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94K

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精彩多篇)

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 篇一

好久沒流淚了!這是我看完這部電影以後的感慨。是的!我們好久都沒流淚了。

這是一片浩瀚的荒原,這是一片熾熱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無數的知識分子揮灑了他們最完美的青春,他們在這片土地上耕耘。他們來自天南地北,大江東西。唯一共有的是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對命運的不屈。這是一個動盪的年代,這是一個高呼勞動人民萬歲,勞動最光榮的年代。但是隻有勞動改變不了中國的貧窮,只有勞動是滿足不了中國一代青年的夢想的。

當要恢復大學聯考的消息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不脛而走時,有一股小小的火苗開始蔓延,他在每個青年的心田上冉冉升起,我要讀書,我要考大學,這個呼籲在那個年代,在那片荒原上是這麼的突兀,這麼的刺耳,可能嗎?開始時是沒人敢相信的,是的,相信這句話,在那個年代需要大多的智慧與魄力。但是,星星之火能夠燎原,空穴能夠來風,當阿三抱着收音機出此刻眾人面前,當宣佈恢復大學聯考的聲音從萬里之外傳來,這片火最後迎風而起,燃燒了着萬畝北國的廣土,這個冬天註定不平凡,這個1977註定改變這一羣知識青年的命運,註定改變中國的命運。當這片火迎着北國的風熊熊燃起的時候,熱血在這一刻霎時奔湧…

是的,他們要考試,他們要改變命運。沒人能阻擋他們的腳步:十一年的時光,不能;場長的反對,不能;惡劣的環境,不能;路途的輾轉,不能。是的,任何東西都不能。當場長捨不得他們拋下辛苦耕耘的農場而想法刁難的時候,他們一理抗爭,不成,便絕食抵抗。他們是寧願死去,也不願與夢想隔絕的。當拖拉機壞掉,當時光急迫,他們毅然決然的選取用腳步丈量這抵達夢想之路。他們在雪中奔跑,在林間穿梭,一個跌倒,另一個拽起;一個倒下,一夥人把他托起……他們就這樣狂奔,從黑夜奔向黎明,從現實奔向夢想……

這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強生想要讀書,便去書庫去偷,被人抓住,扭送到派出所,偷書不成,反遭懲罰,然而,一句:這是你的包嗎?讓他沒有白費力氣,是的,這是一個這樣的年代,警察偷偷的在他的包裏留了幾本書。是的,知識本就有着這種力量。

帶着“歷史反革命”的高帽的陳老師不遠萬里從上海趕到東北,冒着畏罪潛逃的風險,為的就是送一套大學聯考複習資料給自我的女兒陳瓊,但是卻無法得到女兒的諒解,應對向他索要證明材料的憤怒的女兒,他顯得那樣的無奈與心痛,這是時代的罪過。為了幫忙想要考試的孩子,他又應求冒充招生辦的主任,最後又為了自我的女兒偽造了一張證明。這是一個父親的力量——不顧一切。

這是一個怎樣的年代?頑固的場長老遲最終被這羣孩子所感化,最終被這種渴求所感染。是的,當渴望改變命運的雄火燃起,當渴望夢想的靈魂翻山越嶺,這便無所不及,無所不動。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呢?被困了十一年的靈魂最後破繭而出,我們要大學聯考!

我不禁想到了我的大學聯考,想到了我們的大學聯考。我們或許以前抱怨,大學聯考這座大山壓制了我們太多太多的東西,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大學聯考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是的,1977的大學聯考改變了他們的命運,這天的大學聯考依舊會改變我們的命運。我感謝大學聯考,他讓我走出了狹隘的農村,他讓我擁有過那麼多的激情與夢想,他讓我曾度過了三年繁忙充實的歲月。以前,我也曾抱怨,大學聯考,掠奪了我最完美最失意的歲月,但這天,回過頭觀望,才發現,那時有着太多的美麗,太多的憧憬。

