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介紹一種風俗作文【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8.22K

介紹一種風俗作文【多篇】

介紹一種風俗作文 篇一

中秋是家家團圓的日子。一般在過節兩三天前就開始準備月餅、吃食之類的了。

人們過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習俗是少不了的。最美的還是那一輪圓月,月光如流水,靜靜漫進門檻,映在窗間的影子,在中秋節那天,纏繞着數不盡的思念與憂愁。

夜晚,一輪金黃的圓月已高高地掛在空中, 它不斷地穿梭在像薄紗一樣的雲中。這天晚上每一個人看月亮的眼睛都是無比的温柔,無比的親切。

再來就是月餅。她也分了好幾種呢。其中常吃的就是普通月餅,再來就是一些特殊民族自制的月餅。他們有五仁月餅,還有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制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糕。

月餅圓又圓,又是閤家分吃,象徵着團圓和睦。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月餅作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來歷史悠久。

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每每到中秋節那一天。就會來拜月或者是祭月,祭月主要是幹什麼呢?就是在神主享用後,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

一些人的説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是一種吉祥的象徵。

那麼中秋節為什麼要圍繞着月亮來展開呢?那一天關於月亮的習俗可不少:吃“月”餅、賞“月”,拜“月”等。因為它寄託着世代國人盼望團 圓的願望 , 承載着厚重的思鄉、思親的真情 。

中秋節是家家團圓的日子。月亮、月餅他們都寄託了人們的思家思鄉之情。伴隨着圓月漸漸落下,中秋節也漸漸落幕。

介紹一種風俗作文 篇二

在我們順平老家,過年前幾天,家家户户都要做兩件事——燻肉、灌腸,此後,在過年間的好幾天都不再買肉、腸了。

要燻肉,就要先煮肉。提起要煮肉,就連一向晚起的我都會忍不住早早的爬起來,和姥姥一起回到老家。煮肉的時候要預備下的肉可多了,有五六十斤左右。

煮肉的用料其實很簡單,葱姜,花椒,大料,料酒……用這幾味最平常的東西就能煮出最鮮美的肉。煮肉主要靠時間——上鍋煮肉至少也要五六個小時,靠時間讓湯汁充分滲入肉中。這樣煮出來的肉,滋味難忘,比平時的紅燒肉、燉排骨不知好吃了多少倍。

肉煮熟了,就要準備“薰”。這薰是炭火盆裏的火熄滅以後,再在盆口罩上鐵絲網,把肉塊一個個擱上去就可以了。這一切的流程走完了,只需把肉照上,坐等燻肉出爐即可。

説起另一味美食——灌腸,口水總是忍不住要飛流直下三千尺的。

肉末葱姜,油鹽,紅薯澱粉,加水攪拌在一起,再添些別的配料,做灌腸的材料就做好了。

灌腸的時候要用一個漏斗,讓漏斗的漏口對準腸衣的開口,把餡料緩慢而均勻的灌進去。下鍋煮,最少半個小時。

煮熟的灌腸鮮美可口,熱乎乎的,又軟又糯。留着灌腸在嘴裏跳舞,嚥到肚子裏後還是有餘香回味。

這一天富有意義的不僅僅是備下過年的葷食,也是孩子們的快樂日子。你想啊,在這一天裏,老人們一邊煮肉孩子們一邊吃,為等肉出鍋可以在鍋旁一連坐上幾個小時,足以看出孩子們是多麼喜歡這美味的食物了。

要説燻肉,孩子們當是身先士卒。在火盆裏的炭火還沒有完全熄滅的時候,就有膽大的孩子坐在火盆旁,持着筷子,用火均勻地“烤”着肉,看着火舌一下又一下貪婪地舔着肉,那感覺真是無比愜意。烤着烤着,也許肉烤焦了,散發着若有若無的香氣;也許筷子烤黑了,看着黑了一頭的筷子哈哈笑着。

這一天,誰都很快樂。不僅是因為食物的美味,也是因為,這是過年的前奏。當老人們開始煮肉的時候,就意味着新年快要臨近了。要趕緊準備不是嗎?

