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經典的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6W

經典的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多篇

中國共產黨值得信仰是因為她有光輝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所在,也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一

_鄉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困難時期全國農墾建設的榜樣,被王震稱為“社會主義時代的南泥灣”。

其實,一開始有些到_鄉農墾的幹部和職工對前景並不樂觀。1957年12月底,200多幹部職工全部到達_時,面對“挑擔換不過肩,牽牛轉不過身”的交通條件和少得可憐的3000元墾荒費,一部分知識青年思想上出現了畏難情緒,思想動搖,信心不足,個別知識青年總是找藉口往家裏跑、往縣上跑。針對這一問題,墾殖場黨委書記葉犀牛召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會議,把204名知識青年都召集到童坊村口的白果樹下,聽當地的一名革命老人講新中國成立前_鄉紅軍戰士故事。

1930年7月,革命領導人_x帶着紅軍打進景德鎮後,景德鎮周邊的革命形勢發展很快,_農民革命運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窮苦人翻身做主人,鄉里成立了蘇維埃政府,村建立了農民協會,成為贛東北紅色游擊區之一。贛東北革命形勢的發展,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當局的恐慌,1930年12月國民黨第55師進犯景德鎮。大軍壓境,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_x領導的紅軍主力決定主動撤退,但留下一部分紅軍戰轉入地下,進入山區繼續鬥爭。紅軍走後,國民黨反動派的軍隊開進山來,_鄉26個山村都遭到燒殺,2000多人口只留下了1000多人,當時被殺害羣眾的鮮血染紅了一條河。

當時,_鄉有個叫童貴寶的紅軍戰士,他是紅軍游擊隊先鋒隊長。進入山區後,他帶領一部分紅軍戰士充分利用_鄉山高林密的特點與敵人巧妙周旋,國民黨反動派軍隊幾次進山抓他都撲了個空。國民黨軍隊一時也無計可施,但國民黨反動派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見在山裏抓不住紅軍戰士,就把_鄉一些小村的羣眾從山上趕下來,實行“移民並村”的毒辣政策,妄圖切斷紅軍游擊隊的物質供應,切斷與羣眾的聯繫,把紅軍游擊隊困死在山上。

剛開始的時候,紅軍游擊隊雖然準備了一些糧食,但數量終久有限,過了一段時間以後,糧食吃光了,他們就只好吃野菜,刨冬筍。山裏的天氣又冷,沒有火柴,他們就用鐮刀和火石打火,打火石必須用紙引火,但是在山上又怎麼會有紙。可這些都難不倒紅軍戰士,想辦法用草線引火。國民黨反動派對村子實行“三光”政策後,把山棚拆光燒光。紅軍游擊隊在山裏住的地方也沒有了,但這難不倒他們,他們自己搭棚子住。國民黨反動派還把所看到的鐵鍋都敲破了,目的就是讓紅軍連一口熱水、熱菜也吃不上,讓紅軍活活困死在山上。但這也難不倒紅軍戰士,他們就用洋瓷盆燒水,做飯,煮野菜。不論怎麼困難他們都信心百倍,堅持與敵人作鬥爭。

這一邊是國民黨反動派想方設法要把羣眾與游擊隊隔絕,困死紅軍戰士。但是在另一邊,倖存下來的_羣眾卻不怕危險,想盡辦法來支持紅軍游擊隊戰士。有的羣眾藉口上山砍柴,自己帶去的飯不吃,把飯留在山上給紅軍吃,還有的羣眾甚至把自己的鞋子也脱下來留在山上,做好記號,等紅軍戰士來拿。有些婦女也發揮了自己的聰明,藉口去回孃家給紅軍送情報,把火柴藏在頭髮裏帶上山,紅軍戰士們取暖防寒。

但是由於敵人的勢力過於強大,再加上國民黨反動派的長期封鎖,沒有鹽吃,很多紅軍戰士出現了浮腫。一次,童貴寶冒着生命危險帶着四名紅軍戰士潛下山來找吃的,不幸落入敵人手中。童貴寶等五名紅軍戰士就被殺害在_鄉童坊村口。為了製造恐怖,敵人還將他們的頭­割了下來,掛在村口的白果樹上示眾,景象慘不忍睹。童貴寶等五名戰士雖然被殺害了,但是其他的一些戰士有的化整為零,有的隱姓埋名,堅持鬥爭,一直等到革命的勝利,1949年4月,景德鎮解放。

革命老人的故事,讓204名同志淚流滿面!黨委書記葉犀牛當即帶領大家在白果樹下宣誓:“要把_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_!”

