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張思德》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8W

《張思德》觀後感(多篇)

張思德觀後感 篇一

“為人民服務”,這是毛主席為一位偉大的解放軍戰士張思德的題字。

張思德其實只是一位平凡的普通人,為何用“偉大”來形容他?這,可以從電影中找到答案。

“‘你來幫我一下吧,晚瞭解就趕不上看親嘴了。’聽到戰友的話,張思德毫不猶豫地上去幫助他放映電影。影院裏觀看的人已是鬨堂大笑。”在張思德的時代裏,電影可以説是“稀有資源”,放映電影不是他的責任,但他仍“毫不猶豫”地上前幫忙。他,不僅是“為人民服務”,還是為戰友幫忙。“影院裏觀看的人已是鬨堂大笑”,這電影該多有趣啊!張思德難道不想看嗎?他一定想。看電影是有趣的,放映電影是看不到有趣的電影的。也許,張思德的心裏也會有一番小小的鬥爭,不知該不該幫忙,但在頃刻間,他已作出決定:幫!

“你最大的缺點是不愛説話,最大的優點也是不愛説話。”電影中,張思德做了許多類似的好事,又有誰知道?其實,正是他的“不愛説話”成就了一個偉大的形象。他不是為了表揚而做好事,也不是為了私人利益做好事,他是真正地為了羣眾做好事。“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張思德把有限的生命都投入到奉獻中去,他就是那種難得的、做了一輩子好事的人。更可貴的是,他做了好事還不説話,使這種奉獻變得默默無聞。

在軍營之外的羣眾隊伍裏,也有許許多多像張思德一樣的人。他們來自各個不同的崗位,從世界500強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到汶川地震中為災區捐款的老乞丐。他們處於不同的年齡段,也許是年過八旬的老爺爺老奶奶,也許是剛剛學會走路的孩童,只要有愛心、有責任感,願意為大家做好事,你都會成為這個日益壯大的隊伍中的一員。

在我們班級裏,就是這樣一個熱心腸的同學,他叫鄒佳棟。鄒佳棟平時很調皮,老愛鬧事,放學時,經常被老師在辦公室留上幾小時。他也有優點,他和其他男同學一樣,喜好為班級做好事:掃地、排課桌、拖地……樣樣搶着幹。做完事後和張思德有一模一樣的反應,不吭聲。也就是説,他不會做完後就大聲説:“這是我乾的,你要表揚我!”

前一陣子,一封大紅的信寄到了我們班級。不知為什麼,班主任賀老師看過信後高興得眉飛色舞,讓我把信送給大隊輔導員。輔導員老師看過後,只是淡淡地説:“我知道了。”從她湖水般平靜的眼神中,我沒有發現任何異樣。這到底是封怎樣的信?

一星期後,答案揭曉:表揚信!原來,在商場購物的張阿婆扭傷了腳,多虧了鄒佳棟幫她拎包,感覺到把她送回了家。所以張阿婆給學校寄來了感謝信。老師把鄒佳棟連着表揚了好幾個星期。

鄒佳棟和張思德一樣,具有助人為樂的品質,所以才會有這一連串的好事光顧他。

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學習張思德的品質,世界就會更美好。張思德的品質就是電影給我們的最美好的紀念品。

這多麼象電影中的場景:一個素不相識的老太太的家畜丟了,張思德立刻去追。在生活中,這事帶着同樣的身軀,穿着不同的衣服來了:同樣是需要幫助的老太太,也同樣是個熱心的人。

《張思德》觀後感 篇二

最近觀看了電影《張思德》,又重新感悟了“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

每一箇中國人對“為人民服務”這5個大字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可以説這5個字幾乎貫穿了每一個人成長、受教育的全過程。出生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很多人至今都能流暢地背誦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

在二十世紀中前期,由於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比較單純,人們的思想很樸實,價值觀念單一,為人民服務作為一種教育的口號,一種精神的提倡,深入人心,人們很習慣地認為那是對每一箇中國人的教育和要求,也自願自覺地貫穿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説,實際行動就是對“為人民服務”的理解和認識,但對其核心精神的更深層次的理解思考和討論的比較有限。

到了二十一世紀國門打開的今天,社會前進,經濟發展,信息繁雜,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同時,精神生活也極為多彩。思想活躍,價值觀念多元。因此當我們今天再來看電影《張思德》,重温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的時候,似乎有了不同於上個世紀的感受和思考,有了不同的價值觀念的碰撞,因此也更加有討論、思考的價值。

