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致命id觀後感精品800字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2W

致命id觀後感精品800字精品多篇

《致命ID》觀後感900字 篇一

我一直對懸疑電影比較感興趣,看到排行榜中《致命ID》分數很高,昨天看了一下,果然不錯,唉,老外就能拍出如此精典的電影,我們國內怎麼就沒有能相比美的呢。

一開始感覺有點像謀殺劇,瓢潑大雨中一個汽車旅館裏各色人來住宿,接下來就是莫名地有人相繼死去,身邊就是門牌號,按倒數的數字來殺人。當看到小男孩迷糊地進房間時,我已猜出小男孩便是兇手,但是結局卻讓我很意外。如果你沒有學過心理學是很難看懂這部電影的。

其實這是心理醫生在對有多重人格分裂症的犯罪者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即是這個雨夜的汽車旅館裏發生的一切,旅館裏所有的人都是這個犯罪者的各個人格,相互分裂,各自獨立,在他成為某人時他即有那個人的性格和語調,而他各個人格間相互並不知道對方存在,也就是分裂。1、請長期病假的警察;2、電影明星;3、妓 女;4、戴眼鏡的男人;5、遇車禍的妻子;6、不説話的小男孩;7、紅頭髮的女人;8、她的丈夫;9、重刑囚犯;10、押解他的警察(後來被那個妓 女發現其實也是一個犯人假扮的);11、汽車旅館老闆(後來發現他並不是真正的老闆,他將老闆殺死後裝進冰箱)。總共11個人,心理醫生卻只發現了10個人格,通過他的日記發現的,日記裏有不一樣的筆跡和思想,當這些所有的人格在同一衝突場景中出現時,他們具有了相同的特質,那就是他們的生日是同一天,其實這11個人都是這個犯罪者本人所分裂出的不同人格,就是他自己一個人想像出來的,並非存在,不過當他在變為某個人時,另外的人格所做的事情他都不記得,像是失憶一般。心理醫生這樣做的原因就是通過場景讓他自身來消滅不同的人格,以留下最好的一個人格,以便説服法官不判處其死刑。當一個個死去後,最後留下了那個妓 女,在鄉間種柳橙,場景很美很安詳,法官也被説服改判其到精神病醫院接受治療。

結局出現了,那個令人意外的結局出來了,女人在樹下刨着地,突然刨出一個門牌號10,那個邪惡的兇手出現了,就是那個小男孩,沒有被心理醫生髮現的,因為這個小男孩從來不説話,所以沒有表現出來,而他正和犯罪者本身的經歷相同,童年遭受創傷,生父很兇,日記裏沒有這個人,心理醫生也沒有發現,小男孩將犯罪者其他10個人格消滅,佔領主要心理領域,勒死了心理醫生。

這就是結局,整個電影的節奏和敍事的手法很值得品味,結構精巧,這是部心理題材的懸疑片,實在是太妙了,驚歎!

《致命ID》觀後感1200字 篇二

這部影片的確不錯引人思考,我在網上看了一些對該影片的解析,但總覺得差強人意,至少有兩個問題沒有解決,第一,麥肯(胖子)受到虐待,為什麼會產生十個人格,例如《搏擊俱樂部》一個現實中缺少的人格取代了他本來的人格,主人公有了滿足感不就行了?再説一般人產生倆仨很難的,他為什麼會產生十個?第二,為什麼會殺人,這樣問看起來有點2,但精神病也有自己的邏輯,例如《禁閉島》的男主角雖然整部片子都在犯2,但最後還是有他的邏輯在裏面。

問題先説這麼多,先看看片名,ID指的是本我,致命ID實際是指致命本我,我剛開始看片名,我以為題材是黑客大戰。本我是指人最為原始的、滿足本能衝動的慾望,如飢餓、生氣、性慾等。所以,看過影片的人都知道,本我就是那個孩子,與之對應的自我是指協調機制分別是那十個人,當這個孩子受到虐待時,本我時刻想報復社會以及施虐方,但因為是孩子沒有力量(或者是超我的存在,超我指良心,一切道德規範),自我為了保護自身思想心靈,便生成了心理防禦機制,來對抗施加在自己身上的痛苦。

大家還記得醫生提到的詩嗎?這首詩片頭片中片尾各出現了一次,當我走上樓梯(人格掌控肉體時),我見到一個不在那兒的人(只有肉體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裏(我可以上班了),我希望永遠都見不到他/我希望他永遠離開。(我希望永遠掌控肉體,不讓本我再受到傷害)。看到這首詩,就不難感受到小男孩所受到的痛苦了吧,為了逃避虐待,小男孩幻化出許多人,產生出的人格都覺得要保護小男孩,所以寧願自己受虐待。在小男孩幻想出的人格中,他們進行不同的生活,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是十個人,我剛開始是覺得也許一個人受到虐待也接受不了,十個人輪流,那麼每個人承受的就會小很多,後來覺得不對啊,麥肯還有點自閉症,根本不會察覺到外界所發生的一切,只是偶爾才會有個人格出來幾分鐘。我查看了一下自我防禦機制,也許這十個人分別代表十種防禦機制的一種,我粗淺認為代表如下:否認(情侶女)、壓抑(孩子父)、合理化(孩子母)、移置(情侶男)、投射(囚犯甲、乙)、反向形成(不良的女人)、過度代償(司機)、抵消(店老闆)、昇華、認同(明星)。網上有些分析説是這十個人代表麥肯的十種性格,這也有道理,但我覺得在那種情況下,產生性格或好或壞做什麼用呢?防禦機制倒可以幫助小男孩躲避矛盾,創造暫時的心理安寧。

本片心理醫生有個錯誤,認為其中一個分裂人格是殺人兇手,因此利用藥物消滅其他人格,讓好人格佔據麥肯的身體,但自我因虐待產生出的人格與本我抗爭顯然力不存心“人的慾望不可能被毀滅,毀滅即死亡”所謂哀大莫過心死,此時的超我,就是最後的一點良心和道德規範也會因為被消滅而退縮,自我的防禦機制本來就是為超我和本我之間的矛盾而產生的,但當全部都被毀滅的時候,本我肯定佔上風,男孩本片中就説了一句話“不良的女人沒有第二次機會”。也就是他對母親的恨已經到達了無法容忍的態度,為什麼最後一個殺不良的女人,也許是超我(司機)的保護吧。

我也許沒有説明白,但我的理解就這麼多了,歡迎討論。

《致命ID》觀後感2300字 篇三

這是最近下的幾部片子裏,唯一一部讓我覺得值得寫一寫的。

看開頭,以為是《蝴蝶效應》般的精神分析,嗯,有點意思。之後看下,情節又拐到了殺戮追逐和推理阿嘉莎,氣氛緊張,環環相扣,懸念迭出,應接不暇,嗯,那麼能夠繼續。再往下看,情節開始錯亂,時空穿插似的記述越來越令人迷惑,真相愈發曖昧卻又呼之欲出。當某一個貌似科學的結論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不得不信服時,似乎所有人都忽略了其中的關鍵——誰才是幕後真兇?

