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覺醒年代作文素材(彙總20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3.13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0篇《覺醒年代作文素材》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覺醒年代作文素材》相關的範文。

覺醒年代作文素材(彙總20篇)

篇一:《覺醒年代》觀後感

安全是什麼?安全是企業的生命,是家庭的幸福,是平安,更是一種珍愛的人生態度。春天走了會再來,花兒謝了會再開。然而,生命我們卻只能擁有一次!安全上班,安全回家,會讓親人少一份牽掛,父母多一份寬慰,家庭多一份歡樂。

今天我們車間利用車隊學習會的時間,組織參加學習的全體職工觀看《覺醒》這部安全警示教育片。1997年4月29日,廣鐵集團————車站,因電務施工違章作業,導致信號顯示錯誤,致使兩列火車追尾,造成126人不幸遇難,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對於安全這個話題,帶給我們的思考確實太沉重了!天天講安全,月月説安全,但迄今為止,在我們的身邊仍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也時常有違反安全規章制度的事件發生;

管理者的苦口婆心、再三提醒,安全事故血的教訓,讓我們每一名鐵路職工對安全的重大意義有了深刻的認識和體會。誰都知道安全關係着我們千家萬户的幸福與快樂,但是在現在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仍大量存在思想麻痺,習慣性違章操作的不良習慣。其實從事故最終調查結果看主要責任在於施工單位違章作業,雖然最終將事故主要責任人繩之以法,但從這些血的教訓中我們應該得到更多的啟發......在生活生產中還有許多因為一時疏忽大意而發生的慘劇,一樁樁、一件件毀滅了多少了温馨的家庭,帶走了多少幸福的夢想?可想而知,安全對於一個企業、一個家庭、一個人是多麼的重要,

所以説,安全是幸福生活的前提。

説到幸福,人們會想起家人團聚,其樂融融的場景;

説到幸福,心中會湧起付出而收穫後的成就感;

説到幸福,耳畔會響起朋友牽掛的問候……,而這一切幸福的根基是什麼呢?是極易忽視,卻又重如泰山的安全。安全是一種態度,是一種責任。在工作崗位上,每一位鐵路職工都應有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只有保證安全,工作才能順利有效地開展。所以工作中要是時時把安全擺在首位,不要以為安全是個人的小事,它應是重於泰山的大事,是成就事業的保障,是每位職工的責任。

安全就是你我幸福快樂的源泉,而這快樂是我們親手製造的,如果説幸福是一首美妙的樂曲,安全則是與之並存的音符,讓我們行動起來,用安全的音符譜寫生命最美妙的樂章。為了你和他人的幸福,為了家庭的温暖,讓安全銘刻在心。讓安全時刻陪伴在我們的身邊,讓我們的明天更加美好!

篇二:《覺醒年代》觀後感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立100週年,是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徵程、落實“十四五”整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北京公交集團建企百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為慶祝建黨100週年,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正在熱播一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覺醒年代》。觀看該劇,使我回想至1919年那波瀾壯闊的“五四運動”。作為一名站在新時代的青年,正處於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我更應接過百年前五四精神的火炬,以青春奮鬥、圓青春夢想。

我們所處的新時代,賦予我們新的機遇和考驗。我們有要求索的新徵程,有要完成的新使命。今天,激越的時代鼓點令人感奮,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舒展於眼前,更壯闊恢弘的征程鋪展在腳下。青年人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我們更應有朝氣、有激情,敢嘗試、敢創新,勇擔當、勇作為,做奔湧的“後浪”。通過該劇,我感受到無窮的力量。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要強化使命擔當,盡心竭力地服務於乘客和職工。紮實地學習知識、鍛造本領,勇扛責任、踐行使命,爭做偉大的“實幹家”,爭當實現偉大夢想的“築夢人”。

堅定愛國信念,砥礪前行。自去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有許許多多的青年身影奮鬥在這個無聲的“戰場”上。“90”後成長為抗疫的中堅力量,廣大青年動身抗疫前線、下沉基層一線,投身報國事業。基層社區的日夜堅守、口罩壓痕的堅毅面容令人動容,無不彰顯了青年一代矢志報國的堅定信念與堅強決心,無不展現了青年一代專業專注的職業素養與精神面貌。在疫情期間,作為一線的一名管理人員,我也以身作則,規範口罩佩戴,嚴守各項防疫措施。同時作為運營專業管理人員,及時調整行車計劃,確保車輛滿載率不超標準,實時監控線路運營秩序,為乘客提供一個安全、便捷、高效的乘車環境不斷努力。今後我也會不斷強化思想認同感,銘記“國之大者”,讓心中的報國之志、愛國之情滲入骨髓、鑄入靈魂。讓愛國主義情懷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激發一腔熱血、一股衝勁、一種韌性,在需要的地方積極貢獻我的青春力量。

春來潮湧東風勁,揚帆奮進正當時。作為一名年輕幹部的我,要乘着奮進新時代的東風,用汗水澆灌收穫,以奮鬥成就偉業。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歷史當口,走在時代前列,練就過硬本領、錘鍊品德修為,以青春奮鬥放飛青春夢想,用執着信念、優良品德、豐富知識、過硬本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跑出新時代青年的好成績。

篇三:《覺醒年代》觀後感

看完《覺醒年代》,感到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復。

《覺醒年代》一劇圍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展開:時局緊迫,幸而有許多仁人志士為國操勞。陳獨秀、李大釗、魯迅一夥人創辦《每週評論》,冒死毅然傳播新思想;蔡元培為請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三顧茅廬;巴黎和會收復山東被拒,郭心剛一夜白頭作血書;陳延年就義時誓死不跪……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很難想象,在如此動盪不安、前途未卜的時代,這些有識之士,是如何憑藉信念開天闢地,萬死不辭的。我想,一定是他們心中不滅的信仰之光!

歷史課本上的事件全景式地呈現在我眼前時,我才明白,課本上的一筆帶過,可能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一隅:整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毛澤東的出場片段——他在風雨中逆着人流走來,街道上小商小販,賣孩子,窮人要飯,富人在馬車裏吃麪包,軍閥暴力驅趕百姓…短短几秒卻反映市井百態。目光所及之處,都是他日後拼搏改變的動力!

