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此中有新意作文700字(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45W

此中有新意作文700字(多篇)

此中有新意作文700字 篇一

“逆向表達”就是不從正面説,而是從反面下筆,此法獨具機智幽默之美,如運用得當,可使文章藴藉、含蓄,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思維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請看例子:

有位同學的習作《渴望生病》:“我躺在牀上仰頭數天花板上掛着的一串風鈴,第一次發現共有15只。同學們去春遊了,可是我‘感冒’了。”生病本是痛苦的事,可小作者為何無病裝“病”?文章接着展開回憶,“別的孩子最怕上醫院,而我呢?沒事老往醫院跑”,認為“醫院是個好玩的地方”。文章收尾再次點明:“現在功課很忙,即使生病也不能輕易請假,終於趁大家春遊時,我找了個忙裏偷閒的好機會,享受一下‘生病’的妙處。”顯然作者並不是真的渴望生病,其真正意圖在於説明學校負擔太重,對學生束縛太死。只有生病時,“我”才可以“沒有打擾,自己和自己説話,一個人看書、聽音樂,一個人下棋”,因此也就“忘了‘生病’如何不舒服”。這裏運用“逆向表達”的寫法,雖未正面寫中學生沉重的學業負擔,但卻令人感受到其心中沉重的讀書之苦,而讓讀者從中感受其心理之重負、心靈之期盼。

再看習作《我長大了》:

面對歲月的流逝,不知不覺中,我發現爸爸和媽媽變小了。和爸爸説話時頭只需稍微向上仰一點,而和媽媽説話時,頭卻需向下俯一點。

五六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們看起來比我讀國小時的個頭小多了。就是中學的木桌椅也在慢慢變小,我坐下去之後想從抽屜裏找書本都很困難。

令我更茫然的是有天我在街上走,前面有個小女孩喊了聲“阿姨”,我回頭看並沒有人,原來她叫的居然是我!

小作者巧用“逆向表達”。不説自己長高了,而説爸爸、媽媽變小了;不説自己塊頭大了,而是寫學校的課桌變小了;不説自己長大了,而寫自己走在路上,小女孩喊自己“阿姨”了。從反面着筆,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審美享受。

此中有新意作文700字 篇二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往年,秋的留聲機裏,是不斷的秋雨連綿;秋的底片裏,是滾滾的風吹麥浪;秋的記憶裏,是萬千生靈的不甘,是豐收時節的歡愉。而今年的秋天,卻多了一份“新意”。

夜已深,伏案奮筆疾書。這時,一羣歡快而有韻律的雨聲傳入耳中,似一個個歡快的音符在跳動。撐傘走出屋子,地下一片片水窪,反射着燈光,雨滴落下,光影支離破碎,泛着漣漪。震驚之餘,陣陣迷人香氣襲來,隨香氣前行,望去,恍惚後,便是驚愕。老桂樹披上了新盔甲,水滴打着精緻的小十字黃花,不屈不撓。秋雨沒有夏雨的傾盆瓢潑,亦沒有冬雪的萬物蕭條。它在纏纏綿綿中送走萬物,但也正是這秋雨,洗去了大地的塵埃,帶給萬物最後的新。這秋雨,讓萬物安然離去,但傷心悲涼之餘,這萬物則成了過冬的養分,等待下個春天綻放又一年的新。

秋雨,多了一份新意!

田野上,秋天扮成穿着金黃的小姑娘,送來豐收的喜訊。風吹麥浪,發出“簌……簌”的聲音,一顆顆麥粒接受清風的擁抱。果樹上,碩果累累,壓彎枝條,清風吹拂綠葉,整齊劃一地隨風搖曳。水壩裏漲滿了水,水面被綠藻覆蓋,上面點點灰色—水鴨子歡快地嬉戲,岸邊的捕魚人又收穫滿滿,清風吹着水面泛起波紋。農民在路面上曬着玉米,一粒粒玉米在陽光的照耀下像幼兒一樣安靜地入睡,農民時不時給它們換換面、翻翻身,輕風吹拂着農民的笑臉。秋風,意味着收穫,它給人們豐收的祝福,讓人們在歡樂之餘,還計劃這新一年的耕作。

秋風,多了一份新意!

秋天的荒涼,秋天的收穫,秋天的“新意”。它將萬物送走,但卻為新一年的生機做出貢獻。它帶來豐收,也讓人們規劃着新一年的耕作。

秋天,多了一份新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秋天在傳唱生機的CD上刻上新;秋天在記錄豐收的底片上留下新。讓我們淋着秋雨,迎着秋風,永遠做新的自己!!!