記得許多年前,有一部香港電影叫《雙面伊人》,那是一部以第三人視角來描述人格分裂症患者的片子。還記得大概一年前,有一部叫《捕夢網》的片子直接以真人形式來表現思維世界,一個人在自己頭腦的大宅裏東躲西藏,另一個人佔領了他的部分意識後繼續在裏面追逐想殺掉他全部的意識以徹底霸佔他的身體。與這兩部片子做類比,《致命ID》從構思到表現手法上,更顯精緻。同樣是描述人格分裂症,那裏的患者分裂出的是十個人格,而最為令人叫絕的是,電影所採用的表現手法卻是難度更大的第一視角和第三視角的結合。在表現意識的追逐和殺戮上,患者的幾種人格有時相互憎惡,有時相互懷疑,有時又相互理解和保護,這就使得劇情更加撲朔迷離,那個代表着暴戾和殺戮的人格到底是哪一個?這一點上,即使看完了整部電影,也不見得能完全説得清楚。

人性是複雜的,每個人的人性上都有許多相通甚至相同的地方,我們把它們稱為共性。同時,每個人的人性上又都有某種能夠主導其行為,讓他人對其性格做出決定的強勢特質。就如跋扈自私的女演員,粗鄙無知的罪犯,膽大心細狡猾陰沉的假警察等。

而在這部片子裏,比較重要的幾個代表性的人格則是愛德華,小姐,受傷的母親,深愛母親的父親還有店主。很明顯,愛德華是患者幾種人格中時常居於主導地位的一個,他勇敢善良寬容機警又不失正直,做過很多人兒時英雄夢的理想職業——警察,然後又從事着很多成年男人不算高遠但卻普遍的夢想的職業——好萊塢女演員的司機。他能夠作為患者夢想的集合式的人物,同時也是醫生所期望的在人格的自我剔除中保留的人物。很可惜,他最後也沒能倖存,如果醫生明白躲在背後的真相,就不會阻止這個人格在殺戮中逃走了。母親的形象從一開始就受了重傷,奄奄一息,這也是自小被丟棄在汽車旅館的患者心理陰影的體現,他心中的母親的形象,一向是殘缺的,所以母親在他腦中的信息也就一向是在生與死的邊緣徘徊。父親也是一樣,他就應是沒有見過父親的,但在他的腦海中,一向會編織起一個深愛母親深愛家人的父親,他因母親的傷而手足無措時,是不是患者一向在努力説服着自己,父親的遺棄也只是因為對突然而至的孩子的無所適從呢?不得而知。模糊的父親形象和母親形象不出意料地以死亡告終。而被患者從真實生活中的母親的形象上割裂出的母親更真實的代表則是那個退休的小姐,這就是為什麼小姐的代表生死順序的門牌被定為了——最後一個,這也是為什麼,患者最後寧願放下了最為理智和健康的一個人格——愛德華而留下了她的原因。他的潛意識中,對母親的愛與恨,鄙夷與渴望都是縱橫交織的。()從小就在汽車旅館裏等母親接客,最後甚至被遺棄在了汽車旅館裏,旅館老闆的形象在患者心中又是怎樣的呢?很顯然,他必須是像所有的老闆一樣,貪財而多少有那麼一點好色的,但他對小姐又極端歧視,由此也可多少感覺出,患者小時候和母親在汽車旅館裏受的待遇了。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老闆並不是真的老闆,不只如此,他還對屍體有某種怪癖。不知為什麼,看到那個部分時,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希區柯克的《驚魂計》,同樣是人格分裂,同樣是“戀屍+戀母”,電影的表現手法和側重點不一樣,但多少會讓人對人格分裂這個精神上的問題產生一些聯想,僅僅是巧合嗎?我看未必。那麼,那個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具備某種變態人格的代表的假老闆可不能夠理解為患者整體上變態人格的一個徽徵呢?

整部影片貫徹了“觀眾永遠是最後一個明白結局的”這一懸念片的基本宗旨。在影片的最後,當人們最後鬆下一口氣來的時候,真正的元兇才露出了臉來。傷得越深,傷口藏得便越隱密,兒時受到的影響往往決定了人的一生。當聯繫回電影前面的情節和細節時,便不難發現,這些人格們所謂的相互保護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中心,而他,便是這個局的樞鈕,或者説,這個陣的陣角。他永遠跟着人們閃躲,與其説是在躲避追殺,不如説是在躲避着自我意識的被發現,他每逃過一次意識的自省,便多一個人格的消失。人性,總是難逃自私的本性,即使對於一個意識混亂的精神病患者也是如此,他所保護的所有,或者説,所有的他所保護的,但是隻是他的本我和與本我的關係最親近的一個他我。但兒時的傷痕畢竟太深,最後一個他我不消失,本我仍然難以得到安寧,正如他的那最後一句喪鐘般的諺語——“一日為娼,終生為妓”。在本我的意識中,這是自身一切杯具的根源和靈魂分化的起點,雖然是最想保護的一個他我,但同時也是最想根除的一個,正應了那句話“我有多愛你,就有多恨你”。代表變態靈魂的他我,代表暴戾殘忍的他我,代表不可企及的温情的他我,當這些他我在一次次自省中被一個個根除後,這最後一個他我的消失是否能夠換來已經被幾個他我所同化了的本我真正的靈魂的安靜,這是個問題。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那些他我真的消失了嗎?人格的存在不似生命的存在,它產生了,就會一向存在着,只有沉睡,沒有消失,就像活火山一樣。片中提到了整合人格,意即人格的合一,那麼片子的結尾,當本我第一次以執刀者的面目出現時,那些一閃即過的倒述,是否正是暗示了那些由本我分裂而出的,又先後消失的他我已經一個個地迴歸到本我的意識之中了呢?這仍是個問題。

