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啟功》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23K

《啟功》觀後感【精品多篇】

《啟功》觀後感 篇一

最近看了電影《啟功》,本片屬於人物傳記類電影,整部影片節奏舒緩,語言精簡文言,演員情真意切把細節處理的頗為傳神,情節設計錯落有致張弛有度,從文革遭迫害説起,小心翼翼地還原了一幕幕真實的歷史場景。思想內容上也頗有深度,追憶了歷史不同時期一代大家坎坷的生命軌跡,並展現了啟功先生的風采與大家情懷。可以説是一部感人至深,教育意義鮮明的優秀影視作品,十分適合學生和教師觀看。

求學

本片和《霸王別姬》裏拜師學藝的那段頗為相似,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運行規律。而那個時代磕頭拜師要的是一個“誠”字,吃苦學藝的時候要的是一個“勤”字,等學業有成可以自己獨當一面後,要的是一個“敬”字。這個敬不僅僅是尊敬師傅,也是敬業,更代表了一顆敬畏之心。可就是這幾千年形成的規則被“革命”打破後,啟功先生並沒有被這種波濤洶湧的潮流所裹挾,儘管暫時屈膝,但他骨子裏還有傳統的中國文人的那錚錚鐵骨桀驁不馴的氣節。懷揣着對未來的憧憬和責任,仍舊卑躬屈膝的活着。用蘇軾留侯論裏一句話總結啟功先生頗為合適“猝然臨之而不慌,無故加之而不怒”這是有大勇和大志的人。

師範

電影裏啟功的老師風燭殘年過生日的時候,啟功給老師送上兩個壽桃和一副自己創作的畫,並給老師磕頭謝恩。雖然早已不是清朝不興磕頭,但這卻是用那個時代的方式來表達一名學生對老師發自內心的感恩,也告訴世人,儘管禮儀文化飽經磨難,但尊師重道的傳統仍舊存根植在一代人的內心深處。相比於今天的師生感情;幾百人的開學典禮取代了一對一的`磕頭拜師,微信家長羣取代了老師登門進行家訪;發紅包送手機取代了學生用心畫的一幅國畫。

過去的家長還懂得因材施教,不喜歡學英語啟功他母親就送他只學習國畫和寫字,而今的學校裏必須是語數外、物化生、史地政、音體美,樣樣不能落。這不是在培養人才,而是像機器一樣在複製讀書工具。學習的目的功利,教學的目的更加功利,師生感情也在這種功利化的目的下被沖淡了。曾幾何時,我們為了完成作業而耽誤郊外和小朋友們嬉鬧追跑,丟掉的是童年對自然的探索;迫於被家長責罰我們為了考試通過而作弊寫小紙條,丟掉的是誠實和信譽;我們80%的時間花在了自己不擅長的學科,這樣反而收穫甚微越來越厭煩學習,不但沒能揚長反而被自己的短板掣肘。

知己

我特別欣賞一位白髮蒼蒼的語文老師,操着飽經過歲月風霜渾厚低沉的嗓音在課堂上朗讀有意境的古詩,並且能結合自己的經歷抒發對古文名句的一席感慨。語調抑揚頓挫給人啟迪,語速和緩略帶遲鈍引人深思。本片啟功講到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並發表了一段對“知己”的感慨:(原文如下)

“這兩句傳達出了作者對摯友的離愁和眷戀,分手了,情未了,人長在,誼永駐,天涯遙遠,形同比鄰。什麼是知己,知情、知意、知心。如何做知己,通情、達意、交心。講知己容易,成知己則甚難。所謂得一知己足以,不是説有一個知己就滿足了,意在言外,當然知己多一些更好,説一個,是説知己難得,為其難得,方為珍貴。人有知己就沒有孤獨。雪中送碳,即救急,又温暖;困惑得解,即通達又激勵,人有知己就能過大關,自由行。”

