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地理專業實習報告多篇

欄目: 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5W

地理專業實習報告多篇

【第1篇】地理專業大學生暑期實習報告範文

又一年的夏天來到,又一年的暑假悄然而至。這個暑假對於我來説是個不同於以往的暑假。這個暑假是我大學的第一個暑假,在這個住家。我第一次參加了社會實踐。第一次一個人試着走向社會,接觸社會,瞭解社會,投身社會。

放暑假我去了武漢,從去武漢的那天就開始下雨,不知道是老天可憐誰還是在故意捉弄我們這些參加暑期實踐的學生。我現在清楚的記得,一共下了8天的雨,在這8天中,我們幾個哥們住在租來的房子中,每天自己買菜做飯,吃完飯後就玩牌。因為下雨,我們無事可做。沒有國多久,我們身上的錢就快花完了。但是我們一直都還沒有找到工作,當時我們就像電視劇蝸居的情景一樣。因為是第一次離開父母。離開學校自己獨立出來。我們一直都不向家裏要錢。也正因為這樣,讓我們體會到了生活的不易,融入社會的艱辛。

也許是我們一直的堅持,我們找到了一份工作,我們跟着武勘院去搞勘察了。我去了廣東,廣東是一個比較發達的城市。我在沿海邊和他們工作,也是因為這次的勘察,讓我第一次看到了大海,是那麼的廣闊,令人嚮往。廣東的天氣沒有武漢的熱,每天都有涼爽的海風,就這樣,我開始了我的第一次暑期社會實踐,第一次和社會中的人做事打交道。在這個集體中,大部分的人都是我的老鄉。他們很照顧我,也經常幫助我。

啟示

暑假已結束了,我的暑期社會實踐也結束了。在這次的打工中我覺得我學到了已經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了,更多的是社會知識了,具體有幾下幾個方面。

1;我懂得了應該如何更好的展示自己,低調做人,高調做事這句話一點也沒錯。

2;無論做什麼,只要是你要去做的就一定要認真仔細的去做好,做事不要怕吃虧,要靈活,能隨機應變,不要做事漫不經心的,既然選擇了就一定要做好。

3;在這次實踐中,我學到了一門技術,我知道了做勘察的程序,需要的機械和需要怎樣的技術人才。

4;在社會中我們要能學會和比我們年齡大的人去溝通,善於瞭解他們的性格,只要你能和他們善於溝通,做事能和他們風格相似,你和他們一樣會成為好朋友的。

5;我們應該放下學校裏的那種狂妄,家裏的那種嬌寵。不要期望太高,要一步一步的去完成,我們要有一顆平常的心,樂觀的去面對社會裏遇到的不如意和挫折。正確的估價自己,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

6;俗話説,朋友多了路好走,的確,一個人必須有好朋友,朋友越多,出路就會多一條。所以,我覺得人生重要的是朋友。

這些就是我的社會實踐經驗了。我想這些將是我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

【第2篇】xxxx年自然地理專業實習報告範文5000字

篇一

一、前言

20xx年春季學期我們已經在課堂上學習了綜合自然地理課程,對自然地理的綜合研究在理論上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此次實習,我們通過路線考察的方式,從森林公園到龍王洞實地觀察了張家界的自然結構,並對張家界的自然環境有了切實的體驗。此外,在考察過程中我們還初步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方法,為將來繼續深入開展地理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礎。本文着重記錄此次實習的實習內容。

二、張家界的自然地理概況

張家界市(原名大庸),位於湖南西北部,距省會長沙398公里(以市政府所在地永定區計算)。張家界距長沙全程高速320公里;它的地理位置座標是:北緯2852至2948,東經10940至11120。東與常德市的石門縣與桃源縣交界,南與沅陵縣毗連,西與永順縣、龍山縣接壤,北與湖北省的鶴峯縣與宣恩縣為鄰,總面積95616平方公里,東西最長167公里,南北最寬96公里。

張家界市地貌構造複雜,主要有山地、巖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佔總面積的76%,其中特色的是石英砂巖峯林地貌,為世界罕見。城市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後又分成三支山系貫穿城市全境。張家界市境內山巒重疊,地表起伏很大,點海拔1890.4米,最低點海拔75米。

市境地貌以山地為主,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傾斜,中部沿澧水兩岸呈北東向緩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遞降。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來鳳龍山入市轄桑植縣歷山,桂英山,青龍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紅溪山,朝天山,青巖山,茅花界。南支行於澧水,沅水之間,有七星山,崇山,天門山,延入慈利縣的大龍山,天合山。三支均到東到洞庭湖沖積平原而消失。

張家界以其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聞名於世。以中國第一個森林公園張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兩個自然保護區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區面積達369平方公里,區內以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巖峯林峽谷地貌為主體,集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於一體,藏賂、橋、洞、湖、瀑於一身,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山之美稱。

張家界更是生物資源的寶庫,區內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屬850種,脊椎動物146種。其中有保護植物56種,保護動物40種。珍奇樹種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名貴藥材有靈芝、天麻、何首烏、杜仲等;珍稀動物有娃娃魚、獨角獸、蘇門羚、華南虎、雲豹、獼猴、靈貓等。

張家界市森林資源豐富,全市有林業用地面積1012畝,佔71%。森林覆蓋率達64.61%,名列全省第一。城市實施了美化、亮化、淨化工程,人均擁有綠地1.55平方米,是理想的生態旅遊區、國際度假區。

張家界的氣候適中,地處北中緯度,屬中*帶山原型季風濕潤氣候。因此,雨量豐沛(歷年平均降水量為1400毫米),陽光充足,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年平均氣温16℃左右。夏季最熱月氣温27℃,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温為4.3℃(以1月最冷,極端氣温在零度左右到4℃)。這樣的氣候,不僅適合動物的繁衍與植物的生長,更適合觀光旅遊。

由於張家界市地處武陵山脈腹地,東臨魚米之鄉八百里洞庭湖,西頻湘、鄂、川、黔四省邊界地區,所以歷就是着名的物資集散地,據地方誌書記載,早在明代,這裏就商賈雲集的地方,不僅周邊貿易發達,同時,還有來自福建、浙江、江蘇、廣東等地的客商到這裏經商辦企業。今天,這裏的公路,鐵路四通八達,民航也已開通。可以肯定,一個朝氣蓬勃,現代化的旅遊新城正以她的嶄新面貌崛起在世人面前!

