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告白的讀書心得體會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7W

告白的讀書心得體會

合上本書之時,背上感受到了一陣徹骨的寒意。本書的內容就是圍繞着森日老師的女兒被學生渡邊與直樹害死這一謀殺事件展開的。本書通過了五個不同的人的告白來讓我們看到了圍繞這件事的人與悲劇。親愛的讀者,小編為您準備了一些告白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請笑納!

告白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

很久之前就看過電影,但那時實在不知道什麼,不知道那陰沉的色調講述的到底是什麼意思,直到最近聽説是個大黑暗,我才從學校圖書館借來看看。

修哉童年被母親拋棄,留下陰影,他想得到母親的讚美,於是努力參加發明比賽,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可是現在得到榮譽和去做了好事並不能引起媒體和大眾的關注,大多數人都只對“路娜希事件”等類似充滿強大感官刺激,讓人滿足偷窺獵奇慾望的東西才感興趣。好事不能引起母親的注意,那就用母親給我的才華做壞事吧,不加思考的拉上了“笨蛋”小直做“夥伴”,把年幼不懂事的愛美殺害。但這種充滿爆炸性的新聞也沒有引起母親的注意,於是他在學校安裝下炸彈,當然學校沒有爆炸,修哉也嚐到了惡果。

小直是個對自己充滿否定,又想通過某事追求確立自己不是失敗品的小孩,究其來源也是父母教育問題。修哉的話刺激了他,於是不甘當失敗品的他把醒來的愛美扔下游泳池。母親也刺激了他,於是不甘當失敗品的他把刀刺向了母親。

森口老師之前是想通過艾滋病病毒和同學壓力對他們進行報復,班級裏的同學果然沒有辜負他的期望,紛紛加入“表演正義”的行列,“不需要自己的理念,只要附和就好”“既能做好人又能發泄日常的壓力”這有什麼不好?但就如書裏借班長之口説出:“愚蠢的凡人忘記了自己並沒有制裁他人的權利。”

到底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件,父母家庭的影響不能忽視,其次是媒體的宣傳作用,就如森口老師所説,“為什麼要把路娜希事件給了特殊待遇,給某些孩子心中的黑暗面烙下了這樣的存在,煽動可悲的孩子們崇拜愚蠢的罪犯。”媒體有罪。

告白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

整本書最值得讓人稱道的是寫作手法。在故事推移中選取五個人來作為描寫視角,每一位作為描寫視角的主人公對於該事件的思考也寫的入木三分。

至於全書主旨,私以為有三。一,反思日本未成年人保護法對社會的危害性。作為選取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消極面來作為全書的背景以及框架,選題有新意。二,反思不健全的家庭環境對孩子人品塑造的影響。作者在書中提到過這樣一個論點: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比學校對孩子的影響大。書中的角色大都生活在殘缺的家庭環境中。主人公女老師是孤兒,學習能力強,能輕鬆勝任教師職業,故走上育人之路,但是並非十分熱愛這個行業,同時該老師也有些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學生都處於自己的掌控之中。雖然她的確有這個領導才能,以及不凡的洞察力,但是也被她的自大矇蔽雙眼。天才少年生活在單親家庭,有極端的戀母情結。

至於老實少年,則生活在標準的日本家庭,父親忙於工作,母親持家。母親希望複製其弟弟的成功模式,故對兒子期望值非常高,卻忽略兒子自身的極限,同時也忽視兒子的缺點,企圖掩蓋之。老實少年也有戀母情結。最終兩人都弒母,老師功不可沒。老師都利用了他們性格的缺陷。一言以蔽之,他們性格都有問題。三,該書反思三類老師,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學生身上的老師”。這樣的老師將學生塑造成老師喜歡的人,而非學生希望成為的人。表面上看到去老師很努力、很無私,其實他們很自私,他們很自私,他們只是希望在學生身上印證自己,希望得到別人的稱讚,他們喜愛學生的崇拜,喜歡家長的稱讚,喜歡領導的賞識,他們一意孤行,以為這樣對孩子最好,卻忽略學生最根本的需求。雖然我不是教育工作者,但是我認為教育應該像蘇格拉底“知識助產術”那樣,由老師來幫助同學們尋找自己的不足、自己的人生目標。學生的目標是學生自己的,而不是老師的,更不是老師未實現將其寄託於學生身上實現的,此理放置家長處亦可。女主老師看透了這一點,卻無法成為優秀的教師,拋開環境因素,私以為“要達至成功,看願意犧牲什麼”,她不願意犧牲,只完成分內事,自然只能是普通的老師。至於作為一名母親,置於生活複雜的洪流中,難以保全自身,意外難免,復仇或許扣人心絃,但讀後總有不安,法與情之間的碰撞,在所難免,但是由感情主導的復仇,已經喪失人的品質,迴歸原始本能。私作為旁人,道貌岸然,災難不在自己頭上時,總能保存着理性。

為女復仇的人談不上偉大,卻總有那麼一絲喜聞樂見的英雄主義。在正義無法伸張的時候,我們就需要英雄,沒有英雄來拯救我們,我們就自己變成英雄。看上去是一個美好的童話,現實會將它摔得粉碎。

告白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3

前幾天在微博上參加送書活動,得了一本日本推理小説《告白》,從拿到全部讀完大概花了一下午,連我這種看書極慢的人,都捨不得放下想要一口氣看完,的確是很抓人的一本書.很好看,看完的時候有很多話想説,後來又説不出來,但是答應了人家要寫讀後感,就不能言而無信.

