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心理健康主題教育方案多篇

欄目: 活動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4W

心理健康主題教育方案多篇

心理健康活動方案 篇一

為持續響應推進我校“陽光心理工程”,引導我院學生積極關注自身心理健康,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引導學生走向健康的人生道路,豐富校園化生活。我院特舉辦“2心理健康活動月”系列活動。現將相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動時間

xx年xx月xx日

二、活動對象

xx學院全體在讀本科生

三、活動安排

本次“·2心理健康活動月”活動由“心之光影,伴我成長”心理微電影比賽、“最好的我們”小班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競賽以及“青春心語,放飛心靈”心理美徵比賽三個部分組成。其中“最好的我們”小班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競賽要求xx級各小班必須參加,其他年級積極參加。

四、活動安排及獎項設置

(一)“最好的我們”小班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競賽

一等獎1名,頒發證書及獎金00元;

二等獎1名,頒發證書及獎金200元;

三等獎2名,頒發證書及獎金100元。

(二)“心之光影,伴我成長”心理微電影比賽

一等獎1名,獎金00元;

二等獎1名,獎金200元;

三等獎1名,獎金100元;

獲校級獎勵更有獎金+綜測。

(三)“青春心語,放飛心靈”心理美徵比賽

一等獎:1名,頒發證書及獎金200元;

二等獎:2名,頒發證書及獎金100元;

三等獎:名,頒發證書及獎品。

五、相關事宜補充

1本方案未盡事宜,由xx學院學生權益部修正或補充,並及時向參賽團隊或個人説明情況;

2本方案最終解釋權屬xx學院學生權益部。

心理健康主題教育方案 篇二

為了在大學生中普及心理健康常識,引導師生關注心理健康,養成心理保健意識,建設和諧校園,學校決定4月-月開展心理健康主題教育,現就有關事宜安排如下:

一、心理健康宣傳輔導活動

二級學院主導本院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開展,由心理輔導站負責教師安排,充分調動心理髮展部成員和班級心理委員參與和組織活動的積極性,可通過開展心理健康常識講座、知識搶答、漫畫、電影展播、主題班會、板報、展板宣傳、團體心理輔導等形式,向學生宣傳“·2”的含義和由、心理健康常識、心理保健方法等;促進大學生認知和體驗心理健康對學習、生活和成長的重要意義。

月9日-21日各二級學院展出宣傳展板,月2日-28日全校展出(朝陽校區在飯廳門前,院本部在公共教學樓前),學生處組織人員對活動開展檢查評比,並對活動中表現突出,做出優異成績的二級學院和學生幹部(各二級學院推薦2-名)進行表彰獎勵。

各二級學院要充分認識本次活動的重要意義,把這項活動作為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展活動,激發學生踴躍參與,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活動開展中要充分利用宣傳欄、網站等宣傳陣地,挖掘活動的亮點,對活動進行及時的宣傳報道和總結,拓展活動的影響範圍。

二、輔導員和班主任培訓

1培訓主題:師生有效溝通的探索和實踐

2培訓專家:xx工業大學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張xx

培訓時間:2x16年月日全天

4培訓地點:醫訓樓第二會議室

三、校園心理情景劇展演比賽

校園心理情景劇是把學生在生活學習交往中的困惑以角色扮演,情景對話,內心獨白等方式編成小劇本進行表演,以此表現和解決心理問題,增進心理健康水平的自我體驗、自我教育活動,旨在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調節和自我教育能力,充分展現大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對自己及身邊的同學心理健康的關注,促進自我保健和人格完善。

校園心理情景劇是近年學校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為深入開展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展示青春活力,演繹真情故事,傳遞心靈的力量,學校決定舉辦首屆心理情景劇展演比賽。

1參賽內容

自我成長方面:自我認識、自我探索、情緒管理、自我調適、自我發展、自我挑戰等;人際關係方面:同學關係、異性交往、朋友關係、師生關係、親子關係;學習方面:學習問題、學習方法、學習技巧、學習感受等;生活方面:消費現象、裝扮現象、休閒現象、上網現象等。

