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張大千觀後感(精選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54K

第一篇:張大千觀後感

張大千觀後感(精選多篇)

張大千觀後感

代卉

張大千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個書香家庭,從小受到二哥張善子的影響,不僅觸發了他的愛過熱情,同時也為他的繪畫引路。他執筆一生,用生命畫出了壯美的山水,用筆墨潑灑出動人的畫面,他用他的滿腔熱血,以他的滿心鄉情留給世人永恆的記憶。

他曾畫過一幅自畫像,畫中有與風抗爭的松樹,正如他自己以生命對抗命運,用畫筆勾勒自己的不滿與憤慨。他曾留學日本,並對日本人説為什麼自己是中國人外國話卻説得這樣好,換來的確實亡國奴的嘲諷,從此他不再説日本話,還僱人翻譯日語,他用倔強展現了一箇中國人的自尊。他是一個職業畫家,以賣畫為生,為了一家人的生計他日夜不辭辛苦,櫛風沐雨,歲月留給他的是厚厚的老繭,以及蒼老的白髮。

在他生活的年代,當時並沒有人意識到繪畫的價值,於是他毅然決定前往敦煌莫高窟去感受隋唐時期獨特的繪畫魅力,他傾其所有,向銀行貸款,可是不幸也接踵而至,他的二哥去世而他卻沒有見上最後一面。可以説,這是張大千一生最悔恨的一件事,他的二哥也是愛國畫家,曾作畫《怒吼吧中國》,畫中的十八隻猛虎象徵的是十八省聯合抗日,正是二哥的言傳身教,才使張大千對祖國有着滿腔的熱血,滿心的鄉情。

成功不僅源於熱情,也源於勤奮。

張大千常常從早上畫到晚上,深夜與油燈相伴,他從臨摹石濤入手,臨摹的次數甚至於十次,他堅信的是“七分人事,三分天事”,在他的桌邊是石濤的語錄,他翻遍了無數次,“山川予神遇而跡化也”,這是何種的境界,當時的名人也絲毫沒有察覺自己所買的石濤真跡竟是張大千的仿作,足以見得他的作品亦真亦幻,猶如“石濤再世”,當時名人諱莫如深,齊白石閉門不見,他的作品真的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境界,可是他不滿足於成為另一個石濤,只想擁有屬於自己的風格。

他終於在莫高窟找到了自己所追尋的,在這裏他看到了壁畫的精美絕倫,自己每天深入洞窟之中,即使條件艱難,仍苦中作樂,臨摹了二百多幅壁畫,從這裏他明白了“曹衣出水,衣帶當風”的美妙。正是勤奮昇華了天分,才會讓他的人生綻放異彩。

漂泊各地,夢裏不知身是客。他漂泊世界各地,多次舉辦畫展,無疑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搭建了一座橋樑,他曾與畢加索進行歷史性的會面,並且互相贈畫,他以對藝術的熱情也將中國的文化傳播世界各地。他收藏了多達五百件的石濤真跡,即使變賣自己的畫也要收藏到石濤的畫,即使貧無立錐之地也要保護祖國的燦爛文化。當他遠離故土輾轉漂泊的時候,夢裏不知身是客,多少次他夢到的不是青城山,青城天下幽,幽生靜,靜極而動,他建的八德園正是他的傷心處,當他回到台灣時大陸的友人曾帶來故鄉的泥土,此刻張大千熱淚盈眶,他是多想回到故鄉,多想跨過那一灣淺淺的海峽回到那魂牽夢繞的地方,夢想卻遠離現實,他只能在夢中與故鄉相見。

第二篇:張大千

“五百年來第一人”——張大千

上學期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講到了張大千,在備課時找了一些張大千老先生的資料,當時他的一些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於是利用假期讀了王家誠寫的《張大千傳》,這本書細細的分享了張大千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歷以及他在畫壇上取得的輝煌成就和為中國文化藝術作出的傑出貢獻。

張大千(1899~1983年),原名張正權後改名張援,字季爰,號大千,祖籍廣東省番禺,出生於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裏象鼻嘴堰塘灣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據説在張大千母親壞他時曾夢見一隻黑猿,故名字裏有個爰字,取猿的諧音。在6歲的時候,開始讀書識字。9歲時正式開始學習繪畫、書法。張大千的人生經歷非常豐富多彩,下面我們來列舉其中一些最具傳奇色彩奇的經歷列出來:

