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廣播語言的特色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2W

廣播語言的特色新版多篇

內容摘要 篇一

老舍先生作為當代中國文化的巨人、“人民藝術家”、語言大師、幽默大師,他不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而且在語言的運用上也別具風格,形成了自己獨具魅力的語言風格。本文就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藝術特色:幽默;簡練親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淺出的藝術風格略作一些探討與同仁們一同商榷。

廣播語言的特色 篇二

摘要:本文從廣播的定義入手,結合廣播的傳播特點,以層層遞進、逐步深入的方法揭示廣播語言的內在含義,在此基礎上對廣播語言的特色進行了分析與探討,並結合個人的主持經驗對廣播節目主持人如何運用好廣播語言為節目增色添彩作以總結。

關鍵詞:廣播語言 廣播節目風格 廣播語言特色

當今時代,“廣播的創新與發展”已成為廣播人最為關注的課題。

然而,在“創新與發展”這個具有前瞻性的大課題中,我們卻不能忽視一個重要環節,即對廣播語言特色的探討。

也許有人會對這個問題不以為然,認為這是一個老生常談、毫無新意的話題。

那麼,“廣播語言”與“發展創新”究竟有無關聯?探討“廣播語言的特色”有無必要?回答無疑是肯定的。

對於廣播來説,充滿魅力的語言傳遞便是它最大的優勢,如何發揮這個優勢,展現廣播主持人語言特色風采,是值得廣播從業者認真思索的問題。

廣播與廣播語言

21世紀的大眾傳媒主要包括廣播、電視、報紙及網絡等。

廣播與其他傳媒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以聲傳情、先聲奪人”。

廣播是聽覺媒介,其充分運用人類豐富的語言和各種音響吸引聽眾、感染聽眾,引發心靈的強烈共鳴。

從這個角度來説,語言是廣播的第一重載體,電波是第二重載體。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傳輸通道除了電波、導線外,還有衞星和網絡,數字和壓縮技術的綜合運用使傳播速度更快、傳播範圍更廣。

但歸根結底,科學技術都屬於第二重載體的範疇,都是為了更有效地傳遞第一重載體――語言符號的。

所以,以聲音、語言為主要載體的這個特徵一直以來都為廣播人所重視,並努力予以強化。

只要這個基本形態――有聲語言傳播不變,廣播語言就是基礎性的、永恆性的,它與廣播的存在相始終。

“語言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以詞彙為建築材料、以語法為結構規律而構成的體系。”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利用它來交流、溝通,達到互相瞭解的目的。

本文所探討的是“廣播語言”,它的定義與上述關於語言的定義本質上相同,但又有所區別。

廣播語言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

狹義的廣播語言即人物語言,是播音員或主持人在廣播節目中直接表達出來的語言。

這種人物語言與書面語言及口語有緊密聯繫但又不盡相同。

人物語言是訴諸聽覺的,它同日常生活中的口語的顯著不同在於廣播語言是經過加工而非日常口語那樣隨心所欲的。

狹義的廣播語言應當是書面語言與日常口語完美相融的語言,是二者最佳的結合語言,亦即應當是有相當文化品位的、最流利、最適合“講”的語言。

而廣義的廣播語言則不但包括上述所指的`人物語言,還包括音樂語言和聲效語言。

正如電視有圖像語言,繪畫有色彩語言,舞蹈有動作語言等。

廣播語言既然是“廣播”這個舞台上永遠的主角,在媒體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它也是廣播制勝的最有力武器。

觀念變革、節目創新,這一切的追求最終都要依賴廣播語言來實現。

廣播語言的特色

語言是有風格特色的,廣播語言亦然。

廣播語言的風格特色是廣播從業者在廣播語言的選取、運用上給予聽眾的一個總的印象。

人物語言特色。

人物語言是廣播語言中的“主角”,是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語言方式。

它構成廣播的主體,承擔着廣播的最實質性功能,可以説沒有人物語言就沒有廣播。

這裏所指的人物語言包括:新聞播音員播發的各類新聞題材,節目主持人所主持的各類直播板塊節目以及廣播中播放的廣播文藝、廣播小品、廣播劇、廣播曲藝、電影剪輯、廣播廣告等以人物語言塑造形象的藝術形式。