此中有新意作文700字 篇三

人的思維分為直向思維和逆向思維。一般來説,遇到事情往往由定勢思維所決定,傾向於“套板反應”,這就是直向思維。而所謂“反彈琵琶”,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不落俗套。也就是逆向思維。

美國總統林肯的父親在他幼年時以低價買了一處農場,上面有很多石頭。母親建議把上面的石頭搬走。父親認為,如果可以搬走的話,主人就不會以這麼低的價格賣出去了。可是,有一天母親帶領孩子們不一會就把石頭弄走了。它並非是父親所想的山頭,而是一塊塊孤零零的石頭。

這件事告訴我們:有時候把思維轉個彎,有可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別有洞天。生活中常看到這樣的景象,為了清除室內垃圾,常常拿掃把弄得灰塵滿天。這不像是一個“吹塵器”嗎?但若改變一種思維方式,將“吹”改為“吸”,這就出現了吸塵器。由此可見,逆向思維有可能就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法拉第從電產生磁的現象中得到啟示,他從反面提出問題——“磁能否也能產生電呢?”通過認真思考和反覆實驗,他肯定了這個新的認識,於是發明了發電機。

時代在呼喚人才,而人才就是想到了別人沒有想到的事,做了別人不敢做的事。有一句話叫做“眾人皆昏我獨醒”,如何才能讓我們從人羣中脱穎而出呢?我們得有自己獨特的眼光和思維,獨闢蹊徑。如司馬光的砸缸之舉:一般的救溺水者的方法是讓人主動脱離水,而司馬光卻從反方向去做——讓水離開人。

有次,電台請了一位商界奇才做嘉賓主持,大家都非常希望能聽一聽他的成功之道,結果他出了一道題:某地發現了金礦,人們一窩蜂擁去,然而一條大河擋住了必經之地,是你,你會怎麼辦?有人説饒過去,有人説游過去。他卻説:“為什麼非得去淘金,而不買一條船開展營運呢?”眾人愕然,原來成功就這麼簡單。

地上本來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沒有了路。

此中有新意作文600字 篇四

竊即是偷,不是好名詞!聽了就令人不舒服。然而課文中的“竊”,卻有褒義之意,竊得樂也樂乎,令書店的老闆乾瞪眼。小女孩的上進之心可喜可賀,她只是看書中的知識,並不是

真正的偷書,比起孔乙已説的“竊書不算偷”光榮多了,兩者的共同點都是買不起書,然小女孩偷得合法些,孔乙已是把書真的偷了。

現我們同年人,有多少是象小姑娘那樣的竊書?只要肯學肯讀,又有多少家長不願出錢買書的?況且家中的書堆積如山,灰塵堆積厚厚或被蟲咬破而不願多看一頁,把時間用在玩遊戲或做無聊毫沒長進的地方去了,口中卻稱自己忙不過來,到了該用知識時方知掌握的知識少又有何用?君不見黃河之水滾滾流而不復還,時間也是如此。

我不敢説現在有多少人買不起書而抄書看了。但這確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抄時全神貫注,記憶性也相當好,一本好書抄完了,自己也掌握得差不多了,既練了字又掌握了書中的知識,何樂而不為?所以擁有書的人不一定比抄書的人掌握知識多。借別人的書來抄也是一種竊,但這竊竊得稱頌。我們偉大的革命領導人毛澤東青年時不也在湖南長沙師範學院抄過他導師楊老師的書嗎?結果毛澤東抄出了江山。我不是説人人都得抄書,這主要是看個人的學習態度與方法。抄書是不得已想擁有這本書而為之的做法,必競抄書要花很多的精力與時間,自己要掌握的知識太多了,而好書也太多了。

社會上有多少知識是課堂上學來的?看了別人走過的路,從中吸取教訓,這也是一種竊,但這是種有益的“竊”,“竊”使自己更成熟,“竊”字並不是見不得人的字!

此中有新意作文700字 篇五

自今年以來,“雙減”政策成為學生和家長們新的話題。作為一個將要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新話題,它又何“新”之有呢?

這一次“雙減”政策中,最引人注目的無非就是關停所有的課外輔導機構。這一條制度的推行,可謂“有人歡喜有人憂”:喜的是大部分孩子,不用再上“輔導班”,可以任意自由地支配課餘時間;而憂的,自然是很多家長了,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擔心孩子的校外活動是否有益,擔心孩子能否上高中、大學……諸如此類的“問題”層出不窮。

可是,這新的政策真的就存在如此多的問題嗎?答案當然不。“雙減”不是減質量、不學習,反之,孩子應該在新的要求下向新的目標邁進。有些家長和孩子認為,“雙減”是他們的福音,事實真就如此嗎?就關停輔導機構而言,國家是為了不讓這些機構把教育變為賺錢的工具,讓教育正常發展,而不是讓我們把懶惰歸在國家政策上——這點新的用意,相信不難理解。其次,它也是為了能夠培養孩子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有人説:習慣是根。沒錯,習慣也是一切良好行為的基礎,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歸根結底都圍繞着良好的行為習慣,試問,如果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又何愁無法進步?