篇二

實習人(報告人):11303133xxx

實習時間:20xx年6月9號

實習地點: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校道及後山

實習目的: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一睹大自然神奇的風采;更主要的是觀察校道上主要樹木,後山的主要植物;地質地貌,瞭解其形成過程。學會用自然地理學理論知識解釋地質變遷過程和現象。使課堂上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相結合。

20xx年6月9日,星期六,天氣大雨轉晴。我們跟隨陶老師和胡老師從榕園廣場出發進行實習。

一.認種

首先是胡老師給我們講解路口的鐵樹,鐵樹的莖幹都很粗壯,植株高度可以達到8米,而在我們學校的只有2至3米高吧。花期在7~8月。雌雄異株,雄花在葉片的內側,雌花則在莖的頂部,胡老師給我們講解的鐵樹是雄株,所以我們也並沒有看到雌花。接着就講到了校園最為壯觀的校道上的小葉榕,樹性強健,綠廕庇天,幾乎從樹冠拖下來的長長的鬍鬚是它的氣生根。轉了個彎,老師説把我們領到了一棵小樹旁説是芒果樹,我們很驚奇,果然抬頭一看看到了好多隻青色的長勢甚好的芒果。於是有人説可以吃嗎,胡老立即敏感得説:我們在野外,無論野外的食物看上去有多誘人都是不吃的。我們永遠都不知道野外的這個東西是不是我們平時吃的那個。老師還提到了傳説中的斷腸草,一片葉子就可以殺死一頭牛。所以你們想想,你們跟牛比誰強壯呢?老師還特別舉了一個例子,08年的廣東市民請北方來的客人喝粥,去野外採取新鮮食材,結果採了斷腸草,一家人連帶朋友都死了。提醒着我們在野外就不可以就地取材,不要對於自己的認種能力太過自信,大自然很大充滿未知。

老師又到了一棵樹下,摘了一片葉子,葉子流出了白色乳汁,桑科榕屬都有這個特點。聽到這裏,我們也大概知道了這棵也是榕樹了。根據它的葉子比小葉榕大,所以就叫做大葉榕了。但是它的根比小葉榕要發達,氣生根卻不比小葉榕。另外,大葉榕是落葉喬木,這一點也不同於常綠樹種小葉榕。在後來老師又講了高山榕,高山榕,,常綠大喬木,樹高可達15米。春天,大的葉芽出現在枝梢,隨後淺綠色的葉綻開,而此時不顯眼的花苞片跌落滿地。掛果如小小西紅柿般大,由青綠變黃,成熟後變為紅色的漿果,可食。特點是:生性強健,樹姿豐滿,能抵強風,移栽容易,適於作行道樹、園景樹和庭蔭樹。

紫荊,樹幹挺直叢生,早春季節先於葉開花,花形似蝶,盛開時花朵繁多,成團簇狀,緊貼枝幹,滿樹都是花,不僅枝條上能着花,而且老幹上也能開花,給人以繁花似錦的感覺;現在到了夏秋季節則綠葉婆娑,滿目蒼翠。香港特別行政區區花洋紫荊,亦名紫荊花,但與我們在校園裏看到的是極不相同的。

羊蹄甲,為豆科喬木或直立灌木植物,高7-10米;樹皮厚,近光滑,灰色至暗褐色。羊蹄甲與香港市花紅花羊蹄甲很相近,容易混淆,屬豆科,該種花淡紅色,花後結莢與後者花紫紅,花後不結莢相區別。該種是很好的園林綠化樹種,常作行道樹植路邊。

接下來老師介紹了3種千屈菜科的植物。

木棉,屬木棉科,落葉大喬木,原產印度。高10-20公尺。樹幹基部密生瘤刺,枝輪生,葉互生。每年2-3月份先開花,後長葉。樹形高大,雄壯魁梧,枝幹舒展,花紅如血,碩大如杯,盛開時葉片幾乎落盡,遠觀好似一團團在枝頭盡情燃燒、歡快跳躍的火苗,極有氣勢。因此,歷來被人們視為英雄的象徵。

紫薇,別名入驚兒樹、百日紅、滿堂紅、癢癢樹。為千屈菜科紫薇屬雙子葉植物。產於亞洲南部及澳洲北部。中國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均有分佈,各地普遍栽培。紫薇樹姿優美,樹幹光滑潔淨,花色豔麗;開花時正當夏秋少花季節,花期極長,由6月可開至9月,故有百日紅之稱,又有盛夏綠遮眼,此花紅滿堂的讚語,是觀花、觀幹、觀根的盆景良材。紫薇也是山西晉城市市花。

細葉雪茄是常綠小灌木,株高尺,全株平滑而略生皮孔.葉線形或披針形小而多,先端漸尖而基部鈍圓,葉柄短或無.花小而數量多,腋生,色粉紅或紫紅.蒴果長橢圓形似雪茄.花期全年.

串錢柳是一種非常耐寒且極具吸引力的灌木,樹皮呈灰色,花序穗狀,樹枝和花序柔軟下垂,花期四月,木質蒴果。串錢柳是非常優美的觀賞花木,幹形曲折蒼老,小枝密集成叢。葉似柳而終年不凋,花豔麗而形狀奇特,花序着生在樹梢,只看雄蕊而不見花朵。雄蕊,數量很多,花絲很長,顏色鮮豔,排列稠密,整個花序猶如一把瓶刷子,挺立於灌叢之中,隨風搖拽,妖豔奪目,風韻獨特,姣美殊常。串錢柳這名字得名於它獨特的果實。木質蒴果結成時在枝條上緊貼其上,略圓且數量繁多,好像把中國古時的銅錢串在一起的感覺,加上柔軟的枝條如揚柳一般。

之後老師又講了4種桃金娘科的植物。

桃金娘夏日花開,燦若紅霞,絢麗多彩;花期特長,4月~9月,邊開花邊結果。成熟果為紫黑色漿果,可食,也可釀酒,是鳥類的天然食源。用於園林綠化、生態環境建設、山坡復綠、水土保持的常綠灌木。桃金娘的果實,又名桃娘、棯子、山棯、仲尼。果可食用,全株供藥用,有活血通絡,收斂止瀉,補虛止血的功效。

紅千層桃金娘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株高3~5米,原產澳大利亞,陽性樹種。紅千層葉如披針,似羅漢松葉而終年不凋,四季常青,嫩枝和葉片披白色柔毛,花稠密,聚生於頂端,花期3~7月份,花形極為奇特呈穗狀,可作奇麗的插花。該樹種耐烈日酷暑,不很耐寒、不耐蔭,生長速度快,春栽苗當年可長達1~1.5米,耐旱、耐澇、耐瘠薄、耐修剪,可根據綠化需要,修剪成各種圖形,盆栽缸栽可隨意修剪成理想的株高和形狀,成為高貴盆景,有人見人愛的奇樹奇花之稱。

白千層又叫玉樹,原產澳大利亞的澳洲起源中心植物。別名:脱皮樹、千層皮、玉樹、白千層、玉蝴蝶,藥材部位:為桃金娘科植物白乾層的樹皮。

桉樹是桃金娘科桉屬植物的統稱,可能起源於白堊紀末。在已知的七百多種桉樹中,原產地絕大多數在澳洲大陸,少部分生長於鄰近的新幾內亞島、印度尼西亞,以及菲律賓羣島。19世紀引種至世界各地,目前有96個國家或地區有栽培。桉樹,常綠植物,一年內有周期性的老葉脱落現象,大多品種是高大喬木,少數是小喬木,呈灌木狀的很少。樹冠形狀有尖塔形、多枝形和垂枝形等。單葉,全緣,革質,有時被有一層薄蠟質。葉子可分為幼態葉、中間葉和成熟葉三類,多數品種的葉子對生,較小,心臟形或闊披針形。

光莢含羞草是落葉灌木,高3-6米;小枝無刺,密被*茸毛。二回羽狀複葉,羽片6-7對,長2-6釐米,葉軸無刺,被短柔毛,小葉12-16對,線形,長5-7毫米,寬1-1.5毫米,革質,先端具小尖頭,除邊緣疏具緣毛外,餘*,中脈略偏上緣。頭狀花序球形;花白色;花萼杯狀,極小;花瓣長圓形,長約2毫米,僅基部連合;雄蕊8枚,花絲長4-5毫米。莢果帶狀,勁直,長3.5-4.5釐米,寬約6毫米,無刺毛,褐色,通常有5-7個莢節,成熟時莢節脱落而殘留莢緣。

