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銀行七一建黨節活動策劃方案(精品多篇)

欄目: 活動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21W

銀行七一建黨節活動策劃方案(精品多篇)

建黨偉業心得體會 篇一

《建黨偉業》是一部於20xx映,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週年而製作的獻禮影片。該片沿用《建國大業》導演客串執導的做法,海外部分由李少紅執導,五四時期部分由陸川執導,戰爭場面由沈東執導。電影從1920xx年辛亥革命爆發開始一直敍述至1920xx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為止共20xx年間中國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大體上由民初**、五四運動及中共建黨三部分劇情組成。內容包括中共建黨的歷史原因以及毛澤東、陳獨秀、李大釗等中共創黨領袖選擇並確立共產主義政治信仰的歷程。

《建黨偉業》這部電影在開機前後都抄的異常火熱,令我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幸得在中國近代史的課堂上觀看了一次,看完後還是給了我些許欣慰,也有許多的感想。

《建黨偉業》之所以感人,是對我們中國人心靈的衝擊黨課建黨偉業觀後感。電影用蒙太奇的手法,再現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重温了老一輩的革命家為了挽救人民與水火之中,為了拯救危難中的中國,歷經千難萬險,經過不懈的鬥爭與犧牲,終於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的歷程,對我們這些出生在新社會、沐浴在黨的恩賜下的小孩,是一次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1920xx年到1920xx年這十年,或許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在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正處於命運的危難時刻:帝國主義列強虎視眈眈,妄圖滅我中華,瓜分我領土一些有識之士紛紛行動,尋求救國之路。其中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孫中山並沒有提出切合中國實際的思想,頂多是把西方的東西拿來。他的理論,在鬆散的黨內都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同。

國民的另一個大佬黃興,革命成功後醉心於實業治國,思想上未有進一步的發展,而當時實際主持國民黨的宋教仁,幻想靠議院政治來實現共和,最終用生命證明了此路不通。並且這一革命的果實卻又被袁世凱竊取。緊接而來的是靠武力佔據民國政府的北洋軍閥們,都不是思考者,他們都是實際主義者,只是想用手中掌握的武力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哪怕只是局部的,這更進一步的加劇了人民的苦難。

更讓人不能忍受的是,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中國,卻不能堂而皇之的拿回自己的領土,那些強權國家,根本不顧中國人民的強烈要求,硬是將德國在中國的權利轉讓給日本。巴黎和會上中國遭遇勝利者的失敗,顧維鈞拒絕在合約上簽字是説的那句話,“尊敬的各位代表:你們憑什麼把中國的山東省送給日本?我很憤怒!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這沉痛的一天”,現在聽來還是那麼讓人痛心。巴黎和會對當時幻想強國的知識分子是個沉重的打擊,其直接導致了後面的五四運動。“弱國無外交”,陳道明在劇中沉痛的話,告訴了人民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想自救就必須自強。就在這時,我們偉大的黨終於誕生了!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創建中國共產黨!“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成為拯救中華民族的唯一出路!因為中國長期被西方列強瓜分和欺辱的慘痛教訓,警醒了國人,“靠洋人是永遠沒有出路的”!“五四愛國運動”的全面爆發,激發了無數愛國人士的勇氣和熱情!“聲討國賊”、“救我中華”的吶喊聲,令人熱血沸騰、激情難抑。整部影片讓我感受到在那動盪的年代,我們共產黨人為國家民族的存亡拋灑熱血的熾熱情懷和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那時的中國,無數的仁人志士都在尋找一條拯救處於危亡邊緣的中國道路:當“二次革命”失敗後,見到在妻子宋慶齡面前長歎的孫中山時,我們能感受到偉人的無奈與哀痛,也易使人聯想到偉人那傳揚千古的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黨課建黨偉業觀後感1500字範文心得體會。當看到為了反袁而假意擁護袁世凱的蔡鍔時,我們為有這樣的同胞而高興,也歎惜他為國為民拋下知己小鳳仙,捨己為人,更為他帶病出徵而感動。當見到朱德在槍林彈雨中捨生忘死地拼殺時,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一代偉人為國為民的赤膽忠心

當青年毛澤東在對着廣大勞苦工人宣講革命的道理時,我們已經明顯領略到了偉人的風采……同時,無數次的失敗最終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正式在這個時候,我們黨走在了時代的前面,承擔起這份歷史賦予的使命!

