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學生實習報告 (下)綠化隔離帶的建立(1)(精選多篇)

欄目: 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66W

第一篇:大學生實習報告範文(下)綠化隔離帶的建立

大學生實習報告 (下)綠化隔離帶的建立(1)(精選多篇)

綠化隔離帶的建立

為了構建首都地區的綠色生態構架,北京市作出了建設三大綠色屏障的決策,即以燕山、太行山綠化工程為主的第一道綠色屏障,以5河10路綠化和農田林網為重點的第二道屏障,以綠化隔離地區形成的第三道綠色屏障。

綠化隔離地區是北京城區最近的綠色屏障,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在城市中心區和10個邊緣集團之間以及各邊緣集團之間建設,綠化面積為125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工程從1986年開始實施,今年隔離帶建設已完成了綠化面積3.5萬畝,是過去6年綠化面積的總和,形成了10個面積在5000畝左右的綠色板塊。這10大綠色板塊相互連接後,將形成環繞北京城的生態屏障,對改善首都的生態環境將發揮重要作用。

(資料來源:)

誠然,綠化隔離帶的建設是北京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個重大舉措,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然而京西稻代表的是北京的一種文化,一種資源,一種傳統。京西稻已經在隨着北京的建設漸漸消失,現在則連它的故土也將不復存在,當它完全從我們的視野當中消失,我們失落的,又是什麼呢?

為什麼就不能有一種方案,在審視和慎重地對待文化資源和傳統的同時,尋找生態的最佳切入點呢?也許,京西稻,本不該從北京消失的;也許,柳浪莊,本不該從地圖上消失的。

10、京密引水渠與北京水治理

關於北京水環境治理

北京水環境的治理是一項重大的工程,也是一項歷史上就不斷進行的工程。北京中心地帶在古代曾是湖泊羣,從昆明湖可以通航至紫禁城,又有筒子河、護城河環繞皇城、京城,湖水相連,使北京這座歷代名都在威嚴大氣之外,又增加了幾分秀麗和飄逸。但自清代末期開始,由於北京水系疏於管理,河道淤積污染,航運廢止。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市對城市水系進行過三次較大的整治,興建了官廳和密雲兩大水庫,開掘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將兩大水庫的水引入北京,增加了北京的環境用水量,水環境大為改觀。但畢竟40多年來未對水系進行過徹底治理,20世紀80年代後經濟迅速發展,外來人口急劇增加,河湖遭到新的污染,有的河道成了臭水溝。湖泊淤泥深厚,據北京市水利部門的監測,淤泥累計達到230萬立方米。

北京水環境惡化的狀況引起了中央和市政府、市民的廣泛關注。1998年初在北京市人大代表會上,225名市人大代表聯名提出議案,要求治理城市河湖的污染。1998年9月26日,從治理北京心臟地區的六顆明珠——“六海”開始,城市水系治理拉開了帷幕。京城水系治理的目標是“水清、岸綠、流暢、通航”,這次水系治理為北京歷史上首次,規模之大、投入之多都沒有先例。

京密引水渠-——繼昆玉河後又一景觀河道

京密引水渠技術改造工程是解決北京城市供水的基本建設工程項目,全長112.7公里,成為京城供水最重要的“大動脈”。

據官方報道,1989年京密引水渠開始冬季送水,從此引水渠的輸水任務由季節性輸水轉變為常年不間斷輸水。但經過30多年的超負荷運行,京密引水渠已年久老化,而且大部分土渠衝刷嚴重,泥土大量淤積,影響了輸水能力。渠道損壞造成極大的水資源浪費。據1990年至1999年統計分析,京密引水渠的滲漏和蒸發損失率平均為23%,最高的1999年達到32.7%,進行技術改造已經十分迫切。技改工程完成後,渠道的輸水能力增強,可使十分寶貴的地表水資源得到充分的節約利用,每年可節(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首頁:)水1億立方米。今年春天開始京密引水渠兩岸的綠化,設計方案是草和樹層次分明,京密引水渠已成為繼昆玉河、南護城河之後的又一景觀河道。

(資料來源:2014年10月29日北京晚報)

然而據我們瞭解,京密引水渠在1998年前還是基本自然化的,現在已經完全人工化了。過去水渠旁是高大遮蔭的樹木,而今天筆直的河岸旁邊只有剛剛栽種的整齊劃一的小樹。現在的京密引水渠已經成為一條景觀河道,可以看到河道上面的條條遊船。常來此地的遊客對自然河道的消失普遍存有遺憾,而同時也對環境的整治表示理解。據説過去這裏沒有人管,十分亂,現在則好得多了。

11、頤和園

頤和園是京津地區生態環境最好的園林。我想,此次實習的最後一站設在這裏,就是要挖掘生態建設中的美,以及在美中尋找不足。

也許對於頤和園,本應該有很多東西要説,卻又不知從何説起。因為它,實在是太龐大太壯觀了,而其中又藴涵了太多的美,太豐富的思想和文化。每一個又都擁有太多的評論和讚美,我再説似乎顯得多餘。那麼就談一些背面的東西吧!

在頤和園的西堤上,一對中年夫婦談到自己對綠化的一點看法。他們認為,北京——包括頤和園——的綠化應該有自己的特色,應該在追求自然的同時創造出新意,而目前的綠化則顯得很刻意,千篇一律。

而在昆明湖西岸,我們又看到了所有人都不願看到的、讓人震驚的一個鏡頭:一根長長的管子,向湖中排放着黑黑的污水……那一刻,我們都沉默了。這類似的一幕,我曾經在青島的海灘上看到,然而作為湖,自淨能力又是遠不如海的。我不知道,在奧運會的契機下,大力推動頤和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關鍵時刻,那一根管子,意味着什麼。急功近利,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三、專題分析與思考

1、關於綠化

北大校園綠化

在《校園各功能區的綠化情況分析及建議》中,有關於北大校園綠化的一些思想。

根據校園綠化的原則,宿舍區應該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舒適,花草樹木品種豐富,適用樹形優美的常綠喬木、開花灌木,使宿舍區具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

教學區應該採用整齊式園林手法,樹木採用對植、列植或在建築物兩側栽植綠籬,在建築物前鋪設大面積草坪,點綴美觀的花灌木或栽植地被植物。忌栽飛揚花絮的樹木和易引起過敏反應的植物。教學區的植物綠化存在一些問題。如三教與五四體育場相鄰,中間僅有圓柏等矮小灌木及碧桃等小喬木,缺少噪音屏蔽帶,使得教學樓內正常學習受到很大影響。理教周圍主幹道兩側栽種的槐樹,易生蟲害,影響美觀,另外,理科樓羣周圍缺少喬木,略顯單調。

行政區作為學校對外交流的窗口,園林規劃佈局較好。喬木種類繁多,以雪松、銀杏、白皮松等樹形優美的樹種為主,以孤立樹的形式矗立在早熟禾草坪上,寧靜、莊嚴、肅穆,符合行政區景觀要求。美中不足的是,辦公樓前面的花壇花期已過,已經枯萎變黃,無人理會,與周圍景觀極不協調,有失觀瞻,建議及時更新,以保證花色常鮮。

遊憩區主要指未名湖周圍園林區。本區植物種類繁多,趨於自然生境,喬木、灌木、草本自然分層,樹木鬱閉度高,是休閒、娛樂、學習的好地方。

總之,我們在進行新的綠化建設時,要注意從植物本身特性,植物的精神內涵與景點、建築的搭配,實施的可行性,成本節約等方面綜合考慮。

(資料來源:_kan/)

人工化的自然與完全的自然之辯

有人曾經在網上發出這樣的感慨:“這幾年,北京在綠化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是感覺草坪太多了,樹太少了.而且隨着道路的不斷新建和拓寬,以前高大的行道樹很多都被砍掉了.夏天走在北京的很多大街上,都是無遮無攔的曬.對於一個城市來説,種草坪只是一時的美麗,就想女人塗的粉底一樣,只能獲得暫時的光鮮.而綠樹才能使一個城市由內到外的滋潤和美麗.所以,少來點草坪廣場,多來點森林公園哪怕是小樹林公園才好。”(資料來源:

城市環境中,有許多方便人們生活、娛樂、交通而存在的硬質景觀以及植物綠化及各種水體等形態構成的軟質景觀。它們作為城市社會中功能性設施和工具的同時,構成了城市環境景觀的實體要素。此外,許多城市或城郊環境中存在着許多天然的景觀資源,如若公共藝術的設置與這些人工的硬質景觀、軟質景觀和非人工的自然景觀相協調、相組構,就將使純精神的公共藝術作品與其周遭環境因素(人工或非人工的)共同構成更大空間範圍和心理效應的公共藝術景觀,就可以使城市建築性環境、公共設施環境及自然生態環境的整體組構在發揮其服務功能的同時,更好地體現其藝術和文化的審美價值和人性化原則。

