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致敬時代楷模作文(精品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3W

致敬時代楷模作文(精品多篇)

致敬時代楷模演講稿 篇一

願時光待他應如是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每個人的心底都藏着一顆星星,它在黑暗的心房中淡淡地閃爍。有的人閃了一輩子,卻依舊不見那微弱的星光;有的人已被亮了心房的一角,想來定是個可愛的人吧;而有的人,星星無聲的墜落,卻照亮了那一整片黑暗……

人不是生來就可以成為超級英雄,做與不做也不是一念之間就可以實現。他們與我們一樣,懷胎十月後破殼而出,在一片稻田的養育下茁壯成長。但他們又與我們不同,他們珍惜着每一分每一秒;他們的心中不斷默唸着自己的夢想,他們甚至為此傷痕累累,這便是我們的不同。

他是他們中的一員。從小到大,他便愛透了鐘錶,是啊,時光一分一秒的流逝着,我們永遠也無法去觸及下一秒的同時又送走了上一秒,這是多麼奇妙。於是,他彷彿吃定了前前後後,專心投入於自己所熱愛的事業,一天天過去了——最後,他也不負眾望的獲得了成功,這時的他,雖依舊笑着與時間賽跑,卻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髮鬢早已斑白,自己的雙腿也有些吃力了。他是誰?他並不是誰,他可以代表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不論是誰。

你瞭解他們?當作文吧他們心底的星星綻放光芒時,你還能不瞭解他們嗎?從小到大,他由於家境貧寒,生活的壓力迫使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課本,扛着鋤頭去打拼生活,但他依舊樂觀開朗,積極向上,有時甚至在半夜還依稀可見那忽明忽暗的煤油燈火,就這樣日復一日——最後,當那一紙證書遞到他手中時,他靦腆的撓撓頭,説着自己的不足。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他緊緊的抓住了時光的尾巴,緊跟上那急促的步伐,而邁向了人生的頂峯。他是誰?大概他是他們中最普通的那一個吧。

現在,他,他,還有他,都成為了時光最後的贏家,可他們都沒有在人生之巔停下腳步,而是不斷地去追尋着時光的腳步,縱使歲月縹緲,他們也努力地踮起腳尖,去抓住剛剛溜走的光陰;縱使時間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也斑白了他們的髮梢,他們也不斷地朝着自己的目標,朝着我們未來的美好生活而奮鬥。他們是誰?他們想必就是最可愛的人吧。

星星照映着時光,時光敲擊着星星。他待時光如珍寶,只願時光待他應如是。

演講的最後,我僅代表我們這一代青少年,向那些已故,亦或還在這個世上努力追求的時代楷模們,致敬!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致敬時代楷模作文 篇二

最近,我校號召全黨員教師向張桂梅同志學習,掀起了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蹟熱潮。張桂梅同志先進典型的事蹟在感動着我們,激勵着我們,她的崇高情懷、奉獻精神、工作作風和優秀品格就像那金燦燦的黨旗一樣熠熠生輝,她用行動踐行着一個共產黨員在黨旗面前宣誓時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做出的莊嚴承諾。

張桂梅同志作為黨的---代表,集“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十大女傑”等榮譽於一身,多次受到中央、省、市、縣的表彰獎勵,但她沒有因此而自滿驕傲,而是始終視自己為一個平凡的人,把崇高的人生理想留在平凡的崗位和繁瑣的工作中,留在對山裏孩子和孤兒的母親般的慈愛裏,拋棄名利、不求回報。她不受外界影響,愛崗盡業,無私奉獻,全身心的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 張桂梅同志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做到了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她以優異的成績圓滿完成了雲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學業的同時,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她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在教育同行中享有盛譽,這是她多年來熱愛學習、不斷創新工作方法的結果。我要以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學習她無私奉獻,不懈追求,艱苦奮鬥的精神,樹立牢固的羣眾意識,堅持不懈地無私奉獻,以火爐般的工作熱情贏得羣眾認可,樹立清廉正直、淡泊名利的觀念,努力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致敬時代楷模作文 篇三

2021年5月24日,“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遺體送別儀式,在湖南長沙明陽山殯儀館舉行。“我盼行至您的夢裏,良田萬里,禾下乘涼”,“知道他走了,一定要來送送他。我們種田的,對他有感情”……各地羣眾手持鮮花趕來弔唁,其中不乏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他們臉上有淚,眼中有光。

人世間,“吃飯的事情”,袁隆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件的事情。對中國人來説,“袁隆平”三個字,是嵌入百姓粥飯、天下糧倉的重要符號;對全球而言,他的“東方魔稻”“營造了一個糧食更為富足、糧食安全具有保障的更加穩定的世界”。

雖然今後無法再看到這位一生為民謀稻粱的耕耘者,但他播在每個人心頭的種子,化作千千萬萬個“他”,藴含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這種力量,有着愛國為民的情懷。“糧食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我是學農的,我應該在這方面盡我的努力!”在他心中,國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無上。

這種力量,有着信念堅定的分量。畢其一生,專注田疇,播撒智慧,收穫富足,在千百次的失敗中他依然堅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種子,可以戰勝飢餓。

這種力量,有着矢志不渝的勇毅。“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他更因此立下收徒“門規”——“你不下田我就不帶”。

這種力量,有着勇於創新的擔當。充分尊重科學規律,敢於提出設想、勇於探索。從選種、試驗、失敗,到再選種、再播種、再觀察……依據事實、發現真理、驗證真理,伴隨他的一生。

這種力量,有着樸實無華的品質。他留給人們的印象,總與水稻有關,是一位直到入院前還心心念念要下田看看、絕不願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的中國“老農”。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斯人已逝,風範永存。他留下的“種子”,將在無數後來者和奮鬥者的代代傳承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今天的中國,一項項代表着科技前沿的成果凝聚着全球關注的目光,同時,在尖端科技領域也有不少“卡脖子”問題,還有一些體制機制障礙阻隔着產學研的深度融合。面對成績與不足,以自立自強的精神在科技領域不斷攻堅克難、闖關奪隘,廣大科技工作者需要的正是這種力量,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一切工作都要往實裏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實踐、厚積薄發,用“腳踏實地”的作風成就“頂天立地”的成果。

仰望星空,宇宙中有一顆編號為8117的“袁隆平星”光芒閃耀。未竟的事業,科學的價值,我們定會堅守,定去拼搏,定將開拓出更加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