2參賽作品

以二級學院為單位選拔、推薦1-2個優秀劇目參加學校優秀心理情景劇展演活動。

參賽要求

劇本內容健康、積極向上,反應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突出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給人以啟迪。作品應反映出主人翁心理變化的過程,內容力求新穎、有創意;參賽隊伍自備劇目所需道具、服裝及背景音樂等;每個參賽作品應控制在8-12分鐘,主要角色人數控制在8人之內;每個參賽作品需提前做好錄製音錄製工作,表演時原聲與錄製音同時出現。

4開展階段

第一階段:二級學院劇本篩選,組建演員隊伍,並進行實際演練。(4月1日-1日)

第二階段:二級學院初賽和篩選優秀參演劇目,確定演員名單,做好展演準備(4月18日-月1日)。

第三階段:二級學院推薦報送參展劇目到學生處(月16日),學校心理情景劇展演和表彰。(月24日)

獎項設置

校園心理情景劇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優秀獎名,優秀表演獎8名(個人獎)。

6評分標準

原創劇本(10分);劇本內容健康向上且特色鮮明,有一定的思想性、啟發性(0分);緊密聯繫校園生活實際,真實反映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2分);表演吐字清晰,生動活潑,幽默機智,感染力強(2x分);服裝道具齊備且富有創意(1分)。

xx職業技術學院辦公室

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 篇三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説,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衝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矗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説,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範、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着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關注心理健康

不久前,一名韓國留學生在美國,因為承受不了失戀給他帶來的打擊,心理健康出現了危機,竟然在校園槍殺了31名同學,最後自殺身亡,這一事件轟動了世界。由此不難發現,不健康的心理所造成的危害有時會遠遠超過一般的安全事故

根據中國心理學會的研究表示,我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我國每年至少有25萬人因心理問題而喪失生命,自殺成為青少年人羣的頭號死因。專家表示,部分青少年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較差是造成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四、什麼是健康的心理呢?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緒良好,個性健全,能適應環境,人際關係協調,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標準的心理狀態。具體來説,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長處、短處,自己的個性特點,都有一個現實的、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適合幹什麼;對於辦不到的事,也不會苛求自己。

②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發展的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確生活目標,有自我發展的驅動力。因此,在困難和逆境面前能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冷靜對待和處理各種複雜的問題,並不斷前進。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處,善於協調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的人,對人對事都能採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己讓人的態度;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能採取友好寬容的、公平的、有理有節的方式處理,容易與他人合作和相處。

④主動適應環境,順應社會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自覺地調整個人和環境的關係,不是環境順應自己,而是使自己適應環境。在任何複雜的環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個性上的特點;另一方面,又有揚長避短、適應環境需要的應變能力,無論是在艱苦的逆境中,還是在順利環境中,都能很好地發展自己。

心理健康主題教育方案 篇四

一、活動背景:

“5?25是取自“我愛我”的諧音,意為關愛自我心理的成長和健康。長久以來,5月就被人們賦予了和年輕人一樣的活力和激情。“心理健康行動日”活動就是要提倡學生愛自己,珍愛自己的生命,把握自己的機會,為自己創造更好的成才之路,並由珍愛自己發展到關愛他人,關愛社會。因為心理健康的第一條標準就是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樂觀自信。因此,有必要以全國大中學生心理健康行動日作為契機,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和開展一系列心理教育活動。我們選擇5?25,就是要倡導每一位教育者、家長和學生都一起來關注心理健康;倡導這樣一種生活理念“只有愛自己,才能愛別人,只有愛自己,才能讓別人更好地愛你”。讓我們每一個人用心去感受生命的活力、去體會真情的温暖、去享受健康的快樂!

