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2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收穫(通用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9W

2022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收穫(通用多篇)

2022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1

我們在學校觀看了“天宮課堂”,看之前,我懷着興奮的心情,看過之後,我內心又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剛開始,我們還覺得有些枯燥乏味,可隨着鏡頭切換到太空視角,同學們的目光被太空深深吸引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雙重人像”。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下,形成了水球這一神奇現象,在一個圓環支架上先做一面水膜,往水膜裏灌入更多的水,隨着水的增加,薄薄的水膜漸漸成了圓潤的水球。再往裏注入一個氣泡,王亞平老師在水球的後面,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正王亞平老師”和一個“倒王亞平老師”,看起來有趣極了。

還有一個,讓我感到特別驚豔,是泡騰片的實驗。在原先的水球中放入一個泡騰片,因為水錶面的巨大張力,水和泡騰片不會散開,後來騰片開始起作用,不斷的冒出細小的泡。從外面看,像極了海底深處一株美不勝收的珊瑚。

乒乓球浮力實驗更讓我感到出乎意料。幾位年齡與我相仿的學生,無論怎樣把乒乓球摁在水裏,只要一鬆手,乒乓球便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頂”上來。在太空中,可就不一般了,我本以為它也會和在地球上一樣頂上來,可我低估了太空的奧祕,乒乓球像石頭一般沉入了杯中。為此,王亞平老師做出瞭解釋:“這和地面的現象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是因為浮力是隨重力產生的,在太空失重環境下,浮力幾乎消失,所以乒乓球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樣浮起來。”聽完後,同學們直呼:“漲知識了!”

在外太空向外望,不是藍,而是深邃的黑。天宮課堂裏還做了許多有趣的實驗,比如有葉光富用手臂畫圈轉身,在太空中,手臂展開轉得慢,手臂收回轉得快,如花滑運動員一樣,是運用了物理學普遍定律之一:角動量守恆。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的無人,再到“神舟五號”的搭載一人,然後到現在的“神舟十三號”,中國都經歷了對飛船的一次又一次修改,對人員的一次又一次更換,我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耀眼的成績。現在我完全可以自信的對其他國家的人説:"Im from a Chinese.",因為我驕傲,驕傲我是中國人,驕傲我生於中國。

現在的我們,更要努力,努力爬過“學習”的山,遊過“困難”的海,不辜負祖國的期望。正如翟志剛老師所説:“未來是屬於你們的!”是的,未來是屬於我們的!

2022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2

偉大的事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峯的偉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頑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智慧,鑄就了載人航天精神。這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這些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遠平坦的。每個人,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挫折。我們必須要在挫折和困難中奮起。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別能戰鬥和特別能幹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

團結就是力量,是治國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試想,一個集體,如果內部不團結,還出現分歧的話,那這個集體會強大嗎?不止這樣,一些有圖搞破壞的人,在這個時候大力進攻,那損失更是不堪設想。

科學與人文並舉。從小,這一句老話就不斷地在我們的耳邊迴響: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但是,真正落實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認為,只要學會做人和文化知識就可以了,不用在學什麼科學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一個強大的國家來説,是必不可少的。身為祖國的“花朵”的我們,不但要做到科學與人文並舉,還要做到規範與個性共存!

艱苦的條件錘鍊了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天工作者為了早日實現飛天之夢,不辭勞苦,日曬雨淋,克服了無數的困難,付出巨大的犧牲。嚴酷的挑戰鑄就了航天人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煥發了航天人特別能攻關的精神。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在學習上多下苦工,好好學習。在生活上、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縮,要知難而進,一往無前,敢於勝利。有的同學,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點的挫折,就對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覺得世界上什麼都不是好的。於是,就自尋短見,恨離人世。要知道,這個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們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這美麗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無可改變的事實。就像航天人員要在嚴峻的環境中訓練一樣,那嚴峻的環境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只有改變自己,去攻破這個難關。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點點的挫折而放棄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環境中、在艱苦中、在困難中成長,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學習上也是如此。學習靠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刻苦。讀書要用功,持之以恆地刻苦學習、鑽研,這才是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的表現。

團結奮鬥培育了航天人奉獻的精神。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廣大航天工作者不論前方後方,不計名利得失,履行職責,堅守崗位,形成了強大合力。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大集體中,都為了一個共同目標——保護集體,就應該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甘於奉賢,團結一心,共創輝煌。“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進的力量。有了這股力量,可以排除萬難,勇往向前,達到目標。大至世界全人類、國家,小至班集體、家庭,都要團結。

