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金匱要略學習心得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2W

第一篇:《金匱要略方論》學習心得

金匱要略學習心得

學習《金貴要略方論》有感《金匱要略方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著,是仲景創造辨證理論的代表作。古今醫家對此書推崇備至,稱之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治療雜病的典範。書名“金匱”,言其重要和珍貴之意,“要略”,言其簡明扼要之意,表明本書內容精要,價值珍貴,應當慎重保藏和應用。通過二年級下學期對《金匱要略方論》的學習,我感觸頗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應該説積累下來了不是文化瑰寶,在傳統文化中,一直閃着耀眼光芒的一顆明星,那就是“中醫”。中醫四大經典中,兩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麼?二、人與自然

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篇中這樣寫道:“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同時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發病。

三、治未病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中醫閃爍的一點就是治未病,不僅是要未病防變,還要已病防傳,一髒有病課傳變他髒,調治未病之髒,

這樣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機體功能恢復。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温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甘草乾薑湯方: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炮)

此病屬於虛寒肺痿仲景巧妙的運用僅僅兩味藥,炙甘草甘温補中益氣,乾薑辛温温復脾肺之陽。兩藥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陽以暖肺,因肺為氣之主,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中陽振,肺課温,寒課消,實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辯證論治

一 仲景在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篇提到: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瀉心湯方:亦治霍亂。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方中雖無止血之品,但本方卻有止血之功,瀉心湯主治因心火亢盛,不僅擾亂心神,且邪熱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紅目赤,心煩不安,口渴,便祕,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瀉火即可止血,大黃通腑瀉熱,釜底抽薪。芩、連以瀉心火,三藥苦寒直折其熱,火降血亦安。

二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逆,四逆湯主治。四逆湯方:附子一枚乾薑一兩半甘草二兩炙此病屬虛寒性嘔吐,而仲景卻沒有去止嘔,而從病因開始,治以回陽救逆。仲景從審因論治着手,

這對我們的臨牀實踐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六位臨川提供更多的治病思路

一黃疸病篇中 1 脾色必黃,瘀熱以行——告訴我們黃疸病也能夠先考慮脾,再考慮肝。

2 然黃家始得,從濕得之;諸病黃家,但當利其小便——告訴我們可以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療黃疸。

二夫諸病在髒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餘皆仿此。豬苓湯主治水熱互結傷陰證。而其方藥由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組成。全方無清熱之藥,卻可以清熱利水養陰。告訴我們當有形之邪與無形之邪相結合,宜治有形之邪。

七計量的準確性

一五苓散用量劑量澤瀉五兩:茯苓三兩:豬苓三兩:白朮三兩:桂枝二兩=5:33:3:2

現代實驗研究表明只有這個劑量配伍,才能更好的發揮利小便,發汗

的目的。

二甘草乾薑湯甘草四兩:乾薑二兩=2:1 重用甘草,可以延緩乾薑的

半衰期。

三麥門冬湯中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7:1 半夏:祛痰而不化燥,降

逆而不傷正。

四大黃甘草湯大黃四兩:甘草一兩=4:1 甘草:扶正祛邪,益氣和中。 結語:通過對《金匱要略方論》的學習,我對中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其中,王老師上中下三焦思想給予我很深的感觸。我會把這些寶貴的

知識帶上我人生的征程 。再次感想王老師的精心教導!

第二篇:學習金匱要略心得體會

學習金匱要略心得體會

起了標題後,突然想,為啥叫學習心得?

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釋一下:

“學習”,一是“學”,就是看書,學理論;二是“習”,就是練習,要實踐。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

“心得”,經過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並且經過總結後變成自己的,應該才能叫得到了。

就像讀書,不讀出來應該叫看書,讀書就應該念出來,是有聲調的,就像讀漢賦,四六句,讀出來時,抑揚頓挫,感覺特美。所以,我覺得這個心得當然最好是寫出來,因為寫的過程也是逼自己總結的過程,我就是這樣,呵呵。

回正題,看完胡希恕的傷寒論及金匱要略講座第一遍之後,這周開始,準備開始看第2遍。看了前幾條,明顯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所以,書,或者準確地説,經典的書,還是要多看幾遍才行,jt説看個10遍以上,我同意。不過他沒看到10遍就開課,呵呵,誤導的機率有點大,我是一個例子啦。

