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家鄉名人作文800字左右(精品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87W

家鄉名人作文800字左右(精品多篇)

家鄉的名人 篇一

説到家鄉的名人,有人喜歡才華橫溢的作家。有人喜歡身強體壯的運動員,還有人喜歡勁歌熱舞的明星,而我最喜歡的是我家鄉的名人——奚仲。

説到奚仲,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奚仲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之後。是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因擅長造車,曾任夏王朝“車正”,被封於薛,為薛國始祖。奚仲的故里,就在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的奚村,古稱奚邑。

奚仲生活在夏初,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與薰陶,非常喜愛科學技術,再加上天資聰明、勤奮好學,青年時期就成為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奚仲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他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的才智,潛心研究總結前人的經驗,在進行創新和改革,決心把車造成,為人們解決陸路交通運輸的困難,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終於試製成功了。奚仲發明了車,其貢獻不亞於“四大發明”。奚仲是當今薛城地面上出現最早的,也是最大的發明家、政治家,過世後被百姓奉為“車神”,後人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民諺流傳至今。

奚仲發明的馬車是什麼形狀,由於時代相當遙遠,不可能有實物保存下來。但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卜辭中,已出現象形文字“車”。觀其字形結構,分別由輪、軸、輿、轅等部件組成。這是一種單轅車,由車輿下方向前伸出一根較直轅木,牽車的馬匹分別套在轅木左右兩側,通常由兩匹馬駕駛,多者可用4匹,但絕不能用單數。這種以木為主體結構的馬車雖然比較簡單,但已大大方便了交通運輸,成為貴族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當時,馬車還是一種特殊的禮器,是特權階層身份、地位的象徵。也是奴隸主和貴族死後的重要陪葬品。

馬車的發明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以馬力代替人力,提高了交通性能,增強了人們的地域拓展能力,有利於各地區的聯繫和信息交流,擴大了各地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奚仲為民族和人類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世世代代的人們都在景仰、懷念他。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二

我的家鄉在湖北,那裏的名人如天上的繁星數不勝數,這天,我就摘下天空中最大最閃的一顆星來為大家介紹吧!他就是古代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

李時珍自小就跟着其父李言聞學醫,李言聞是當地有名的醫生。起初,此時他的父親不同意他當醫生,要他考官,但李進珍一心想學醫,李言聞拿他沒有辦法,之後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如去任王府“奉裙正:,兼管良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在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

李時珍回鄉後,立志編寫關於草藥的書,之後,李時珍翻山越嶺,走過幾十個地方,採集各種草藥的知識,每有一件新發現,他都會記在他的《本草綱目》上,讓後人對草藥有了認識。

有一次,李時珍看到了一種草,那種草李時珍從來沒有見過,他聽飄過的一個農民説:“這種草有毒,有一個人吃了這種草,便全身沒了知覺。”李時珍聽了,便想自己親自嚐嚐,那個農民勸他不要吃,留意中毒,但李時珍不聽勸,摘下一小葉放進嘴裏,過了一會兒,身體感到麻麻的,沒有了知覺。

過了一會兒,李時珍睜開了眼睛,他躺在那個農民的家裏,李時珍醒來後,立刻拿起揹包裏的紙和筆,記下:“吃下後,全身麻,沒有知覺,就叫它“麻草”。李時珍 謝過農民,就繼續編寫《本草綱目》。

我從李時珍身上學到的不僅僅是堅持不懈,更重要的是我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活着不是為了白吃乾飯,我們活着就是要給我們生活其中的社會添上一點光彩。這個我們辦得到,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更多的愛,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時間,比維持我們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此時只有為別人花費它們,我們的生命才會開花。一心為自己,一生為自己的人什麼也得不到。

家鄉的名人 篇三

我們家鄉盛產名人,如乒乓球運動員李菊,數學家楊樂,跳水運動員陳若琳,大畫家笵曾,王個簃······其中,我對王個簃老先生最為了解,那是因為我和王個簃一樣,都喜愛畫畫,我現在在王個簃藝術館學習國畫,我的老師可大有來頭,他可是王個簃老先生的學生的學生的學生的學生的得意門生呢。

王個簃,原名王能賢,後省去“能”字,易名王賢,字啟之。個簃是他的號,後以號行。祖籍江蘇省海門市,是現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藝術教育家。王個簃自幼篤好詩文,金石,書畫,青年時代就讀於南通中學,畢業後在城北高等國小教書,常與喜愛美術的同道及母校同事一起作詩,習字,篆刻,刻印,作畫,撫琴,尤其喜愛吳昌碩的繪畫和篆刻,便攜帶自刻印譜,求教於南通書畫家李苦李,後來又託諸負長攜帶印譜給吳昌碩看,得到賞識,並在每方印拓邊上詳細地加上評語和讚語。

