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心靈捕手電影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1W

心靈捕手電影觀後感(精品多篇)

心靈捕手觀後感 篇一

開篇想説,此電影少兒不宜,但這不是重點。

電影中的藍勃教授很象現實中的我們家長,一心期望威爾能成為他想要的樣子。可叛逆的孩子威爾卻總不能如他心願。

天才的孩子很難找到能引導他的人,最後不得不找到尚恩這位看似不太靠譜,卻有真才實學,能捕捉心靈的導師。威爾最終在尚恩的引導下找回了自己,但事與願違,這樣的威爾卻與藍勃想要的樣子相去甚遠。很顯然,對於藍勃來説,他是失望之極的。

我們家長究竟是做“藍勃”還是做“尚恩”,是讓孩子按照我們家長的想法,過上我們家長認為的“未來幸福生活”不管他樂意不樂意,還是讓孩子做回他自己,無論他的未來是怎樣的,只要他感覺開心,自己樂意就行。

這部影片看得我心裏好為難。我是一個普通家長,我想什麼,藍勃能代表我,我做的究竟是對是錯?影片中是有答案的。問問身邊的家長,在現實中你們扮演的角色是藍勃還是尚恩?其實答案不用回答,因為絕大多數家長都用行動去回答了這個問題。藍勃説“我能有今天的成就是逼迫出來的,人生需要逼迫”現實中我們逼迫孩子學習,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輔導等等都是我們用來逼迫孩子的工具。

影片的最後,威爾告訴尚恩他的選擇,尚恩不問他的選擇是什麼,只問他是不是自己要的。找回自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開心生活,開心工作,“去他的菲爾德獎章“,這應該就是尚恩自己的想法與做法,也是威爾的想法。尚恩對威爾的期望也僅僅如此而已。

藍勃與尚恩,誰成功?誰失敗?立場不同看法不一樣,角度不同看法也不一樣。

此處省略N個字,因為我在矛盾中,在沉思中,難以抉擇自己是繼續做藍勃還是“改≤≥行”做西恩。因為我很難説服自己不做藍勃!!!!

以上矛盾的語言權當觀後感吧。

心靈捕手觀後感【精選5 篇二

成長於波士頓南區貧民窟的威爾·杭汀,是位絕頂聰明卻叛逆不羈的年輕人。平日除了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大樓的清潔工作之外,便是與三五好友在酒吧喝酒、泡妞、整整哈佛的「聰明小孩」;一人獨處之時,就「一目十行」各式人文與科學的新知。某天「隨意解答」數學系藍勃教授所留下的數學難題,隨即引起學校師生們的驚異;在與他人打架滋事,並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之後,藍勃教授便費心地將他保釋出來,要求他參與數學研討與接受心理輔導。藍勃教授期望威爾能重視併發揮自己的天賦異稟,不再惡作劇、耍蠢、吹擂而耗費生命;不過,威爾卻毫無不在意,經常耍弄前來為他輔導治療的心理專家。

藍勃教授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求助與他有「愛恨交織心結」的大學好友尚恩出馬,開導並救助前途岌岌可危的威爾。尚恩一本「信任是突破心防的重要關鍵,不彼此信任就無法坦誠相待」的信念,「不以作之師而以作之友」的心態傾聽威爾對知識求問、人際互動、愛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親情傷害等知性問難與情緒宣泄;日漸撫慰他受創的心靈,幫助他重新拾回對人的信任,並鼓起勇氣向女友表達愛意。在此同時,難忘喪妻之痛的尚恩在與威爾彼此「角力互動」的過程中,受到來自威爾莽撞的生命力衝擊,亦逐漸開啟因喪妻而封閉的心房,重新追尋情感的歸宿。

心靈捕手電影觀後感 篇三

參加了心理諮詢培訓班,看這部電影時,完全是從心理諮詢的角度來看賞析啦!

心靈捕手,亦或是心靈伴侶,講述的是一個心裏不完善的孩子在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下從扭曲走向健康的成長故事。再説簡單一點,就是一個成功的心理諮詢的案例。主人公威爾、尚恩,一個是被動的求助者,一個是諮詢師。在我看來故事的主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説即是:用愛、用信任強大心靈,走向健康。

欣賞《心靈捕手》我不會對電影內容的故事背景問過多的為什麼,特別是關於主人公威爾為什麼會有這麼聰明的頭腦驚人的記憶,那些不是導演想要表達的思想,只是作為一種天賦的象徵出現在電影中。“心靈捕手”獵捕的對象固然是人們的心靈,但是心靈的歸屬究竟是自己還是他人呢?無論是己或他,對於影片的理解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因為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學理論基礎上的。欣賞電影時在我腦海裏跳躍的詞語都是與心理學相關的詞:自我意識、潛意識、心理暗示、阻抗心理、共情、自我暴露、自我成長……

從影片的主人公威爾是一位擁有足以令人感到羨慕嫉妒恨得普通人,他的社會地位儘管不高,僅僅只是麻省理工大學的一名不收人關注的清潔工,但是其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和對數理的敏感大腦,能夠在瞬間知曉答案顯然與這種身份格格不入。不過與此同時則在於他的社會背景和交際圈層致使他成為了一個自我放逐、失去生活目標和方向的社會青年。無所事事的狀態、浮躁、自我、雖不張揚但卻讓人感到他的狂妄和攻擊力,類似披頭士的生活,朋克的態度。這些讓想拯救他的蘭波教授無計可施,即便是心理醫生也黔驢技窮。