《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 篇二

那個年代,想讀書是多麼的困難,不讀書就只能永遠留在農村種地,無法發揮自己的光和熱,無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識分子,落魄到那個地步,真的很可憐,這也是十年內亂帶來的惡果之一。幸好鄧小平同志用心提出恢復大學聯考,那些想讀書的青年人才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劇中最令我感動的地方就是當他們得知能夠參加大學聯考之後那種激動,那種對知識的渴望。我們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卻沒有那種對知識的渴望,上學也完全是被家裏逼的,談到大學聯考更是怨聲載道。但我想,如果你看了這部電影,你也許會喜歡大學聯考。雖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點,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適合我們國家的選拔制度。試想一下,如果此刻還是當年那種的推薦制度,上大學要靠政治背景,我們此刻多少人還能上得了大學了?所以,我們每一個大學生都要珍惜此刻的機會,好好利用大學裏面的資源,儘可能的去多學習科學知識,為我們的祖國,為我們自己的未來奠定好基礎。

電影裏面的感情也讓我思考了很多。陳瓊願意等,但是現實很殘酷,每個人都要應對,他們應對的就是那個時代的保守觀點。現實社會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齊就在一齊,想分就分,想要找到電影中那個年代純真的感情,真的太難了。

最後要説的就是導演和演員的出場。孫海英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演員,很成熟,很有魅力。他的激情燃燒的歲月讓我感動了很久很久。周顯欣,很漂亮,對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這種新演員,期望能夠走的更遠啊。

期望以後這種組織看立志電影的活動能夠更多,更好,讓我們大學生活能夠豐富些,讓我們思想能夠更加深入,不能再那麼膚淺了。

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 篇三

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説,參加大學聯考似乎是順理成章;而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來説,卻更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電影《大學聯考1977》,正反映了這段歷史,敍述了特殊歲月裏的激情。

《大學聯考1977》以1977年恢復大學聯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主要講述一羣在東北農場下鄉的各地知識青年,在恢復大學聯考的消息傳出後,衝破重重阻力參加考試最終改變命運的故事,生動地演繹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樂悲歌。“恢復大學聯考比大學聯考本身要重要得多、偉大得多!”影片中的這句話,是對這場變革最好的註解,也是影片的意義所在。

影片一開始,小根寶的扛包爭取回家名額的戲,就已經把觀眾帶入特定的歷史氛圍中,而為爭取報名的權利,知青不惜絕食抗議;為了按時趕到考場,男女知青們在雪地裏拼命追趕火車……這些令觀眾慨歎不已,並潸然淚下的感人場面,不僅觸到了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們的深處神經,就是現在的年輕觀眾,也能從影片精心營造的歷史氛圍得到觸動和啟示。

影片的細節部分處理得十分精細。去考試的路上,知青們乘坐的拖拉機拋錨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礙重重的山林裏飛奔着趕火車,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來;有人摔傷了,就一把推開趕來幫忙的人,哭喊着為前行者送上祝福……長達幾分鐘的奔跑鏡頭,看得觀眾眼中都閃着淚花。

影片中更多積極陽光的力量,作為觀眾也一直被感動着。因為有組織“老遲”,他思想正、黨性強、組織性和紀律性高,但更重感情,被年輕人的那種執著的熱情所感染;因為有北大荒知青們的熱情,他們友好、團結,純潔的友誼也許是支撐下去的理由;因為還有父女情,為了給女兒送大學聯考的複習資料,父親從上海趕到黑龍江;因為還有愛情,在那麼荒涼的土地上,還看到了不可多得的愛情,是多麼的難能可貴,而且那種愛是那麼真摯奔放。

農場革委會主任老遲是權威的化身,在北大荒經歷了大半輩子艱辛生活的他,其嚴肅、保守的言行作風已深入骨髓。他隨時隨地將公章揣在身上,因為“一個章子就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他是對農場懷有深情的退伍老兵,他愛腳下這片土地,因此千方百計阻止知青回城;同時,他又具有父親的情懷,最終為知青們打開方便之門。

《大學聯考1977》完成了導演30年來的一個心願,除了跟共同經歷過的人尋找那時的回憶之外,影片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不是一部説教的電影,也不是一部沉重的電影,告訴觀眾銘記過去的艱辛;其實這是一部積極的電影,讓觀眾在面對壓力時,一定不要絕望,要用信心和勇氣戰勝困難。