從此,_的建設,掀開了新的一頁。

 【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二

70歲的父親近來一直黑着臉,緊鎖眉頭。

那天,我們家人都嚷嚷着要給父親辦個生日宴。正好他的長孫剛好10歲,我這個“老幺”也年滿36歲。以三代“共慶生”宴請親朋好友,怎麼也説得過去吧?母親剛在飯桌上開了口,卻見父親立馬雙眼一瞪,一隻手把飯碗重重放下,斬釘截鐵道:“不辦!我是什麼身份?”

這話一出,我們皆撲哧笑出了聲。我故意激將:“爸,您是什麼身份?村長都退位快20年了,現在就一個莊稼漢……”剎那間,父親火了,霍地站起,把另一隻手上的筷子一扔,徑直下了桌。走到門口他又回過頭,説道:“別忘了,我還是一個黨員!”

母親歎口氣:“老頭子就是倔,咱們家從沒辦過什麼事,放出去的人情那麼多了,怎麼收得回來啊。唉!”

“婦人之見,你出去了幾個小錢?鄉里鄉親的”聽到母親的話,父親站在門口説,“話説明白,沒有我的允許,誰也不許大操大辦。”門外響起了沉重的腳步聲,還有“喔喔”的喚狗聲。

我們都沉默了,都低頭吃飯,誰都曉得父親的脾氣。

“黨員就不能過生日?”母親低聲埋怨了一句,忙着追趕父親去了。

是的,在我的記憶裏,我們一家人真沒辦過一次像樣的酒席。父親結婚,因為家窮沒有能力張羅酒席。後來他當了村長,入了黨,便整日像一道“黑旋風”,扛着鋤頭衝在前面修公路、挖水渠、建茶廠,把那“喲嗬喲嗬”的號子叫得地動山搖。村裏的事他忙得腿上生風,家裏的事他一概不管。大姐出嫁母親也想給她做些上好的陪嫁,再宴請全村人把她風風光光地嫁出去。可父親堅決不許,説他是村長,如果辦酒席,大夥人都會來湊份子,他不忍心讓大家破費。再説那時黨內正倡導黨員幹部“移風易俗要帶頭”。“黨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父親常把這句話掛在口邊。於是,至今村裏還流傳着大姐出嫁的順口溜:“一個閨女一口箱,後面跟着一村長。姑娘出嫁不辦酒,只因家有共產黨。”

當年,文化水平不高的父親憑着力氣、身板、威信,把村裏治理得遠近聞名。那年他被評為縣裏的“優秀黨員”,有機會去浙江嘉興觀看了那條世人矚目的南湖遊船。黨員的旗幟就是從那裏高高舉起的,黨員的思想就是從那裏熊熊燃起的。父親歸來,激情澎湃。他把我們姐弟幾個一一叫到身邊,給我們講共產黨的故事,還説:“你們好好讀書,將來入個黨,為國家做事,我臉上才有光。”

再過了幾年,大學生進村,村幹部也要有學歷有文化。父親自然就被淘汰而成了“下台幹部”。起初,父親心裏有些不服。但看到進村的年輕大學生個個精神煥發,敢想敢做,他便嘿嘿笑了。他指着幾個年輕村幹部,一本正經地説:“好好幹,小心我來吼人。”沒過幾天,父親果然就站在村委會裏吼人了。因為新上任的村主任準備借村國小的場地為他女兒操辦“滿月宴”。

一路想着父親的這些故事,我去尋找生了氣的父親。果然,我看見父親和母親都坐在家門口的水田邊。父親懷裏的收音機正播報着時政新聞。母親忽然戲謔道:“老頭子,我們家就因為你,永遠也沒有酒喝了?”

