兒時讀它的那份驚喜,品味着此時的感悟與感動。

阿Q是魯迅塑造的經典形象,我以往問自我為何如今文人筆下沒有如此生動的形象誕生?究起原因,是社會造人。那個封建時代是封建思想頑固、地主當道、軍閥統治的時代,未莊就是被封建思想毒害了的村莊,阿Q是一個弱者,他受到這些地主惡霸的欺壓,阿Q的“假洋鬼子”與“男女之大防”等思想也絕對不是阿Q所獨有,這是時代產物。再如阿Q帶給我們那幾場讓我們苦笑難言的戲:看殺革命黨人、調戲靜修庵的小尼姑、鬧戀愛以及投身革命軍隊等,都是在封建吃人的本質面前上演的,也並不是某個人願意就能改變的。

但凡看過《阿Q正傳》的人都認為他是悲哀至極的人物。阿Q他所受到趙大爺、趙白眼、小D和靜修庵裏那條黑狗等等一系列的打擊折磨不必多説,最最可悲的是他竟有一套讓人哭笑不得的取勝法寶,即他所採取的“精神勝利法”。這就是阿Q的生活哲學,甚至於説是在封建壓迫制度下,更多弱者的生活哲學。

我們總是會帶着笑來讀《阿Q正傳》的,彷彿可憐的阿Q從被創造出來就一向被大家笑着。然而這笑並不是看得起的笑,而是帶着諷刺、帶着輕蔑或許是帶着同情與憐憫的笑。他的精神勝利法,戀愛價值觀,他的幸災樂禍往往是我們茶餘飯後的談賞。

能夠説阿Q是一個當時社會中的一個小主角、一個弱小者,沒有朋友,沒有親人,沒有一個為他着想的人,是一個封建亂世時的代言人。而任何時代都會有弱者,作為一個新社會的現代人,我們從阿Q的遭遇中更加應當去反思、去行動、真正扛起關愛身邊的弱者的職責。

魯迅《吶喊》賞析 篇八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説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這部小説集於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説,出版後得到很大回響。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於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後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回東京準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據解説,則綁着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着的便是來賞鑑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着,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説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户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説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於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後還陸續推出了另外十餘篇。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説:‘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裏也不敍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着好夢的青年。

魯迅的小説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説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它以無窮的魅力,風行了大半個世紀,至今不衰。這三部小説集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其中《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説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

《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説。後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説《不周山》(後更名為《鑄劍》),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小説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以下介紹《吶喊》的內容。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了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説明了這些小説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於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説的內涵,及意藴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慾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着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拓展延伸:

吶喊好段賞析

1、那一夥人,都被陳老五趕走了。大哥也不知那裏去了。陳老五勸我回屋子裏去。屋裏面全是黑沉沉的。橫樑和椽子都在頭上發抖;抖了一會,就大起來,堆在我身上。

2、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着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手裏提着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4、這事到了現在,還是時時記起。我因此也時時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幾年來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時候所讀過的“子曰詩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獨有這一件小事,卻總是浮在我眼前,有時反更分明,教我慚愧,催我自新,並且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台的時候,我還暗地裏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麼?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6、可惜正月過去了,閏土須回家裏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裏,哭着不肯出門,但終於被他父親帶走了。他後來還託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

7、我於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裏,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説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

8、我曉得他們的方法,直捷殺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禍祟。所以他們大家連絡,佈滿了羅網,逼我自戕。試看前幾天街上男女的樣子,和這幾天我大哥的作為,便足可悟出八九分了。最好是解下腰帶,掛在樑上,自己緊緊勒死;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願,自然都歡天喜地的發出一種嗚嗚咽咽的笑聲。否則驚嚇憂愁死了,雖則略瘦,也還可以首肯幾下。

9、我可是覺得在北京彷彿沒有春和秋。老於北京的人説,地氣北轉了,這裏在先是沒有這麼和暖。只是我總以為沒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銜接起來,夏才去,冬又開始了。

10、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11、不要亂想,靜靜的養!養肥了,他們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麼好處,怎麼會“好了”?他們這羣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我忍不住,便放聲大笑起來,十分快活。自己曉得這笑聲裏面,有的是義勇和正氣。老頭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這勇氣正氣鎮壓住了。

12、風全住了,路上還很靜。我走着,一面想,幾乎怕敢想到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擱起,這一大把銅元又是什麼意思?獎他麼?我還能裁判車伕麼?我不能回答自己。