對於這部基於精神分析基礎上的片子我只能理解至此,無論理解得對與錯,至少觀看此片所經歷的不斷猜謎與思考,讓我樂在其中。這就夠了。

致命id觀後感優秀範文字 篇四

乍一看電影介紹還真以為這電影講的是一個殺人遊戲。不過出現在普心上面的電影應該不是那麼簡單吧。一開始還真以為兇手就是10個旅客中的一個,以為其中一個患有人格分裂障礙,殺了人都不知道。

而且屍體會突然消失,旅客死得好離奇,似乎不是人為的,你以為兇手是天才或兇靈,一切都天衣無縫?但是看完整部片子,裏面出現的所有人物(旅客還有旅館老闆等其他人)其實只是人格分裂的殺人犯的人格罷了,而這個一人接一人死亡的殺人遊戲也只是殺人犯進行人格分裂的過程中幻想的故事罷了。 一個人格分裂的殺人犯在受刑之前接受一場審訊,當晚他意識中扮演的人格有:一對賭徒情侶、小孩、小孩的媽咪和小孩的繼父、女明星、罪犯、警察、司機(曾經在洛杉磯當警察,正義、果敢、有責任心、帥氣,這個人格是審訊當晚主要飾演的人格)、妓女,旅館老闆A(真正的旅館老闆被殺害冰藏在雪櫃),共十個人格。這些人格被殺人犯分裂為因為暴風雨而逼迫留在motel的十個落難旅客。小孩的媽咪因為車禍,在到達旅館之前就已經嚴重受傷,失血過多,甚至休克。他們一個一個被離奇殺害,其實可以理解為一個個人格逐漸消失。法官被成功説服,認為殺人犯的有害人格已經消失,剩下來的是善良的人格,不會對社會造成危害,因此宣判殺人犯緩刑。但是,當我們都以為真的是這樣的時候,我們以為的最後只剩下一個的分裂的善良的人格(妓女)被殺害。被誰殺害?原來我們都遺忘了一個小孩,就是片中媽咪因被撞以致最後死亡,繼父因保護小孩而被撞的那個不顯眼很少説話的小孩。

這正好印證了殺人犯自己就是因為童年陰影而人格變態,分裂,殺人。 另外,我想到一點,電影用一個不起眼不愛説話的小男孩作為最後被發現的殺害所有大人的殘忍兇手,大概就是看中了觀眾的心理弱點,誰都以為小孩子手無寸鐵,根本無可能成功地毫無破綻地殺死了那麼多人,我們在猜想兇手的時候一直忽略了這個小男孩,其實,也可以聯想到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人。相似地,我們在電影《追兇20年》也可以發現,一個小男孩竟然是變態姦殺犯,而這多宗連環姦殺命案也是發生後的20年才得以發現。 當一個小孩受到重大打擊,他的心靈會嚴重受創,童年經歷和回憶會給小孩心靈烙上印記,對日後的人格造成很大影響。

片中殺人犯回憶起小時候,錄音説到媽咪是妓女,犯過盜竊罪(所以後來的由他人格分裂出來的旅館老闆A便偷錢偷東西是個賭徒),這個殺人犯小時候被媽咪虐待,被困車中,遺棄在汽車旅館,這應該就是為什麼電影故事發生在汽車旅館、被分裂出的旅館老闆A的角色是個賭徒,又偷錢,而且那麼討厭妓女的原因吧。 片中,精神科醫生説到,“分裂人格是邪惡的來源”,我認為表明精神科醫生特別眷顧精神方面有障礙的人,認為是他們的內在人格犯罪,而不是肉體犯罪。我們從患者的日記中獲知,其日記筆跡、語調、觀點明顯不同,是多重人格的觀點,暫時並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他們。他們精神錯亂,不知道自己犯的罪,故法院不能讓患有精神障礙的殺人犯被判死刑。 片中的旅客在接連有人死去後開始尋找規律,最終發現原來各位旅客都是5月10號生日的--其實這一天是患有人格分裂的殺人犯現實中的生日。再一次印證,分裂出來的人格都是以真實本人的經歷和人格為基礎的。電影最後呈現了一些之前沒有出現的鏡頭:“媽咪”被撞時偷笑,故意讓“繼父”來救以致讓“繼父”被撞死,可見小時候爸媽對他的關愛有可能嚴重不足,對父母的依附程度極低。片中一開始對殺人犯的錄音就已經講述了小孩小時候就被媽咪困在車中而去接客(他媽咪是妓女),最後遺棄在motel(汽車旅館)中。他腦中這一連串細節讓他記憶深刻,並且重複出現。

因此殺人犯被審訊當晚分裂人格幻想出來的故事就發生在汽車旅館中。 我們也可以看到,其實人格分裂的人也有清醒的時候,當他們被“召喚”回來,他們能夠與人正常對話,有正常的思維,而不是活在自己分裂的人格當中。但是被照鏡子時,他們也會有不認識自己的臉的時候。轉換人格似乎會令人頭痛,而影片主角就當精神科醫生是一個專門治療--頭痛的醫生。 最後,我對電影的最後一句對白特別深刻:“妓女沒有第二次機會。”然後一錘敲下去。可見他對媽咪的恨是有多深刻啊。小孩子還是要好好愛啊,否則以後心理變態了就釀成悲劇了,咦,毛骨悚然。

《致命ID》觀後感1500字 篇五

《致命ID》是一部探討分裂人格者心理的電影。影片從一開始就表現了不同人格之間的關係和廝殺,最後真正邪惡的人格是那個孩子的設定,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仔細回味,不難發現motel劇情部分寫照着一個分裂人格內心的世界。