1925年,29歲的王個簃帶着書畫,抱着古琴,離開南通達到上海,向吳昌碩習藝問道,並在吳家擔任了家庭教師,為昌碩孫兒吳長鄴授業。吳昌碩常常喜歡在夜籟人靜時,和王個簃交談,徵詢當天所畫作品的意見。王個簃還陪吳昌碩遊歷浙江塘棲,杭州等地,師生之間朝夕相處,受益頗多。

得於老師“畫當出己意,摹仿隨塵垢。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後”和“老學師何補,英年悟最宜”的教誨,王個簃的國畫創作深得吳昌碩畫風之精髓,並且吸取了青騰,白陽,八大山人,石濤等明清諸家之長,另創新意,形成了自己雋逸灑脱的風格,他善於以篆籀之筆入畫,用筆渾厚剛健,筆勢靜藴含蓄,瀟灑遒勁,結構嚴謹,色彩奇麗,氣韻流動,可謂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王個簃又精於詩文,喜歡在畫面上作題詩,一畫既成,詩也差不多同時擬好。

王個簃虛懷若谷,誨人不倦,老而彌堅的美德,愛國愛黨愛鄉的奉獻精神,得到人們的普遍敬重,他真正做到了人品與畫品的完美統一,他的人格道德和藝術風範,將在中國畫發展的前進里程中永放光彩。

家鄉的名人 篇四

説起我們家鄉的名人,也就是雲南乃至昆明市的名人,大家的第一反應便是鄭和、聶耳。但我介紹的這位名人就是離我最近,在昆明的名人,那便是我的舅舅——嶽維傳。

他文武雙全,其中武的成就有:中國官方首批跆拳道項目赴韓國訪問團成員之一;中國從事跆拳道運動和推廣最早的教練之一;世界職業跆拳道黑帶九段;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歷任雲南省跆拳道協會祕書長,昆明市跆拳道協會副主席,祕書長、總教練等11項重大成就,要説他練跆拳道,可是經歷了重重困難,其中最大的一個困難那就是得不到我公公,也就是舅舅的爸爸的支持,但經歷過九九八十一難的他終於將黑帶九段的段位帶佩戴在身上。他練跆拳道並不是為了欺負人,而是為了練跆拳道強身健體,同時更講究感化人的心靈,培養人的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不斷使人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他還學到了跆拳道的精神:“堅韌不拔、自強不息。”

後來他進入了昆明市公安局車輛管理所駕管科進行工作,正是跆拳道這種“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使舅舅成為嚴律克己,為人正直的人,工作起來一絲不苟,認認真真。這都要高些跆拳道這種精神。練過跆拳道的人都會產生這種共鳴:學習了跆拳道內向的人會變得開朗,小氣的人會變得大方,因為這就是跆拳道的精神所在。

記得舅舅説過一句話:“沒有文化的`人是平庸的,沒有文化的團隊是軟弱渙散的,沒有文化的民族和國家是必要滅亡的!”

的確舅舅除了工作和總結經驗以外,還會用其餘的時間來寫書法,他還擔任雲南省詩學會,昆明是書協美協會會員,他的書法被廣東美術館收藏,西安碑林博物館收藏,在省級比賽中獲佳作獎,昆明青少年書畫大賽中獲三等獎等。先後參加書畫展等20多次,獲三等獎、二等獎、佳作獎、優秀獎。被許多家博物館收藏,編如過六次書中。他畫的畫在第二屆書畫“畫聖盃”大賽中獲“畫聖獎。”哦對了舅舅還有“嶽茅石、嶽毛石和嶽五嶽三個名字呢!舅舅還寫過字勉勵我:跆拳道,做人之道,勝人之道,願小旗旗學有所成,文武雙全,戰勝自我,勇爭第一!”

我為我有這樣的一個文武雙全的舅舅而自豪,而驕傲!

家鄉名人作文800字左右 篇五

“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這就是我美麗的家鄉——徐州,這裏是華夏九州之一,這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一個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的地方,這裏誕生過很多名人。“漢皇千古一英雄,休笑當年馬上功。試問後來為帝者,誰人曾出範圍中”説的就是徐州最有名的漢高祖劉邦。

劉邦出生在徐州沛豐邑中陽裏,年輕時不務正業。然而他卻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漢基業。其原因大概與他的性格有關:一、他是一個百折不撓、越挫越勇的人。其二、他是一個知人善任情商極高的人;其三、他是一個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人。

劉邦以亭長的身份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驪山,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劉邦估計等到了驪山也就會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芒碭山時,就停下來飲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劉邦説:“你們都逃命去吧,從此我也要遠遠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個壯士願意跟隨他一塊走。劉邦乘着酒意,夜裏抄小路通過沼澤地,讓一個在前邊先走。走在前邊的人回來報告説:“前邊有條大蛇擋在路上,還是回去罷。”劉邦已醉,説:“大丈夫走路,有什麼可怕的!”於是趕到前面,拔劍去斬大蛇。大蛇被斬成兩截,道路打開了。展示了他的勇氣過人。