人物語言運用得好,達到準確、鮮明、強烈、有個性、雅俗共賞的效果,是一個廣播電台成功的重要標誌。

一直以來,廣播語言的實踐備受廣播人的重視,而隨着廣播直播板塊節目及主持人的出現,廣播語言較以往又有了新的變化。

因為主持人以“我”的身份説話,語言逐漸走向個性化,聽眾在收聽節目的過程中不僅為節目內容吸引,更為主持人富有個性魅力的語言所打動,品牌節目也應運而生。

這些都充分説明了廣播人物語言在廣播節目的播出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把握廣播人物語言特色有益於提高電台節目質量,樹立電台整體風格形象。

本文認為廣播人物語言特色應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語言的規整化。

現代廣播傳媒的顯著特點就是全力追求節目品質,而品質的優化離不開主持人語言的規整,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語言是一門藝術,而藝術都是有其規律的。

“規整的語言”定義本身就明確了它的嚴肅性和嚴謹性。

而這兩性的存在就註定了它所具有的基礎價值。

廣播節目品質的優化是和相關要素分不開的,而規整、規範的語言恰恰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一套完美的節目猶如一幢漂亮的大樓,規範的語言就是打好地基的一塊塊優質的磚石,它是優質工程――品質節目的保證。

第二,語言的個性化。

個性是主持人魅力的核心,語言又是主持人展示個性最重要的窗口。

語言個性魅力的內涵即語言所具有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關乎節目的內在質量和整體效果。

尤其是在節目中處於主導和支撐地位的主持人,他(她)的語言個性已不光是語言外殼部分(如聲音特徵、語音吐字狀況、表達習慣等),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語言的內涵部分。

通過節目,聽眾可以清晰地瞭解到主持人的思想傾向、觀念態度、能力才華、人格品位等深層次的東西。

也正因為這樣,其個性才能鮮明地凸顯出來,也才由此增加了傳播的親切性、人情味和獨特性。

第三,語言的生活化。

生活化也即口語化、通俗化。

有一種誤解,認為口語化、通俗化就是人們通常説的大白話,沒有文采,難登大雅之堂,而用一些文言或者半文言、半白話,才顯得“高雅”。

其實,文采是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它主要由意境來體現。

語言是表達意境的手段,並不是非要用文縐縐的語言才能表達深遠、高雅的意境。

相反,廣播主持人以通俗的、生動的、鮮活的語言營造出的意境更易為聽眾接受。

因為生活化的廣播語言聽眾聽得明白、聽得舒服。

老舍先生曾説過:“廣播必須使人人都能夠聽懂。”因此要“字斟句酌,語言明確,還要鏗鏘入耳,引人入勝”。

不做到這一點,廣播就無法真正吸引聽眾,“廣播”的意義也就無從談起了。

音樂語言特色。

除了人物語言外,廣播語言中的第二重要成分是音樂語言。

在廣播中它的絕對分量常常比人物語言還要多。

當然,對於廣播來説,音樂語言不完全等同於音樂作品本身。

音樂作品只是廣播音樂語言的一種元素而非全部。

廣播中的音樂語言應當包含廣播人在編播音樂作品時所體現的編輯思想,這個思想也許是不顯露的、隱藏的,但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音樂的編輯是以另一種語言的方式與人物語言相輔、統一的,使電台的風格更趨一致。