在劇情的開端,男孩自我告白式的頌詩、剪報上那被丟棄在汽車旅館的孩童、詩的資料暗示母親是為小姐,種種跡象證明了一種心理分析人格不健全發展最重要的因素童年生活的陰影。一場暴風雨,穿插式的敍事方式,暗示着某種分裂、緊張、無邏輯的'想象,是導演賦予分裂人格的間接詮釋。分裂人格者正進行的實驗劇場表演,不停地冒出新芽,沒有邏輯似的時間與空間,氣氛是雷電交加,大雨滂沱的夜晚。罪犯被診斷出擁有十種人格卻不自知,而故事就是那十個人格所化身的人物,至於人的出生日期都一樣,那是因為那些人全都是他的人格,不是真實的人。這不經意相聚的十個主角實際上是人格分裂者兀自的妄想。

影片一開始一大段對人格分裂症病情描述、對罪犯童年母親是小姐的交代也是不容忽視的。心理分析學家認為人格分裂者會有三種病態的傾向:其一是戀母情結,其二是戀屍性格,其三是自我迷戀。因母親身為小姐,將他關在汽車旅館的記憶,於是幻想出一個汽車旅館的場景,一個巴黎的小姐,十分厭惡小姐的假旅館老闆。戀屍性格的隱喻出此刻那看似詭異的鑰匙不停伴隨屍體,其它分裂出來的人格有些代表懦弱、有些意味自尊心強、有些是劣根性、有的則是理性般的自我反省潛力。他有時回想起母親,偶爾愛戀着他,用警探的人格説着“我沒去過巴黎”試圖勾引着母親,卻被拒絕;有時她決定置母親死地,便故意讓她遭到橫禍;片中警察説自己有時會失去意識,大概就是轉換成光頭胖子的另一個人格去了;而他在彌留之際説的“我一向都在想你”可能就是戀母情節的體現吧;“沒有第二次機會”,隨着罪犯那陰冷的笑容凸現,那種不寒而慄恰如其分讓觀眾再度回味那個殺人場地,與其説這位人格分裂症的罪犯依靠幻想在進行自我摧毀,不如説他真正想處理掉的正是小姐母親這一主角!許多的劇情都是一個人格分裂者的心理層面形象化,一但我們一一審視,便能體驗許多的暗示與隱喻。

現實中,他藴藏十個分裂的人格,每當換了眼神、換了面容,也就無法認識另一個自己。他的心理醫師試圖治療他,引導他自我知覺並自行整合人格。於是他在自己的幻想場景中掙扎、淨化過多的人格,以討伐罪惡般一一殺之。劇中每死了一個人就少了一種人格。最後一個活着的人,就是光頭胖子的最終人格。所有的兇殺案都在光頭胖子腦中進行,而兇殺案的目的是為了消滅剩餘的人格。醫生是期望他能保留住最好的人格把壞的去除掉,沒想到最後剩下的人格卻是真正邪惡的人格,把試圖治療他的心理醫生給殺了。

在充滿人格分裂的幻想場域,如驚悚片般的劇情正上演,不間斷離奇的謀殺,直讓人錯以為是場駭人的殺戮。一旦我們領悟劇情但是象徵着心理狀態,便可瞭解許多劇情的轉折,許多不合邏輯的地方其實是最深刻描繪內心交戰的過程。真正讓這部電影跳出條條框框,帶來一場騙局的正是屍體消失的一段情節,巧妙的暗示了這場騙局但是是多重人格併發症的病人所幻想出來的一切。人的思考總是無邏輯地跳躍,尤以分裂人格者,或許他不停的想要逃離鎖鏈,但他走了一圈卻回到了MOTEL被捕,他的理性戰勝了某個自己。如此我們瞭解到《致命ID》是一部探討分裂人格者心理層面的電影。

結局頗值得一提,孩童最後以不可思議的魔鬼形象出現,讓整部片更充滿了多元閲讀的可能。首先,孩童的人格殺害象徵母親的小姐是基於童年的記憶,一種永遠揮不去的仇恨,是根深蒂固的。另外一種解讀,孩童的人格無法剷除,代表着犯人最終還是無法徹底根除自己分裂人格中最壞的劣根性。當然,你也能夠解讀成自始至終犯人便如導演狡猾的手法一般,不停隱瞞他的意圖,讓我們看不見那個兇手是誰,誤以為一切迷團都已經解開,導演的功力實在不凡。

致命id觀後感優秀範文字 篇六

“當我走上樓梯,我看到一個不在那的人,這天他又不在那,我期望他會永遠消失。”童年對於每個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這種重要性往往體現於對人格的影響,童年的經歷與記憶會在人的心靈上打上深深的烙印,這種烙印並不是與心理醫生的幾次聊天就能將之撫平的創傷。

忘了是哪部電影裏的小孩説的一句話“大人的記性永遠是差的”。每個人小時候心靈上都會有一段深刻的記憶,或是關於與未知世界的接觸,或是關於獨一無二的幻覺,但隨着年齡增長,這種印象慢慢變淡,被忽視,被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徹底的從記憶裏刪去,所以每個孩子的心靈世界都被家長“有理由”的忽略,認為那是一種長大後會自覺改正的“錯誤想法”,因為他們忘了自己也曾是孩子。

胖子反覆的説着他兒時編的這首詩,他説看到的那個“不在那的人”似乎象徵着這種“錯誤想法”,而他期望他永遠消失,也是一種主觀上期望順從正常的心理需求,然而他失敗了。電影以對話錄音和查詢資料相結合的聲畫不對位鏡頭帶我們入戲,在短短的幾分鐘交代了胖子犯罪的所有動因,但是妙在沒有人會想到這是整部電影所要表現的母題。這些隻言片語和交錯的資料給觀者留下的只是疑問和好奇。