當影片迫不及待的結束時,我意猶未盡地歎了口氣。心中一直湧蕩些東西不吐不快,於是就寫下了這些文字,雖然説得不一定就對,可確實是我的心裏話。儘管這部電影並不是完美無缺,但是也比目前和以前的許多革命樣板戲之類的影片強的太多了。它帶領我們走進那段歷史,用心去温潤那片土地,用熱血去温暖那片土地,用智慧去拯救那片土地,用所有的一切去捍衞我們這片土地,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

建黨偉業心得體會 篇二

《建黨偉業》的故事從1920xx年辛亥革命講到1920xx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時期的中國歷史可謂是“風雷激盪”“鉅變迭起”。其間,著名歷史事件之多、相關歷史人物之眾、人物、事件互為因果相互牽扯的關係之複雜,遠遠超出了一部電影的容量,即使單拿出一個事件來評述,也非隻言片語可以講清楚。整部影片胡適、陳獨秀、李大釗、辜鴻銘、蔡元培在北大的一場辯論令我印象最為深刻,同時也是整部影片流水賬式的敍事方式中最值得我們靜下來思考的問題, 這場辯論雖然不長,卻很好的解釋了民國時期社會動盪的根源所在。

這場辯論圍繞着陳獨秀關於新文化取代舊文化的演講。陳獨秀認為要想改變中國的現狀就必須廢除舊文化,普及新文化,將民國時期的亂象歸罪於孔孟之道等一些封建時期產生的思想。辜鴻銘認為當時的亂象與所謂的舊文化無關,而是尋求變革的人曲解了孔孟之道。胡適則藉助文言文和本站的比較,説明了文化總是要更新的,因為社會在不斷的變化。

陳獨秀的主張迎合了當時一些知識分子特別是學生求新求變的心理,而我們把辜鴻銘和胡適的觀點合併起來是對文化最為理性的解讀。文化的革新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從過去的馬車到現在方便快捷的自行車、汽車﹔從過去相隔千里只能靠書信交流到現在即使有萬里之遙也能通過電話、電子郵件等多種形式隨時交換信息﹔從過去主要以下棋﹑看戲消遣到現在各式各樣的娛樂方式等等。這一切文化的革新同時也在促進社會的進步。然而文化的本質是不變的,正如辜鴻銘在影片裏所説“過去是三三得九,而今仍是,不會三三得八”,規律性的東西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朝代更迭所改變。過去一日三餐,而今仍時﹔過去要通過努力奮鬥獲得成功,而今仍時。不是因為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所謂孔家之舊學出現了問題,而是後人對其理解出現了偏差。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的一個拐點,在這特殊的歷史時期,變革是歷史的必然。變革不是將過去的東西全盤否定,也不是將國外的成功經驗整體複製,變革必須尊重一個地區的文化,正如辜鴻銘所暗示,每一個國家的成功都是文化所孕育的。

文化是一個羣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羣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文化的定義中有兩個關鍵詞,一是一個羣體,二是一定時期,文化的概念説明了文化是經過相對漫長時期形成的,文化具有它的多元性與複雜性。既然一種文化的形成周期較長,那麼試圖通過改變文化變革社會就要切忌存有”急轉彎”,”一刀切”的思想。

一個羣體形成一種文化,每個個體經過一定時期的學習、工作、生活同樣會產生各自特有的文化。如果讓一個生活了幾十年的人徹底改變他的行為、理念習慣等等是一件很難完成的事情,即使強行讓其變為現實,也會帶來很多其他的問題。最小單位的個體文化尚且如此,一個有着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國家更是如此。強行”轉彎”將給整個社會帶來極大的衝擊。

説到這裏有一個國家的改革不得不提到,它就是菲律賓。菲律賓是美國的前殖民地,幾乎完全複製了美國的一切。自由、民主、議會、憲法、民營經濟等等,雖然經歷了建國初期風光的十五年,但殖民時期留下的”精英階層”和”地主階層”早已紮根於這片土地上,加之馬科斯(1965年上台,菲律賓總統)的獨裁統治,讓菲律賓逐漸走向衰落,時至今日,菲律賓不但沒有走向美國,反而集中了發展中國家的所有病症:人口暴漲、貪污腐敗氾濫、司法不公、貧富懸殊、國 家債務達到極限、銀行業癱瘓、投資退縮、經濟長期萎靡等等,甚至菲律賓的女人要到別的國家做女傭來維持生計。為何自由、民主、議會、憲法、民營經濟等這些使美國走向世界之巔的制度,在菲律賓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歸根結底,還是文化的差異。。

我們回過頭來看民國時期的變革,孫中山提出的將中國帶入共和制國家,然而他的這一理念卻屢屢碰壁,他倡導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受到重重阻擊。民國初期的六年,整個社會一片混亂,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頻繁的暗殺活動等將國內政局攪的支離破碎。這讓我想起了《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最後一集孫中山的演講,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變革不會一蹴而就,特別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兩千年封建史,四億人口(當時的人口)的大國來説變革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作為一個大國,變革所需要具備的條件以及需要做的工作都要多得多。影片中毛澤東提到:把外國的革命經驗搬到中國就一定會成功嗎,中國的問題比哪都複雜。這句話是毛澤東對當時中國現狀的理解,也揭示了變革的艱辛,同時我們也看到一個國家變革時的“急轉彎”思想對社會的危害。