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 篇四

《大學聯考1977》把焦點放在了大學聯考這一個永但是時,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話題之上,那個時代的人有着自我實實在在的體會,此刻的人對它也不陌生,既愛又恨。不禁窺探導演和製片人的精明。

《大學聯考1977》講述了一羣因____而發配邊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識青年。在1977年恢復大學聯考的時候,大家對大學聯考的執着,以及“反面”主角革委會主任“孫海英”,對大家大學聯考的態度……個性是當大學聯考那天,大家在孤立無援的時候,當孫主任開着帶着犁杖的拖拉機,載着一車人奔赴考場時,我已熱淚盈眶。故事的情節並不新穎,但是演員們真實的演出一次次讓我們從心裏留下了眼淚。

主題是大學聯考,一部電影不僅僅僅是告訴我們歷史,是讓我們聽聽那個時代的聲音,大學聯考的本身好處大於大學聯考,史實本身好處高於史實。

因為上山下鄉的緣故,因為“黑五類”的緣故,他們早早的就被剝奪了讀書的權利。十年,二十年,時光太長了,人生有幾個十年又有幾個二十年。他們渴望着人生的轉機,直到鄧小平的復出,明白大學聯考制度的重新實施。新的大學聯考制度不在思考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組織蓋章,人最後又開始有了自由。

在我們頻頻對大學聯考質疑的這天,看看電影當中的人們對大學聯考的期盼與感激,未嘗不使得我們再一次反思,是我們要求的太多,還是大學聯考制度本身有問題。

前面已經説過,電影情節並不新穎,甚至能夠説是老套,但就是這老套的東西,往往也經常是打動人心的東西,談到這部電影當中的打動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談談電影當中的親情。

父愛同母愛一樣無私,他不需要回報;父愛是一種默默無聞,寓於無形的一種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大學聯考1977》中,陳甫德對於陳瓊的父愛,就讓人深悟到父愛的偉大。因為自我是“黑五類”,他不得不跟自我的妻子離婚,不得不有女兒而無法相認。當明白大學聯考制度恢復的時候,他不顧一切千里迢迢感到農場去給女兒送複習資料。但是此時的陳瓊早已經為了自我的生存,割斷了與父親的一切關係,一切向組織靠攏。當父親冒充教育局的人來到農場時,她毫不猶豫的揭發了他,並無意思顧及親情。那時的陳瓊已經被黑暗的生活壓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機械的想擺脱黑五類,想擺脱黑暗的社會給她帶的一切災難。

然而在這些矛盾衝突的背後,基本的人性依然殘存且生生不息。連性格扭曲的陳瓊在內內心深處也留有一絲輕易不敢觸動的軟弱,那就是為人子女的親情。當陳甫德離去,陳瓊站在空曠的雪地裏腳步踉蹌,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聲聲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淚下。

電影,敍述了很多,本來就已經説過,電影本身傳達的東西比他本身多。電影當中不乏令人遺憾的地方,有些情節純屬累贅,這些我們便無從在談論。

大學聯考,人們永遠談論的話題。新的大學聯考剛剛結束,又有多少是是非非讓人談論呢。

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 篇五

“那是一個老人,一個智者叫醒了我們……”是的,鄧這位老人,這位智者喚醒了沉睡十一年的中國!

眼含着熱淚看完了《大學聯考1977》這部影片。雖然,我沒有親身經歷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場運動,但我沒有完成高中學業的大哥,還有沒有完成國中學業的大姐經歷了。當他們揹着行囊走出家門的那一刻,媽媽拽着思想還沒有完全成熟的姐姐依依不捨,淚水成行;當他們揹着行囊和家人揮手分別的那一刻,僅有8歲的我拽着大姐的辮子,不肯撒手,好想讓她來為媽媽擦掉淚水;當他們揹着行囊走向上山下鄉隊伍時,爸爸叮囑:“你們還小,當心荒山上的兇猛野獸,不要惦記家!”

他們走了,在中國被突如其來文浪潮席捲,而沉睡兩年之際與成千上萬的知識青年一起走向了上山下鄉的道路,走向了農村廣闊的天地,走向了人生路!?