從最近人大常委們推出的《家庭教育促進法》也不難看出,家庭教育是根本。作為一條新的法律,它與“雙減”政策相輔相成,而家庭教育的影響力也可見一斑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如果説連入門教育都有所缺乏,那就真是“輸在了起跑線上”,並且這次“失利”,必將影響深遠。

家庭教育是源頭,自我努力是基礎,學校指導是動力。我想,這也是《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新用意所在吧!

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他所看到的景,心中滋生的情,已無法言表,那麼,國家這別有新意的政策,也應該引發我們的思考了。無論國家政策如何,我們都應該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為未來蓄力。

努力拼搏者,必定學有所獲;碌碌無為者,必將一事無成。這就是新意所在吧!

此中有新意作文600字 篇六

這次五校聯考,我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我認為其中的關鍵是我掌握了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預習,在每個新學期開始之前,我都會抽出時間看一看新的課本,大致瞭解一下學習的內容,時間充足的話我會提前都學一遍,然後對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着重找一些參考書上的練習看一看,這麼一來,老師講的時候,我就相當於在複習,先別人一步,當然能掌握的更好。許多同學提到他們自己也已經上過各種補習、培優也已經學過一遍了,為什麼還是成績平平呢?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把握好上課複習這個過程,所以我總結出來除了要提前預習以外,還應該在上課時認真聽講,提高學習效率,更有利於我們掌握好基礎知識。

老實説,我理科比文科要好,我認為理科有許多地方需要理解、記憶,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多作題。做題不但能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記憶,還能提高自己的解題速度,思維敏捷程度,題見得多了,對重要題型熟悉了,考試自然輕鬆,不費力氣,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在這裏説的多做題並不是要大家一咬牙説“我今天拼命都要把這本書做完”,那是不可能的,我覺得,做題主要的就是精,挑一些好書,找一些經典題來做,或是你不知道哪一些題型比較重要,你可以在上課時更勤快些,做筆記,將老師講的題有選擇的記下來,時時温習自己做錯的題,直到不再錯為止。所以,我們要做的只是每天多做兩道題,好好理解,日久必見成效。

説到文科,我最頭疼的是作文,不過經過長期地摸索,我認為寫好作文關鍵在於多讀課外書,只要是有益的書都可多讀,這是讓作文變得有內容,有新意的最好方法。

此中有新意作文700字 篇七

從“詩言志”到”文載道”,從“古玩瓷器”到“四大發明”,國人依偎在旁,“自豪無比”,“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荑以通有無”足見國民思維的“持久力”。忽然記起魯迅先生的名句:“不為最先,不為禍始,甚至不為福先。”

歷史長河汩汩流淌,滔滔巨浪拍擊着長期“巍巍然站立,紋絲不動”的國度。終於,再走近21世紀時,閘門打開,一股無法抗拒的“創新意識”之流蜂擁而入。

“創新意識”,對於封閉多年的中國人而言,起初猶如潘多拉魔盒中逃出的“怪物”,又如何能與“少有敢單身鏖戰,少有韌性反抗,少有敢撫哭叛徒”的民族相融合呢?

抵制,旁觀,躍躍欲試;參與接受,歡呼雀躍……過程複雜而艱難,終於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讓我們再回望一下“創新意識”帶給我們什麼。梵高,正因為他狂放不羈的用色和汪洋恣肆的激情,結合着他古典繪畫的功底,才作出了撼世流芳的《向日葵》;畢加索,正是憑着自己敏鋭的感知,才步出傳統油畫的道路,而成為不朽的立體派大師;當音樂學府的老教授們面對電聲樂器,大歎“世風日下”的時候,理查德·克萊德曼卻大膽的把所學的巴赫和肖邦重新配器組合,才有瞭如此深邃宜人的《星空》。

工業大革命時,人們不侷限於僅僅用手工勞作,才去發明了機器;人們不侷限於僅僅在路上行走,才去研製了飛機;人們不侷限於僅僅用煤炭作能源,才去探索電力的奧妙……如今,人類已可以遨遊太空,而無數科學家卻仍在努力地探索者,在研究、發展新的、更科學更普遍的規律,使人類不斷前進。