影片中還有一幕是學生對胡適批評陳獨秀、李大釗二人學習俄國革命的做法表示質疑。我認為應一分為二的看待這個問題。我們不應盲目的學習,因為正像胡適所説,”俄國成功的經驗未必適合我們,同樣的做法即使在俄國取得成功,在中國也未必能實現”。然而,我們要學習的是別人的精神,是俄國革命成功的本質,那就是團結社會中的大多數。正是這種理念,幫助俄國革命獲得勝利,正是這種理念,中國產生了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並沒有像民國初期一樣,讓整個社會強行“轉型”,因為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很難在短時間內衝破兩年多年封建文化的束縛。中國共產黨先團結了社會中的大多數對抗腐朽的北洋政府及外來的侵略。這樣的戰略思想在當時順應了民意,即便是現在來看,我認為當時的做法也是正確的。

我們回顧歷史,無論是政治領域的革命,還是其他領域的變革,不管是推動社會前行的偉大革新,還是一個小小的改革,都要尊重被改變的那個羣體的文化背景,只有尊重文化,變革才會擲地有聲,改革才會受到預期的成效,整個社會才會穩步的良性發展,社會大眾才會從中受益。

建黨偉業心得體會 篇三

敬愛的黨組織:

那天黨課看《建黨偉業》,一直聽見此起彼伏的笑和隱隱約約的掌聲。讓明星出演建黨巨擘無疑是商業化的噱頭,但是如果沒有這噱頭,又有幾人會再度關注這段寫進歷史課本、幾乎人盡皆知的歷史呢。這樣的無奈之舉,也是對“速食化”普及歷史這一舉措的深刻反諷。

可是,歷史只有被反覆詮釋出新的意義才能指導不同時代。就像我們所選擇的文學,每一部作品在進入當代社會的闡釋過程之前,應該都是不完整的。在這樣一個被網絡為代表的“快餐文化”席捲的天地裏,我們該怎樣堅持我們應當堅持的信念,堅持黨的綱領,在商業化的大潮中逆流而上呢?或者説,在走向共產黨*的征途中,以我們的羸弱之力,真的能做點什麼嗎?

看電影的過程中,我開始懷疑。直到猝然聽到那麼一句話:“百無一用是書生!”

作為文學院的學生,這一句話猶如當頭棒喝。我們是與傳統意義的“書生”最相近的一批人們,理想中的我們應志存高遠,以文章大事為己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我們的先輩文人慷慨豪壯的一番偉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建立中國共產黨的艱險路程中,懷抱單純理想的學生們竟成為了革命的先鋒,在腥風血雨中肩負起反帝反封的重任,做了時代的弄潮兒。毛澤東,周恩來,陳獨秀,蔡和森,逐漸在革命中成長起來的他們,變成我們心中一個個偉大的名字。而現在的我們,作為學生在象牙塔裏生活了那麼久,柔弱的肩頭能扛起什麼樣的擔子?

劉禹錫有詩:“從此世人開耳目,始知名將出書生。”渴望十年寒窗之後“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日子已然過去,我們有我們各自的快樂,也會為全人類共同的理想而奮鬥。實現共產黨*就是共產黨的最終奮鬥目標,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們,要為了這遙遠而幸福的夢而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對於我們這樣的“一介書生”,我相信我們的知識並非是沉迷故紙堆的本本主義,而是能夠為社會做出什麼的鮮明理論。也許只是在自己的領域裏做好自己的工作,正確行使權利完成義務就好,我們應當在位謀政,從具體而微的地方為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

黨的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用翻過書頁的手握起槍桿,以書生之意氣,創建黨之偉業。我們應當學習他們,懷揣着因浸潤理想之光而火熱的一顆心,將理論聯繫實踐,在黨指導的道路上不斷前進。等待有那麼一天,我們的代名詞是“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建黨偉業心得體會 篇四

昨天我和媽媽一起觀看了電影《建黨偉業》,這是一部記錄了我們共產黨是如何成立的電影,裏面雲集了世界有名的電影演員,有我熟悉的周迅、劉德華、周潤發等。他們的精彩表演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讓我來介紹一下主要內容吧!

