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規劃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97W

第一篇:教育規劃心得體會

規劃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通過學習《教育規劃綱要》,使我對整個教育活動的開展有了更全面的認識。現就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提高了思想認識。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xxxx”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優先發展教育,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全面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把握教育發展階段性特徵,堅持以人為本,遵循教育規律,面向社會需求,優化結構佈局,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切實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保到2020年我國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寄託着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強國必先強教。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教育。經過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們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保障了億萬人民羣眾受教育的權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我們不斷深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規律的認識,得出了十分重要的結論。

一是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發展最根本的事業,必須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明確政府發展和管理教育的責任,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實現教育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充分發揮教育在黨和國家事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二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是教育事業發展的生機活力在改革開放,必須始終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和教育教學改革。四是教育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促進教育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五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在教師,必須緊緊依靠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規律辦學教學,不斷提高教師政治和業務素質,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

確了工作職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事業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充分信任、緊密依靠廣大教師,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要採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教師地位,維護教師權益,改善教師待遇,加強教師培訓,關心教師身心健康。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使教師成為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要加強學校領導者、管理者隊伍建設,加強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提高隊伍整體素質。要完善績效考核,發揚良好校風、教風、學風,形成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良好氛圍。

四是進一步增強了信心。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是關鍵。貫徹落實好《教育規劃綱要》是擺在全黨全社會面前的重大任務。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着力加強和改善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提出實施方案,加強領導,明確目標,制定措施,加大投入,及時研究解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羣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切實把《教育規劃綱要》貫徹好、落實好。要加強和改進教育系統黨的建設,健全各級各類學校黨的組織,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強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行風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作用。要充分調動全社會關心和支持教育的積極性,共同擔負起培育下一代的責任。要緊緊依靠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引導他們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揚優良教風,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全心全意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思路,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第二篇:職業規劃心得體會

職業規劃心得體會

時光荏苒,職業規劃的學習恍然就結束了。近段時間,通過學習職業規劃這本書,讓我充分認識到(內容來源好 範文網:)規劃好職業的重大意義。隨着經濟的發展,我國市場職業的選擇性範圍也越來越廣。所以定位好職業規劃對我們未來的人生至關重要。

選擇職業可謂是我們人生中的大事,因為職業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隨着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與之相適應的是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過去人們雖常説“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然而“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的古訓,卻又從某個角度詮釋了人們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對其自身的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自我定位、那我們該如何定位自己呢?1.瞭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根據社會的外來機會和威脅。制定一個自我分析,2.在擇業之前,必須要明確自己“想幹什麼和最擅長於做什麼”,整合自身的興趣、特長、專業或經驗,制定兩個或二個以上比較適合自己的就業目標。3.在制定目標時,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要藐視自己,分階段性進行,職位、工資待遇等等均應循序漸進。4.如果你真的感到定位無所適從,那你就根據你的興趣或愛好先“拜師學藝”,或先從業“普通工”(無需特殊要求的或作業簡易的工作,如剪線工、裝配工、送貨員等),或請家人、親朋好友當你參謀作定奪。古人云“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職業無貴賤之分。事事皆要有人為,行行都有狀元出。

二:正確擇業觀、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轉變擇業觀的意義在於幫助畢業生在遇到困難、挫折和衝突時,客觀地分析自我與現實,把遠大理想與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有效地解決思想矛盾,從而使自己保持積極、穩定、健康的心態,總結經驗,克服困難,達到順利擇業的目的。具體有以下方法:

(一)、 完善人才市場,健全市場機制。高校畢業生由國家包分配到自主擇業,這是國家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舉措。國家對分配就業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實行畢業生就業的雙向選擇,通過市場來調節人才供求。實現這種改革目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長期艱苦的努力。一方面高校要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聯姻,通過人才交易會、網絡就業信息庫、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係等為畢業生提供多樣化的求職渠道。另一方面,全社會要形成自主擇業的良好氛圍,建立和健全自主擇業的機制,形成公平、公正、公開的規範的人才市場,以利於人才儘快脱穎而出,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二)、 加強教育,轉變觀念。要開展深入細緻的教育工作,幫助大學生從根本上改變就業觀念。首先,要使畢業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市場需要與個體的職業理想常常有矛盾,這就使得社會為大學畢業生提供的工作崗位不可能使人人都滿意,畢業生要結合社會發展需要和自身特點進行職業選擇。老、少、邊、窮地區,艱苦行業,基層單位這些國家通過宏觀調控,鼓勵畢業生流向的地方,也許正是畢業生大展宏圖、建功立業的場所。