這段感歎既是他對已故陳校長的一段心裏話,也是對亡妻的弔唁,這番情真意切的感慨一定是親身經歷後才有感而發的肺腑之言吧。所以説對啟功而言他的夫人,他的老師就是他的知己。

寬恕

紅衞兵小將和時代對他當年的迫害他並不計前嫌,還教這個喜歡他字體的紅衞兵學寫字,這體現了他寬宏大量的胸懷和氣度,他告訴我們教育是不分階級類別的,正所謂“有教無類”,身體力行地詮釋了傳統的儒家文化。另一幕就是他成名之後很多人模仿他的字跡,市場上漂流着眾多模仿他的假字跡,而他並不打假,卻説“他們也要吃飯”。老爺子也曾“丹青易米”深知生活的艱難,所以凡事都懂得寬恕。

愛情

本片中啟功遇到的兩個女人,第一個賢妻良母的是他母親,第二個能輔佐他走向大家之路的就是他結髮夫妻。無論是在書法上給她啟發,文革期間幫他保住了創作作品,還有心甘情願陪她度日,都表現出了一名典型傳統中國女人的特質——温良恭儉讓。從少小到白頭,吃苦奉獻一生,陪伴左右不離不棄,即便是最艱難的文革時期也沒有絲毫退縮畏懼。這樣矢志不渝的愛情想必是無數現代人翹首以盼都無法得到的愛吧

總之,本片通過啟功等人物刻畫,把傳統的中國文化“三綱五常”表現的淋漓盡致。儘管在黑暗時期曾遭滅頂之災,可這種根植於中國人民內心的傳統文化並沒被抹殺殆盡。相反,他就像民族戰爭時期錚錚鐵骨永不服輸的民族氣節一樣,越是飽經磨礪就越是被打磨的鋥光瓦亮、熠熠生輝。

《啟功》觀後感 篇二

最先觸動我的是啟功他老人家對老師的尊重。他在老師過壽的時候送老婆親自做的壽桃,並且給老師磕了一個頭。這種師道尊嚴在現在是無法相比的。當然在當今社會,也並不是所有的老師都值得受到這樣的尊重。其次啟功和他愛人的伉儷情深也深深的打動了我。啟功生於1912年。記得在上大三的時候經常對人説,特別喜歡1900年左右出生的人,那時候出了好多大家呀。比如我的朋友胡適之,徐志摩,林徽因,金嶽霖,樑思成等等。那個時候的人還有另外一個相似的地方就是婚姻。他們大多為包辦婚宴,且一般另一半為文盲,卻在婚後培養出非常深厚的夫妻之情。現如今的自由戀愛根本無法與其相比。

上面説了亮點,一個師道尊嚴,一個伉儷情深,當今社會都無法與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相比。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到底是現在的社會好,還是瘋狂的社會好呢?我的答案是:那個社會好!這麼肯定嗎?對!就這麼肯定,眼都不帶眨的。為何?因為現在的中國沒有信仰,大家只信一個字,“錢”。那個年代是大家都信毛主席,雖然個人崇拜很不好,但是有總比沒有強,強太多了。姜文在其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裏面就表述了這種情感——對元首時代深深的懷念。在那個時代,大家都信毛主席,路上撿個東西就要主動給別人送到家。做生意的也都不會像現在那麼用什麼地溝油,大家都在毛主席語錄的指導下各司其職,井井有條。現在社會呢?首先,這是一個沒有信用的社會,前面已經説過,這個社會只信錢嘛。別説陌生人之間的信任,就連親戚鄰里之間也是沒有信任關係的,誰信誰吃虧。這真的是一個沒有道德的社會。路上老人倒了沒人敢扶,當然,倒了的老人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很可能他的職業就是訛人。醫生也沒有醫德,你醫院,要是先不把醫藥費湊齊了,這些個冷眼醫生絕對會看着你的病情一步一步惡化的。對了,醫生收入不高。他們自有來錢道。他們主動與那些賣藥的勾結起來,沆瀣一氣,專門把那些貴的要人命的進口藥給你吃。這是一個怎樣病態的社會啊?沒有一塊沒毛病。説説教育吧。聽説啊,現在老師都學到新技能了。那些該教你的不會在上課的時候教你,上課時候不教那啥時候教呢?那簡單,補課唄。這就是我們的辛勤的園丁。不僅如此,他還要你送禮給他們。要是不送禮,他就會冷落你家孩子。你説老師這是有壞啊。國小中學如此,大學也是如此。現在的大學完全不能和80年剛恢復大學聯考那陣相比,那時候的大學生出來可以獨當一面,現在根本不可能。現在上大學就是為了讓你交錢而已,誰讓你還這麼樂意的交錢呢。科研也是同樣,大家好像都比較躁動,完全靜不下心來做點真正的有研究價值的東西。大家都特別着急,急着拿項目,急着發SCI,因為有考核。這完全不能和西南聯大那時候的教育相比。那時候雖然艱苦,但是一羣真正的知識分子在引領着一羣未來的知識分子在努力。現在則不同了,現在是已經走歪了路的博導們在繼續把自己的學生往歪路上引。