心懷堅定信念,必然會帶來曙光。毛澤東的奮鬥人生是中華民族苦難輝煌的縮影,“踏遍青山人未老”是他不墜青雲之志的豪邁,“寥廓天將萬里霜”是他豁達的胸襟,“戰地黃花分外香”是他堅定執着、百折不撓的偉岸。正如我看到的一段話:“我們從後來的視角看先輩們,感覺到他們偉大,但他們的偉大和悲壯遠比我們能想象的要深重得多。因為我們看到了他們的勝利,所以能感受到他們的奮鬥意義重大,而他們在犧牲之前並不能預知未來,並不知道自己的犧牲對中國的勝利有多大的意義,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迎來勝利,甚至不確定是否能夠勝利。”

我們出生於幸福美好的年代,更應感念先輩的付出,將愛國二字銘記於心。我們要心懷堅定信念,志存高遠,努力奮鬥,做國家發展的中流砥柱。

你我少年之青春,便是中國之青春。

篇四:《覺醒年代》觀後感

暑期的時候,在姥姥家度暑假,跟着姥姥姥爺看了一部使我感慨良多、思緒萬千的電視劇《覺醒年代》。

在看這部劇之前,我無法相信,原來我生活的這個國家,曾經是那麼混亂,封建。原來有一羣人,他們畢生都在為救國奮鬥,甚至犧牲。而我,對那個年代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學校作為課外知識的科普,寥寥幾句概括了這場新文化運動。我根本不知道這場運動的那些人是誰,是怎樣的人。

印象深刻的就是魯迅出場時,目睹“人血饅頭”事件。第一次看時,我震驚了,當時的中國,羣眾思想是多麼無知,會相信如此荒謬的事!看客的冷漠,社會的封建,令我沉思,也令我相信,在當時為什麼會有人説出“這國,沒法救了”的言論了。

當劇中陳獨秀先生的家門口被複古派貼滿了辱罵性的紙張時,他的妻子高君曼一邊撕着紙,一邊擦拭着眼淚,卻目光堅定地對他説:“你是什麼樣的人,我比誰都清楚,我如果因為這兩三聲就聞之落淚,那我就不是你要找的高君曼!”語氣中充滿信任。他們的這份愛情令我感動。

最後,便是陳獨秀先生送延年喬年出國時了。上一秒,這兩個少年,背對陽光地踏上了去法國的郵輪。下一秒他們,腳底染着鮮血,蓬頭垢面,傷痕累累,手腳上的銬鐐隨着一步步走動碰撞。在死亡面前,他們從未懼怕,在陰森的刑場上,他們目光堅定。陳延年,臨刑前,寧死不跪被反動派亂刀砍死,年僅29歲。弟弟陳喬年,臨刑前大吼道“就讓我們的後輩,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這部劇播出後,為了紀念他們,合肥市的延橋路牌下襬滿了鮮花,直行後便通往繁華大道。

劇的後半段,先生們都陸續離開,看着每個人的平生簡介,幾句話概括了他們的一生。我竟然有些不捨。

我想,我見過先生們,在書中,在過去,在未來……

篇五:《覺醒年代》觀後感

“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

——魯迅

一個充滿血性的年代,有那麼一羣真性情的人,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中國社會尋找出路而奮鬥。他們不再是歷史課本上的一段文字,他們是一個個真實的人。《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摒棄時代的虛無,鐫刻歷史,啟迪未來。

這樣一羣人,他們勇於接受新思想,與舊文化做激烈鬥爭,勇於用文化武裝自己,在國家遭受屈辱之際,以慷慨激昂之姿態,用生命維護國家尊嚴,用血肉拯救民族於危亡!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昔日課本上的詞條,化身為一個個鮮活飽滿的人物出現在世人面前,革命變革的困難、信仰的`力量都被重映。

李大釗先生,他以強烈的民族情懷,以堅定的理想信念,以永恆的奮鬥精神,為黨的革命事業殫精竭慮。他説:“感於國勢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羣之良策。”民族憂患使他徹夜難眠,積貧積弱的中國,出路到底在哪裏?他苦苦尋找拯救病態民族的方法,他日日夜夜地憂慮着中華民族的未來,直至馬克思主義傳到了中國,中國共產黨出世,中國,才有了未來。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那個時代,像李大釗先生一樣的人比比皆是。他們身處最為屈辱陰暗的時刻,卻有着激情、熱血、赤誠,憑着一腔孤勇,向前去,向着光明,不顧一切,不氣不餒,不卑不亢。

站在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多想回到那個時代,告訴他們:中國,已經不是當時的中國了。現在的中國,國力強盛,商貿繁榮,人民安居樂業,是一個國泰民安的大國。中國的青年,志氣滿滿,有勇有謀,大有可為。他們一定會很欣慰吧。

覺醒年代,最美的,是少年立志報國,並肩走出黑暗的背影。

篇六:《覺醒年代》觀後感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在中共廣播電視台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了一部反映建黨歷程的電視劇——《覺醒年代》。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1915年的《青年雜誌》,以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為背景,講述了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認識到走上不同人生道路,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建黨的歷史。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還將他們稱為“德先生”和“賽先生”,整個中國為之一振;《新青年》實行同人編輯,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在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學日新月異,之後魯迅的《狂人日記》《孔乙己》也相繼問世;在這之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打響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從此之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普遍傳播開來。

在五四運動時,為支持學生運動,陳獨秀和李大釗起草《北京市民宣言》,號召學生、商人,工人等,以直接行動對社會實行根本改造,並親自上街散發《北京市民宣言》。陳獨秀在散發宣言時被捕,五四運動風靡全國,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台,中國代表拒絕籤巴黎和約,取得巨大成果。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完成了它的思想啟蒙任務。

不少看過劇的網友給出了相當高的評價:20xx年最棒的劇集沒有之一!正如劇名那樣,整部劇想要再現100年前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激情澎湃的覺醒年代。