醫生問胖子對小時候有什麼記憶,他笑了他憤怒的吼着讓醫生直接問他母親的事。我們明白,當一個人心靈受到重創時,對他造成打擊的事件會一向困擾着他,他會下意識的對此事件有敏感的反應,所以當醫生只是問道他“童年”這一寬泛的概念時,胖子立刻產生了敏感的反應,他認為醫生拐彎抹角的就是想明白關於他母親的事,可見母親對於他童年的影響十分巨大。於是醫生順藤摸瓜直接問胖子童年對於母親的記憶,此時胖子的聲音未入,但鏡頭直接迅速切換胖子母親的檔案資料“盜竊罪”“妨害風化罪”“違反假釋條例”,之後胖子的聲音一向重複的説着“我記得……我記得……我記得我母親……是個妓女……”。“妓女”是胖子對於“兒時對母親的記憶”這一問題的答案,他回答時情緒從咆哮的憤怒立刻轉為安靜的吞吐,可見他對於“母親是妓女”這一事實印象深刻而又羞於承認。此時屏幕出現醫生的臉和Identity的字幕出,也正暗示了“妓女”這一身份在電影中是突出和關鍵的。醫生繼續放錄音,提問胖子“她都把你關在那多久”,畫面繼續為我們帶給資料,多年前的報紙新聞標題“小男孩被遺棄在汽車旅店”。胖子回答“她去忙多久就關多久”,畫面繼續放大新聞標題“小男孩遭到遺棄及虐待”和照片進一步給觀者加深胖子兒時痛苦

經歷的印象。之後,資料帶給弗羅裏達這個字眼,又出現兒童寄養中心,由此可見胖子經歷了被母親遺棄在汽車旅館事件後就生活在那裏。到此,電影把胖子兒時經歷的所有資料都已帶給給我們。而後是胖子成年後犯罪行為的資料,“山區謀殺案”“兇手麥肯瑞福被捕”的新聞標題加上被害人的慘死照片,讓我們很難想象出胖子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此時醫生寫下“人格分裂是邪惡的來源”這句話,給了我們很重要的一個提示,胖子是多重人格。提問繼續,胖子被問到是否記得自己釀造慘案的過程,他的回答卻是“那天是我的生日”,“生日”又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在下面的敍事中會有照應。在這其中穿插着“精神科醫生參與辯護”“精神錯亂辯護遭到駁回”“瑞福被求處死刑”的新聞標題,簡單的幾十秒就讓觀者瞭解了事件的發展經過,而整個電影開篇也只用了三分鐘,簡單、直接、有力。

故事正式開始,抓捕胖子的警官在夜晚被吵醒,被通知因胖子的精神問題要立刻開緊急聽證會,警官代表公眾的意識表示必須要處決胖子以懲罪惡,但醫生代表胖子這種內心無辜的病人表示反對,中間又有媒體的參與引導大眾與法庭的決定,那麼種種矛盾使聽證會非開不可。然而開聽證會的過程除了是幾方勢力矛盾的匯合,也是胖子自身多重人格矛盾迸發的過程。在聽正會這個基礎事件上我們進入了胖子的意識,他的意識成為電影的表現主題,他的多重人格化作不同身份、年齡、性格、性別的人物,意識空間化作下着深夜大雨的汽車旅店(與聽證會召開時的天氣相對應),整個心靈世界只有這一個汽車旅店存在,外界已被大雨、煙霧與黑暗籠罩,似乎哪一重人格都逃脱不了這一境地。而且大雨使信號中斷,任何一個人都無法聯繫到外界,凸顯胖子內心的孤獨無助。在片中並沒有明顯的表示汽車旅店即是胖子的內心世界,表面上只是把我們拉到另一個敍事空間,觀者對於它的認同是隨敍事發展與隱喻逐步加深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空間正是胖子提到的兒時被母親遺棄的“汽車旅店”。胖子的人格一一上場,第一位旅店老闆,這個人格很可能夾雜着胖子對於以前被遺棄在的汽車旅館老闆的印象:厭惡妓女(也是自己的感受),貪財(偷女明星錢包,搶佔旅店),膽小(害怕逃犯)。同時他有偷竊的行為,對應了胖子母親的“盜竊罪”。第二位男孩繼父,胖子對於父親形象的想象,雖然是父親但完全不能給人安全感,胖子從小缺失父愛,在他的心裏對於所有男性都是不信任的,因此繼父在他面前顯得很軟弱無能,做任何事都要徵求他的意見,遇到突發事件只能想到書本條例缺少行動,妻子遇難時表現出的驚慌無助。第三位男孩母親,胖子對於母親的感情是充滿渴望與恨的,這是他想象出的母親形象,但是因為他從未體會過母愛,所以他與母親間永遠有距離感,在片中除了殺死母親這一場景之外,男孩從未與母親近距離出現過(車中男孩在後母親在前,修車時男孩在車內母親在車外,母親重傷後男孩一向遠離母親的牀不説話也不哭)。第四位男孩,小男孩在片中超出了一般小孩的表現,他從不説話,沒有表情,他代表胖子的童年,在被警察發現被媒體報道被送去寄養所之前的童年,胖子小時候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因為母親是妓女他變得沉默寡言,渴望母愛但是缺少親人的温暖,認為自己被世人所嫌棄。在片中他一向是最不引人注意的,然而他卻是最強大的一重人格,主宰所有人格命運的惡魔。從母親的撞車開始,他敲窗叫母親暗示母親後退,導致母親被撞,到最後殺死妓女,都是他一手策劃,他因為被忽略而戰勝所有人格,成為胖子的意識主導。第五位妓女,這是最重要的一重人格,她是胖子母親的代表,胖子最愛和最恨的人,她給了胖子生命但是沒有給他幸福,對於母親的態度也正像男人對於妓女的態度:渴望與鄙視並存,充滿矛盾。對於她與嫖客的描述,對應了胖子母親的“妨害風化罪”。男孩把妓女留到最後解決,因為這是他內心最大的陰影,他最後也無法原諒母親,“妓女沒有第二次機會”這句話凸顯了他仇視母親遺棄自己的行為。第六位過氣女明星,自以為是不講道理虛榮自私的個性,也許是胖子多年來所接觸的一類人,這類人並不關心他人的內心世界而肆意妄為,每個人都有這一面,這重人格是胖子所鄙視的所以被最早消除掉。表面上看她的行為是導致司機撞到男孩母親的動因,她的表現是世人的縮影,似乎她的愚蠢導致她成為最早送命的人。第七位司機,以前是警察,他是胖子的意識行為主體,胖子曾以為自己就是司機,醫生也利用這一重善的人格幫忙胖子擊敗其他人格。司機偶然的失誤進入這一陷阱,帶着正義感調查真兇保護弱者。但是他是迷惑的,他的內心有創傷,他認為自己是病人因而請假做司機。他是胖子意識中的拯救者,雖然他撞死了男孩母親,但男孩最信任的卻是他,從事發開始就一向拽着他的衣

