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備課工作反思國小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9W

備課工作反思國小

深度備課 ,指以教材為起點,在深讀教材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開發可以利用的一切課程資源,達到教材解讀的深度與高度,拓展教學內容的廣度,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形成合力,使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設定儘可能地趨於適度合理,使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共同成長。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備課反思國小,但願對你有借鑑作用。

備課反思國小篇一

老師們都知道如何備課,但做到既減輕教師備課的繁瑣無效勞動,又要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備課,就必須掌握有效備課的方法。備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教書育人,要達到此目的,必須學會有效備課的方法:1、教師在備課前首先要通讀整冊教材,讀一遍明確全冊教學目標,讀二遍理解單元教學要求,讀三遍結合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制定教學計劃,從而撰寫出適合新課標理念和切合學生實際的備課,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2、教師在備課時除了備教材、備學生,更重要的是備學生的學法。讀法、勾法、批註法、思考練習法......這樣就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3、教師在備課中要結合教參和不同層次的學生知識水平來確定教材各個環節的重難點,使備課體現針對性和目的性,這樣就能達到有效備課的效果。4、教師撰寫備課內容時不管是自己備的,還是下載的,都要根據實際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來隨時修改教案。可以在教材上批註,也可以在教案上增減,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實效備課。5,教師的備課不一定按照固定的格式撰寫,有經驗的老師腦中就是備課本,老師心中只要記住教材和單元的重難點、基礎知識強化訓練點、培優知識拓展點、一般題型的考點,這就能減輕老師備課的繁瑣,同時又能達到有效備課。6、教師備課要學會處理教材,因為教材是對不同地方的學生編寫的,教師針對自己的學生情況可以整合教材,例如語文課,教材要求背誦的課文,老師可以提前教學,讓學生提前去熟記。在老師沒教的情況下,提倡優生可以提前背完課文。以此達到高效備課。7、教師在備學生作業時,要體現重難點、不同學生的知識接受點,注意一課一得,不要面面具到,要時刻關注中差生的作業掌握情況。這樣就能實現有效備課的目的。

當然,有效備課還有許多,這只是我的膚淺認識,但願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形勢下,能給教師們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有所啟迪。

備課反思國小篇二

孔子説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由此可見思考的重要作用了。在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科學、有效的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搞好教學工作。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學藝術,才能更好的教書育人。

即備課階段的反思。從目前的現狀看,主要有兩種不良傾向:一是照搬現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慮班級和學生實際情況;二是有些備課時過分依賴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不注重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憑藉原有的經驗設計教學,依然“穿舊鞋走老路”或“穿新鞋走老路”,要克服這些問題,就需要教師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對新的教育理念進行反思、對學生現在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條件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進行反思,從而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對過去經驗、教訓和現在教育理念、教學條件反思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為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好準備。教學中的反思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樣的話,教學中的師生關係就不再是“人、物”關係,而是“我、你”關係;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更是老師與學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應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都作為平等的一員在參與學習過程,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因此,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在備課時,儘管教師會預設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和“採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着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着最佳的軌道運行,從而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

提到有效備課,大多數人想到了集體備課的開展、個人備課的完善、教學目標的設臵、教材考綱的分析、重點難點的突破。而要想使上述內容能夠在備課過程中順利完成,離不開教學反思。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可見反思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有一句話説“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其實對於我們教師來説這種情況同樣存在。自己所接手的學生,最長是教他們三年,短的只有一年。每年的學生不一樣,所發生的教學事件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師的工作不是説教完一輪從高一到高三就結束了,以後就可以按照上一輪的模式再來,而一種充滿變數的工作。

案例:機體的免疫調節一課課前反思中對學情的反思

免疫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過的一種生理活動,有時候經常提到對某病產生免疫力了,或者學生親身經歷的注射疫苗等,所以學生對於這一部分知識並不陌生。但是由於在國中的生物課中對免疫的內容只是很少的一點介紹,所以學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於機體中的免疫是如何發生的,具體過程是怎麼樣的,有哪些器官、組織、細胞參與等問題並不明白,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在於免疫的具體過程。