整部劇塑造了許多英雄人物形象,讓歷史課本上的人物又一次出現了人們眼前,表達了對事物的渴望和對真理的追尋。

“因為我愛這個國家,我要為這個國家去做點什麼”,我們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史為鑑,多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篇七:《覺醒年代》觀後感

《覺醒時代》是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的優秀電視劇目、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史詩鉅製。

該劇主要以192021《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人生百態。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之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為基本敍事線。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歷為輔助線,藝術地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一羣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深刻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和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歷史必然性。

讓我感悟最為深刻的不是思想家革命家的激情演講,而是那一個個不經意反映出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生活的畫面。孩子們就坐在泥濘的路上,與坐在車裏,手裏拿着燒餅的富家少爺、小姐截然不同。一個婦女高叫着:“賣孩子、賣孩子。”他們興許是被拋棄了,又或許是被這可惡的人販子拐走了。還有那些官兵斬首後,一個又一個的婦女拿着饅頭、花着錢、蘸着人血,可笑地以為自己可以拿它救活自己的孩子。除了愚昧和無知,貧窮也是他們迷信的根源。

但好在,有了這些革命青年,咱們的中國“活”過來了,不會再有人相信這種荒謬至極的救治方法。雖然現在中國已成為了數一數二的大國,但我們仍要牢記歷史,為咱們的新中國做出貢獻。

篇八:《覺醒年代》觀後感

生逢亂世,即使命運如螻蟻,但仍有人心向光明!

觀看《覺醒年代》讓我熱血沸騰,深刻感受到思想的光芒、理想的魅力和青春的力量,也深切體會到那個壯懷激烈年代在中華民族覺醒和復興之路上的分量!

“文明其思想,野蠻其體魄。心力體力合二為一,世上事唯有不成。”宏闊的歷史中,既有大江大河,也有暗流湧動,共同匯就一個時代的精神。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和光榮並存的歷史,是一部中國人民不懈抗爭的歷史。大歷史中的小細節,更能給予人們深刻透徹的領悟與震撼人心的力量。從鴉片戰爭到中共建黨以來,中國人經歷過三次覺醒。其一為技術的覺醒,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其二為制度的覺醒,推翻帝制,實行三民主義。但科技、機器、西方制度移植都沒有太大的效用,唯有思想的覺醒,才救得了中國。

“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強則國家強。”面對北洋政府要求中國代表團簽訂喪權辱國的《巴黎和約》,北京大學的學生自發的組織起來,建立了統一的學聯,進行罷課抗議活動。他們走上街頭,喊着“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的口號。“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也是中國青春的力量的蓬勃生長!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開支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的時期。”一百年前,“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成為中國共產黨建黨史上一段被人傳頌的佳話;一百年後,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深知使命在肩。生如螻蟻,當有鴻鵠之志;命如紙薄,應有不屈之心。人,唯有自強不息,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青年,唯有不斷奮鬥,才能不辱時代之使命!奮鬥有我,強國有我!

篇九:《覺醒年代》觀後感

陳獨秀、李大釗目睹難民沿路乞討之慘狀,覺醒到身為中國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當。發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立志讓人民過上“有權利,有尊嚴,有快樂”的生活。他們是當之無愧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中國共產黨。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有什麼理由不覺醒呢。

“大學之道明明德,修身齊家治天下。”為天地立心,讓人民有權利。

人生的價值在於融入集體,貢獻社會;在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41歲的陳獨秀與李大釗目睹難民的慘狀,覺醒到為國為民的責任,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開創者,共產黨的創始人。正因為他們的這種“為天地立心”的精神,才有了共產黨的前仆後繼,才有了我們現在的盛世中華。

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一定要秉承他們的“為天地立心”的精神。從修身齊家做起,從明明德做起。發出自己的光亮,讓人民有權利、地位。

“長太息以掩涕分,哀民生之多艱。”為生民立命,讓人民有尊嚴。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是屈原的”為生民立命”;“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是陸游的”為生民立命”;“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軒轅。”這是魯迅的“為生民立命”。多少志士仁人為國家、人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是國家的脊樑,被人民愛戴,流芳百世。不顧百姓安危,專門利己的人(秦檜、汪精衞等),終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作為振華中華高三(6)班的一名學生,感謝班主任的用心剪輯,我感動着,也覺醒着。在時代的浪潮中,要成為“為生民立命"的優秀青年。

“橫眉冷對千夫措,俯首甘為孺子牛。”為國奉獻,讓人民快樂!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紅船精神歷久彌堅。”回顧歷史,有創業的艱難,有成功的喜説。展望未來,作為青年,要立志成為國之棟樑,要秉承共產黨的“為民服務“的精神。在國際形勢複雜今天,要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在時代大潮中,讓我們到中流擊水,讓我們奮發有為。因為:我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我們的中國;我們的樣子,就是中國的樣子。

篇十:《覺醒年代》觀後感

《覺醒年代》中巴黎和會的失敗外交,讓我的心漸漸染上了悲憤。那種歷史的屈辱感,時隔百年仍讓我覺得悲憤不已。我們的外交官毫無地位可言,卑躬屈膝的忍讓也無法得到點尊重,做為戰勝間,卻如同戰敗國一樣,沒有發言的資格。

“弱國無外交。”

鏡頭一轉。是汪大燮收到了來自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消息,將會在和約上簽字時,他的眼眶瞬間紅了,隨後託着電話的那隻手無力的放下,風向突變,幾天前山東將會收回的喜悦在這一切迅速瓦解,崩塌。他緩緩地向着民國的旗幟走去,以往精神矍鑠的外交委員會委員長在那一刻蒼老了不少,步伐沉重,帶着些踉蹌,短短几米路,他似乎走了一個世紀,中途他停頓了片刻,手拂過了一個巨大的地球儀。地球儀轉動着,上面有中華民國,但是此時此刻山東卻被幾道鐵鏈緊緊捆住,國家分崩離折。汪大燮在旗帆前方停了下來,雙手緊緊捂住臉,哭着蹲了下來。留下來的背影是多麼的無助,蒼涼,就像全國愛國人士渴望外交勝利,卻當頭扣下一盆涼水一樣。