在環境藝術的生存與推廣中,不可避免地面對着人居環境及相關區域的生態平衡和生態維護的需求。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了一個旨在鼓舞和知道世界各國人民保持和改善人類環境的宣言,即《人類環境宣言》。宣言中強調指出,“……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須加以規劃,以避免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它從一個側面提示我們,對於大地環境經管規劃和較大型的公共藝術的推廣活動方面應當做到:

1、樹立社會文化和經濟開發活動中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2、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及景觀資源。

3、反省和避免藝術規劃和創作活動中有礙於人類極其社會健康、幸福和可持續發展的行為狀態。

4、明晰公共文化藝術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5、確立公共藝術推廣與城市環境及景觀規劃間的協調與統合的原則。

客觀上,公共藝術在當代城市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的改造與維護中,正應該起到它美化環境、催發人氣、促進正確的生態觀念、協助綠色革命的部分作用。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自然環境和綠色生態系統遭到前所未有的毀壞和失衡,森林、綠地、濕地及地表水環境資源大量消失,成為威脅城市生存環境,威脅人類社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問題。因此,無論從維護人類社會宏觀生態環境的目的着眼,還是從公共藝術及其景觀的審美效應出發,都必須強調公共藝術與城市環境中綠色生態建設的密切關係,促使公共藝術在總體上與硬質景觀和綠色生態元素之間,達到平衡與和諧,從而達到優化和“軟化”城市環境的效果。

城市環境藝術,一種在選擇之中的進步與慰藉。

四、總結

一天的實習,學到了很多的東西。第一次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一草一木。忽然發現了很多理論知識在實際中的體現,一時間感到欣喜甚至不知所措。的確,城市生態學是一個十分需要從實踐當中汲取營養的學科,只有不斷實踐、從實踐中不斷摸索、進步,才能夠真正瞭解這門學科的真諦。而它所包含的範圍又是那麼的廣闊,它所帶來的影響又是那樣的深刻……

而在實習當中,也發現了許多以前所忽略的東西,有讓人愉快的,也有讓人不那麼愉快的。從學校東門的那條大路,到頤和園的昆明湖,留下了太多的回憶與思考。城市的環境,還有太多等待着改進,也有太多需要進一步的規劃和治理。而保存與整治,又是一種兩難的選擇。如何在存留作為文化古都的北京風貌的同時,在發展經濟和建設的同時,將北京的生態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則是需要引起很多思考的。而現在我能夠做的,只有把它們寫下來,在重新審視,在審視當中,獲得進步。而假如我的審視能夠引發哪怕一點點的進步,就是很感滿意的了。

參考資料來源:

1、現代環境藝術邱長沛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2、公共藝術的觀念與取向翁劍青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第二篇:大學生實習報告範文 (下)綠化隔離帶的建立

綠化隔離帶的建立

為了構建首都地區的綠色生態構架,北京市作出了建設三大綠色屏障的決策,即以燕山、太行山綠化工程為主的第一道綠色屏障,以5河10路綠化和農田林網為重點的第二道屏障,以綠化隔離地區形成的第三道綠色屏障。

綠化隔離地區是北京城區最近的綠色屏障,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在城市中心區和10個邊緣集團之間以及各邊緣集團之間建設,綠化面積為125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工程從1986年開始實施,今年隔離帶建設已完成了綠化面積3.5萬畝,是過去6年綠化面積的總和,形成了10個面積在5000畝左右的綠色板塊。這10大綠色板塊相互連接後,將形成環繞北京城的生態屏障,對改善首都的生態環境將發揮重要作用。

(資料來源: )

誠然,綠化隔離帶的建設是北京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個重大舉措,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然而京西稻代表的是北京的一種文化,一種資源,一種傳統。京西稻已經在隨着北京的建設漸漸消失,現在則連它的故土也將不復存在,當它完全從我們的視野當中消失,我們失落的,又是什麼呢?

為什麼就不能有一種方案,在審視和慎重地對待文化資源和傳統的同時,尋找生態的最佳切入點呢?也許,京西稻,本不該從北京消失的;也許,柳浪莊,本不該從地圖上消失的。

10、京密引水渠與北京水治理

關於北京水環境治理

北京水環境的治理是一項重大的工程,也是一項歷史上就不斷進行的工程。北京中心地帶在古代曾是湖泊羣,從昆明湖可以通航至紫禁城,又有筒子河、護城河環繞皇城、京城,湖水相連,使北京這座歷代名都在威嚴大氣之外,又增加了幾分秀麗和飄逸。但自清代末期開始,由於北京水系疏於管理,河道淤積污染,航運廢止。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市對城市水系進行過三次較大的整治,興建了官廳和密雲兩大水庫,開掘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將兩大水庫的水引入北京,增加了北京的環境用水量,水環境大為改觀。但畢竟40多年來未對水系進行過徹底治理,20世紀80年代後經濟迅速發展,外來人口急劇增加,河湖遭到新的污染,有的河道成了臭水溝。湖泊淤泥深厚,據北京市水利部門的監測,淤泥累計達到230萬立方米。

北京水環境惡化的狀況引起了中央和市政府、市民的廣泛關注。1998年初在北京市人大代表會上,225名市人大代表聯名提出議案,要求治理城市河湖的污染。1998年9月26日,從治理北京心臟地區的六顆明珠——“六海”開始,城市水系治理拉開了帷幕。京城水系治理的目標是“水清、岸綠、流暢、通航”,這次水系治理為北京歷史上首次,規模之大、投入之多都沒有先例。

京密引水渠-——繼昆玉河後又一景觀河道

京密引水渠技術改造工程是解決北京城市供水的基本建設工程項目,全長112.7公里,成為京城供水最重要的“大動脈”。

據官方報道,1989年京密引水渠開始冬季送水,從此引水渠的輸水任務由季節性輸水轉變為常年不間斷輸水。但經過30多年的超負荷運行,京密引水渠已年久老化,而且大部分土渠衝刷嚴重,泥土大量淤積,影響了輸水能力。渠道損壞造成極大的水資源浪費。據1990年至1999年統計分析,京密引水渠的滲漏和蒸發損失率平均為23%,最高的1999年達到32.7%,進行技術改造已經十分迫切。技改工程完成後,渠道的輸水能力增強,可使十分寶貴的地表水資源得到充分的節約利用,每年可節水1億立方米。今年春天開始京密引水渠兩岸的綠化,設計方案是草和樹層次分明,京密引水渠已成為繼昆玉河、南護城河之後的又一景觀河道。

(資料來源:2014年10月29日 北京晚報)

然而據我們瞭解,京密引水渠在1998年前還是基本自然化的,現在已經完全人工化了。過去水渠旁是高大遮蔭的樹木,而今天筆直的河岸旁邊只有剛剛栽種的整齊劃一的小樹。現在的京密引水渠已經成為一條景觀河道,可以看到河道上面的條條遊船。常來此地的遊客對自然河道的消失普遍存有遺憾,而同時也對環境的整治表示理解。據説過去這裏沒有人管,十分亂,現在則好得多了。

11、頤和園

頤和園是京津地區生態環境最好的園林。我想,此次實習的最後一站設在這裏,就是要挖掘生態建設中的美,以及在美中尋找不足。

也許對於頤和園,本應該有很多東西要説,卻又不知從何説起。因為它,實在是太龐大太壯觀了,而其中又藴涵了太多的美,太豐富的思想和文化。每一個又都擁有太多的評論和讚美,我再説似乎顯得多餘。那麼就談一些背面的東西吧!