路上,有多少個母親惦記,有多少個母親流淚,又有多少個母親一夜間髮絲變得蒼白,更不幸的是有的母親為之離開了人世。又有多少個母親在試問:“祖國,我們偉大的母親,難道就忍心看着孩子們帶着還未有成熟的知識,未有成熟的思想與意識走向荒山,永遠紮根於農村與邊疆嗎?”然而,祖國真的沉睡了,聽不到母親和孩子們的吶喊……

《大學聯考1977》真實再現了期間的歷史風雲給學生們帶來的痛苦,畢竟他們的思想還沒有成熟,畢竟他們還沒有完成學業,還屬於生活的弱者,在荒山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

《大學聯考1977》真實再現了期間的歷史陰霾給所謂的歷史反革命帶來的迷茫,畢竟他們看透了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不能堅實立足於世界之林,畢竟知道知識就是力量的所在,他們屬於國家的棟樑之一。但遺憾的是在祖國沉睡之際,他們沒有能力去拯救孩子們傷痕累累的心靈,沒有能力去拯救中國的歷史現狀!?

《大學聯考1977》明確了祖國沉睡的十一年中,中國政治上的滑坡,知識上的匱乏,更明確了壓抑了十一年上山下鄉學生心裏所面臨的飢渴,乃至死亡!從而激起民眾之聲,讓久別了國家地位的鄧重返政治舞台,來撥亂反正,來扭轉回毛的正確路線,來喚醒沉睡的中國!?

電影《大學聯考1977》的觀後感 篇六

生於80後的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文革。

沒有經歷過文革的我們,對那段時間的瞭解僅僅是限於奶奶輩的人的敍述。從他們口中,我們知道了那個時代人的艱辛,那個時代人的迷茫與衝動,那個時代的人的悲哀……

人總是這樣,越是沒有經歷過的越覺得神祕,即使是那樣悲慘的時代,於是便想方設法的通過各種途徑瞭解那個時代的人的一切。

也許正是為着這個緣故,諸多的製片人導演把鏡頭聚焦在了那個年代,《血色浪漫》《甜蜜蜜》《北風那個吹》《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太多太多,只是,鏡頭太多的聚焦在了愛情上面,很少有鏡頭來反應一種制度的變更,由此《大學聯考1977》便成了反應那個時代的影視片中格外惹人眼的一部。

《大學聯考1977》把焦點放在了大學聯考這一個永不過時,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話題之上,那個時代的人有着自己實實在在的體會,現在的人對它也不陌生,既愛又恨。不禁窺探導演和製片人的精明。

《大學聯考1977》講述了一羣因文革而發配邊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識青年。在1977年恢復大學聯考的時候,大家對大學聯考的執着,以及“反面”角色革委會主任“孫海英”,對大家大學聯考的態度。特別是當大學聯考那天,大家在孤立無援的時候,當孫主任開着帶着犁杖的拖拉機,載着一車人奔赴考場時,我已熱淚盈眶。故事的情節並不新穎,但是演員們真實的演出一次次讓我們從心裏留下了眼淚。

主題是大學聯考,一部電影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歷史,是讓我們聽聽那個時代的聲音,大學聯考的本身意義大於大學聯考,史實本身意義高於史實。

因為上山下鄉的緣故,因為“黑五類”的緣故,他們早早的就被剝奪了讀書的權利。十年,二十年,時間太長了,人生有幾個十年又有幾個二十年。他們渴望着人生的轉機,直到鄧小平的復出,知道大學聯考制度的重新實施。新的大學聯考制度不在考慮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組織蓋章,人終於又開始有了自由。

在我們頻頻對大學聯考質疑的今天,看看電影當中的人們對大學聯考的期盼與感激,未嘗不使得我們再一次反思,是我們要求的太多,還是大學聯考制度本身有問題。

前面已經説過,電影情節並不新穎,甚至可以説是老套,但就是這老套的東西,往往也經常是打動人心的東西,談到這部電影當中的打動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談談電影當中的親情。