介紹一種風俗作文 篇三

提到年糕,在山間奔跑的大孩子,幹農活的中年人,上了年紀的老年人都多多少少有吃過。

小的時候,買年糕的小販都會騎着車 車上有一車年糕,走街串巷,在大街上喊“賣年糕了”聽到的人就會跑到街上,買上一小塊兒年糕,而現在卻很少了,甚至是沒有。大多數人都會去固定的。

年糕的由來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遠古時期有一種怪獸叫“年”,到了嚴冬季節年”餓得不得已時,就下山傷害百姓,攫奪人充當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後來有個聰明的部落稱“高氏族”,每到嚴冬,預計怪獸快要下山覓食時,事先用糧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條條,撳成一塊塊地放在門外,人們躲在家裏。而這種美食就是年糕。

關於年糕還有一個典故: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大夫伍子胥,為報父仇投奔吳國,意欲借兵伐楚。吳王不同意,便殺了吳王,率兵攻破了楚國京城,另立新吳王即位,伍子胥也受封申地。為防止侵略,伍子胥帶人修起了著名的闔閭城。城修好後,他對心腹説:“我死後,如果國家遭難,人民受飢,可在城門下掘土數尺,自可找到食物。”不久,伍子胥遭陷自殺身亡。危難時,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於是暗中拆城牆挖地,原來城基是用糯米制成的人們用它製成一種食物,度過了難關。這種食物就是後來所説的年糕。以後,人們在臘月裏,用糯米制成年糕,來祭祀伍子胥。

因為各地的口味不同,所以各地的做法也不同。我們河北人喜歡在蒸煮時加入大棗,紅豆,綠豆。那樣我們吃起來有種甜甜膩膩的感覺。

記得我第一次吃年糕時,買了一塊兒帶有大棗的年糕,我從小不愛吃大棗,可是吃年糕裏的大棗給我帶來一種不同以往的感覺,大棗去了核,而且被蒸的很軟。裏面還留有一些汁,一口咬下去,糯米入口即化,棗在口中嚼兩下,一個字“甜”紅棗是甜的,糯米是甜的,但我們小孩子就是喜歡吃這種甜食。

年糕的諧音便是年高,抑鬱着明年能升官發財。

年糕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我們的美食文化,習俗。

介紹一種風俗作文 篇四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曆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十分重要的!因此,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貼春聯,剃頭髮,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着貼,我固然明白為什麼要倒着貼,將‘福’字倒着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説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麼習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先,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隻“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此刻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説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説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喻意“年年有餘”。最後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這天我的收穫太大了,明白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但是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彷彿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春節風俗作文國小五年級3

春節是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裏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遊串。”這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定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風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曆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曆”,明確規定以農曆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許多關於歲首的故事,臘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後的農閒季節,漢鄭玄也説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我們這天的話來説,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麼春節到底是怎樣來的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方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但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之後,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雲的不測,使他很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為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認為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明白後,忍不住帶着日晷儀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悦,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派了十二童子服待萬年,祖乙對萬年説:“期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光,建立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狀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寫了一些字,阿衡看見後,明白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於日派人刺殺萬年,結果刺客被士衞抓住了,祖乙明白後,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説:“此刻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説:“春為歲道,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之後,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曆,之後為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説就是為了紀念萬年的。

此刻我們過年也有一些習俗,如倒貼“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介紹一種風俗作文 篇五

小的時候,我就特別喜歡在外婆家過年,大概也瞭解並參與過一些過年時要做的風俗活動。比如:採購瓜子、花生、小果子、桃酥、小麻餅……這些過年必備的零食。

過年前外婆一定會包很多包子和蒸很多饅頭,外婆説過年那幾天,肯定會有親朋好友來家裏做客,所以饅頭,包子這些主食要多準備一些,防止人來多了不夠吃。而蒸饅頭,包子,也有來年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

接下來就是“祭灶”風俗。農曆臘月二十三,

這一天相當於小年,晚上要在灶前供上糖餅、糕點、糖果之類的甜食,求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説。

緊接着就是年三十了,年三十的要做的事就可多了,比如一早把大門上貼上鮮紅的對聯,掛紅燈籠。最有意思的是在自家院子內種上“搖錢樹”,所謂“搖錢樹”,便是從集市上買來的青竹子上系紅綠兩種顏色花生,固定在院子的柱子上,竹子的葉子越多,葉子越大,意味着來年財源越旺盛

年三十晚上守歲,凌晨十二點的時候各家開始放鞭炮。在外婆家舅舅還會放一種叫“高升”的東西,聲音很響,威力也比鞭炮大很多。大年七年級的早晨吃餃子,然後拜年,説吉利話,當然最開心的是我們小孩啦,佔足了便宜,收到了很多紅包。再有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吃湯圓,團團圓圓。

