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勝利精神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6.06K

勝利精神心得體會多篇

勝利精神心得體會篇1

_年8月25日蓮香園社區黨支部組織社區自管黨員人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參觀了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_週年。

在參觀之前蓮香園社區黨支部還舉行了新黨員宣誓、老黨員重温宣誓誓詞的儀式,原社區黨委書記還現場發言。

紀念館總建築面積4350平方米,展覽面積2500平方米,由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論《持久戰》的發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平北游擊戰爭的開展和根據地的開闢、鞏固平北堅持冀中開闢平北、平北根據地的艱苦鬥爭、平北根據地的發展壯大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等八部分組成,展出圖片316幅,文物268件。

通過參觀紀念館,大家從不同側面、多個角度瞭解了當時全國抗戰形勢以及平西抗日根據地創建和鞏固的全過程;

重温了黨的光榮歷史,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的教育。

通過這次參觀學習,讓我感受到了軍民團結、保家衞國的強大力量,體會到了英勇鬥爭的偉大精神。這些退休老黨員們紛紛表示,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持社區的創建工作,為社區的和諧建設、為中國共產黨成立94週年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也要向他們學習,努力工作,為社區建設儘自己的最大力量。爭取早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勝利精神心得體會篇2

為學習領悟長征精神,進一步讓新入職營銷人員在工作中樹立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與立黨為公、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7月13日,股份公司內訓師、銷售公司黨羣工作部黨務幹事李東濤同志與黑龍江、吉林省區新入職地聘人員共同學習“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走好今天的長征路”的專題黨課。

黨課內容主要從長征的背景、經過、意義以及長征所體現出的精神,以“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走草地過雪山”等重要長征歷史事件為線索,將紅軍長征的故事呈現給大家,使聽課同志在深刻感受這段偉大曆程的同時,也明確了新時期如何結合汾酒營銷工作實際發揚長征精神。

黨課中提到的長征精神:中國共產黨人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即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指戰員表現出的革命理想、對黨忠誠、堅定信念、不怕犧牲、艱苦奮鬥、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的革命精神和顧全大局、維護統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這正是新時期全體共產黨員及營銷人員所需的革命精神和高尚道德情操。

通過黨課學習,黑龍江與吉林省區新入職地聘人員紛紛表示,作為汾酒新時代的答卷人,每一名汾酒人都使命光榮,責無旁貸,大家將在以後的工作中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以更高的思想境界、更優的工作作風、更好的精神狀態,創出新業績、作出新貢獻,實現新目標,在汾酒復興發展的新時代書寫新的絢麗 篇章!

勝利精神心得體會篇3

偉大的抗戰精神還表現為堅強不屈的民族氣節。中華民族是温和敦厚的民族,我們歷史上也有光輝燦爛的時候,但我們對周邊國家不是強行征戰,而是“禮尚往來”。我們最先環遊大海,但我們的大船帶去的是交流與和平。但並是是説我們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我們民族是非常堅強的民族,是不畏懼強暴的民族,在歷史上曾經無數次擊敗強敵。漢代我們的先人們遠征塞外,確保了華夏大地的安全,建立起穩固的國家,明代我們多次打敗倭寇對東南沿海的騷擾。近代中國陷入黑暗,領導階級貪生怕死,但優秀的中華兒女一刻也沒有放棄尋找光明的道路。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遭遇的最大災難,最強的敵人,但中國人民沒有懼怕,在戰爭開始時,美國、英國、俄國等還在觀望時,孤軍作戰的中國軍民也沒有退宿。在抗戰最艱苦的時候,毛澤東同志寫了《論持久戰》一文,鼓舞士氣。歷時八年,犧牲的將士不計其數,大半個中國淪入敵手,但中國人民的抗戰沒有停止,狼牙山五壯士戰鬥到最後,縱身跳下山崖,冷雲等八位女抗聯戰士最後關頭投身冰冷的江中,東北抗聯在林海雪原上孤軍奮戰,敵人在殺害楊靖宇將軍後,剖開他的肚子,想看一看他究竟是吃了什麼在堅持,他們發現他的胃裏只有草根和樹皮!這是堅強的民族氣節在支撐。新時代的中國,

