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鑑史問廉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4W

鑑史問廉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多篇】

鑑史問廉觀後感 篇一

這段時間認真觀看了《鑑史問廉》,感到受益匪淺,感慨良多。使我對黨的紀律和反腐敗工作有了深刻的瞭解和掌握;通過學習鄭培民、牛玉儒、任長霞等優秀黨員的先進事蹟,使我更加堅定了努力方向;通過學習劉方仁、王懷忠、李真、田鳳山等人走向犯罪道路的反面教材,使我深受啟示和警醒。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要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做到大公無私,勤政廉政,才能正確看待和行使手中的權力,保持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下面談談幾點體會:

一、物必自腐而後蟲生

前車之覆,後車之鑑。王懷忠等這些腐敗分子蜕變的軌跡警示我們:黨員幹部一定要從自身抓起,嚴於律已,廉潔自律,做到戒尺在握,警鐘長鳴。劉方仁、王懷忠、李真、田鳳山等腐敗分子最終淪為階下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注重理論學習和世界觀的改造,政治信仰頹廢。他們的腐化墮落首先是從思想上打開缺口,潘多拉魔盒湧出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就乘虛而入,逐漸充斥了他們的精神世界。

他們從生活上追求奢華開始,在燈紅酒綠中消極沉淪,在物慾面前徹底喪失自我,逐步變成一個赤裸裸地大搞權錢交易的典型,與不法商人相互利用,巧取豪奪,瘋狂斂財,此外還利用職權,大搞權色交易,道德敗壞,生活糜爛。他們的所作所為完全違背了黨的宗旨,嚴重觸犯了黨紀國法。

劉方仁、王懷忠、李真等腐敗分子走上犯罪道路的教訓是深刻的。他們就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在金錢、官位、名利的誘惑下,逐步放棄了世界觀的改造,放鬆了對自身的要求,出現了“只講實惠,不講理想;只講索取,不講奉獻;只講錢財,不講原則”等現象。在市場經濟形勢下,黨員幹部一定要不斷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體實在的,每一個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一定要警醒自己,世界觀的改造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來校正自己的人生座標,從根本上抵制市場經濟條件下物慾橫流的誘惑,提高自我約束能力,提高自我警省能力,才能經受各種考驗,立於不敗之地

二、官有所畏,業有所成

“清廉”,是“官德”的內在要求。一名領導幹部如果在思想上深懷愛民之心、心存為民之想,在工作上求真務實,而在作風上的要求就是清正廉潔。馬克思曾經説過:“不可收買是最崇高的政治道德。”我們共產黨人,就是要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如何才能加強自身的廉潔呢?先要懷有“有所畏”的心態。鄧小平同志在《共產黨員要接受監督》一文中曾經説,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幹部謹小慎微不好,膽子太大也不好,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無所顧忌。古語説“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禍。”領導幹部只有做到有所“怕”、有所“畏”,才能潔身自好,抗得住各種誘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楊震刺史,赴任途中路經昌邑,縣令王密夜訪,“懷金十斤”,聲稱“暮夜無知者”。楊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無言以對,赧然退出。楊震不以暮夜無知者而放膽妄為,他“不畏人知畏已知”,嚴格的道德自律成就了。.。

鑑史問廉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二

“廉”者,官德也;“政”者,清正也。縱觀歷史,廉政二字可穿越中華上下五千年興衰浮沉,追溯到原始氏族部落中的萌芽,與國家的興盛和滅亡休慼相關。一個個王朝的興亡更替反覆證明了:“清正廉潔之日,則國家昌盛;貪污腐敗猖獗之時,則國事衰微”。“廉則興,貪則衰”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一個治國之道,《鑑史問廉》的開篇之作——興衰之思所講述的西晉王朝、唐、北宋的興衰史便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廉政文化,在我國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傳統,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揭示了以民為本、順應民心的傳統;是勇於進諫和善於納諫的經驗;是不畏強權、公正執法的優良傳統;是嚴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潔奉公的官德與政風。為政以德,是安邦治國的準則。而在今天,廉政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黨和國家追求的廉政新風就是要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幹部清正”,人人講求廉政,事事要求清廉,一方面在幹部中弘揚廉正幹練之風氣,加強官員自身官德修養,另一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強化制度建設,真正“把權力關進籠子裏”。