(三)、正視現實,調整心態。正確估價自己與就業市場,充分估計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與現象,增強自我調控能力,保持積極健康的求職心態。畢業生要充分地認識到,求職的過程實質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畢業生固然被用人單位挑選,但同時,用人單位也在被求職者挑選,供求雙方處在平等的地位上。如果在求職前就先入為主地把自己定位於弱勢地位,勢必在求職者心目中形成種自卑。我們知道勞動力是商品,是重要的生產性資源,只有通過市場才能提高使用效率,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凡市場總有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之分,在勞動力賣方市場上,供給者處於有力地位,而在勞動力買方市場上,處於有利地位的則是勞動力的需求者。就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而言,勞動力的素質普遍偏低,就業壓力大與高層次人才奇缺並存,這是不爭的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説,我國的勞動力市場特別是高素質的人才市場總體上還是一種賣方市場。正確理解這點對於大學生來説,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促進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努力學習、

全面發展,整體提高自身素質,使廣大學生真正成為社會需要的高層次人才;另一方面,社會給大學畢業生提供了眾多的擇業機會,那些真正有真才實學的畢業生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在求職中初試不爽的畢業生大可不必因此氣餒,甚至一蹶不振。

(四)、提高綜合素質,增強承受挫折能力。 首先大學學習不僅要注重能力培養,更要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要加強綜合素質的培育。實際上一個能力很強的學生,只是具備了自主擇業的基礎和前提,只有當他們具有正確的思想觀念、積極向上的態度、具有展示自己能力和素質的信心,才能成為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人才市場上的成功者。因此,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變消極等待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市場競爭是極其重要的。

在學過職業規劃後讓我對以後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憧憬、想法。特別是擇業、創業這二個方面。當然在校園裏要學好專業知識,課外積極參加社團活動、校外兼職。努力完善自身。在以後擇業可能會先選擇一份對口的工作,然後從基層做起,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在3~5年後,面對現實與理想面前。我能夠選擇,我會選擇靜修英語口語和國貿相關專業,進一步完善自我。在一定時機成熟後,我會選擇自己創業。在創業過程中肯定會有困難。但在學過職業規劃瞭解了自己的優缺點、定位好自己的職位後。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我相信我一定會更加自信。做的更好。

除非註明,本站文章均為原創,轉載請註明: 文章來自世界大學城

第三篇:旅遊規劃心得體會

關於對拉薩旅遊規劃的幾點思考

-------羅布扎西 通過對拉薩創建國際旅遊城市的戰略及行動計劃課程的學習以及專家的講解,本人對此項課程所涉及的內容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我認為把拉薩定位為一個國際旅遊城市是非常合理且非常有必要的,因為拉薩有這樣的優勢:首先是拉薩地理位置的獨特優勢,拉薩位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她有着國際性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拉薩市作為西藏旅遊中心,以其神祕、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吸引着海內外人士前來觀光、旅遊、登山、探險和科考。其次是獨特的宗教氛圍,拉薩1300多年的歷史留下了無數的文化遺蹟,其濃重的宗教氛圍給了人們一種能夠淨化心靈、洗禮靈魂的感覺,許多旅行者赴藏的最大願望,就是能親眼目睹古老的藏文化和久遠的宗教歷史。三是旅遊業作為拉薩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不僅能直接帶動賓館飯店、餐飲服務、交通運輸、貿易金融、民族手工業等服務業的發展,而且也能間接帶動農牧業和藏醫藏藥等

資源的開發與發展,同時通過大力發展農家樂、牧家樂等旅遊項目,能夠加快羣眾增收步伐,引導農牧民羣眾積極參與旅遊業。因此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對於促進整個拉薩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其它行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我認為拉薩市旅遊資源豐富,可以開發的旅遊產品類型多樣,如登山探險、冰川探險、高原度假、民俗旅遊、宗教旅遊、休閒旅遊、體育旅遊、科考旅遊等開發潛力巨大。

(一)大力提升旅遊產品的競爭力,建設一批品設施配套完善、服務檔次高的國際星級酒店,同時開發具有西藏特色的生態旅遊產品、高檔次和高品位的文化觀光產品、休閒度假旅遊產品等。

(二)以拉薩市優勢旅遊資源為基礎,突出藏民族特色、地方風格以及歷史文化特色,尤其要突出高原藏民族自然風光的特色,利用歷史、高原風光、風土人情和宗教文化,充分展示拉薩原始、神祕的自然景觀和粗獷、淳樸、好客的藏

