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邊城》電影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5W

《邊城》電影觀後感

邊城觀後感範文一

看完電影《邊城》後,我感觸很深。他給我的感受是質樸的,含蓄和自然。

我從電影中看到了人民的淳樸:端午節的賽龍舟;人和鴨子競賽;擊鼓吹哨;青年男女在月夜中傾吐愛慕之情---唱歌,等等。都表現了當地的民風淳樸,具有地域風俗特色的生活環境。

影片中的翠翠是個十五歲左右的花季少年,她很純真,可愛。她常常看着周邊的風景:出嫁的轎子;渡船的少女……是由於她內心寂寞惆悵。而她在碰到二老後,她的內心發出了騷動不安的感情之花,可她也不明白,那個二老對她也有意思。只看了一部分,所以不知她們的結局如何。

影片中的翠翠與她的爺爺之間的親情更讓我感動。翠翠很依靠爺爺,總是跟在爺爺身邊。爺爺對翠翠的愛是偉大的,無私的。爺爺期望翠翠能夠找到個好人家,而到處操心,爺爺是這麼想的:我人老了,再過二.三年,也就去了,翠翠諾是有個人來照顧她,關心她,我也就放心了。我想:這也是每個家長的心願吧!

總之,我覺得影片很感人,爺爺很偉大,很不容易;翠翠很孝順,很乖巧懂事。

邊城觀後感範文二

看到《邊城》這兩個字和影片剛開始的畫面時候,我以為是一部反應城邊人民生活很苦的電影,不覺得很好看,但裏邊的故事情節漸漸吸引了我,就順着看完了整部電影,故事的結尾並不是令人很滿意,是我不想看到的結果。

故事是發生在湘西美麗的小鎮上,女主人公與年邁的祖父生活在一齊,兩兄弟同時喜歡上了美麗的女主人公翠翠,而女主人公翠翠,從一開始就喜歡上了二老,本以為有情人會終成眷屬,但在大老和二老兩兄弟追求翠翠的方式不一樣,最終大老毅然離開,為了成全弟弟,卻在外出闖蕩的途中,翻了船,掉進水裏,再也沒有上來。弟弟感覺對哥哥的死有職責和愧疚,翠翠也沒有明顯的表示,父親逼他取一個有錢人家的女兒,無奈之下,離開了翠翠。祖父年紀已大,因為擔心翠翠的婚事和將來的幸福,承受不住壓力,在風雨之夜,離開了翠翠。二老離開以後一向都沒有去過,她一向在等待着,也許一向都不會來,也許明天就來了。

劇中小鎮上看到的是人淳樸善良、勤勞、友善和平的景象。《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温馨的“邊城”世界,那裏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個人身上所煥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營造了這個世界,那裏看不到邪惡、奸詐和貪慾;那裏有貧富區分和社會地位高低的差別,但他們都互相親善着、扶持着;那裏也有矛盾,但那決不是善與惡的衝突;小説結局是杯具性的,但也絕非是奸邪之徒所致。邊城的人性美固然成為人們歌頌的對象,這座遠離喧囂塵世的小城賦予了它的子民人性美,但在這完美的背後,是這座小城封閉落後的淒涼,是多少年曆史積澱下來的陰影,是整個古老的民族性格的缺陷。翠翠、爺爺、順順一家,他們都沒有錯,錯的是這個美麗的小城,這個平靜的小城,這段自由的、朦朧的感情既然發生在這座小城,無論是在誰身上,那麼它註定是殘破的,註定只剩下遙遙無期的等待!僅有改變小城,才能改變故事的結局。

邊城觀後感範文三

茶峒,一座淳樸的小城,一個尚未被現代物質禮貌摧毀的小城……

窗外,華燈初放,將城市裝扮得異常嬌豔嫵媚,很美,但這種美似乎是修飾出來的,毫不真實。漸漸地,我愈發憧憬沈從文先生筆下的“茶峒”一邊城的生活,那裏的人,那裏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蟲,一山一水,都帶着一股淳樸,甚至連一隻小黃狗似乎也懂了人的心思……

老船伕,在世間活了七十年,有五十年在小溪旁,與小船,與翠翠,與小黃狗相伴,在小溪兩岸,來回擺渡,送來來往往的路人過河,無論風吹日曬,寒冬臘月,盛夏酷暑,他總是在自我的崗位上默默奮鬥,可是當有人想給他一點報酬時,他卻總是回絕。他就做了這麼多年毫無收入的工作,但他卻經常請人喝酒,待人總是那麼友好,直到悄無聲息的離開人世。茶峒,這座小城,造就了老船伕不為功利的難得品質。

翠翠,一位遺孤,與祖父一齊生活。十三四歲時,情竇初開,喜歡上了儺送二老,但因為種.種原因,儺送二老最終離開了,而翠翠一向在等待這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會回來的人……

老船伕是淳樸的,翠翠的夢也是純樸的,邊城的一切一切都是那麼不含雜質的,而現代社會,已經被物質禮貌所摧毀,似乎一切都變的虛假,似乎一切就是為了金錢,一切就是為了利益,漸漸地,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幾天前的一件事:

我與媽媽到街上去買魚,看到了一位中年婦女很“孤獨”地守着魚攤,我和媽媽心有不忍,走上前去,向她買了幾條魚,她用秤一稱,説是“三斤六兩”,於是媽媽照斤兩付了錢,誰知,我們回家一稱,僅有“二斤八兩”,第二天,我再次看到了那位賣魚的中年婦女,心中有一種説不出的滋味……