一、土匪的“師爺”。

17歲時張大千隨着一夥商人從內江老家赴重慶求精中學上學。在途中被一夥土匪捉住,蒙上眼睛帶上山去。張大千被帶到土匪頭子面前,土匪頭子要他給家裏寫封信,索要贖金。沒想土匪頭子看了張大千的信,又改變了主意。原來張大千在信中沒稱他們為土匪,而是將他們稱為江湖好漢,況且張大千又寫得一手好字,土匪頭子便發下話來,封他為山寨的軍師。身陷囹圄的張大千轉眼間變成了“軍師爺”。在山裏當了一百多天土匪“黑筆師爺”後,他在一次隨土匪們一起下山搶劫時趁機逃跑了。

二、不燒戒疤的和尚——“大千”的由來

1916年冬,張大千與青梅竹馬的表姐謝舜華定親,後來隨二哥張善孖赴日本留學,學習染織,兼習繪畫,聽到未婚妻病故,特從日本趕回上海,想回老家弔祭,但因兵慌馬亂,交通阻塞,無法回去,只好重返日本,繼續學業。1919年夏天,19歲的他完成學業,由日本返回上海,卻因傷心未婚妻謝舜華去世和逃避家裏為他從新定的婚事,到松江禪定寺出家為僧,拜住持逸琳法師為師,法名大千。三月後他因為不願燒戒疤,連夜逃出,被他二哥尋回,送回四川成婚。 三、天下第一造假高手“假石濤”

張大千的仿畫真能瞞天過海,讓人難辨真假?張大千仿古確實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拿他的仿古書畫來説,他是無人不仿,無畫不畫,上自魏晉南北朝,下至明清,各朝各代具有代表性的畫家的畫作,他都拿來仿之。而他仿的最多的要數石濤的畫作了,為了考驗自己的偽古作品能否達到亂真的程度,他請黃賓虹、張葱玉、羅振玉、吳湖帆、溥儒、陳半丁、葉恭綽等鑑賞名家及世界各國著名博物館專家們的鑑定,竟騙過了這些大師們的法眼。羅振玉當時買來送給日本人的許多石濤的作品就是張大千作

的。現世界上許多博物館都藏有他的偽作。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有他的《梅清山水》和《石濤山水》,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疊嶂圖》,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收藏有他的《來人吳中三隱》。 四、敦煌之行

1942年,他決定舉家赴敦煌臨摹壁畫。他率領門生子侄在敦煌兩年多,據説全部花費達“五百條黃金”之多。在敦煌的生活是艱苦的,惡劣的氣候條件,再加上住在與世隔絕的石洞子裏對於一般人是無法忍受的,但是張大千一呆就是近三年,每天工作八小時以上,結果複製了276件敦煌壁畫,1944年在成都和重慶兩地舉行的"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震動了學術界和美術界,這是他學習古代藝術的一次歷史性創舉,也促成了他在人物畫方面的更高追求。他不僅考察莫高窟的壁畫佛像,還對莫高窟進行了編號,成為了為莫高窟編號的第一人,為保存文化遺產做了積極的貢獻。

五、名揚四海、享譽中外

早在30年代,張大千就與畫壇巨匠齊白石齊名,被稱為 “南張北齊”。同時他又與北方滿清遺少、畫壇大師溥儒(溥心畲)齊名,被稱為中國畫苑的“南張北溥”。徐悲鴻曾盛讚張大千為“五百年來第一人”。

1958年紐約“國際藝術協會”公選張大千為“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家”,並頒發金質獎章和榮譽證書。該協會每年從全世界美術家中選出一幅最好的作品授予這個稱號,張大千以1956年在巴黎展出的《秋海棠》而獲此殊榮,這是中國畫家獲此榮譽的第一人,被世界輿論稱之為“當今世界最負盛譽的中國畫大師”,為中華民族贏得了巨大榮譽。2014年,其巨幅山水畫《江山萬里圖》拍出7300萬元,創下了目前中國書畫單件作品的最高成交紀錄。

六、潑彩、潑墨

張大千的繪畫藝術可分為3個時期:古典作風期、轉變期和高峯期。。在60—70歲,張大千歷經10年探索,在全面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基礎上,開創了潑墨、潑彩、潑寫兼施等新風格,融潑彩於潑墨、勾皺法,終於創造了雄奇壯麗的新風貌,給中國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影響廣泛而深遠。張大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獨創潑彩法和墨彩合潑法,為中國畫開闢了一條新路。張大千在去世前創作的《廬山圖》更是他把潑墨潑彩畫法推向極至的力作。

