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給《再説長江》配音有感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88W

準備紀錄片《再説長江》的配音作業時,我是很興奮的,早前就瞭解過李易老師的一些配音作品,能夠給李易老師曾配過音的紀錄片重新配音,我很激動,加上自己的聲音條件本身偏向渾厚類,於是這個稿件,我最開始能想到的處理方式就是模仿!

給《再説長江》配音有感

李易老師那渾厚而極富磁性的嗓音,不加修飾就很動聽。不過,倘若1982年大學聯考前沒人攛掇他考“廣院”,恐怕他也未必會走上靠“聲音”吃飯這條路。科班出身的他,對枯燥的理論和一些同行玩命的“傻練”很不以為然。他説:“我不反對練功,但我一般把精力放在‘聽’和‘看’上,使琢磨勁兒。播音需要多動腦子,而不是一味地‘吊嗓子’。有些人練功存在誤區,他們操着濃重的播音腔,對着牆‘慷慨激昂’。其實,聲音只是表達語言的一種載體,只要自然就好。音色好固然在表達上佔優勢,但表達的內容才是關鍵的。我覺得播音更多是靠感覺,因為現在的輔助手段完全可以幫你美化聲音,但感覺是美化不出來的。”

所以今天想借着李易老師的話,來談談配音過程中,我的一些創作感受。

一、對象感

對象感從哪兒來?對象感是“播音員主持人必須設想和感覺到對象的存在和對象的反應,必須從感覺上意識到受眾的心理——要求、願望、情緒等,並由此而調動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處於運動狀態。”

在這些概念當中,總是會覺得有些抽象,不好理解,而到我自己開始創作時,我逐漸發現。對象感其實就是需要我們把“聚光燈打到聽眾身上”,即結合稿件傳達需要,稿件傳播的目的、內在語,來分析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聽眾想聽的是什麼,由此決定我應該播的是什麼。

錯誤的想法是“我是播音員,我想怎麼播,就怎麼播,我的聲音好聽,我就這麼播”,這是我本學期所犯的錯誤,忽略了受眾的需求、稿件的目的和作者的表達內容,只沉浸於自己的世界,這樣當然不會有對象感。

二、播稿前如何尋找對象感

對象感是和稿件傳播的目的、內在語等緊密相關的。

首先明確的是在這篇稿件當中,我們的角色是一名給“遊客”介紹長江的“導遊”,也就是説,在這篇稿件中,我們的聲音體現形式,應該是“退居幕後”聲音往回走,注重講述的感覺,配合着紀錄片的畫面,給觀眾們介紹長江的厚重人文,神奇自然和長江流域人們的生存狀態!

其次,是《再説長江》這部紀錄片的配音目的,在我看來《再説長江》是一部以“長江為表,發展為裏”的紀錄片,即表面上是在講述長江的變化,長江二十年間如何的發展,而實際上是在講述中國在這二十年間的發展之迅速,變化之巨大!所以,聲音的表現形式,在講述的同時,又要有對於中國二十年間的發展鉅變的民族自豪感!此時,內在語就不言而喻了,每句話的內在語自然是有細微差別,但就整體而言,內在語是“中國發展迅速,未來可期!”

最後,《再説長江》是作為《話説長江》的續篇來播放的,因此也要滿足受眾的期待心理,綜上,在開始配音前,我們已經做好了聲音形式、情感基調和心理狀態的準備!

三、播稿中如何體現對象感

在做好準備後,進入稿件,開始根據稿件的具體內容,講述給觀眾,這樣就能完成最後一步——體現對象感!

單純在心理準備是不足以體現對象感的,實際的體現,正如李易老師所説還是要體現在聲音上!

首先是講述感,在《再説長江》中,想要配出講述感,首先是要明確,我們是配音員,不能搶戲,是在介紹長江,這就要求我們的聲音略微往回走,要氣息下沉,咽喉位置放鬆,讓氣息貫通,這時採用胸腔共鳴的方法,使聲音聽起來,有講述感,厚重感,歷史感。

其次是這篇稿件需要的“民族自豪感”,在剛開始處理這篇稿件的時候,我單純的去模仿李易老師的聲音,回聽的時候發現,給人聽感上會很差,整體聲音是非常消極,口腔扁平,聲帶緊張的,只注重形式,沒有想到聽眾的需求,沒有注重表達稿件內容。

再次去回聽李易老師的配音時,我發現,李易老師雖然氣息沉穩,聲音渾厚,但一開口,就一種積極的狀態讓觀眾感受到積極的播講慾望,澎湃的民族激情和自豪感,於是帶着這樣的感覺,這次我加上了提顴肌,讓聲音聽起來更積極,同時字音也更加明亮,更容易體現出稿件中的“民族自豪感”。

四、《再説長江》和我

錄製完《再説長江》後,我開始發現了一種新的練習專業的方式,模仿!最開始錄的時候確實是想刻意的去追求李易老師渾厚的聲音狀態,可能是聽得多了吧,在最後的幾遍中,真的找到了合適的發聲位置,但這裏所説的模仿不是指單純模仿聲音,而是通過模仿對方的處理,去了解這些播音大家的用聲方式,以及處理稿件的方式,這對初學者的我來説,讓我感覺是我這個階段進步最快的方式!

學習播音主持藝術專業,藝考兩年,科班三年了,這是一個始終讓我充滿新鮮感的專業;大二時期為了大三的專業方向發愁,課上當時有次作業,是錄製《再説長江》,老師先給播放了一下這部影片,當時就深深的被李易老師磁性、飽滿、渾厚、具有表達力的聲音給征服了。自那以後心裏也種下了一顆學習紀錄片的種子,而這次國小期作業,二十分鐘的語言量,同時講講我的家鄉,我第一時間又是想到了這部由李易老師配音的紀錄片——--《再説長江》。

五、配音中遇到的困難

配音過程中遇到了些許困難,語言篇幅量很大,很多,有個別的句子語義不通順,琢磨了很久才讓自己把真正表達的內核,讀出來;

配音時間過長,聲帶會出現疲勞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