另外,在以前的教學中學生經常出現的問題有:體液調節、免疫調節的基本過程圖記憶困難;哪些細胞具有特異性識別的作用容易混淆;一些細胞(如T 細胞和效應T細胞)的作用出現錯誤等。這些內容在授課時要重點解決。基本過程可以通過學生相互之間複述、自己書寫相互檢查等方法加強記憶理解;對於細胞的作用既要求學生整理總結,同時教師也要進一步強調,並且輔以相關的練習更加鞏固。

常言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備而來方能胸有成竹”,縱觀目前的課程改革,它改的是不適合時代進步的教學模式,而提倡的是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直接目的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前提下提高課堂效率,那麼作為一線老師如何去上好課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上課對於老師而言是一件事,那麼做這件事的“預”和“備”是什麼?那就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備課,對於教師而言,備好了課,不一定能上好課,但是要想上好課,卻必須要備好課,所以備課對於老師的上課是至關重要的。那麼在新形勢下的有效教學中老師應該如何備課就顯得格外引人注意,為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和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己任,老師們要做到有效備課。

我們的備課是否能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用到,而不是成了一種華麗的擺設,如果那樣有如寫文章出現“形” 與“神”分家,結果備課和上課成了兩張皮。二是出於個人利益而言,老師的備課要對自己的上課有幫助,怎樣的幫助呢?一致認為是有 利於 老師用較少的時間並高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另外,教師有效地備課還有助 於 老師個人的發展,叢自身利益出發,沒有老師不希望自己能更快的獲取高級職稱,所以有效備課是很有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教學水平的迅速提高。三是教師這一行業被賦予“教書育人”這一神聖的光環,“做一名老師不容易,做一名好老師更不容易”,“好老師”不能只圖個人利益而誤人子弟,尤其處於知識時代的教育改革,因課時數少則要求老師要想方設法把知識讓學生快、紮實的掌握,這就要求老師要有效備課,向課堂要效益。以上是在前輩教育工作者的成果基礎上,我略説了個人對有效備課的認識。那麼有效備課都要“有效備”哪些內容呢?用我這一年的教學實踐並結合資深專家的經驗來淺談一下。

有效備課主要從這麼幾方面入手:教學目標、學生學情、深挖教材、資源準備、框架內容、過程安排、練習準備等,下面我就逐一來説一下我個人對這幾方面的認識及處理情況。

教學目標是規定教與學全過程的綱領,也就是老師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的問題。新課改下的課標已經不同於傳統的教學大綱,老師要想做好有效備課就必須先做好教學目標的有效確立,因為教學內容始終是圍繞教學目標來確定的,所以備一節新課老師先熟悉這一節課要上的內容有哪些,然後分析思考通過上這節課學生要達到怎樣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態度目標等,這裏的“怎樣”是一個“度”,如若把握不到位很容易造成無效或低效的備課,類似蓋大樓結果卻畫出了一間平房的草圖。此外,目前有些學校老師用的書中有一本叫“三維設計”的,裏面每一節 都為 老師準備好了三維目標,雖然如此老師們不能把其上的照抄下來,但老師可以參考此書和教參來規劃自己的教學目標,因為有諸多原因不是所有的老師都能共用相同的教學目標,另外教師通過思考形成有助於自身教學的教學目標不僅利於自身的發展還響應課程改革,何樂而不為呢?

備課反思國小篇三

在學校裏是不是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的抱怨: “我都講了幾遍了,你怎麼還不明白?”“這種類型的題,咱們不是講過嗎? 怎麼還有這麼多人錯?”學生的週記:“老師,我上課總是很認真地在聽,可回到家,作業做不出來時爸媽總説我上課沒有認真聽,真冤!”開家長會時,家長的困惑:“老師,我的孩子總是説上課都聽懂了,可為什麼作業老是做錯?他在騙我們嗎?”