“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孔子十分注重廉政文化和道德修行,他認為掌權者自身修養、自律精神對正確用權有着相當重大的作用,品德良好的官員能將權力運用於為社會和人民謀幸福。官員是羣眾的榜樣、公眾的表率,官員之行事是一方公論之尖,官員之作風是一方效仿之範。部分影響整體,個人影響集體,而在中國社會和官場起模範帶頭作用的黨員幹部的影響力尤為重大。注重個人官德修養,弘揚清正廉潔之風,應當成為每一名官員幹部的為官之本、做事之則。歷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終極性審判的能力。以公正廉明之名深入人心的宋朝明官包拯曾説“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廉政的反義詞是腐敗。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只有清正廉明、嚴於律己、儉以養身的官員才能被人民和歷史銘記。詩經之中《詩經·甘棠》一篇便是西周時期的人民為紀念一位勤政愛民的官員召公而作,滿溢着人民羣眾對於有德之官的深切緬懷之情。那些恪守為政之德,始終堅定自己立場,堅持自身操守的政治家們在歷代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中樹立了一座座豐碑,至今感動着我們。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其中的第三維“廉”指的就是廉潔方正。廉政對於國家命運之重大影響決定了它不經要從個人品德方面進行強化,更要從制度法律方面予以保障。從秦漢到明清,法律對貪污腐敗的懲處越來越嚴厲;而越來越嚴密系統的法律,也成為懲治貪腐的有力武器,而如何遏制腐敗和濫用權力,歷朝歷代也在制度建設上作出了大量有效的嘗試和努力。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研究和借鑑歷史經驗的珍貴財富。廉政制度建設是政治制度的基礎工程,是廉政建設的根本保證,也是構建懲防體系的核心內容和根本途徑。制度建設的根本性地位確定了,制度建設靠得住,廉政建設才靠得住。面對日益加大的反腐強度和日益嚴峻的反腐形勢,制度建設既是反腐倡廉建設的一項根本性建設,也是反腐倡廉建設的一項保障性建設,必須貫穿始終,互為促進,共同提高。

“政者正也”。正人要先正己,做廉政建設表率。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如果自己都不正,如何去講別人、去管別人、去監督別人?所以我們必須要以身作則,模範遵守上級關於廉潔從業的各項規定,要帶頭遵守各項規章制度,把本單位的廉政工作抓好,以自己的言行去帶動他人一起推進廉政文化建設,把文化的力量融入反腐倡廉,把廉政真正地建設好。

鑑史問廉觀後感1700字 篇三

根據市紀委統一部署,近日,我局要求全體黨員幹部職工觀看八集紀錄片《鑑史問廉》。該片由中國共產黨河南省紀委、中央電視台、河南廣電出版局聯合錄製,是一部回望歷史、展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精華的作品。通過連續觀看,我對中國厚重博大的廉政文化史有了新的學習和認識,對加強黨性修養,增強廉政意識以及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我認為,作為黨員領導幹部,廉是立身之本、幹事之基,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做一名忠誠履職、乾淨做事、勇於擔當的合格公僕。

該片第三集《清濁之辨》,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個令人觸目驚心的故事,展示了歷史上清官和貪官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透過該片,我體會到在貪與廉、清與濁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個領導幹部終生必修的課程,也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發展的條件。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決定於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幾千年來,正是無數中國人的堅守和戮力犧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斷髮展興旺。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源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

通過觀看該片,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廉潔的對立面就是腐敗,當廉潔的意識不能佔據主流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滑向腐敗。每一個腐敗的故事都是從廉潔意識的淡漠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禮尚往來”,但“千里送鵝毛,禮輕仁義重”,並非禮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從現實的角度來講,禮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將你的恩人變成罪人,容易將原本的好心變成壞事。現實生活中,不少官員就是在他人的感恩表達中模糊了廉與貪、清與濁的界限,甚至因為還不完的人情債而心生非分、滋長貪念。