故事講得是:一個四歲小女孩意外死在學校游泳池,雖然警察認定為意外事件,但聰明的單親媽媽(學校的女教師)非但查出了女兒死亡的真相,也找到了殺人犯a同學和b同學,並且對他們實施了報復的故事.

主角是個單親媽媽,四歲的小女兒被自己的學生殺死在游泳池裏,起因只是毫不起眼的一件事.女教師的復仇無論是從方法上還是從效果上甚至從道德觀上來説,我都覺得幾近完美.能夠做到這樣理智、清醒而果斷,着實不易.很多看完書的媽媽都説,贊同這個女教師的做法,我也一直以為單憑法律來制裁罪犯並不是最有利的方式.然而個人制裁這種行為從法律上來説,本身也是違法的.女教師的做法,不僅是對罪犯肉體上的懲罰,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報復,她的“告白”只是之後一系列結果的一個引子,這樣的女子是讓人敬佩也讓人覺得恐怖的.

説説殺人犯學生a和b,只是兩個不起眼的少年.都不滿十四歲,正如女教師所言,殺了人也不會被判死刑,頂多只是去勞教一下,對受害人家屬來説,又算是什麼呢?並且即使參加勞教,他們就真的能反省嗎?真的能感受到受害人家屬的心情嗎?

傷害別人的人不覺的自己在傷害別人.a不覺的自己殺了女孩有什麼問題,那只是他想要證明自己引起母親注意的的一個手段.b也不覺的自己殺死女孩有什麼問題,那只是他對於同學們長期欺負,被人瞧不起甚至被稱作“失敗作品”的一種強烈的反抗.不過,有句俗話説人在做天在看,不能不説女教師也好,a和b也好,都是冥冥中被一股力量牽引着採取了對或者錯的行動.

日本小説很多都喜歡用第一人稱,這本《告白》對人物心理的把握相當到位,作者在同一本書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殺人犯a和b,冷靜復仇的女教師,b同學的媽媽,同班級的女班長,其中尤其以少年犯a和b的心理描寫為甚.b同學雖然懦弱但一直很善良,被b的母親稱讚為善良的孩子.b母親是個要求很高很努力的人,但最終卻導致b同學殺死了自己的母親.b的母親會覺得很冤枉吧?對自己的兒子那麼好,一直那麼努力,為什麼最後會被兒子殺死呢?很多母親都不能理解吧.但看了這段描寫之後會覺得,b同學最後的舉動不過就是像穿好鞋要繫鞋帶一樣,太過自然和順理成章了.

a同學是執念派,這種少年估計國內不大會有.日本的文化教育出來的典型少年犯,偏執聰明高傲並且有強烈的目標感和自制力.要懲罰這種人相當不易,因為偏執,有自己獨立的世界觀價值觀認為即使自己是千分之一,也是唯一的真理.即使艾滋病毒也並沒有對他造成多大的危害.但是復仇女教師在最後扳回一局,狠狠將少年犯a擊倒.其實人致命的弱點都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別處.就像小時候聽童話説,妖怪把心放在別處,所以妖怪殺不死,要找到那顆心才能把妖怪殺死.

我本來不想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它有些陰暗晦澀,並且非常能夠抓得住讀者的心.但讀後兩三天,腦子裏反覆回想着這些人物和情節,覺得這實在是一本不錯的小説.看後能發人深省,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小説.

想當初看完東野圭吾的《白夜行》,恨不能向每個朋友推薦一番,但你若説他好在哪裏,我真的説不上來.只是看完全文最後的那一剎那,覺得這個故事就是這樣,作者已經將他發揮到淋漓盡致了,實在是愛不釋手,至今如此.

《告白》,聽名字像是愛情小説,但其實它是宗教意義上的告白.

是每個人在臨死前,對神父的懺悔,對人生的告白.

告白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4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題記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莉迪亞是家中的老二,是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作為中國人父親的黑頭髮和美國人母親的藍眼睛,這對夫妻對她寄予厚望,將所有注意力傾注在她身上,在她的屍體被發現後,家裏一直維持着表面的平靜終於被打破,最終一家人開始了新的生活,而莉迪亞自殺的真相,將會永遠埋藏在小妹妹漢娜的心底。

故事的背景是70年代的美國,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沒有世界名著那樣的波瀾壯闊,但它是如此的扣人心絃,這本書的感情是如此的力透紙背,就好像在一個明媚的秋天的下午,你剛睡醒午覺,帶着再好不過的心情,你拉開了房間的窗簾,然後你發現——陽光灑滿了房間。

也許我們這輩子不會遇到與種族有關的敏感問題,但就如書的封面上的那句話一樣——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有找尋過真正的自己嗎?