二、活動目的:

為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同時也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的重要內容,特開展本次心理健康活動日。本次活動以宣傳心理學知識來擴大學生視野,使學生走近心理,親近心理。通過讓學生了解心理學基本知識與掌握心理調節方法來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讓學生心身和諧健康成長。

三、活動主題:

快樂成長,從心開始

四、活動時間:

5月25日(星期二)

五、活動內容:

1、國旗下的講話―――――關於“5.25心理健康活動日”

2、“5?25”活動系列宣傳板報

3、心理測驗(七年級學生)

4、開設櫥窗“祈願牆”(分發彩色便籤紙,各年級段學生自由表達美好心願――自己的心願或是對九年級學生的美好祝願)

5、蒐集並張貼勵志、提示、警示等方面的心理宣傳標語

6、“快樂成長,從心開始”全校師生現場簽名活動

7、欣賞心理影片

8、心理健康活動日總結反饋課

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 篇五

一、心理健康的含義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感情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的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緒良好、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以及反映適度、人際關係協調、心理活動符合年齡特徵的心理狀態。

二、常見的心理疾病有以下幾種:

1、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是一種心因性疾病,神經系統沒有器質性病變,僅僅是功能的減低和失調。導致病因是大腦長期負擔過重、過度疲勞,或因精神受刺激,使情緒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所致。神經衰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理疾病,它是由於長期刺激,引起大腦神經活動持續過度緊張,導致大腦興奮和抑制神經活動能力減弱的一種神經症。主要特徵是易興奮、易激動、易疲憊,並常常伴有各種軀體不適和睡眠障礙等。敏感的人和有不良性格的人,更易患此症。

大學生神經衰弱的發生率很高,主要是由於生活學習壓力過大,過分緊張,缺乏面對現實的勇氣和良好的適應能力造成的。如學習負擔過重、人際關係緊張、家庭貧困所帶來的生存壓力、戀愛出現危機、就業壓力過大等都是發病的誘因。如果使神經處於持久的緊張狀態,超過了個體所能忍受的限度,就會導致神經崩潰和失調。

2. 焦慮症

焦慮症是指持續性精神緊張或驚恐發作的狀態。它使患者常常感到惶恐不安,心煩意亂,有的產生恐懼感。它與一般的焦慮情緒不同,一般的焦慮情緒是由具體對象具體事物引起的。而焦慮症沒有引起焦慮的具體對象和理由。患者常常表現為無明顯原因和理由的緊張和不安;經常提心吊膽又沒有具體原因;或過分關心周圍的事物,難以集中注意力,做事心煩意亂,沒有耐心。並常伴有心悸、頭昏、噁心、手腳發冷等症狀。

3.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它的主要症狀包括失眠、心煩、反應遲鈍、易怒、易激動、處事不冷靜、憂鬱、持久疲勞。據2004年中國健康協會調查,在北京,每1000人裏就有3個人被明確診斷為抑鬱障礙患者。2004年9月10日“世界預防自殺日”公佈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至少有25萬人死於自殺。在自殺行為者中,70%患有憂鬱症。目前抑鬱症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可能成為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患。近年來,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變化的加劇、競爭的日益激烈、心理壓力的加大,抑鬱問題變得越來越普遍。

4.恐怖症

恐怖症是對某種特定情景或物體產生強烈的恐懼,明知無害,但又不能剋制的神經症。在大學生中比較常見的社交恐怖症。它是指對某一特定的社交場所和對象產生的恐懼心理。如,有的學生不敢與他人目光相對,不敢和異性説話或交往,一看到對方就臉紅心跳。有的學生在求職面試時變的特別緊張,甚至盜汗、心跳過速。有的學生不敢和陌生人見面等。恐怖症對人際交往、生活、學習和工作都會產生一定的不良的影響。

5.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明顯症狀是情緒紊亂,思維破裂,在感知、記憶、思維、情緒和人格方面都有嚴重障礙,思想和行為失去邏輯,脱離現實,哭笑無常。患者心理活動和行為活動高度不協調,並常出現錯覺和幻覺。如時常能聽見別人聽不見的聲音,看見別人看不見的事物等。

6.強迫症

強迫症的特點是有意識的自我強迫與有意識的自我反抗強迫同時存在,二者衝突導致了病人緊張不安、痛苦難忍的情緒狀態。患者知道強迫症狀是異常的,但無法擺脱。如屈從於強迫觀念的反覆洗手、反覆檢查、反覆詢問及奇怪計數等。