父愛同母愛一樣無私,他不需要回報;父愛是一種默默無聞,寓於無形的一種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大學聯考1977》中,陳甫德對於陳瓊的父愛,就讓人深悟到父愛的偉大。因為自己是“黑五類”,他不得不跟自己的妻子離婚,不得不有女兒而無法相認。當知道大學聯考制度恢復的時候,他不顧一切千里迢迢感到農場去給女兒送複習資料。可是此時的陳瓊早已經為了自己的生存,割斷了與父親的一切關係,一切向組織靠攏。當父親冒充教育局的人來到農場時,她毫不猶豫的揭發了他,並無意思顧及親情。那時的陳瓊已經被黑暗的生活壓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機械的想擺脱黑五類,想擺脱黑暗的社會給她帶的一切災難。

然而在這些矛盾衝突的背後,基本的人性依然殘存且生生不息。連性格扭曲的陳瓊在內內心深處也留有一絲輕易不敢觸動的軟弱,那就是為人子女的親情。當陳甫德離去,陳瓊站在空曠的雪地裏腳步踉蹌,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聲聲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淚下。

電影,敍述了很多,本來就已經説過,電影本身傳達的東西比他本身多。電影當中不乏令人遺憾的地方,有些情節純屬累贅,這些我們便無從在談論。

大學聯考,人們永遠談論的話題。新的大學聯考剛剛結束,又有多少是是非非讓人談論呢。

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 篇七

看完《大學聯考1977》這部電影時,我的大腦有短時間的空白。

相當感動。深刻體會到劇本里所藴藏的各種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氣韻,尤其放在1977那樣一個局勢動盪、人性復甦的年代,實在不得不叫人歎為觀止。這部電影太好了。

1997年是大學聯考恢復的一年,也是給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大學聯考是改變個人和國家命運的趕考。在1977年之前,許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那種條件下,沒有任何的複習資料,但是人們的複習熱情沒有因此而減少。在影片《大學聯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這些知識青年面對大學聯考恢復時,所發生的事。

從結構上看,框骨明晰,支架緊實。它的節奏感很好,讓人看來,只想一口氣看下去,捨不得中斷。劇中人物個個鮮活,凸現那個年代知青、政治、生存環境等特性,人物關係也充滿了可看性,人與人之間的依託、矛盾甚而叛逆交相輝映,猶如平靜湖面下不斷湧動的熔巖熱泉,動靜、冷熱之間彰顯着人性在那個年代裏最本真的東西,實在扣人心絃、耐人尋味。

我想,《大學聯考1977》這部電影,大概是想通過1977年恢復大學聯考這一消息在東北某農場發放前後,眾知青、農場場長以及與這些知青相關的親人們的思想、生活隨之而發生的各種改變,以及在那個年代特殊的大環境下他們之間所產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大學聯考恢復”這一歷史事件在我國近代發展過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義,説明這個改革對於我國近代人才、文化、知識、科技乃至經濟等各個方面的重生、崛起與迅速發展的偉大作用,讓我們再次充分認識到,一個國家的發展不能離開人才、知識、科學與文化的根本思想。一個人,不能沒有文化,沒有知識。一個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識、需要科學。

而這樣好的一個劇本中,自始自終只有一個女主角——“陳瓊”。

陳瓊是一個濃具年代、歷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載了大量1977那個年代、恢復大學聯考這個事件之下含合着歷史遺蹟、政治利害關係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裏有着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極端因素,是一個典型中國近代社會的因政治、立場、出身、界限等觀念而導致情感、思想陷入極端的悲婉、壓抑的女知青形象。

陳瓊,既純真又憂鬱、既可愛又壓抑、既秀美又滄桑、既善良又可悲、既温柔又古板、既聰慧又自卑、既堅定又彷徨、既樸實又可憐……總之,她是那麼的真實、矛盾、壓鬱而又厚重。

這樣的好電影,這樣的好角色,再加上這樣好的創作主體——上海電影集團公司,幾乎可以吸引每一個觀眾的眼球。

在影片中,當人們得知大學聯考恢復時,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參加大學聯考的人,必須要有推薦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爭取着推薦表。雖然,在這過程中小根寶不幸的死了,但是,老遲最終被他們所感動,支持所有的人去參加大學聯考,而且在他們有困難的時侯,還幫助他們。雖然求學的過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終的結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現在大學聯考已經持續了30幾年,有許多人通過大學聯考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現在的我們複習時,環境是多麼的好,複習的資料又是那麼的齊全,然而,現在有的人複習的熱情卻不像以前。我們是否應該反省一下,我們讀了這麼多年的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將來考上理想大學,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們現在整天的無所事事,那等到大學聯考成績下來時,我們就會後悔莫及了。所以,我們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樣,不畏任何的艱險和困難,為着自己的夢想一直拼搏。