偉大的抗戰精神還表現在全民族的團結一心。中國共產黨萬里長征,到達陝北後召開“瓦窯堡會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立即得到全國各民主黨派的支持,也提到國民黨內部很多將領的支持。東三省淪陷後,東北軍首領張學良難以承受內心的傷痛,與西北軍首領楊虎城毅然發動對蔣“兵諫”事變後二人沒有奪取兵權,從此退出政治舞台。甚至終身監禁或犧牲生命。而共產黨更是放下了與國民黨十年的恩怨,共同一致對付外敵。國民黨也認清了形勢,與共產黨這個他們眼中的“心腹之患”攜手言和。至此形成了全民族同仇敵愾一致抗戰的局面。同時全國各族人民也動員起來,國內的階級矛盾,種族矛盾,軍閥之爭都弱化為次要矛盾,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戰。在上海保衞戰中,幾萬名工人一夜間退出日資工廠,各方支援物資、支援的人力源源不斷,日軍叫囂四日內佔領上海,結果四易將領,一個多月而不能實現。在太行山敵後戰場,敵人圍困沁源縣城,企圖從根據地內部開花,但沁源縣的人民羣眾把水井填埋、糧食藏起,人員轉移,讓日軍困在城中,最後邊戰馬也成為口糧,最後不得不退走。全國人民的團結一心,讓日軍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是人民羣眾的偉力讓抗戰取得了全面勝利。

抗戰精神還表現為對人類正義的堅守。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反法西斯侵略戰爭,是對人類正義的堅守。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奉行一句古語:“邪不勝正”。毛澤東同志把戰爭劃分為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而且堅信中國人民的抗戰 是正義的戰爭,一定會取得勝利。抗戰初期,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很大,敵人很快佔領我國半壁江山,一部分人悲觀絕望,甚至投敵,江精衞在南京建立投降政權,調轉槍口對準自己的同胞。但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民堅信正義的力量,選擇堅持抗爭,歷時十四年的艱苦奮戰,死難上千萬同胞,但中國人沒有退宿。中國共產黨最先打出抗戰的旗幟,在最艱難的時候又以認真冷靜的思維分析抗戰形勢,毛澤東寫出《論持久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的信心,指明瞭中國人民需要長期堅持的抗戰勝利道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更是以超人的膽略深入到敵佔區,建立起抗日根據地,任憑敵千變萬化的戰術,精良的裝備,無數次的掃蕩圍攻,都如同插入敵心臟的尖刀豪不動搖,開闢了兩個戰場,讓敵人腹背受敵,始終沒有建立起支撐戰爭的穩固後方。中國人民的正義戰爭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支持,很多國際主義戰士到中國與中國人民一同作戰,加拿大人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最後犧牲在這塊土地上。

總結抗戰精神,是為了不忘歷史,以史為鑑。“落後就會捱打”這個“叢林法則”,是野蠻法則,是人類應該擯棄的法則。但人類社會發展的今天,還是鐵的事實。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是和平崛起,將為人類的進步樹立一個嶄新的範例,同時也能讓我們自己遠離敵的侵略,保衞我們的國家和人民,保衞我們發展的文明成果。

總結抗戰精神,激勵廣大中華兒女,繼承先輩們敢於犧牲,敢於擔當,敢於戰鬥,敢於勝利的精神, 在和平建設的今天,擔當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時代大任,默默地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奉獻,為實現人民 幸福,民族振興的“中國夢”而 努力奮鬥。