主要有2個心得:

1.要想理解中醫,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

2.有個故事:扁鵲治好了一個已死之人,人們説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華佗説:“餘非能生死人,因其自當生,餘使之起爾”,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這個人連自愈的能力都沒有,扁鵲也沒辦法。

適者生存,不適者就會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現在還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抵禦外邪或內邪的能力。

黃帝內經中講“正邪交爭”,也就是説有了病了,機體就會起來和疾病鬥爭。比如傳染病,沒發病的人不是沒接觸過,是因為他抵抗能力強,經過正邪交爭,人勝了。再比如太陽病,機體會想通過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機體的抗病能力夠,出一身汗,在你並不知道的情況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如果機體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會表現出一系列的症狀,這時候,不吃藥,是不會好的。也就是説需要我們幫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傷寒論裏每個方劑的作用,就比較容易一點。比如,太陽病要汗解,桂枝湯和麻黃湯,幫你把汗排出來;瓜蒂散證,愠愠不得吐,它幫你吐出來,等等。

2.中醫治病的最終目的:是使人的身體恢復平衡,包括生理和心理。

舉例説明,會好理解一些。

比如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遠一點點,地球就會很冷,可能就會變成冰河世紀,生物無法生存;近一點點,地球就會變得炙熱,生物也無法生存。就是剛剛好,才會有我們現在美麗的地球。

依附於人身體生存的細菌,如果被藥全部殺死了,或補的太多了,都會使人體生病;同樣需要有一個平衡。

早些年,吃的都沒啥油水,大多得營養不良的病;現在,營養豐富了,得的大多是富貴病,都沒平衡。

年輕時,只知道使用身體,不知道保養身體,老了必然一身病;身體不用不行,但一定要找到一個平衡。

人的體温也是這樣,高了低了,都不行。發燒了,要通過出汗把熱量帶出去,保持體温;出汗出多了,傷了津液,那就要健胃以生津,就像桂枝湯,解熱的同時也健胃,目的就是使身

體恢復平衡。

人體內水多了,停在不同的地方就會引起不同的病症,把多餘的水去掉了,變成不多也不少,病就好了。

大喜傷心,大悲傷肺,大怒傷肝;恐懼過度就會傷腎,思慮過多就會傷脾;所以,保持一個相對平靜的心態或使你的心情恢復平衡,不過悲不過喜,病也會好的或不容易生病。 囉裏囉唆寫這些,可能有些不是很合適,但意思我想應該能表達出來了。

第三篇:淺談學習《金匱要略》心得體會

09級中醫1班宋修發

(201402014122)

勤求古訓,博採眾方——題記

初次接觸《金匱要略》,那是剛進入中醫學院上中基的課上,那時僅僅是聽老師提起而已。當時覺得名字很獨特,並無更多的感謝。直到今年,期待已久的金匱課姍姍來遲。

請允許我先談談自己一段經歷。大學聯考過後,記得我小舅問我讀什麼專業,我説:“中醫學”,當時他説,中醫的人不止會陰陽、八卦、算命、還會跳神的!出於長輩我也只是笑笑就過了。剛進入中醫學院,我們接觸的專業課時《中醫基礎理論》,當時我們學習陰陽學説,下課後,我想起小舅的話,不知道中醫是不是像他説的一樣,神乎其神的。淺淺學習,當然不能下結論。

眨眼工會,三年級開始了,我們開始正式進入《金匱要略》的學習,半個學期的功夫下來,我感觸頗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應該説積累下來了不是文化瑰寶,在傳統文化中,一直閃着耀眼光芒的一顆明星,那就是“中醫”。中醫四大經典中,兩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麼?經過幾番查閲資料後,仲景是處在動亂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紹興)疫情嚴重。“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對這種悲痛的慘景,仲景目擊心傷。據載自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內有三分之二的人死於傳染病,其中傷寒病佔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傷寒論》自序)。於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脱人民疾苦的醫生。當時,在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做老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而張仲景竟盡得其傳。何顒在《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讚歎説:“仲景之術,精於伯祖”。真是青出於藍而甚於藍。