在頤和園的西堤上,一對中年夫婦談到自己對綠化的一點看法。他們認為,北京——包括頤和園——的綠化應該有自己的特色,應該在追求自然的同時創造出新意,而目前的綠化則顯得很刻意,千篇一律。

而在昆明湖西岸,我們又看到了所有人都不願看到的、讓人震驚的一個鏡頭:一根長長的管子,向湖中排放着黑黑的污水……那一刻,我們都沉默了。這類似的一幕,我曾經在青島的海灘上看到,然而作為湖,自淨能力又是遠不如海的。我不知道,在奧運會的契機下,大力推動頤和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關鍵時刻,那一根管子,意味着什麼。急功近利,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三、專題分析與思考

1、關於綠化

北大校園綠化

在《校園各功能區的綠化情況分析及建議》中,有關於北大校園綠化的一些思想。

根據校園綠化的原則,宿舍區應該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舒適,花草樹木品種豐富,適用樹形優美的常綠喬木、開花灌木,使宿舍區具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

教學區應該採用整齊式園林手法,樹木採用對植、列植或在建築物兩側栽植綠籬,在建築物前鋪設大面積草坪,點綴美觀的花灌木或栽植地被植物。忌栽飛揚花絮的樹木和易引起過敏反應的植物。教學區的植物綠化存在一些問題。如三教與五四體育場相鄰,中間僅有圓柏等矮小灌木及碧桃等小喬木 ,缺少噪音屏蔽帶,使得教學樓內正常學習受到很大影響。理教周圍主幹道兩側栽種的槐樹,易生蟲害,影響美觀,另外,理科樓羣周圍缺少喬木,略顯單調。

行政區作為學校對外交流的窗口,園林規劃佈局較好。喬木種類繁多,以雪松、銀杏、白皮松等樹形優美的樹種為主,以孤立樹的形式矗立在早熟禾草坪上,寧靜、莊嚴、肅穆,符合行政區景觀要求。美中不足的是,辦公樓前面的花壇花期已過,已經枯萎變黃,無人理會,與周圍景觀極不協調,有失觀瞻,建議及時更新,以保證花色常鮮。

遊憩區主要指未名湖周圍園林區。本區植物種類繁多,趨於自然生境,喬木、灌木、草本自然分層,樹木鬱閉度高,是休閒、娛樂、學習的好地方。

總之,我們在進行新的綠化建設時,要注意從植物本身特性,植物的精神內涵與景點、建築的搭配,實施的可行性,成本節約等方面綜合考慮。

(資料來源:_kan/)

人工化的自然與完全的自然之辯

有人曾經在網上發出這樣的感慨:“這幾年,北京在綠化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是感覺草坪太多了,樹太少了.而且隨

着道路的不斷新建和拓寬,以前高大的行道樹很多都被砍掉了.夏天走在北京的很多大街上,都是無遮無攔的曬.對於一個城市來説,種草坪只是一時的美麗,就想女人塗的粉底一樣,只能獲得暫時的光鮮.而綠樹才能使一個城市由內到外的滋潤和美麗.所以,少來點草坪廣場,多來點森林公園哪怕是小樹林公園才好。” (資料來源:)

人工化的自然與完全的自然,可以説是一個討論了許久的問題,然而結論的得出又是那樣困難。

就如同校園裏一片片修建齊整的草坪,與那一叢叢自生自滅的雜草;就如同燕南園中那一株株車前草,任人踩踏而依舊旺盛;就如同那二月蘭、蒲公英,不需要澆水而繁茂生長;就如同靜園草坪中那讓人踩踏的馬邊草;就如同那剛到春天就發出新綠的早熟禾;就如同未名湖小島中的蘆葦……

草坪的功用究竟是什麼?是觀賞?是美觀?還是讓人充分與自然接近?人工養護的草坪,總是顯示出一分遠離塵囂的孤高與自拔,一個個旋轉的噴水口讓人對自然的力量產生懷疑,一台台自動化的割草機讓人對人的力量產

生近乎怪異的崇拜。從小就習慣了“草坪禁止入內”的告示牌的我,總是對齊整的草坪敬而遠之。忽然就想起,坐在昆明湖南岸的草坪上吃午飯時,路人投來的怪異的目光。隱隱約約還聽到有人鄙夷的聲音:在草坪上吃飯,草坪不是要更髒麼?於是就想到了過去的自己,看到別人在草坪上野餐,總是義憤填膺……然而現在的思想卻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在踏入草坪時還總是有幾分猶豫和不安。是的,如果人總是被隔離在自然之外,那麼自然的妙處又該如何去體會?親近自然,同時保護自然……

一路上看到了很多這樣的例子。而有時自然的力量和其精密程度真是讓人歎服。燕南園草坪上,十幾種植物和諧地生長共存,蚯蚓的存在則為其創造了一個極其良好的生長環境。在雜草和人工種草同時存在的地方,總是雜草先於種草而綠。與自然界生命過程割裂開來的自然物總是顯得異常脆弱。在柳浪莊的野地中,生長有先鋒植物灰藜,作為一年生植物,它在一年中能長很高,對土壤產生很大的改良作用。3-6年之後,灰藜被其它植物取而代之,二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灌木、喬木等逐漸進行演替生長。在頤和園萬壽山上,有一個古代的水土保持工程。山體上建成覆瓦狀,從而加強雨水的下滲作用,減緩雨水的下流作用,這樣就可以起到保水和保土的作用。充分利用自然的特性為自然服務。在萬壽山上生長着自然條件下的側柏,以及其他一些自然狀態下生長很好的植物,而園林工人卻想把它們全部清理掉,在山體上多種一些草。然而不耐旱的人工草勢必需要更多的人工澆水,從而為喜旱的側柏提供了一個不利的生長環境,最後必然導致不利的生態結果。試圖人為改變自然的選擇,必將得到違背自然的選擇。

(這樣的和諧與完整,不正是我們所期待的嗎?這種統一的景色,不是正我們所尋找的麼?)

(資料來源:)

2、關於城市環境的整治

我們有一個責任,即不僅僅是仔細考慮美的含義,而且開放我們自己去體驗美並且遵循美的引導。這種人類特有的適應才能幫助我們同自然界發展一種倫理關係。

——l.k.奧斯丁

在我國許多城市社區及城鄉結合部區域,由於土地利用方式及人口日益增長的壓力,使得大面積裸露的土地受到長期的侵蝕和沙化,原由樹林植被被輕易伐棄;水資源短缺,垃圾、廢水處理系統不完善,環境污染加劇等情形在生態上個社區的健康生存發展帶來長久的、潛在的危機。另一方面 ,社區中舊有的建築街道、溪水及文化名勝等歷史文化景觀在社區的改建和新建中被輕易拆除、解體或毀壞。這顯然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不相符合。而在北京市,這樣的情況同樣存在。我們在北京西郊的實習當中,就見到了很多這樣的情況。

“首都城市現代化建設,要按照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正確處理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提高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促進人和城市、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努力開創經濟繁榮、生活富庶、環境優美的城市文明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九次代表大會報告給人們描繪出了一幅未來5年美好的藍圖:人均綠地面積將更多,空氣將更加清新,百姓的住房將更加寬敞,道路也將越來越寬廣,堵車現象越來越少……北京人居質量會變得越來越高。

市政府已經確立投資上百億元來打造“碧水繞京城”的美景,目前,許多昔日的臭河道已變成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場所。北京還將再投入54.5億元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河道整治,2014年市區將不再有臭河過市。萬泉河的變清應該是指日可待了。

北京市政府還確定了138項城市環境整治重點工作,即開展包括圓明園遺址公園搬遷騰退規劃、中央電視塔周邊整治規劃、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周邊地區環境整治規劃、頤和園周邊環境整治規劃、明城牆遺址公園建設規劃等重點地區環境建設項目的規劃設計工作。然而這種重點整治,實行起來似乎並不是那麼順利。

《北京晨報》2014年12月01日報道,“在北京大學西門外蔚秀園南牆和暢春園北牆之間,有條三四米寬的小衚衕,這就是簍鬥橋地區。這裏擠滿了私搭亂建的小平房,環境堪稱髒亂差。眼下,這裏成了拆遷現場,半年後,將建成一條寬闊、整潔的花園式新道路。簍鬥橋地區和它南面的西苑操場路,兩條小路才兩三百米長,卻集中了幾十家小商店、六七個髮廊,還有飯館、酒吧。環境髒亂,與北大校園文化氛圍極不協調。為此,北京市和海淀區兩級政府與教育部和北大共同努力,籌集整治拆遷費1.3億元。簍鬥橋地區拆遷範圍南到暢春園、北至蔚秀園、東臨頤和園路、西至簍鬥橋,涉及84户拆遷户、7198.06平方米拆遷面積和227名拆遷人口。目前,絕大多數人已經搬走了,昔日嘈雜的小街現在變成了拆遷現場。不久,這裏將建成寬10米的平整街道,配上綠化美化,簍鬥橋地區將變成簍鬥橋花園。”

眼下距報道時期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然而我們在實習經過的時候,簍鬥橋地區似乎還是描述中的情形,“寬闊、整潔的花園式新道路”似乎還在搖籃之中,這不能不説是城市環境整治工作中的一個欠缺和漏洞。只規劃不辦事,整治過程阻力重重,即使在首都北京也是如此,真是讓人有些寒心。

3、城市環境藝術的思考

從萬泉文化公園,想到了城市環境藝術。

人類從洞窟與巢居中走出來,築土構木,為自己的生存營造了棲身之地。工業化與科技革命為人類創造了大量財富,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人口、資源、環境等一系列問題越來越嚴重。面對嘈雜、擁擠、污染的城市,人們渴望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去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享受陽光的沐浴,為自己營造融入自然的新的生活環境。