劉邦與羣臣論所以取天下之道,他説,張良、蕭何、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其成功在於“能鬥智時決不鬥力”,劉邦具有高超的用人、馭人的領導能力。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瞭解人民心理。 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劉邦是中國歷史上最會用人的皇帝,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他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所創立的漢朝統一長達400餘年,劉邦作為漢唐盛世之一的大漢盛世的肇基者,其偉大歷史功績為後世所稱頌與敬仰。

這就是我的家鄉名人之一漢高祖劉邦,我以我家鄉的名人而自豪,我以我的家鄉而自豪。

家鄉的名人 篇六

説起名人,大家一定會想到戰鬥英雄、作家、畫家、歌星等等。其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我的家鄉錦玲舞蹈藝術團那便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它的創辦者就是李錦玲老師。

李老師現在快接近60歲了,但她背不彎,腿不酸,走起路開精神抖擻的。陽光下只有幾根銀絲在飄動。我從幼兒園的小布丁一直到現在,都在李老師那兒學舞蹈,經常參加一些大型文藝舞蹈晚會,比如“春晚”、“少代會”……那可都是她一手操辦的。李老師只要接下任務,都會盡心盡力的把它做得最好,最完美。

前不久,要舉辦少待會了,她把自己的時間安排的緊鑼密鼓的,一口飯沒吃,一口水沒喝,忙出忙進。有一天自己的腰受傷了,卻沒説要休息,而是歇息一分鐘,繼續帶着疼痛工作,工作,再工作。大事兒做完了,又該做小事了——為我們做道具,理服裝滿分作文網,扣動作。李老師每天忙到一、兩點,早上六、七點就起牀了,她像一根蠟燭燃燒着自己,為別人奉獻。李老師可是一個嚴厲的人。

排練時,一會兒拿着話筒説:“你,把動作做漂亮點,要學會表現自己。”一會兒又説:“誒喲,你們全都給我拉長個苦瓜臉跳,誰願意看呀,哼,醜死了。”就是這樣一天一天辛苦地排練着。一眨眼,到了演出這一天,李老師又在我們耳邊嘮叨着:“孩子們,今天是最重要的一天,你們每個人都給我笑起來,聽到了嗎?”。我們上了台,每個人都像一個快樂的小天使,盡情的舞蹈着。完美的演出就這樣呈現在觀眾們眼前。

李老師正因為要求嚴格,正因為嚴厲,正因為她做每一台演出都那麼用心,才會的名人這個響叮噹,難得的稱號。

現在,在我們昭通只要有一些大型晚會,都會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李錦玲。

家鄉的名人作文 篇七

我的家鄉——安徽,是一個盛產人才的地方。許多的政治家、領導人、文學家,乃至明星,都出自這個風水寶地。

我很敬佩的一個著名詩人,學者,文化批評家——葉匡政,就是我們安徽人。他出生於1969年4月,是安徽合肥人,現居北京。

葉匡政最初的詩歌創作可以追溯到1983年,“九年級的時候,同座同學喜歡寫詩,於是我也回去寫了一首,拿來告訴他這是我從雜誌上看來的,問他寫得怎樣,他説寫得很好!還一句一句解釋給我聽。” 從那以後,葉匡政開始了他的詩歌生涯,小小年紀,一些作品就在當地報紙上發表,有些還入選了《中學生優秀詩歌選》。在他的高中時代,主編了校報與詩刊,寫了合肥中學生第一首早戀的詩,於是在合肥的中學生裏出了名。到大學時,詩仍然是葉匡政的信仰,是他眼中不朽的事業,同時也是貼心的安慰。那時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個詩人,一個文化學者。

正是葉匡政對詩歌的不懈努力與追求,使得他能夠在文學創作的領域遊刃有餘,出版的詩集與發表的文化批評文章,不僅為人們所看好,也在文學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葉匡政不顧外界的干擾,各種爭議聲,走上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批評家的道路,也堅持這他做一名詩人的夢想。正是這不屈的精神,令我十分敬佩。

葉匡政詩歌欣賞:

《第二糧食倉庫》

這是米的顫動。高大的倉庫

幾隻麻雀不曾轉身

就從氣窗上飛走

一個人沉溺於這靜疊的整體

使他屏息,把自己擠得比米更緊

清冷的房樑下沒有任何運動與它相像

粗大的光線把倉庫變得無比沉寂

使糧垛站得更加堅定

我究竟看了多久

那種豐盈才在糧垛之上緩緩升起

又朦朧,又唯一,像生命解體時的光芒

安詳地説:“我的身體就是目的。”

光滑、潔白的米粒,在倉庫中

保留着一點泥土的温暖

淡淡的米香懸垂在黑暗深處

像小小的種子,在那裏

我聽而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