六、“歸家”夢未圓

張大千從1949年底離開祖國,到1978年8月回台灣定居,他將近30年在海外生涯,這是他後半生的一段漫長而非常重要的時期。1957年春天,張大千託一位印尼華僑捎口信給中央一位領導人,説他想回來看看。但不久“反右”就開始了,海外為之震驚,張大千由遲疑到最後斷了回國的念頭。自此,張大千就一直漂泊海外,直到離世,終未能夠回到自己的故鄉四川。這成為了他一生的遺憾。

張大千不僅是一位具有國際影響的中國畫大師,而且是一位極富個性、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作為一個名聞遐邇的世界級中國畫大 師,一生中取得了光輝巨大的藝術成就。他對於中國文化藝術的繁榮與發展,和提高中國文化藝術在世界上地位及影響,都堪稱是功勛卓著,貢獻至偉的。

第三篇:《張大千傳》讀後感

是的,張大千是一位著名畫家,曾與畢加索相談甚歡。畢加索是西班牙人後移居法國。張大千是中國人,新中國成立後先後移居印度,巴西,美國,台灣等地,直至老死他鄉,他生於四川。

我向來比較喜歡讀人物傳記,之所以讀這本書是基於張大千的名氣的。讀完這本書,除了對張大千的生平有所瞭解外,我還知道了一些新的東西,譬如:

1.詩、書、畫是一體的,畫家要在畫上題詩寫字,向來需要詩情和書法的功底,畫畫要先練書法。

2.什麼是藝術?藝術是情感之流露,靈魂之表達。

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畫畫也是如此,他不辭艱險遊歷祖國大好河山,青城山,黃山,華山,遠去敦煌。

4.畫畫要不斷學習,向古人學,向老師學,向國外學,向朋友學。

5.當身患眼疾,幾乎無法作畫,面臨藝術生涯結束的挑釁,他依據: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的理念,改變自己的畫法,改為潑墨式畫法,得到突破和實現質的飛躍。敢於改變的勇氣和魄力足以讓人稱道。

他以一己之力,實現自我,耀我中華,堪稱偉大。

第四篇: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紀念館地址

張大千紀念館位於四川省內江市東桐路圓頂山,為紀念一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而建。紀念館東臨西林開發區;西與內江師範學院等高、中等學校相鄰;南俯沱江;北為淺丘田園風光。地貌為一狹長之小山丘陵。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75米。佔地面積20143平方米。地勢東高西低,登高南眺,甜城內江盡收眼底。 紀念館的五個展區,以數百件照片、實物、詩箋、書信、畫稿、畫集、書籍及書畫作品,分別展示了張大千的生平事蹟、藝術進程、藝術特色、藝術成就及在世界藝壇的影響和地位。另在台北市有同名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紀念館人物簡介

張大千(1899~1983年),四川內江人,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農曆四月七年級),他出生在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裏象鼻嘴堰塘灣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省內江市人。傳説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裏夢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歲的時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後出家為僧,法號大千,所以世人也稱其為大千居士。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那些試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畫家們借鑑。

張大千幼時,家貧。曾隨母、姊、兄學畫,打下了繪畫基礎。他祖上曾作過內江知縣,後歸田耕讀,寫詩作畫,過着閒淡的田園生活。傳到張大千已是第十代。其父張忠發,字懷忠,母親名叫曾友貞。張忠發夫婦共生育九男二女,都有很高的文化素養,他的兄弟張正蘭也是現代著名的畫家。在他六歲的時候,他就跟着姐姐、哥哥讀書識字。九歲時在母親和姐姐的教導下,正式開始學習繪畫、書法。他姐姐瓊枝擅長畫花卉、小鳥,在幼年時對他有很大的影響。大千自幼就很聰明,所以作畫進步很快。十歲的孩子就能幫助母親描繪花樣,畫比較複雜的花卉、人物,寫字也很工整。他的四哥張文修在資中教私塾,故大千也就從四兄就讀古籍,在課餘常隨兄赴資中,遊覽山水名勝,培養了對自然的審美意識。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對他起到很好的啟蒙作用,同時也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後入重慶求精中學讀書。18歲時,張大千隨兄張善子赴日本留學,學習染織,兼習繪畫。20歲時,張大千由日本回國,寓居上海,曾先後拜名書法家曾農髯、李瑞清為師,學習書法詩詞。接着因婚姻問題,削髮出家,當了一百多天和尚。還俗後,即以其佛門法名“大千”為號,從此全身心致力於書畫創作。張大千藝術生涯

