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五四青年獎章的觀後感及心得【精彩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7W

五四青年獎章的觀後感及心得【精彩多篇】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事蹟素材 篇一

石丹,女,漢族,1998年1月出生,共青團員,大專學歷。

據《中國青年報》介紹,石丹胸懷“技能報國”夢想,刻苦鑽研美髮技藝,2019年代表中國參加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美髮項目比賽獲得該項目冠軍。擔任專業教師以來,認真投身專業教學和競賽訓練指導,積極參與公益服務活動。新冠疫情期間,她積極請戰,憑一技之長為一線防疫人員服務。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事蹟素材 篇二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地學系長聘教授 付昊桓

科幻小説家劉慈欣在小説《三體》裏描述的超級計算機,每秒的計算速度高達500萬億次,這可能是很多人無法想象的計算速度,但當下的科技發展早已超越了十幾年前小説中的幻想。在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全球首個突破每秒十億億次計算速度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其峯值計算速度達到12.54億億次每秒。

作為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副主任的清華大學地學系長聘教授付昊桓,雖然今年只有38歲,但已兩次捧起全球超算應用領域的最高獎“戈登·貝爾”獎。他所帶領的超算青年團隊在近五年的時間裏,為“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研發了氣候模擬、地震模擬、工業仿真、生物醫藥、深度學習算法庫等一系列國產應用軟件,將每秒十億億次的超強計算力切實轉化成為基礎科研和工程創新的探索能力,展示了國產超算硬件與國產超算軟件相結合的巨大潛力。

“五四 ”前夕,付昊桓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當計算機遇到地學

1999年,付昊桓以湖北省黃岡市大學聯考理科狀元的佳績考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本科畢業之後,他先後在香港城市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獲得計算機碩士和博士學位。

一路學習計算機專業的他,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次暑期合作研究項目中,偶然遇到了一位地球物理系精通計算機技術的“交叉型”導師,初次體驗了學科交叉的不同視角和獨特魅力。這次合作項目的後續成果發表和會議展示,進一步拓展了他對地球科學的瞭解,也令他最終決定到斯坦福做地學與計算機交叉方向的博士後研究。

2010年,正值清華大學復建地學學科,付昊桓回清華任教。他的主要研究興趣是結合應用、算法及底層的異構加速器,研究高效、高可擴展的數值模擬方法和智能化的大數據分析方法,尤其是在地學和高性能計算的交叉領域展開研究。

兩次捧起國際超算應用領域最高獎

2015年底開始,付昊桓作為清華大學派駐無錫的團隊一員,任職國家超算無錫中心主管研發的副主任。中心運營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採用自主可控的“中國芯”,在2015年美國對中國超算機構實施芯片禁運的不利局面下,於2016年6月成功問鼎世界超級計算機TOP1。付昊桓解釋,這台機器一分鐘的計算量,如果換算為人工計算,需要全球72億人每人拿個計算器不間斷地算32年。

自主可控的全新硬件架構是“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但與x86處理器截然不同的硬件特性,也對軟件生態的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與超算硬件相對獨立的階梯式發展不同,應用軟件的發展需要長期的積累。通過跨學科、跨單位的廣泛交叉合作,基於“神威·太湖之光”系統的並行應用成果頻出。2016年,3項全機應用入圍“戈登·貝爾”獎(ACM Gordon Bell Prize)。“戈登·貝爾”獎是國際超算應用領域的最高獎,從1987年設立以來,中國團隊從未入圍過。這是該獎項近30年來中國首次入圍。最終,經過評估與答辯,付昊桓參與的“全球大氣非靜力雲分辨模擬”榮獲“戈登·貝爾”獎。

在2017年的全球超級計算大會上,付昊桓等共同領導的團隊所完成的“非線性地震模擬”再次讓中國捧起“戈登·貝爾”獎。這次,付昊桓團隊所完成的“非線性地震模擬”工具,可在320公里×312公里×40公里的模擬空間裏,進行分辨率達8米的精細模擬,這讓科學家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場景中地震所造成的影響,並對地震防災 減災提供重要借鑑。

讓大機器解決大問題

付昊桓説,超級計算機為解決工程和科學中的重大難題而生。超級計算機比的不只是速度,更是比應用。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合作,實現中國在生物科技、航空航天、氣象氣候、AI等領域超算軟件的蓬勃發展,是超算團隊責無旁貸的使命。“其實我很幸運,在回到清華短短几年之後,就遇到了神威這樣一個世界級的超算平台,有機會將個人的研究融入到國產超算應用軟件發展的集體事業中去。”2019年,付昊桓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回想過去,付昊桓最難忘的是,2015年暑假和同學們初到尚在建設中的超算中心,用網上淘來的工業大風扇來驅走酷熱的那段日子,還有和同學們一起衝刺“戈登·貝爾”獎時 “7×24小時”的“備戰”經歷。