其實大多數人都曾有過某些輕微的強迫觀念,如不停地考慮即將發生事情的對策。但正常人的這種想法有其合理性,也不會對其它行為產生明顯的干擾。患有強迫症狀的個體常有自卑、缺乏安全感、意識發展刻板、僵化、內疚傾向及容易感到威脅等性格特點。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疾病還有許多,有的會直接表現在身體疾病中,如近年來在大學生中常患有緊張性頭痛、心率不齊、神經性皮炎、十二指腸潰瘍、月經不調等。其中不少患者都和心理有關。

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 篇六

一、國小生心理問題的表現

( 1)學習焦慮

據調查,在全國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國小生存在學習焦慮。這主要是由於學生學習競爭加劇,學習負擔過重,同時學校、教師、家長又過分看重分數,給國小生心理造成沉重壓力引起的。

(2)人際交往焦慮

人際交往焦慮,主要指在與人交往中表現為焦燥不安,無所適從。這種傾向在當今國小生中日益嚴重,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

人際交往焦慮的產生,一方面是由國小生的家庭交往環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培養的結果。

(3)自責傾向

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關愛與認可的不安。當學生感受到父母、教師、朋友不認可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

(4)挫折感

國小生的挫折感是來自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交往方面的,興趣和願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

國小生跳樓自殺、厭學、孤僻……許多極端的事例表明,現在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今年六一兒童節到來之前,南京團市委和南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監測中心,聯合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有關專家組織了一次國小生心理健康的抽樣調查,涉及南京10所國小。結果表明,大部分國小生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存在心理健康偏離的國小生為17.92%,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佔4.01%。

二、應對國小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對策

俗話説:“心病還需要心藥治”。心理疾病雖然形成原因複雜,處理起來較為棘手,但是並非與生俱來,更不是不可救治的。關鍵在於要以人為本,對症下藥,才能收到積極的成效。在實踐中,本人認為,可採取以下方法

1、消除逆反心理――溝通與交流。

我們首先培養學生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要求他們在廣闊的社會中,磨練自己的思想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們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大人,讓學生明白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是善意的批評,家長老師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誤國小生心理健康知識資料默認。我們只要抱着寬容的態度去理解這些事情,也就不會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時常提醒自己遇事儘量剋制,多進行溝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後是要求家長和教師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時瞭解他們在想什麼,想做什麼,多聽他們的呼聲,理解他們的歡樂與苦惱,放下長輩的架子,與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長幼關係。

2、消除自卑孤獨心理――增強自信

產生自卑孤獨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來説主要是因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創傷、性格因素、家庭教育問題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滿足等。消除自卑孤獨心理關鍵是對自己現存力量感到滿足!教師要幫助學生來分析他們的優點,正確做出評價,發揮自己的長處;其次是千方百計來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我們聯合各科教師共同給學生增強自信心,不讓他們覺得什麼都弄不好;最後是引導學生以勤補拙和揚長避短來克服自卑。教師要幫助這部分學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過勤奮努力,在某個方面做出成績來

3、消除敏感與脆弱心理――培養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提高認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學生自控水平,培養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觀消極的心態,樹立自信心和上進心;最後是教給學生釋放消極情緒,擺脱悲觀失望的方法,即通過組織他們參加社會實踐來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培養多方面的興趣來轉移注意力,多結交知心朋友,尋求社會力量的幫助(如看心理醫生)等。

心理健康活動方案 篇七

為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認識,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在“5.25心理健康月”之際,特舉辦大學生心理健康主題徵文活動,現就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動主題

緩壓解疲,舞動青春

二、活動宗旨

通過徵文活動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幫助大學生正確分析心理問題,適當處理心理負擔,合理解壓,提高大學生面對壓力的心理承受能力,培育理性平和、樂觀向上的健康心態。

三、徵文對象

全體在校學生

四、徵文要求

1、徵文以“緩壓解疲,舞動青春”為主題,題目自擬;要求文章內容突出時代氣息,健康向上,貼近大學生活,展現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

2、徵文要求電子版,文章體裁不限,除詩歌外不得低於1400字。格式要求:標題為黑體三號,正文宋體四號,首行縮進兩個字符,行距為固定值22磅;

