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于丹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42K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于丹觀後感多篇

觀《感恩教育》有感 篇一

週六早上八點十二分,我準時打開電視,收看于丹老師《感恩教育》的知識講座。于丹老師語言妙趣天成,一個個小故事被她娓娓道來,而這些有趣的故事又都讓我受益匪淺。

“什麼是孝呢?”于丹老師首先發問,然後講述了一個《男孩與大樹》的寓言故事:男孩小時候很喜歡和大樹玩耍,大樹每天都等待着男孩;到了男孩少年時期,大樹讓他摘取果子換取學費和玩具;青年時期,大樹又把樹枝給了男孩蓋房子和娶新娘;後來大樹貢獻出樹幹給中年時期的男孩做獨木舟去周遊世界。可以説大樹為男孩付出了一切,最後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樹樁。當男孩成為老人時,他想去的地方已經去過了,想看的東西也已經看過了,現在他只想和樹樁在一起曬曬太陽。

故事中大樹和男孩的關係多像爸爸媽媽與我的關係呀!都説世界上最無私的愛是父母的愛,它只求奉獻不求回報。而作為子女又應該如何呢?“正為本,孝為先。孝為德之本。”作為子女要有感恩的心,即孝心。古時候就有孔融讓梨的故事,現代有偉大的總理周恩來在百忙之中還要抽出時間給父親餵飯,田世國為救母瞞着她偷偷捐腎;台灣企業家賴東進跪着給失明的父母餵飯。看看我自己,在家是個“小公主”,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平時要什麼有什麼,可一遇到不滿意、不順心的事我就會對爸爸媽媽大發脾氣,怨東怨西的,甚至有時對他們的説教不屑一顧。

講座中説到:作為兒童,我們應該要去交朋友,和朋友一起玩耍、分享快樂、面對挫折。可是,于丹老師提到有這樣一種現象,有一名兒童在他的日記中寫到:“每個人都有朋友,可以和朋友一起玩,而我卻不一樣”。如果孩子沒有朋友,整天只知道呆在課桌前、電腦旁,不同別人交往、溝通,就會變得自閉、自卑,不自立。

現在,為數不少的家長都反對孩子自己在外交朋友。也許是為了安全吧,只讓孩子呆在家裏,變成了“宅童”。這些家長的糊塗觀點,不好!我認為只有讓孩子充分去接觸外面的世界,同小朋友一起玩耍、一同分享收穫、經歷困難、將來步入社會,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才能更強。

于丹老師説:把一個雞蛋、一根胡蘿蔔、一把茶葉分別放在三個沸騰的鍋裏煮一段時間後,再把它們拿出來看看。把雞蛋剝了皮兒,所見到的蛋清和蛋黃被煮的硬邦邦的,這種人就是被現實世界熬得心硬的人;另一個鍋裏的胡蘿蔔,被煮成了一灘軟蘿蔔泥,這是被世界熬得完全沒了自我的人;那一大把醜陋的茶葉,已經在水裏舒展開來,還把一鍋無色無味的水,煮成了一鍋好喝的茶,這種人通過煎熬僅使自己變得美麗。

看了于丹老師的講座後我懂得了要珍惜父母之愛,學會感恩,努力學習,將來成為有用的人才,回報父母。我們要像茶葉一樣,奉獻自己,留芳他人。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只有能經得起煎熬、克服困難,甘於奉獻,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觀《感恩教育》有感 篇二

感恩,這兩個字,我們幾乎天天掛在嘴邊,但是人要是能夠堅持做到,卻很難。今天,于丹老師的講座讓我更加透徹地理解了感恩的意義。

講座首先映的是一部電影,名叫《暖春》。裏面講述了一個女孩子從年幼到成年的一段看似平凡卻做起來不容易經歷。她的父母開始對她很不好,可是她用自己的努力,感動了父母。成人後,她沒有離開家鄉,而是留在了這裏,當了一名鄉村教師,用這種方式來回饋自己的父母和這片土地。

在這個講座裏,于丹老師還講了一個小故事:説有一棵大樹,它將自己的一切都無私地給了一個小男孩。最後,大樹已面目滄桑,而滿頭白髮的孩子,卻來陪伴那早已一無所有的老樹根。大樹做的一切不正象徵着父母對孩子的毫無保留地愛嗎?