台灣相思樹別名相思樹、相思子,含羞草科金合歡屬。為常綠喬木,高達15米,胸徑在40-60釐米,樹幹灰色有橫紋,枝灰色無剌,葉退化,葉柄呈葉狀,披針形,頭狀花序葉腋生,花期5月份。花後結扁平莢果。原產台灣省,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皆有栽培。喜光,根深材韌,抗風力強。根系發達,具根瘤,能固定大氣中的遊離氮。萌芽力強,生長較快。對土壤要求不嚴,耐乾旱瘠薄,病蟲害少。是荒山造林的先鋒樹種,又是防護林、水土保持林、薪炭林、四旁綠化的主要樹種,當前也用於石場復綠、山坡綠化、生態綠化等,直接用種子撒播。

老師緊接着講了互生、輪生、複葉、單葉。楊樹、桃樹等的葉子所排列的序列是相鄰的兩個葉子長在相對兩側,而每個莖節上只長一個葉子,這種葉序稱互生輪生葉序是每節上生3葉或3葉以上,作輻射排列,如夾竹桃、百合、梓等。此外,尚有枝的節間短縮密接,葉在短枝上成簇生出,稱為簇生葉序,如銀杏、枸杞、落葉松等。葉片是一個單個的稱單葉。單葉如具葉柄,則在葉柄上只着生一片葉片,葉柄的另一端着生在枝條上,葉柄與葉片間不具關節。它是植物中最普遍的一種葉型。形狀很多,如針形的、條形的、披針形的、倒卵形的。如楊、柳、桃、竹、甘薯、桑、棉、油菜、蓖麻的葉。複葉是由多數小葉組成,如與同等大小的單葉來比較,雖然葉片的總面積減少了,但遭受風、雨、水所加到葉片上的壓力或阻力卻少得多,這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根據小葉在葉軸上排列方式和數目的不同,可分為掌狀複葉、三出複葉、羽狀複葉。若干小葉集生在共同的葉柄末端,排列成掌狀,稱為掌狀複葉,如七葉樹。3枚小葉集生於共同的葉柄末端,稱為三出複葉,如苜蓿。小葉排列在葉柄延長所成的葉軸的兩側,呈羽狀,稱為羽狀複葉。

沿着窄而彎的小路,我們一路在後山爬着。聽老師介紹後山的優勢種。

根據胡老師介紹,後山喬木層的優勢種是馬尾松。馬尾松是常綠喬木,高達45m,胸徑1m,樹冠在壯年期呈狹圓錐形,老年期內則開張如傘狀;幹皮紅褐色,呈不規則裂片;一年生小枝淡黃褐色,輪生;冬芽圓柱形,端褐色葉2針1束,亦有3針1束,馬尾松針葉又分長短,長的達30釐米,叫長葉馬尾松;短的僅10釐米以內,叫短葉馬尾松。質軟,葉緣有細鋸齒;樹脂脂道4-8,邊生。球果長卵形,長4-7cm,徑2.5-4cm,有短柄,成熟時慄褐色脱落而不,脱落而不突存樹上,種鱗的鱗背扁平,橫不很顯著,鱗臍不突起,無剌。種長4-5mm,翅長1.5cm。子葉5-8。花期4月;果次年10-12月成熟。

後山的灌木層優勢種是桃金娘,前面已經提到過。另一個優勢種是桃金娘科的崗鬆:高30-150釐米。葉對生,條形或條狀錐形,長5-8毫米,寬0.4-0.6毫米。花單生於葉腋,*,黃白色,基部有2枚小苞片;萼筒鐘形,5裂,宿存;花瓣5;雄蕊10;子房下位,3室,每室有2胚珠。蒴果小,上部裂;種子有角。

後山的草木層的優勢種是芒萁,其根狀莖細長橫走,葉片疏生,葉軸一至二回或多回分叉,各回分叉的腋間有一個密被絨毛的休眠芽,並有一對葉狀苞片。在第1回分叉處基部兩側有一對羽狀深裂的闊披針形羽片;末回羽片披針形,蓖齒狀羽裂幾達羽軸。葉片下面多少呈灰白色或灰藍色,幼時沿羽軸及葉脈有*絨毛。孢子囊羣小,生於每組側脈的上側小脈的中部,有孢子囊5~7枚。芒萁屬植物生於強酸性的紅壤丘陵或馬尾松林下,常大片生長,有保持水土之效。生長力強,中國南方農村常割取當燃料,葉柄可編織用品。全草入藥,有清熱利尿,祛瘀止血之效。和本種相近的還有鐵芒萁和大芒萁。

胡老師還介紹了兩種特別的植物。豬籠草和錦地羅。

豬籠草是豬籠草屬全體物種的總稱。其屬於熱帶食蟲植物,原產地主要為舊大陸熱帶地區。豬籠草擁有一個獨特的吸取營養的器官捕蟲籠,捕蟲籠呈圓筒形,下半部稍膨大,籠口上具有蓋子。因為形狀像豬籠,故稱豬籠草。在中國海南,其又被稱作雷公壺,意指它像酒壺。豬籠草因原生地土壤貧瘠,而通過捕捉昆蟲等小動物來補充營養,所以其為食蟲植物中的一員。

綿地羅為茅膏菜科植物錦地羅的去花莖的全草。是一種食蟲植物,它常常生長在草地上或者潮濕的巖面,沙土上。錦地羅的葉呈蓮座狀平鋪地面,寬匙狀的葉,邊緣長滿腺毛,待昆蟲落入,腺毛將蟲體包圍,帶粘性的腺體將昆蟲粘住,分泌的液體可分解蟲體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然後由葉面吸收。雙子葉植物綱五椏果亞綱的一科。

以下主要報告地理知識部分。

二.風化殼

在山腳下,陶老師給我們講了風化殼。風化殼是地球表面巖石圈被風化後形成的殘積層。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產物。其由風化強度可分為強度風化殼、中度風化殼、微度風化殼。表面有灰色,紅色物質是因為含有礦物離子。呈現紅色是因為含有三價鐵離子較多,呈現灰白色則是含有鋁礦物。各種色塊分佈不均勻是因為地下水以垂直向下運動為主。我們在山腳下見到的是氧化還原反應交錯發生,在癢化環境下形成鐵離子的聚集,是由硅酸鹽發生而成的風化殼。在風化過程中,礦物離子會流失,從而使其營養降低。在形成硅酸鹽礦物的同時還會形成一些次生礦物,在後山形成的主要次生礦物是高嶺石。

沒有風化的原巖。肉紅色是長石,白色的是石英,黑色的是雲母。表層有機質聚集就會顯現黑色。巖石在風化過程中,礦物質會丟失。鉀鈉等離子流失後,就會使土壤形成酸性,在垂直結構上。從上至下由於離子流失的逐漸降低,故酸性程度逐漸降低,在最下面就逐漸接近中性。