民族風情以及獨特的文化底藴,樹立起區別於其他地域的旅遊形象和品牌。

三、通過對拉薩旅遊規劃這門課程的學習,我認為讓拉薩瞭解世界,讓世界走進拉薩應該是我們拉薩旅遊規劃的最終目的,我相信旅遊業能夠成為拉薩市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是因為它能夠帶動拉薩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得發展,而拉薩市也一定將成為世界熱點旅遊地之一。

第四篇:職業規劃心得體會

行動,而非反思

——看職業生涯規劃國際論壇資源課件心得體會

看完職業生涯規劃國際論壇資源課件後,我認為,不論是創業,還是職業,都是職業規劃的一部分。因為,不論是打工還是創業,都是人的生涯的一部分,創業更要職業化,才有成功的可能 ,下面是我的心得體會:

行動,而非反思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在做什麼事情時,行動是必須的。試圖確定我們人生的真諦通常會讓我們感到很無力。當我們期待某個時刻我們會突然能夠明白人生的時候,機會悄然擦肩而過。浴火重生的過程是一個腳踏實地行動的過程,而非簡單的紙上談兵”。

對於不同的對象,會遇到不同的事情,在校學生。在校學生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實際需求,對於這些需求的及時滿足,將會幫助學生克服發展與成才中遇到的困難。畢業校友。學生畢業是否適應社會,能否成才,會是對高等教育效果的重要檢驗。生涯教育應該考慮畢業校友的反饋和評價,合理吸納他們的意見。用人單位。用人單位是高校學生的輸出對象。他們對畢業生的評

價是衡量高等教育的重要指標,對生涯教育的方向和重點發揮關鍵的影響作用。每種職業都包含了幫助別人這一重要內容.幸福的生活也要求我們能夠服務於人.成功就在於我們能夠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得到樂趣.當我們“退休”的時候,如果能夠以一些新的方式去幫助別人,我們會感到更加幸福 .

我認為,職業規劃的第一步,是總結。總結自己的資金、資源、能力,先弄清楚“你”有什麼,然後才能確定你職業生涯的起點在哪裏,“你”的起速和加速度到底有多大。人生來不平等,等我們踏入職場時候就更加的不平等,但這不是抱怨的理由,它只是計劃的開始而已,後面的路還有很長

當我們用清單的模式列出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時,請謹慎的抬筆,將其中充滿不確定性和變數的項目劃去。因為這世界充滿變化和失望,所以,如果某項因素不在我們的控制範圍內,那請忘記吧。看一看,最後我們能確定的項目還有幾個。不過請不要失望,因為,大部分的起點在這時,其實相差無幾。成吉思汗起家的時候不過也只有幾幅生鏽的鎧甲而已。

當我們確定了我們真實擁有的一切時,是時候選擇一個方向衝刺了。南轅北轍的故事聽的多了,但千百年來仍然在不停地重複,如果我們選錯方向,最悲哀的是,我們連作別人的寓言故事的權利都沒有。所以,謹慎的選擇方向,確定自己能作説明,適合作什麼,這很重要。做一些必要的職業素質測試,是很必要。

選擇方向只是開始,龜兔賽跑也是向一個方向前進的,但最終贏得比賽的是烏龜。所以計劃是必要的。一個完整的職業生涯計劃包括:終極目標,長期目標,長期目標分解的短期目標,短期目標分解後的任務指標。而短期的任務指標包括,時間,任務(學習計劃、職業成長計劃)和質量。

職業生涯是需要不斷地個人成長支持的,所以職業生涯的任務也包括學習計劃和職業成長計劃兩個方面。而且學習和職業兩個方向的進步不可互換,任何一個短板都可能使我們的職業生涯倒塌。不要為一次進步為沾沾自喜,職業生涯的賽場欄杆遍佈,當我們跨越一個跨欄而大笑時候一定會跌倒在下一個欄杆面前,沒有意外。

有一句話説“日事日清,日比日高”。但人們都有惰性,所以當我們感到疲憊的時候,設置一個更高的目標,但不要告訴別人,這只是壓榨自己潛力的一種手段,當我們連續幾次沒有達標的時候,你是不是該調整一下狀態,讓自己更好的完成標準呢?