矗入雲天的高層建築,蛛網般的高速公路,川流不息的車輛,瑰麗閃爍的城市夜景以及光怪陸離的商品櫥窗,給現代社會繪製了一幅變幻萬千的現代生活圖景。今天,與其説人們生活在自然環境了,不如説生活在一個無所不包的人工世界了。這個人工世界,雖然以自然世界為物質依託,但已使人遠離了原生自然,它啟發人們深思這樣一個問題:在工業社會的條件下、,能不能建造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解決日益緊張的土地資源,日

益擁擠的交通,日益惡化的城市環境等新問題。如何維護城市的風景線,是城市發展中面臨的新問題。現代人工城市的環境空間,只有人工設計表現自然環境,寓自然於環境之中,才能使人類與環境和諧共處,才能建設人類美好的未來。環境藝術在創造人類現代生活的同時,也設計着人類未來的文明。

城市環境中,有許多方便人們生活、娛樂、交通而存在的硬質景觀以及植物綠化及各種水體等形態構成的軟質景觀。它們作為城市社會中功能性設施和工具的同時,構成了城市環境景觀的實體要素。此外,許多城市或城郊環境中存在着許多天然的景觀資源,如若公共藝術的設置與這些人工的硬質景觀、軟質景觀和非人工的自然景觀相協調、相組構,就將使純精神的公共藝術作品與其周遭環境因素(人工或非人工的)共同構成更大空間範圍和心理效應的公共藝術景觀,就可以使城市建築性環境、公共設施環境及自然生態環境的整體組構在發揮其服務功能的同時,更好地體現其藝術和文化的審美價值和人性化原則。

在環境藝術的生存與推廣中,不可避免地面對着人居環境及相關區域的生態平衡和生態維護的需求。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了一個旨在鼓舞和知道世界各國人民保持和改善人類環境的宣言,即《人類環境宣言》。宣言中強調指出,“……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須加以規劃,以避免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它從一個側面提示我們,對於大地環境經管規劃和較大型的公共藝術的推廣活動方面應當做到:

1、 樹立社會文化和經濟開發活動中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2、 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及景觀資源。

3、 反省和避免藝術規劃和創作活動中有礙於人類極其社會健康、幸福和可持續發展的行為狀態。

4、 明晰公共文化藝術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5、 確立公共藝術推廣與城市環境及景觀規劃間的協調與統合的原則。

客觀上,公共藝術在當代城市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的改造與維護中,正應該起到它美化環境、催發人氣、促進正確的生態觀念、協助綠色革命的部分作用。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自然環境和綠色生態系統遭到前所未有的毀

第三篇:大學生實習報告範文 (下)綠化隔離帶的建立

綠化隔離帶的建立

為了構建首都地區的綠色生態構架,北京市作出了建設三大綠色屏障的決策,即以燕山、太行山綠化工程為主的第一道綠色屏障,以5河10路綠化和農田林網為重點的第二道屏障,以綠化隔離地區形成的第三道綠色屏障。

綠化隔離地區是北京城區最近的綠色屏障,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在城市中心區和10個邊緣集團之間以及各邊緣集團之間建設,綠化面積為125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工程從1986年開始實施,今年隔離帶建設已完成了綠化面積3.5萬畝,是過去6年綠化面積的總和,形成了10個面積在5000畝左右的綠色板塊。這10大綠色板塊相互連接後,將形成環繞北京城的生態屏障,對改善首都的生態環境將發揮重要作用。

(資料來源: )

誠然,綠化隔離帶的建設是北京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個重大舉措,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然而京西稻代表的是北京的一種文化,一種資源,一種傳統。京西稻已經在隨着北京的建設漸漸消失,現在則連它的故土也將不復存在,當它完全從我們的視野當中消失,我們失落的,又是什麼呢?

為什麼就不能有一種方案,在審視和慎重地對待文化資源和傳統的同時,尋找生態的最佳切入點呢?也許,京西稻,本不該從北京消失的;也許,柳浪莊,本不該從地圖上消失的。

10、京密引水渠與北京水治理

關於北京水環境治理

北京水環境的治理是一項重大的工程,也是一項歷史上就不斷進行的工程。北京中心地帶在古代曾是湖泊羣,從昆明湖可以通航至紫禁城,又有筒子河、護城河環繞皇城、京城,湖水相連,使北京這座歷代名都在威嚴大氣之外,又增加了幾分秀麗和飄逸。但自清代末期開始,由於北京水系疏於管理,河道淤積污染,航運廢止。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市對城市水系進行過三次較大的整治,興建了官廳和密雲兩大水庫,開掘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將兩大水庫的水引入北京,增加了北京的環境用水量,水環境大為改觀。但畢竟40多年來未對水系進行過徹底治理,20世紀80年代後經濟迅速發展,外來人口急劇增加,河湖遭到新的污染,有的河道成了臭水溝。湖泊淤泥深厚,據北京市水利部門的監測,淤泥累計達到230萬立方米。

北京水環境惡化的狀況引起了中央和市政府、市民的廣泛關注。1998年初在北京市人大代表會上,225名市人大代表聯名提出議案,要求治理城市河湖的污染。1998年9月26日,從治理北京心臟地區的六顆明珠——“六海”開始,城市水系治理拉開了帷幕。京城水系治理的目標是“水清、岸綠、流暢、通航”,這次水系治理為北京歷史上首次,規模之大、投入之多都沒有先例。

京密引水渠-——繼昆玉河後又一景觀河道

京密引水渠技術改造工程是解決北京城市供水的基本建設工程項目,全長112.7公里,成為京城供水最重要的“大動脈”。

據官方報道,1989年京密引水渠開始冬季送水,從此引水渠的輸水任務由季節性輸水轉變為常年不間斷輸水。但經過30多年的超負荷運行,京密引水渠已年久老化,而且大部分土渠衝刷嚴重,泥土大量淤積,影響了輸水能力。渠道損壞造成極大的水資源浪費。據1990年至1999年統計分析,京密引水渠的滲漏和蒸發損失率平均為23%,最高的1999年達到32.7%,進行技術改造已經十分迫切。技改工程完成後,渠道的輸水能力增強,可使十分寶貴的地表水資源得到充分的節約利用,每年可節水1億立方米。今年春天開始京密引水渠兩岸的綠化,設計方案是草和樹層次分明,京密引水渠已成為繼昆玉河、南護城河之後的又一景觀河道。

(資料來源:2014年10月29日 北京晚報)

然而據我們瞭解,京密引水渠在1998年前還是基本自然化的,現在已經完全人工化了。過去水渠旁是高大遮蔭的樹木,而今天筆直的河岸旁邊只有剛剛栽種的整齊劃一的小樹。現在的京密引水渠已經成為一條景觀河道,可以看到河道上面的條條遊船。常來此地的遊客對自然河道的消失普遍存有遺憾,而同時也對環境的整治表示理解。據説過去這裏沒有人管,十分亂,現在則好得多了。

11、頤和園

頤和園是京津地區生態環境最好的園林。我想,此次實習的最後一站設在這裏,就是要挖掘生態建設中的美,以及在美中尋找不足。

也許對於頤和園,本應該有很多東西要説,卻又不知從何説起。因為它,實在是太龐大太壯觀了,而其中又藴涵了太多的美,太豐富的思想和文化。每一個又都擁有太多的評論和讚美,我再説似乎顯得多餘。那麼就談一些背面的東西吧!

在頤和園的西堤上,一對中年夫婦談到自己對綠化的一點看法。他們認為,北京——包括頤和園——的綠化應該有自己的特色,應該在追求自然的同時創造出新意,而目前的綠化則顯得很刻意,千篇一律。

而在昆明湖西岸,我們又看到了所有人都不願看到的、讓人震驚的一個鏡頭:一根長長的管子,向湖中排放着黑黑的污水……那一刻,我們都沉默了。這類似的一幕,我曾經在青島的海灘上看到,然而作為湖,自淨能力又是遠不如海的。我不知道,在奧運會的契機下,大力推動頤和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關鍵時刻,那一根管子,意味着什麼。急功近利,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三、專題分析與思考

1、關於綠化

北大校園綠化

在《校園各功能區的綠化情況分析及建議》中,有關於北大校園綠化的一些思想。

根據校園綠化的原則,宿舍區應該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舒適,花草樹木品種豐富,適用樹形優美的常綠喬木、開花灌木,使宿舍區具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

教學區應該採用整齊式園林手法,樹木採用對植、列植或在建築物兩側栽植綠籬,在建築物前鋪設大面積草坪,點綴美觀的花灌木或栽植地被植物。忌栽飛揚花絮的樹木和易引起過敏反應的植物。教學區的植物綠化存在一些問題。如三教與五四體育場相鄰,中間僅有圓柏等矮小灌木及碧桃等小喬木 ,缺少噪音屏蔽帶,使得教學樓內正常學習受到很大影響。理教周圍主幹道兩側栽種的槐樹,易生蟲害,影響美觀,另外,理科樓羣周圍缺少喬木,略顯單調。