《傷寒雜病論》序中有這樣一段話:“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表現了仲景作為醫學大家的仁心仁德,這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名良醫,得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後人尊稱他為“醫宗之聖”。靜靜想想,牛頓説過: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過歷史亡失,並沒有把所有的歷史記錄下來,仲景之前除了《內經》外,應該還有不少很優秀的醫學著作。但是,內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個人才能才是他成為千古聖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後又有多少人能夠寫出像《傷寒雜病論》這樣的千古經典鉅著呢?屈指可數。

二、人與自然

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篇中這樣寫道:“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同時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發病,記得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世界主題,其實我們可以自豪的説:你們out了,幾千年前,仲景早就這樣要求我們了。仲景就是仲景!

三、治未病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中醫閃爍的一點就是治未病,不僅是要未病防變,還要已病防傳,一髒有病課傳變他髒,調治未病之髒,這樣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機體功能恢復。我想這還得以後到了臨牀自己慢慢體會才是。 淺談學習《金匱要略》心得體會

四、 用藥精、準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温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甘草乾薑湯方: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炮)

此病屬於虛寒肺痿仲景巧妙的運用僅僅兩味藥,炙甘草甘温補中益氣,乾薑辛温温復脾肺之陽。兩藥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陽以暖肺,因肺為氣之主,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中陽振,肺課温,寒課消,實乃培土生金之意。區區兩味藥,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五、辯證論治

仲景在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篇提到: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瀉心湯方:亦治霍亂。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方中雖無止血之品,但本方卻有止血之功,瀉心湯主治因心火亢盛,不僅擾亂心神,且邪熱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紅目赤,心煩不安,口渴,便祕,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瀉火即可止血,大黃通腑瀉熱,釜底抽薪。芩、連以瀉心火,三藥苦寒直折其熱,火降血亦安。仲景從審因論治着手,這對我們的臨牀實踐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六、老師

大學是知識的的殿堂,不過我發現大學也是很多老師離不開ppt的殿堂,之前兩年的學習,我發現很多老師都是離不開ppt的,説是照本宣科不好聽,不過真的很少聽見ppt以外,老師自己的思維,很讓我很苦惱。但是,我在這裏要感謝王老師,王老師就是一個上課有自己的理解方式,還有他經典的獨到見解的人。不止引導我們去入手經典的理解,告訴我們如何去看待編者的思維侷限,更是告訴了我們人生道路上的方法論指導。使我改變了對大學老師的看法。

結語:感想頗多,由於時間關係,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我想就把這些感想留下來,最美好的東西是需要我們慢慢去品嚐的,我會把這些寶貴的知識帶上我人生的征程 。再次感想王老師的精心教導!

第四篇:讀《金匱要略》“黃疸篇”心得

讀《金匱要略》“黃疸篇”心得

《金匱要略》是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雜病”部分,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歷代名醫無不在此深厚的基礎上去創新發展。書中系統總結了東漢以前的醫療經驗,以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學説為基礎,以病名為綱,將臟腑經絡病機和八綱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了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理論聯繫實際的論治雜病的專著,對後世臨牀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雖然説本科的時候有學習過《金匱要略》,但通過該學期老師的提點和同學們的交流探討,我深刻認識到學習《金匱要略》不單單對本科階段基本學科包括《中基》、《中診》、《中藥》、《方劑》的回顧與總結,而且在更高層次上培養出對臨牀上辨證論治、理論與臨牀相結合上有更清楚的認識,包括臨牀上理、法、方、藥與疾病緊密聯繫。激發我在學習中醫興趣的基礎之上,也幫助我逐步構建起中醫論治疾病的思維模式及中醫的理論體系。因本人才學疏淺,現對“黃疸”篇的部分知識點作簡要説明。

【診斷黃疸注意事項】:

1.要在自然光線下進行

2.要排除假性黃疸(血清膽紅素並不增加)

a .球結膜下脂肪沉着

b .大量進食含β -胡蘿蔔素較多的食物,

c.使用新生黴素,產生一種無害色素,

3.要知道隱性黃疸(血清總膽紅素在17.1~34 μmol/l)

一、病因病機、分類與辨證:

(一)、濕熱發黃

黃疸的形成與脾濕有關,“然黃疸所得,從濕得之”。強調了濕從火化是濕熱發黃的重要原因,為後世“無濕不作疸”之説奠定了基礎。“諸病黃家,但當利其小便”,因此在治療黃疸應該重視利濕。另外,濕熱黃疸的發病與血分有關,因此治黃疸應重視活血祛瘀。《金匱》原文裏“脾色必黃,瘀熱以行”,脾指病位,瘀指病機,意指濕熱鬱閉在脾,影響及血並行於周身,則能發黃。所以在治療黃疸病酌情加入一些涼血活血藥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療效。

綜合上臨牀黃疸既要重視利濕,又要注意祛瘀。

1.熱重於濕:身目俱黃,色澤鮮明,發熱口渴,大便燥結,舌苔黃膩,脈弦數。

臨證體會:辨熱與濕的偏重,關鍵在辨舌苔的黃膩與白膩,口乾思熱飲還是思冷飲,大便乾結與稀溏,脈數與否。本型治療的重點在於清熱利濕通腑,如果出現高熱要加強清熱解,防止向急黃轉變。

2.濕重於熱:身目俱黃,色澤不如熱甚者鮮明,頭身困重,胸滿脘痞,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滑。

臨證體會:本型的用藥重在化濕,調暢氣機不可過於寒涼,以免損傷脾陽。要注意防止向陰黃的轉化。

(二)寒濕發黃

屬於陰黃。《金匱》裏講的病機是谷疸寒化。陽明病腹滿,證屬陽明實熱者,下之必滿除病解。而腹滿下之如故,脈遲者,這是太陰脾寒濕證。脾為寒濕所困,不能消化穀食,所以腹脹更甚(應該是按之柔軟,與實熱拒按者不同);飽食之後,則氣滯不化,發生煩悶症狀;濕濁上逆,阻遏清陽,又可見頭眩;寒濕下注,影響膀胱氣化,故小便不利。脈遲無力,舌淡胖,皆虛寒的表現。辨證的關鍵在於脈遲,同是還應伴有舌淡、神疲、納差、頭眩、小便不利、腹滿或大便溏薄、苔白膩、色黃晦暗等症,與濕熱之黃而鮮明、心煩、口渴、溲赤者不同。治法應用温法,臨牀上可用茵陳理中湯、茵陳四逆湯、茵陳術附湯等,可以辨證選用。

臨證體會:本型治療重在温化健脾。在温中健脾同時,利濕退黃,慎用寒涼藥物,有出血傾向者,運用破血去瘀要注意出凝血時間,如有出凝血時間延長者,要慎用。

二、證治

(一)谷疸:

陽黃的谷疸,包括濕熱俱盛、濕重於熱、熱重於濕。多由濕熱藴結引起。茵陳蒿湯證是主要症狀,除有寒熱不食,食則頭眩,心胸不安外,還有腹滿,小便不利,大便祕結或不爽等症,其發黃特點是鮮明如橘子色。

臨證體會:茵陳蒿湯,應先煮茵陳蒿,後入梔子、大黃的煎藥方法,有利於提高療效。臨牀治療因方多屬苦寒之品,易傷胃,故中病即止,不可多服。另飲食應以清淡為主,不能勉強進食。

(二)酒疸

雖由於濕熱內藴所致,但其病機趨勢卻有在上中下的不同。如濕熱偏於上部,則欲吐、鼻燥;偏於下部,則腹部脹滿;濕熱不甚,邪在於中故心中無熱,神情安靜,語言清晰。從治療上説,主要是因勢利導,如鼻燥脈浮而欲吐者,是病勢趨向於上,當用吐法;如腹滿脈沉弦者,是病勢起趨向於下,當用下法。

(三)女勞疸

(1)女勞疸屬瘀血夾濕熱,症見黃疸反覆不退,腹脹滿,大便時溏或呈灰黯色,面色灰滯或面額黑,鞏膜黃染,牙齦出血,肝脾腫大,舌質有紫斑,苔白膩等。(2)用藥注意顧護胃氣,不宜空腹服用。

(四)黃疸兼表虛證: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通利小便是黃疸的正治法,如果黃疸初起,有惡寒發熱,脈浮自汗的表虛證,非內熱影響者,仍當汗解,宜用桂枝湯調和營衞以解表,加黃芪扶正以去水濕。