13、前幾天,狼子村的佃户來告荒,對我大哥説,他們村裏的一個大惡人,給大家打死了;幾個人便挖出他的心肝來,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壯壯膽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幾眼。今天才曉得他們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夥人一模一樣。

14、聽人家背地裏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⑷,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鈔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吃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鈔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他在我們店裏,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15、早上,我靜坐了一會兒。陳老五送進飯來,一碗菜,一碗蒸魚;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着嘴,同那一夥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便把他兜肚連腸的吐出。

16、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

17、然而養成池沼的音樂家卻只是愛羅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來主張自食其力的,常説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應該種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勸誘他就在院子裏種白菜;也屢次對仲密夫人勸告,勸伊養蜂,養雞,養豬,養牛,養駱駝。後來仲密家果然有了許多小雞,滿院飛跑,啄完了鋪地錦的嫩葉,大約也許就是這勸告的結果了。

18、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枱,櫃裏面預備着熱水,可以隨時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着,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裏,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19、又過了九日,是我們啟程的日期。閏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沒有同來,卻只帶着一個五歲的女兒管船隻。我們終日很忙碌,再沒有談天的工夫。來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東西的,有送行兼拿東西的。待到傍晚我們上船的時候,這老屋裏的所有破舊大小粗細東西,已經一掃而空了。

20、我躺着,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麼。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吶喊讀後感1

魯迅先生在年輕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他也並不認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説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着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魯迅先生説。這便是《吶喊》的來由。

那段記憶把社會刻畫得入木三分,如此獨特,如此博大。魯迅先生在《吶喊》中,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民,以及對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把能刻畫出真相的匕首;每一段言辭,都是一捧能散發出幽香的花蕾;每一個字眼,都是一盞能照亮回憶的明燈。正如《孔子》中所領悟的——魯迅先生本想表現出世人的涼薄,我卻看到了封建時代讀書人的悲哀,自尊心其強卻沒有地位,便毫無用處,可供賣弄的卻僅有不實用的臭學問,這種學識,鉗制了人們的思想,只把當時的讀書人埋入了暗無天日的深淵。處在社會底層的孔乙己,因為家境貧寒,好吃懶做,無所事事,卻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他在咸亨酒店中唯一穿着長衫站着的`吃酒的客人,也便成為眾人的笑柄。孔乙己還還以偷為職業,被打個半死,默默離世。魯迅先生在刻畫人物時,並非像西方小説家那樣大段大段地描寫,而是抓住最具特點的地方寥寥幾筆傳寫精神,這就是獨特之處,或許正如西方油畫同咱中國國畫的本質區別吧!

還有《故鄉》的那個見什麼人説什麼話的“豆腐西施”,以及和迅哥從小玩到大的西瓜地裏的脖項銀圈的小英雄閏土,長大了見到老爺時歡喜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下層人民的麻木不仁,及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下和社會影響下的情形。《藥》中亦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殘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樁的癆病而拿出所有的家當去買了個血饅頭的華老樁,和那些在茶店裏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做了血饅頭,這一切都説明了當時的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樁的愚昧迷信,茶客們的麻木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脱離羣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而《狂人日記》的優秀之處在於它用了日記體和精神病人的內心獨白這種手法……

當然,我最喜歡的是《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不是人盡皆知麼?那麼它到底好在哪裏呢?作文一部小説,它亦成為了世界名著,個人認為是其對人的深層的無意識心理微妙而又犀利的洞察,他的語言總是獨特而又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但在這篇小説中表現得尤其突出。《阿Q正傳》中的阿貴,由於受剝削受壓迫而要求革命,但又因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後,不能真正覺悟,最後還是被迫害致死。阿貴是舊中國的一個貧苦農民。在未莊,阿貴連姓趙的權利都沒有,所以被人叫着阿Q,他勤勞,專做短工,但窮得只有一條“萬可不脱”的褲子;他是弱者,受了欺負卻又欺負比他更小的小D;他捱了打,常用“兒子打老子”來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勝利;他常為生計發愁,而關於婦女的和婚姻,他還要“合乎聖賢經傳”。野蠻的壓迫剝削使他貧窮無奈,深重的愚弄毒害是他麻木。從他深惡革命到“神往”革命,都表現他對革命對象,革命目的等的認識都是極其模糊的,是小農經濟的閉塞短淺的心態。他的革命行動是到靜修庵裏胡鬧。當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時,他恨假洋鬼子,卻又恨起造反了,這些都是阿貴想革命卻又沒有覺悟的表現。

在《吶喊》這本書中,想這樣的文章還有許多許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之後,能夠清醒起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鼓勵性質的語言,激勵半夢半醒,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魯迅先生不愧是我們民族的脊樑!

