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16地心引力電影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2W

2016地心引力電影觀後感

《地心引力》觀後感第1篇

今天,我懷着一顆激動的心觀看了這部科幻大片。

影片在太空中展開,在美國太空站,一個男宇航員馬特和女同事瑞安出艙修復望遠鏡時,衞星的碎片撞到了太空站,除了出艙的兩人,其他人全部喪命。之後,在缺氧、失重、與外界斷絕聯繫的情況下,他們遭遇了重重險情,馬特為了瑞安自我犧牲,瑞安最後憑藉着瀕死前看到馬特的幻象,振作起來,乘坐中國神舟號返回地球。

在看電影的整個過程中,我的心一直都在吊着,3D特效和壯麗的宇宙奇觀讓我折服,一幅幅立體畫面使我感到景物或撲面而來,或進入銀幕深處,使我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的感覺,看完之後,還有一種身處太空幽靜的錯覺。

在影片中,我很佩服馬特,他開始表現得安逸悠閒,非常享受這段美好的時光,在災難降臨時,又很樂觀,看日出,安慰瑞安,最後,為了瑞安,犧牲了自己,感覺他很偉大。而瑞安也值得我學習,她從一開始慌亂、恐懼變為後來的冷靜,勇敢,最後回到地球。

看完這部影片,使我學到了一些知識,浩瀚宇宙星系、蔚藍深邃的地球、逼真的外太空工作站 等。而在太空那個幽靜的環境中,根本就沒有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所以我要更加珍惜我身邊的東西。

《地心引力》觀後感第2篇

上週看了正在熱映的大片《地心引力》(Gravity)。稱它是大片有點勉強,因為情節過於單薄了。影片主要講的是國際空間站遭遇了一場太空災難,僅存的一名宇航員驚險逃生,沒有陰謀,沒有轉折。已有專家批評此片漏洞太多。對於此片,我只有一個感覺,它好像是專門拍給中國觀眾看的。

宣傳海報上説,卡梅隆稱讚《地心引力》是“最好的科幻電影”之一。但它應該不是美國人最愛的題材,沒有外星人入侵地球,也沒有宇宙冒險。可能該片唯一吸引美國觀眾的,就是那兩位老牌明星主演。不過,印象中那兩位明星已經有很長時間沒出演過流行大片了,不知道現在是否已成票房毒藥。顯然,該片對中國觀眾的吸引力比美國觀眾大很多,因為裏面有“神舟”和“天宮”。國人大概很好奇,好萊塢對中國的太空船有什麼樣的評價。

現實中,天宮是軌道飛行器,神舟才是帶有返回艙的飛船,但電影裏好像給搞反了,女主角開着天宮上的返回艙回到了地球。這也是讓我感覺最不合理的地方。如果中國的空間站上還帶着返回艙,又怎麼會沒人呢?如果説中國的航天員遇難了,屍體又在哪裏?我覺得,電影硬要扯上天宮,就是為了來中國賺票房。如果把這些細節都説明白了,可能對票房不利。

事實上,《地心引力》編劇的靈感極可能來自前些年中國的反衞星導彈試驗。據外媒報道,2010年1月11日,中國從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發射了一枚攜帶了動能彈頭的火箭,成功擊毀了本國的一顆軌道高度865公里、重750公斤的已報廢氣象衞星風雲一號。維基百科上説,這次試驗是歷史上產生太空垃圾數目最多的單次事件,估計共造成了2300件以上尺寸大於高爾夫球、可被追蹤的碎片,以及3.5萬塊大於1釐米的和100多萬塊大於1毫米的太空垃圾。由於在目標衞星的軌道高度上大氣阻力非常小,這些太空垃圾將在軌道上運行數十年後才能被逐漸耗盡。維基還説,2013年1-2月間,俄羅斯一個衞星受到太空碎片撞擊而受損無法工作,科學家分析最可能的碎片來源是2007年中國反衞星導彈試驗中被擊中的風雲一號。

電影的背景則是俄羅彈用導彈擊毀了衞星,製造出高速飛行的碎片羣,碎片飛到其他軌道,引發連鎖反應,最終徹底破壞了國際空間站。俄羅斯從未進過類似測試。如果拍成空間站被中國衞星碎片摧毀,宇航員再坐着中國飛船逃生,這樣的情節感覺更有意思。電影裏説是俄羅斯干的,似乎是為了避免刺激中國觀眾,引起麻煩。但它也在告誡觀眾,反衞星測試危及人類的太空探索事業,以後可不能多幹。(事實上,外層空間大得很,發生這種事情的概率極小。)

還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女主角再進入返回艙後,看到控制枱上全是中文,瞠目了一小會兒,但她很快發現,控制枱上按鈕的佈局與她開過的聯盟號飛船相似,於是就猜出了正確的操作方法。這個情節明顯在暗示,中國的飛船是山寨俄羅斯的,有貶低之中國航天科技之嫌。

為了票房,製造個“天宮”的噱頭無可厚非,但既然賺了人家的錢,還要腹黑一下人家,未免不厚道。

《地心引力》觀後感第3

中國人有一種年終前突擊花錢的習慣,不曾想,我也被捲入其中。不過,我不是突擊花錢,而是突擊看電影,為的是把單位發的視覺福利全部消費掉。上週末,一家三口剛看了一部《森林戰士》,這週末我又帶上女兒一起去看這部3D科幻大片《Gravity》,期望引導孩子認識太空、認識人類所處的地位、人的渺小和宇宙的浩瀚以及人類對征服太空的不懈渴望。

《Gravity》講述了在空間站工作的宇航員馬特•科沃斯基(喬治•克魯尼飾)以及航空新手瑞恩•斯通(桑德拉•布洛克飾)在出艙工作時,飛船與空間站發生爆炸,同行逃生,兩個人是如何在缺氧、失重、與外界喪失聯繫的情況下試圖回到地球的故事。這是一部孤獨的電影,影片中自始至終只有科沃斯基和斯通博士兩個活人,但全劇情節緊湊,靠危機的不斷產生與解決來推動劇情發展,90分鐘的故事基本沒有拖泥帶水的鏡頭。我是個偽天文愛好者,所以也看不出任何BUG。

這是一部關於生命如何被拯救的故事。喬治•克魯尼好像是來打醬油的,但他卻在生前生後各拯救了一次桑德拉•布洛克,最終激勵她完成了自我救贖,成功登上中國神州號,順利藉助中國製造的飛行器回到地面。這裏面有一種愛的力量、一種親情的力量、一種特有的美國式的幽默的力量,當然還有對中國製造的一種恭維吧,想來是為了討好中國觀眾吧。

太空是神奇的,宇宙是美妙的,但它卻是那麼的遙不可及,令人望而生畏。生命是美好的,生命又是渺小的,只有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我們才覺得生活也沒那麼差吧,廣播裏的狗叫、嬰兒哭、異國男人奇怪的語調,都格外動聽。影片的結尾,看見桑德拉•布洛克爬上岸後重新找到地心引力後, 因為不適應而踉蹌地在泥地上行走的樣子,像極了一個剛會走路的孩子,這是她的新生。

除了拯救跟生存外,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旨在提醒觀眾,要學會珍惜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切。回頭想想,自1961年,人類第一次進入外太空以來,空間就代表了無數的可能性跟希望,失去重力也會讓你變得輕飄飄,但你或許從來沒有想過,無限制的自由即黑暗。走出影院,牽着女兒的小手,享受着有牽制、有牽掛的生活,其實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