當我們發現學生作業或練習出錯時,在分析了學生方面的因素後,還應該好好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出現了哪些問題。學生雖然沒有親口向我們訴説,但他們的疑惑就隱藏在交給我們的作業本和練習卷中。下面是本人在備課過程中反思的一些心得。

反思一:你真正理解“備課”的內涵嗎?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到了教師如何備課的問題。 他舉例説,一個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非常出色的課,聽課的教師都完全被吸引住了,就如同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 課是怎樣備出來的呢?一個聽課教師問歷史老師:“您用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 這位教師這樣回答:“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震撼!這才是教育技巧的奧祕所在,這才是真正的備課。 那麼該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大家: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不斷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充實他們知識的海洋,使得他們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時能更加遊刃有餘。 根據蘇霍姆林斯基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要備好一堂課,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總結反思教學中的得與失,樹立終身學習、終身備課的教育理念。

反思二:你真的備好課了嗎?

教師要上好課,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最基礎的因素是教師要備好課,正如感人的話劇,首先要有感人的劇本;動聽的演唱,首先要有動聽的詞曲。教師沒有備好課是不應該不負責地走上講台的,正如嚴肅而負責的演員不願接受質量低下的劇本一樣。但目前有部分教師對備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常常聽到一些關於備課的錯誤言論,現摘錄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簡單,無啥備頭,照書本講,依書本練就行了。”這些人備一節課花半小時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簡:“講例1-3,做習題1-5。”整篇教案不足二十字。更有甚者,書本上劃幾個記號,就算備好課了。

反思:這種人懶得細想,教材雖簡單,但其內涵、外延極其豐富,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從而透徹掌握教材。學生從掌握知識到發展智能又是一個飛躍,更需教師對學生點撥、指引和訓練。寫簡案是完不成這些任務的。

言行二:“多買幾本《教案集》,備課照抄就行了。”這種人備課所花時間不多,但筆記詳細、工整、甚是好看。更有甚者,因嫌抄寫麻煩,乾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講台。

反思:這種人多的是模仿,少的是能動創造。別人的優秀教案是別人實踐經驗的總結,對於多變的活生生的學生雖具有借鑑作用,但絕不能代替自己的思考去實踐。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對教材教法的理解、概念的闡釋、公式的分析、習題的處理,決無定法可言。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寫,沒有必要,拿舊教案上課照樣行。”為了應付學校檢查,有的雖然不是舊教案,但僅是一案多本而已(從舊教案上copy)。

反思:這種人依賴舊案、以舊代新,是一種行動上的惰性、思想上的僵化,是不可取的。這種人看不到事物的變化、發展,墨守陳規,必定上不好課,教學質量也就可想而知。

反思三:你能做到備課先備人嗎?

提到備課,很多老師都認為把課準備好就是備好課了。其實不然,如果只是把眼光盯到課上,我相信,所備的課未必是好課。為什麼呢?

首先,教材是“死”的。如果只為備課而備課,肯定省事,因為有那麼多前人的經驗,找到較好的經驗,拿來用就得了,也用不着自己再去思考,這不省事嗎?但是如果這樣就能達到目的,那還要教師幹什麼?還談什麼教師的專業化?

其次,教學的對象是“活”的。拿着一個“死”的東西去教一個“活”的人,肯定會把“活”人給教“死”了。學生會成為一台台機器,只知道往自己的腦袋裏裝東西,最後滿腦子的知識,卻沒有活性,那要這種知識何用呢?

再次,教育者是“人”。教師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如果只是把課當成是知識的載體,只為教而教,那麼我們的課堂就會死氣沉沉,我們的心就會麻木,我們的生活就會乏味,我們的人生也就會暗淡。因此,備好課,課其實是其次的,“人”才是首要的。那麼,究竟如何先備好“人”呢?

第一,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段的學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徵,不同的心理需要。比如國小到國中的學習內容變化,往往會使一些七年級學生無所適從,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學生學習方式的適應性轉變。

第二,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包括知識準備及心理準備。所謂知識準備,即當前學生對於該堂課的知識掌握所必備的知識基礎。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他們應該掌握好了,或者乾脆不負責任地説:“掌握不好是他們的事,我只要把這堂課上好就是了。”這樣的上課會遊離於學生之外,收效甚微。所謂心理準備,即學生是否已經準備上你的課了。有的老師可能會疑惑:“怎麼會不準備上我課呢?難道他還想逃課不成?”其實,有一些學生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和逃課又有什麼分別?如果在上課之前將學生的知識準備及心理準備摸清,顯然會發現很多問題,這不正為上好一堂課開了個好頭嗎?