現在的中國人民,為和平崛起而吶喊,為科學民主而吶喊,珍惜現在,為中華為未來而奮鬥吧!

吶喊讀後感2

魯迅先生一直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諸多的作品中,我尤其喜歡的是《吶喊》這一本小説集。《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小説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是五四運動時期社會人民的真實寫照。根據魯迅先生自己對這本小説集的描述,他是這麼説的“描寫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解除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併為新文化運動吶喊。”我喜歡這本小説集的原因不僅是裏面收集小説之豐富,更重要的是,我覺得看透這一本小説,我們可以看清更多中國人的本質。《吶喊》收集了魯迅先生寫於五四運動前後的小説,從小説裏面故事的發生年份到今也有90多個年頭。儘管,那個時代離我們很遙遠很遙遠,但再一次看完這本書後,我的心情還是不由自主的沉重下去。

初讀《狂人日記》還是在中學的課本上,但那時候的我們沒有那麼高的智商去理解魯迅先生的文章。縱使老師在前面講得慷慨激昂,我們在底下卻聽得糊里糊塗。看到文章寫的是滿篇的“吃人”,自己倒是嚇了一跳,以為小説所説的“吃人”就是活生生的把一個人吃下去,那時候還覺得説古代的人怎能如此恐怖噁心。現在距離第一次讀這篇文章已有七年,七年的時間過去了,再一次讀完狂人日記,眼裏看到的還是滿篇的“吃人”,只是此“吃人”不是彼“吃人”。狂人眼裏的“吃人”,是不見血肉的吃人,是封建文化對人的自由個性的踐踏,從而來消滅人與人的感情,讓這個世界變得冷酷無情。在狂人的世界裏,狂人總是時時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他有着變態的心理,把正常人的交往都看作是吃人的行為的一部分;他又有着混亂的邏輯,能將兩個不相連的事務給聯繫到一起;他也是一個有着虛幻幻覺,就像是生活在幻覺世界中的人,他翻開歷史一查,找到的不是年代,而是“仁義道德”。對於那個年代來説,狂人的確是個瘋子,他反對封建禮教,反對封建家族制度,他是站在那個年代前列的啟蒙者,不被那個年代所包容,所以,他被認為是“瘋子”。

《阿Q正傳》是《吶喊》裏面另外一篇我比較喜歡的小説,這一篇小説魯迅先生寫於1921年。透過這篇小説,魯迅先生主要想向我們展現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的社會現象和中國人的面貌。我喜歡這篇小説的原因是魯迅先生透過阿Q給我們展示一個典型的傳統中國人的形象。雖然很多人對阿Q精神抱着的是一種反方的態度,我則不然。打從心底裏來説,我認為阿Q是一個很可愛的形象,雖説他骨子裏有着民族的劣根性,但實話説,當今社會,又有多少人能清高的存活着呢?魯迅筆下的阿Q,無權無勢,處在社會的底層,在封建舊社會,受到了人們的恥笑和壓迫還得忍氣吞聲。但他又和別的人不同,別的人都安分守己,唯唯諾諾的過着自己的生活。阿Q就不同了,不僅不單調,還敢於提高自己的身份,聲稱自己姓趙;自己不適應城裏的生活,卻反過來把城裏的生活給大大嘲笑一番;對於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卻反過來説別人的東西不好。他時時處在不平等的狀態下,卻時時處在慾望和求之不得的矛盾中。他唯一的出路,只能是靠精神勝利法來維護自己的面子。阿Q和其他底層人物最大的不同就是阿Q太好面子了,處在社會的最底層,但他卻時時想過上最高質量的生活。這種夢想有錯嗎?照我説阿Q是沒錯的,誰活在世上不想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好一點呢?阿Q也只是想讓自己有個舒適的生活,有個女人可以陪着自己走完一生而已,這樣的想法有過麼?只是他生活的那個年代錯了罷了。

讀完魯迅先生的小説,感觸有很多很多。少了一份對社會的天真,多了一份對人生的思考。雖説社會已經在向前發展,但每一時期,社會總是會有很多人可以成為魯迅筆下的小人物,不同的只是會不會有沒有像魯迅先生這樣的筆者,敢於去用尖鋭的筆鋒去揭穿社會的種種惡劣現象。“我以我血薦軒轅”這一句話,我想便是對魯迅先生的高度概括了。