行政區作為學校對外交流的窗口,園林規劃佈局較好。喬木種類繁多,以雪松、銀杏、白皮松等樹形優美的樹種為主,以孤立樹的形式矗立在早熟禾草坪上,寧靜、莊嚴、肅穆,符合行政區景觀要求。美中不足的是,辦公樓前面的花壇花期已過,已經枯萎變黃,無人理會,與周圍景觀極不協調,有失觀瞻,建議及時更新,以保證花色常鮮。

遊憩區主要指未名湖周圍園林區。本區植物種類繁多,趨於自然生境,喬木、灌木、草本自然分層,樹木鬱閉度高,是休閒、娛樂、學習的好地方。

總之,我們在進行新的綠化建設時,要注意從植物本身特性,植物的精神內涵與景點、建築的搭配,實施的可行性,成本節約等方面綜合考慮。

(資料來源:_kan/)

人工化的自然與完全的自然之辯

有人曾經在網上發出這樣的感慨:“這幾年,北京在綠化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是感覺草坪太多了,樹太少了.而且隨着道路的不斷新建和拓寬,以前高大的行道樹很多都被砍掉了.夏天走在北京的很多大街上,都是無遮無攔的曬.對於一個城市來説,種草坪只是一時的美麗,就想女人塗的粉底一樣,只能獲得暫時的光鮮.而綠樹才能使一個城市由內到外的滋潤和美麗.所以,少來點草坪廣場,多來點森林公園哪怕是小樹林公園才好。” (資料來源:)

人工化的自然與完全的自然,可以説是一個討論了許久的問題,然而結論的得出又是那樣困難。

就如同校園裏一片片修建齊整的草坪,與那一叢叢自生自滅的雜草;就如同燕南園中那一株株車前草,任人踩踏而依舊旺盛;就如同那二月蘭、蒲公英,不需要澆水而繁茂生長;就如同靜園草坪中那讓人踩踏的馬邊草;就如同那剛到春天就發出新綠的早熟禾;就如同未名湖小島中的蘆葦……

草坪的功用究竟是什麼?是觀賞?是美觀?還是讓人充分與自然接近?人工養護的草坪,總是顯示出一分遠離塵囂的孤高與自拔,一個個旋轉的噴水口讓人對自然的力量產生懷疑,一台台自動化的割草機讓人對人的力量產生近乎怪異的崇拜。從小就習慣了“草坪禁止入內”的告示牌的我,總是對齊整的草坪敬而遠之。忽然就想起,坐在昆明湖南岸的草坪上吃午飯時,路人投來的怪異的目光。隱隱約約還聽到有人鄙夷的聲音:在草坪上吃飯,草坪不是要更髒麼?於是就想到了過去的自己,看到別人在草坪上野餐,總是義憤填膺……然而現在的思想卻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在踏入草坪時還總是有幾分猶豫和不安。是的,如果人總是被隔離在自然之外,那麼自然的妙處又該如何去體會?親近自然,同時保護自然……

一路上看到了很多這樣的例子。而有時自然的力量和其精密程度真是讓人歎服。燕南園草坪上,十幾種植物和諧地生長共存,蚯蚓的存在則為其創造了一個極其良好的生長環境。在雜草和人工種草同時存在的地方,總是雜草先於種草而綠。與自然界生命過程割裂開來的自然物總是顯得異常脆弱。在柳浪莊的野地中,生長有先鋒植物灰藜,作為一年生植物,它在一年中能長很高,對土壤產生很大的改良作用。3-6年之後,灰藜被其它植物取而代之,二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灌木、喬木等逐漸進行演替生長。在頤和園萬壽山上,有一個古代的水土保持工程。山體上建成覆瓦狀,從而加強雨水的下滲作用,減緩雨水的下流作用,這樣就可以起到保水和保土的作用。充分利用自然的特性為自然服務。在萬壽山上生長着自然條件下的側柏,以及其他一些自然狀態下生長很好的植物,而園林工人卻想把它們全部清理掉,在山體上多種一些草。然而不耐旱的人工草勢必需要更多的人工澆水,從而為喜旱的側柏提供了一個不利的生長環境,最後必然導致不利的生態結果。試圖人為改變自然的選擇,必將得到違背自然的選擇。

(這樣的和諧與完整,不正是我們所期待的嗎?這種統一的景色,不是正我們所尋找的麼?)

(資料來源:)

2、關於城市環境的整治

我們有一個責任,即不僅僅是仔細考慮美的含義,而且開放我們自己去體驗美並且遵循美的引導。這種人類特有的適應才能幫助我們同自然界發展一種倫理關係。

——l.k.奧斯丁

在我國許多城市社區及城鄉結合部區域,由於土地利用方式及人口日益增長的壓力,使得大面積裸露的土地受到長期的侵蝕和沙化,原由樹林植被被輕易伐棄;水資源短缺,垃圾、廢水處理系統不完善,環境污染加劇等情形在生態上個社區的健康生存發展帶來長久的、潛在的危機。另一方面 ,社區中舊有的建築街道、溪水及文化名勝等歷史文化景觀在社區的改建和新建中被輕易拆除、解體或毀壞。這顯然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不相符合。而在北京市,這樣的情況同樣存在。我們在北京西郊的實習當中,就見到了很多這樣的情況。

“首都城市現代化建設,要按照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正確處理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提高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促進人和城市、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努力開創經濟繁榮、生活富庶、環境優美的城市文明發展道路……”,中共北京市第九次代表大會報告給人們描繪出了一幅未來5年美好的藍圖:人均綠地面積將更多,空氣將更加清新,百姓的住房將更加寬敞,道路也將越來越寬廣,堵車現象越來越少……北京人居質量會變得越來越高。

市政府已經確立投資上百億元來打造“碧水繞京城”的美景,目前,許多昔日的臭河道已變成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場所。北京還將再投入54.5億元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河道整治,2014年市區將不再有臭河過市。萬泉河的變清應該是指日可待了。

北京市政府還確定了138項城市環境整治重點工作,即開展包括圓明園遺址公園搬遷騰退規劃、中央電視塔周邊整治規劃、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周邊地區環境整治規劃、頤和園周邊環境整治規劃、明城牆遺址公園建設規劃等重點地區環境建設項目的規劃設計工作。然而這種重點整治,實行起來似乎並不是那麼順利。

《北京晨報》2014年12月01日報道,“在北京大學西門外蔚秀園南牆和暢春園北牆之間,有條三四米寬的小衚衕,這就是簍鬥橋地區。這裏擠滿了私搭亂建的小平房,環境堪稱髒亂差。眼下,這裏成了拆遷現場,半年後,將建成一條寬闊、整潔的花園式新道路。簍鬥橋地區和它南面的西苑操場路,兩條小路才兩三百米長,卻集中了幾十家小商店、六七個髮廊,還有飯館、酒吧。環境髒亂,與北大校園文化氛圍極不協調。為此,北京市和海淀區兩級政府與教育部和北大共同努力,籌集整治拆遷費1.3億元。簍鬥橋地區拆遷範圍南到暢春園、北至蔚秀園、東臨頤和園路、西至簍鬥橋,涉及84户拆遷户、7198.06平方米拆遷面積和227名拆遷人口。目前,絕大多數人已經搬走了,昔日嘈雜的小街現在變成了拆遷現場。不久,這裏將建成寬10米的平整街道,配上綠化美化,簍鬥橋地區將變成簍鬥橋花園。”

眼下距報道時期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然而我們在實習經過的時候,簍鬥橋地區似乎還是描述中的情形,“寬闊、整潔的花園式新道路”似乎還在搖籃之中,這不能不説是城市環境整治工作中的一個欠缺和漏洞。只規劃不辦事,整治過程阻力重重,即使在首都北京也是如此,真是讓人有些寒心。

3、城市環境藝術的思考

從萬泉文化公園,想到了城市環境藝術。

人類從洞窟與巢居中走出來,築土構木,為自己的生存營造了棲身之地。工業化與科技革命為人類創造了大量財富,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人口、資源、環境等一系列問題越來越嚴重。面對嘈雜、擁擠、污染的城市,人們渴望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去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享受陽光的沐浴,為自己營造融入自然的新的生活環境。

矗入雲天的高層建築,蛛網般的高速公路,川流不息的車輛,瑰麗閃爍的城市夜景以及光怪陸離的商品櫥窗,給現代社會繪製了一幅變幻萬千的現代生活圖景。今天,與其説人們生活在自然環境了,不如説生活在一個無所不包的人工世界了。這個人工世界,雖然以自然世界為物質依託,但已使人遠離了原生自然,它啟發人們深思這樣一個問題:在工業社會的條件下、,能不能建造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解決日益緊張的土地資源,日益擁擠的交通,日益惡化的城市環境等新問題。如何維護城市的風景線,是城市發展中面臨的新問題。現代人工城市的環境空間,只有人工設計表現自然環境,寓自然於環境之中,才能使人類與環境和諧共處,才能建設人類美好的未來。環境藝術在創造人類現代生活的同時,也設計着人類未來的文明。