“對,有我就沒有酒喝,我是什麼身份?”父親的話説得比他手上的那根銅煙桿還硬

 【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三

一個87歲高齡的老人,不顧年老體弱,依然情繫故土、熱心投身公益事業。他,就是空軍“老兵”、共產黨員豐福生。他的名字曾經響徹祖國大江南北,上世紀60年代他是聞名全軍、學習著作的尖兵。

1930年4月,豐福生出生於江蘇_一個偏僻村莊。由於家境貧寒,他13歲給人家放牛,14歲被迫去_官塘給日本人修飛機場,15歲外出學徒。直到1949年_解放,豐福生才參加革命工作。1952年,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他被調往地處沿海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福州場站給養科,當上了炊事員。出身貧苦的豐福生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和學習機會,一邊努力工作,一邊認真學習毛主席著作,並且學以致用,出色地解決了工作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從1955年到1962年,他這個“編外軍人”,連續被部隊記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成為全軍學習著作尖兵,受到黨和軍隊領導人的接見。

1984年,退休後的豐福生居住、生活在福州市。這個黨員“老兵”卻常常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活到老,為人民服務到老”?

1987年,豐福生夫婦回故鄉探親。他們看到村裏一些孩子因家境貧困,求學有難處,當時就萌生了設立一個獎助學基金的計劃。

有限的退休金只能供一家老小生活。為儘快攢錢,豐福生回到福州後,先後在一些單位打工。

就在爭分奪秒地籌集基金的時候,不幸突然降臨。1998年,妻子患上絕症,後來離開了他。

為了夫妻倆的共同心願,年事已高的豐福生只能靠省吃儉用實施計劃。2008年9月,老人將攢下的本金和利息共計105538.46元善款以“豐福生獎助學基金”的名義,從福州匯到_市茅山老區興教助學基金會。

設立“獎助學基金”的願望實現之後,年屆八旬的豐福生又從自己的退休工資中又拿出12000元作為啟動資金,於2009年重陽節設立“千里村尊老獎助基金”。2014年12月,“獎助學基金”與“尊老獎助基金”合併為“谷陽鎮千里村豐福生雙陽基金”。

豐福生表示,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每年還將拿出3000元退休金注入“雙陽基金”。在他的義舉感召下,當地愛心人士紛紛為基金會添磚加瓦。截至2015年,基金會共資助學生300餘人次,資助金額達80000多元;資助尊老模範和困難老人67户次,資助金額近30000元。

2012年,_市委、_市人民政府授予豐福生“最具愛心捐贈個人”稱號。

永葆本色的共產黨員豐福生,用行動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四

“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貼在心窩上。幾回迴夢裏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伴隨着陝北民歌“信天游”的優美旋律和著名詩人賀敬之老前輩的詩詞,我一次次在夢裏遊走在延安的山山水水,追逐着無數革命前輩紅色的足跡,穿越時空感受着他們為了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拋頭­、灑熱血,雖九死而無悔的拼搏和追求。

延安,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兩萬五千裏後安營紮寨的落腳地和大本營,誠如_x所言,沒有這塊土地,我們就下不了地。

在秋高氣爽的季節,我終於踏上了去延安的行程。登上巍巍的延安寶塔山,俯視滔滔的延河水,望着這塊孕育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為人民服務”精神的紅土地,感受着革命洪流一往無前的氣勢。

延安是我黨最早提出“為人民服務”並在全黨認真實踐的地方。這句話原本出自_x在中央警備團追悼張思德會上的演講。_x在追悼會上説:“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是完全為着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他再一次強調:“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就是這個軍隊的唯一宗旨。”

走進楊家嶺,來到中共中央辦公廳會議室,這裏曾是著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的地方,毛主席關於文藝要為人民大眾服務,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由此產生。導遊指着山坡下的一塊菜地告訴我們,這就是毛主席當年開墾的一塊菜地,他親自種下了辣椒、南瓜、西紅柿等蔬菜。當年,面對國民黨的重重封鎖,毛澤東主席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在延安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部隊戰時作戰,閒時種地。就連日理萬機的毛主席、周總理、朱總司令也都抽時間參加紡線、墾荒等勞動競賽,極大地鼓舞了延安軍民戰勝困難、爭取勝利的鬥志。