三.地質構造

在半山腰上,水庫下游石坡處,陶老師這樣講解:在山坡上,灌木與羣落髮生了變化,被崗鬆取代。山體巖石組成主要花崗巖,肉紅色的主要是長石。此處花崗巖為侵入巖,巖漿未噴出來。玄武巖都是噴出巖。其上的蓋層經剝蝕作用從而顯露出來。侵入巖有巖牆、巖基、巖柱等形式,此處的侵入巖主要是巖基與巖柱中間的一種侵入巖的形式,規模較大。

水庫下的巖石坡處構造為斷裂構造,這個谷是斷裂構造形成的,巖漿活動是中生代燕山運動活動的,約七千萬年以前,巖漿侵入地殼就形成了花崗巖,此處屬燕山二朝,廣東燕山運動共分為五期。侵入後冷凝結晶形成巖石,在地殼抬深的過程中形成斷層。

巖石被抬深形成斷層,產生斷裂活動,形成了水庫處的河溝,此河溝為北東方向,北偏東83度。此斷層在大地構造上屬於西江斷裂與紫荊斷裂之間的一個地帶,使此處溝的橫斷面形成v字型。

四、水

再來説一下這裏的小水溝,全年有水,山區小河流在山谷橫斷是v型,由於是山間小溝,但是常年有水,故叫河溝。由於山坡較陡峭。匯流速度快。少雨季節,水從地下水補充而來。而這裏的花崗巖構造,巖石緊密,這裏地下水出來的是裂隙水,是斷裂構造形成的裂隙出來。地下水儲存形式有裂隙地下水,孔隙地下水,巖溶地下水。

五.地表徑流

地表徑流量的計算方法:有a、b、c三個水桶,b桶接地表水,c桶接50cm處地下水,b桶有10個出水口,其中兩個與a桶相連,則地表徑流量的大小為b桶內的水量+a桶內的水量5.

實習感悟

這次實習讓我深刻的理解到了實踐的重要性,書本上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僅僅有理論是遠遠不夠的,理論脱離了實際就沒有價值了。比如説這次實習讓我們瞭解了後山的地貌和地下水。而且通過實習可以使學到的知識印象深刻。

是我第一次做像這樣的野外實習,因此實習過程中難免會走很多彎路,這也是我們積攢經驗的絕好機會,我們大家都認真積極的對待,畢竟這可能是大學四年中這是僅有的一次機會。

這次實習不僅讓我收穫了專業知識,也讓我們都收穫了珍貴的友誼。

但是在其中也發現很多不足,比如説山腳下講風化殼時候,很多知識平時記憶不牢,這也是學自然地理要注意的部分,該記的東西還是要每天都帶着記的。

最後,感謝老師給我們這次實習的機會以及對我們的細心指導和幫助。相信我們都將會積極總結這次寶貴知識與經驗。

【第3篇】地理專業地質勘查畢業實習報告範文

地理專業地質勘查畢業實習報告

前言:

眾所周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出真知”。為了鞏固《地質地貌學》的教學成果,提高教學質量,讓同學們學以致用,能夠用書本的知識來解決實際上的一些問題,提高同學們的野外作業能力和分析能力,7月9-11日,我們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2002級150名同學在高全洲老師、劉祖發老師和楊清書老師的帶領下到肇慶市七星沿地區進行為期三天的地質地貌實習。儘管只是三天的時間,而且我們目前專業知識的匱乏、能力的有限,確實很難對肇慶七星沿地區的地質地貌狀況有很透徹的認識,但在已經掌握了當地詳細地質地貌情況的高老師等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加上不少學者之前做的調查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地瞭解掌握了當地的地質地貌情況,並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的中西部,地跨珠江的主幹流—西、北江流域。地勢由北部、東北部漸次向中部和東南部傾斜,具有山地、丘陵、平原、湖泊等多種地貌。市區背靠北嶺,面臨西江,上控蒼梧,下制南海。北部為北嶺山地和西江古河道形成的瀝湖,中部為河谷沖積平原,東西兩端重巒疊峯緊鎖江流,形成三榕峽、大鼎峽和羚羊峽。境內孤丘台地疏落散佈,石山拔地而起,湖泊池塘星羅棋佈,形成五湖、六崗、七峯、八洞的獨特自然景觀,成為馳名中外的七星巖風景區。正因為肇慶獨特的地質地貌風光,它才成為我們實習的首選之地。

本次實習從7月9日開始,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出發,路經中山,江門、高要等市,並在途中的西江大橋到南岸卸煤碼頭考察滑坡和河流階地,然後才到肇慶黨校。下午到北嶺考察洪積扇,最後是東崗村觀察並討論了當地地貌。10日主要是在七星巖風景區對其地質地貌進行考察,主要考察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幹溶洞,斷層帶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峽東岸的北嶺背斜,總結了實習成果,下午離開肇慶返回珠海,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實地考察。具體路線如下:

7月9日:告別中大珠海校區——西江大橋——卸媒碼頭(上南岸)——肇慶黨校——北嶺山南——東崗村附近。此次的目的主要是觀察滑坡和二三級階地地貌。

7月10日:肇慶黨校——七星巖公園,考察七個秀麗的喀斯特石峯:閬風巖,玉屏巖,觀音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和阿婆巖。這次的目的主要是觀察水平溶洞(雙源洞)和斷層及窪地地貌。

7月11日:上午:肇慶黨校——三榕峽(位於西江的峽谷地段)——採石場。此次目的是觀察斷層及其層理結構。下午實習結束,返回中大珠海校區。

我們這次考察的地區常見的七種地貌類型分別如下:

1) 侵蝕低山。其相對高度<200m,主要是指北嶺山脈;

2) 侵蝕丘陵。其相對高度<200m,主要是指西江南岸的丘陵和山地;

3) 侵蝕台地。其相對高度在10m以上,坡度和緩,一般<15度,主要是指位於侵蝕低山和侵蝕丘陵之間的低矮的高地;

4) 洪積階地和衝洪積扇。主要分佈在北嶺山麓;

5) 河流階地。主要是指沿岸二級、三級河流階地;

6) 沖積平原。主要是指西江沿岸的河漫灘和一級半埋藏河流階地;

7) 喀斯特丘陵。巖性為壺天灰巖或石磴子灰巖,主要是指七星巖等喀斯特石峯。

實習內容:

7月9日早上7點,我們從中大珠海校區乘車出發。沿路可以看到公路有很多低矮的丘陵,這些丘陵的巖石大多已經風化成磚紅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巖保存下來。而正是由於肇慶的基巖出露狀況比較好,所以我們選擇它作為地質、地貌實習的基地。

整體上來看,肇慶七星巖地區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沖積平原,肇慶七星巖喀斯特丘陵就是位於這個平原上。我們三天考察的地貌類型按順序大概如下:滑坡與階地,衝洪扇與洪積平原,充填構造,喀斯特丘陵與溶洞,落水洞,背斜與斷層。下面我就按照時間順序來説明肇慶七星巖地區的地質地貌狀況。

第一天:

我們從珠海出發乘車經過江門、新會、高要,在開往肇慶黨校的途中順道考察了西江大橋南岸東側的卸煤碼頭(上南岸),這是一個半埋藏階地。

上南岸是一個潛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沒有再次滑坡的趨勢和跡象。滑坡是坡面上大量土體、巖體或其他碎屑堆積,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它是山區建設中經常遇到的一種自然災害。據老師介紹,該地在20年前發生過一次大滑坡,現仍可以看到當年的滑坡壁(上圖山坡凹處),滑坡體由於採山取石和植樹造林等原因已經看不出。1983年12月16日上午約9時至11時該地發生一般規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事發時該處卸煤碼頭上有四個民工在小屋內睡覺,後來只有一人逃脱。據首先發現滑坡的當地民工講,滑動是首先從下面開始的,後來才看到上部滑動,由此可分析判斷此滑坡屬牽引式或稱拖帶式滑坡,廣東地區的滑坡多是這種小型滑坡。