吶喊讀後感3

獨自一人坐在圖書館裏捧着《吶喊》銘心苦想着該怎樣總結這麼一本讓人讀不通透的小説,竟不知不覺的陷入夢境……

火,熊熊燃燒的大火,烤得我汗流浹背。一個轉身突然被一雙鮮血淋漓的雙手捉住了手腕!我驚慌抬頭正對上一雙滿是紅血絲的眼睛。這幽怨的眼神是……我猛地睜眼,是小栓!目光向下看去:正扯着小栓衣服的渝兒、面目猙獰奮力撲打火苗的趙貴翁、目光呆滯任由大火慢慢吞噬的閏土、仰頭大笑的阿Q、抱着寶兒奮力向上爬的單四嫂子、被眾人踩在地底的孔乙己……我驚惶的看着他們的掙扎,聽着他們的吶喊。心驚膽顫。步步後退。突然,一雙有力的大手緊掐着我的脖子,目眥欲裂。我漸漸無法喘氣,雙手徒勞的在他臉上亂説亂鬧。他猙獰的張開了他滿是鮮血的嘴巴用力向我的肩膀咬去……

我猛地睜開眼睛,冷汗將背後的衣物全部打濕,無視左右或好奇或埋怨的眼神,像失水已久的魚兒般努力且急促的呼吸着。一陣陣的驚恐之中伴隨着我的一絲小慶幸-幸虧幸虧,我不在書中,不在書中那個時代。……但如果是,我是誰?

假如我是作者的大哥……

我是大哥。我吃人。起初我也很害怕,因為我身邊的人都吃人,他們將人肉慢慢咀嚼吃的嘖嘖作響,不時地舀出一碗湯來喝。看着他們吃的暢快淋漓除去害怕我竟然生出了一絲好奇。那人肉,究竟是怎樣的滋味?這樣想着,我竟不知何時走到了不斷翻騰着人肉湯鍋前。圍坐在湯鍋前啃着人肉的他們全都抬起頭來愣愣的盯着我看。就像是在打量我那一塊肉適合清蒸,哪一塊適合紅燒。我梗着脖子進不得也退不得,左右為難。就當我腿軟的將要跪下時,一個東西突然砸向我,我條件反射的伸手去接,是一塊人肉。在他們期待的眼神中我嘗試着咬了一口,有些苦但是很香,於是我大口的嚼了起來。人羣再次熱鬧起來,我們吃着人肉喝着人肉湯,有説有笑像是吃着普通家常菜那般。人來人往,不曾有人停下也不曾有人出聲詢問。我們就這樣吃了一個又一個的人。漸漸的我發現自己無法站在陽光之下,那會使我緊張和焦慮。後來事實證明我是對的-那個扔給我第一塊人肉的人竟然被太陽曬成了渣滓。但是想要吃人肉的慾望越來越大。我開始將目標放在了我的親弟弟身上。他總是出現在陽光之下享受着太陽的沐浴,這使我很嫉妒也很害怕。所以我想盡一切辦法逼他自殺來滿足我對人肉的慾望……我知道,我沒救了。要麼被太陽曬成渣子,要麼因為人肉而撐死。

假如我是閏土……

我是閏土。是六個孩子的父親。我很窮所以我要拼命的賺錢,但是昂貴的地租、苛刻的地主、隔三差五來收税的大官兒們幾乎將我掙得錢全部掠走。曾幾何時我也很懷念那些扎猹的日子,懷緬和迅哥兒捕鳥的日子。前些日子老太太説他們要搬走了,迅哥兒也回來幫忙了,讓我有空了去看看迅哥兒。我聽後十分激動,帶着老五就出門了。但是當我站在迅哥兒家門口時我猶豫了。像我這樣的長工始終都不配和迅哥兒稱兄道弟吧。正當我轉身準備回家的時候,老太太出來了,她像平常一樣歡喜的將我領進門,這時迅哥兒也聞聲趕來了。我看着他一身長衫,短而硬的頭髮時候我慚愧的低頭看一看我自己滿是補丁的衣服。終究還是在迅哥兒期待的眼神中恭恭敬敬的叫了一聲“老爺”。當我用餘光看到迅哥兒僵硬了一下身體時,我知道,我們都回不去那個時候了。