勝利精神心得體會篇4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造了兩大革命精神。延安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昇華,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精神的繼承和發揚,是中國共產黨人全新精神風貌和崇高思想境界在那一時期的集中體現。紅巖精神則是中國共產黨在曲折發展中走向成熟的時代產物,是中國共產黨以全國性的政黨公開走向國統區的政治舞台的重要表現,是中國共產黨從“山溝”走向世界政治大格局的開端。紅巖精神與延安精神具有同一性和繼承性。

首先,它們都是我們黨一貫指導思想和宗旨在這一時期的具體表現。它們的本質都是共產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它們都是我們黨在政治上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黨在幼年時期,曾犯過右的和左的錯誤,脱離實際,脱離羣眾,所以屢起屢僕,屢仆屢起。遵義會議以後,我們黨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才有長征的勝利,才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才有延安精神的形成。周恩來等到重慶,帶來了延安精神,帶來了實事求是的作風,特別是克服了黨在白區工作中的一些錯誤,模範地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團結了大後方的大多數羣眾。我們黨走向成熟,其中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團結多數,統一戰線”。因此,紅巖精神是黨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現,是對延安精神的繼承。

其次,它們雖同時產生於抗日戰爭這個特定的歷史階段,但所處的具體環境又不同,這就使得紅巖精神較之延安精神既有共同的時代特徵、精神實質,又有具體內涵和獨特個性。延安精神產生在抗日根據地,而紅巖精神則產生在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城市。在這既是染缸又是虎口的重慶,要“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沒有堅強的無產階級黨性是絕難做到的。這就決定了紅巖精神所獨具的鮮明個性,是中國共產黨在適應城市政治鬥爭,在應對城市複雜環境中加強黨的建設,抵制各種腐朽思想侵蝕的過程中產生的。從這一角度講,紅巖精神所藴含的豐富內涵使其在當代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紅色文化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於血與火的革命戰爭年代,並延續至今,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體系。由於各個歷史階段的條件、性質和任務不同,紅色文化在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在本質精髓上一脈相承,在表現形式和載體上豐富多樣。革命戰爭年代孕育而生的長征精神是紅色文化體系中的光輝座標之一。

長征精神一方面繼承了八一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中諸如堅定信念、聽黨指揮、清廉為民、艱苦奮鬥、敢為人先、敢闖新路等優秀品質;一方面又啟迪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對形成內容完整、邏輯縝密的紅色文化體系產生了特殊作用。從途徑14個省,翻雪山過草地、斬關奪隘,與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隊殊死搏鬥,到啃樹皮、吃野菜,戰勝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飢寒傷病,長征將紅色文化中堅定信念的精髓予以發揚光大;從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路線,到與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活動作堅決鬥爭,長征將紅色文化中聽黨指揮的信條予以發揚光大;從長征伊始就明令“嚴格執行階級路線,不許絲毫損害工農羣眾的利益”,到高舉抗日救亡的旗幟,提出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張,我們黨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將紅色文化中清廉為民的宗旨予以發揚光大……可見,長征精神為建立健全紅色文化體系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發展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長征精神既是我們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動力,也是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支柱。

勝利精神心得體會篇5

清晨,我們踏着朝陽,伴着夏風。走上了前往盧溝橋的道路,很快,我們便乘車來到了盧溝橋。我們在盧溝橋上邊走邊欣賞着橋兩旁的眾多的,形態各異的石獅子。同時,我們也時刻牢記着一句話“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雖然説1937年7月7日那天的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中國的恥辱,但是那些抗日戰士的英勇的形象卻牢牢的刻在了我們每個人的的心中。當我們站在盧溝橋前,聽着那些有關於盧溝橋事變的故事時,我心中的烈火不禁熊熊的燃燒起來。

在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中,看着那一張張黑白的抗日照片和那一張張斑駁陳舊的書信,我彷彿看到了他們當時對抗日軍時浴血奮戰的場景。當看到那些叛徒對日軍投降時,我的心中燃起了憤怒的火焰,真恨不得衝上去打他們一拳;當我看到那些抗日戰士打敗了日軍時,我的心中不禁為他們鼓起了掌,豎起了大拇指;當我看到……

來到那些擺滿抗日戰爭時所遺留下的物品,我不禁感慨萬千:“唉!抗日戰士們啊!你們辛苦了!你們的那種英勇的形象和精神,將會永遠的停留在我們的心中,永垂不朽!”我繼續逛着,眼睛深深地被那些歷史所遺留下來的東西給吸引住了。走出了抗日戰爭紀念館,我們在他們的“面前”合了一張集體照,就當這是我們對於他們一種緬懷和紀念吧!