3、徵文必須是本人原創作品,抄襲他人作品一經發現,取消參賽資格;同時參賽者需同意獲獎作品權歸主辦方所有,包括複製,再編輯,展覽,出版,媒體網絡宣傳,著作權和署名權由作者所有,主辦方必要時可引用作者姓名和其他必要信息;

4、稿件電子版需註明學院,姓名,學號,專業班級、聯繫電話,發至xx。

5、本次徵文活動截止於xx年5月25日

五、作品評選

本次徵文比賽評選委員將由材料學院“心晴社”和材料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組成。本着“公平、公正、客觀”的原則,將認真評選出能夠真實反映大學生健康心理,展現大學生珍愛生命、舞動青春,積極樂觀生活的精神面貌的優秀文章。

六、獎項設置

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優秀獎若干,對獲獎同學頒發榮譽證書紀念獎品,予以鼓勵。

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 篇八

一、心理障礙

青少年心理問題中最常見也最嚴重的要數抑鬱症。因此導致的自殺等現象給家庭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傷害和損失。抑鬱症表現為:有段時間內體驗到心情不愉快、高興不起來、煩悶;對平時感興趣的事情變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腦子變遲鈍,注意力減退,學習失去了動力,人變“懶”了,甚至厭學;對成績下降變得無所謂或對什麼都無所謂,以及失眠、全身乏力,感到活着沒意義,產生輕生的念頭,應及時求教於心理醫生,以防不良後果的發生和疾病的進一步發展。

二、學習壓力造成的心理問題

對於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務就是讀書。中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常給他們帶來沉重的壓力。因學習壓力而造成的心理疾病的少年屢見不鮮,這其中不乏重點學校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們的思想壓力常來源於他們對學習現狀的不滿,過分注重結果和不恰當的比較分析現狀,體會不到學習的興趣。考試焦慮,厭學及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記憶力等問題是青少年出現的常見問題,這些問題解決辦法是首先個人要自信,再者要有信心。下面我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國外某著名科學家一天到一個學校去講座,學校的老師説你是大科學家,也培養了不少人,你看我們這裏的學生誰將來最有出息,大科學家就指了兩個孩子,若干年後,這兩個孩子果真在科學領域做出了貢獻,而那位老師再遇到那位科學家時,講起當年的往事,大科學家吃驚地説,我是隨便指的,真的是隨便指的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心理健康知識培訓。這説明什麼?就説明自信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多麼重要,換了你,要是個大科學家説你將來肯定有出息,你肯定一下子就感到什麼都有了希望,做什麼事情都努力了、有信心了。再講一個故事,鄭淵潔是有名的現代作家,他當兵復員回家後在一家工廠當工人,覺得自己沒什麼本事,但也想要過好日子啊,就想努力乾點什麼,想來想去,不花什麼錢,成本又比較低,於是,就開始寫作,一開始寫詩、投稿,幾乎是投一篇退一篇,寫一百篇退一百篇。就是幾乎近一年時間,突然有一篇發表了,於是就又有了信心,又投了好多也沒有發,信心慢慢又沒有了,突然,又發表了一篇,信心又來了,然後,發表得越來越多,後來他自己看了以前那些被退的詩看,發現以前的詩寫得真是很臭。但怎麼會慢慢變好呢?就是靠了信心。我覺得只要有足夠的信心,你有50分的能力也許能發揮到80分或者更多。如果沒有信心,你有100分的能力也許只能發揮20分。這就是要求同學們平時要注意自信和信心的培養。

三、不良習慣和不良嗜好給青少年帶來的心理問題

同學們雖然心身發展較快,但此時你們思想還未成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判別是非能力不強,自我控制能力差,好奇心及模仿性強,使你們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易養成不良習慣和沾染不良嗜好。現在你們中的不少人迷戀電腦遊戲或上網而不能自拔,嚴重危害了你們的身心健康,部分同學因交錯友,甚至吸煙、吸毒、偷竊等事(舉吸煙的例子)這當然與我們的環境即家庭、學校的教育、社會的風氣有必然的關係。但是隻要同學們把住一點,我們思想上要奉獻、友愛、互助、進步;行動上要提高素質、服務社會,以你身邊你喜歡的、崇拜的、敬佩的人為榜樣,去要求自己、去落實自己的行動,相信你會很成功。 五、異性交往給同學們帶來的心理問題