那麼當代中國,什麼是清官、好官,什麼是合格的人民公僕書包範文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出“好乾部”標準問題,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這一重要思想,把人民需要的好乾部選拔出來、使用起來,我們黨的事業就會朝氣蓬勃、生生不息,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就會薪火相傳、蒸蒸日上。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雲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黨員幹部要“對黨忠誠、個人乾淨、敢於擔當”。這“三句話”是對好乾部標準的高度概括和樸素表達,為我們加強新時期幹部隊伍建設指明瞭方向,也對我們每一名領導幹部提出了明確的做人做事做官原則。

我認為,“對黨忠誠、個人乾淨、敢於擔當”與我們黨的好乾部標準是一脈相承的。儘管各個歷史時期黨對幹部的要求不同,儘管不同時代的優秀幹部各有特點,但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是始終不變的價值底色,德才兼備是始終貫穿的價值主線。“對黨忠誠、個人乾淨、敢於擔當”體現了做人做事做官的高度統一,對黨忠誠是黨員幹部的政治品格,個人乾淨是黨員幹部做人的底線,敢於擔當是黨員幹部為官的職業素質,“三句話”實質上是黨員幹部安身立命、做人做官做事的“三要素”,缺一不可。這“三句話”既樸素又簡潔、既好記又易懂、既有現實性又有針對性,要求明確、擲地有聲。

通過觀看《鑑史問廉》,使我更加認識到,“對黨忠誠、個人乾淨、敢於擔當”是辯證統一的整體,涵蓋了政治建設、思想建設、業務建設、作風建設、品德建設等各個方面,更加突出了對黨員幹部的政治品格要求、黨性修養要求和職業素質要求,是對新時期好乾部標準的豐富和發展。觀看《鑑史問廉》,的確引人深思、讓人清醒。我認為要達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幹部清正”,首先要做的就是“幹部清正”,每一名黨員領導幹部都要守住黨性修養和清正節操,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五條標準和“三嚴三實”要求,把“對黨忠誠、個人乾淨、敢於擔當”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之本、為政之道、成事之要,融入黨性修養全過程,貫穿於工作的各方面,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做一名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好乾部。

鑑史問廉觀後感900字 篇四

《鑑史問廉》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視野,以“廉”為核心,以“清、勤、慎”為主題,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為盛世鳴警鐘,為時代舉鏡鑑,一組組翔實的史料、一幅幅真實的照片、一個個發人深省的歷史教訓,讓每一個人心靈震撼,深受觸動。該片通過《興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濁之辨》、《道德之擇》、《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評》八個真實的故事,展示了在歷史的轉折點上清官能臣與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追求。看完後我深受啟發,想從以下三點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是要以史為鑑,築牢思想防線。

《鑑史問廉》藉助歷史上的真實廉政經典故事,進一步明析和梳理廉政文化基因。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海瑞、包拯、鄭板橋等一大批清官廉吏留下大量廉政佳話和典故,為歷代百姓傳頌和敬仰。片中也有如張養浩所撰《為政忠告》、孫嘉淦所提《居官八約》等對“官德”的重視和倡導。因此,作為共產黨員,特別是法院工作人員,一定要以史為鑑,時刻為自己敲醒警鐘,要明白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從反面教材中汲取教訓,從點點滴滴處嚴格要求自己,正確運用好人民賦予的權力。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敢於鬥爭、敢於亮劍。

二是要以廉為本,提高自身修養。

我國曆來有注重自省和個人修養的傳統,強調“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清朝大臣張英和其子張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禮的見證。當前,黨員幹部要以“慎獨”的精神要求自己,始終堅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借鑑歷史上優秀廉政文化,通過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磨礪,將黨和人民以及社會長期形成的政治原則、道德律令轉化為自己的內心信念、思維方式和行為規範,樹浩然正氣,揚昂揚鋭氣。

三是要以身作則,從細節開始。

作風體現於細節,倡導樹立好就要從細節抓起。要從細小的問題入手。無論生活上還是工作上,都要做到心不貪,嘴不饞,手不長,潔身自好,時時警惕,不給別有用心者留下可乘之機,在思想作風上過得硬,才能經得起任何考驗,永遠保持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要始終堅持廉潔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將反面案例與正面教育相結合,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準。同時,自己要嚴格要求自己,從思想深處根絕貪圖享受、拜金主義、目無法紀等錯誤思想。