應該説,透過廣播音樂語言而營造出來的那種氛圍、氣息,就是這個電台音樂語言的風格。

它與該台人物語言的風格特色相協調,共同完善電台風格的統一。

聲效語言特色。

聲效語言對廣播這種以聲音作為唯一傳播物質的媒體,有着一定的作用。

聲效語言指的是人們利用聲音的效果,用抽象的形式調動人們的想象力,從而達到描述對象、傳遞情緒、營造氣氛的目的,使聽眾接受引導,進入廣播人設定的環境中。

聲效語言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廣播的表現力,廣播因此更接近自然和生活。

正如報刊的美術設計、題飾、版花一樣,聲效語言對於整個廣播版面不可或缺。

一段美妙貼切的聲效,會使整個廣播節目增色,更加引人入勝。

尤其是在主要以人物語言為材料的廣播劇及廣播小品中,聲效語言使用得最為廣泛,起點睛之效。

結語

十幾年來,通過主持不同專業、不同類別、不同風格的節目,筆者深刻感受到:廣播節目要想得到聽眾的認可,廣播從業人員就必須深諳廣播的傳播特點,尤其是節目主持人更應對廣播語言的特點有正確的認識,在日常工作中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努力錘鍊語言的運用,提高表達能力,以充滿魅力的語言特色打造精彩的廣播節目。

綜上所述,無論是傳統廣播還是現代廣播都離不開語言的傳遞。

英國著名音樂家馬利翁説:“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見的音樂。”廣播語言就是一種聲音,我們要想賦予這聲音以色彩,使之如音樂般的流動,讓聽眾百聽不厭,我們就有必要研究、探討廣播語言的特色,掌握廣播語言的規律、特點並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摸索、提煉昇華。

只有這樣才能使聽眾真正領略廣播語言的無窮魅力。

結論 篇三

綜上所述,老舍作品的語言特色:幽默,簡煉親切、“京味”十足,自然率真、深入淺出,之所以有這樣的特色,是因為他有着高尚的愛國思想情操和豐富的文化知識,因而形成了他獨特的語言風格,同時吸引着廣大的讀者來讀他的作品,廣大的學者來研究他的作品的語言。因此我們説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經得起時間的磨礪,能讓人不斷的閲讀,挖掘、研究的作家實在不多。老舍是其中一個。

註釋 篇四

京一、抒臻《老舍趣語》湖南嶽麓書社1995-3

①王曉琴《笑:生命的交響老舍幽默小品精粹》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9

②老舍《談幽默》宇宙風出版社1936-8

③《老舍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

④老舍,《我怎樣寫<老張的哲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5

⑤矛盾《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抗戰文藝1944-9

⑥老舍,《老舍幽默詩文集》序,原載1934年4月1日《論語》第38期,轉載曾廣燦,吳懷斌編《老舍研究資料》(上)第517頁。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

⑦老舍,《什麼是幽默》,原載1956年北京文。

老舍作品中的“幽默” 篇五

所謂的幽默指的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長的。用老舍自己的話説就是:“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實實的文字,它運用智慧聰明與種種招笑的技巧,使讀了發笑、驚異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我們讀讀狄耿斯的,馬克吐温的和果戈裏的作品,便能夠這個道理。聽一段好的相聲,也能明白這個道理。”“看透宇宙見得種種要素,而後用強烈的手段寫畫出來”①而能引人發笑者為幽默。因此,老舍認為“嬉皮笑臉,並非幽默,和顏悦色,心寬氣朗,才是幽默。②

要想得到幽默:首先要認真學習、博覽羣書而獲得豐富的知識,它是前提,是基礎。其次善於觀察,並且要思考的深刻。再次要多讀,即要認認真真地閲讀一些有關幽默語言的文學作品,並且作到能領悟他們的作品內容,而從中受益。最後要善於運用,古人説的好:學以致用。即把自己從學習中得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去。這樣做不僅能加深理解,而且能是我們的大腦更加充實。老舍就是這樣,他不僅知識淵博,而且想的深,看得透,説的俏,因而形成了幽默的語言藝術風格。