科學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象徵。身為21世紀青少年的我們,必須要學好科學,熱愛科學,使用科學。科學與人文都需要我們同時高高地舉起。一個規範的學生,更是祖國的需求,是未來成就大事的人。科學與人文並舉,規範與個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學生的話語。

2022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3

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運載着神舟十三號飛船點火升空,搭載着3名航天員如利箭般刺破蒼穹,飛向太空。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國空間站建設的“關鍵之戰”,青島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護航技術支撐。

早在此次任務發射前期,中國電科22所的信息保障團隊就已全面進入工作狀態。一方面,這支團隊全力為此次任務提供了空間電波環境態勢和異常事件預報預警信息,為發射窗口的確定提供了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團隊還為任務系統提供了高精度電波環境效應數據,保障航天測控、衞星通信和空間目標監視雷達等系統的可靠運行。由中國電科22所研發的便攜式定向儀、陸用型信標機、海用型信標機、航天員通話電台等設備齊“上陣”,組成了一張近、中、遠程搭配,海、陸、空協同的立體化搜索救生網絡。這套多次為我國航天任務發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裝備”再次為神舟十三號的順利出征提供了堅強護航。

“複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航天可視化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本次飛行任務中再次接受了實戰任務考驗。”團隊博士郭陽告訴記者,飛船在空間飛行狀態是難以被直接觀測到的,該技術可將飛船飛行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在0.1秒內進行“實時翻譯”,驅動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飛船模型調整位置與姿態,讓地面控制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飛船“實況”。“這項技術就像飛船的‘眼睛’,讓它保持更好的姿態運行。”郭陽表示,航天可視化團隊為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軌道修正、姿態調整以及飛行控制與指揮提供關鍵技術支持和工程保障,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神舟十三號飛船和天和核心艙進行自主交會對接任務中發揮關鍵作用,併為神舟十三號飛船在軌飛行保駕護航。

“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執行交會對接任務中,已經助力中國航天事業10餘年,已成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常態化任務執行系統。”據郭陽介紹,該團隊早在2011年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中就已經作為任務全過程的推演平台,曾先後參與並圓滿完成多項國家重大載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測等工程實戰任務,主要包括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探月工程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T1飛行試驗器、嫦娥四號以及嫦娥五號任務的可視化飛行控制指揮與遙操作操控任務,載人航天工程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與神舟十二號、天舟二號交會對接任務的實時三維可視化飛行控制與指揮任務。

2022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4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

隨着屈原的這首天問,人類,就開始了對太空的探索。它一直是人們所向往的領域,上個世紀,它仍然是知識的荒原。可在如今,它已然成為了“三尺講台”。

奇妙的水珠懸浮於半空之中,久久不下落;陀螺能夠在空中直線飛行,不偏離軌道;人的方向感可以隨意變換……這些種種,在地球上我們都是難以體驗的。可是在太空中,因為失重,這些奇妙的現象都展現了出來。

看完了這僅四十分鐘時長的太空授課,心中卻是久久不能平靜。它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授課,更是一種點燃人們對太空探索激情的火種。如同普羅米修斯的壯舉,這堂課給人們對太空的熱情帶來的星星火種,引發的火勢卻可以燎原。

“天有多高啊,天的外面是什麼啊……”這些兒時的問題,我在一些科普讀物上知道了答案,明白了還有太空的存在。於是從此,便對太空有着絲絲的好奇。

但是,隨着不斷的成長,兒時的好奇心似乎已經被時間長河所磨滅,已有多久沒想起太空來了呢。

隨着神州飛天,心中的好奇終於又被引發了出來,知道看了這屆太空授課,才明白,原來心中對太空的嚮往,一直存在。

生動的課堂如夜中的明燈,引我們走近太空,幫助我們明曉了知識,同時又點發了我對太空的熱情。那麼,太陽系之外有什麼呢?宇宙還未形成前,天地又是什麼樣子?