思考一 如何認識個人價值的體現

在張揚個性、提倡實現自我的今天,似乎每個人都希望做出一番偉業,希望成為時代的英雄。在觀看電影《張思德》的過程中,可以強烈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周圍一些同志眼裏表達的信息:“張思德明明可以爭做排長、連長,甚至更高的職位,可以對革命事業有更大的貢獻,但是偏偏要讓他去燒炭。這樣就埋沒了個人的價值,妨礙了個人能量的發揮。你看人家美國大片,提倡的是要做英雄,宣揚的是個人英雄主義精神,鼓勵的是極大發揮每一個人存在的價值。”這種想法反映的是當今一部分人的一種價值取向。它和傳統教育所告訴我們的價值觀似乎產生了強烈的碰撞。

是啊,張思德不過是給不願離隊的老人送去了關愛和温暖;只不過幹些跑腿兒、給汽車換換輪胎的活兒;只不過是給犯錯誤的老鄉劉秉鍾多一些關心和鼓勵。這能算是英雄嗎?這能充分體現一個人存在的價值嗎?帶着這些疑問,我們在電影中找到的答案是,影片中的劉秉鍾從看不上張思德,到他真誠地對張思德説,“我只佩服你一人,以後我就跟着你!”這不就是對張思德個人價值的認同嗎!這不就是張思德存在的個人價值嗎!那位被張思德稱為老革命的啞巴老人之所以不願意離開部隊,是因為他把部隊當作自己的家,他不願意離開這個革命的家。後來在張思德的關愛中,他又找到了家的感覺。當劉秉鍾説1933年一起入伍的革命戰士有的當了團長、政委,就連他自己最起碼也是個主任時,張思德卻如數家珍地報出了一連串的名字,在他的腦海裏銘記的都是為革命拋投入灑熱血犧牲的烈士的`名字。我接觸到的看過這部電影的幾個學生真誠地説:“這部影片好幾個地方都讓人熱淚盈眶。”他們説,以前也看過不少關於父子情和親情的電影,但沒有像這樣被感動得落淚。這説明他們認同了張思德。

時代需要英雄,需要有人做出一番事業。同時,時代也需要像張思德這樣的人在默默無聞、點點滴滴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中,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而這個價值不亞於英雄的價值,他們正是用自己樸素的“為人民服務”的行動感染、團結,帶動了一批人,共同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

想做英雄和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地為人民做小事情其實是不矛盾的,它們從不同的側面體現了個人存在的價值。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不願意做為人民服務的小事情的人,是做不了英雄的。

思考二 如何認識偉大與平凡

張思德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戰士,但是在他犧牲之後,毛主席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紀念他。張思德是偉大的!張思德所做的都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但這些平凡的小事中有着偉大的閃光點。他把公眾的事情、別人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他看到別人需要,他就會積極主動去關心,去做。上前線跟日本鬼子真刀真槍地打仗,是英雄;張思德在後方做着非常平凡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小事,也是英雄。他説,不管在哪裏,前線就在腳底下。是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把前線放在自己腳下,就能在平凡中做出偉大。張思德是平凡的,但是誰又能説他不偉大呢!

為人民服務是具體的。有人説把公眾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只要需要不管大小就去做,這是為人民服務;有人説,為他人做有利的事情就是為人民服務;還有人説,在本職之外做有利於社會的事情是為人民服務。在我們周圍,在我們的工作中,有很多需要去做,但又是很平凡的小事情。如果看到了,又默默地去做了,並且堅持做下去,幾十年如一日,他就是一個偉大的人。這就是為人民服務。

其實只要有偉大的理想,就能夠在平凡中找到偉大。平凡中可以做出不平凡,平凡中藴涵着不平凡。為人民服務是平凡的,為人民服務更是偉大的!

