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地理中國江山多嬌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6W

地理中國江山多嬌觀後感【多篇】

《地理中國》觀後感 篇一

科教頻道的《地理中國》欄目,我特別喜歡看!在這裏,有很多人們還未知的大自然的神奇的故事!每看完一期我都會感動好久!大自然可真神奇啊!

“蓬萊灘尋夢”這一期,當我看到那些重重疊疊的巖石交織在一起,我整個人都被吸引了!金玉軒教授無數次的來到這裏考察。這些奇異的巖石的祕密·就是金教授破解的。他用了二十幾年的時間來研究這些巖石,有幾次他都病倒了,但他還是堅持工作 ,帶病繼續考察。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研究終於取得了重大成果———在這裏的沙灘中,他發現了一個“金釘子”,“金釘子”記錄了兩億多年前生物滅絕與演化的時間點。這些巖石的重重疊疊,標誌着上世紀以來,從用生物從一個物種到另一個物種的一演變的地質的時間點。

在“地理中國”欄目中,還看到了其他的很多的自然景觀!我國的喀斯特地貌很多,你見過在溶洞裏的“蓮花盆”麼?他們好多個像佛祖打坐的蓮花盆,靜靜地呆在溶洞深處的淨水潭裏,有大的,有小點的,在盆裏面還有“佛珠”,一粒粒的,每一顆都記憶着他們所經歷過的歲月!蓮花盆的形成可證不容易啊!那是巖洞頂端的水滴,一滴一滴的積累,把水裏的礦物質集合到一塊的神奇之作!至於“佛珠”更神奇了,他麼在盆裏滾來滾去,打磨的如此的圓滑!他們的存在已經有上萬年的歷史了!

每當打開電視,看到“地理中國”我就感覺特別親切,每當看到科學家走進那神奇的地方,我就很嚮往,多希望我也是其中的一員!我愛“地理中國”,在這裏我吸取了好多的科學知識,知道了大自然的神奇!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肯定還有好多神奇的未知的迷,等着我們去探測,去解析!

《地理中國》觀後感 篇二

《地理·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該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帶着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對於我們這些正在汲取知識營養的青少年來説益處很大。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地理·中國》欄目題材寬廣,觀賞性強。中國的遼闊大地,藴涵着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地理·中國》欄目可以解密自然,知識性強。《地理·中國》欄目,以對自然現象的探問為發端,以地質科考為線索,通過展示地質科考的推理和求證過程,揭示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以滿足觀眾對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通過觀看《地理·中國》,是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培養了我的學習興趣,更加堅定了我成為祖國建設有用之棟樑才的理想信念。

《地理中國》觀後感 篇三

《地理中國》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展示我國豐富多彩的地質資源和地貌景觀,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地理·中國》欄目,在帶着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倡導熱愛自然,珍惜自然,弘揚科學精神,激發愛國之情。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

據統計,現在全球已知的活火山大約有一千五百多座。活火山在大多數時間裏,是平靜安詳的,火山專家把這叫做休眠。可是這只是暫時的平靜,説不準什麼時候,它們就會噴發。而火山專家最關注的,就是它們的噴發時間。是明天?明年?還是更久的以後呢?雖然活火山大部分位於人跡罕至的地方,但畢竟還是有一些活火山,一旦爆發,就會危及人類的安全。要使人類免遭火山爆發時帶來的傷害,就要準確的預測火山的爆發時間。那麼,如今的科學家們能否做到這一點呢?這些疑問,身邊的人卻無法給我一個滿意的答案。於是,我觀看了《—火山密碼》來解決我的疑問。

以前的時候,我對火山的瞭解也僅僅停落在地理課本上那句“火山爆發時能瞬間改變地質面貌”上,我還知道日本的富士山也是一座暫時休眠的活火山,除此之外可謂是一無所知了。記得,還曾與他人爭論地震和火山誰的危害要更大一些呢。

通過看這個欄目,我才知道即便都是活火山,也是有很大不同的。這就給科學家的探查帶來許多不便,但根據一些特徵,歷史上也是有不少預警成功的案例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規律,火山也不例外。火山活動有着自身的生命密碼,科學家的工作,就是解讀這個密碼。我們作為新一代的青年,應該努力學習,早日—這個密碼,並更好地利用,實現人與火山的和諧相處。

地理中國江山多嬌觀後感 篇四

天地皇皇,國之泱泱,華夏廣袤,中原為央。中原,這塊羣雄逐鹿的土地,這片古書中的“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是源遠流長數千年的華夏文明的根基所在。在西周時期,中原指的是今天以河南和山東為中心的黃河下游地區。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原的概念在不斷擴大。有學者認為,廣義的中原,甚至包括了今天山西東部以及河北南部的廣大區域。

中原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就是這種相對封閉的環境,塑造出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特徵。四周的高山天塹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廣袤的平原又能滿足農業社會的耕作需求。很多學者都認為,正是因為這樣的地理環境,才形成了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成就了勤儉持家的生活觀念、安土重遷的生活方式和落葉歸根的故土情懷。

蜿蜒曲折的滾滾黃河自西向東在中原大地上穿境而過,造就了廣袤的黃淮海平原。這裏土地肥沃,良田萬頃,是我國小麥最主要的產區。自商周開始,便有“中原熟,天下足”的説法。而在這萬頃沃土的周圍,是重疊的羣山,雄奇陡峻的。燕山到巍峨蜿蜒的太行,從構成中央山系的伏牛山到有着地質金腰帶之稱的桐柏山,中原大地周圍的崇山峻嶺,都是我國礦產資源,最為豐富的地方。温和濕潤的氣候,平坦廣袤的土地,再加上儲量巨大的礦產,中原大地可以説是最適宜人類生存的沃土,也正是因為如此,這裏才成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搖籃。鋭意革新、不斷開拓的創新意識,兼收幷蓄、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穿越了五千年的時光,一直流淌在炎黃子孫的血脈之中,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