心,如被幾雙大掌撕裂一樣痛,卻無醫求治。

人的心是熱的,總會有一個角落裏是乾淨的,留給最最親愛的祖國。愛國熱情本在《新青年》的帶頭下激發出來,這樣一來,全國掀起一場舉世聞名的運動一—“五四運動”。

駐巴黎外交談判官陸徵祥向汪大燮發出電報,希望能救救他,汪大燮也倍感壓力,在與蔡元培的磋商下,汪大燮贊同並支持學生運動,也是在汪大燮的支持和保護下,學生運動中減少了更多學生的受傷及損失。可以説,這場聲勢浩大的學生運動能夠堅持下來,並且取得階段性的勝利,汪大燮也有很大的功勞。

在此之前,汪大燮也是一個思想開明的人,支持新文化,幫助蔡元培解決問題,由此,也看出汪大燮為人用心,思想開明,進步。

晚年的汪大燮致力於善舉,曾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組織注重京師治安,維持市民糧食及保護婦子需等。

身為外交委員會委員長,他做到了國家至上,堅持公理。身為中國人,他為人良善,扶貧救弱。

他在用他的人生經驗與我們共勉。

篇十一:《覺醒年代》觀後感

原來政治書上需要我們死記硬背的東西,曾經真的有一羣人把它當做畢生的理想和信念去奮鬥。在看《覺醒年代》前,我也知道他們很偉大,但如今我才真正明白,歷史書上的紙張太過單薄,寫不盡他們傳奇而偉大的一生。

袁世凱為一己私慾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張勛“辮子軍”進京,溥儀和一眾清朝遺老妄想復辟,無知的民眾爭相搶奪假辮子。這一切都足以證明先輩們在探索過程中的艱難,但他們不畏艱難險阻,即使前方的路再艱難,他們也要義無反顧地走下去。陳延年和陳喬年兄弟倆就義是一個29歲,一個26歲,正是人生中最好的年華,他們在風雨和苦難中來,如陽光般耀眼,正如延喬路雖短,盡頭卻是繁華大道。

生逢亂世,即使人命如螻蟻,但仍有人心向光明。在那樣國土淪喪的背景下最終勝利,才更像是痴人説夢,原來,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一切並不是歷史進程的必然結果,當漢奸的想不到會有今天,而成為英雄歷史的那些人,其實他們大約也是想不到的,直到現在我才真正明白原來堅定的信仰是這個意思,原來我一直知道他們偉大,卻依然低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毛澤東的出場,他從風雨中來,如陽光般耀眼,他看到了這些苦難,他記在了心中,而他也改變了這種現狀。

而革命人士的愛情也令人動容,陳獨秀的夫人高君曼,北女師的高材生,她有文藝女青年的浪漫,也有着賢妻良母的温柔。李大釗和趙仞蘭,“憨坨”和“姐”的絕美愛情,趙仞蘭不識字,是個地道的村姑,但她一直義無反顧的支持他的憨坨。胡適是個深受西方文化薰陶的人,在新舊文化衝擊的時代,他和江東秀的婚姻多了幾分戲劇性,他們後來也算恩愛白頭到老。

還有人血饅頭,死刑犯被殺時周圍人是漠然的,人死後卻有一羣人衝上去,爭搶着要用饅頭蘸新鮮的人血。其實魯迅先生是寫過這個詩的,但當時感觸並不深,直到在劇中親眼所見才感到了驚恐與不適,如看客般冷漠的深情讓人毛骨悚然。賣孩子,嫁公雞,窮人家的孩子高燒卻沒錢醫治,救國迫在眉睫,卻找不到良策,共和國的探索艱險仍然歷歷在目。

他們的犧牲沒有白費,如今,太平盛世,如您所願。先生,泱泱華夏,代代出人才,中華兒女必將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他們的精神跨越百年,彷彿又站在了我的眼前……

【《覺醒年代》觀後感13篇】

篇十二:《覺醒年代》觀後感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樑;少年自有少年狂,心似驕陽萬丈光。———題記

自從我看了《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後,感覺它就像是一本“活”着的歷史書。百年前的中國,地裂權分,民不聊生。在骯髒的世道里,有錢的買命,沒錢的等死。“鬧市砍頭”成了人們熱衷圍觀的特色節目,人羣蜂湧搶人血,蘸饅頭,民間“妙方”,不為別的,只為兩個字——活着。

但封建的黑暗即便是擋住了天上的太陽,也無法擋住民主的光芒,總有人從風雨中開闢着這條救國的道路。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陳獨秀真誠豁達,一身傲骨,他創辦的《新青年》在中國大地吹響了思想啟蒙的號角。帶領着一批有為青年開啟了向傳統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戰的新文化運動。他的一篇《敬告青年》提出了當代的青年六大標準。國家倘若要進步,必須要廣大青年奮發向上,成為國家之大棟樑,撐起富國強兵的一片天。號召青年們開拓眼界,衝破陳腐思想的牢籠,建立新的中國。

亂世之下,家國不能兩全。仲甫先生整天忙於社會,救國救民,所以和他的兩個兒子——陳延年、陳喬年的關係一直不太親近。兄弟二人一直認為父親是個偽君子。父親和兒子之間彷彿隔着一座厚厚的牆,陳獨秀一直想推倒這座牆,但又不知道從何處下手。我在影片中父子的關係,看到了一個細節,陳獨秀可以在演講台上滔滔不絕,做到每一個字都擲地有聲,每一句話都讓人熱血沸騰。可到了兒子們面前,卻彷彿變成一個不善言辭的學生。但他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去關心,去愛着他的孩子們。

兄弟二人從一開始認為父親是一個大逆不道的“偽君子”到後來理解父親,為父親親手做荷葉黃牛蹄,雙雙義無反顧地參加了革命,甚至為國犧牲。他們與他們的父親一樣,有着無私奉獻的救國之心。我在他們的眼中看到了堅毅和力量之光。即便是邁向死亡的步伐,也和當初邁向未來的步伐一樣堅定,毫不猶豫。留在我記憶深處的的面孔是那樣年輕鮮活而美好,就像屏幕裏從血裏開出的花朵一樣,在最美的時刻凋謝,化作黑暗裏的一束光,指引着那些與他們,共同奮鬥無數的革命志士前進的方向……