職業生涯是個很大的概念,不光包括職位的提升,還有個人能力、個人資產、個人幸福指標等等更宏大的願景以及整個家庭的概念。所以,看看周圍別的家庭都是怎麼生活的,他們的一生有怎樣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丈夫或妻子、父母、子女,從今天做起,善待他們,不要為了工作而忽略了周圍的人,那些人的生活才是你職業規劃的終極目標。

第五篇:十一五規劃心得體會

中國青年報:十一五規劃,從先富向共富轉彎

漫漫黃沙覆蓋着山川,貧窮的農民與他們的牲口一起擠在土房的屋檐下。沒有人家有自來水,也沒有商店賣衣服,只有用一股股的線織成的上衣和褲子。驢車走在泥濘的道路上,幾乎聽不到發動機的轟鳴聲。這是美國《洛杉磯時報》記者關於我國甘肅省黃羊川村的描述。就是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温世仁,一名台灣電

子業鉅子、優秀出版人,和他大學同學林光信,從2014年開始一起開展了一個大膽的實驗工程———以網絡帶動西部農民擺脱貧困的“千鄉萬才計劃”,並寄望成功的經驗可以複製到中國8億農民身上。

2014年12月7日,就在温世仁的實驗工程一切進展順利之際,他溘然長逝,他的工程遭遇了暫時的挫折。人們在緬懷温世仁,為黃羊川村扼腕歎息的時候,沒想到一個更大的“共富工程”將在全中國展開。

十一五規劃建議重點着墨社會公平

2014年10月,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十一五’規劃建議”)。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教授吳忠民評價“‘十一五’規劃建議”是我國從“先富”開始向“共富”轉彎,是一個執政黨的“窮人致富”工程規劃。換言之,中國共產黨將在未來的5年,將温先生的一個地方工程變成一個惠及每一個老百姓的國家工程。“比起以往的五年計劃,這次‘十一五’規劃更加註重社會公平。這是一個好的訊號,意味着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將從‘先富’轉向更為實際的‘共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思斌説。

王思斌認為,與歷次五年計劃相比,“十一五”規劃將縮小城鄉、貧富差距等問題提高到更高的戰略高度。從“積極促進社會和諧”、“合理調節收入分配”等字眼都可看出,中央下決心和大力氣解決目前出現的一些社會問題,讓更多人享受改革成果。顯然,以前一直倡導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理念,也將讓位於“效率與公平並重”,或“更加註重公平”。中國政府越來越意識到,機會均等和社會公平對於維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和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新的五年規劃就是從政策取向上,扭轉以往的社會失衡,使弱勢羣體受到保護,並有機會享受更多的社會福利。

事實上,從全國人大常委會提高個税起徵點,到近來官方在醫療、教育及社會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積極動作,種種跡象表明,中央將重點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更趨公平的利益均衡機制。從這次“十一五”規劃中更是可以看出,在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思路中佔據了20多年的一個重要命題———“先富論”,將在“十一五”規劃中轉變為“共同富裕”的主調,以縮小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扭轉社會兩極分化的趨勢。

而在經濟學家眼中,這一轉變表示國家更加註重經濟增長質量和收益分享。“經濟增長的收益有多少為普通老百姓分享,應該是考察經濟發展質量的核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曉晶博士説,“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全面貫徹落實科學展觀、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都説明國家已經注意到經濟增長質量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我們都説改革開放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多少,但是老百姓究竟分享了多少改革開放的成果呢?”張曉晶説,“在農村,因為交不起學費、醫療費而喪失教育、就診機會的現象非常普遍。”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到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從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到解決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都説明“十一五”規劃考慮到了經濟增長收益分享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以經濟增長分享考察經濟發展質量,是將來的方向。”張曉晶認為,“從這一點來看,‘十一五’規劃的進步意義舉足輕重。”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個時代的努力

“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1985年,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他的“先富”理論。

有評論指出,鄧小平所提出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在有着“等貴賤、均貧富”傳統的中國,在普遍存在“不患寡而患不均”心態的中國人中,是劃時代的振聾發聵之聲。在富民政策的指引下,發生了一幕幕艱苦創業、勤勞致富的生動故事。

躺在北京軍區總醫院的病牀上,來自河南的石先生就是故事中的一個主角。病榻之上,他雖然很痛苦,也有些孤獨,但是也摻雜着幾絲欣慰,因為他曾經輝煌過,富裕過,身患癌症才有能力到北京來求醫治病。他説:“因為國家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所以我們才敢去掙錢,才敢去發財。”

石先生的家在大別山下,通常的説法是革命老區,也是國家級的貧困地區。他和他的兄弟經歷過1960年前後的三年自然災害,他的哥哥一家就是在那次災難中餓死的。石先生16歲就到鄭州打工,在打工生涯中學到的一手泥工活,為他以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