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三字經》精品讀書心得2021(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07W

《三字經》精品讀書心得2021(多篇)

《三字經》的內容包羅萬象,為我們講道德,論古今,有名人英雄和學習方法等,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更是文學的寶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字經》優秀讀書心得2021,更多讀書心得點擊“讀書心得”查看!

《三字經》優秀讀書心得1

有一本書,它深深影響了我,讓我從一個懵懂的小孩轉變成一名有知識、有思想的國小生。那本書就是——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別看這就短短的幾句話,卻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的意思是:人剛生下來都很善良,天賦也相近,只是後來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才會使習性的差距變大,如果對孩子不嚴加管教,孩子就會不再善良了。媽媽就曾經給我講過與這個有關的故事。

故事情節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個孩子,長得很可愛,媽媽總喜歡把他抱到鄰居家去玩。有一次,他無意中把鄰居家的一根繡花針帶回了自家。媽媽看了,説:“孩子,你真聰明,還知道把這個拿回來”孩子聽了,很高興。於是,他就養成了拿別人東西的習慣。長大後他成了一個小偷,還犯了大案,要被處死。在執行的前一天,小偷要求再見母親一面,母親淚流滿面地跑過來,小偷説要親一下母親,母親同意了。小偷湊上去,一口把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母親罵她不孝,他卻説:“媽媽,當我第一次拿別人家裏繡花針的時候,你能告訴我那樣做是不對的,今天,我就不會走到這個地步。媽媽,我恨你!”

我們小孩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接受家長和老師好的引導,就有可能走上歪路,變成一個對社會有害的人。這就是三字經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同學們要謹記啊!

《三字經》優秀讀書心得2

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經常聽到哥哥姐姐們的讀書聲,聽起來琅琅上口,問了媽媽,才知道他們讀的是《三字經》。

剛進入一年級,就趕上了學校開展“讀經典、頌經典”的活動,要求人人都要參與到活動中來,於是從媽媽的書架上隨手拿了一本彩色插圖帶文字,的《三字經》,藉着拼音和註釋我也讀了起來,誰知這本內容豐富,讀起來琅琅上口的書告訴了我很多感人的故事。

書中的“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意思是説: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哥哥吃。這種尊敬兄長和友愛謙讓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可對於家中“小公主”的我,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還不嫌夠,還想把所自己喜歡的東西佔為己為有,我和四歲的孔融相比真是自愧不如。所以我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尊敬兄長、友愛謙讓的孩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使我知道了玉不經過雕刻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皿。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知道做人的道理。

讀了《三字經》裏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也教會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優秀讀書心得3

以前有“三、百、千必讀”的説法,這的意思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三本書必須讀!

三字經的特點是三字一句,簡介明瞭。別看它簡介明瞭,可它的每一句都包含着生後的道理,比如第一句就很深奧:

人之初,性本善。

在儒家傳統當中,有三派説法。一派,孔子的説法。他的説法是什麼呢?就是後六個字“性相近,習相遠”孔子認為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太大,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距變得越來越大。這是孔子的説法。換句話説,孔子並沒有告訴我們,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孔子置而不論(意思是他不説),留個懸念。

一派,思想家、和法家有極深關係的荀子的看法。他認為“人之初,性本惡”。人的天性本來就是惡的這是荀子的.看法,他這個看很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因為我們看一個小嬰兒生下來,他餓了就要吃奶他會管母親很辛苦嗎?他會管母親有乳汁嗎?他會考慮母親是不是生病了嗎?都不會,他就要吃,非吃不可。人性從這個角度來看,談不上善良。

那麼《三字經》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誰的思想呢?是“亞聖”孟子一派的的思想。但卻不明確。孟子並沒有説過人之初,性本善”。他的明確意見是,人的本性向善。

我同意孔子的看法,因為人的本性是會變的,向孫悟空會72變一樣,有時候是善,有時候是惡……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優秀讀書心得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是説:玉石不經過打磨或雕刻就不能成為有用或有價值的器具。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懂得做人的道理。這句話出自《三字經》。

《三字經》是南宋學者王應麟編撰的,同《論語》、《道德經》一樣,都是中華國學啟蒙教育叢書,它是我的良書益友。裏面有“孟母三遷”,有“孔融讓梨”,有“女媧補天”,有“開天闢地”等很多精彩的神話故事和歷史典故。對我教育意義的是“孟母三遷”和“孔融讓梨”這兩個故事。“孟母三遷”這個典故説的是孟母為了讓孟子專心致致的學習,三次搬家,看到孟子不好好學習,剪斷了織布機上的布,這個故事不但讓我懂得了學習環境對學習有很大的影響,還讓我懂得了學習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恆。“孔融讓梨”

這個故事説的是孔融四歲時就知道了把大梨送給哥哥,把小梨留給自己,讓我懂得了尊敬長輩和尊敬兄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個人應該懂得的道理。

《三字經》句句押韻,讀來琅琅上口,便於我們記誦。從問世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三字經》是我們中國的國粹,它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海外,為我們中國人爭了光,我們為中國驕傲,為《三字經》驕傲。

《三字經》優秀讀書心得5

假期期間,老師佈置我們讀《三字經》這本書。爸爸説,《三字經》是我國的文化經典和精髓,閲讀它可以學習古文化,增長知識,增加涵養,從中汲取智慧。

《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曆史,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兒童啟蒙讀物,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户曉,膾炙人口。《三字經》只用三個字,就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是我閲讀《三字經》裏的一句話。這幾句講得非常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老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老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後回報自己的父母與老師。我有一個哥哥,上國小的時候就不好好學習,很貪玩。父母怎麼説他也不聽。現在,他看見他們原來上國小時的朋友,考上了知名的大學,我哥哥只考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學,他就非常羨慕。後來他一想,非常後悔,後悔上國小時沒有好好學習,沒有打好基礎。小時候,沒有好好學習,到了長大就後悔小時候沒有好好學習,現在學已經晚了,也不行了。所也趁我們還小,要好好學習,打好基礎,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才!

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它也告訴我們一個做人的道理: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為的。年輕人應該經常用這兩句話告誡自己一定要努力學習。《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我們要向這些優秀的古人學習,學習他們克服困難、勤奮學習的精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