(五)虛黃

該證型的辨證要點,在於“小便自利”。由於小便自利,可知非濕熱黃疸。既然為虛勞,則應用補法。應該隨證選用具體的方藥。如黃芪建中湯、十全大補湯等。

臨證體會:脾虛黃疸,大多見於各型黃疸的後期,標誌着整體功能的衰退,治療重在扶正,兼去餘邪。防止向鼓脹、昏迷、嘔血等變證發展

轉歸:黃疸的預後轉歸,一般説來,陽黃病程較短,消退較易;但陽黃濕盛於熱者,消退較慢,應防其遷延轉為陰黃。急黃為陽黃的重症,濕熱疫毒熾盛,病情重篤,常可危及生命,若救治得當,亦可轉危為安。陰黃病程纏綿,收效較慢。總之黃疸以速退為順,如《金匱要略》指出:“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者為難治。”若久病不愈,氣血瘀滯,傷及肝脾,則有釀成癥積、鼓脹之可能。

預後:

一.護理措施

1、飲食調理:飲食有節,避免不潔食物,少食油膩肥甘,力戒酗酒.注意食療,依據中醫藥理論,選擇有益肝膽脾胃食物

2.精神調攝:保持精神舒暢,摒棄一切煩惱憂愁,

3.起居調理:要注意勞逸結合,黃疸初期以及重證病人,應卧牀休息;黃疸恢復期,要適當運動,以利於黃疸的消退。

二.預防措施

1.有傳染的黃疸及時隔離,以免傳染他人;

2.應注射甲肝或乙肝疫苗,以預防甲肝或乙肝;

3.避免使用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

4,要注意詢問病史,瞭解有關疾病,避免相關藥物的使用;

5.急黃病人必須做好及時的搶救準備;

結語:黃疸是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要臨牀特徵的病證。其病因主要為濕邪、疫毒。《金匱》裏分為谷疸、酒疸、女勞疸之分。濕從熱化,則為陽黃;濕從寒化,每成陰黃;疫毒所致,多為急黃;氣血衰敗則為虛黃。其病機①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②化源不足,血敗不華。病位多在肝膽脾腎。其辨證應首辨陽黃、急黃、陰黃、虛黃之型證。次辨陽黃的濕與熱孰輕孰重;陰黃應辨寒濕抑或瘀血。治療方面,陽黃應注意通利二便;陰黃應固護脾陽,補益氣血;急黃應清熱解毒,涼血開竅,並配合西醫搶救措施。

第五篇:讀《金匱要略心典》心得

讀《金匱要略心典》心得

王祥森指導:趙天才

(陝西中醫學院2014級中醫臨牀基礎專業研究生,陝西咸陽,712014)

清代醫家尤怡,字在涇,號拙吾,晚號飲鶴山人,江蘇長州(吳縣)人,精通醫術,善習詩文,著有《金匱要略心典》、《傷寒貫珠集》、《金匱翼》、《醫學讀書記》、《靜香樓醫案》等,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金匱要略》是東漢末年醫家張仲景診治雜病的專書,文辭精簡古樸,藴意深刻。尤在涇自幼習醫,治病皆法張仲景,屢獲良效。其對張仲景之《金匱要略》精究細研,“凡十易寒暑而後成”,著《金匱要略心典》,文精簡扼要,語句通暢,易於領會,切合臨牀,得到後世學習《金匱要略》者的認可和稱讚。筆者在通讀《金匱要略心典》後,體會到尤在涇在法張仲景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學術思想體系,滲透於《金匱要略心典》之中,分述如下。