篇十三:《覺醒年代》觀後感

這幾天,我廢寢忘食地觀看完了《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劇中主要闡述了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李大釗和陳獨秀從1917年在北京大學作文吧任教開始,他倆就不約而同地去尋求一條路:一條可以真正挽救中國的正確道路,一條從根本上革除舊社會弊病的光明道路,一條可以覺醒人們創造新世界的勝利道路。

電視劇一開始,陳獨秀、李大釗兩人只是在推動新文化的發展,並未真正找到一條拯救中國的正確道路。俄國的十月革命,給了李大釗先生一個新的方向,他開始瞭解馬克思主義。1919年為抵制中國代表在巴黎合約上簽字,陳、李兩位先生領導了一場從北京崛起進而蔓延到全國的愛國運動。這場運動被稱為五四運動,這是一場由學生髮起使全國人民參加並支持示威遊行的運動,它發出了屬於我們中國人的怒吼。這一刻,無論是學生,是工人,是農民,還是商人,他們都紛紛加入起來,場面宏大,前所未有。而這場運動,讓陳、李等人也都意識到,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來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組織,這個組織來進行暴力革命,推翻舊社會。後來李大釗先生留在北京,陳獨秀先生前往上海,形成了南陳北李的局面。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從此,各位革命先烈開始了與舊社會的搏鬥與較量。如果沒有他們的拼搏與奮鬥,流血與犧牲,哪有現在的歲月靜好。李大釗先生曾説過,“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球的世界!”

這部電視劇使我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新的瞭解,刷新了我以前的認知。我以前認為中國共產黨是靠某場戰爭輕易建立起來的政黨,看完電視劇後,我才知道,中國共產黨是通過無數仁人志士苦苦追尋、無數革命先烈流血犧牲、無數人民支持擁戴才建立起來的政黨!

在這部電視劇中,我發現了許多細節性的畫面,刻畫的很好。如在燈光如豆的衚衕裏,李大釗和陳獨秀先生撐着油紙傘,邊走邊討論討論如何尋找拯救中國時,腳下所走的乃是泥濘的道路,暗示了以後拯救中國的道路必然艱辛,充滿坎坷。後來陳、李兩位先生與胡適先生意見主張不同,陳、李兩位先生主張暴力革命給中國下一劑猛藥,而胡適先生,則主張温和改良這個社會,這才有了後面這一幕:在十字路口,陳、李兩位先生走一邊,胡適先生走了另一邊。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陳延年、陳喬年兄弟二人壯烈犧牲的場面。兄弟二人頭髮凌亂,臉色蒼白,渾身帶血,但他們的眼神堅定,沒有絲毫退縮之意,一身正氣,一步一個腳印,大無畏地向刑場走去,只為了心中的那個堅定信念。

在我的家鄉合肥,有三條路:延喬路、集賢路、繁華大道。站在延喬路牌下,我也深情告白:延喬路短,集賢路長,但都通向了繁華大道!

現在,請允許我,一個13歲的少年,驕傲地告慰先賢們:盛世繁華,國泰民安,這盛世如您所願!也請相信我們無數青少年在建黨100週年大會上的鏗鏘誓言: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篇十四:《覺醒年代》觀後感

歷史書太小,裝不下一個人波瀾壯闊的一生;歷史書又太大,裝下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滄桑;在歷史書上,你隨手翻過的一頁內容,很有可能是他們的一生。

三十七年民國,不同於小説中紙醉金迷的上海灘,風花雪月的江南水鄉,金戈鐵馬的北國戰場,那是普通百姓最真實最殘酷的生活。是北風黃沙肆虐,餓殍遍野,是為了活下去可以食人肉,飲人血;是為了家中生計可以賤賣兒女;是花季少女被迫與公雞拜堂,在四角天地裏蹉跎一生的黑暗動盪。

《覺醒年代》的劇情開篇,袁世凱復闢帝制的消息引起國民轟動,讓海內外的有志之士憤憤不平,紛紛決心回國尋求一條救國救民之路。日本留學歸來的李大釗説:“我們必須喚起民眾的覺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同時陳獨秀也創辦了《新青年》雜誌,宣傳新思想,倡導白話文,為尋找救國之路打開了新思想湧流的閘門。作為著名的老派“保皇黨”,辜鴻銘教授對於剛剛萌芽的新思想似乎是教科書式的絆腳石,留着長辮子,吸着老煙槍,長袍馬褂的老爺裝束,雖學了西洋倫敦腔但走到哪兒都有僕從跟隨,擺足了舊時的排場。然而正是這樣一位“老頑固”講中國人的精神,引得所有接受新式思想學生的滿堂喝彩。其中的幾段話讓我記憶尤深,“我們每個人頭頂上都有辮子,只不過我的辮子是有形的,頂在頭上,你們的辮子是無形的,藏在心裏。”“我們中國人,思想、性格,有很多弱點,但是,在我們中國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沒有的、難以言喻的東西,那就是温良……”很難想象這竟是一直以迂腐封建形象示人的老教授口中説出來的話。尋找救國之路,是要以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吸收先進思想完善自身的傳統文化,而非完全生搬硬套推翻自己的傳承,與他人同化。

探索和發展真理的歷程十分艱苦困難,在各種思想主義的交鋒中,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起來。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庶民的勝利》再加上白話文的迅速傳播,如魯迅先生《狂人日記》的發表,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鉅作的橫空出世,大大推動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國道路的步伐。如果説每個年代都有它的代表色,那民國三十七年一定是豔麗的紅。這些極具色彩與魅力的人物形象給觀眾留下濃重的色彩印象,在北大紅樓的襯托下,一批批洋溢着愛國熱血的青年學生讓我們過目不忘,鄧中夏、趙世炎、陳延年、陳喬年那一個個年輕鮮活的背影讓我們看到在當初那個年代有一羣有志青年正不畏艱難險阻,努力尋找出路,使中國登上歷史舞台。