角,似乎期望他能幫自己走出困境。第八位金妮,這是一個脆弱的女孩,她害怕失去男友而欺騙男友,用假懷孕的手段結婚,她時常感到不安想要逃離。她代表胖子內心深處的脆弱與對痛苦的恐懼。當假警察與逃犯到來時,她能感覺到寒冷。出現問題時能自我反思錯誤根源,一向安撫男孩受傷的心靈,但由於這一重人格的脆弱最後無法成為“倖存者”,當她要帶着男孩逃離時被炸死。第九位小路,對妓女感興趣的小夥子,衝動冒失,脾氣暴躁。他是胖子親生父親形象的化身,不負職責亂髮脾氣的男人。胖子對於他的印象及模糊又厭惡,因而他先死於金妮。第十位假警察,虛偽的正義者,他殺了警察變換身份,在一出場就已有暗示(司機想與之輪流聯絡外界被拒,勾引妓女,身後有血跡,逃犯説他有麻煩了)。他的行為也對應了胖子母親“違反假釋條例罪”。他也是胖子重要的一重人格,他以正義掩蓋真實身份,欲想逃脱,但最終被揭穿。第十一位逃犯,罪惡的假象,與假警察是相對的。他是眾人眼中的惡人,但在這一事件中卻是受害者,他一向想逃離,卻走不出迷陣,最後又回到旅館自尋死路,這一人格也暗示了胖子心靈的困境。

這幾重人格的出現是相互牽制的,導演利用偶然與必然的聯繫這一條線牽出所有人格,同時暗示他們都屬於胖子一個人的意識。所有人格的匯合導演透過交叉剪輯和平行敍事表現的環環相扣,妓女為了找火機弄掉了高跟鞋,剛好卡在一家三口的車胎上,因此父母下車換胎。此時司機載女明星駛過,女明星的無理要求打擾司機開車,加上男孩讓母親後退,導致司機撞傷母親,而後他們來到旅店,老闆告訴司機醫院位置,司機遇到車子壞掉的妓女搭車,車上的《存在與虛無》暗示着事件的非真實性。兩人被大雨堵住,遇到小夫妻二人,於是四人一同回到旅店,金妮拿起地圖《亂葬冢》,暗示着接下來的死亡發生。當女明星被殺,逃犯逃走後,插入聽證會片段,警官對於胖子的態度是完全的蔑視,他認為胖子沒有人的權利,僅僅是就應受到制裁的罪惡源泉。

回到胖子意識中,因為恐懼所有人亂作一團,司機信任妓女,但老闆始終厭惡妓女,同時害怕別人明白他不是那裏真正的老闆。假警察害怕被司機看穿身份。老闆一心想偷女明星的錢,小夫妻二人在為感情爭吵。隨後小路被殺,金妮逃過一劫,逃犯跑了很久卻又回到旅店,代表胖子的意識曾努力逃離自己內心的困境卻無計可施。司機假警察與逃犯打鬥,暗示胖子內心的掙扎,最後他被打得重傷五花大綁,結果是暴力的手段讓意識暫時屈服。逃犯成為第一個被懷疑對象。當司機和妓女兩人在房裏時,影片一筆帶過兩人都是五月出生,與胖子之前所説的“生日”這一元素相對應。此時逃犯被殺,老闆的祕密被揭穿,想開車離開時無意撞死男孩父親,即成為第二個被懷疑對象。而此處父親被撞死的假象也是男孩故意站在車前引父親救他而造成的。小路,逃犯,男孩父親接連死去後,第二次插入聽證會片段。法庭表示拒絕承認胖子的精神錯亂,但找到新的證物即他的日記,能夠充分證明他的多重人格。

回到胖子的意識,老闆正在解釋他的經歷,只有假警察表示不相信,但其他人都有所保留。金妮想到他們的遭遇有可能是一百年前印第安人在此處渴死的惡靈造成的,可見美國文化中對於印第安人的虧欠心理也是一種心靈的創傷。男孩走進母親的房間,在所有人眼皮下悄無聲息的殺了母親。此時大家在思考恐怖事件發生的原因,尋找他們的共同點,這是不同人格之間的聯繫,胖子的意識一向在努力讓自己的人格正常化,因此他要尋求整合人格的方式。在尋求的過程中,妓女與老闆消除了矛盾,他們找到了共同點,他們來自同一地區,但老闆想逃離,妓女想回去,這也是胖子內心的掙扎,他恨的地方其實是內心深處最想回歸之處。在氣氛緩和的時刻,假警察發現男孩母親死了,這也消除了眾人對老闆的懷疑。司機讓金妮帶男孩先走,結果汽車爆炸,加速了金妮的死亡。但所有屍體都不見了,只剩司機假警察老闆妓女四人,他們發現了所有人得共同點,生日都是五月十號,每個人的姓氏都是美國州名,這是胖子意識最為混亂的時刻,他不明白眼前的是真實的還是假象,司機又念出了他的那首詩,他在意識中迷失了方向。他聽到了醫生的問話,他回到了聽證會,但仍然以為自己是司機,不認得自己。當醫生拿鏡子給胖子時,他無法應對自己而失控,醫生把他的病情説了出來,讓胖子和觀眾直面現實。

然而胖子無法理解現實轉換了人格,又回到意識中。妓女發現了假警察的真實身份,假警察成為第三個被懷疑對象,假警察槍殺老闆,最後與司機同歸於盡,只剩妓女一人。司機的死,表示胖子的失敗,他多重的人格無法消除,善的人格已死。然而妓女這一代表母親的人格卻在最後留了下來,她一向在呼喚司機振作起來,但卻無能為力,眼睜睜的`看他死去。最後妓女一人離開,聽證會上大家認為胖子無辜的人格活了下來,而其餘有罪的都已死去,又忽視了小男孩的存在,這跟胖子兒時的經歷相同,一再被忽視。最後胖子被送去療養院,在車上他意識中出現了妓女回到家鄉種柳橙過幸福生活的畫面,然而被忽視的小男孩依然強大,他找到了妓女,畫面迅速閃回男孩殺人經過,仇恨又回到他的意識成為主宰,他憤怒的説着“妓女沒有第二次機會”將她殺死的同時也將醫生殺死,他的多重人格重新出現。胖子無法説服自己原諒做妓女的母親,因為他無法忘記兒時的遭遇,沒人能撫平他的創傷。

