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2學習時代楷模事蹟心得體會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34K

2022學習時代楷模事蹟心得體會

2022學習時代楷模事蹟心得體會1

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盧永根院士。他入黨70年來,始終堅守信念、甘於奉獻,教書育人,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矢志奮鬥。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信念堅定,永葆初心。1949年8月9日,年輕的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之後的日子裏,無論他是何身份,黨員的身份永遠高於一切,2017年年初,由於他長期住院,無法回單位參加黨支部活動,為了能每月交黨費、每月過組織生活。他向組織申請,在醫院建立“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每月黨支部成員把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科研最新動態帶到他的病牀前,他在病牀上堅持認真研究、學習。只有心中有信仰的人,腳下才會有力量。我們都應該學習盧永根院士的精神,向榜樣看齊,把對黨的忠誠植入靈魂,永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安於清貧,甘於奉獻。2017年3月21日,盧永根及夫人徐雪賓捐贈畢生積蓄合計880萬餘元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他們不但把錢捐給華南農業大學,還把身體捐給醫學事業。但是盧永根夫婦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傢俱,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簡易的家當已經陪伴了他們半個多世紀。在入院治療前,年過八旬的盧永根夫婦家裏沒有全職保姆,都是自己打飯或做飯。捐贈時的慷慨與盧永根平時生活的節儉形成鮮明對照。我們要以盧永根院士為榜樣,心懷家國,安於清貧,無私奉獻,為黨和國家的事業貢獻一生。

專注科研,教書育人。盧永根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水稻遺傳資源、雄性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堅持雙休日和假期照常工作,對於留學的學生,他都會找他們談心,告訴他們學成之後要回到祖國,為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是他對青年學生的告誡。他説,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要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為自己工作的動力。幾十年來他一直初心不改,教書育人,這樣的精神和情懷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盧永根一生永葆初心,不慕名利,用赤誠之心耕耘祖國大地。他安於清貧,無私奉獻,默默育得青禾,讓蒼生飽暖。他專注科研,教書育人,為中華留下了綿延不絕的教育啟迪。他雖然走了,但是他可貴的精神卻永遠激勵我們前進!

2022學習時代楷模事蹟心得體會2

近日,中科院原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時代楷模”稱號的消息傳回了他長期工作生活的廣東,在初冬的嶺南大地引發了熱烈反響。廣東各界,尤其是來自高校和農業農村系統的黨員幹部們,追憶着“布衣院士”矢志報國的初心,堅定了自己在新時代幹事創業的信心。

恰逢華南農業大學建校110週年,消息傳來,讓學習、工作於這所盧院士傾注一生心血高校的同學和老師們更添激動和感慨。“歲月更替,精神永恆。學習盧永根院士精神,就是要學習他的愛國情懷,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去;就是要學習他胸懷坦蕩,做一個純粹的、高尚的、大寫的人;就是要學習他一生勤儉甘願奉獻,燃燒自我的蠟燭精神;就是要學習他愛崗敬業,為人民的____的愛國情懷。”“長江學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少奎説。

“安於清貧,是盧院士一生的寫照;不忘初心,是盧院士終生的信仰。回望盧永根的奮鬥歷程,他愛國、愛校、愛民,堅定地繼承和發揚了‘丁穎精神’,一心追求和實現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科學家的崇高境界和遠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當作畢生的事業,傾注了全部熱情和心血,勇攀高峯而不慕虛名。”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2018級碩士生丁允賀表示,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他會努力學習老校長始終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需要聯繫在一起,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盧永根院士一生報效祖國,對祖國深沉的愛、對學科熾熱的情感,貫穿一生。生活中節儉樸實,是‘布衣院士’,畢生積蓄回饋教育事業,他以‘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的愛國情懷獻身農業科研和教育。盧院士的事蹟激勵着我更加努力,以盧院士為榜樣,踐行人民教師的光榮與責任。”談到如何將盧永根院士的精神與高校教師的工作實踐相結合時,暨南大學藥學院中藥及天然藥物研究所所長、全國模範教師高昊動情地説。