《覺醒年代》為我們展示了新中國誕生的艱難歷程,以深刻的歷史意義揭示了這條救國救民之路的正確,同時還讚揚了在那個覺醒的時代裏共產主義者們那一顆顆真摯的愛國之心。歷史的長河還在滾滾前進,我們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以史為誡,為更加光明美好的未來而不懈奮鬥。

篇十五:《覺醒年代》觀後感

聽説最近一部電視劇火了,叫《覺醒年代》。去看了,火的還真的不假。100年前,南陳北李相約建黨,100年後《覺醒年代》恰逢其時。它帶來了新的唯物史觀和藝術規律與《建國偉業》《大決戰》等登上新的舞台。

《覺醒年代》注重“歷史因細小而生動”,刻畫了蔡元培三顧“陳”廬、“陳”門立雪,兩種新學派會的對峙,巴黎和約的簽訂與否,五四運動的爆發,中國共產黨的初步建立等中國人銘記於心的歷史場景。將冷冰冰的歷史年代、數字也變成了可考的、有温度的故事。

歷史劇並不等同於歷史,歷史劇是由歷史改編而來,可以適當添加內容推動故事發展。經過大量的資料顯示,《覺醒年代》就是一部部分改寫的歷史劇。《覺醒年代》大部分是切合實際的,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高潮,到共產黨的建立環環相扣,細節、語言、動作的特寫和背景音樂的結合,使當時的人物性格、心理、事態、物態表現的清晰可見,一目瞭然。電視劇中各類書籍、報刊、新聞報道以及人物介紹讓故事更加真實可信,特別是魯迅起草《狂人日記》時急促的音樂、頻閃的畫面以及人物有力的動作,堅毅的眼神,步步緊逼觀眾的內心。五四運動的旗幟、口號以及人物郭心剛的事蹟,大大的震撼人心。對比各種史實來看,瑕疵基本只存在於時間軸、人物關係等方面,如《狂人日記》與《復王敬軒書》出版先後順序,陳家父子和好的時間以及劇中虛構的柳文耀、柳眉以及工讀互助社的部分成員。不過,在電視劇的故事發展大局面前,這些均可以忽略不計。

《覺醒年代》在當今的影響力具有不可代替性。“任何人都不能去阻擋歷史前進的車輪”,中國的特殊的歷史背景導致中國直接跨越資本主義社會,走向社會主義國家,可以説,新文化運動實質上是國家性質轉變的重要節點。《覺醒年代》一改之前多數以抗日戰爭中戰役為主題的紅色電視劇,而是將主題改為了新文化運動,這無疑會更加温和,更加貼切,更加貼合青少年。在新文化運動當中,湧現出一批一批的仁人志士,一位位救國圖存前仆後繼的英雄人物,《覺醒年代》在100年後的今天,進一步喚醒了我們青年的愛國之心。新文化運動運動使人們的思想的解放,不止是知識分子還有青年勞苦大眾具有啟蒙性質。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偶然,是順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求,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

所以《覺醒年代》火得名副其實,沒錯,我一直相信電視劇中李大釗的那句話:“100年以後的中國,它必會證明我今天的觀點,社會主義絕不會辜負中國。”

篇十六:《覺醒年代》觀後感

顧名思義,《覺醒年代》講述的是中國覺醒年代時,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歷程。它不僅僅是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到來,它更是為了讓今天的中國人,讓當代的青年人回顧黨史,不忘初心。

第一集,袁世凱對外賣國,為了當上皇帝,他不惜犧牲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簽訂了日方“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打算復辟帝制。但是他的復辟行經不得人心,愛國青年共同奮起,一片倒袁愛國的聲音紛紛湧現。一系列故事便由此展開,《青年雜誌》問世,新文化運動開始興起,五四運動爆發,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中國共產黨宣告誕生。

縱觀前九集,其中可以觸動心扉的,當屬蔡元培初到北大的就職演説。

當時,蔡元培接受了大總統黎元洪的任命狀,正式出任了北京大學的校長。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百日維新期間創辦的京師大學堂。總的來説,在當時,北大是一所腐敗,封建的所謂“大學”。學生們都是富家子弟,大多數人都是一心想當官發財而來此求學,而蔡元培的到來,無疑是猶如一束陽光,照亮了北大黑暗的局面。

在一片掌聲歡呼中,蔡元培緩緩走上演説台,他往台下望了望竟作文然也恭敬地向前邁出一步,鞠躬還禮,在此,他與北大的一眾師生約法三章:

“予今長斯校,請以三事為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

二曰砥礪德行……

三曰敬愛師友……”

這場著名的演説,簡短卻不簡單。它使北大完成了脱胎換骨,烏雲盡散,曉霧將歇,北大已經不是昔日裏那個陳腐的“京師大學堂”了,北大,儼然已經成為了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

還記得演説中有這樣一段話:“平時冶遊,考試來了,才去翻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唯爭分數之多寡,考試結束,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潦草塞責……”

這不正是我的生活現狀嗎?平日裏不務正業,上課時不專心聽講,下課後去操場上無所事事,聊天閒逛。想着離考試還遠,應當及時行樂,多快活幾天,等快考試了,才嚷嚷着要“考前突擊”,臨時抱抱佛腳,匆匆翻幾頁書,考試來了,手忙腳亂地複習一晚,結果成績往往不盡如人意。放假了,又恢復成往日遊手好閒的狀態,之前背過的寥幾頁書,也都忘得一乾二淨,這可真是“光陰虛度,學問毫無”呀。

蔡公的這一席話,真可謂是如雷貫耳,激盪人心,這番話真真正正地激勵了當時的廣大青年。哪怕是我現在讀着這些句段,心裏都會產生一種異樣的感覺。

現在的我們,還能夠在學校中學習;現在的我們,還能夠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學習;現在的我們,還能夠有老師和父母督促來學習。學習自然也很辛苦,學習當然也更快樂。趁現在為時不晚,請努力學習吧,切莫耽務了自己,再去耽誤他人啊。