根據老師的分析介紹,我們知道了造成這次滑坡的主要原因是:

①該地處於西江凹岸,終年被流水沖刷而造成岸壁不穩定;

②滑坡的上部階地上有一個水塘(現在已經填平),並且有地下滲透帶,水塘中的水以地下水的形式與江水互滲,使中間土體遭到破壞,土質疏鬆,有些地方甚至被掏空;

③滑體主要是花崗巖的風化殼,為第四紀的鬆散堆積物,很不穩定;

④滑坡上的碼頭堆積了大量的煤,負荷太重,其重力對滑坡的發生是一個間接的推動力;

⑤整個肇慶地區的粘土含量普遍較高,滑坡發生的前天當地下了一場大雨,粘土的膨脹係數大,雨水對其影響很大,造成土質鬆軟,從而引發了這次滑坡。

此滑坡範圍寬134米,10多米厚,滑動後形成5個階梯,滑坡體伸入西江,由於規模不大,所以沒有造成西江淤塞。

接着我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又考察了階地,據資料介紹,階地的類型有常態階地(或階地)、半埋藏階地和埋藏階地,其中後兩種是階地變形的結果。(1)常態階地分佈在河流上游或源頭區。如鑑江信宜、漠陽江春灣、北江韶關,是洪水不能淹沒的階地,故稱常態階地,簡稱階地。(2)半埋藏階地是原先的第一階級地主要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構造下沉,而與全新世堆積的高河漫灘類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沒的階地,主要分佈在中下游沖積平原,如肇慶市西江與七星巖之間的地貌即為第一級半埋藏階地。(3)埋藏階地是半埋藏階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漸被全新統覆蓋形成,,分佈在入海三角洲,這是和最年輕的埋藏階地。[1]

據老師介紹,我們現在所走的公路和卸煤碼頭就是建在第一級階地上(左圖)。看完第一級階地之後,我們就爬上公路旁的小山去觀察第二和第三級階地。第二級階地分佈在上南岸碼頭公路旁的小山咀,高度大約為10米,在這裏可以找到磨圓度較好的鵝卵石。為什麼階地會跑到山上來呢?在第四紀,此處是西江河漫灘,後來由於構造運動和河流的下切,使河漫灘抬升,從而形成了現在的二級階地。沿途可見地上鵝卵石的成分多樣(下圖左),巖性複雜且較脆,風化程度較大,體現此處基巖的多樣性,也顯示了該二級階地是西江干流經遠距離搬運形成的。第三級階地位於西江大橋南橋頭東側的自來水廠高地,高度大約為15至16米,這裏地勢比較平坦,巖石年代更為久遠,鵝卵石風化程度更深,質地鬆化,一踩即碎(下圖右),不過現在由於人工作用,很多被水泥蓋住,已經很難找到地面證據——鵝卵石。

通過我們的觀察,結合老師的分析,得出此處階地鵝卵石的幾個特點:(1)磨圓度好,粒徑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長時間的搬運,所經距離遠;(2)具有多種多樣的巖性,由於是主幹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質被帶下來沉積,形成當地複雜的巖性;(3)階地級數越高,形成時間越長,風化作用越強,巖性越脆,越易碎。

該地階地示意圖如下:

肇慶市西江河谷地貌橫剖面圖[1]

下午,我們又在老師的帶領下首先到了東崗村附近的北領山地考察,這裏是洪積扇和沖積平原的過渡地帶。洪積扇是由於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溝谷出山口後,坡度驟減,溝谷水流所攜帶的物質大量堆積,就形成了以溝口為頂點的沖積錐或洪積扇。[2]如果擴大到整個山腳(四周)即稱為洪積羣,如果面積繼續擴大,即可形成洪積平原。老師介紹了關於東崗村附近這些地貌的形成有兩種觀點:第一種是由北領山地衝積而形成的,另外一種是由西江的沖積而形成的。根據我們的觀察(右圖),這裏的巖石以沙葉巖為主,磚紅色,有一定的磨圓度,但有些有稜角,大多為礫石,粒徑較大,較疏鬆,而且顆粒由上到下、由山裏到山外是由粗變細。如果是由西江沖積形成的話,那麼這裏的巖型應該會比較複雜(這是因為沖積物複雜),顆粒一般是為圓形的,磨圓度較好,沒有稜角,質地也會比較硬,而且縱觀整個地貌類型,如果是由西江沖積形成的沖積平原,那麼寬度應該很大(比衝洪積扇大的多),但是此地的扇形寬度並不是很大。故我們判斷,這應該是由北領沖積而形成的洪積扇。

從而我們也就可以知道,我們所走的公路、廣茂鐵路以及它們兩邊的建築物、還有我們住的肇慶黨校都是建在洪積扇上的。因為洪積扇是經過很上的時間堆積而成的,坡度比較平坦(這裏只有3到5度),在上面建一些東西是可以的,但是由於巖石不是很硬,地基不是很好,所以不宜建高層的建築,這也是我們在路旁都沒有見到高層建築物的原因。

下午四點,我們到了另外一個點——在石牌村北面的公路邊觀察洪積扇的中部剖面。這裏剛好是有人搞建築,對洪積扇的中部進行了橫切,從而使我們能夠清楚的觀察洪積扇的內部結構(下圖)。我們所觀察的這個洪積扇剖面有六、七米高,據老師的介紹,這些巖層組成是第四紀時代的巖石,北領的巖石主要是泥盤系的砂巖滾下來再堆積成第四紀巖層的。據我們觀察,裸露在外面的紅色巖石是砂巖,由長石、石英組成,風化後很容易敲碎,因帶有fe而呈紅色;沉積物顆粒有大有小,有一定的磨圓度,總體上來看,巖石自上而下,從扇頂到扇緣,依次是由粗到細的砂巖,符合老師所説的“一般情況下,洪積扇底部的沉積物粒徑較大”的規律。在這裏,我們還看到了充填結構(又稱透鏡體,左圖凹處),充填結構就是洪積扇停止生長,被大水衝出大溝,以後洪水又挾帶物質填上而成為的一種地貌現象。充填結構裏面的東西因為是後來填上去的,故其物質組成跟周圍的巖石有很大的差別,成分比較複雜多樣。

第二天:

旅遊勝地七星沿坐落在城區中心,背靠北嶺山脈,因七座奇峯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巖的來歷傳説很多,有説七星巖的七座山峯是女媧補天時留下的七塊靈石;有説是天上七仙女羨慕人間、獨愛肇慶而下凡不歸等等。七星巖於1982年成為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七星巖風景區由閬風巖(峯頂高程103.3m)、玉屏巖(99.8m)、石室巖(89.8m)、天柱巖(108.0m)、蟾蜍巖(89.9m)、仙掌巖(61.8m)和阿坡巖(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峯以及東湖、青蓮湖、中心湖、波海湖、裏湖等五個大湖組成。七座巖峯佈列,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巖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向有“嶺南第一奇觀”、“人間仙景”、“天然山水盤景”之美譽。千多年來不知傾倒了多少名人墨客,留下了不計其數的詩文。“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 葉劍英委員長的詩句高度概括了七星巖風景的詩情畫意。近年,七星巖風景區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巖峯上新裝飾各種霓虹燈, 再造了一個“夜星湖”。