博士生的培養也是付昊桓工作中最重要和最快樂的一個環節。付昊桓説,科研的過程也是和同學們教學相長、共同提高的過程。令他欣慰的是,研究組裏幾位“90後”的博士同學們在這樣的交叉合作項目中,已經站到了高性能計算應用研究領域的國際舞台,成為超算領域的學術新秀。甘霖博士於2018年榮獲IEEE高性能專委會傑出新人獎,目前已成為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一名年輕老師。何聰輝博士畢業後去騰訊工作,剛去的第一年所發起的項目就榮獲騰訊內部公司級的技術突破金獎。

計算無極限,挑戰無止境。把世界領先的計算力轉化為科研和產業上的價值,付昊桓説,在超算的平台上,這只是開始。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青海湟中分隊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青海湟中分隊獲得由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的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是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中國優秀青年的最高榮譽,旨在樹立政治進步、品德高尚、貢獻突出的優秀青年典型,反映當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價值追求。“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主要授予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事蹟突出、社會影響廣泛、典型示範作用強、以青年為主要成員的先進集體。

1998年,清華大學響應團中央、教育部號召,組建了研究生支教團。20多年來,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薪火相傳,344名志願者前往青海、西藏、甘肅、湖南、雲南、陝西、寧夏、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區接力教育扶貧,在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中貢獻着青春力量,也在服務與奉獻中堅定了理想信念,明確了人生方向。截至目前,志願者們服務時間累計超過80萬個小時,覆蓋人數超過兩萬人。服務期結束並返校入學後,70%的志願者擔任了“雙肩挑”學生政治輔導員;研究生畢業後,70%的志願者選擇前往基層或重點行業工作。目前,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22名志願者正在西藏拉薩、青海湟中、陝西延安、雲南南澗和湖南湘西5地支教。2019年起,研究生支教團建立功能型黨支部,進一步加強黨建和思想政治引領工作。1999年,第一屆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志願者楊海軍在青海省民和縣大莊鄉初級中學支教一年;自2002年起,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在青海省連續接力支教19年,累計派出志願者196名,先後服務於湟源縣第一中學、第二中學、第三中學、巴燕中學、大華中學,湟中縣第一中學、職業技術學校(2018年1月更名為職業教育中心),以及青海大學等多所學校。

自2006年起,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青海湟中分隊開始在湟中縣第一中學、職業技術學校(職業教育中心)連續14年開展支教工作,見證了湟中從國家級貧困縣到脱貧摘帽、撤縣設區、全面小康的歷史鉅變。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青海湟中分隊的志願者們用優異的教學成果和紮實的公益服務踐行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圓滿完成了各項支教工作任務,得到了湟中縣及服務學校各級領導、老師、同學的一致好評,有力推動了湟中脱貧發展。

2015年,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青海湟中分隊獲評西寧市優秀志願團體;2016年,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青海湟中分隊公益項目“助夢計劃”獲評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項目獎;2017年,“助夢計劃”獲評全國青年志願服務示範項目創建提名獎;2018 年,“助夢計劃”入選首批全國青年志願服務優秀項目庫,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獲評學雷鋒志願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最佳志願服務組織;2019年,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青海湟中分隊獲評“青海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新冠疫情期間,清華大學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青海湟中分隊志願者積極開展線上答疑和教學,主動聯絡資源為服務學校捐贈防疫物資,並按照服務學校相關安排克服交通不便和疫情風險等困難,於3月下旬按時返回工作崗位並投入正常教育教學工作。

支教期間,志願者在學校承擔主要科目的教學工作,並利用教學外時間積極承擔團學、培優等工作,同時開展“助夢計劃”系列公益活動,做有温度的教育,做有力度的公益,用行動踐行着“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的支教初心,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青春。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事蹟素材 篇三

方毅,出生於1981年,温州人,高中就讀於甌海中學,後被保送到浙江大學,本科畢業又保送讀碩士。讀研究生時期開始,他就和師兄弟一同創業。

實際上,作為新時代的温州青年人,方毅不僅是一名成功的青年企業家,在疫情發生後,還勇往直前,彰顯了一位温州青年的責任和擔當。

在新冠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方毅帶領團隊付出巨大努力。在國家衞健委首次披露疫情的當日,他們就第一時間成立“個醫”團隊,與李蘭娟院士團隊合作,發揮數據技術的優勢,加班加點為疫情防控提供大數據支持,成為第一批衝上戰場的“數據戰士”。

“公司共有700多名員工,讓我感動的是,在抗疫過程中,許多員工放棄休假,主動加班,為抗疫工作貢獻着自己的力量。”方毅説,温州人的精神在於吃苦耐勞,自己出生於温州,創業在杭州,他希望將數據智能等領域創新創業的經驗帶回温州,回饋家鄉,為温州的數字經濟發展助力。目前已和温州市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已有4個項目落户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