老舍的青年時代也正是中國封建帝制的崩潰時代,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一個時代,老舍才能從小羊圈衚衕走向泰晤士河畔。在20年代的初期英國是資本主義列強之首,工業經濟高度發達,社會文化人情風俗與當時中國大不相同。老舍從一個保守的、愚昧落後的舊中國走到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以後,就像從發着黴味的“鐵屋子”(魯迅語)裏走上了視野開闊的一望無垠的綠野中一樣。他此時此刻深深的感覺到西方的科學與民主和社會的進步。當他再度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故土的時候,心中總是感覺到不舒服,覺得許多事情是乖慶的、不合理的、違背自然的、可悲的、可笑的,但是,老舍從沒有把自己從炎黃子孫中除去,自己也仍然是這個古老民族中的一個小小分子,也應該在這一可笑的行列當中,但是他深刻的認識到要批判這些不合情理的、落後的、愚昧的東西,究竟採用什麼樣的辦法呢?採用何種方法來批判社會,這便由每個作家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來決定的。老舍,北京人,旗人,1899年2月3日 生於北京西城一個貧民的家庭。他們兄弟姐妹八人,但是隻活下來了三個姐姐和一個哥哥,他是老小。父親是一個皇城的護卒,在老舍出生的第二年,他在與八國聯軍的作戰時陣亡。母親不識字,僅靠做雜工縫縫洗洗的活路來維持生計。老舍從小身子骨弱,性情也不開朗。在這貧窮的家境中靠一位慈善的劉大叔的幫助才讀上書。1913年國小畢業考入北京市立三中,但由於家裏窮交不起學費,半年後又轉入膳宿免費的北京師範學校。存該裏的讚賞。1918年夏畢業後,老舍便在教育界連續多年供職,沒有直接參加“五四”運動,但“五四”成為他思想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飽受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勢力壓迫的老舍,一旦觸到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種子便立即萌芽、生長。他説:“反封建使我體會到人的尊嚴,人不該作禮教的奴隸,反對帝國主義維護祖國的尊嚴,中國人不該做洋奴”。③這種成為老舍創作基本指導思想。1922年,他受洗加入基督教,秋到天津南開學校任教。自此,開始發表作品《小鈴兒》等。他在母親的影響下,他窮而有志,性格剛強,自尊自重。也就是由於這樣的原因,他對社會的腐敗的落後的現象深惡痛絕,可是又因為他窮有同情心,因此常常是“半恨半笑”的看待當時世界。他作為一個温和的民主主義者登上文壇,他沒有魯迅作為思想家的深刻,也沒有郭沫若式的詩人激情,更不似茅盾一開始就擅長理論思維“笑罵”卻又趕盡殺絕。而老舍也是“笑罵”卻步趕盡殺絕。他説:“我恨壞人,可是壞人也有好處,我愛好人,而好人也有缺點。”④正因為有着這樣性格素養和接納的'思想的影響決定了在他的批判的武器中,老舍選擇了幽默。在英國五年創作的作品 《老張的哲學》等三篇及三十年代回國後創作的作品《貓城記》等五篇可看到這把搔癢的耙子,企圖用笑聲來掩埋舊世界。老舍的笑聲包含了多種多樣的成分,在這些成分中有疾惡如仇的憤感,有對愚昧落後的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遺恨,這便與魯迅相通了。這便是一個時代的特徵:觀世音在雲頭看到芸芸眾生的平庸、卑滔耀靛從而產生出悲憐之情,無可奈何的自嘲,個人的酸楚的感受,這一切都用了哈哈的笑聲傾倒出來。譬如:“説起‘胡塗’來,我近幾日非常的高興,因為在某畫報上看見一段文字——題目是老舍,裏面有這麼兩句:‘聽説他的性情非常胡塗,抽經抽得很厲害。從他的作品看來,説他性情胡塗,也許是很對的。’‘抽經’的‘經’字或者是個錯字,我不記得曾抽過《書經》或《易經》。至於‘性格非常胡塗’在這個年月,是很不易得的誇讚。” ⑥這就是老舍式的幽默。“他主張幽默須有思想性和藝術性”、“幽默的作家也必須有極強的觀察力與想象力”、“有極強的正義感”,“決不偏袒自己” ⑦凡知音者都能從老舍的笑聲中品讀出酸楚的味道來。老舍用笑聲來治病態的舊社會,治病態的社會中的了病的人們,讓這些病態的人們向善向真向光明,但是老舍對自己的同胞並未失掉信心。他的格言是:“光明永在,潛力無窮。”所以他不把病態的人們一下打倒深淵中去,而是讓他們來改邪歸正,換一翻頭腦重新生活。在這種意義上説老舍是笑的哲人。為仕麼稱他是笑的哲人呢?哲者聰明,老舍清醒的看到中華民族的優秀的傳統的一面,同時也清醒的看到了幾千積澱的傳統的負面,對人們精神的殘害與毒害。老舍譏笑的就是這文化傳統的負面。例如:愛面子敷衍塞責、得過且過、世故巧滑、虛榮浮誇沽名刁譽、委過於人把麻煩別人,不當作一會事兒,自私自利表裏不一。