看完了講座,我更加感覺到,父母給予我們的實在是太多太多。讓我想起三字起上的一句話:羊跪乳,鴉反哺。連動物都知道感恩,我們呢?從現在開始,讓我們行動起來,感恩大地,感恩父母……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讓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于丹觀後感 篇三

週六的上午,我收看了由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老師講的《感恩教育》,這個講座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1、孝心。孝心是一個人的重要品格,如果沒有孝心不管這個人多麼優秀,他必須會被社會淘汰。在2004年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中的田世國,因為他的怒親得了很嚴重的病,務必做植腎手術,田世國偷偷的把他的腎捐給了母親。還有賴樂進,他的父母都是盲人,他上學從不曠課,放學回家後他就跪着喂父母吃飯。正是于丹老師所説職責是一種外在的要求,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願望。

2、感恩的信。在這個方面于丹老師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孩子在小時候總是在一棵大樹底下玩,大樹也很高興,可隨着孩子的成長,孩子需要的越來越多,大樹也不斷滿足孩子的要求,當孩子已經老了,大樹已經變成了沒有用的老樹根,這件事告訴我們人要有感恩的信。

3、自強、自信。自強、自信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比如説登山,也許在登山的途中你會受傷,但如果你要堅持下來,到達山頂的時候,你會真正的感受到“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峯”的含義。我們要記住這世上知識很重要,比知識更重要的是經驗,比經驗更重要的是悟性。

于丹《中國小生感恩教育》觀後感500字 篇四

週六早上,我觀看了于丹老師的感恩教育講座,其中大樹與調皮的小男孩的故事,對我的觸動很大。

從前,有個孩子喜歡在一棵大樹下玩,他每天都來,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説:“你看別的孩子都上學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沒有。”大樹説:“你把我結的果子摘了去賣,你就有玩具了。”以後,孩子只有秋天才會來到大樹下。過了幾年,小孩長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説:“別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沒有。”大樹説:“你可以把我的樹枝砍了蓋房子。”又過了幾年,青年變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説:“別人都漂洋過海了,作為中年人我也應該到別處去看看。”大樹説:“你可以把握的樹幹砍了做成獨木舟。”中年人把獨木舟推進海里走了。漸漸的,中年人長出了一根根白髮,他來到樹樁前,樹樁説:“我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樹樁了,你更不會理我了吧。”他説:“不,現在我只想陪你一起曬太陽。”樹樁開心極了。

這個人的一生都在像大樹索取,而大樹所要的回報僅僅是他的陪伴。大樹就像我們的父母,都是無私的,為了兒女,給予他們所有的一切。

百善孝為先,我平常對父母索取的多,對父母的體諒少,常常因為飯菜不可口就大發脾氣,由於父母不答應我的要求就大哭大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架勢,現在我知錯了,應對父母懷感恩之心,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孝心常在。

于丹《中國小生感恩教育》觀後感600字 篇五

3月15日上午8點鐘,我在電視上觀看了《中國小生感恩教育》這部由於丹教授為我們講的短片。它雖然時間非常短,但給我的感觸卻非常非常的大。

于丹教授首先講了“孝”,“百善孝為先”這句話大家都知道。我們都是從娘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我們是父母的心肝寶貝。這時,我想到了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遇難者的第三個電話》,文中,在生死關頭,銀行家愛德華毫不關心自己龐大的遺產,他最先想到的卻是自己的父母,這令我深深感動。愛德華的生命留言:“媽媽,我愛您!”多麼平常的一句話,可是卻包含了愛德華對母親的愛。在這裏,我想告訴大家一句名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所以,同學們,我們要在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多陪陪他們,不要等到他們離開後才追悔莫及。

于丹教授其次講了“仁”字。她説我們要多交朋友,不能一個人孤立玩耍,我覺得她説得很對。小孩子從小多交朋友並和朋友關係要好,這是為走進社會打好基礎。我現在就有很多朋友,所以我整天都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有朋友,會讓我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于丹教授還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就是説人生下來並無惡意,本性是善良的,經過父母的培養和成長的經歷會塑造我們不同的性格和本性。我覺得培養我們的性格和本性可以從日常習慣開始,比如尊老愛幼、勤儉節約、守時、早睡早起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品質。不要認為這是小事,良好的品格就是在平時的點滴生活中養成的。

同學們,我觀看了這個節目體會到了很多東西,你不妨也去看看,相信你一定會和我一樣,大有啟發!