希望在數十年後,蔡元培的話依然能伴我左右。

【《覺醒年代》觀後感(精選15篇)】

篇十七:《覺醒年代》觀後感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史詩鉅製《覺醒年代》在央視開播,看完久久不能平靜。通過劇集,讓我近距離的看到了他們本身。該劇講述了從《青年雜誌》辦立,到中共一大召開,中間太多人物震撼我心。我看到仲甫先生鮮活的人格魅力,守常先生關心大眾疾苦,二人甘為革命犧牲自我的決絕;蔡公一代北大校長的風姿,讓人肅然起敬;年輕的延年,喬年,世炎,仲懈,心剛…一羣青年人的一顆愛國之心。

該劇帶給我的感動太多,讓我每每為年輕的生命心痛不已,感慨他們如此的風華正好,卻被迫害致死。他們一定是死得其所,為信仰不惜所有。他們不是幾個人,是一眾革命先人的縮影,他們年紀輕輕就為這個國家付出寶貴的生命,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劇中毛澤東的出場是兩分鐘的奔跑,他穿過長沙街頭,懷中緊抱着《青年雜誌》,雨中的長沙所呈現的是20世紀國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整個畫面是一個“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時代的隱喻。

該劇明確寫清楚了在明清帝國覆滅後,無論是通過科舉還是功蔭都無法進一步完成社會身份構建的一批人的生存和精神狀態;它體現了民國初年通過科舉獲得政治身份的人的自傲與膽怯和沒能參加科舉青年的衝動和執着。

年輕時,陳獨秀勸諫其想當縣長的朋友孟鄒説過:“在這年頭,當官是最高危最短命的職業,那説完蛋就完蛋,不如開一書社,一能謀生,二能為革命籌集資金。”這裏也充分體現着明清社會結構並不足夠本質,看起來可以以士人身份成為統治階級的一員,但士人身份是虛假的,階級地位是晃動的。換言之如果滿足於此,那等待的結果只有慢性死亡。在當時分配資源系統不足以支撐社會發展下,五四運動給明清青年士人以古典的方式登上舞台,我黨和國民黨均提供了這個渠道。看《覺醒年代》讓我們學會要真正理解社會生產,構建與當下甚至未來的社會生產相對應的社會身份。

當時的陳獨秀們的階層到今天還需要覺醒來打破,打破的不是經濟階層而是思想階層。當今社會是因為在落後的地區,在貧窮的地區,很多人的思想和心智依然得不到教育資源的啟蒙和人脈資源的開眼界。所以即使陳獨秀覺醒年代一百年後的今天,還有很多人因為落後,思想和心智還是沉睡着的。然而今天的社會又發展太快,快得讓很多人看到的只是貧富差距而不是思想差距,看到的是紙醉金迷,看不到的是思想貧乏和心智不成熟。所以很多人都心態浮躁,愛攀比,活得不開心,抱怨社會,抱怨起點低,仇富。所以有了更多防不勝防的誘惑和騙局。

作為當代青年人,我們的脊樑又該何去何從?私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首先就要修身。善良和愛永遠是這個世界最偉大的東西,當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願當代青年能夠仰望星空,秉承先輩愛國之精神奮勇前行,激勵自己:祖國需強大,吾輩當自強。

篇十八:《覺醒年代》觀後感

顧名思義,《覺醒年代》講述的.是中國覺醒年代時,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歷程。它不僅僅是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到來,它更是為了讓今天的中國人,讓當代的青年人回顧黨史,不忘初心。

第一集,袁世凱對外賣國,為了當上皇帝,他不惜犧牲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簽訂了日方“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打算復辟帝制。但是他的復辟行經不得人心,愛國青年共同奮起,一片倒袁愛國的聲音紛紛湧現。一系列故事便由此展開,《青年雜誌》問世,新文化運動開始興起,五四運動爆發,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中國共產黨宣告誕生。

縱觀前九集,其中可以觸動心扉的,當屬蔡元培初到北大的就職演説。

當時,蔡元培接受了大總統黎元洪的任命狀,正式出任了北京大學的校長。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百日維新期間創辦的京師大學堂。總的來説,在當時,北大是一所腐敗,封建的所謂“大學”。學生們都是富家子弟,大多數人都是一心想當官發財而來此求學,而蔡元培的到來,無疑是猶如一束陽光,照亮了北大黑暗的局面。

在一片掌聲歡呼中,蔡元培緩緩走上演説台,他往台下望了望竟作文然也恭敬地向前邁出一步,鞠躬還禮,在此,他與北大的一眾師生約法三章:

“予今長斯校,請以三事為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

二曰砥礪德行……

三曰敬愛師友……”

這場著名的演説,簡短卻不簡單。它使北大完成了脱胎換骨,烏雲盡散,曉霧將歇,北大已經不是昔日裏那個陳腐的“京師大學堂”了,北大,儼然已經成為了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

還記得演説中有這樣一段話:“平時冶遊,考試來了,才去翻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唯爭分數之多寡,考試結束,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潦草塞責……”

這不正是我的生活現狀嗎?平日裏不務正業,上課時不專心聽講,下課後去操場上無所事事,聊天閒逛。想着離考試還遠,應當及時行樂,多快活幾天,等快考試了,才嚷嚷着要“考前突擊”,臨時抱抱佛腳,匆匆翻幾頁書,考試來了,手忙腳亂地複習一晚,結果成績往往不盡如人意。放假了,又恢復成往日遊手好閒的狀態,之前背過的寥幾頁書,也都忘得一乾二淨,這可真是“光陰虛度,學問毫無”呀。

蔡公的這一席話,真可謂是如雷貫耳,激盪人心,這番話真真正正地激勵了當時的廣大青年。哪怕是我現在讀着這些句段,心裏都會產生一種異樣的感覺。

現在的我們,還能夠在學校中學習;現在的我們,還能夠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學習;現在的我們,還能夠有老師和父母督促來學習。學習自然也很辛苦,學習當然也更快樂。趁現在為時不晚,請努力學習吧,切莫耽務了自己,再去耽誤他人啊。

希望在數十年後,蔡元培的話依然能伴我左右。

篇十九:《覺醒年代》觀後感

《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刻畫了許多經常客串歷史、語文課本的人物,我們耳熟能詳的也不少,如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等。今天我要説的應該是每個人都熟悉的魯迅。