下午,我們來到了世界公園。這世界公園就彷彿是世界的縮影一般,裏面呈現了許許多多世界上的各個國家的標誌性建築。雖然,這些都是模型,但卻給我們帶來了視覺上的震撼。我們還觀看了世界公園裏的節目,十分的有趣,令現場歡聲一片,掌聲雷動。

就這樣,我們結束了一天的行程。而我的心卻還是始終燃燒着的。所以,為了我們更好的未來,我們一起努力吧!

勝利精神心得體會篇6

白居易説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毛澤東的長征詩詞藝術地描繪了紅軍長征的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讚揚了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藴含着中國共產黨人的萬般豪情壯志,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

毛澤東在長征時期一共創作了六首詩詞,分別是《憶秦娥·婁山關》《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長征》《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需要特別説明的是,這裏所説的長征,是指毛澤東本人所經歷的長征,也就是中央紅軍的長征,時間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

長征時期血雨腥風,紅軍處境艱險,毛澤東也是九死一生。然而,這恰恰刺激了毛澤東的創作慾望。1949年12月,毛澤東在去蘇聯訪問的火車上,對陪同前往的蘇聯人尼·費德林説了這樣一番話:“當一個人處於極度考驗,身心交瘁之時,當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的時候,居然還有詩興來表達這樣嚴峻的現實,恐怕誰也無法解釋這種現象……當時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我倒寫了幾首歪詩,儘管寫得不好,卻是一片真誠的。現在條件好了,生活安定了,反倒一行也寫不出來了。”

毛澤東長征時期的詩詞作品,每一首都有特定的時間地點和創作緣起,都有各自的具體內容。這裏主要是從共性方面去梳理它們的主要內容,從中感悟波瀾壯闊的長征和偉大的長征精神。

雄關漫道真如鐵

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暢談實現中國夢。他用《憶秦娥·婁山關》中的“雄關漫道真如鐵”來形容中華民族的昨天和中國革命的艱難曲折。

長征是中國革命道路探索遭遇重大挫折之後的鳳凰涅槃,是中國革命漫漫征途的重大轉折,是中國共產黨人奮鬥歷程的沉重一頁,也是中國革命史的輝煌 篇章。當然,我們不能要求詩詞作品像紀實文學、像電影或電視連續劇那樣全景式地呈現長征的整個過程或者各種細節。

毛澤東以真實的感受、開闊的視野、浪漫的情懷、深厚的功力譜寫了光輝燦爛的長征詩篇。這些作品生動形象地反映和再現了長征波瀾壯闊的鬥爭生活,如攻打婁山關,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戰勝千里雪,翻越六盤山,“切尾巴”戰鬥,等等。

毛澤東的這些詩詞的確是英勇紅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苦難輝煌的真實寫照,是眾志成城、不怕犧牲、前赴後繼、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的高度濃縮,為我們深入解讀長征和長征精神提供了鮮活教材。

踏遍青山人未老

毛澤東來自山區,與山有不解之緣。他有不少作品以山為題,寫山的詩句則更是不勝枚舉。長征詩詞中,毛澤東描繪最多的也是山,比如婁山關、五嶺、烏蒙山、岷山、崑崙山、六盤山等。