春節這股暖風來得快,走得也快。春節雖然已過,但餘波仍然存在。節時的那股年味還未散盡,但新的太陽已經升起,面對我們的是新的一天。

介紹一種風俗作文 篇六

小時候吃了一種寒性食物——冰棍,吃太多而拉肚子。當時的情景到現在還歷歷在目。所幸長大後知道一首叫“寒食”的詩,才讓我對真正的“寒食”有了瞭解。

“寒食”到底是什麼?它是不是真的是吃“寒冷的食物”?後來我才知道,我答對了一半。真正的“寒食”其實是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是冬至後的105天。

介子推是誰呢?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其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終成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祿,與母親歸隱山林,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就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燒而死。晉文公感其忠臣之志,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寒食節”這一天,不能用火去做任何食物,只能吃一些常温的食品。嗯,沒有經過火加熱的食物能好吃嗎?哎,想想也覺得應該不會有什麼好味道的。但是想想晉文公和介子推之間的君臣情誼,覺得這個寒食節還是有重大意義的!但是,我們現在好像對“寒食”節沒有太多印象。不過,我卻被介子推這種不追求功名利祿,一心只為國家的愛國精神所感動。

在這一天,過這個節的人家家裏都不會動煙火,吃剩下的食物。我想在吃剩下的食物的時候人們可能就會想着這一段故事,跟熟悉的人討論着忠君和廉潔。還有去寺廟祈福的人們,也會期望來年平平安安!另外踏青也是寒食節的一大習俗,寒食節這天會看到大人帶着小孩去踏青,賞賞路邊風景,放放風箏。

現在過寒食節的人越來越少了,可能只有查看日曆的時候才能看到。真希望這個節被重視起來,讓這段君臣佳話流傳下去。

介紹一種風俗作文 篇七

隨着煙花爆竹的一聲聲響起,我們最期盼的節日——春節來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過春節自然少不了煙花鞭炮的登場亮相了。

吃完年夜飯後,聽到外面“啪——啪——”的聲音,我便迫不及待地衝出門外看外面燃放的的鞭炮禮花。爸爸也出來了,他拿出一個“花蝴蝶”輕輕地放在地上,快速的點燃,剎那間“花蝴蝶”身子後面噴出五顏六色的火焰,猛然間飛了起來,在空中劃出了一道美麗的弧線。接着姑父點燃了“迎春花”,隨着“哧——哧——”的響聲,“迎春花”開放了,噴出的火焰足有我個子那麼高,宛如一個大噴泉。那火焰一會兒黃,一會兒紅,一會兒藍……把周圍映照的一片明亮。光亮中,姐姐點燃了“三角蝶”,“三角蝶”閃着奪目的光彩,筆直地衝向天空,像是我們放飛的理想,又高又遠。正當我沉浸在這美麗的畫面中時,媽媽不知何時出來了,她拿着一串鞭炮點着了,“噼裏啪啦——”嚇得我一驚,急忙扶住牆,大家見狀頓時笑得前仰後合的。

“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過年少了春聯也不行,這不,除夕下午我就和舅舅忙活起來了,我們先把原來門上的舊春聯撕下來,之後拿出早已題好的“春回大地千峯秀,日暖神州萬木榮”的春聯黏上膠水,小心翼翼地把它貼在門前。接着舅舅拿出一張“福”字將它倒着貼在了門上,我看了疑惑的問:“舅舅為什麼要把‘福’字倒着貼在門上呢?”舅舅面帶微笑的説:“因為倒福就是‘到福’,所以要倒着貼。”我恍然大悟,看着門上紅彤彤的春聯,真是年味十足。

開開心心過大年,喜氣洋洋過春節,我,喜歡這樣的春節!

介紹一種風俗作文 篇八

“五月五。是端陽,吃粽子。撒白糖……”又到了葦葉青葱,粽香飄溢的時節,媽媽又開始忙活開了。

媽媽先把採來的葦葉放在清水裏,一片一片洗乾淨,掛着水珠的葦葉,青翠欲滴,散發着來自河灘的清香。接着把糯米、蜜棗、紅棗洗乾淨,放在一個盆裏,一顆顆蜜棗在糯米的映襯下像一顆顆耀眼的紅寶石。

開始包粽子了,媽媽左手拿兩片葦葉並排放在一起,右手靈巧地一折,一個精緻的“寶船”就做好了。撈起一把糯米,不多不少,正好裝滿“寶船”,用力壓實,再放上一個大蜜棗,鋪上一層白色的糯米,你看,紅紅的蜜棗藏在厚實的“糯米被”中偷偷地笑呢。葦葉在媽媽手中上下左右快速翻轉,最後用絲線