于丹《中國小生感恩教育》觀後感500字 篇六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師關於中國小生感恩教育的講座,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首先,我們要學會孝敬父母。我們不能像那個小男孩一樣,又是摘果子又是砍樹枝,還要砍樹幹,最後到老了才明白,回過頭來坐在樹根上,陪着老樹根看太陽。尊重、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沒有人會相信他在社會交往中能關心同學,體諒他人,更不用説對他人對社會奉獻了。父母不僅賦予了我們生命,更是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讓我們在温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但就是在父母的關愛下越來越多的人卻忘記了孝敬父母這一做人的根本,而我們要做一個體諒父母,為父母緩解壓力,關心父母身體健康的人,我在生活中就是一個孝敬父母的人,經常幫父母洗碗、倒垃圾、摘菜、搬東西。

看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領悟到了沒有信心的人與人交往時會很膽小,不敢説話,一點陽剛之氣也沒有,這樣的人往往不敢面對困難和挫折,缺乏自立精神。我們要做一個對自己有信心,勇於面對挫折、打敗困難,做一個敢怒敢言的人。這樣才不會讓生命之舟擱淺,才有可能托起生命的巨輪。

看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感悟到了與社會上的人溝通,交朋友也是很重要的。你的朋友越多好處就越多,如果有困難和朋友一起開解,痛苦就會減少一半,如果快樂和朋友一起分享,那快樂也會增加一倍。所以我們要善於與人合作、溝通、交朋友。

通過講座,我想,我要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不斷的完善自己,做一個孝敬父母、團結同學、自強自立的好少年。

于丹《中國小生感恩教育》有感 篇七

看到一本好書,遇到一位良師益友,觀看一場有益人生的講座,都無疑是一次淨化心靈,提升人格底藴的難得機會。很幸運週五兒子從學校帶回一張電視節目播出預告單,是北大教授,文化學者于丹老師的《中國小感恩教育》專題講座。我們一家三口得以在這個週末,在這樣一個秋日的上午,圍坐在沙發上,用心傾聽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愛心,抵抗挫折感的能力,又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自立、自強、自信。

兒子説,媽媽,老師要求我們一同寫觀後感。我説是不是就像國小時那種親子同寫讀後感,母子共看一本書,然後寫出各自的感想。因為那次的感想,也有了我和兒子第一次代表班級站在學校的大禮堂一起演講的經歷,生命中每一個第一次都值得留戀與紀念,和兒子的`親子演講依稀就在昨日,而我曾經襁褓中的嬰孩不知不覺中已然從一名國小生成為一名中學生了,不可否認,作為家長,我們竭盡全能給孩子無盡的愛,但是隨着歲月的流逝,時間和事件的證明,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光有愛是不夠的。

感謝于丹老師帶來的這場專題講座,讓我進一步深刻明白一顆懂得感恩的心,一份樸素的生活態度在當下,在喚醒與建立孩子完整人格中越加顯得彌足珍貴!

一直以來我們把自己的孩子寵愛着,嬌慣着,為其遮風擋雨,為其提供最好的條件,只怕他吃苦受累,更怕他受委屈,不希望其在磕磕絆絆中生活學習,總想着能給他解決所有問題,然後讓他在康莊大道上暢通無阻地疾行或奔馳。一味的付出下,孩子覺得這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家長的給予是應該的,不懂得生命的給予和接受都應該是相同。一點點挫折困難就打了退堂鼓,更可怕的是喪失了面對問題的正確解決方法,學會了用迴避,打岔來掩蓋事實的真相。缺乏勇敢的承擔。就像這次英語和數學測驗,同一天兩位老師都意識到兒子的問題,並及時反饋給家長,我在感恩的同時,也發現兒子沒有意識自己的問題究竟出在哪兒?無論馬虎還是不會,結果都是一樣,一再強調的認真怎麼就那麼難?而且在混合運算和分數方面存在的問題是國小就遺留下來的,不肯多做一點額外的題,不多練,多做,多學,又怎麼能指望知識在積累中夯實起來。