片段一:魯迅第8集出場,場面是這樣的:有一個人被當街處決,但人們不僅不怕,還搶着用饅頭蘸人血,愚蠢地認為這可以治百病,而魯迅他不回頭都知道發生了什麼。這説明,人們的愚昧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次兩次了,而是一種常態。圖片

片段二:魯迅第9集出場,就是這樣一個場面:魯迅一個人站在教育部門口,一隻手叉腰,一隻手拄着一塊兒長木板,上面寫着“不幹了”。在他面前人和車來來往往(有的還一副看傻子的模樣看他),但他自己站在那裏一動不動,表達出他的決心:堅決不和張勛同流合污,體現了他的立場堅定、愛憎分明。

片段三:第14到15集中,出現了魯迅寫作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的具體場景。背景是這樣的:魯迅在北京和同學聚會,聚會中周作人探聽到一個叫楊開銘同學的消息:

楊開銘是個熱心腸,之前回了老家教書,對一個寡婦多有幫助,為此遭了寡婦的族人非議。後來有一天,他喝醉了酒,在寡婦的桌子上趴了一夜。結果第二天被人給知道了,寡婦的族人就把寡婦給抓了起來,活生生沉到池塘裏面淹死了。楊開銘哪裏受得了這種刺激,直接就瘋了。

回到家裏,魯迅聽周作人講完楊開銘同學的信息,剛來得及感歎一句“瘋了”,他表弟久蓀就從門外滾了進來,嚷嚷着外面有人要殺了他,躲在桌子底下不敢出來。感情這個可憐人也因為來京一路上看見太多人餓死,受了刺激,神經錯亂了。

就在之前,《新青年》編輯部找上門來,幾個主筆一起請魯迅出山。魯迅對於之前的雜誌作品給他們指出了三條缺陷,其中一條就是缺少通俗的白話文學作品,比如像白話小説。圖片

所以當魯迅下定決心要寫稿的時候,在見識到兩個瘋子,尤其是讓他們變瘋的黑暗荒誕的社會現實之後,魯迅決定以自己可憐的表弟久蓀為原型,寫作《狂人日記》。他一鼓作氣寫了個通宵,眼睛都紅了才停筆,累了就直接躺在一地稿子上休息。

曾看到蕭紅女士在《回憶魯迅先生》一文中提到:

全樓都寂靜下去,窗外也是一點聲音沒有了,魯迅先生站起來,坐到書桌邊,在那綠色的枱燈下開始寫文章了。

許先生説雞鳴的時候,魯迅先生還是坐着,街上的汽車嘟嘟地叫起來了,魯迅先生還是坐着。

有時許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薩薩的了,燈光也不顯得怎樣亮了,魯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裏那樣黑大。

魯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舊坐在那裏。

人家都起來了,魯迅先生才睡下。

這也可以看出魯迅先生也是一個敬業投入的人。但魯迅先生的寫作,不僅是趕稿子,還是對中國當時現狀的思考,對封建、迷信、愚昧的批判。儘管魯迅先生已經逝世80多年了,但通過《覺醒年代》的演繹,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魯迅,他不僅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不苟言笑的鬥士,也有着風趣幽默的一面。

篇二十:《覺醒年代》觀後感

《覺醒年代》是我在寒假看的一部劇,讓人感慨萬分,特別是一些文人,比如,李大釗、魯迅、蔡元培、陳獨秀等等。《覺醒年代》無疑是給觀眾帶來一場極其盛大的“歷史盛宴”,清晰勾勒出那個時代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風貌,展現出了那個時代文人們不畏犧牲,追求真理,令人欣佩不已!

這部劇主要敍述了李大釗、陳獨秀和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別以及周恩來、毛澤東、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和趙世炎等青年追求真理的故事。

在劇頭,我們瞭解到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空前慘烈的第二年,趁德國在歐洲戰場分身乏術,日本加緊了在中國的擴張。在此前後,自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等被迫流亡海外,資產階級革命派無力把反帝反封建的鬥爭進行到底,中國依然沒能擺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地步,軍閥混亂、倒行逆施、民眾矇昧、思想混亂的社會亂象。將出路問題再一次擺在中國人面前。

為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一羣有志之士奮起抗戰。陳獨秀同志認為中國有出路而不是老路。李大釗、陳獨秀和毛澤東等人在混沌中上下求索,從新文化運動開始着手摸索思想啟蒙,力求喚醒民眾救亡圖存,在探索的道路上,他們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達成了只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共識。隨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他們開始接觸、學習、接受、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漸從思想啟蒙轉向革命行動,倡導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實踐,創建了中國共產黨,使中國革命煥然一新。

看完這部劇,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將成為新時代中國的頂樑柱。我們應以青春奮鬥圓青春夢想。

青春夢想和青春奮鬥是一個青年的“精氣神”所在。青春,因夢想而絢麗多彩;青春,因奮鬥而動人心絃。回首1919年那波瀾壯闊的五四運動,是千萬青年救亡圖存、振興民族的青春夢想聚合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是千萬青年不畏禍難、不畏艱險的青年奮鬥掀起當代中國飛速發展進步的時代浪潮。站在新時代的青年,正處於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更應接過百年前五四精神的火炬,以青春奮鬥圓青春夢想。

青春奮鬥,是青春夢想的靚麗底色。青春是用來奮鬥的,拼搏的人生精彩紛呈。青春夢想,是青春奮鬥的目標航向。知之深則行之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夢想。100年前,北京大學等三千餘名青年學生懷揣救亡圖存的青春夢想,在民族存續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振臂高呼,運動迅速席捲全國,廣大青年用源源不斷的生力書寫了一幅“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時代畫卷。細數那些激情燃燒的青葱歲月,傾聽那些砥礪奮進的負重足音,重拾那些奮發圖強的青春夢想,猛然發現,五四精神已成為中華兒女的精神基因,五四青年為民族復興的青春夢想已經烙印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身上。廣大青年對五四運動的最好紀念,就是要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高舉五四運動的精神火炬,做民族復興道路上的追夢人,同全國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