緊緊地纏繞,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多像一個裹着羽絨服的小胖墩兒啊。

我也在一旁學者媽媽的樣子,有模有樣的抱起來,可是我剛學,還不太熟悉,剛把粽葉,弄成小船,剛要裝“寶貝時”嘩啦啦就調皮的,從縫隙裏跑了出來,試了好幾次,都漏了,一氣之下,就放棄了,就這樣粽子下鍋嘍,剛煮幾分鐘,廚房裏就飄出濃濃的葦葉的香味兒,我圍着鍋轉個不停,媽媽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説我這隻小饞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粽子熟了,葦葉不再那麼翠綠,我拿起一個,顧不得燙手,剝開它的外套,整個房間裏飄蕩着葦葉和糯米的清香,咬上一口,糯米和蜜棗夾雜着葦葉的清香,充斥了整個口腔,嚼一嚼,香味順着牙齒,舌頭,喉嚨,一瀉而下,到達胃裏,整個身體都被粽香緊緊地包圍着。

“插艾葉,戴香囊,龍舟下水喜洋洋……”遠處又傳來孩子歡快的童謠聲

介紹一種風俗作文 篇九

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十分深厚。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早早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瀰漫着清新的粽葉香。

説到端午吃粽子,就不得不講到屈原的故事了。我國古代有一位詩人叫屈原,他因為國家淪陷,而又不肯向敵人屈服,最後投江了。後人為了紀念他,選擇在這一天包粽子投進江裏。後來這一習俗廣為流傳,直到今天。

粽子的類別有很多,而且每種都很好吃。包粽子也很講究。粽子的口味有各種各樣的,有紅棗的、豆沙的、還有栗子的。我最愛吃的則是蜜棗粽了,剝開粽葉,雪白的糯米中夾着一顆圓圓的蜜棗,咬一口,甜而不膩,讓人回味無窮。

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裏,人們包粽子、賽龍舟,處處洋溢着濃濃的節日氣氛。在我們家的端午節可都是充實又温馨的。

包粽子要拿起兩片粽葉,左手捏緊粽葉一角,右手將粽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之後,在空心圓錐形的粽葉裏插上一根筷子,從水中撈起一些糯米放進去,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緊緊的。

再按上一顆蜜棗,用剩下的一截葉子包住,再繫上一根細細的尼龍塑料繩。全家人圍在一起吃粽子,其樂融融。

晚上,我們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的粽子,愉快的端午節隨着粽子的飄香離我而去。

介紹一種風俗作文 篇十

河北具有悠久的傳統戲曲,至今,在河北流行的劇種有30多個,你能説上三個以上嗎?

河北梆子可是中國漢族的戲曲之一,它可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也是梆子聲腔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支脈,它是“山西、陝西梆子”到河北後,經過河北人民培育成的,聽老輩人説,早些年“梅蘭芳”唱的河北梆子最有名氣,而梅蘭芳的老家離我老家也只有八里地的距離……

河北梆子的唱腔風格有:高亢、激越、慷慨、悲忍。讓人聽起來有酸辛、痛快的感覺。河北梆子主要板式有多種,如:慢板、流水板、二六版、哭板等等。

河北梆子唱腔分為生、旦、醜、三行。屬於生行的有小生、武生,都用老生腔,不會用太慢板;屬於旦行的花旦、刀馬旦等。則用青衣腔,很少唱大慢版;淨行有一套唱腔,除大慢板外,其它板式俱全。

男女生唱腔,採用同宮同腔,男演員唱起來較吃力,正調是微調式,反調是宮調式。唱腔中的四、五度大跳進,是旋律進行的突出特點。

河北梆子有很多劇目如:《陳三兩》、《打金磚》、《蝴蝶杯》、《寶蓮燈》、《鍾馗》等。

河北梆子若按角色分,為生、旦、淨、醜四行。生行分鬍子生、小生、武生。鬍子生在生行中佔主要的位置。

旦行則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共五類。青衣多穿黑色服裝。花旦,表現人物性格比較多樣。彩蛋則屬於醜行。

淨行分大花臉、二花臉、武花臉、零碎花臉四類。

醜,又名“三花臉”,分文丑、武丑兩大類。

河 北梆子的唱腔使人們喜歡上了它……

Tags:多篇 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