城市環境中,有許多方便人們生活、娛樂、交通而存在的硬質景觀以及植物綠化及各種水體等形態構成的軟質景觀。它們作為城市社會中功能性設施和工具的同時,構成了城市環境景觀的實體要素。此外,許多城市或城郊環境中存在着許多天然的景觀資源,如若公共藝術的設置與這些人工的硬質景觀、軟質景觀和非人工的自然景觀相協調、相組構,就將使純精神的公共藝術作品與其周遭環境因素(人工或非人工的)共同構成更大空間範圍和心理效應的公共藝術景觀,就可以使城市建築性環境、公共設施環境及自然生態環境的整體組構在發揮其服務功能的同時,更好地體現其藝術和文化的審美價值和人性化原則。

在環境藝術的生存與推廣中,不可避免地面對着人居環境及相關區域的生態平衡和生態維護的需求。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了一個旨在鼓舞和知道世界各國人民保持和改善人類環境的宣言,即《人類環境宣言》。宣言中強調指出,“……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須加以規劃,以避免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它從一個側面提示我們,對於大地環境經管規劃和較大型的公共藝術的推廣活動方面應當做到:

1、 樹立社會文化和經濟開發活動中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2、 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及景觀資源。

3、 反省和避免藝術規劃和創作活動中有礙於人類極其社會健康、幸福和可持續發展的行為狀態。

4、 明晰公共文化藝術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5、 確立公共藝術推廣與城市環境及景觀規劃間的協調與統合的原則。

客觀上,公共藝術在當代城市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的改造與維護中,正應該起到它美化環境、催發人氣、促進正確的生態觀念、協助綠色革命的部分作用。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自然環境和綠色生態系統遭到前所未有的毀壞和失衡,森林、綠地、濕地及地表水環境資源大量消失,成為威脅城市生存環境,威脅人類社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問題。因此,無論從維護人類社會宏觀生態環境的目的着眼,還是從公共藝術及其景觀的審美效應出發,都必須強調公共藝術與城市環境中綠色生態建設的密切關係,促使公共藝術在總體上與硬質景觀和綠色生態元素之間,達到平衡與和諧,從而達到優化和“軟化”城市環境的效果。

城市環境藝術,一種在選擇之中的進步與慰藉。

四、總結

一天的實習,學到了很多的東西。第一次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一草一木。忽然發現了很多理論知識在實際中的體現,一時間感到欣喜甚至不知所措。的確,城市生態學是一個十分需要從實踐當中汲取營養的學科,只有不斷實踐、從實踐中不斷摸索、進步,才能夠真正瞭解這門學科的真諦。而它所包含的範圍又是那麼的廣闊,它所帶來的影響又是那樣的深刻……

而在實習當中,也發現了許多以前所忽略的東西,有讓人愉快的,也有讓人不那麼愉快的。從學校東門的那條大路,到頤和園的昆明湖,留下了太多的回憶與思考。城市的環境,還有太多等待着改進,也有太多需要進一步的規劃和治理。而保存與整治,又是一種兩難的選擇。如何在存留作為文化古都的北京風貌的同時,在發展經濟和建設的同時,將北京的生態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則是需要引起很多思考的。而現在我能夠做的,只有把它們寫下來,在重新審視,在審視當中,獲得進步。而假如我的審視能夠引發哪怕一點點的進步,就是很感滿意的了。

參考資料來源:

1、現代環境藝術 邱長沛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

2、公共藝術的觀念與取向 翁劍青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

第四篇:京綠化隔離帶項目調研報告全文

北京綠化隔離帶住宅項目調研報告全文

在北京市加快綠化隔離地區建設的政策催動下,綠化隔離地區的房地產市場迅速形成,並很快顯示出這一市場的強大吸引力。從最近新推出的項目來看,由於綠化隔離地區的特殊性,使得這一市場中的項目具有一定的同質性;同時,由於區位不同,同為綠化隔離地區項目,也表現出了不同的區域特點。那麼,北京有多少綠化隔離帶項目?有什麼特點?未來走勢如何?

置業·政策

■物業類型:普通住宅為主

據不完全統計,除了離市區最近的綠化帶項目———太陽宮新區中有北京雙全房地產公司開發的商務、寫字樓物業外,北京市新近推出的約27個綠化隔離地區房地產項目都是居住類物業,且多數為普通住宅。

■價格特點:中低價位為主

在新推出的綠化隔離地區項目中,價格在4000元/平方米以下的項目只有3個,且均價都在3000元/平方米以上,同樣,價位在8000元以上的項目也只有3個,且最高價格為10000元/平方米。絕大多數項目價格集中在4000元至8000元/平方米的區間內,比例高達78%,且相對偏重分佈在6000元/平方米左右。不難看出,綠化隔離地區房地產項目以中低價位項目為主。根據偉業顧問的測算,北京現有的千餘個房地產項目,均價在每平方米7000元左右,而綠化隔離地區房地產項目的平均價格約為6000元/平方米,有價格優勢。

■社區規模:中等規模為主

在新推出的綠化隔離地區房地產項目中,除個別項目如山水文園達到100萬平方米、太陽中心達50多萬平方米等少數項目以外,大多數項目規模多集中在30萬平方米以下。這是由綠化隔離的特點決定的,其主要功能是區分城市中心區和城市邊緣區,首要任務在於綠化,因此綠化隔離地區房地產項目以小規模社區和中等規模社區為主。但超大規模社區也佔有不小的比例,這與邊緣地區的特點分不開。

■住宅建築:多層和板樓為主

綠化隔離地區處在城市中心區和邊緣集團之間,其特殊的功能決定了綠化隔離地區房地產項目身處在大片的綠地當中,環境好,適合開發容積率相對較低的產品;同時,綠化隔離地區的政策也限制開發高密度產品,因此,我們看到,近期推出的項目在樓型設計方面,以多層和板式小高層為主,包含多層和板式小高

層的項目更是佔到項目總數的85%。同時,低層低密度項目的比例也相對較高。這與目前城區項目以塔樓和高板為主形成鮮明對比,體現了綠化隔離地區項目低密度的舒適性。

■户型特點

綠化隔離地區房地產市場處在城市中心的外圍地帶,得天獨厚的綠化條件是吸引老人和小孩的重要因素,環境比較適合二次置業改善居住條件的客户,因此很多項目以開發適合三口之家、三代同堂的大面積户型為主。躍層、錯層、複式等特殊户型也是與老人同住的多口之家比較青睞的產品。例如地處朝陽區華威橋東南方向的“山水文園”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綠隔項目,在户型設計上,“山水文園”的三居有138、155和177平方米幾種户型,其中,177平方米的大三居最受歡迎。面積為180平方米、294平方米的躍層户型,銷售情況也很好。地處西四環的誠品建築也是如此。事實證明,北京綠化隔離地區房地產市場需要設計一些大面積户型,以滿足北京人二次置業的需要。

■區域分佈:東、西部居多

由於綠化隔離帶是環繞北京分佈的,因此,綠化隔離地區房地產項目也基本上覆蓋了城市邊緣所有區域。但由於不同區域綠化隔離帶的建設和保護程度不同,綠隔項目並不是均勻地分佈在城市邊緣,還是具有一定區域性的。目前綠隔項目的分佈,尤以東邊cbd及其輻射地帶、西邊四季青及周邊區域為主。東部如太陽宮地區的uhn國際村的部分用地以及太陽中心、太陽新城等項目都屬於太陽宮綠化隔離帶項目;海淀區四季青鄉緊鄰西山,又處在綠化隔離地區大面積的綠化中,發展潛力極大,眾多開發商看好這一區域,逐漸形成了以四季青為中心的綠化隔離地區房地產市場。

■綠化隔離帶地區房地產市場今後走勢

未來的幾年內,北京市將完成綠化隔離地區的建設,綠隔項目也將加快開發進程。同時,隨着邊緣集團的全面啟動,邊緣集團的供應也將大量的釋放,在需求沒有顯著突破的情況下,競爭壓力也將突顯。因此,偉業顧問市場研究中心主任李雪妍認為,今後綠隔項目可能會有以下幾個趨勢,以供買房人蔘考:

首先,低層低密度項目比例將會不斷上升。由於邊緣集團和郊區的競爭,多層和小高層的吸引力將有所分流,而環境優勢突出,開發低層低密度產品是將來的方向;其次,社區開發將更多地結合環境建設。今後綠隔項目主要賣點是環境,因此更多地開發商會在環境上下工夫,比如會出現結合高爾夫、主題公園、大型特色俱樂部等的社區。第三,户型向舒適型和特色型發展。過渡性的小户型會減少,而適合改善居住條件的舒適型户型將是主流,同時,會出現大量差異化產品,在户型細節上做文章,出現一些特殊的户型。