毛澤東以山記史,以山言志,以山造境。山的深沉,山的堅韌,山的博大,與他的詩詞渾然一體。最典型的就是《十六字令三首》,他把山寫得瑰偉雄奇,絢麗璀璨,流動迴旋。

?十六字令三首》其一:“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毛澤東用誇張手法突出山的高度,反襯紅軍飛越高山的英雄形象。在這裏,山是客觀的,是審美的對象,更是征服的對象。

?十六字令三首》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毛澤東化靜為動,強調山的宏大。他把羣山比作洶湧澎湃的巨浪和奔騰廝殺的戰馬,宛如滾滾向前的革命洪流。在這裏,山是主觀的,是主體的形象,是審美的聯想。

?十六字令三首》其三:“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山把天捅破了而自身完好無損,天塌下來有山頂着。山,無私無畏、無堅不摧,真可謂是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山,頂天立地,勇於擔當,儼然就是救國救民的紅軍隊伍的化身。在這裏,山既是客體,又是主體,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體。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毛澤東詩詞中多次出現紅旗這個意象。比如,“旗號鐮刀斧頭”“紅旗躍過汀江”。紅旗是革命的象徵,既代表紅軍,代表紅色政權,又代表中國革命道路。毛澤東南征北戰,紅旗就是他的生命。

而毛澤東又常常把山與紅旗聯繫在一起。如,“山下旌旗在望”“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不周山下紅旗亂”“頭上高山,風捲紅旗過大關”,等等。

山加紅旗意象是毛澤東長期革命生涯的真實寫照。毛澤東為了追求知識走出韶山,為了思索救國救民真理而登臨嶽麓山,為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而引兵井岡山。毛澤東的人生道路是從山裏走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成功之路是在山裏尋求到並延伸出來的。

長征時期的《清平樂·六盤山》中也有山加紅旗的這個意象,“六盤山上高峯,紅旗漫卷西風”。中國革命的紅旗,從井岡山一路打到中央蘇區,又打到六盤山上,不但沒有倒,反而更加鮮豔奪目。在六盤山上迎風招展的紅旗,昭示着萬里長征的革命性質,也是紅軍戰士革命意志的藝術再現。

堅定執着詩言志

“詩言志”是毛澤東的一貫主張,也是他的創作指南。詩詞不僅生動記錄了毛澤東一生的奮鬥足跡,也形象地寄寓了他領導中國人民救亡圖存、勵精圖治的價值取向與使命擔當,深刻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目標追求和理想境界。

長征所追求的直接目的,不外乎兩個:一個是徹底擺脱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圍剿;一個是迅速北上奔赴抗日前線。毛澤東長征詩詞中,有兩句詩恰如其分地表現了長征的這兩個目的。

第一句是《清平樂·六盤山》中的“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蒼龍,本意是指凶神惡煞。毛澤東1958年在《毛主席詩詞十九首》的批註中,對蒼龍的具體含義專門進行了説明:“蒼龍:蔣介石,不是日本人。因為當前全副精神要對付的是蔣不是日。”

很顯然,抵抗蔣介石是萬里長征的當務之急。不打破國民黨的軍事圍剿,紅軍自身難保,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是實現偉大理想的具體行動,直接抒發了英勇紅軍一定要戰勝敵人的堅強決心。

第二句是《念奴嬌·崑崙》中的“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崑崙山常年積雪。夏天冰雪溶化,會導致水災,危害中國。於是毛澤東決心倚天抽劍把它劈為三段。然後,“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還東國”原作“留中國”,1958年,毛澤東批註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民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

當時,日本帝國主義正在大舉侵略中國,而毛澤東在分配崑崙山時卻還能想到要照顧日本人民,這是何等的博大胸襟!“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天下太平和世界大同,是古往今來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當然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但是,只要還存在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這一理想就不可能實現。

?念奴嬌·崑崙》的寓意十分深刻。毛澤東想改造崑崙山,其實質就是要打倒帝國主義。1958年,他在解釋這首詞的主題思想時説:“崑崙: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這首詞的主旨廣闊而且重大,堪稱曠世罕見,塑造了一個立足中華、放眼世界、胸懷全人類、比崑崙山更加偉岸的光輝形象。