不由得,對太空充滿了好奇,想以熱情來探索太空,探索那麼未知的領域。仍記得有一首詩中詩人寫道,寧願變成一根樹根深扎地底,也不願在星空中飄浮。我卻想説,我願意在星空中漂浮、探索,來滿足自己的好奇、願景。

用熱情探索太空,探索未知的領域,這就是我的感悟。

2022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5

天氣格外的晴朗。我們觀看了《天空課堂》,這是第一次有人在太空中授課,也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我看到了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三位航天員在天宮一號向我們分享太空中有趣的事情,與此同時也學到了豐富的知識。比如,在太空中看到的天空顏色並不是我們熟悉的藍色,而是黑色的;在太空中睡覺是鑽到固定的睡袋中而不是躺在牀上等等。

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太空裏是沒有重力的,沒有重力的話所有的東西都會漂浮在空中,水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見的事物,喝水也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可是我看到水在太空中是飄着的,航天員想要喝到水,就要把水擠出來,然後吃下去,這使我感覺在太空中喝水就像吃果凍一樣。

不過,學習完整堂課,我感悟最深的是我們國家航天技術的發展迅速。因為科學,才有了天宮一號的發射,因為科學,才能建成國際空間站!讓我們為默默給祖國做貢獻的科學家致敬!同學們,讓我們共同努力學習,為祖國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吧!

2022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6

航天員王亞平老師在聶海勝、張曉光老師的協助下開展了首次太空授課,在無數孩子心裏種下了航天和科學的種子。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在今天為我們帶來了難忘的“天宮課堂”第一課。

在“天宮課堂”裏,王亞平、翟志剛、葉光富老師在空間站為我們展示了太空轉身、浮力消失、水膜張力、水球光學、泡騰片等實驗,讓人感受到無窮的樂趣與奧祕。在這麼多有趣的實驗中,我最喜歡的是水球光學實驗,當王亞平老師站在水球面前時,我們看見她的模樣是反過來的,這是因為水球相當於凸透鏡,王亞平老師通過水球呈現的是倒立。接着,當王亞平老師在水球中注入一個大氣泡時,她再次站在水球前,這時,我們可以看到她呈現出一正一反的樣子。這一現象真是太神奇了,在班級觀看的同學們不斷髮出讚歎聲,用熱烈的掌聲表達對科學的嚮往之情。還有好多神奇的實驗,我就不一一説明了,每個實驗都很奇妙,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通過這次的學習,我受益匪淺,少年強則國強,我也要好好學習,爭取長大後有機會上太空旅行。“天宮課堂”向世界彰顯了我們的自信,祝願祖國愈加繁榮富強!

2022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7

啊!宇宙可真是太奇妙了,在太空船裏,既可以看到宇航員的自由娛樂,也可以看到在顯微鏡下一個個好似夜空中閃爍的星星,又好似一隻只翩翩起舞的螢火蟲閃爍着朦朦的微光在飛行。晚上舒舒服服的睡在睡袋裏面,可以看到一顆顆在空中明亮寶石似的星星,也可以看到深黑色的天空裏鑲着他們日夜想念的星球——故鄉地球。

在太空船裏,他們還給我們展示了一下他們的運動、娛樂,因為在太空中,重力向上,所以人們沒法促成血液循環,而正是因為這個太空中水也有變化,水不會倒出來,會形成一顆晶瑩剔透的水球,在空中飄來飄去,他們還會把一個乒乓球放的水瓶裏,在水面上的那個乒乓球好像一個收到命令的士兵一樣,特別服從命令,沉入水底;還有更加厲害的是:

宇航員拿出一個似放大鏡的東西,在中間註上水,變成了一片薄薄的水膜,放入紙做的花朵,花立刻就變成了一朵盛開的櫻花!我把它叫作“奇花盛開”但是這只是小小的把戲,更精彩的還在後頭呢,只見宇航員不斷的在給小水膜加水,水膜漸漸變大,哇,小水膜竟變成了一顆好似水晶球的大水球!在對面看,他們都倒過來了,再往中間充水泡,中間看過再去又正了,真是太神奇了,他們對水球中的水泡染成了藍色,又放入半片泡騰片,哇,水球像煮開的水一樣,沸騰起來,但神奇的是這水球好似有一層透明的外層,水竟穿不破它,這時,水裏的泡泡越來越多,從藍色變成綠色,哇,這裏好似一片片魚鱗,一片疊在另一片上面,美麗極了,等泡泡散去,水還沒合二為一,好似一片藍藍的大海中透着一絲翠綠色,也好像我們那美麗的家園——地球

啊!大自然的,哦不,不僅僅是大自然,也是我們那讓人着迷的,美麗的天空都值得我們去一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