第五篇:鄉鎮綠化隔離帶建設五年成果報告

鄉鎮綠化隔離帶建設五年成果報告

各位代表、同志們:

我受鄉黨委、鄉政府的委託,向大會作××××綠化隔離帶建設五年成就工作報告。

五年來,鄉黨委、鄉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對人民負責的態度,藉助綠化隔離帶建設,加快了農村城市化進程,實現了全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五年的實

踐充分證明:只要堅持科學發展觀,上下一心、羣策羣力、不畏困難、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的共同目標。五年的綠化隔離帶建設,使××××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推動了地區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全面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下面,我從六個方面報告工作:

一、積極爭取綠化隔離帶政策,為實現我鄉農村城市化創造條件

抓住機遇,擠進綠化隔離帶規劃。1993年,市委、市政府為構建北京的綠色生態系統,在制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在北京周邊構築三道綠色屏障,稱為綠化隔離帶建設。到2014年,市委、市政府針對第一道綠化隔離帶地區建設進展緩慢、私搭亂建問題突出的狀況,決定將原計劃用10年完成的綠化隔離帶地區建設,改為用3到4年時間基本完成,並出台了《關於加快本市綠化隔離地區建設的暫行辦法》。這個政策適用範圍涉及北京周邊的6個區縣、26個鄉鎮和4個農場,起初我鄉並未被列入其中。

面對這一情況,鄉黨委、鄉政府經過深入分析論證,認為開展綠化隔離帶建設對××××的發展將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因為通過綠化隔離帶建設,不僅可以加快農村城市化步伐、實現產業的轉軌轉型、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而且還會給我鄉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提升鄉域的品質。為此,鄉黨委、鄉政府積極聯繫、協調有關部門,通過大量工作,最終使××*鄉進入到綠化隔離帶建設的規劃之中,全鄉9個村享受到了綠化隔離帶政策,從而迎來了××*鄉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

克服困難,組建開發公司。獲取政策只是我鄉綠化隔離帶建設“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如何發展、怎樣發展,成為擺在鄉黨委、鄉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在當時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組建成立了“北京××××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具體負責全鄉的開發建設工作。在鄉黨委、鄉政府的領導下,開發公司不負眾望,在缺資金、缺人才、缺技術、缺經驗的情況下,以超前的思路和意識,充分利用一切機會,積極爭取政策支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全鄉可持續發展開闢了廣闊空間。

吃透政策,創造可觀收益。按照“打造安全穩定、文明和諧××*,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以高度的前瞻性和超前運作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以產業整合、產業轉軌和體制改革為基本點,靠政策引領全局,推動開發建設。根據我鄉實際情況,合理調整全鄉控規,精心規劃設計,做了多種方案,組織了幾輪招投標,請專家反覆論證。經過各職能部門反覆討論、審核,多次疏通,將市規劃院已經規劃好的新村住宅控高由18米審批調整為45米,同時改變了××廣場、康達商區的用地性質,並將其控高由24米審批調整為45米,增加了土地利用價值和含金量,提高了住宅、產業用地的容積率,為項目銷售、產業用地合作創造了條件。

××*鄉人口結構複雜,居住人羣多樣,導致人户分離現象嚴重。為此,多次向市、區各相關委辦局提出申請,爭取解決我鄉人户分離問題。經過一年多不懈的努力,四上市長辦公會,為我鄉爭取到了人户分離建設指標15.42萬平方米,並在市發改委審批立項處於停頓的狀態下,取得了新村三期立項,將5.2萬平方米的商品房指標直接轉入新村一期“××××”,在“8.31”大限前完成了出讓手續,省去了中間一系列手續的報批時間,使“××××”銷售時間提前了約一年。在開發建設中,吃透用足了各項政策,創造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顯而易見。

策劃方案,合理空間佈局。為了本地區的發展,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實現全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維護集體利益、確保百姓社會利益,在統籌考慮、對市場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先後策劃、研究、編制了××*鄉全案策劃方案、“2463”發展計劃和五大產業發展框架、d區概念性規劃設計方案等。同時,正在着手製定“集體資產管理辦法”和“企業騰退政策、綠化隔離帶集體土地騰退補償辦法”。制定這些規劃方案和辦法,兼顧了地區發展、開發建設、企業發展、產業轉型、安置就業、人才培訓等各個方面,將××*地區經濟發展的短期、中期、遠期目標有機結合起來,為地區發展提供了科學導向,為村鎮企業轉型轉軌創造了良好條件,為地區百姓就業、社會保障營造了空間。

二、經過五年綠化隔離帶建設,使全鄉經濟持續快速良好發展

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產業結構明顯優化。2014年,全鄉經濟總收入達79916.6萬元,比2014年增長42759.6萬元,年均增長23;實現利潤9980.8萬元,年均增長30.9;完成

税金1993.4萬元,年均增長38.3;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8201.4萬元,佔全鄉經濟總收入的47.8。一產比重下降為0.3,三產比重上升到66,第三產業在經濟增長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增強。非公經濟發展迅速,全鄉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集體企業逐步壯大、集體經濟實現轉軌。“十五”初期,全鄉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企業有經濟效益,集體

企業大部分以租賃為主,經濟效益低下。通過綠化隔離帶建設,將“死”資產轉變為“活”資產,變為現金。各村通過集體企業地上物拆遷,全鄉拆遷單位可獲得拆遷補償款8259.6萬元,截止到2014年2月,已按合同約定如期到位補償款7708萬元。合理利用拆遷補償款的村集體,幾年來已獲得豐厚收益。一批企業從無到有成長起來,其中北京××××房地產開發公司由最初借款50萬元成立,到今天通過市場運作方式,項目累計獲得資金約5.95億元,爭取各項財政補貼近3000萬元,上交税金1011萬元,交納土地出讓金6387萬元。企業自身也得到迅猛發展,目前企業儲備金已達到1457萬元,固定資產近700萬元,培養了一大批本鄉人才,成為全鄉的龍頭企業。××××物業公司得到長足發展,由最初只能承接農民新村項目到進駐“××××”,逐步實現與市場接軌,企業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國際文化交流公司,目前已經開始項目合作和各類策劃,積極開展文化領域的多種經營活動。××××建築公司由原來的小型基建隊改編,發展成為可以獨立完成高層建築和大型公共建築的專業建築公司。鄉集體企業依託開發建設,也產生巨大的聯動效應。

引進重點項目,增加集體收益。隨着綠化隔離帶建設的不斷深入,吸引了浙江中耀藥業集團、北京嘉銘房地產開發公司、北京鼎興開翼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樂成國際集團等一批符合地區功能定位、有影響力的企業,到我鄉投資建設。“2463”計劃順利推進,中華本草園的3-5項目已於去年開工建設;四個住宅小區已部分建成入住;古典傢俱民俗一條街、振中汽車服務一條街已初具規模,文化傳媒水系一條街建設開始提速;三塊產業用地中康達商區已開工;××廣場前期手續齊全,具備開發建設條件,今年按照功能定位,重點招商引資,發展文化產業;東盛廣場各項前期手續正在辦理。已經開工建設的b6區天籟村、樂成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和即將推進的康健藝術中心等重點項目,將為我鄉的集體經濟帶來良好的收益,同時對安置農民就業,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經過五年綠化隔離帶建設,使全鄉發展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

綠化美化成果顯著。五年來,鄉政府相繼投資1260萬元,在全鄉範圍內植樹15萬株,先後完成了“中華本草園”和“康健藝術主題公園”的綠化建設。投資420萬元,改善了綠化基礎設施。截止到2014年,全鄉綠化面積達到1800餘畝,完成綠化任務的78.2%,綠化覆蓋率由2014年的19%,增長為47.3%,人均佔有綠地達5.1平方米。綠化建設的突出成果,使××*鄉榮獲了“北京市綠化隔離地區建設先進鄉鎮”、“首都綠化美化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時任北京市委書記賈慶林來我鄉視察時,對全鄉綠化隔離帶建設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明顯改善。“十五”初期,我鄉市政條件簡陋,村與村之間多為鄉間小路,不僅給百姓的出行帶來了不便,而且也嚴重地制約了地區的發展。五年來,通過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爭取相關政策,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將市政天然氣雙向管路跨過通惠河接入南區,不僅解決了南區的熱源和氣源問題,提升了南區商品房品質,也為周邊的鐵路社區和雙惠社區帶來了福音,解決了困擾多年的用氣問題;建設了南區永久用電工程;部分實現了南區亮麗工程;先後修建了八條路和兩座橋,特別是南區的茶家東路及茶家東路橋,北區的褡白路及定福莊西路部分路段的修建,給鄉域內百姓的出行帶來了便利,為地區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鄉容村貌換新顏。五年前,××*鄉農村地區幾乎全部是平房,私搭亂建嚴重,就連鄉政府都沒有一個像樣的辦公場所。為了提升××*的形象,當時的鄉人大代表們多次呼籲,強烈要求改變鄉容村貌、提升百姓生活質量。五年來,在鄉黨委、鄉政府的領導下,在涉及拆遷、騰退的企業和村集體以及村民的支持下,全鄉共拆除違章建築3.5萬平方米;在沒有一分錢的工程撥款情況下,自籌資金建設了美觀實用的鄉政府辦公大樓;2014年,制定了《××*鄉綠化隔離地區集體土地騰退安置試行辦法》,先後完成了七次農民拆遷,拆遷面積6.17萬平方米,五年建設項目開工面積達62.54萬平方米,自建農民新村竣工15.1萬平方米,商品房竣工4.25萬平方米;與11個單位合作開發,開工面積37.19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8萬平方米。落實農民安置上樓房屋1238套,安置面積達到10.57萬平方米,支付個人拆遷補償款4330萬元。現在的××*,66棟樓房錯落有致,昔日的農田荒地和灰濛濛的平房區逐漸變成了現代化住宅小區、綠地和森林式的公園。