影片結尾,是男孩讀着自編的那句詩的聲音,配以汽車停在路邊的大遠景,犯罪行為居然給了人一些期望的幻想。胖子是無辜的,電影用不同人物表現他每一重人格,每一種性格,憤怒,敏感,脆弱,渴望愛……然而虛偽的假象,真實的醜惡,摧毀了他完美的渴望,他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與自己對話,逃避現實的審判。造成他疾病心理的正是他被殺害的童年,被忽視被遺棄被傷害的自我意識,他想要逃避卻無法逃避的是他所愛即所恨的隱疾。胖子的童年,停留在那張新聞照片中,他永遠都是那個眼中充滿惶恐,內心脆弱敏感的小男孩,等待着永遠不會愛他的媽媽的小男孩。“童年”被殺害了,被母親,被兒童寄養中心,被世人或憐憫或忽視的眼神殺害了。片中醫生説過多重人格症是無法徹底醫治的,因為童年已過去了,然而它存在於每個人心中,它是美的不會變醜,它是傷的無法癒合。

致命id觀後感優秀範文字 篇七

辭職後無聊看的,整部電影我給4星,扣一星的原因是導演利用美國電影中極少出現小孩遇害或者殺人的慣例製造了盲區,使得最後的結局不夠完美。

這部電影是雙時間線,一條是麥肯被押送到法庭進行判處死刑聽證會,另一條是他內心的11個人格因為醫生的藥物而被迫減少的戰爭。

因為這樣的敍述方式,前期很多人都會以為11人格中的警察押解的就是麥肯,這也算是電影前期的第一個懸疑點。

這個懸疑點被打破是犯人跑路,然後又回到汽車旅館那段,因為這個時候大家馬上會被第二個懸疑點吸引,就是汽車旅館殺人的是不是惡靈?

然後在大家以為這是一部惡靈殺人的電影時,馬上切換到了法庭,醫生向法官説明了多重人格的特徵,並且告訴懶瑞要殺死邪惡的人格,大家恍然大悟,這是兩條時間線,沒有什麼可懷疑的了,只要殺死邪惡的人格就行了。

接着就是賴瑞殺死邪惡人格後清醒過來,好像大團圓一樣的結局,但是最後大家都知道,其實小男孩才是最終的boss,然後麥肯又變成了殺人犯。

總體來説,致命id就是一部通過營造一個又一個的疑點激發觀眾的求知慾望,不斷地猜想下去,而在猜想的過程中,編劇不斷的埋下伏筆,一直到電影最後一刻,觀眾才恍然大悟的電影。

以下就是電影裏的幾處伏筆:

1.比如麥肯為什麼會有多種人格?電影的開始在一段斷斷續續的問答聲中,我們知道麥肯在小孩的時候被媽媽關了很長一段時間,而麥肯的媽媽是一名妓女。這點在醫生為麥肯解釋的時候,也重複了“很多人在小時候受到傷害,就會產生多重人格”。

2.編劇為解釋小男孩是最終邪惡人格埋下的伏筆:

①小男孩很黏他媽媽,這在電影裏通過他繼父的表現和嘴巴有多處的體現。

②小男孩的生父,脾氣暴躁,小男孩沉默寡言,這證明小男孩的童年不怎麼美好。

③他媽媽醒過來的時候,小男孩的表現甚至不如他的繼父,他繼父非常高興,但是小男孩只是在站那裏靜靜地望着。

④小男孩死的時候,屍體消失了,這個時候也是大家質疑這裏是惡靈殺人的地方疑點出現的地方。大家看了後面醫生對法官的解釋,只以為小男孩消失是因為艾德意識到這一切都是他的心理活動。而不會想到,這裏的“消失”對應着前面那句話“不存在的人,我希望它永遠消失”。

3.醫生最大的失誤是什麼?

醫生最大的失誤是以為藥物能夠讓麥肯的善良人格將所有人格殺死,但是卻沒想到在人格的世界裏,邪惡人格還能隱藏到更裏層的世界,從而“消失”,當再次遇到刺激,更深層的人格又會出現,然後殺戮繼續。

最後整部電影想表達的是人性本惡。麥肯因為小時候受虐,從而將心底最純粹的惡念表現出來,雖然在這過程中,他也有善良的人格,但仍不是邪惡的對手。

邪惡只會隱藏在人心的最底層,不會消失,永遠存在。這個觀念與電影開頭和最後那句“我在樓梯上看到一個不存在的人,我希望他永遠消失”相互呼應。

致命id觀後感優秀範文字 篇八

“當我走上樓梯時, 我看到一個不在那裏的人, 今天他又不在那裏, 我希望,我希望他會永遠消失。”

電影開頭,精神科醫生在播放連環殺人案兇手芮佛與醫生對話的錄音帶,手中翻閲的文件裏交待了他的一些背景:單親,從小被妓女母親虐待導致形成多重人格。(芮佛的話以及醫生翻閲的文件裏交代了一些與後面有呼應的細節,曾被遺棄在汽車旅館,芮佛的生日是5月10日,他説這首詩是自己小時候寫的,讓醫生隨便稱呼自己什麼名字都可以,等等)。

半夜檢察院法官被通知緊急召開監聽會,醫生作為辯方證人要證明芮佛是精神錯亂者。

場景切換,半夜,下着暴雨的內達華州公路上,一家三口的汽車突然被一隻高跟鞋扎爆胎,男人停下修車,女人站在車外為其打傘突然被男主(女明星的司機)開車撞倒,女人受傷,兒子在車內目睹了這一切。暴雨手機沒信號,男主將一家三口帶上車找醫院,路過汽車旅館進去求救,旅館裏也沒有信號,聯繫不到醫療服務。將女明星和一家三口安頓在旅館後(女明星住8號房,一家三口住4號房),獨自駕車找醫院,路上載了車子熄火的妓女(高跟鞋的主人,帶上掙的錢準備回老家),公路被水淹了無法開車去求救,車子報廢的男主和妓女只能搭上了小情侶的車回到汽車旅館。妓女住進7號房,小情侶6號。這時押解犯人的警察也來到旅館住進了10號房。男主,女明星,一家三口,小情侶,妓女,警察和犯人,旅館老闆,全都被徹底困在了汽車旅館內。