電影《大學聯考1977》的觀後感 篇八

今天,我們去學校體育館觀看了《大學聯考1977》這部電影。它是一部反映70年代知青考大學的真實故事。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由於“”的發生,大學聯考被終止了。而在1977年“”結束後又被回覆了,等了11年的學子們從黑龍江趕往上海蔘加大學聯考。可在路上拖拉機壞了,他們就一路上摔摔跌跌為的只是要及時趕回去參加考試,看到這一幕時我的眼淚悄然而落。

比起我們現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還不好好學習,而他們卻在吃不飽穿不暖還買不起書的情況下還能通過自己努力學習考上大學,看到這兒我的慚愧和敬佩之情從心底油然而生。

如今,大學聯考已經恢復30多年了,大家對於過去的經歷好像有所淡忘了,但是我想通過觀看這部電影一定會重新激勵我們努力學習,爭取考上大學,為祖國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電影《大學聯考1977》的觀後感 篇九

在影片的最後,潘志友(王學兵扮演)提前離開考場,放棄大學聯考,連老遲都覺得意外。潘的理由是留下來和老遲一起建設農場。即使現實中真的存在這樣的人物,這種人物也不具有典型性,更何況這違背了整個影片的邏輯。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要紮根建設農場,難道就不能去讀大學了嗎?讀了大學掌握了科學知識,不是能夠回來更好地建設農場嗎?中間不就離開三四年的時間嗎?所以,編劇設計潘的這個舉動也是為了塑造一個“高大全”式的人物,結果反而破壞了影片的真實性,損害了影片本來的教育意義。

導演對於老遲(孫海英扮演)的台詞不斷引起笑場覺得難以理解。實際上,老遲讓孫海英來扮演是個敗筆,或者説孫海英刻意假裝出來的拿腔拿調是一個敗筆。

老遲這個人物本來應該是很出彩的。老遲的轉變也是有鋪墊的,被陳瓊的父親(趙有亮扮演)訓斥;願意讓潘報名大學聯考,卻拉不下面子,於是把圖章扔在潘的桌子上,讓潘自己在報名表上蓋圖章;小根寶死後沉痛的表情,大喇叭從此停止廣播,等等,其轉變還是有邏輯、有基礎的。

老遲應該是一個沉默寡語的人,但一字千鈞,不容置疑,不容挑戰。少言,反而能夠產生一種懸念,一種無形的壓力,人們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不知道他下面會做出什麼舉動。這樣反而能夠體現組織在生活中的巨大存在。但現在一個喜劇式的趙本山式的演員破壞了這種意境。

中國電影中精彩的對話不多,還不如情景喜劇和小品裏的密度高。《大學聯考1977》同樣如此,只是在最後,才出現了幾句精彩的台詞:“如果是你的女兒,你敢不敢(私刻公章)?”“我敢!”“我也敢!”

好的台詞,來自對生活的觀察、積累、精練和昇華。趙本山的魅力就在於他在不動聲色之間説出的話充滿了生活的真諦。這源自他長期紮根基層的積累。在春晚上,相聲演員一字一句地説出一段段從網上抄來的俏皮話,然後滿臉期盼地看着觀眾,惟恐他們不笑不鼓掌。看着這種景象,真為中國的相聲演員悲哀。

專業人士有一種清高,對非專業人士的批評很不屑,觀眾看不懂,就抱怨觀眾水平低。實際上,電影做出來是給大眾看的,不是給學過電影理論或者研究電影的人看的。中國的電影人如果仍然自命不凡,脱離大眾,那麼拍出的電影將永遠不會好看。實際上,中國電影裏的一些問題,其原因是電影製作者已經失去了正常的生活邏輯和審美情趣,所以他們自以為符合邏輯的、美的東西,大眾卻認為不符合邏輯,不認為是美的。

