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談建黨百年”主題徵文

欄目: 徵文稿 / 發佈於: / 人氣:4.76K

清明時節雨紛紛 兩祀先烈憶忠魂

“我談建黨百年”主題徵文

——“我談建黨百年”主題徵文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迎着濛濛細雨,我們一家乘車踏上了返鄉掃墓之路。

位於博(山)萊(蕪)邊界的響水灣村,如今已劃歸了濟南市。村中古道是古時魯國通往齊國的道路之一。舊時從泰安到萊蕪再到淄博都必須經過這裏,可謂"南北通衢"。盤龍河從村中流過,在斷層處形成兩個瀑布,沖刷出兩個水灣,被稱為大響灣、小響灣。小響灣中有泉,大旱年份也從未乾過,夏日之中也能透出縷縷寒氣,甘冽可口。大響灣形成一個池塘,鴨子等家禽徜徉其中,自在悠閒。這是我們祖祖輩輩生活過的地方。

村子被大山環抱,家族的墓地也在山嶺之上,小路被雨水浸濕,稍顯泥濘。祭奠祖先,懷念先輩,泥濘阻擋不了我們的感恩,感恩他們的付出為我們帶來的美好生活。墓地之中有一方小小的無碑墳頭,在其中沉睡的是我爺爺的兄弟,一位年紀輕輕便犧牲的游擊隊員, 我們也擺放了祭品。盧溝橋炮聲響後,日寇的鐵蹄踏破了華北平原,響水灣也失去了往日的寧靜。不屈的響水灣人在黨的號召下抄起了大刀長矛,加入了抗戰行列,成立了若干支游擊隊。作為交通要地和老根據地,日寇視村子為眼中釘,先後兩次在村中修建了據點炮樓。家中親戚的院牆旁,還殘留着二次炮樓的殘垣斷壁。首次據點建在山崖之上,而在山崖之下便是我家的祖屋。我的爺爺等地下黨員們與八路軍指戰員曾在屋中謀劃,僅僅一夜出擊便將據點院牆掀翻。日寇沒有辦法,只好將炮樓修在民房之間。為了不給羣眾帶來更大的損失,游擊隊選擇採用圍困的策略,與鬼子鬥智鬥勇,反圍剿反掃蕩。游擊隊中最為出名的是響水灣村莊户劇團,平時用戲劇鼓舞羣眾抗日,戰時拿起槍支彈藥,配合八路軍進行作戰,被羅榮桓將軍誇獎為“拿槍的泰山老鄉劇團”。在黨的領導下,付出幾多鮮血犧牲,響水灣人方才趕走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

從家鄉歸來翌日,我們又帶着孩子參觀了沂蒙革命紀念館和華東革命烈士陵園。臨沂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當時根據地420萬人,有21.4萬人參軍參戰,120萬人次擁軍支前,華東烈士革命陵園紅色的烈士牆上鐫刻着在華東戰場上犧牲的62576名烈士的名字,還有許多無名烈士也將鮮血灑在了這片紅色的熱土上。沂蒙革命紀念館作為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改造提升工程,陳列了許多革命文物,配以生動鮮活的文字圖片解説,更讓參觀者深刻體會當年戰火紛飛中沂蒙人民與山東黨政軍一起在黨的領導下,水乳交融、生死與共、不屈不撓、自力更生的戰鬥豪情。

從我上國小起,學校就每年在清明時組織同學們徒步到華東烈士革命陵園瞻仰烈士,一方面鍛鍊了我們的體魄,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牢記在黨的領導和血與火革命戰爭的洗禮下形成的“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我的父親也曾作為家長代表參與這項活動,向當時還年幼的我講解了許多相關的歷史,更以先烈們的事蹟激勵我努力學習、奮發圖強。而如今,我也同當時的父親一樣,帶着孩子來到了這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孩子還小,他也許不能懂得沂蒙精神的具體含義,不太理解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理由,但是這次朝拜會讓紅色的種子埋進他幼小的心靈中,期待終有一日會生根發芽,長成愛黨愛國的參天大樹。

清明時節的紛紛雨絲,帶來了我們對革命先烈的深深懷念,也洗滌了我們浮躁的心靈。黨的光輝曾指引先烈,也將指引着我們,永遠照耀在中華大地上,讓中華民族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