我説承認“不會”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勇於承認並面對它,解決它才是最難能可貴的。是,在同一天,你的地理測驗還得了兩個100分,但這並不是你值得炫耀的資本和理由。這隻能説明100分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完全可以跳過它,而恰恰是那60分,91分,才是需要我們去解決,逾越的溝溝坎坎。

人一輩子都會遭受遇到不同的挫折困難,這是生活給予我們的磨難,也是財富,怎樣在挫折中修復才是至關重要的,修復的越快就越能贏得更好的時光。正如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所言,“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是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也正如於丹老師在講座中提到的賴東進,他説,我對生活充滿了感恩的心情,感謝父母給了我生命,感謝苦難的人生,是苦難給了我人生的磨練,給了我這樣一份與眾不同的人生。對於我們孩子同樣也是,如何培養起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正是基於此。即使在挫折中依然不忘感恩與回饋,在逆境中也能更好的成長,做生活的強者,更要做生活的感恩者!

讓孩子學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每一個關心自己,為自己付出艱辛努力的人們,也讓我自己更加明白在教子路上,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如何心存感恩的心,感恩給予我幫助的每一個人,感恩上蒼給予我温暖的家,健康的寶貝,感恩兒子能在一所好的學校接受好的老師給予好的教育……就讓我們用善良的心懷感知這個世界,用感恩的心來回報這個世界。在人生這個社會大舞台的煎熬歷練下舒展自己的生命,並用自己的生命去成全社會,這就是我們能期待的最好的相遇方式。

于丹《中國小生感恩教育》觀後感500字 篇八

週六早上,我觀看了于丹老師的感恩教育講座。

于丹老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尊敬老師。于丹老師通過《大樹和孩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是孝?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責任。父母就像那棵大樹一樣用全身心的愛,用自己的一生無私地給予孩子,但是故事中的孩子最後悟出了感恩。一個人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能夠生活在一個感恩的世界。讓孩子在生活中懂得感恩,學會感恩,感恩老師!感恩父母!感恩身邊每一個個幫助和關心他的人!

然後談到“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係,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于丹老師講了人格教育,它是人際關係的扭動,需要靠行動上的態度來獲取。人的成長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學業、閲歷、人格。其中閲歷與人格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夠得到。

最後談到“自立、自強、自信”。 要有信心,有恆心與毅力,將來才會走向社會的最高峯。只要自強不息,成功就屬於你。我們要記住這世上知識很重要,比知識更重要的是經驗,比經驗更重要的是悟性。

看了這個講座,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要心存感恩、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一切愛我們的人。感恩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從這一刻做起!

觀《感恩教育》有感 篇九

週六早上7:30左右,我收看了由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于丹主講的《中國小生感恩教育》,深受啟發!

“孝為德之本。”早在古代,甚至更遠以前就有了這一觀念,“孔融讓梨”、“岳飛精忠報國”,都是這類典型的代表,就連偉大的周總理在操勞於繁重的國務之餘,也無時無刻不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的老父親……這些都明確了從古至今“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然而現在,有些人卻忽略了“孝”的重要性,由於大多數人都是獨生子女,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的日子。

於是乎,在生活中,就常常能看見下面一幕幕場景:快餐店裏,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飯,,母親卻在一旁滿臉笑容地看孩子吃;飯桌上,添菜的永遠是母親,兒子卻不知道為父母添;大人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歸地拼命工作,小孩在一旁悠哉閒哉,還埋怨父母工資太低,買不起豪華的洋房別墅……

“百事孝為先!”正是因為有爸爸媽媽才能有我們今天的生命!不僅如此,父母還給了你明亮的眼睛,讓你去觀察世界;給了你靈敏的耳朵,讓你去傾聽世界;給了你一雙腿,讓你去走遍世界;給了你一雙手,讓你去改造世界;給了你一顆心,讓你去感受世界……難道我們不應該心存感激嗎?我覺得,孝敬很簡單,只要遇到一些山珍海味或一些好玩的先想想父母需不需要在考慮自己,平時幫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

節目雖然已經播完了,但它所包含的內容還深深印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