沉浸在題海里,因為覺得自己總有一天能出人頭地,參加各種補習班,一步一步走向父母給自己設定好的未來,沉迷網絡,試圖在虛幻的世界中尋找真實,在所謂的愛情裏糾纏不清,因為自已還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揮霍。或者是認為自己再也無法面對那一雙雙充滿期盼的眼睛,像懦夫那樣逝去。

我們到底忘記了什麼?

忙忙碌碌地過着每一天,自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偉大的理想並且要去實踐它,結果卻在現實中不斷迷失自己,辨不清方向,看不清前途,感受不到親情的温度,體味不到四季的輪迴……

我們被虛妄的希望拖下水,然後溺亡在希望的深淵。

站起來吧,捫心自省,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心靈的皈依。

我輕輕的合上散發書香的《無聲告白》,站在窗前,看着窗外滿眼的透着生命氣息的綠色,感受初秋的涼意,卸下一身的燥熱,此時,清風拂面,鳴蟲靜默。

告白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5

作為一個三觀不正的人,這本書的讀後感概括起來就是好嗨好贊……

雖然説森口作為一個老師,形象似乎顯得不夠聖母,正義感道德觀什麼的也有點崩壞,尤其是她的所作所為,牽連到了一些其他與事件無直接相關的人,並且對此也表現得冷血,但是這所有的一切,都掩蓋不了她的透徹。她的復仇固然是後續悲劇的推動力之一,但那也不過是犯了罪的人所理應承擔的,而罪犯是重來還是淪落,至少在森口這種程度的復仇來説,是很難被其左右的。

表面上看來,渡邊和下村似乎各種時運不濟命途多舛,苦難或者壓抑的成長過程造就了扭曲的內心。姑且這麼説吧,既不考慮是不是每一個苦難的少年都長歪了,也不考慮在何種程度上的苦難或者壓抑會造就何種程度的扭曲。重要的地方在於,少年們的心是纖弱剔透的,少年們的影是我見猶憐的。想要而得不到的讚賞是生命全部的意義,他人不能理解的哀愁是一切灰暗的源頭。於是兩個重度中二病患者的病情就這麼瘋長下去,為了一些正常人不可能理解接受的理由,受害者被奪取的一切不值一提。

既然做了這樣的事,由之而來的一切都該是自己承受的,這與罪犯是少年還是成人無關,給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從來不等於不用承擔。於是表面上似乎下村一次又一次想要重新走出來,卻總被各種巧合或者設計而再度打回泥沼,對於對少年犯有同情心的人來説,這些黑暗的巧合似乎顯得太刻意,像是作者執意如此。然而若是假設沒有這些偶發事件呢,假設沒有濺到下村身上的牛奶,也沒有寺田最後一次聲勢浩大的家訪,難道下村就能重新來過嗎?我們考慮他這期間的所有痛苦,有多少是來自於自己親手殺死了一個四歲小女孩呢?我幾乎沒有找到,他的一切痛苦幾乎都來自於可能感染HIV可能發病可能會死。這樣殘缺的人格、纖弱的小心靈,所能承受的一切,即便在他假想自己重新站起來之後,也仍然會是不堪一擊的空殼。更不用再多提他那個中二病成長的母親了,當然我並不認為他的現狀的主因是他母親的教養,少年情懷總是詩,這首詩太高深莫測,無人能解~唯一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除非他幸運地遇到某些神一般的契機,否則以事態的正常發展來看,不論是他所在的環境還是他自己的特質,都註定了他的淪落。而這一切,仍然是他自己造成的。

更不用講渡邊的情況了,他從頭至尾的勢態,都有如一把下落的尖刀,下落的尖刀不能用手去接。在北原和他談戀愛的時候,我幾乎時時都在為北原提心吊膽,果然悲劇了。

這個故事裏的人性真的很黑暗嗎?或者故事裏的情節發展真的很刻意做作嗎?至少我沒有看出來。成人尚且容易鑽入各種死衚衕,脱韁的少年們更是容易把不知所云的一些事情看作一切。我並不想把這個故事看作一些揭示啊反諷啊什麼的,人性是不是黑暗,社會問題是不是發人深省,母愛教養是不是值得反思,少年心理是不是需要關愛,這些在故事面前都顯得太不單純了,我覺得這只是一個講得很好,聽着很喜歡,覺得很真實的故事,標籤要怎麼貼完全就是個人的標準了。

其實我覺得書裏的逗比還是挺多的,比如我還是覺得,森口夫婦骨子裏都挺逗比的,認為自己是露娜希的北原也挺逗比,但是逗比人都挺好的。其實就像北原説的,森口並沒有審判懲罰渡邊和下村的權利,如果我三觀再正一點就好了……

還有森口開嘲諷的技能實在美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