第三,要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和人格特徵。不同的學生有着不同的特點,不同的特點在課堂上就會有不同的表現,而在面對個體時,針對不同表現的個體就要施以不同的方式。比如,有的學生特別敏感、內向、不善交流,在班級中屬於“角落”中的學生,那麼作為老師,就要多關注他、多鼓勵他、多瞭解他。

第四,要了解自己。瞭解自己不僅要了解自己的知識、瞭解自己的能力,還要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對適合於課堂的要充分發揮,不利於課堂的要儘量控制,比如自己比較情緒化,就要在課前將自己的情緒調到最佳,並時時提醒自己。

反思四:你設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科學嗎?

教學策略,一般可以理解為解決某一個實際問題的帶有規律性的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中,教學策略具體體現在:教學中是否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否能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是否有助於學生學會學習;教學是否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例如,有些學生一遇到探究性的作業或練習題就感到無從下手,這和任課老師的教學方法有很大的關係。雖然新教材中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探究素質的培養,但有些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把探究為主的新課上成了講解為主的滿堂灌,整個探究過程中只有教師一人蔘加,而且也只是口頭上的。對於探究式教學方法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認為“那不過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玩一玩而已。”不肯認真鑽研新教法,不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究的演練,學生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鍛鍊,這方面的素質當然就欠缺了。更可怕的是,當學生作業中出現問題時,把原因都歸結到沒有認真聽講上,“怎麼探究我不是講得很清楚嗎?為什麼還不會呢?”試想:學生沒有親身體會過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如何懂得去運用呢?

反思五:備課時你考慮過學生的參與度、交流度、創造度嗎?

1、學生參與度的反思: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的確定,是以一定的參與度做保證。

學生沒有參與,或參與不夠,就算不上“主體”。從這一點上講,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沒有引起多少認知衝突的課不是好課。比如講有理數大小比較時,我把全班學生分為兩個學生一組,一個學生説一個有理數,另一個學生寫一個比它大或小的數。講同類項時,我讓一個學生説出一個單項式,另一個學生説出它的同類項。這些小遊戲能使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效果很理想。

2.學生交流度的反思:課堂上教師是否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到自己在這個環境裏是自主的、融洽的,它能和同學、教師甚至教材進行平等對話,交流彼此的見解和知識,情感和理念,從而實現教學相長。

3.學生創新度的反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是積極思考、勇於創新,還是消極參與、喪失信心。這一切應當為我們教師所關注,關注的同時還要求我們用“心”施教,不能做學科體系的傳話筒。

這樣的反思既強化了學習結果,又深化了學習過程;既讓學生“知其然”,又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既使數學學習的過程得到優化,又進行了學法總結,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反思六:你寫教學後記了嗎?

有位教育家説過:“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是因為教學對象、教學環境和教學經驗總是在不斷變化,教學結果往往和設計的初衷會產生較大分歧,而教學後記能將教學過程中的新問題、教學心得及時記錄下來。教學後記既要記成功之舉,也要記“敗筆之處”;既要記學生的不同見解,又要記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隨機應變,更要記下改進教學的具體措施。教學後記作為今後改進教學的依據堅持下去,必將不斷提高教師自身教學水平,也更有利於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總而言之,新課標把教學反思提高到了教學行為中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教師在每節課後進行教學反思。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如果沒有反思,教師的教學就僅僅是一種重複單調的工作,教師就像工人,學生就像產品,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千篇一律地生產出毫無新意的產品。教學反思貴在堅持,重在及時。教師應做到常思常想,常想常新,善於捕捉靈感的火花,勤於動筆,善於動筆,樂於動筆,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教學反思,就請從一節一節的備課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