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錯覺高一記敍文作文800字(精彩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25W

錯覺高一記敍文作文800字(精彩多篇)

有關錯覺的作文700字大學聯考 篇一

都説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有時眼睛見過的也不完全真實。

記得有一次科學課上,老師做了一個實驗。她把實驗物體放在講台上:一根筆直的教鞭,一個裝着水的杯子。緊接着,老師揮了揮教鞭,對我們説:“大家來看看,這根教鞭是直的,完好無損的。”她把教鞭往水裏一放,接下來的現象讓全班人大吃一驚:教鞭怎麼變成歪斜的了?就像是一分為二一樣,杯子裏的教鞭在左邊,杯子外的教鞭往右斜。可是我好奇地走到講台上把教鞭拿出來,咦,怎麼教鞭又奇蹟般地變成筆直的一根啦?為什麼同樣的教鞭看到的不一樣呢?眼睛總不可能欺騙我吧?我滿腦子裏佈滿了問號。

還有一次,同樣是科學課。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副圖:這幅圖上有兩個圓,顏色不一樣,背景也不一樣。老師問我們説:“同學們,請問哪個圓大一些呢?”

“肯定是那一個呀!”我指着左邊那一個圓説道。

老師告訴我:“你説錯了。”

錯了?明明看上去是那一個大呀!“那就是另外一個圓大一些咯!”其他同學馬上機靈地改口。

“也不對!”同學們愣住了。老師接着對同學們説:“同學們呀,這兩個圓是一樣大的呀,之所以看上去一個大一個小,這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產生了錯覺。你們看,圖形顏色和背景不一樣,我們是因為顏色而產生錯覺。”

下課後,我又看到一副圖:有三個人在一個黑白相間的背景上,問哪個人高?我認為肯定是上面的人高,可是想起老師剛剛講的錯覺,我馬上用尺子一量,發現三個人是一樣高的。為什麼這兩幅圖我猜的都不對,科學老師説是錯覺,那麼錯覺又是什麼?

我渴望弄明白這個疑問,於是我上網查了查,解決了疑惑:錯覺是人們觀察物體時,由於物體受到光、色的干擾,加上人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誤認物象,會產生與實際不符的判斷性的視覺誤差,把實際存在的事物被扭曲的感知為實際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原來如此!我終於弄明白了,是眼睛在欺騙自己。錯覺真是奇妙啊!

以錯覺為題的記敍文 篇二

人們在強調一件事情是真的時候,總會説:“我親眼見的,還能假嗎?”但眼睛也會犯錯的,世界着名的“繆勒—萊爾錯覺”,等長的兩條線段,但我們看上去就會產生一種兩條線段是不等的錯覺。在我們生活當中,有許多事都不一定是眼見為實的,因為我們的主觀感受、主觀視角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從而產生錯覺。

晚修、自習期間不得走動、交談、傳紙條,甚至連上個廁所也要報備,第二天老師還要找你“問話”。看上去讓人覺得不合常理又不通人情的規定使每個人都不禁抱怨這非人化的管制。但是,如果我們用心去細想這規定背後的得益者是誰,它的來源是什麼,我們卻會發現這規定限死的同時也是收益的人。就好比那些表面威風凜凜的部隊,在人們看來部隊的紀律是那麼的不合邏輯,但正是這些紀律使部隊成為受人尊敬、崇拜的部隊。再説中國的“虎爸”“虎媽”式教育:大冷天的讓不足五歲的孩子赤身到雪地裏跑步;用一切辦法逼孩子練習鋼琴等樂器……在這些人們看上去惡毒、沒愛心的“虎家長”的背後,卻是一顆異常疼愛孩子,希望孩子成才的炙熱的心。表象,很真實,但也很容易給人錯覺。我們應用心、用腦、用更多的方式去看待,而不是隻靠眼睛。

我們身處於一個錯覺的世界,僅用眼睛是不足以辨真假的。

路邊段手殘組的乞丐,看着他們那殘缺的身軀,破損到猙獰的肌膚,總是讓人忍不住去施捨些錢給他們。但當夜幕降臨,他們卻像擁有神力般變回完好的正常人。真真假假,在這喧浮的社會,人們已經不能再但用視覺去判別了。

“知人口面不知心”,即使是與你日也相對的人,你也不可能真正地認識他。那些看上去沉默寡言的人,其實並不是冷酷,可能只是過於羞澀或是不善言辭罷了;而那些表面上開朗無比、豪爽的人卻不一定是那麼坦蕩蕩的。我們應用心去結識、去了解身邊的人。

世間萬物都有表象,我們卻沒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看不穿看不透它們,有時還會被表象迷惑而產生錯覺。因此,我們應學會用心去觀察、去分析它們來擺脱錯覺,去透過現象看本質。

有關錯覺的作文800字大學聯考 篇三

河的此岸暗自歎息:“我相信,一切歡樂都在對岸。”河的彼岸一聲長歎:“唉,也許,幸福盡在對岸。”——泰戈爾

總認為摘不到的蘋果更加甘甜,總認為買不起的衣服更加美麗,總認為別人家的孩子更加優秀。人生最大的錯覺,就是總覺得自己所擁有的還不夠,自己還不夠幸福,好像他人手中的才是最好的,殊不知,自己就在幸福的彼岸。

永貞革新失敗,劉禹錫被貶去安徽和州當一名小小通判,遭到和州知縣刁難,三次被迫搬家,從原來的城南江邊搬到城北德勝河邊,再從垂柳青青江水邊調到城中只容得下一牀、一桌、一椅的小屋。而他並不嫌棄,持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心態,過着“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日子。交朋識友,皆是同道之人,撫琴研經,生活從容且多姿。

於劉禹錫而言,不被生活磨難的錯覺所迷,幸福就在這間陋室之中。

蘇軾的好友王鞏因烏台詩案被貶去賓州,王鞏家中原養有好幾位歌女,在定案後,家奴歌女紛紛散去,惟有一名複姓宇文,名曰柔奴者願意與王鞏共赴賓州。王鞏在柔奴的陪伴下,在南疆僻嶺的賓州度過了寂寞艱苦的歲月。後來王鞏奉旨北歸,宴請蘇軾。蘇軾發現,王鞏不但沒有通常謫官那種倉皇落拓的容貌,還神色煥發更勝當年,性情更為豁達,與其同往賓州的柔奴,歌聲更為甜美,容顏也更為紅潤,笑時猶帶嶺梅香。蘇軾試探地問柔奴:“嶺南應是不好?”柔奴則順口回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於點酥娘而言,不被顛沛流離生活的錯覺所惑,幸福就是能陪伴在琢玉郎的左右。

三毛早已故去,只留下黑白照片中明眸皓齒的淺笑。她始終是個屬於漂泊的女子,心從未安定下來。因為內心漂泊,所以迷戀旅行,甘做撒哈拉深處的異鄉人;因為靈魂漂泊,所以對生死有着不同於常人的感知,決意淡泊於紅塵。有人歎她命運太過顛沛流離,不曾安定,卻忘記了ECHO——原本就在盪漾中產生。是的,前塵後世輪迴中,她的聲音依舊婉轉。

那生命如蒲公英般四散以求新生,或許於她而言,從未被生活磨難的錯覺所迷茫,幸福從未駛遠。

穿透了千年的前塵往事,撥開錯覺的迷霧,你會發現,幸福不在遙遠、美好的彼岸,它就在腳下的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