早上8點多,我們就到達七星沿這個風景名勝區開始新一天的實習考察。進入大門,我們就看到,在路的左邊是沙頁巖形成的一些侵蝕丘陵,而右邊卻是石灰巖喀斯特地貌。我們向前走,大約到了一座招財佛像前時,面向佛像仰望,就可以明顯的看到兩邊的地貌景觀有很大的不同,左邊馬欄崗是砂頁巖經風化後形成的低矮山丘,而右邊卻是石灰巖形成的喀斯特高聳奇峯,由於兩邊巖性的不同,其上面所生長的植物類型和稀疏程度也不同,馬欄崗上的植物多草本,非常茂密,而右邊山峯上生長的植物多為藤本或木本並很稀疏。

很快的,我們走到了位於阿坡巖下面的雙源洞的一個出入口。雙源洞是七星沿風景區裏面最長的一條靜水地下河,其實就是一個喀斯特地下溶洞,它長270多米(據我查證,它長並不是320米),洞中有兩條溪水匯合,向東流出洞外,故稱“雙源洞”。在這裏,老師為我們解釋了有關的地質地貌知識。雙源洞是發育在石炭紀下統的壺天羣石灰巖,主要是由白雲石灰巖組成的,呈淺灰色,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雲石,隱晶質(或稱泥晶質)結構,個別地方有粉晶結構,為厚層狀構造。因為存在白雲巖的緣故,故用10%的稀鹽酸滴在這些 巖石上,巖石並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巖石磨成粉,卻可以起泡,這是因為巖石成分裏面含有碳酸鈣和碳酸鎂。因這些巖石比較堅硬,故其經歷了千萬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峯。在雙源洞的洞口上,我們可以見到斷層、節理、褶皺以及強烈的根劈地貌。(右圖)

在這裏,老師也為我們介紹了雙源洞的形成原因。雙源洞的水是來自地表水的下滲和地下水的供給,在溶洞發育初期,地下水沿着細小的裂隙(如層面,節理面,斷層面等)流動,並進行溶蝕,當空隙完全被水充滿後,水就具有了承壓性,溶蝕能力加強,隨着空隙的擴大和水流量的增加,地下水具有了機械侵蝕的能力,加上重力作用,溶隙迅速擴大併合並,形成了地下河。在洞口的上方,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由兩個斷裂面交叉形成的x形斷裂,這是巖溶發展得的地方:在x節理處,裂隙,因而這裏水流動最快、最多,溶蝕力,侵蝕最厲害,因此兩條溪水在這裏匯合形成雙源洞。據查,在歷,雙源洞的地下水是一條彎曲的河流,一直溯源到北嶺山區。水的整個路線為:北嶺山地來水——洪沖積扇——地下水出露與喀斯特水相匯合——進入石灰巖發生溶蝕作用。

我們繼續向前走,轉過阿坡巖,到了一處名為奇觀的鐘乳石前,這是一個外露的石鐘乳(左圖),是原來巖洞崩塌後留下來的,屬於洞穴次生化學沉積物,是經過石灰巖的不斷融蝕、再沉積的過程而形成的。這個石鐘乳是淺灰色的不透明體,這是因為雖然礦物的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裏面含有太多的雜質。

看完石鐘乳,我們向前走到了雙源洞的另外一個出入口,在這裏,地表水進入地下成為了盲谷。在洞口上面,我們可以看到白雲石灰巖和白雲巖具有的最典型特徵――披麻狀構造(右圖),巖石表面好像是老阿婆的臉一樣佈滿了橫七豎八的“皺紋”。在這裏因為不是沿着巖石的走向,所以巖石的傾角大概有40到50度,如果是沿着巖石的走向看的話,巖石都是水平的(在阿坡巖的背面就是這樣的)。在這裏又可以看到巖石相互交叉的層面、節理(下圖),這些地貌特徵對巖溶的形成很有利。巖溶發育必須具備的幾個條件是:①巖石必須是可溶的。從成分上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碳酸巖類巖石,如石灰巖,白雲巖等;第二類是硫酸巖類巖石,如石膏,芒硝等;第三類是滷鹽類巖石如食鹽,鉀巖等。 它們的溶解度依次增大。②巖石必須是透水的。就是説巖石必須有裂隙、節理等。③水具有侵蝕性。即水中含有大量的co2,它溶於水後於水反應產生hco3-,把caco3變為ca(hco3-)2溶於水。④水具有流動性。流動的水具有增加溶蝕力的作用,因為停滯的水,很快會使溶液達到飽和而失去溶蝕力。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缺少了哪一個溶蝕就不發生了,巖溶也就無從發育了。如果這四個條件具備,隨着時間的增長,溶洞也就會發育的越大。雙源洞的巖性為石灰巖,而且又位於兩節理的交匯處,裂隙發育,空隙比較大,有利於水的滲透和流動,洞裏面有兩條水源與外面的湖相連,主要水源使雨水,使地下河水不斷循環流動,溶解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了水的侵蝕性。也正是由於雙源洞的具備了這些條件,經過日積月累,終於發育成為七星沿裏面最長的一個溶洞。

看完了雙源洞,我們原路返回到那座招財佛,從旁邊的一條小路登上馬欄崗。這是一個石灰巖與沙頁巖的交匯處,馬欄崗主要是由石炭紀下統沙頁巖風化後形成的,經過上千年的變遷,現在已經遠遠低於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據老師的介紹,這是一個背斜,馬欄崗是背斜的中部,由於頁巖的抗風化的能力比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於張性大,收到擠壓而造成巖石的支離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蝕,再加上這裏是沙頁巖與石灰巖的交界處,可溶性巖石與不可溶性巖石交界處喀斯特水的溶蝕作用一般比較強烈,受到侵蝕背斜逐漸被削低,發育到現在就成為現在的馬欄崗低於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了,而且地表水在這裏彙集形成一個巨大的落水洞(左下圖)。這也是符合課本里面有關的背斜成谷理論的。

落水洞是開口於地面而通往地下深處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一般發育於不可溶的沙頁巖和可溶的石灰巖的交界處,喀斯特作用特別旺盛。據我們的觀察,這個落水洞比較大,由於其四周長滿了植物,陽光很難直射到落水洞底,從崗上望下去,一片綠蔭,根本就看不到洞底,很難判斷這個落水洞究竟有多深。

接下來我們到了玉屏巖西面山腳觀察斷層和學習用羅盤量產狀(巖石三要素:走向、傾向和傾角)。這是一個右行平移的斷層,玉屏巖和觀音巖本來是連在一起的,但是由於後來觀音巖向南東方向移動,玉屏巖向北西方向移動,從而形成一個左旋的斷層,其斷層面呈彎曲形,這也説明了斷層面不僅僅是平直的事實,印證了課本上所説的。在兩個斷層的中間破碎帶,由於很容易被風化侵蝕,形成的粘土透水性很差,日積月累蓄滿雨水而成為湖。按照老師教我們的方法,我們判斷了斷層面的走向:微觀上根據擦痕判斷,用手摸斷層面,若光滑則是沿其走向;縱觀上根據斷層的階步,順則是其走向。