張大千的藝術生涯和繪畫風格,經歷“師古”、“師自然”、“師心”的三階段:40歲前以古人為師,40歲至60歲之間以自然為師,60歲後以心為師。早年遍臨古代

大師名跡,從石濤、八大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諸家乃至敦煌壁畫。60歲後在傳統筆墨基礎上,受西方現代繪畫抽象表現主義的啟發,獨創潑彩畫法,那種墨彩輝映的效果使他的繪畫藝術在深厚的古典藝術底藴中獨具氣息。

自古以來,一個畫家能否承前啟後、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得力於他傳統功底是否深厚。張大千的傳統功力,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曾用大量的時間和心血臨摹古人名作,特別是他臨(請你繼續關注本站:)仿石濤和八大的作品更是維妙維肖,幾近亂真,也由此邁出了他繪畫的第一步。他從清代石濤起筆,到八大,陳洪綬、徐渭等,進而廣涉明清諸大家,再到宋元,最後上溯到隋唐。他把歷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一一挑出,由近到遠,潛心研究。然而他對這些並不滿足,又向石窟藝術和民間藝術學習,尤其是敦煌面壁三年,臨摹了歷代壁畫,成就輝煌。這些壁畫以時間跨度論,歷經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

建築介紹

紀念館佔地31.46畝,建築面積1060平方米,立體建築有大風堂、畫苑,還有廊、亭、榭、水池、假山等

附屬設施,採用三合院、四合院、幾重幾進院落式佈局,獨具民族民居風格。中廳“大風堂”內塑有由香港運回、旅美收藏家捐贈的大千先生銅像,左右兩側畫苑分別陳列張大千、張善子書畫等,正門匾額“內江張大千紀念館”為張學良將軍親筆題寫。張大千紀念館佔地31畝多,主體建築有大風堂、畫苑,配有長廊、亭、榭、水池、花園、山石等,總面積1060平方米,採用三合院、四合院幾重幾進院落式佈局,粉牆青瓦、穿門結構、坡面、馬頭牆與山頭屋面交替使用,獨具民族民居建築風格。館內收藏並展出大千先生各個時期的藝術作品,介紹了國畫大師一生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生涯。館內園林佈局精巧、環境幽靜,站在臨江的長廊上,可俯視沱江,眺望內江城,與西林古寺對視,是內江市區內風景秀麗的名勝。為紀念世界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內江市政府於1986年1月組織成立了內江市重建《大風堂》籌備委員會;1987年2月27日,經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廳以川文物(87)函字第6號《關於建立“張大千紀念館”的覆函》,同意內江市重建“張大千紀念館”。按四川省建築勘測設計院的設計,第一期工程總投資需180萬元左右,根據地方財力情況,採取了分期分批實施的辦法,逐步完善。1987年,內江市政府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自籌20萬元,省政府補助20萬元,文化部撥款10萬元,共籌先期開辦資金50萬元。1987年3月5日張大千紀念館第一期工程奠基;1988年八月九日破土動工修建第一期工程,市財政先後在1988年安排資金40萬元,1989年安排了20萬元,張大千紀念館自籌資金10萬元,共70萬元修建第一期工程,1990年十月主體工程——“大風堂”落成,1991年內江市財政又安排了16萬元,加上前面的70萬元,共計86萬元,基本上支付了第一期工程決算款。同年又撥了44萬元的完善經費,在1992年市財政安排了8萬元的經費,

用於張大千紀念館正式開館業務經費。1992年初,張大千紀念館對館內陳列展品的徵集工作進行了部署。上半年,先後安排人員前往北京、成都、樂山、夾江等地徵集展品,又與張大千、張善孖的親屬取得聯繫,徵集展品,共徵集到展品一百多件。從而豐富了陳列展覽內容,為正式開館做好了準備。1992年9月11日中秋佳節,張大千紀念館隆重正式開館。