説了這麼多亂七八糟的。別介意啊。還有幾點想説呢。

1,在電影裏面,啟功的老師告訴他,書畫之意境居第一,技巧第二。並且舉了王維的例子説明了其意境之高遠。我體會很深,這些天我也思考過這個。人活着無非是活個境界而已,絕對不是活金錢。一味的追求金錢只能自食其果。書法有意境,畫也有意境,如果恰巧有境界的人看到了有意境的書或畫,那麼他會感到身臨其境的。那麼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境界呢?我現在的答案是:多思考,多問一問為什麼。對了,忘了告訴大家了,我現在是有信仰的,我信仰王的陽明先生的心學。蔣的介石也信仰這個,所以我可以大言不慚的説,“蔣介的石是我師兄,哈哈哈,笑死我了”還有一個人信仰王的陽明,陶行知,行知就是王的陽明的知行合一的意思。

2,在電影裏面,啟功教授他的學生時,告訴他,每個字都有自己的自然軌跡。然後,還寫了兩個具有不同自然軌跡的鳴字。這就是説,字雖然是啟功寫的,但這個字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我對這個的體會較深。我認為,世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台車。比如同樣的兩台凱迪拉克,這兩台車絕對是不一樣的,並且會隨着你對它的態度而改變,它們本身是有生命的。這在生活中可以舉出很多個例子,比如沒有兩台電腦雖然牌子配置價錢都一樣,但是性能卻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就是因為他們雖然都出生在流水線上,但它們的生命軌跡不同。我現在研究的城市也是如此。我現在就是想通過大量的數據,挖掘出那些屬於城市本身的規律,這些規律與人為干擾無關,這是城市這個生命體本身就具有的特徵。

3,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電影的開頭和結尾啟功都在講王勃的這首詩。什麼是知己呢?啟功説“知情,知意,知心”。人若有了知己就不孤獨。看的時候我就在想,我的知己是誰呢?我有沒有知己呢?有吧?真的誰能完全懂我嗎?好像不是。好像和我要好的朋友都只能懂我一部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充分説明了知己難得。我覺得以後我會有個知己的。

《啟功》觀後感 篇三

今天用了一個半小時看了電影《啟功》。雖然這部電影,感覺平平淡淡普普通通,拍的沒有多少技巧,作為電影難成經典,但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普普通通之間才能看出真情實感。

首先影片第一個讓我覺得非常非常印象深刻的就是,少年啟功對於中華傳統字畫,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那份熱愛與痴情。也驚訝於,感動於啟功母親的那份理解與寬容,以及她那有別於當今社會的教育方法。