在日前剛剛結束的廣東省“時代新人説——我和祖國共成長”演講大賽總決賽上,來自華農外國語學院的輔導員黨林夕以《七十載黨齡的院士情懷 永不褪色的堅定信仰》為題,向大家講述了盧永根院士的故事,感染了現場眾多觀眾。“盧院士是我們華農人學習的榜樣,也是每一位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對於我來説,我將繼續講好盧永根院士的先進事蹟,讓他的精神成為弘揚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火種,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黨林夕表示,在講述院士故事的同時,自己也找到了值得為之奮鬥的人生方向。

作為一名奮鬥在基層的農業系統工作者,來自江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張文芝認為,身為農業系統工作者,在被這樣心懷家國、品德高尚、節儉樸素的學界泰斗深深感動之餘,更應該學習大師的奉獻精神,時刻不忘畢業時的初心,紮紮實實做好本職工作,更好地服務農民,服務農業,在農業基層平凡崗位上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與張文芝懷有同樣想法的,還有肇慶市農業農村局幹部李向陽。“對於我來説,作為奮戰在基層‘三農’工作一線的黨員幹部,我們唯有立足崗位,切實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作為,努力推動工作再上新台階,為‘三農’事業作出貢獻。”

2022學習時代楷模事蹟心得體會3

近日,收到上級單位通知,要求深入開展向彭士祿同志學習活動。看到這姓名,突然覺得眼熟,原來他是澎湃之子。

澎湃被捕之後,為了營救特科人員專門使用剛剛從法國商人那裏購買的勃朗寧手槍,都是最高級的。由於行動匆忙,缺乏使用此手槍的經驗,他們沒有把槍身上的保護脂擦掉,所以手槍打不響。營救失敗後,蔣介石大為震驚,便下令殺掉彭湃等人,一次“粗心”的營救終究沒有成功,彭湃等人慘遭殺害。

澎湃的犧牲對於家庭來説是巨大的災難,年少的彭士祿兩次被關進監獄,多次和死神擦肩而過。或許是那次“粗心”營救的遺憾和歉意,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周恩來見到彭士祿後十分激動,緊握着他的手説:“終於見到你了,你父親是我的好朋友,你要繼承你父親的遺志,好好學習,努力工作。”

在幾十年之後,彭士祿兩次為新中國掀起“核巨浪”,為國家和人民創造了卓越不朽的功勛!他是我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追授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彭士祿同志“時代楷模”榮譽稱號,並向社會宣傳發布其先進事蹟。

可以猜想,彭士祿從父親的犧牲感悟到,安全工作實在是太重要了,容不得一點馬虎,來不得半點虛假。他在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究工作時,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敬畏,試想稍微出現一點差錯,核潛艇、核電站將會怎樣?

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35年過去了,可陰影仍籠罩在人們頭上。以該事故原型創造的歌曲《faded》,歌詞裏出現了很多次“Where are you now(你現在身在何方)”,呈現出“尋找式”的迷茫感。在革命戰爭年代,稍微疏忽就會出現同志犧牲。和平年代研究和應用核能,更需要講究安全,否則將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道:“幾十位‘母親’給我的愛撫,感染了我熱愛百姓的本能。父母親把家產無私分配給了農民,直至不惜生命。我雖姓‘彭’,但心中永遠姓‘百家姓’。”彭士祿於20__年3月逝世,父子兩在天堂相見,相信彭士祿可以拍着胸脯對父親説:“爸,我沒有疏忽,一切安全!”

2022學習時代楷模事蹟心得體會4

20__年3月22日,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在京逝世,享年96歲。作為核工業戰線的一名員工,通過視頻直播平台觀看“時代楷模彭士祿先進事蹟報告會”。

淨化思想,鑑明初心

上世紀二十年代,出身工商地主家庭的彭湃,衝破階級的“枷鎖”,成為“中國農民運動的第一個戰士”。1929年,彭湃在上海被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高唱《國際歌》,慷慨赴死。而作為彭湃二子的彭士祿,在經歷了千難萬險後終於回到黨組織的懷抱,在黨組織的培養支持下,成為了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彭湃烈士與彭士祿生於不同的時代,但卻都將自己的理想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的聯繫在一起。彭湃拋棄了榮華富貴的生活,走上革命的道路;和平年代,彭士祿根據國家需要,隱姓埋名數十載,為國家能夠挺起脊樑甘於奉獻一生。彭氏父子的生平事蹟,完美傳承了紅色家風。同時他們的革命精神、獻身精神,以及不畏萬難的鬥志,在這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時代,為年青一代的我們敲響了警鐘,提醒我們當前社會的穩定繁榮來之不易,這是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高速發展,不應成為消極懶惰的藉口,我們要做紅色家風的繼承者,淨化不良思想,作為一名年輕的共產黨員,感受頗深,進一步鑑明了新一代共產黨人的初心;作為新時代的核工業人,唯有持續發揚老一輩核工業人艱苦奮鬥,用於奉獻的精神,立足崗位幹實事,方能對得起自己肩上的職責。