在座談會上,有人提出,電影在製作過程中,應該邀請觀眾代表參與評論,及時修正,以免最終產品出問題,遺憾終身。實際上,廣告片的製作,就是始終密切“聯繫羣眾”的。在策劃之前,要進行市場調查,在創作過程中,也不斷請消費者代表來看,提意見,並做相應修改,以避免做出失敗的廣告。電影和電視劇產業也應該轉變觀念,向廣告行業學習。

座談會上很多人對《大學聯考1977》做了評論。但是和“兩會”中的代表委員們一樣,十分鐘發言中前八分鐘是歌功頌德,後面兩分鐘才説點乾貨。中國電影要發展、要進步,電影評論的風格首先要改變,直接説乾貨,至少應該用八分鐘或九分鐘的時間説乾貨。

汪總策劃在座談會上説:“我們就是來聽意見的,不解釋。建議主辦者把今天的討論發言批評全部上網。”我看江導演也是真心想聽批評意見的。這樣很好。中國電影人應該清楚,他們的競爭對手不是國內同行的作品,也不是境外拍攝的商業大片。而是全世界最優秀的電影。地攤上的電影光盤只要三四元一張,全世界所有優秀的影片都能夠找到,不僅有商業片,更有很多藝術性、思想性、歷史知識性、攝製技術性俱佳的影片。中國的電影觀眾已經被這些光盤訓練得很有眼光和品位了。

中國電影人不要怕有藝術性和思想性的影片沒有人要看。賣光盤的小販賣這些影片,就説明它們有市場。如果這些影片沒有市場,盜版者就不可能大批量地去複製生產。

中國電影界也不要把“主旋律片”看得很神祕。實際上外國很多大片都是主旋律片。《拯救大兵瑞恩》的情節是:美國政府規定:當來自同一家庭的兒子們在戰場上犧牲得只剩下最後一人時,他就可以退役回家,以免父母膝下無子之痛。為了使瑞恩能夠平安回家,其他戰士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保護他。這樣的影片不是在大力頌揚美國人鼓吹的“人高於一切”的價值觀嗎?這不就是一部主旋律片嗎?

實際上,人類的進化過程同時也進化出了是非觀。這種是非觀是無法顛覆的,深深地紮根於每個普通人的心靈深處。即使備受壓制,即使只有少數人在堅持,它仍然會永久地存在下去,只要環境一合適,它立即就能夠發芽開花繁衍,重新佔據主流價值觀的位置。這種是非觀就是主旋律。電影的製作者回到民眾中去,藝術地、戲劇性地把這種是非觀表現出來,即使沒有“主旋律片”的帽子,它仍然是主旋律影片。

《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500字 篇十

1977年是文化革命剛剛結束的一年,孩子的學習被整整耽誤了20年。大學生都是千里挑一,不,萬里挑一。這還不包括無法參加考試的孩子。有些孩子,學問不少,一肚子墨水,卻因為出身問題而無法考試,這些孩子的命運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圖章上,這圖章好比皇上賜的尚方寶劍,蓋與不蓋都關係着一條生命的發展和前途。

為了考試,學生們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淚水,有時還有血。電影開頭的呢個場面令我們大多數同學都難忘。呢個被大家稱為“小根寶”的小孩。一副小小的身板,卻參加了呢個啥玩意兒的“背重大學聯考”,一人為了參加大學聯考背起了300斤重的袋子。到後來實在堅持不住,在終點前半米處倒下了。大夥都被他感動了,臨時決定改變規則,將終點線搬起,向後移了一米,讓他參加了大學聯考。他還因為不能考試而悶悶不樂上吊自殺。

知足吧,起碼我們不會因為出身而不能參加考試,想想1977年的同胞們,我們有什麼資格説累。更沒有資格説什麼書本枯燥乏味。在那個年代看書是一種福氣,上課跟是夢中的事。

沒有人給他們佈置作業,也沒有人逼他們學習,是他們自己選擇了學習,選擇了大學聯考。當我們毫無意義的咒罵會考時,1977年的學生卻在努力的學習,以學為樂是我們當代學生難以做到的一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