這主要是心理和生理需求與社會行為規範的矛盾所致。據調查,我國青少年目前生理成熟年齡普遍比上個世紀提前4至5歲。高中生絕大部分已屬於生理成熟的人,渴望異性交往,交友越迫切。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是你們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由於處理不當,出現早戀、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腦子裏儘想此亂七八糟的事情,那麼怎麼樣就能處理好這些事呢?我講三點:

1、異性交往宜泛不宜專

-----即鼓勵多交,忌只交一個。異性同學的廣泛交往,對他們的自身的學習、思想有促進和幫助,也有利於情緒的振奮,而異性同學之間的單獨交往、言談由淺入深,由一般到特殊,再加上社會行為規範的要求,這樣會由本來正常的同學交往發展為“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相戀,廣泛的異性相往能避免異性們雙雙陷入早戀的識區。

2、異性交往宜短不宜長

青少年中兩個異性同學的交往不宜過長,有的同學從國中到高中一直形影不離,國中這沒有感覺,到了高中長此下去,從相聚到離不開,步入早戀,所以在異性同學的交往中注意接觸時間短些,範圍廣些,從而可經瞭解各種稟行、氣質的異性同學,這會使不同人有更多接觸機會。

3、異性交往宜疏不宜密度。

異性同學間的交往是正常現象,但一定不要一門心思地鑽在裏面,男女同學有性別之差,人的一些潛意識往往在異性單獨交往時發掘出來,過多頻繁地與異性交往會喚起人的熱情,激起人的衝動,所以男女同學的交往頻率要低一些,,這樣有利於異性之間的正常交往,有利於青少年心理、生理的健康發展。

由於中學生生理意識的覺醒,他們對異性產生好奇、關心、愛慕和願意接近的心理行為,都屬於正常現象,我們要正確對待“友情”和“愛情”,友情姓“友”是朋友之間的友好往來,貴在一個“義”字;而愛情姓“愛”,是自覺、自願的相愛,講求心心相印心理健康知識培訓默認。我們提醒大家,當你感到對方具有強烈的吸引力產生願意和對方在一起的熱望,就應該注意及時劃清界限避免跨入早戀的誤區,避免讓心理上過早背上沉重的包袱

四、人際交往的壓力給同學們造成的心理問題

隨着年齡的增長,獨立意識的增強,青少年與社會的交往越來越廣泛,他們渴望獨立的願望日益變得強烈,社會夥伴是青少年一種精神需要,因人際關係壓力而煩惱的年輕人通常表現為自卑、過分注意他人評價、容易受到傷害、丟面子等。一方面他們要求獨立,希望能夠擺脱依賴父母的生活,渴望超出家庭,建立夥伴關係;另一方面又缺少經驗,很難面對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內向,心理承愛能力較弱,而自尊心又極強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體中感到壓抑感和孤獨感,不能自拔。那麼我們要客觀分析自己的現狀,我們要允許自己有缺點,有失敗,有可能丟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過分苛求自己,也不要對外界寄託過多過高的希望,用正常心態增強信心培養的技巧。

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 篇九

人的一生,在不同時期,呈現有不同的矛盾,這些特殊矛盾的產生和解決,不僅推動了心理髮展,還形成了不同時期本質的心理特徵,這些不同質的心理特徵就構成了心理髮展的階段性。中國的教育和心理學工作者根據心理矛盾運動的特點,參照主導活動和學制,一般將個體出生至青年這一時期,分為六個階段。

(一)嬰兒期(出生到1歲,又稱乳兒期)

嬰兒期是個體感知覺和動作迅速發展的階段。嬰兒出生後兩、三週內常可看到雙眼不協調地運動,約在出生一個月前後,雙眼不協調活動消失,視覺集中現象出現。在出生1個月時,出現聽覺集中;在3個半月時,能聽見聲音找聲源;在9個半月,出現眼動作的協調現象。其他,如味覺、嗅覺、皮膚覺的發展更早,一般在一個月後已逐步完成。嬰兒約在出生後3個月,出現手的不隨意性的撫摸動作;約在5個月左右,由於手的撫摸動作的反覆出現,形成了一種學會了的撫摸動作。兒童這時開始把手作為認識事物的器官;約在半歲以後,手的動作有了進一步發展,嬰兒能使自己的拇指與其餘四指對立地抓握物體。