多年下來,紅米飯、南瓜湯養育了延安軍民,也鑄就了延安軍民的錚錚鐵骨。就是在這裏,毛主席用他親手栽種的蔬菜招待了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飯菜成本僅2毛錢,然而正是毛主席這簡樸的飲食和與延安人民的親密關係,使陳嘉庚無不感慨:“中國的希望就在陝北延安。”

1945年7月1日,_x等六位國民參政員來到延安。在將要回重慶時,_x問_x有什麼感想,_x坦率地説:“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説,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週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瞭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週期率的支配。”

_x聽了他這番話後,回答説:“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喜讀史書、善於從歷史中找尋智慧和啟示的_x不會不注意到唐朝那個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皇帝關於水和舟的比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_x將這一比喻改為魚水關係,沒有了水和舟的高下之分,而是一種生與死的相依相從。

延安,這塊延續着中國革命進程的紅色土地,每一個到過這裏的共產黨員,每一個到過這裏的中華兒女,都將堅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汲取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的力量,繼承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樹立克難爭先、敢打必勝的信心。堅持五大發展理念,推進“四個全面”展覽佈局,實現“中國夢”,尤其需要這樣的宗旨、力量、作風和信心。

 【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五

走過很多地方,無怪乎囊括了當地的山之峭,水之秀,人之情,抑或摻夾着傳統民俗與風味美食。如此這些大都被年輪的日日踩碾,稀稀碎碎,拼不成,拾不起。然而,到了雲大溝,爬了雲頭山,便不再這麼想。

雲大溝,位於內丘縣城西50多公里處侯家莊鄉的太行深山脈。一個只有108户,不足三百人的小山村,散居在相距十里的多個自然莊上。當地流傳着一小段順口溜概括了這裏的地勢地貌。“雲大溝,十里長,二十四個自然莊。大莊三五户,小莊一户一個莊。大莊住在溝兩旁,小莊住在山頂上。”“開門見山”是這裏的村民生活真實寫照。

雲頭山,海拔最高峯達1480米。因山峯陡峭直觸雲霄故得名。時值初夏,由縣作協組織我們一行幾人在村支書_x的引領下,沿村石路一直西北行走,剛走沒多遠,“看,茶樹。”村支書左臂一揮,灌木叢中,一棵高不可攀開滿白花的茶樹格外顯眼,茶樹開在南方很正常,長在太行山上就很稀罕了。且是獨一棵,據村支書講,自他記事起就見過但都不認得。如今他已50多歲了,他們也嘗試着嫁接過,但都沒有成活。

説話間,我們便來到雲頭山的入山口,起初這只是一條最原始之路,很窄,高低不平,村民進山耕作很費勁。近年來,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村支書帶領村民們日夜奮戰,終於重新拓寬了路基,現已能容小型運輸車暢快通行,大大方便了村民勞作所需,也為雲頭山的以後旅遊開發事業奠好了基礎。沿途一步一景,一石一畫。有石獅守山門、石龜迎路人、石猴鬧果山、石象望明月……看得眼都不夠使,不由都放慢了腳步。

漸近山頂時,突然發現一道殘垣卻堅固的藍磚砌就的古城牆,還有幾處完好的石臼。登頂,一根高聳的旗杆上隨風飄揚着一面五星紅旗,直插雲霄。“紅旗!紅旗!”大夥激動着,驚呼着,雀躍着。上山時的疲憊與飢餓瞬間一掃而光。村支書急步到紅旗下,認真查看着紅旗有無破損和旗杆拴得牢不牢。村支書説,他和村主任張天來是30年的“鐵搭檔”,平日裏,若沒特殊情況,他們兩人都會進山除了查看防火情況,再就是把這面紅旗掛在心上。我們不由頓生敬意,五星紅旗成了山頂上最美的風景。人終於到齊了,站成一排在紅旗下,挺胸,昂頭。“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嘹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大合唱在山谷裏迴響。

雲大溝村已被列入全省首批易地扶貧搬遷村,自今年始之後全村村民都會陸陸續續離開這裏變成“城裏人”。目前,這裏也正在籌劃開發旅遊景點項目,談及此事,村支書説:“人走,旗不倒。”

一個普普通通的村幹部,話雖簡單,也不簡單。

Tags:講話稿 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