“創新意識”最需要的是一種“恆力”。想起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老人竭盡一切努力,將一條大魚拖回來,但只剩一副魚骨。想到這一故事,沒有人會嘲笑老人的行為,只會為他的偉大的人格力量所震撼,因此“創新意識”不要淹沒在旁觀者的蜚短流長中,不要夭折在無聊看客的談資中。

魯迅先生有言:“前面是墳,也要走過去。”江山代需有創新,才能“江山代有才人出”。

此中有新意作文600字 篇八

他,是鄰村的老大爺

記得那時剛剛到高中報到時,我靜靜的坐在位子上聽旁邊的同學議論説,我們的班主任是個數學老師。我的眼前浮現出一個高高瘦瘦,帶着眼鏡,一副文藝青年模樣的老師。在有點小憧憬的等待中,看見他走了進來,他個子矮矮的,身體胖胖的,皮膚黑黑的,樣子憨憨的,像極了鄰村的老大爺。“這不會就是我們的老班吧?”我心中暗暗地想到。不一會兒,事實就驗證了我的猜測,這位老大爺就是我們的老班。

他,是無私奉獻的“多面體”

記得那時軍訓,在炎炎烈日的考驗下,許多同學都想回宿舍裏休息。而他呢,明明可以是在宿舍裏休息,卻犧牲了休息到操場上看我們訓練。當我們訓練時,他就變成了鐵面無情的教官,嚴厲地指出我們存在的不足。當我們訓練時,真正的教官上任了,他這個山寨版的就只能下崗了。這時他有變成了後勤部部長,扛起了比他矮不了多少的大桶水為每個杯子裏添滿了水。

他,是不務正業的數學老師

記得那些還在他手底下混的日子,他作為一個數學老師,不好好教數學,偏偏要彰顯自己的文學功底,用他那濃重的沂蒙山方言我們朗誦那些他自己把數學概念拼湊在一起寫成的小詩,不過你別説,他寫的那些小詩還挺押韻。現在想想,也幸虧他那些小詩為我背枯燥無味的數學概念平添了不少樂趣。

他,是偉大的“愛班主義”詩人

記得那時要分班了,我們都幻想着老班能搞點特別的(注意用詞是幻想噢)可是他還真搞了點別出心裁的,用流行的詩體為我們寫了首詩,把我們感動的呀,那是眼淚汪汪的。

愛“擦牆”,愛嘮叨,愛搞怪,也愛進宿舍,最愛學生。不是神馬無情的老班,也不是一下課就不見蹤影的神祕大仙。他是“馬大爺”

他也是“小義義”他是我們10級四班永永遠遠的班主任。

此中有新意作文700字 篇九

在多元文化不斷碰撞的今天,西方節日廣受熱捧的同時,一些人造節日也成為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傳統佳節熱度逐年降低。

細究根源,西方節日給人帶來新鮮感,而人造節日活潑有新意,迎合了人們的娛樂心理。與此同時,農曆曆法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主要被用來指導農時,或在農業基礎上設立的一部分傳統節日,也因如今人們對農業的依賴性下降而失去了一部分重視。可見,年輕人對新興節日抱有更大熱情可循,情有可原。

儘管如此,在我看來,傳統節日仍有不隨時代變遷而減少磨滅的價值。其起源聯繫的傳説,寄寓了人民的心願、期盼和價值判斷。春節除舊迎新,清明追根溯源,端午則讓屈原的名節代代流傳。也因此,傳統節日不僅僅是家人團聚的原因,更是中華文化的寄身之地,是民族品格精神的承載儀式。

一個民族如若失其品格,是謂可悲,一個國家假如缺失聯結其百姓的民族精神,是謂可哀。因新興節日的出現而淡化、不重視民族的傳統節日,無異於拋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

但對新興節日的全盤否定和過分苛責也是不必要的。刻板繼承與去掉傳統同樣不可取。節日也需要創新,需要藉此注入新活力。只接受認可原有體系,是謂愚鈍。傳統與創新同等重要。

新節日廣受歡迎的原因可為發揚傳統提供思路。新事物之所以興起,往往有舊事物所不備的可鑑之處。新興節日的慶祝形式和活動可為傳統節日重換光彩開拓思路。傳統與潮流從來都不是二選一的選擇。節日也是如此。

如馬東所説:娛樂是人的先天本能,文化其實是一個積澱的結果。我們今天的傳統節日就是經歷歷史長期積澱留下的精髓,所以對於當下的新節日,我們也不必在其意義上過分苛求,它也是當代文化的映射。

“處靜而觀動,處晦而觀明”。身處當下,仍不忘記傳統節日背後的豐厚內涵;傳承好傳統節日的同時,也以包容之心接納新興節日,才是我們面對傳統與潮流矛盾的應有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