(二)前幼兒期(1~3歲,或稱先學前期,相當於託兒所階段)

首先是思維的發展。這時期兒童的思維和出聲言語相聯繫,思維的主要特點是直覺行動性。就是説這時兒童的思維總是離不開具體事物、行動和言語的。他們常在玩弄物體中,用出聲的言語進行思考,離開了具體事物和自己的操弄或操作活動,思維就停止。他們談不上有行動的預見性和計劃性。

其次是言語的發展。經過嬰兒期言語的一年準備,就到了這個可稱為兒童“最初掌握言語的時期”。據研究,約在1.5歲前是兒童掌握單詞句的階段,1.5~3歲是兒童掌握多詞句時期,到3歲末已能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言語。

再次是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識的發展。這時期兒童已基本具備各種形式的情緒、情感;兒童在成人對人對事的評價和教育下,開始運用“好”、“不好”、“好人”、“壞人”等詞來評價人和事,這説明他們形成了最初步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這時兒童由於動作的迅速發展,他們開始有了料理自己生活(如吃飯、穿衣等)的能力,開始表現出獨立行動的願望,常要求“我自己來”,不要別人的幫助,這是意志自覺能動性的萌芽表現。

最後,自我意識也在這階段開始形成。約在生活的第一年前半年,兒童還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他吸吮自己的手像吸吮別的東西一樣,在第一年末,兒童才開始把自己的動作和動作的對象區分開來;約在第二年,兒童開始能夠叫自己的名字,這是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飛躍;約在2~3歲時,兒童才開始掌握“我”這個代名詞,説明兒童能把自己由一個客體轉變為主體來認識,這是自我意識形成的又一個新階段的表現。

(三)幼兒期(2~6歲,或稱學前期,相當於幼兒園階段)

幼兒期主要是思維發展的階段。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性為主要特徵。這時兒童的思維可以逐漸擺脱對動作的依賴,而主要憑藉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來進行。兒童這種具體形象思維常常只能揭露事物的表面特點,不能理解事物的內部關係和本質特點。皮亞傑把幼兒階段的思維稱為“前運算階段”或“前邏輯思維階段”。他認為這階段兒童沒有物體的守恆概念並缺乏可逆推理。例如兒童明明知道形狀大小相等的兩杯等量的水,當其中一杯倒入不同形狀的玻璃杯中,由於倒後兩杯水面的高度不一樣,就認為這兩杯水變得不一樣多了。這現象和中國一些心理學家説的具體形象的特點相一致。但是兒童的具體形象思維,對他所熟悉的事物亦有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在幼兒末期,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已開始逐漸發展。

同時,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識也在這一階段開始發展。幼兒的情感特點仍保留有前階段的一些特徵,如易感性、不穩定、易興奮、激動。但和上階段差別較大的是幼兒的社會情感開始發展。例如,幼兒的道德感在成人對自己或別人的行為進行評價和教育下開始形成。兒童初步知道了一些行為規範。例如,“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不説謊話“等等。並且對違反這些行為規範的兒童產生反感的情緒。幼兒還對未見過的事物,常會表現出好奇和好問的求知慾望。這是幼兒理智感的開始出現。他們還對顏色鮮豔的玩具和衣物表示喜愛,對音樂、詩歌等表現出愉快心情,這是美感的出現。

幼兒的各種意志品質,如堅持性和自持力,有所顯露,但由於抑制能力還很薄弱,這些意志品質還很差。幼兒的自我意識比較籠統、模糊,他們還不會觀察自己的內部世界,只能按照成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評價“自己。一般只能通過模仿成人對自己的外部行為所説的進行“評價”。

(四)童年期(7~12歲,又稱學齡初期,相當於國小階段)