在老舍的作品裏,有一部分是寫儒林外史的、有一部分是寫文人教書的辦刊物、寫文章、寫小説的等,將他們的品行漫畫出來,有些誇大但很真實,這類幽默寫的是儒林,知內情文字有褒有貶,是一種最恰當的誇張。他的散文都不長,短但很飽滿。是什麼原因呢?言之有物。讀老舍的文章,不僅能是你輕鬆腦子,同時也可以是你的眼睛一亮,因為他每一篇都有閃光點,有益智開竅的功效。在每一篇幽默文章中都可以聽到智者—老舍的笑聲,這笑聲有温和的笑、有酸楚的笑、有友好的笑、有無奈的笑,這笑笑的是傻人傻風俗傳統,而不是傻笑。因為他是站在崇高上看鄙俗的,他的笑聲帶有很強的批判力。

讀老舍的幽默作品,不僅覺得老舍在笑,而且你自己也會禁不住而笑。比如《相片》中:“還是先説家庭吧,比如你的屋中掛著名家字畫,還有些玩,雅是雅了。可是,第一你就得防賊,門上加雙鎖、窗上加鐵柵,就連這樣,夜間有個風吹草動,你還得咳幾聲,設若是明火進來十幾位蒙面大漢,大概你連咳都不敢了這何苦呢?相片就沒有這種危險,誰也不會把你父親的相片偷去當他爸爸,這不是嗎?”的確,我在讀了上面的文字後,也情不自禁的笑了起來。

老舍作為幽默大師他即沒有林語堂的“牛油麪包氣”,也沒有周作人的辣入骨髓地老薑味,更不似梁實秋的貴族氣,而是處處表現出俏皮、潑辣和精闢,有時幾近油滑的個性。老舍認為:“語言要能讓人喜悦、愉快。”“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他的《駱駝祥子》就藴含着色彩鮮明的幽默。雖然老舍在《我怎樣寫<駱駝祥子>》一文中一再説:“我就決定拋開幽默。如寫楊家的僕人—張媽的敢罵,“以楊先生的海式咒罵的毒辣,以楊太太的無津口的雄壯,以二太太蘇州調的流利,他們是素來所向無敵的;及至遇到張媽的蠻悍,他們感到一種禮尚往來,英雄遇上了好漢的意味,所以頗能賞識他,把她收作了親軍。”這是幽默的諷刺;還有虎妞誘騙祥子喝酒的描寫:“他把酒蠱接過來,喝乾。一股辣氣慢慢的,準確的,有力的,往下去,他伸長了脖子,挺直了胸。打了兩個不十分例利的隔兒……他好容易把這口酒調動下去……”這是溢滿辛酸的幽默。

老舍的幽默是輕鬆的、俏皮的,也是智慧的,稱得上是中國文人幽默中的一個典範。

寓言的特點 篇六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較短小,語言精闢簡練,結構簡單卻極富表現力。

2、鮮明的諷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主題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節的虛構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比喻、誇張、象徵、擬人等。