一、尊張仲景之法,暢己之意

尤在涇自序:“《金匱要略》者,漢張仲景所著,為醫方之祖,而治雜病之宗也。其方約而多驗,其文簡而難通。餘讀仲景書者數矣,心有所得,輒筆諸簡端,以為他日考驗學問之地,非敢舉以注是書也。”徐大椿曰:“尤君在涇博雅之士,自少即喜學此藝,凡有施治,悉本仲景,輒得奇中。”由此可見,尤在涇無論在治學上還是在診治疾病上,均以張仲景之法為宗。如《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曰:“濕外盛者,其陽必內有鬱;濕外盛為身疼,陽內鬱則發熱。熱與濕合,交蒸互鬱,則身色如燻蒸。薰黃者,如煙之薰,色黃而晦,濕氣沉滯故也;若熱黃則黃而明,所謂身黃如橘子色也。”即是對原文“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薰黃也”所示之意進行闡述。他從濕家為病的表現挖掘張仲景之意,説明濕鬱陽閉為濕病之機,並對比發黃之象,以使張仲景之原文更加明瞭,明確陽黃與陰黃的區別。又如尤在涇對白虎加人蔘湯的註釋體現了其對白虎加人蔘湯主治原則的贊同,並從字詞中探究機制,體現張仲景本意,“中熱亦即中暑,暍即暑之氣也。惡寒者,熱氣入則皮膚緩,腠理開,開則灑然寒,與傷寒惡寒者不同。發熱汗出而渴,表裏熱熾,胃陰待涸,求救於水,故與白虎加人蔘湯以清熱生陰,為中暑而無濕者之法也。”尤在涇對張仲景用方之精確體會深刻,可從書中盡見。在對歷節的論述上,曰:“按,後《水氣篇》中雲:‘汗之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合觀兩條,知歷節、黃汗,為同源異流之病。其瘀鬱上焦者,則為黃汗,其並傷筋骨者,則為歷節也。”對歷節和黃汗之異同進行了比較,表明自己的觀點。

二、鑑別比較,探討疾病證因

1.對比歸納

尤在涇善於通過比類、對比的方式,對病因病機及證的不同進行歸納總結,使《金匱要略》原文明瞭易懂。如在《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中指出:“邪哭者,悲傷哭泣, 1

如邪所憑,此其標有稠痰濁火之殊,而其本則皆心虛而氣血少也。於是寤寐恐怖,精神不守,魂魄不居,為顛為狂,勢有必至者矣。經雲: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顛。此雲陰氣衰者為顛,陽氣衰者為狂。蓋必正氣虛而後邪氣入。經言其為病之故,此言其致病之原也。”此段論述引用《內經》原文,通過邪入陰陽的不同,與《金匱要略》中所提出的心虛血少,神不內守的癲、狂從病因和病機上分別言之,從不同的角度談癲狂之別,明晰簡潔,細加體會,即可知尤在涇醫學知識的廣博,能將所讀之書融會貫通,得其所要。

2.以脈言證

《金匱要略》中以脈論證較多,尤在涇從脈辨析,言證之不同,謂:“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痺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痺、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此段是從脈而論胸痺、心痛之部位、成因,他在註釋時曰“陽微,陽不足也;陰弦,陰太過也。”説明了胸痺、心痛脈象的意義,點明瞭胸痺、心痛的機制,後又曰“陽主開,陰主閉,陽虛而陰乾之,即胸痺而痛。痺者,閉也。夫上焦為陽之位,而微脈為虛之甚,故曰責其極虛。以虛陽而受陰邪之擊,故為心痛。”進一步説明了胸痺、心痛的形成原因;在《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中曰:“弦緊脈皆陰也。而弦之陰從內生,緊之陰從外得。弦則衞氣不行而惡寒者,陰出而痺其外之陽也;緊則不欲食者,陰入而痺其胃之陽也。”説明了弦緊脈之區別,從得之的內外及其表現徵象的不同加以概之。

3.注重辨證論治

(1)抓辨證要點,闡用藥機制

《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中有附方九痛丸,治9種心痛。曰:“按,九痛者,一蟲、二注、三風、四悸、五食、六飲、七冷、八熱、九去來痛是也。而並以一藥治之者,豈痛雖有九,其因於積冷結氣所致者多耶。”此註釋僅以“積冷結氣”4個字即點明瞭9種心痛的關鍵所在,説明處方用藥的針對性;對《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中大青龍湯、小青龍湯的主治,他首先提出:“水在陰者宜利,在陽者宜汗。”從病位的不同點明瞭治法之別:“大青龍發汗去水,小青龍則兼內飲而治之者耳。”後又曰:“徐氏曰:大青龍合桂麻而去芍藥,加石膏,則水氣不甚而挾熱者宜之。倘飲多而寒伏,則必小青龍為當也。”從藥物的性、味上言明兩方機制及辨證要點。