鑑史問廉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五

魯迅先生説:“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有'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昨夜,這些“中國的脊樑”一個個從熒屏上向觀眾走來。

眾生沉醉我獨醒的屈原,報國無門,而投水汨羅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在南宋大廈危亡之際,散盡家產,起兵勤王,兵敗被俘,拒絕高官厚祿,受盡折磨,終被殺害;司馬直,不願盤剝百姓為己買官,留下遺書抨擊賣官鬻爵的政策,服毒自殺;“義風千古”的五人墓,書寫了蘇州民眾反對朝政腐敗,維護好官周順昌而被害的壯舉……

雖然屈原用生命做最後的抗爭,也未能挽回楚國覆亡的命運;文天祥拼盡全力也沒能挽救垂死的南宋;死諫自殺的司馬直亦沒能拯救東漢的朝廷;“五壯士”失去生命也沒能留住大明的江山。但是他們卻如顆顆閃亮的明珠,高懸在歷史的天空,給後人以榜樣、以激勵、以啟迪。他們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勇氣和擔當,奉行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理念,演繹着“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的故事。推動者中華民族的文明和進步,才使偉大的中華民族“清氣滿乾坤”。

誠然,許多“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君子下場悲壯,然而,他們的悲壯卻在印證着統治者的腐朽和黑暗。對此,已成歷史人物的諸葛亮道出了原委,可謂一針見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總結的是前朝興衰的原因,闡述了忠奸的利弊,以先漢的“興隆”和“傾頹”的歷史事實,作為前車之鑑,沒成想,劉禪不聽,不去親近董允、姜維這樣的“賢臣”,而去親近黃皓這樣的“小人”,結果是國破家亡,成了階下囚,葬送了蜀漢江山。而他的父親劉備,當年以“織蓆販履”為生,卻因親“賢人”——先是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後又“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一”,建立了蜀國,當上了皇帝。一語成讖,諸葛亮竟提前把蜀漢的興亡作了“總結”,亦是歷史興衰、朝代更替的總結。

我們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這個政黨從誕生之日至今,就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先鋒模範:方誌敏、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雷鋒、焦裕祿、楊善洲……一個個家喻户曉的名字,他們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建設奉獻出了全部的智慧和鮮血。我們黨是用什麼方法把這些先鋒模範凝聚在一起,團結起來為最廣大的人民羣眾服務,讓黨的事業充滿生機呢?以史為鑑,就是那句話,“親賢臣”,習近平給出了答案,他曾指出“事業興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導向。”他不斷強調用人的風向標作用:“用一賢人則羣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選什麼人就是風向標,就有什麼樣的幹部作風,乃至就有什麼樣的黨風。”因為習近平悟透了歷史這本教科書,深深懂得“自古忠奸如冰炭”的道理,忠臣良將自古為國家之金樑玉柱,奸臣妄賊從來是社稷之蛀蟲碩鼠。忠多奸少則國興,忠寡奸眾則國衰。他也曾告誡官員交友的原則:“面對紛繁的物質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與君子交往,既利己,又利國利民。

以史為鑑,鑑往古今,領導幹部當牢記歷史的經驗教訓,謹記習近平的用人觀和交友觀,把一批批願意為人民的利益奮鬥終身的仁人志士聚集在黨內,團結起來,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鑑史問廉觀後感 篇六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通過歷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衰。近日來再次觀看八集紀錄片《鑑史問廉》,重温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興衰更迭,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潔文化的力量。如今恰逢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導廉潔正能量,學習《鑑史問廉》,第二次觀看較第一次觀之則感受更深,更覺震撼。

從《興衰之思》中思考"廉則興,貪則衰"的真諦——廉潔和腐敗,是決定國家興衰的關鍵因素;從《清官之念》中感知"青天文化,清官情結"的力量,為官正直才能一心為公;從《清濁之辨》中辨識清濁是非,堅信正義可以遲到,卻從不會缺席;從《道德之擇》中學習"克偏,戒巫,範家,全節,修身,清慎勤"的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從《文化之力》中感受民眾通過文化藝術頌揚光明與希望,鞭笞黑暗與腐朽;從《律令之矩》中觀吏治清明對國家的影響,對制度心存敬畏之心;從《制度之重》中見識歷朝歷代的監察制度,見識歷朝歷代在遏制腐敗和濫用權力上做的種種努力和嘗試;從《千秋之評》中領略歷史的重量,歷史在歲月的長河中承擔起了終極審判的功能,公正地記錄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員們的是非功過。