5、“寓”是“寄託”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個故事裏,讓人從中領悟到一定的道理。

我國著名兒童文學家嚴文井説:“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裏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橋樑,通過它,可以從複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樑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又發現了生活的內在意義。寓言是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想活躍。”

農村廣播節目的語言特色 篇七

[關鍵詞]農村廣播節目;語言特色;鄉土氣息;通俗易懂

農民在我國人口總數中佔絕大多數,他們為社會創造着最基本的生存條件,農民這個羣體,在為社會創造價值的過程中,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因此,辦好農村節目是新聞工作者的一項重要內容。

我們常説,農村廣播要辦出四個特色:一是時代特色;二是地方特色;三是廣播特色;四是農村特色。

所謂農村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語言特色上。

因此,運用有特色的語言,是辦好農村廣播節目的重要因素。

一、語言要直白、質樸、生動、形象

廣播是“説”與“聽”的藝術,“對農村廣播”是説給農民“聽”的藝術。

因此,尤其要重視對象性,重視廣播語言的研究。

對農村廣播要貼近農民生活,“進農家門,寫農家事,説農家話”。

所謂的説農家話,就是要少一點書面語言,多一點廣播語言;少一點書生氣、學生腔,多一點通俗話、大白話。

總之,對農村廣播的語言要做到通俗易懂,要情感真摯,直白流暢。

如:1995年度中國廣播獎農村節目一等獎,齊齊哈爾台的《為了咱農民能有大出息》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拿種地來説,有些地方的農民商品意識醒得很晚,種地不講效益。

有時候有了良種也怕不穩當,總好等等看。

等到有人成功了,眼裏看着,手裏掐着,才呼呼啦啦一窩蜂都跟着種”。

這段話中,運用了“醒得很晚”,“怕不穩當”,“總好等等看”,“都跟着種”等通俗、直白的語言,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了一些農民商品意識不強,不願意接受新觀念,因循守舊的思想。

另外,文中的“呼呼啦啦、一窩蜂”等詞又把農民盲目跟着別人幹,一哄而上的從眾心理十分形象地刻畫出來,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二、語言要接近口語,要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農村節目是一個對象性很強的節目,對農村廣播就要貼近農民、貼近生活。

説到貼近農民、貼近生活自然就得説到語言問題,作為農村節目的編輯、記者要注意研究和運用農民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述方式寫文章辦節目,要用農民特有的個性語言、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的話語,使節目充滿鄉土氣息。

如:《為了咱農民能有大出息》的開頭這樣寫道:農民朋友,我是記者吳小梅,您看時間過得真快,轉眼之間還有一個多月就是1996年的元旦了,您核計核計明年咋個幹法?這段話裏就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口語和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語言。

如“核計核計”,“咋個幹法”,聽後讓人感到真摯、親切,給人一種主持人坐在農民家裏的土炕上與農民面對面嘮嗑的感覺。如果把這句話變成“新的一年開始了,農民們都有什麼打算呢?聽上去就沒有上面説法生動、親切。”

再如有這樣一段廣播稿:“秋天過後,養魚户就該着手魚類安全越冬的事宜,我省克山縣農民李春慶在這方面取得了成效,經過四年的試驗,他自行研製建造了地下式温室魚類越冬池,使越冬魚類成活率達90%以上。”

這是一段十分常見的廣播稿,不符合農民的收聽習慣,如果做如下修改,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眼瞅着天兒就要冷了,待弄魚塘的朋友也該琢磨琢磨讓魚安全越冬的高招兒啦!咱們省克山縣呀,有位叫李春慶的養魚户,他從1992年開始就變着法兒地給越冬魚建‘地下安樂宮’,終於在去年冬天悟出了道道兒,使九成以上的魚都能安全越冬,這個安樂宮的學名兒呢,叫做‘地下式温室魚類越冬池’。”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第二稿較前一稿自然生動了許多,可聽性也很強,其主要原因運用了大量農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的口語,像“眼瞅着”、“待弄”、“琢磨”等等,同時還用了許多語氣助詞“啦”、“呀”、“呢”等,增強了文章的親切感,拉近了與農民的距離。