暴雨一直持續,女明星離開房間去外面找信號打電話被神祕人殺了,察覺到動靜的男主在洗衣房裏發現她的頭顱和門牌號10號的鑰匙,之前住10號房的警察急忙趕回房發現犯人跑了,男主和警察讓驚嚇的眾人待在旅館大廳,推測下雨犯人跑不遠就出去找犯人。情緒崩潰的小情侶在房間裏吵架,關在廁所門外的男生被殺,女生跑回眾人中間。旅館老闆在此期間趁亂去女明星房裏偷拿了錢包。犯人一路逃跑發現竟然回到了旅館,被抓男主和警察抓住五花大綁,讓老闆看着,中間二人起了衝突。男主給情侶男生的屍體拍照,並對妓女講了自己因為受不了當警察的壓力所以請了病假,有頭痛的毛病(我才開始意識到男主是不是芮佛多重人格中的一個,身份不簡單,不然為啥全程帶節奏)。發現屍體旁邊也有掛了門牌號的鑰匙。這時警察發現被綁着犯人也被殺死,旅店老闆被眾人當做兇手質疑,老闆辨稱無辜,掙扎時冰櫃裏掉出了一具屍體,想要開車逃跑意外將一家三口的男人撞死。 鏡頭切換,監聽會上,醫生拿出一本芮佛的筆記作為其有精神分裂的新證據,並説明自己通過讓芮佛服用藥物而將其多重人格聚集到一起。芮佛被帶到。 老闆被綁了起來,他宣稱沒有殺人,真實身份是一個窮途末路的賭徒,來到旅館時發現原來的旅館老闆已經死了,他將屍體藏在冰櫃,順勢頂替成為了老闆。 眾人蒙逼了分不清兇手到底是誰,情緒激動的警察不相信老闆所説一口認定兇手就是老闆。旅館內的人相繼死去,眾人冷靜下來開始思考,旅館內的所有人是否是因為具有某個共同點而要被一個個殺死。這時發現牀上的一家三口女人死了身邊是門牌號6號,反應過來的眾人在外面死於老闆車下的三口之家男人的屍體上找到門牌號7號,男主開始恐慌,讓情侶女和妓女帶上孩子駕車離開,車子起火(妓女未上車),兩人當場死了屍體卻不見了,不僅如此,三口之家夫婦、犯人、情侶男、女明星的屍體全都消失了。這時活着的人還有旅店老闆,男主,警察和妓女,通過入住登記的ID信息瞭解到旅館內的所有人(共9人,沒提犯人和小孩)生日都是5月10日。男主開始念起了開頭芮佛的詩(此時我才確定了他是芮佛的人格之一)。

鏡頭回到監聽會上,男主(其實就是芮佛,此時他的人格是男主)被醫生詢問發生了的事情,男主將旅館經歷的一夜告訴了大家,大家拿出芮佛的照片和他所殺害的人的照片,問他是否認識,男主否認,醫生遞給他鏡子,鏡子裏的臉正是芮佛。醫生道出了真相,旅館內的所有人,都是芮佛的人格,他所接受的藥物治療的作用是讓這些人格相遇以減少一些人格(通過旅館眾人裏芮佛的兇手人格殺人完成),醫生囑託他回到場景裏找到兇手人格將其殺死以使芮佛回到無辜的人格來獲得赦免。

男主回去,妓女在警車上發現了警察和犯人的檔案,其實他們都是被押解的犯人,真正的警察已經被殺死,假警察發現後追殺知道真相的老闆和妓女,老闆被殺。男主這時認定真正的兇手是假警察,與其同歸於盡。天亮以後,唯一活下來的妓女(芮佛僅剩的一個人格)離開旅館回到老家,買下了夢想的橘子園。監聽會結束,芮佛案延遲。(這時候完全已經相信了真正凶手是假警察,只剩一個無辜的妓女人格的芮佛要過上幸福生活了喂!)

醫生將芮佛帶往療養院治療,押解路上。芮佛又開始陷入人格爭鬥:橘子園裏的妓女在樹下發現了門牌號,抬頭髮現了小男孩,原來他才是真正的兇手!(完全沒想到!)妓女被殺,兇手成了芮佛的唯一人格,此時已是邪惡的芮佛將醫生和司機殺了,全片結束,響起了開頭的詩,聲音是小男孩的。

芮佛的兇手人格(小男孩)知道醫生安排的一切,用男主人格將醫生騙過去了,來了個大轉折成功成為了最後的贏家。

一個疑問:醫生所認定的10重人格分別是男主,女明星,情侶,一家三口中的夫婦,旅館老闆,妓女,警察和犯人,還是有小孩而沒有犯人。從犯人談判卻回到了旅館猜測他應該是人格之一,那就不包括小男孩了。

總評一下,全片給4星半太精彩了,一個半小時的電影裏節奏緊湊,引人入勝,所以我才會被最終兇手是警察的想法帶到溝裏去吧。最精彩在於大反轉,兇手贏了,芮佛沒有一個美好結局,還是沒得救。不足點在於,小男孩是開了掛嗎殺了這麼多成年人還沒被任何人發現,有點牽強。還有就是門牌號,死去的人格有的有,但情侶女,旅館老闆還有犯人(不知道是否屬於人格之一)就沒有…沒明白是失誤還是別有用意。btw,向約翰庫薩克的顏和氣質低頭!

一些細節: 1.芮佛的童年陰影來自妓女母親,所以無辜人格里死的最悲慘的就是妓女:以為成為唯一倖存者逃出生天,過上夢想生活,結果也難逃厄運。  2.小男孩是兇手其實也有細節暗示。第一:旅館的人一個個死去時他都看到了,作為小孩子沒有一點害怕或者激動的情緒。第二:讓男主以為和情侶女一起死了以後開始使所有屍體消失(這樣才能不讓自己的屍體沒有出現在車裏顯得可疑)。第三:監聽會上的人們反覆提到的芮佛的童年陰影,開頭錄音帶裏芮佛説詩是小時候寫的,小男孩的遭遇也有芮佛小時候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