《張思德》觀後感 篇三

趙若源

《張思德》中的他,是個團結集體,尊老愛幼,做事認真,助人為樂的人,最大缺、優點就是坐視不吭聲,不太會説話。他非常喜歡小孩子,有一個小孩是個孤兒,一次,尿濕了,張思德把他抱起來,洗澡時,洗得比自己還乾淨。

他還非常愛幫助人,一次鄰居家的一個老奶奶的野豬跑了,他跳到河裏,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弄得透濕,我心想:張思德寧願自己被弄濕,也要幫老奶滿分作文網奶去追野豬,這種關心窮苦人的品質,多麼高尚,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還有一次……張思德的優點數也數不清,他助人為樂的好事更是像星星一樣多。

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在泥石流下。想到這裏,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不知不覺,我已淚流滿面,成了個淚人兒,苦澀的淚水不斷地往外流,往外流……

世界太不公平了,一個年僅二十九歲的小夥子,一個比我們大的叔叔你充滿了生命的活力,你應該有美好的未來,你應該去讀書、去上班、去……應該有一頂鵝黃的軍帽,黑色的羽絨服,灰色的手套,深綠的跑鞋。然而你什麼也沒有,什麼也沒有!在那個戰爭的時代不給你一切,你只能擁有飢餓、痛苦和不幸,你只能帶着理想:做一個木匠。就那麼一點點小小的理想,在美好時光中早早的……

有多少革命前輩為我們美好的今天,付出了多少代價,沒有他們那種精神,哪有我們今天自由幸福的生活?而我在幸福之中,竟不懂得珍惜。平日裏,不合口味的菜不吃;不漂亮的衣服不穿;不好的玩具不要……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張思德觀後感 篇四

最近觀看了電影《張思德》,又重新感悟了“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每一箇中國人對“為人民服務”這5個大字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可以説這5個字幾乎貫穿了每一個人成長、受教育的全過程。出生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很多人至今都能流暢地背誦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

在二十世紀中前期,由於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比較單純,人們的思想很樸實,價值觀念單一,為人民服務作為一種教育的口號,一種精神的提倡,深入人心,人們很習慣地認為那是對每一箇中國人的教育和要求,也自願自覺地貫穿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説,實際行動就是對“為人民服務”的理解和認識,但對其核心精神的更深層次的理解思考和討論的比較有限。

到了二十一世紀國門打開的今天,社會前進,經濟發展,信息繁雜,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同時,精神生活也極為多彩。思想活躍,價值觀念多元。因此當我們今天再來看電影《張思德》,重温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的時候,似乎有了不同於上個世紀的感受和思考,有了不同的價值觀念的碰撞,因此也更加有討論、思考的價值。

思考一如何認識個人價值的體現

在張揚個性、提倡實現自我的今天,似乎每個人都希望做出一番偉業,希望成為時代的英雄。在觀看電影《張思德》的過程中,可以強烈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周圍一些同志眼裏表達的信息:“張思德明明可以爭做排長、連長,甚至更高的職位,可以對革命事業有更大的貢獻,但是偏偏要讓他去燒炭。這樣就埋沒了個人的價值,妨礙了個人能量的發揮。你看人家美國大片,提倡的是要做英雄,宣揚的是個人英雄主義精神,鼓勵的是極大發揮每一個人存在的價值。”這種想法反映的是當今一部分人的一種價值取向。它和傳統教育所告訴我們的價值觀似乎產生了強烈的碰撞。

是啊,張思德不過是給不願離隊的老人送去了關愛和温暖;只不過幹些跑腿兒、給汽車換換輪胎的活兒;只不過是給犯錯誤的老鄉劉秉鍾多一些關心和鼓勵。這能算是英雄嗎?這能充分體現一個人存在的價值嗎?帶着這些疑問,我們在電影中找到的答案是,影片中的劉秉鍾從看不上張思德,到他真誠地對張思德説,“我只佩服你一人,以後我就跟着你!”這不就是對張思德個人價值的認同嗎!這不就是張思德存在的個人價值嗎!

那位被張思德稱為老革命的啞巴老人之所以不願意離開部隊,是因為他把部隊當作自己的家,他不願意離開這個革命的家。後來在張思德的關愛中,他又找到了家的感覺。當劉秉鍾説1933年一起入伍的革命戰士有的當了團長、政委,就連他自己最起碼也是個主任時,張思德卻如數家珍地報出了一連串的名字,在他的腦海裏銘記的都是為革命拋投入灑熱血犧牲的烈士的名字。我接觸到的看過這部電影的幾個學生真誠地説:“這部影片好幾個地方都讓人熱淚盈眶。”他們説,以前也看過不少關於父子情和親情的電影,但沒有像這樣被感動得落淚。這説明他們認同了張思德。

時代需要英雄,需要有人做出一番事業。同時,時代也需要像張思德這樣的人在默默無聞、點點滴滴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中,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而這個價值不亞於英雄的價值,他們正是用自己樸素的“為人民服務”的行動感染、團結,帶動了一批人,共同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想做英雄和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地為人民做小事情其實是不矛盾的,它們從不同的側面體現了個人存在的價值。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不願意做為人民服務的小事情的人,是做不了英雄的。