三、語言要通俗、易懂

所謂通俗就是指語言容易叫聽眾理解和接受,通俗是保障農村廣播節目是否具有可聽性的重要標誌,也就是説記者在撰寫農村節目時必須將那些不符合農民收聽習慣的語句轉換成讓農民聽起來覺着親切、自然的語言。

如:姑娘結婚可以説“出門子”;考慮事情可以説成“尋思尋思”、“着手某事”可説成“張羅”……這樣的節目農民聽起來才親切、愉悦。

一代語言大師老舍先生曾經説過,“文字不怕樸實,樸實也會生動、也會有色彩”。

對農村廣播節目只有運用質樸的語言作為材料,走形象化、口語化、通俗化的道路,才能使農村節目具有廣博的生命力,使廣播真正起到服務於社會,服務於農民的作用。

自然率真、深入淺出 篇八

老舍是語言藝術大師。他的作品語言不僅是通俗、俏皮,而且也是自然率真的。

所謂的自然率真是指極其隨便的説出寫出、直接而毫不隱諱的語言,但又不失常格、不落俗套,能是讀者讀起來都感覺到都在情理之中。這可以在老舍的作品《悼趙玉三司機》中看到“在抗戰的今日,凡是為抗戰舍掉自己生命的,變是延續了國家的生命。”這些話沒有一個生僻字幾普通、極自然,惟具、這樣才能顯得更加深刻而有味。老舍的《習慣》中寫到:對於朋友,我永遠愛交老粗。長髮的詩人,洋裝的女郎,打高爾夫的男性女性。咬文嚼字的學者,都跟我無緣。看不慣。老粗的言談舉止是咱們自己聽慣的。一看見長髮詩人,我老是要告訴他先去理髮:即使我十二分的佩服他的詩才,他那些長髮使我堵得慌,家兄永遠到“推剃兩從便的地方去剃,亮堂堂的食悦目,女子也剪髮;在理論上我極同意,可是看着彆扭,問我該梳什麼樣的頭,我也答不出,我總以為女性應留長髮。我的母親,我的大姐,不都世界上最好的女人麼?他們都沒剪髮。”這是多麼自然、率真的語言。我們讀來覺其是隨隨便便地説出,沒有一點隱諱,但它確在情理之中。

老舍的作品從體裁看,無所不包,從體式看,又無所不有。無論什麼體裁,也不論什麼體式,諸如悼文,祭文,小品等在語言上都做到了隨類賦彩。他無論寫什麼,都是在心中想透了才下筆,由於心中有底,所以他的語言筆筆有着落,一句接一句,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千萬別看一句接一句。語言是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現形式,思想的透徹,才會帶來語言的流暢。

那麼,研究老舍的語言,首先要研究老舍的深刻思想,在老舍的作品裏的文化因素極濃,當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再讀老舍的全部作品時,將會。驚異的發現,老舍首先應該是一個思想家,然後才成為語言大師,沒有前者,便沒有後者。前者為根,後者為枝葉,因此,研究老舍的語言必須得先學習老舍的深刻思想。有喜有優,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些語言沒有一個生僻字,沒有一個晦澀難懂的句子,在這極其淺顯的語言中,説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如若沒有一個崇高的思想,是不會有這樣的認識,也就不會有或者説他便不能夠説出如此好的語言。

正像矛盾所説:“《趙子曰》給了我深刻的印象,在老舍先生的喜笑唾罵的筆墨後邊,我感到了他對生活態度的嚴肅,他的正義感和温暖的心,以及對祖國的摯愛和熱望。”⑤這説明有好的思想才有好的語言,因此,只注意文章的文字語言而內容貧乏的作品,便不是好的作品,就像花生一樣,如若只有一個厚實的外殼,而沒有一粒飽滿的內核,吃着便沒有很好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