接着,我們還學習瞭如何用羅盤定地物方位。基本方法是先打開羅盤蓋,讓羅盤蓋上的鏡子中軸線前端對準遠方需要定位的地物,線的後端指向觀察者的胸前。稍後,指北針轉動、靜止至微動,其所指的角度就是地物的方位了,而指南針所指的角度就是人相對所指地物的方位。

下午1點左右,我們齊聚天柱巖腳下,準備登上這個七星沿風景區的喀斯特山峯。在山底下,我們聽取了有關天柱巖的一些情況:天柱巖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層溶洞,最低的一層由於在地下,我們見不到,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遠,這是由於抬升運動造成的,現在上面的三層溶洞已經停止了發育(缺少了有侵蝕性的水)。瞭解了這些信息之後,我們就開始登山了,在登山之前,下了一場陣雨,使到我們的登山考察更具有情趣。在大概25到30米左右的高度,我們見到了第一個溶洞,它屬於第二層溶洞,但是它比較小,我們就沒有進去看;再繼續往上爬,到了50米高度左右,我們見到了第三層的溶洞,這個洞比較大,在接近洞口的地方已經被開發成為一個廟宇,我們只見到洞口進去5米左右的地方,在佛像的後面(不只5米的地方)由於光線太暗,我們無法看到這個洞究竟有多深,估計應該至少也有幾十米深。在這個洞裏,我們可以看到洞頂比較光滑,有些地方還向上凹入成為一個倒扣的“臉盆”,即石鍋,這是由於過去經常受地下水的溶蝕和侵蝕,而局部地區又受到強烈的紊流作用,水壓增大,溶蝕、侵蝕力加強,結果這些地方溶蝕量比周圍大,從而形成向洞頂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發育有石鐘乳,但是目前已經停止發育。四周也是比較光滑,並且發育有石幔,這是由於含有碳酸鈣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時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繼續往上,我們在大約75米高的地方見到了第四層溶洞,但是這些溶洞經過長期的風雨侵蝕,現在已經變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個凹進山壁的窟窿了,但是從這些“窟窿”裏面還是可以發現一些溶洞的痕跡的,比如有些巖層上有明顯的水平層理,反映出靜水沉積的作用。

大約13:30的時候,我們終於登上了天柱巖的點――摘星亭。從山頂眺望,七星沿風景區一覽無餘,青山綠水,奇峯異景,無不讓人讚歎。整個七星沿地區的地形也盡收眼底(左圖和下圖):北領山脈自北向南過渡,背面有很多的別墅建在洪積扇上面,山前右傾斜平原過渡到沖積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階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沖積平原上是市區;七星湖上是其它六個喀斯特山峯。這些山峯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蝕挖空之後的兩翼形成山巖的(稱為殘峯),它們本來是連在一起的,但是由於抬升和平移運動,它們才逐漸斷裂分開發育成為今天的這種地貌類型,斷層中間破碎帶由於風化和搬運作用,就發育成今天的五個大湖。

接下來的時間是自由活動時間,我和幾個同學到了龍巖洞參觀。龍巖洞是七星沿石室洞中的一個水洞,其實就是一個第一層的溶洞,裏面有關於溶洞地貌如石鐘乳、石柱等各種景觀都發育的特別好,如花似卉,類人似物,栩栩如生,引人入勝。這裏由於長期受自由流水的溶蝕、侵蝕作用,所以洞頂平坦,某些地方形成向洞內凹入的槽狀結構(原因在前兩段有説明)。洞內充滿水時衝擊力很大,石柱等不易形成(但還是有的,就像我們觸摸過的姻緣石),故洞口在洞上方,易為冷氣積聚,形成清涼世界。讓人驚奇的是,在乘船遊洞登岸處有一個石鼓,一個工作人員用草蓆擊拍它,竟然發出猶如古代戰鼓的聲音。大自然真是神工鬼斧!游完龍巖洞,我們又到了旁邊的碧霞洞參觀,在這裏,我們看到了一個發育的非常好的落水洞(上圖),這個落水洞現在已經不發育了,它的洞口是在山頂上,高大概有10幾米,洞口比較小,但是到下面就逐漸變大,下面還發育了一些石筍,有一個還特別像一隻抱着兒子的母猴,讓人歎絕!

第三天:

第三天是實習的最後一天,同學們的積極性都很高,早上不到8點半,我們就到了位於西江的峽谷地段――三榕峽考察河流峽谷地貌和背斜、斷層和節理地貌類型。三榕峽為於西江的中下游,峽谷段河流狹窄,水流速度很快,水特別深,侵蝕能力也比較強。

我們沿着公路從南往北走,在車上粗略的觀察了三榕峽附近這個大背斜的南翼、核部和北翼,然後在背斜的北翼下車開始考察。我們所對的大山整個就是背斜北翼的一部分,該背斜發育於泥盆系底層,主要是沙頁巖,頁巖具有明顯的巖理,節理髮育(巖石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重力方向裂開的裂隙為節理。),與泥巖一樣都是由粘土礦物組成。在北翼這裏,背斜向南傾斜,地表大部分為沉積巖多覆蓋,但是可以看到明顯的節理和層理。在這裏,老師為我們演習了怎樣來用羅盤來測量巖層的傾向、傾角和走向,然後由我們自己實踐,我粗略測出背斜北翼的巖層的傾角是向北南40度,層面傾向是北偏西30度,走向是40度。

接着我們向南走來到一個採石場,這裏就是背斜的核部了(右圖)。由於背斜的核部受到兩邊的擠壓,巖石支離破碎,抗風化能力很差,使得土壤層較厚,植被比起背斜的兩邊要茂密很多。而且這裏巖層傾角近似水平(即傾角幾乎為0),節理最發育,形成很多的x形節理,並且有一些節理面兩面巖層有着顯著的位移,形成了斷層,甚至局部有些巖石受兩邊巖層的擠壓,形成小型的褶皺。由於這裏受擠壓和頂部的張力,巖石容易破碎,故在這裏採石比較容易,這也就是這裏為什麼會建有一個採石場而在背斜的兩邊沒有采石場的緣故,但是這裏生產的巖石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堅硬度不是很高,一般不適合作為現代高層建築物的材料。在這裏,我們也發現了一些石英砂和粉砂巖,據我們所知,肇慶的端硯就是用本地產的很細的石英砂和粉砂巖製作的。

考察完背斜的核部,我們就再往南走,沒多久就到了背斜的北翼了。這裏的巖層都是向南傾斜的,據我所測,這裏的巖層傾角是向北48度。在這裏,我們還見到了一個發育特別好的x形節理,但是可能因為人工的破壞吧,有一個角已經掉了(如右圖)。看完了背斜的北翼,我們就合影留念,實習也就告結束了。

地質地貌發展史

1.地質發展史

下古生代(pzl)大地構造為地槽構造特徵,這個時期的褶皺比較強烈。在距今5.7-5.0億年的寒武紀時期,肇慶地區是個淺海地區,有些地方的海相泥沙堆積達1000-1500厚,這些堆積來自華夏古陸(即今潮洲一帶)。奧陶紀時期發生的廣東範圍的鬱南運動使奧陶紀地層不整合於寒武紀地層之上。海相同時發生了變化,海水深度受地殼,氣候等的影響而由深到淺,志留紀(s)後,距今4.0億年,發生了的加里東運動,影響了整個肇慶地區抬升為陸地,而高要,德慶,羅定等地還殘餘狹長的海灣。