主體建築

以大千先生故居舊稱“大風堂”命名的主體建築,採取仿古木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根據四川民居建築佈局的特色,採取三合院和四合院的組合,成為幾進的院落佈局及外部造型的特徵以穿鬥構造,坡屋面,馬頭牆與山屋面交替運用等等處理手法表現,觀感上親切自然,具有比較濃厚的鄉土氣息,與當地的民居風格比較協調地融合在一起,與張大千一生保持民族傳統習慣相符合。整個主體建築、青瓦粉牆,古樸典雅,氣勢恢宏,是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園林式建築。張大千紀念館除長年陳列、展覽張大千和張善子的作品外,還舉辦過以下展覽:春節元旦期間中舉辦“內江市迎春書畫展”以及“內江市根雕盤景展”、“紅巖英烈史實展”、“南京雨花石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票券收藏展”、內江籍畫家“李多木書畫展”、“周詩成寫生畫展”、“沿着紅軍走過的路——內江畫家深入生活書畫展”和“張大千原作暨大風堂弟子展”等,同時,還針對大千故里後繼有人舉辦了“税收在心中——內江市中國小生書畫現場大賽”、去年又舉辦了“內江市第一屆‘大千杯’少兒書畫現場大賽”。尚與中國22家書畫名家紀念館聯合舉辦中國書畫名家紀念館聯展12次。15年來共計舉辦各種展賽近40個。

2014年8月25日,張大千紀念館經過近一個月的維修裝飾及環境整治,全館面貌煥然一新,以嶄新的形象向遊客開放。 張大千紀念館自1992年開館以來已近10年,由於資金缺乏年久失修,整體面貌已破舊不堪。這次整治,對前後門上山道路進行了裝飾,在前門石台階口新增大理石館標一座,為遊客提供了清楚的旅遊指示;原後山道路為簡易炭渣路,現採用花紋條形磚裝飾,解決了雨後道路泥濘,遊客、汽車難以從後門進館參觀的問題,新鋪設的後山道,路面整潔、美觀實用,車容量達20餘輛,為重大接待、接納旅遊團隊作好了充足的硬件準備,並新建後山大門一座,門柱文化石裝飾、配以鐵藝鑲花大門,更顯氣派;主展區則將牆面、屋檐、展廳門窗重新油漆、粉刷,更換展廳燈具二十六組,為遊客提供潔淨、明亮的參觀環境,同時對原展廳外的展櫃進行調整,取消了一、二、三展廳外的臨時展櫃,還紀念館川南民居、仿大千故居建築特色的風貌,同時,新增四、五兩個展廳,新增展品近60件,四展廳外新增展櫥一壁,增強了遊客的可參觀性,五展廳的通玻落地展櫥使用10mm玻璃,確保了遊客遊覽的安全;作為園林式單位,紀念館新近添購假檳榔、天竺葵、女貞球八十株,修建培養草坪、花圃近200平方米,為遊客休閒娛樂、參觀小憩提供了清新、舒適的場所。

第五篇:讀國畫大師張大千有感

讀《國畫大師張大千》有感

資中縣陳家鎮擁共國小六年級:周佳慧

讀了《國畫大師張大千》之後,我的心裏有很深的感受。

張大千,四川內江人,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是一位深受愛戴的偉大藝術家,特別在藝術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一生中取得了光輝巨大的藝術成就。他對於中國文化藝術的繁榮與發展,和提高中國文化藝術在世界上地位及影響,都堪稱是功勛卓著,貢獻至偉。

20世紀20年代後期,張大千開始了“搜盡奇峯打草稿”的頻繁旅行,遍遊了祖國的名山大川,由先師古人轉向從師造化,1929年,張大千被選為全國首屆美術展覽會幹事會員,1931年,被選為中國古代畫展覽審查代表,並代表中國美術界赴日本參加國際畫展,1933年,張大千作品《金荷》、《江南山水》轟動美國,分別被巴黎博物館和莫斯科博物館購藏。此後他的作品開始在國內外不斷展出,逐漸產生世界性的廣泛影響,張大千1936年被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聘為國畫教授,同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張大千畫集》,徐悲鴻為其作序,讚譽為“五千年來第一人”

張大千讓我懂得:任何人要取得成功,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刻苦的努力,而且需要有科學的方法,這才能夠事半功倍,早日達到預期的目的。繪畫一道,亦是這樣。張大千走過的藝術道路,也正證明了這個道理。張大千從他的師古人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繼承了優秀的傳統,

由此奠定了自己堅實、淵博的筆墨基礎;接著又從師造化中,開闊了眼界,拓展了心胸,將天下美景,盡匯筆下;然後在他的求獨創中,又努力開拓,不斷創新,由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與面目,從而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與成功。

張大千的這種“視藝術有若性命”,高度的敬業、樂業、愛業精神,他的一輩子刻苦學習與不懈的攀登精神,他的終生學而不厭、精益求精的奮進態度與作風,堅持不懈地努力,數十年如一日地刻苦用功,真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