通過先進事蹟報告會,讓我對這位低調的核潛艇之父產生了更為強烈的求知慾,系統學習了“彭士祿傳”一書,彭老的生平事蹟,為了國家利益,選擇了改行;為了國家的利益,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開展潛艇核動力裝置的開發;為了國家利益,不斷攻關改進,掌握了核動力裝置的基本原理及各系統、各專業間的內在關係,成為了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與奠基人。國家強則民強,國家盛則民安。愛國,應作為當代青年最基礎的政治品質,只有深愛我們的國家,才能自覺做到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精益求精,勇攀高峯

尖端科學講究精細嚴謹,但彭士祿偏偏“大膽”。當某個技術上的問題意見不一致,甚至經常發生激烈的爭論。他就對研究人員説“不要吵,做實驗,用實驗結果説話。根據實驗結果,我來簽字,我負責!”

作為一名現場科研技術研究人員,更應該向彭老學習勇於擔當的精神,面對制約生產的卡脖子問題,要善於分析各類數據,以實驗數據為依據,發現制約生產問題的關鍵因素,大膽的提出解決措施。同時要有一個虔誠的態度,面對決策中的失誤,要有勇於承認的勇氣,及時完善改進,利用團隊的力量解決將問題徹底解決;同時在科研工作中,既要做到穩中有細,又要做到大膽創新,在前汲取前人工作經驗的同時,發揚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將先進的技術引進應用於科研攻關當中,勇挑最重的擔子,敢啃最硬的骨頭,把對核事業的堅守和信念轉化為果敢行動敢於負責的力量。

賡續紅色基因 建功新時代

學習他勇於創新、擔當使命的務實作風,勇挑最重的擔子,敢啃最硬的骨頭,在關鍵時刻和危急關頭豁得出、頂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彭大膽”“彭拍板”,把對核事業的堅守和信念轉化為果敢行動敢於負責的力量。作為新一代核工業人的我們,為把內蒙古建設成高質量的天然鈾大基地,要賡續紅色基因,紮根於祖國的北疆荒漠戈壁,為核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2學習時代楷模事蹟心得體會5

兒子上國小時,曾以“我的父親”為題寫作文——“我很少能看到我的爸爸。因為每天早晨我起牀的時候,爸爸已經去上班了。我晚上睡覺的時候,爸爸還沒有回來。”

一年裏,肖文儒至少200天都在各地救援現場。在他的辦公室裏,放着一隻打包好的行李箱,“應急救援任務耽誤不得,我必須保持隨時出發的狀態。”

參與應急救援38年,他難得主動休兩次假,一次是腰椎間盤突出,還有一次是做心臟支架手術。“要規律作息,減輕壓力!”手術後,醫生再三叮囑。

2017年6月,四川茂縣突發山體垮塌。時任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礦山救援指揮中心總工程師的肖文儒,火速趕赴現場。長時間疲勞加暴曬,他的血壓已經升高,感到頭暈目眩。“你的身體還能扛得住嗎?”從電視上看到他憔悴的樣子,姐姐撥通了他的電話。但他就着涼水吃了幾片藥,還是硬撐了下來。

肖文儒的手機裏存滿了救援現場的照片,心裏始終惦記着羣眾的安危。

今年7月,河南遭遇特大暴雨災害,肖文儒帶隊趕赴新鄉,連軸轉了12天。“為了羣眾安全,付出再多都值得。”吃過那麼多苦,只説這一句話,卻讓人看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他心中的分量。

“把職務看‘淡’,把事情做精,把人字寫‘大’,這就是肖文儒。”談起老同事,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二級巡視員孫國建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