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1全國道德模範個人觀後感心得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7W

2021全國道德模範個人觀後感心得

認真學習過道德模範事蹟之後,發現這些道德模範離我們並不遙遠,不知關於今年的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看完你們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2021全國道德模範個人觀後感心得,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2021全國道德模範個人觀後感心得1

我觀看了道德模範頒獎儀式,各位道德模範的事蹟感動着我,特別是林俊德院士在生命最後關頭仍不忘工作、與死神相搏鬥的情景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裏,震撼着我的心靈。生命垂危的林院士寧願放棄治療也要工作,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為了多工作哪怕是一秒鐘,強忍着身體的疼痛不願躺下來,他怕躺下就再也起不來,再也沒法工作了。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獻給了祖國的建設事業,可他卻無怨無悔,從不求回報。正是因為有了他的無私奉獻,我們的國防才更加鞏固,我們的民族才更加揚眉吐氣。多麼高尚,多麼偉大的人啊!

歷史經驗證明:無論是成就黨的偉業,還是實現個人價值,都需要用一輩子來拼搏,一輩子來積累,一輩子來奉獻,一輩子來度量。歷史的長河中,一個人的一輩子很短,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認真學習,恪盡職守,在提高自己職業水平的同時不斷提高道德修養,我們只有像浪花一樣融入黨的事業的洪流之中,把個人抱負與祖國的需要對接,才能拓展生命的寬度,回報祖國。我們應以林俊德院士的精神為鏡子,時刻檢驗自己的內心是否有信心、決心。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對黨和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有意義的人,一個不平凡的人。林俊德院士的一生,將全部的心血傾注在了祖國和家鄉上。他走到人生盡頭時,已經有資格説一聲:我對得起我的前輩和下一代。希望我們走到人生盡頭時,也有資格這樣説一聲!向令人尊敬的前輩致敬!

2021全國道德模範個人觀後感心得2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大公無私、樂於奉獻的道德模範。這個城市有了他們才更加美麗,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人們洗卻了心靈的污垢,詮釋了道德的真諦。

我就認識這樣一個人。這位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19--年開始雜交水稻研究,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秈型雜交水稻研究獲我國迄今唯一的特等發明獎。

年過古稀,本該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可袁隆平依然堅守在一線,每天準時上班,準時下田,上午9點半到10點半,下午3點半到4點半,是他固定到試驗田的時間。越是打雷颳風,越是下大雨,他越要到田裏面去看看,因為那是檢驗他的“寶貝”的關鍵時刻。袁隆平告誡助手們:“搞科研,要有一種在國際上爭先的精神。就像跳高一樣,跳過一個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人家後頭。”他要的就是搶佔雜交水稻研究的國際制高點。袁隆平雷厲風行,説幹就幹。新世紀的第一年,超級稻首期畝產700公斤的目標順利實現。

袁隆平同志等是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知識分子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集中體現了我國人民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體現了我國科技工作者敢於創新、頑強拼搏、為中華民族爭氣的宏大抱負,集中體現了嚴謹治學、為人師表、平易近人、甘為人梯的崇高精神。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寫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奮和智慧做出了無愧於祖國和時代的貢獻。

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百折不撓,樂於助人,甘於奉獻。

2021全國道德模範個人觀後感心得3

通過認真學習過道德模範事蹟之後,我的“榜樣”詞典裏又多了一些像劉國紅、李遠紅、李澤英、白凱、顏昌峯、萬權紅等36名這樣閃光的名字!從而有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湧動、翻騰。我十分感動於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的業績;感動於他們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的`助人為樂的精神;感動於他們對工作一絲不苟,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感動於他們刻苦鑽研,勇於創新的精神,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和標兵。

通過學習,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向道德模範學習,要學習他們刻苦鑽研業務爭創一流業績的精神。