在童年期,思維開始發展。童年思維主要的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這種過渡性就是説,兒童能對具體事物的變化進行抽象推理,並揭露其本質特點。但是兒童不能脱離具體事物的感知進行判斷推理。皮亞傑稱這時期兒童的思維為“具體運算”階段。這時兒童對原來相等量的兩杯水,不會因為所倒的容器形狀的不同,就認為水量會有變化(或多了或少了)。因此,皮亞傑認為這時兒童已具有了對物體的守恆概念。這和中國一些心理學家所説的這時兒童思維特點的意思相同。他們在實驗中還發現兒童在掌握物體守恆概念時,具有憑藉感知、表象和概念進行的三級不同質的水平,以及不同年齡通過守恆實驗的人數百分數亦不相同。可見,兒童對物體守恆概念的獲得,無論在量上和質上都隨年齡增長而增長。

其次,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識開始發展。一般説來童年的情感比幼年和少年期的情感都要穩定,他們能經常處於比較平靜、持久和穩定的愉快的情緒狀態。他們的情感無論在質上和量上都較幼年期有所發展,尤其是社會情感的不斷擴大,豐富。兒童能從對具體個人的情感擴大到對整個集體的情感,他們不僅對物質生活中的事物產生情感,還會對精神生活中的事件產生情感。如由愛父母擴大到愛班級集體,由得到糖果而喜悦的情感擴大到為集體爭光、做了好事而高興的情感。此時,兒童的意志品質亦有提高。低年級兒童都在教師和父母的督導下完成一些作業,隨着年級年齡的增長,意志的主動性、獨立性以及自持能力都比前有提高。

童年的自我意識是在教師和父母對兒童作出適當的評價中認識自己的,促使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開始進行自我評價。自我評價的內容也由自己的外部行為而擴大到自己的道德品質,自我評價的批判性和獨立性也逐漸增長,但這時期評價的整個水平因抽象邏輯思維尚不佔主要地位,所以還是低的。

(五)少年期(11、12歲~14、15歲,或稱學齡中期,相當於國中階段)

少年期的思維發展的一個主要特點是抽象邏輯思維漸佔主要地位,但是思維中的表象成分仍起着較大作用,這就是説少年的邏輯思維常需要感性經驗作支持,思維的形式還處於經驗的階段。

少年的自我意識和意志、情感的發展。少年主要的特點是一個半成熟、半幼稚、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盲目性錯綜複雜的矛盾時期。在這時期,少年的自我意識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首先,少年由於自己身體的迅速發育,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產生了強烈的”成人感",出現了要求獨立、自主的意志行動的願望,特別不滿成人對他們的處處管教,常因成人對他們的干涉,而產生執拗和反感的消極情緒。其次,少年開始注意到自己內部的精神世界,漸漸產生了解自己和分析自己的心理品質的需要和興趣。再次,少年評價自己的品質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穩定性,有時只看到自己的缺點,忘掉優點,有時又只看到自己的優點,抹煞缺點。因此,有時過分誇大自己的能力,產生自負感,有時又低估自己,產生自卑感,常處於自我評價的不穩定狀態。

(六)青年時期(14、15歲~17、18歲,或稱青春期,相當於高中階段)

青年時期思維的發展。青年初期學生的思維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邏輯思維由少年期的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的思維過渡。他們能從一般原則出發,進行判斷、推理,作出論證;他們還能對各種經驗材料作出規律的説明。青年初期學生剛剛開始形成辯證的思維,在教學和生活實踐中,他們認識到特殊和一般,理論和實踐的對立統一關係。皮亞傑所謂的“形式運算”階段類似這時期理論型的思維形式。

青年時期自我意識的發展。青年初期由於身體發育漸趨成熟,知識經驗的不斷累積,認識水平不斷提高,接觸社會面擴大,以及面臨畢業,即將走向社會。因此,他們的內心世界比少年豐富,他們的自我意識在少年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青年比少年更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內心活動,並能根據社會需要來分析自己、鍛鍊自己,對政治道德品質的自我評價能力顯著提高。青年初期的學生富於理想,嚮往未來,積極上進,不甘落後,自尊心顯著發展起來。自尊心的發展是自我意識的一種肯定態度的表現。

青年進入成年期和老年期後的心理髮展,情況與上述不同。在此不做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