幾千年來,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清官廉吏,他們為官清廉,執法公正,一直受到人們的景仰。他們的共同特徵就是忠於職守,報國為民,清正廉明,懲惡揚善。古往今來,清正廉明是官員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是老百姓對清官的價值判斷與價值期待。由此可見,廉潔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為官者清廉與否是興衰更迭的直接誘因。

在工作十餘載,從入職至今,深受公司廉潔文化的影響。學習《鑑史問廉》以來,深有對文化的傳承之感。廉潔,是的企業文化支柱。《廉潔體系制度》是員工的行為準則,自2008年正式頒佈實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時間。該制度嚴明清晰,在打擊腐敗維護員工利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企業的健康和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廉潔文化是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文化建設是管理者的本職工作,縱使時代變遷,廉潔文化建設仍需始終如一,堅定不移,腳踏實地。

鑑史問廉觀後感 篇七

最近在看央視播送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鑑史問廉》,在看到《道德之擇》時感觸頗深。“上善若水”,道德的力量如水一般,數千年滌盪着每一箇中國人的心,推動着歷史車輪的前進。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而道德是修身的最基本內容。歷史上的廉吏,節目中講到的楊震、羊續、張英、司馬光、韓愈、于成龍等,都能夠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線,慎微,節儉,做到了“清慎勤”,毫無疑問,在道德和利益面前,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德澤萬世,千古流芳。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作為黨員幹部,為國家之興旺,為政治之清明,為個人之立身,都要堅定地守住道德底線,崇德重禮,直道而行。

“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在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結束之際,在高壓反腐成為新常態之作文吧始,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消除貪慾,根治“四風”問題,就是要求廣大黨員幹部自覺加強自身修煉,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是生髮威信的根本所在。德是立身之本,也是為官之魂。習近平總書記曾説過:“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一定要講修養、講道德、講廉恥,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養成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習近平總書記還在去年6月河南考察時講到,“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現實,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務必把加強道德修養作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課。”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幹部時時刻刻注重培養自己的德行,嚴格要求自身,既要求以法律為底線,也要在道德領域裏作楷模。

常修為政之德,就沒有什麼可以弄髒你;堅守住道德底線,就沒有什麼可以誘惑你。

鑑史問廉觀後感800字 篇八

央視播出的《鑑史問廉》十分好,十分及時。對我們當前全國的反腐形勢、廉政風暴是一次有力的配合。從文化根源上對我們反腐倡廉和民族心理進行一次總結和認知,使人民羣眾增強對反腐倡廉的民族自信心,還有我們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是一次綜合性的文化解剖,給全國人民上了一堂很好的歷史課。

《清濁之辨》透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示在歷史上的轉折點上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不一樣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取,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行一善)

邪不壓正,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在貪與廉、清與濁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發展的條件。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僅決定於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發奮。中華禮貌的前途,取決於這個禮貌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幾千年來,正是無數中國人的堅守和戮力犧牲,中華民族和中華禮貌才得以不斷髮展興旺。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之中。

廉潔的對岸就是腐敗,當廉潔的意識不能佔據主流的時候,人們往往會不自覺的滑向腐敗的彼岸。每一個腐敗的故事都是從廉潔意識的淡漠開始的。能夠説,禮物是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但是,並非禮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從現實的角度來講,禮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將你的恩人變成罪人,容易將原本的好意變成壞心。每一次的腐敗都是幕後的那雙“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潔的意識,從而打開廉潔的堤口,一發而不可收拾。

以銅為鏡,能夠“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古為鏡,能夠知興替;以人為鏡,能夠明得失”。這天看《鑑史問廉》,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幹部清正”,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幹部清正”守住自己的節操。同時加強制度建設,真正“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裏,這樣才能到達政治清明、國家安寧、和諧向上的治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