思考二如何認識偉大與平凡

張思德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戰士,但是在他犧牲之後,毛主席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紀念他。張思德是偉大的!張思德所做的都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但這些平凡的小事中有着偉大的閃光點。他把公眾的事情、別人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他看到別人需要,他就會積極主動去關心,去做。上前線跟日本鬼子真刀真槍地打仗,是英雄;張思德在後方做着非常平凡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小事,也是英雄。他説,不管在哪裏,前線就在腳底下。是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把前線放在自己腳下,就能在平凡中做出偉大。張思德是平凡的,但是誰又能説他不偉大呢!

為人民服務是具體的。有人説把公眾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只要需要不管大小就去做,這是為人民服務;有人説,為他人做有利的事情就是為人民服務;還有人説,在本職之外做有利於社會的事情是為人民服務。在我們周圍,在我們的工作中,有很多需要去做,但又是很平凡的小事情。如果看到了,又默默地去做了,並且堅持做下去,幾十年如一日,他就是一個偉大的人。這就是為人民服務。

關於張思德觀後感600字<一>篇五

電影《張思德》既沒有戰火硝煙,更沒有豪言壯語,但它通過特殊的文化語境,彌補了我們現實生活中正在缺失的一種東西,讓人重新思考“為人民服務”在現階段新的內涵。張思德之所以被人們銘記,在於他道德品質的平凡,平凡到每個平凡人都能在自己的靈魂中看到他的影子。在張思德身上所表達出來的,更多是中國人骨子裏的那種樸實、謙和、善良,是一種人內心中本能地湧動着的自我犧牲、自我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不論在什麼時代,作為一種精神的、價值的存在都是值得弘揚的。

張思德已經犧牲60年了。60年後,這位因得到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的褒揚而聞名的英雄在銀幕上再度煥發光彩,成了一面充滿着神聖和善意的旗幟,讓幾代人在道德、情感的體驗中得到共鳴。儘管時代變了,條件變了,環境變了,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輝。當人們在銀幕上重温這段紅色歷史,以現代人的眼光再看張思德時,竟然沒有一點陌生疏隔的感覺,因為張思德精神已經融入人們的心裏,成了一坐永遠的心碑!

當然,《張思德》帶來的不只是人們的深深景仰和感動,也給觀眾留下了深深的思考:革命的成功,需要有人在敵人的殘暴統治下英勇抗爭,需要有人在槍林彈雨中冒死衝鋒。同時,也需要有人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張思德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無私的奉獻者,他樸實善良、助人為樂、不計得失、任勞任怨、信念堅定。也正是這種“平凡”,讓觀眾感覺到了英雄的鮮活、真實,贏得了感動的淚花。偉大的事業,需要無數個平凡的“張思德”;偉大的時代,永遠需要“為人民服務”精神!

《張思德》觀後感 篇六

馬赫

在我看了《張思德》電影后,感觸頗深,通常安靜的人都是內心世界非常豐富的人,只不過他們不善於表達而已,他們話並不多,所以就多做,而這類人常常被忽視,人們不會很注意到他,張思德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這篇電影講述了張思德快樂充足的一生,他經常幫助別人,他的職位只是一個普通的警衞,在毛主席身邊卻得到了許多的知識,對自己不説話的缺點改正了不少,最後再一次挖窯活動中,窯頂坍塌,為了救白子秀同志,壯烈犧牲。

我從他的身上學到了很多,在他們的一次籃球比賽中,籃球飛出場外,滾入草溝,其它人都互相埋怨,只有張思德主動找籃球,他不擅長表達,只會關心同志,這是他的一大優點。

他不像其它老革命者,倚老賣老,他還是一個“年輕”的戰士,與晚輩打鬧成一片,善於勞動,在其它人眼裏,他是隻會蠻幹的人,其實,他只是不善於表達,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想法,卻沒有人瞭解,直到犧牲以後,人們才真正瞭解他,認識他。他幫助不説話的孩子,還讓老戰士恢復了信心,與他關係密切,得知他犧牲以後,他悲痛欲絕,將張思德愛吃的紅棗放在他牀上,思念着張思德。

我們要學習他的“幹事不吱聲”,改正他的“幹事不吱聲”,只在於説話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