模範的事蹟告訴我,無論在什麼崗位上,都要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和爭創一流的幹勁。劉國紅是貴陽市公交出租汽車公司四車隊三班班長,一名的普通的士司機。多次在營運中做好事、見義勇為。李遠紅帶着許士強改嫁,和現任丈夫蔡德全開始共同撫養幼女,照顧癱瘓前夫,演繹了一段感人的真情故事。“保姆媽媽”李澤英帶着卓遵琴拋下的卓欣和卓歡(雙胞胎棄嬰),艱辛地走過了十多個春秋。如今卓欣和卓歡慢慢長大了。現在,她帶着姐妹倆和自己的孩子,用汗水和勞累兑現自己的承諾。是一名貴陽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村民。他平常就樂意幫助和關心別人,他始終認為幫助別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見義勇為是人間正氣。近六年以來,先後抓獲搶竊手機、項鍊、耳環的犯罪分子就達9起。他總是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儒子牛”的精神去和一切違法犯罪分子作鬥爭的感人故事等等。

二,向道德模範學習,要學習他們工作細緻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

在工作中很多細節不容忽視,唯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才能真正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他們業務精湛,兢兢業業,他參加工作後,在基層工作,刻苦鑽研業務,虛心向老同志請教,學習老同志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對工作細緻認真,一絲不苟,受到大家一致讚揚。他們除正常工作時間外,常常中午不休息,夜晚加班,由於長期過度勞累,積勞成疾,他終於病倒了,在領導、同事和朋友的關懷鼓勵下,最終轉危為安,完全康復,創造了生命奇蹟。

三,向道德模範學習,要學習他們堅守忠誠的品質。

堅守忠誠是一種習慣,是忘我的投入,是創新的前奏,是一種道德信念,他們對待工作一直是堅守忠誠的態度,他的工作環境艱苦,辦公條件差,生活清貧、枯燥、寂寞但這些都沒有讓他退怯。他每天在完成本職工作後,都堅持學習水文業務知識和專業理論,記錄大量的讀書筆記。長期的勤奮學習、刻苦練兵,他做出了自己的成績,曾兩次在全國大賽上大顯身手。他勤奮敬業,不懈追求,平凡的崗位見證了水文工作者的奉獻和忠誠。

四,向道德模範學習,要學習他們持之以恆的品質。

“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然而張宗良的事蹟告訴我們,一輩子做好事再難,他也要做!張宗良多少年如一日地照顧一個非親非故的老人回保才,回保才老人是一名受過傷的殘疾軍人,在解放戰爭中失去了左臂。張宗良從小就崇拜英雄,崇拜那些在戰爭時期扛過槍、立過功的抗戰英雄。瞭解到回保才不幸的經歷,他真正的走進了他的家,冬季為回保才老人買煤取暖,夏季為老人做足防暑防雨工作,每次去老人住的地方他都要把所有生活垃圾都清理乾淨,每一個節日都提前為老人準備好過節的東西,數年如一日,成了老人家裏的義務維修工和服務員。

我作為一名教師,在經歷這次精神教育和學習後,像是接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為我今後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明確瞭如何做好教育管理,我要以他們為榜樣,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教育事業增光添彩!

2021全國道德模範個人觀後感心得4

最近一段時間,在全國上下掀起了評選道德模範的熱潮。社會上樹立了一批被人民認可的道德典型,我們應在這樣的背景下,好好學習,提高自身的認識,端正對社會的認識,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道德有着多元的標準,比如愛國、寬容、厚德,也包括孝道都應該是傳統美德的體驗。很多民族都有宗教信仰,而有人説現在的中國人沒有信仰,現在中國社會上被物質浸染後,人們的信仰被傾向於了金錢和權利,這樣的人是很可怕的。這樣的人生沒有指示燈,會失去方向,變得迷茫。而我們要説,中國人除了有悠久歷史中所一直存在的宗教信仰外,在現今社會,我們的民族,我們廣大人民心中更有一種自身存在的優良傳統和道德指標,更多的民族英雄就是我們大家的楷模,他們身上所存在的優良品質就是我們的信仰。我們的楷模有千千萬萬,他們不一定是地位很高,多金富有的人,他們就是我們身邊,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他們平凡得就如身邊的你我他。就是這些平凡的人,在他們平凡的人生中,他們對待自己的工作鞠躬盡瘁,對周圍的人甚至陌生的人無私奉獻。他們把平凡譜寫成了不平凡,從平民英雄上升到我們心中的道德楷模。