(2)方藥主治體現八綱辨證

八綱辨證是辨證的總綱,其中以陰陽為首要。尤在涇的《金匱要略心典》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辨證的特點。《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中的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註釋:“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邪在表也;不嘔不渴,裏無熱也;脈浮虛而澀,知其風濕外持,而衞陽不正,故以桂枝湯去芍藥之酸收,加附子之辛温,以振陽氣而敵陰邪。若大便堅,小便自利,知其在表之陽雖弱,而在裏之氣猶治,則皮中之濕,自可驅之於裏,使從水道而出,不必更發其表,以危久弱之陽矣。故於前方去桂枝之辛散,加白朮之苦燥,而附子之大力健行者,於以並走皮中而逐水氣,亦因勢利導之法也。”此段中以桂枝附子湯益陽驅陰,白朮附子湯行氣燥

濕逐水,説明桂枝附子湯對於陽弱陰盛,邪氣內持的“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適用,白朮附子湯對“大便堅,小便自利”,以衞陽弱裏氣不虛即表虛裏和之證適用。

(3)重組方功用,把握經方主旨

在《瘧病脈證並治第四》柴胡桂薑湯的分析中:“是用柴胡為君,發其鬱伏之陽;黃芩為佐,清其半里之熱;桂枝、乾薑,所以通肌表之痺;栝樓根、牡蠣,除留熱,消瘀血;甘草和諸藥調陰陽也。”從藥味組方的意義上講,此方具散風寒濕邪,通榮衞陰陽之功,以發散上行之藥為主,輔以清裏、化瘀之藥,通絡驅邪。尤在涇重點突出方意,藥物升、降、浮、沉的不同,體現了所治疾病的病機。再如《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中的桂枝龍骨牡蠣湯,引用“徐氏曰:桂枝湯外證得之,能解肌去邪氣,內證得之,能補虛調陰陽,加龍骨,牡蠣者,以失精夢交為神精間病,非此不足以斂其浮越也,”表明本方以桂枝湯為主調和陰陽,龍骨、牡蠣收斂固澀為方之主旨。從尤在涇對《金匱要略》的方藥註釋中來看,他對經方的把握準確,又可靈活變通為用。對藥物的使用上有“五臟病有所得而愈者,謂得其所宣之氣之味之處,是以安髒氣而卻病氣也”,使藥物的性味歸經以一言而總括。

(4)不拘於古人,取古糾古

尤在涇治學態度嚴謹,實事求是,對經典內容正確的予以繼承、發揚;錯誤的則根據事實進行糾正,對醫學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在自序中:“而其間深文奧義,有通之而無可通者,則闕之;其系傳寫之誤,則擬正之,其或類後人續入者,則刪汰之。斷自臟腑經絡以下,終於婦人雜病,凡二十二篇,釐為上中下三卷,仍宋林億之舊也。”尤在涇對“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欲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這%.句,提出質疑,“蓋仲景治肝補脾之要,在脾實而不受肝邪,非脾以傷腎,縱火以刑金之謂。果爾,則是所全者少,而所傷者反多也。且脾得補而肺將自旺,腎受傷不虛及其子,何制金強木之有哉!”指出可能為後世之人錯添註腳,編書者未審而收。在《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對“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除了陳述個人觀點,復引高鼓峯雲:“心下有水飲,格其心火不能下行,而但上衝頭目也。”認為其理亦可通解張仲景之意。

三、總結

尤在涇為一大醫家,他博古通今,曉諳世事,在疾病的診斷、治療上,涉獵內、外、婦等多個學科,為飽學之士。《金匱要略心典》為《金匱要略》的流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僅使字簡意深的《金匱要略》註釋得通俗易懂,且將其中深刻含義結合自己的心得體會展現於後人,發展醫學理論,不忘勘除謬誤,深究《金匱要略》內中精華,注重辨證論治,以整體觀的思想為指導,以求天人合一,此外他還重視疾病的標本緩急、標本虛實及疾病治療大法的運用,如因勢利導,攻補兼行等。《金匱要略心典》內容精深,值得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