就在溥儀退位的時刻,封建王朝宣告結束,袁世凱成為了統治中國天下的人。因為日本向德國宣戰,並打敗了德國,所以想逼迫中國要求借用山東99年,袁世凱為了實現自己的皇帝夢,不顧整個中國人民的屈辱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全國人民因此義憤填膺,熱血沸騰,特別是北京大學的學生們,他們拿起了旗幟,上街遊行,爆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由此引發了整個中國的大變革。以李大釗、陳獨秀為首的一批愛國激進分子在北京激憤工人們的意志,説:“以前的起義都是因為工人們爆發的,每一代王朝都是由工人們創造的,那現在的工人就肯定能擁有天下。”他們又説:“工人們之所以能擁有天下,是因為工加人等於天!”下面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最後,各地的代表聚集在了上海,有:湖南長沙毛潤之,上海李達,北京的劉仁靜,湖北武漢的陳潭秋,山東濟南的王盡美、鄧恩銘;廣州的陳公博;留日學生周佛海和陳獨秀的代表包惠僧參加了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因為被敵人發現,大會被迫轉移到了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大家用熱情洋溢的聲音朗誦了蘇維埃國際詩歌,大會在“中國共產黨萬歲”聲中結束。

在觀看完電影之後,除了我們偉大的毛主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還有兩個人物也給我帶來了很大的觸動——陳獨秀和袁世凱。他們兩個完全是不同的兩種人,袁世凱為了自己的皇帝夢,不惜出賣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陳獨秀卻為了廣大中國人民的利益,剛正不阿,領導工人和學生開展運動,推翻了袁世凱的統治,並創立了中國共產黨。

有一首歌中唱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我們全中國人民的心聲。能在這麼安定、優越的環境中生活的我們,更加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一切。

建黨偉業心得體會 篇五

《建黨大業》拍得很感人,感慨那個年代有那麼多愛國的仁人志士,特別是年輕人,為了理想敢於獻身,龐無雜念!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知道這是誰寫的詩嗎,是大名頂頂的大漢奸汪精衞年輕之時所作。 1920xx年,還是熱血青年的同盟會會員汪精衞,赴京策劃刺殺滿清王朝攝政王失敗被捕,汪深知此罪必死無疑,但被捕之時頗為從容、凜然,且在獄中做上述絕筆(《被逮口占》),被人傳誦一時。

《建黨大業》中如實反映了張國燾作為五四運動學生領袖的真實面貌。張國燾、汪精衞年輕之時為革命勇於犧牲,面對死亡,都有慷慨赴死的英雄氣概,可為什麼最後一個變成叛徒,一個變成漢奸呢?概因最後都陷入權力角逐、政治鬥爭,失敗之後走上決絕之路,身敗名裂,面對年輕時參與革命的光輝歷史尤為可惜。

黨的一大13名代表,後來命運各異,有犧牲(何叔衡、陳陳潭秋、李漢俊、鄧恩銘)病逝(王盡美)、有投敵(張國濤),有退黨(包惠僧、周佛海),有被開除(陳公博),陳公博、周佛海在抗戰期間甚至成為漢奸。堅持一個偉大的理想,且走到最後是多麼的不易啊!

今年是建黨90週年,五四運動88週年,辛亥革命100週年,近一個世紀過去了,重温那段熱血沸騰的歷史,希望當年烈士的鮮血多少可以洗滌一下因多年和平生活而麻木的社會靈魂。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中山先生的遺志猶然在耳。

建黨偉業心得體會 篇六

“全世界團結起來,團結起來到明天。,”聽到這雄壯的歌聲,你一定很奇怪吧,我沒事怎麼唱起紅歌了,呵呵,不明白了吧,請跟着《建黨偉業》一起穿越時空來到1920xx年…。

1920xx年至今一百年,今天的我們國富民強,而當時的中國是處於飽受欺凌、經濟落後、政府無能、民不聊生的時期,老百姓每天都處於水深火熱的生活中,正處亂世孫文先生提出了“三民主義”,可民國並沒能像孫先生所願意,袁世凱辱國的二十一條把中國青年的怒火點然了,也激怒了在觀看的我,是的,如果當時有我,我會如何,不要説在座的每一位一定會像當時的鄧中夏、方豪他們用我們有限的力量做無限的犧牲,熱血過後年青的毛澤東同志提出“我們中國不是隨便換個總統、皇帝就能改變的,我們必須讓人們知道先進的思想,讓受苦的民眾知道世界是你們的,”毛澤東的一句話讓我久久迴繞耳邊—“工人兩字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天字,天下應該是你們的,”我心裏想説得多好呀,勞動者是最光榮的,我們吃的穿的哪樣不是勞動人民創造的,而為什麼創財富的人卻是世界最窮的人?

共產主義思想為中國指明前進的方向,只有成立一個真正的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黨,中國人民才能過上好日子。1920xx年中國一個偉大的黨—共產黨成立了,從此中國在共產黨人“粉骨碎身渾不怕,只留真理在人間”的精神下,帶領民眾開闢一個全新的中國。

看了這部大片,我感觸頗深:正是先烈們無畏的精神才有了我們的新中國,而百年後的我們,新世紀的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不發憤圖強,來守護如此得來不易的新中國、來發展強大我們無數先烈創造的新中國。同學們自由、民主、強大的新中國需要我們努力、再努力……請讓我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