我們現在正在提倡要創建和諧社會,和諧社會首先要有每個社會成員的努力。每天發生的很多小事,我們沒有在意,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些符合社會道德價值觀念的許許多多小事,恰恰表明人心向善是我們社會的主流,甚至已經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種習慣。

一個人從小心目中的道德楷模可能有很多很多,有的是從書中知道的,有的是在影視作品中瞭解的,但哪一個人物給你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和震撼,才能對你的實際生活有所幫助,而社會這次再次掀起道德楷模的學習,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種激勵和啟發,讓我們常常去敲敲心靈的門窗,問問我們自己做的怎樣。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用行動詮釋了“真愛與無私“;高淑珍用單薄而堅強的肩膀挑起了“炕頭小課堂”;天使何玥捐獻器官延續了三個人的生命……他們有着平凡的名字,平凡的面容,但平凡的背後,能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那是不平凡的堅持,那不平凡的勇毅。讓我們認識到道德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是相互支持的,道德的力量是可以傳遞的.是他們的愛與付出讓奉獻與感動成為社會的主旋律,讓道德的精神文明之花開遍人間。

作為普通的教師,人們常説是靈魂的工程師,我們不敢用這樣高尚的頭銜去稱呼自己,但我們知道自己承擔着教書育人的責任。那麼道德標準在我們心中應該看得更重,讓我們的一舉一動成為自己人生歷史上的美好。

2021全國道德模範個人觀後感心得5

魏傑彪冒着生命危險勇跳黃河救人的高尚道德,得到了社會的讚揚,此為“得”;單位給予兩萬元獎勵,此為“得”;魏傑彪將獎金捐給骨癌女孩,引發愛心大接力,也可謂“得”……然而,還有更多的好人不是“高富帥”,都是“小人物”,甚至還在為安身立命而犯愁。如何讓有德之人皆有“得”,是關係到“好人之城”究竟能走多遠的大問題。

一時做好人易,時時做好人難。魏傑彪並非偶然,其與--市近年來大力推進公民道德素質提升工程和“德潤新鄉”建設活動是分不開的。當一座城市將宣傳和推動“好人現象”作為常態意識,放大善行德行效應,形成良性循環,必將引發連鎖反應,引發更多的愛心故事。可以十分肯定地説,好人做好事的動機絕非是衝着自己有“好報”有“好得”。但是,作為社會總體評價機制,我們必須做到“讓有德者有得”。

為讓有德者常在,有德者有得,--市着眼建立長效機制,從結對幫扶形式、幫扶對象、幫扶標準、幫扶流程、考核辦法等方面都有具體措施。該市採取文明單位與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建立“一對一”的結對幫扶關係,對道德好人實施規範化、動態化、長效化幫扶。

讓有德者有得,還需要繼續探索如何完善思想道德建設機制,讓“好人之城”成為好人的堅強後盾,最終形成一種可持續的“好人模式”,讓好人作為城市道德標杆帶頭引領,讓標杆真正成為一呼百應的帶頭人,讓標杆的善舉真正發揮出規模效應,“繁衍”出更多人的善舉。這樣,我們的城市才會真正成為一座温暖之城、道德之城、最美之城。

每一個“好人”的個體行為,都是一盞引領民心的明燈,感動着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每個人。當善行成為一座城市的尋常事,文明便有了深深紮根的土壤,愛心便有了不斷生長、傳遞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