很多人都驚訝於為什麼民國出了那麼多大師,我覺得不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而是那個社會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前有胡適老先生破格錄取數學零分的羅家倫,後有聞一多憑三句詩錄取臧克家的美談。一個兵荒馬亂的社會,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卻有着對教育最高的尊重以及深刻的理解,不禁讓我這個現代人自慚形愧。

影片第二個讓我感慨萬千地方的便是啟功先生與他的妻子的那份温潤如玉,但卻情深似海的感情。她在他失意受挫時鼓勵他,“你的字比上個月有進步”“你寫的每副字我都收着”。而他兩次出門找她,那份焦急,那份找到愛人時的五味雜陳,讓我感動不已。那份動盪年代的互相攙扶與牽絆,才是現代的我們應該做到的真正的感情。

可以説,這部影片拍的比較大膽的,因為它還原了在今天依然被視為禁忌的部分。對於啟老師在內的知識分子來説那是一場悲劇,更是災難。因為滿人的身份,他被紅衞兵查了一遍又一遍。他被迫燒了珍愛的文物時無奈;他為明哲保身寫違心話時的無奈;他為了保護被查封了的文獻不被老鼠啃壞而用珍貴的糧食喂老鼠時可愛。無不表達出他對於文化的熱愛,對於不幸的無力抗爭。

我相信,電影並未真正觸及黑暗一面,那真正的黑暗,可能真的是及其的殘忍與令人髮指。那是個時代的悲劇,是一代人心中的難以撫平的痛。一個連文化人都要迫害的社會我們還能説有什麼未來,好在,我們知錯就改了。我希望悲劇永遠不要重演,我們社會會是一個真正尊重文化的社會。好在啟先生是幸運的,他挺過了最艱難的歲月。

影片上映的時候恰逢教師節,可謂意義非凡。啟功與陳恆情同父子的師生情如幻,似囈語。陳老的深深教誨讓啟功收益匪淺,讓文化界又多了一位好老師,一位愛護學生,平易近人的教師。影片最動人的部分是啟功向陳老祝壽。

陳老沒想到,還有人記得他的生日。

啟功從自己的包裏取出自己做的祝壽圖畫獻與陳老,又取出兩個妻子做的壽桃。之後,已是老年的的啟功向陳老磕頭行李。學生向老師祝壽本是一件尋常事,可是在打倒一切秩序的風暴中,這個儀式是那麼莊重而又沉重。

當一切風暴過去之後,當教師終於不用擔驚受怕,當老師這個職業終於得到人們尊重與認可時,我相信陳老先生的在天之靈定是得到了安慰。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是啟功先生的一身追求,他做到了,站在講台上的他是那麼的開心,那麼的純粹,那麼的簡單。那一刻,我相信,沒有人當他是為大師,而是一位普普通通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書匠。我很羨慕北師的學生,能有這麼一位儒風習習的講師。

如今斯人已去十載,我們能做的就是緬懷這麼遠去的大師,願他的精神永存。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啟功》觀後感 篇四

影片像是一篇中規中矩的命題作文,完成度較高。選角非常值得稱道,扮演老年啟功的馬恩然戴着那頂小帽,與先生的形象驚人相似。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的演員形象連貫性極佳,完全能脱離演員本身的話題和形象。

劇情完整展現了啟功先生的生平,幾乎所有劇情均有出處,就連很多細節,比如喚妻子姐姐,向妻子磕頭,與妻子打賭等等都出自先生親筆。

啟功先生與陳垣先生的師生情誼十分動人,也是片子濃墨重彩渲染的。青年相知提攜,暮年拜壽,晚年以陳垣先生書齋命名獎學金,足見師道傳承,也頗為契合教師節的主題。

可能是為了更多的展現先生的生平細節,參與創作者也多為先生的學生,影片幾乎沒有演繹的成分,敍事方式多少有些老套且流水賬。純粹為致敬是足夠了,但作為傳記電影,稍欠火候。

啟功先生常説,書法繪畫都是副業,教師才是自己的主業,他用一生踐行了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三星給中規中矩的作品,一星敬高山仰止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