到了上古生代(pz2),大地構造進入了準地台階段,七星巖地區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下泥盆世(d2)為陸地相,肇慶地區已形成山地丘陵,沒有沉積。中泥盤世(d2)有桂頭羣石英巖,海陸相交互有淺海相沉積。海水從廣西方向湧來,發生海侵現象肇慶地區由陸地向海洋轉移,沉積物自西向東由粗變細,沉積物厚度由厚變薄。石炭紀時期繼續沉積成淺海環境,相繼形成測水灰巖,煤系,壺天組灰巖。從二疊紀到三疊紀,仍然呈海陸相交互,為濱海沼澤環境。

上三疊世到下侏羅世發生的印支運動使整個廣東省大部分地區抬升為陸地。肇慶地區也從此脱離了海洋環境。在第三幕燕山運動時期,花崗巖出露地表,形成現在西江南岸的花崗巖羣。至此,地質發育情況趨於穩定。

2.地貌發展史

第四紀中更新世(q2)以前,由於燕山運動,喜山運動的構造作用以及以後的長期侵蝕,溶蝕作用,在中更新世以前肇慶地區的基本輪廓就已形成了。北面形成侵蝕低山,南面為丘陵,中間形成東西向的西江以及寬闊的西江低地,旱坡,羚羊峽。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階段的地殼相對穩定時期,形成了北嶺南坡的洪積扇,西江兩岸則形成河漫灘,在七星巖的水平流動帶形成地下河。

在中更新世時期的陸像環境,早更新世末期與中更新世初期之間,七星巖地區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這是根據第三,第四層水平溶洞之間的高度差值估算出來的)。由於基面下降,地殼的快速抬升形成了水流下蝕,karst水向下溶蝕加強,使七星巖地區首先的水平流動帶抬升為幹溶洞,成為垂直上升帶。西江河漫灘上升形成河流階地,原河牀上升為河漫灘;北嶺南坡形成洪積扇,而後洪衝擊扇抬升為洪衝擊階地。當地殼處於穩定階段後,七星巖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嶺山上河流帶來桂頭羣的角礫石(第二層溶洞堆積物)在地下沉積,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灘,北嶺山前形成新的洪積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階段,地殼開始快速抬升了20米。因此形成了幹溶洞,石灰華,鈣華地貌,原先的河漫灘又抬升為河流階地,北嶺山前形成新的洪衝擊階地。

在晚更新世(q3)時期,地殼大幅度抬升幾十米。由於構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西江河牀的基巖面由此形成,第二級河流階地也形成,中更新世的七星巖的地下河抬升形成乾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抬升以後,從此地殼以間歇性緩慢下降為主要運動方向,出現了埋藏階地。雖有局部的上升,實際沖積層厚度超過了正常沖積層厚度。

至距今兩萬年,即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海平面下降對河流階地產生了兩個效果:(1)基面下降,河流下蝕,有利於河流階地發育;(2)海平面下降,海洋水容積減少,荷載減輕,牽引大陸構造抬升,冰期過後,廣東大陸下降,第一級和路階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沒,形成第一級半埋藏階地。這一時期地殼表面以風化侵蝕為主,顆粒小,呈紅色,劇烈風化。

結束語:

三天的實習很快就過去了,但是我們都意猶未盡,期望着實習能夠再長一點,我們可以學到多一點的野外實習知識。通過這三天的實習,儘管不是很長,但是我們卻學到了很多過去課本上講的但是不是很好理解的東西,也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鍛鍊、提高了我們野外實習、考察的能力,為我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我們期待着下次實習的到來。

【第4篇】自然地理專業實習報告5000字

一、前言

20xx年春季學期我們已經在課堂上學習了綜合自然地理課程,對自然地理的綜合研究在理論上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此次實習,我們通過路線考察的方式,從森林公園到龍王洞實地觀察了張家界的自然結構,並對張家界的自然環境有了切實的體驗。此外,在考察過程中我們還初步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方法,為將來繼續深入開展地理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礎。本文着重記錄此次實習的實習內容。

二、張家界的自然地理概況

張家界市(原名大庸),位於湖南西北部,距省會長沙398公里(以市政府所在地永定區計算)。張家界距長沙全程高速320公里;它的地理位置座標是:北緯2852至2948,東經10940至11120。東與常德市的石門縣與桃源縣交界,南與沅陵縣毗連,西與永順縣、龍山縣接壤,北與湖北省的鶴峯縣與宣恩縣為鄰,總面積95616平方公里,東西最長167公里,南北最寬96公里。

張家界市地貌構造複雜,主要有山地、巖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佔總面積的76%,其中特色的是石英砂巖峯林地貌,為世界罕見。城市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後又分成三支山系貫穿城市全境。張家界市境內山巒重疊,地表起伏很大,點海拔1890.4米,最低點海拔75米。

市境地貌以山地為主,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傾斜,中部沿澧水兩岸呈北東向緩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遞降。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來鳳龍山入市轄桑植縣歷山,桂英山,青龍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紅溪山,朝天山,青巖山,茅花界。南支行於澧水,沅水之間,有七星山,崇山,天門山,延入慈利縣的大龍山,天合山。三支均到東到洞庭湖沖積平原而消失。

張家界以其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聞名於世。以中國第一個森林公園張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兩個自然保護區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區面積達369平方公里,區內以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巖峯林峽谷地貌為主體,集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於一體,藏賂、橋、洞、湖、瀑於一身,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山之美稱。

張家界更是生物資源的寶庫,區內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屬850種,脊椎動物146種。其中有保護植物56種,保護動物40種。珍奇樹種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名貴藥材有靈芝、天麻、何首烏、杜仲等;珍稀動物有娃娃魚、獨角獸、蘇門羚、華南虎、雲豹、獼猴、靈貓等。

張家界市森林資源豐富,全市有林業用地面積1012畝,佔71%。森林覆蓋率達64.61%,名列全省第一。城市實施了美化、亮化、淨化工程,人均擁有綠地1.55平方米,是理想的生態旅遊區、國際度假區。

張家界的氣候適中,地處北中緯度,屬中*帶山原型季風濕潤氣候。因此,雨量豐沛(歷年平均降水量為1400毫米),陽光充足,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年平均氣温16℃左右。夏季最熱月氣温27℃,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温為4.3℃(以1月最冷,極端氣温在零度左右到4℃)。這樣的氣候,不僅適合動物的繁衍與植物的生長,更適合觀光旅遊。

由於張家界市地處武陵山脈腹地,東臨魚米之鄉八百里洞庭湖,西頻湘、鄂、川、黔四省邊界地區,所以歷就是着名的物資集散地,據地方誌書記載,早在明代,這裏就商賈雲集的地方,不僅周邊貿易發達,同時,還有來自福建、浙江、江蘇、廣東等地的客商到這裏經商辦企業。今天,這裏的公路,鐵路四通八達,民航也已開通。可以肯定,一個朝氣蓬勃,現代化的旅遊新城正以她的嶄新面貌崛起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