假如我是孔乙己我會不會一身青衫去偷書被人打斷雙腿默默孤獨地死去?假如我是阿Q我會不會一樣的瘋癲,空有理想而不去奮鬥,充滿可笑的好心態最後被槍殺?假如我是單四嫂子我會不會發現那些男人不是單純是為了幫我,我的寶兒會不會不會因為我的迷信而死去?假如……

生活中哪來的那麼多假如?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特定的悲哀和無奈。但值得慶幸的是現在的我們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而非牲畜。魯迅先生最偉大之處就是以人性最大的醜惡來突出人性的美之所在。在這個不如此醜惡的社會,請做好自己。你就是你,不要被污濁“洗滌”了靈魂,不要放大心中的醜惡並將他具象化。永遠對生活充滿希望,活成自己和別人都欣賞的模樣。做好自己,不忘初心。創造有愛的家構成有愛的國。

吶喊讀後感4

魯迅先生是如此獨特,如此博大,如此值得讓我們這些後輩敬佩、模仿。所以,魯迅先生的名作也非常值得我們去閲讀。魯迅先生在《吶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從《孔乙己》裏面領悟到:魯迅先生的本來目的是要表現世人的涼薄,我卻從中看到了讀書人的悲哀,自尊心強卻無地位,可供賣弄的惟有學問而已,可是學問在世人眼中算什麼呢?魯迅先生在刻畫人物方面並非象西方小説那樣大段大段的描寫,而是抓住最具特點的地方寥寥幾筆傳寫精神,這就是他寫作的獨特之處。《孔乙己》中寫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上流社會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酒店是人們取笑的笑柄,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了個半死,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像《故鄉》時那個見什麼人説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裏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這一切的一切都説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麻木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脱離羣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而《狂人日記》的優秀之處在於他用了日記體和精神病人的內心獨白這種手法。狂人本身就是一個隱喻,是先覺者的形象,而且庸人不加分析地就認為他説出真實是一種威脅,儘管那是每個人都心知肚明的東西。我們活在謊言中,還有就是對他恐懼的也多是這個社會的被奴役者,但他們不僅不理解他,反而本能地就認為他追求真實和人道是不正常,拼命地想讓他從青春期的發瘋狀態恢復到適應社會認可社會潛規則的正常狀態,果然他最後赴某地候補矣。可見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已經與普通的庸眾合流。從而,維護黑暗的已經不僅僅是統治者本身,而是整個社會,他們對真實和反叛本能地恐懼。

如果要問我最喜歡《吶喊》中的哪部小説的話,我肯定毫不猶豫地選《阿Q正傳》。自然,就象哪部是金庸最好的小説,人們爭吵不休沒有定論一樣,對於哪篇是魯迅最好的小説,人們肯定也有不同看法。但《阿Q正傳》得到了最大多數的認同應該是事實,而且也成了世界名著。那麼這部魯迅的最長的小説到底好在哪裏呢?我個人認為是他對人的深層的無意識心理的微妙而又犀利的洞察,他的語言總是獨特又印象深刻,但在本篇小説裏表現得尤其突出。《阿Q正傳》中的阿Q,由於受剝削受壓迫而要求革命,但又因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後,不能真正覺悟,最後還是被迫害致死。阿Q是舊中國未莊的一個貧苦農民。在未莊,阿Q連姓趙的權利都沒有,所以被人叫着阿Q。他是勤勞,專做短工,但窮得只有一條萬不可脱的褲子;他是弱者,受了欺負卻又欺負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捱了打,常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勝利;他常為生計發愁,而關於婦女和婚姻,他還要合乎聖賢經傳。野蠻的壓迫剝削使他貧窮無奈,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愚昧麻木。從他深惡革命到神往革命,都表現他對革命對象,革命目的等的認識都是極其模糊的,是小農經濟的閉塞短淺的心態。他的革命行動是去靜修庵裏胡鬧。當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時,他恨假洋鬼子,卻又恨起造反來了,這些都是阿Q想革命卻又愚昧不覺悟的表現。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説明當時社會的黑暗,人與人之間的勢利,上層階級對下層階級的摧殘反映社會的真實面目,也讓當時的人民醒覺起來,對抗社會的黑暗勢力。

吶喊主要 篇九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説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這部小説集於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推出,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等十四篇小説,出版後得到很大回響。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於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後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回東京準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據解説,則綁着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着的便是來賞鑑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着,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説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户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説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於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後還陸續推出了另外十餘篇。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説:”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

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 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裏也不敍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着好夢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