老船伕的淳樸,使我感動,邊城的生活,令我向往……

邊城觀後感範文四

以前我是多麼期望能夠觀看《邊城》的電影版,但即使如此也無非法彌補我目前的大失所望之感。

當初《邊城》吸引我的是語言和情節,遷移到電影上來,語言風格體現的效果並不佳。除去人物對話,導演大人只能用他的鏡頭詮釋沈先生陛下乾淨的鄉下風情和人文氣息,不斷放慢鏡頭的移動速度,好讓觀者彷彿隱約能回憶起書中的隻字片語。甚至導演天真地加上了一段非人非鬼的陰間女聲,這便註定了《邊城》是部杯具,悲得讓人心裏壓抑。於是在蝸牛景與魂靈聲的參雜之下,情節最終緩慢發展起來了。在它發展的過程中,我閉着雙眼道:要不是想看看演二老的人長得帥不帥(十分現實的觀念),用耳朵就能把整部電影看完,類似給盲人看的電影。故事的場景不是爺爺在和別人喝酒聊天打探情報,就是翠翠呆呆地撐渡船。這完全破壞了原着的意境。或者從根本來看,《邊城》並不適合拍成這樣的一部電影。就像現代閒着無聊,硬是把《詩經》的情詩拿來譜曲演唱,一是曲子特難聽,二是毀了情詩原先的風騷。

而《邊城》唯一使我認可的是人物性格拿捏得挺準。確實,農村的人個個都憨厚的有點傻,又充滿南方人的特點,(m)説話喜歡九曲迴腸的和別人繞彎子,或者打着“玩笑話”的幌子説出那些必定被人懷疑為真實的真話。爺爺是個典型例子,他的猶豫不決在某種程度上毀了翠翠和二老的結締良機。但正因為此演員的演技較高明,再加上其他演員的全力配合,把觀眾的心揪得緊緊的,透可是氣來,也就停止了思考。觀眾們卻一面表現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氣勢,思想邪惡點兒的就私下嘮叨生米為何不讓它煮成熟飯。可演員的演技把他們迷惑得忘記了這兒只是一個被封建迷信思想籠罩千餘年的小農村。所以反而我讚歎謀導演的分析潛力及用人之道的精明。

沈先生如果泉下有知我寫了這麼一篇評論,他必須能夠猜測得出中國果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並且法律已健全、言論已自由。

邊城觀後感範文五

看上一會兒《邊城》,心便到了那裏,不自覺整個人都簡便了許多!

可是,這世間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即便是邊城!中國幾千年傳承沉澱下來的古老文化賦予了邊城人民一切完美優秀的品質,卻也深深烙上了千年封建落後腐朽的印記。在這相對落後、孤獨封閉的邊城裏,人們濃厚愚昧的封建思想也給翠翠的感情杯具埋下了伏筆。

不明白為什麼,每次讀到儺送離開家鄉的那段,我總是情不自禁的想到寶哥哥了,二人皆是因為感情,帶着遺憾與愧疚遠走他鄉。寶哥哥愛而不得,是因為林妹妹已芳魂消逝,求而無果;儺送愛而不得,是因為心中對哥哥的那份愧疚,憾而懼求。儺送跨可是心裏的那道坎,衝不破那道思想的枷鎖,讓二人遠隔千山萬水愛而不得相守,終是負了那痴心一片!可是,回頭看,誰説翠翠不是那個最無辜的痴心人呢?翠翠敢愛敢恨,為了心中那人一向等在船頭,因而翠翠的愛雖有缺,終究是可貴而又可敬的!

現代人談的最多的也是感情,可是,最奢侈、最難得、最渴望的也是感情!在這個物慾橫流、精神空虛,嚴重匱乏愛的社會,“尋找翠翠,翠翠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憂傷”!現代大多數人的感情,姑且不能稱之為“感情”,應當是擇偶觀念是與金錢、權利、慾望掛鈎的,這個時代真正的優傷不是缺少翠翠,而是缺少敢於遵循內心,敢於去愛的人!每個人都大言不慚的説羨慕翠翠,渴望真愛,可是當現實與慾望發生衝突時,又有幾個人選擇了感情?如果真的需要愛,不用去尋找翠翠,只拋開世俗的枷鎖、衝破慾望的牢籠便可!

愛《邊城》,愛那真正的“人之處,性本善”的美,彷彿那城中的人們與世隔絕了千年,又面帶着微笑,款款向我們走來![由整理] 《邊城》中,老船工的存在總是能讓我莫名的感到心安,老船工是勤勞、善良、樸實的,他守在渡口,不求回報,渡過了一個又一個路人,他把這當成一輩子的事來做,只是如此簡單而已。但對我來説,老船工是一個引路人,讀他時,是純自然的靈魂的接觸,他默默地將你從此岸引到彼岸,將你心中的煩悶一點一點的洗滌到水底,恬然和滿足慢慢地沉澱到靈魂深處。老船工是翠翠的依靠,亦是讀者情感的寄託。當老船工去的時候,翠翠悲痛欲絕,一夜之間長大了;讀者情不自禁,潸然落淚了!沈叔把老船工的葬禮寫的很細緻,但越是細緻,亦越是殘忍!一個人的感情,愛或恨、喜或憂、樂與愁,皆能到達一個特定的點,越過了這個界限,就會變質,爆發!沈叔是一個高手,老船工逝了,讀者已是悲痛不已,他卻不急不慢、不温不火地將這憂傷一層一層的渲染開來,那葬禮的描述直把人逼到情感的死角,閉上眼,掉下的決堤的淚水!

儺送會回來嗎?翠翠還會等待嗎?他們的感情會有結果嗎?一切都是未知數,將書翻到最終一頁,卻是意猶未盡,總是固執的覺得應當有後續的,怎樣能就這樣沒了呢?可是,轉念想,還能有比未知更好的結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