紅軍不怕遠征難

1936年,毛澤東接受埃德加·斯諾的訪談時,曾經深有感觸地説,“紅軍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橫渡中國最長、最深、最湍急的江河,越過一些最高、最險的山口,通過兇猛的土著居民的地區,跋涉荒無人煙的大草地,經受嚴寒酷暑、風霜雨雪,遭到全中國白軍半數的追擊——紅軍通過了所有這一切天然障礙物”。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攻堅克難是長征詩詞的一個重要內容。“西風烈”“離天三尺三”“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六盤山上高峯”“山高路遠坑深”等就是具體體現。長征路上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河都是一個個鬼門關,都是對紅軍的嚴峻考驗。

毛澤東勇於面對一切挑戰,他傲視萬物,藐視一切艱難險阻。“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別以為婁山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英勇紅軍一越而過。“五嶺逶迤騰細浪”,橫亙於南方數省之間的五嶺山脈連綿起伏,在毛澤東看來只不過是小溪流中翻滾的幾朵浪花,簡直是不足掛齒。

“烏蒙磅礴走泥丸”,山勢險峻、高聳入雲的烏蒙山,毛澤東也根本不把它當成一回事,充其量也就是在紅軍腳下滾動的小泥團而已,實在微不足道。“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紅軍到達六盤山,吃盡了苦頭,可毛澤東屈指一算也只有二萬里行程,實在很不過癮,感覺意猶未盡。

英雄羣像真偉岸

古往今來,以詩歌形式記載英雄業績、表現英雄行為、歌頌英雄品質、塑造英雄形象的作品不計其數。但是這些作品往往側重表達個人之志,抒發個人情懷,所謳歌的對象要麼是以個體形式存在的英雄人物,要麼是由個體英雄形象組成的集合。而毛澤東的長征詩詞卻自成體系、獨樹一幟。

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道:“毛澤東的敍述,已經開始脱離‘個人歷史’的範疇,有點不着痕跡地昇華為一個偉大運動的事業了,雖然他在這個運動中處於支配地位,但是你看不清他作為個人的存在。所敍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們’了;不再是毛澤東,而是紅軍了;不再是個人經歷的主觀印象,而是一個關心人類集體命運的盛衰的旁觀者的客觀史料記載了。”

毛澤東詩詞所表現的內容不是他個人的奮鬥史或征戰史,所塑造的形象也絕不是他本人的自畫像。他不是着眼於描述個體英雄形象,而是致力於塑造紅軍英雄的羣體形象。他們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共同的奮鬥目標,昂揚的戰鬥意志,剛毅的英雄性格。這一英雄形象頂天立地、光輝燦爛,具有排山倒海的無窮力量。

除《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專門頌揚彭大將軍之外,其他作品的主人公都沒有具體所指。長征詩詞所描寫的任何軍事行動,如攻打婁山關,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等,都不是個人行為,而是紅軍的統一行動。

毛澤東不少詩句中有“我”字,如“春來我不先開口”“我返自崖君去矣”“算人間知己吾和汝”。這裏“我”就是作者本人。但在長征詩詞的“而今我謂崑崙”“唯我彭大將軍”當中,“我”就不光是作者本人了,既是自我,也是我們;既是個體,也是羣體;既是作者,也是紅軍。

在“而今邁步從頭越”“紅軍不怕遠征難”“三軍過後盡開顏”“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些詩句中,已經看不到“我”這個字了。表面上“我”已然淡出,可明明又身處其中,只是不再作為孤立的個體存在。“小我”已經完全被紅軍隊伍的“大我”所涵蓋所替代,已經進入“無我”的境界。

毛澤東經歷了從“小我”走向“大我”,然後走向“忘我”,最後變成“無我”的過程。“詩言志”的中國詩歌傳統,被毛澤東昇華為“小我”與“大我”,“有我”與“無我”合二為一的全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