四、經過五年綠化隔離帶建設,全鄉農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2014年,全鄉農民人均勞動所得達到16831.2元,與2014年的8272元相比增加了103.5%,年均增長達到20.7。

增加勞動崗位,安置農民就業。通過綠化隔離帶建設,為鄉域內農民創造了工作崗位,合理安置了不同層次人員的就業。物業公司安置了本鄉農民近百人;國際文化交流公司也為本地區學業有成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平台;××建築公司、西柳小構件廠、天建林公司、東柳村塑鋼窗廠、定西村建築隊等一批企業,依託開發建設,在不斷髮展壯大的同時,也安置了大量本鄉勞動力。南北兩園的綠化建設,解決了189個農村勞動力就業。同時,積極運作,歷盡艱辛,申請保留綠帶內六家村辦企業,及綠帶外的三家企業,通過整改和創新,在將來,不但能解決我鄉大量的勞動力就業,還能為本地區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採取有效措施,確保農民利益。2014年,鄉黨委、鄉政府按照“全鄉統籌確權確利積極流轉保障收益”的總體思路,經過深入研究,制定了《××*鄉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實施方案》及《實施細則》、《分配方案》等一整套文件。歷時兩個多月,在農民自願的前提下,圓滿完成了全鄉11個村1840畝土地、1778户3107名農民的土地確權工作。確權對象簽證率達到100%。通過確權,使農民每人每年可以從土地中獲得從504元到1124元的收益。此次土地確權,以集體承租的方式讓利於村、讓利於民,兼顧了方方面面的利益,使××*鄉經濟建設順利開展,村集體和確權人滿意。同時,在拆遷農民回遷入住新村時,鄉黨委、鄉政府又出台了“農民轉居前免交物業管理費”、“入住新村的農民轉居前每年冬季補貼採暖費”和“向每户贈水、電、氣”等政策,五年來僅此三項政策鄉集體共計出資260萬元,使全鄉農民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綠化隔離帶建設的成果。

五、經過五年綠化隔離帶建設,為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開發項目前期手續完備。據統計,“十五”初期,全鄉的集體建築只有極個別的項目符合規劃,手續齊全,通過綠化隔離帶建設,我鄉共取得各類規劃許可證和合法證件73份,現在的××*鄉開發公司所有開發項目手續完備,符合國家各項規定。

農民變為了股東和經營者。在綠化隔離帶建設過程中,面向全鄉農民、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募股,先後成立了××××系列公司,這些公司都是按照市場規律運營的、產權明晰的現代股份制公司。每成立一個公司,都是為推動本地區發展提供服務,為培養本地區人才創造條件,以提升本地區經濟水平為目標。使每個農民都有機會成為股東,都能夠享受綠化隔離帶建設成果。通過參股,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了公司的股東,有的還成為了經營者和管理者,為產權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礎。

形成科學合理的審計程序。通過綠化隔離帶建設,在開發管理程序和資金監控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科學的體系。所有項目方案都要事先進行籌劃和研究,對市場深入調查,拿出可行性方案,上報鄉黨委、鄉政府論證審批後方可實施。每個建設項目,都採取“抓兩頭,帶中間”的辦法,事先以公平公正的招投標方式,操作過程中按國家法律法規和鄉黨委、鄉政府批示、公司的章程辦事,事後由第三方嚴格審計,通過審計後才能結算收尾,歸檔備案備查。科學合理的審計流程,為今後集體資產運營和資金管理創立了良好的模式,提供了參照的標準。

留下了一批優質資源。通過綠化隔離帶建設,形成了一批優良資產,為今後地區經濟發展和集體經濟壯大、社區管理服務、地區物業管理創造了硬件設施。

留下了集體資產:7100平方米的××*鄉政府辦公樓、1462平方米的開發公司辦公樓,是集體的核心資產之一;

“××××”1、2號樓2.72萬平方米公寓,每年可上交可觀的租賃收入;

“××××”3、10號樓2.55萬平方米公寓,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平台,將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

南北兩園可留下2.45萬平方米的配套,每年將產生可觀的經濟收益;

1442平方米的開發公司售樓處,不僅成為展示××*鄉的一個亮點,也可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展示窗口。

新村建設配套、商業用房、物業用房2.09萬平方米,社區配套用房充足,為今後地區的物業管理和社區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截至到2014年底,剩餘可銷售商品房1.3萬平方米,農民新村剩餘用房1.9萬平方米,同時預留2014多萬的農民轉居社會保障金,經濟效益可觀。

上述這些優勢資源為地區發展開闢了空間,為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鄉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條件,同時也為解決我鄉今後農民社會保障、就業安置等問題創造了良好基礎。

科學引領,制定文化產業發展戰略。2014年,鄉黨委、鄉政府站在整個地區統籌發展的高度,以科學的發展觀,進一步深化和提升了“2463”計劃,提出了“北區發展宜居商務區,南區發展現代文化區”的規劃設想,和在××*地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思路。經過大量的市場調研,多次與上級有關領導和專家溝通、座談,依託區位優勢、教育資源,策劃編制了《××*鄉南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方案》,確定了全鄉產業發展方向和實施策略,提出了更高、更遠的發展目標,將促使××*地區產業徹底轉型。把原來的一產、二產直接提升為文化產業,避免了產業發展中走彎路。通過召開專家研討會、企業聯誼會,廣泛宣傳,大力推廣,不但提高了××*地區的知名度,也極大地提升了地區的經濟品位,將使全鄉經濟發展躍上一個新層面。

六、展望“十一五”,建設時尚、文化、創意××*

過去五年,鄉黨委、鄉政府緊抓綠化隔離帶建設機遇,大力推進農村城市化建設進程,積極拓展產業發展空間,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全面進步,為××*鄉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面對“十一五”,鄉黨委、鄉政府抓住了××*歷史上又一次發展機遇,迎接挑戰。充分結合鄉情、區情和國情,迎合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不斷深化、細化和提升我鄉文化產業發展思路,確定了“重點發展動漫文化、中醫藥文化、文化傳播與交流、時尚消費四大類文化創意產業,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目標。未來的五年,我們要上下一條心,扭成一股繩,堅持“兩手抓、兩手硬”的方針,一手抓“2463”的硬件建設,一手抓文化產業的經營運作。全面落實“2463”計劃,南北兩園完成建設,逐步產生效益;四區開發以d區為重點,打造北區商務宜居區;六條街圍繞開發進程和地區產業發展要求,有重點地分步建設;三塊產業用地按照地區發展的功能定位逐步建設。文化產業按照“政府支持、企業運作、創造環境、突出重點、產業聚集”的發展原則,以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核心,通過企業開展資源合作、項目合作、搭建公共平台、資本運作、組建行業協會等方式,統籌城鄉,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地區形象,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和諧發展。我們要在兩年內建設產業園區環境,吸引企業入駐,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文化產業業態,同時打造一條產業鏈,帶動旅遊、觀光、經營業、房地產業等行業聯動運營,到2014年左右將園區打造成為一個集培訓、研發、策劃、展示和交流交易五大功能為一體,最具文化創新、最有吸引力、最具企業發展空間的高端產業聚集地。使××*逐步成為傳統與時尚並存,傳播與傳媒並舉的文化創意產業標誌性地區。

各位代表、同志們,回顧過去五年,我們倍感自豪,展望未來五年,我們充滿信心。全鄉綠化隔離地區建設任務還沒有完成,任重道遠,只要我們緊密團結在鄉黨委、鄉政府的周圍,緊緊圍繞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這一目標,勵精圖治,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區的百姓就能安居樂業。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