整個狀況在尚恩這位心理學教師接手後發生了改變。

影片解釋了“信任在情感和臨牀上都是十分重要的,為什麼信任對於患者的心理如此重要,因為只有信任患者才會坦誠相待”。在影片中尚恩教授一直強調他不是心理醫生,而是教師,即便是師生關係也遠比醫患關係優越。而且給予了最大的寬容和諒解。這一點頗為重要,一方面要認識到對面坐的是個極富天質的人,另一方面卻涉世不深,智力有餘而情商不足的人,他能依靠記憶的知識分析判斷,但是卻無法理解體會他人的情感,甚至對於自我的認知也是不足的,即自我意識不強。

尚恩教授在這裏體現瞭如下幾點:第一,對威爾給予極大的寬容,讓他説;第二,平起平坐,交流相同的經歷和感受;第三,保持沉默,類似小孩瞪眼的遊戲。一切都是為的能夠取得信任,創造出火藥味不那麼濃的的環境。因為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人在放鬆狀態下才能溝通。這一點就像個孩子,你心平氣和地與之溝通,他才樂意接受。如果你本身心理緊張,有束縛感、抗拒心,那麼通常雙方的對話時很難展開的。同時尚恩教授很好運用潛意識。他一邊試着打開威爾的心結,探索他真實的內心世界,一邊在尋找最佳的時機喚醒積極面的威爾。前面已經説明過了,後一點集中體現在尚恩教授“這不是你的錯”這句話上。他連續説了幾遍,這是由於潛意識的強化訓練必須得以反覆才能夠記憶。特別自己要認真地認識到威爾是一個無法正確認識自己和周邊人的人。並不明白自己的下一步該走向哪裏,對於自己更多的是自責,自卑,逃避,不願承擔責任,不想去創造價值,這種消極頹廢的人生觀就是威爾的潛意識,是長期以來形成的。所以必須用軟硬兼施,長短並治,“引”“逼”雙下的方式解決。

當潛意識被喚醒的時候,就是心理諮詢走向成功的標誌了。影片的結尾讓這個成功的案例不僅留下了成功,更留下了情,一份源於信任和愛的共情。

心靈捕手觀後感 篇四

小韋是身世可憐的青年,從小失去雙親,經常受到養父的虐待,以致他對社會和他人極不信任。但是,他在數學和化學方面具有超人的才華,而且遠遠超過了哈佛大學的高才生。他對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他不敢正確面對自己的內心情感,他過着种放蕩不羈的生活,而且愛打抱不平,那應該是不願意看到有人被欺負,就像他不願意被別人欺負樣。他愛上了個哈佛的女孩,而當女孩向他示愛的時候,他卻不敢接受,因為她是他心中的女神,是完美的,是神聖的。他覺得自己配不上她。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才華可以讓他過另種生活,他同樣具有優秀的品質,他是個天才而他卻不願意發揮其所長。他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幹着粗重的活,經常打架鬥毆。然而,他也交了幾個真正的朋友,這些朋友雖然沒有他那樣的才華,但是卻對他真心真意,這是小韋人生中的大筆財富。他們希望小韋能離開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去追尋種高質量的生活,這才是真正的朋友。

林保教授堪稱師長的典範,與歷史上些抹殺學生成就的害怕超越自己的流氓教授形成鮮明對比,他竭盡全力幫助小韋擺脱心理壓力投身科學,我認為這是種難能可貴的品質。

那位心理學家是相當出色的,他能夠根據小韋的心理問題給其恰當的指導,最終使他找到了自我認同感,走出了過去陰暗的生活,去追尋自己的事業與愛情。Hedidagoodjob!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個人只有走出心中的陰霾,找到自我認同感,達觀自信,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心靈捕手電影觀後感 篇五

電影《心靈捕手》非常經典,看完之後,我腦海中還不時浮現出藍勃教授對天才的愛惜,桑恩教授睿智的話語,天才少年威爾內心的覺醒……

數學天才威爾,在名牌大學裏打掃衞生,一次偶然機會,被知名教授藍勃發現他的天賦,可是這個孩子叛逆,甚至有點狂傲不羈,藍勃教授愛惜他的才華,為他找了好幾位心理諮詢師,最終在換了5位心理諮詢師後,終於找到了教授的朋友――心理學家桑恩。

首次諮詢,在威爾內心排斥、牴觸心理諮詢和對桑恩教授的攻擊中結束,他的出言不遜,激怒了桑恩教授,也挑起了他對傷心往事和妻子病逝的回憶,諮詢不歡而散。但是桑恩教授並沒有因此放棄諮詢,而是精心安排每次諮詢,以自己的經歷試圖打開威爾那顆充滿防禦又封閉的心;他温潤如玉,以自己的博學和智慧,成功地讓兩顆靈魂最終同步並契合。

影片的節奏緩慢,它如一副美麗的畫卷徐徐展開,它沒有拘泥於煽情地敍事流淚,而是力求在不緊不慢中,讓觀眾體會曾經受傷少年的浪子回頭,體會同齡朋友嬉笑怒罵間的動人真情,體會男女戀愛中的小心試探和害怕失去對方的痛苦糾結……

影片中桑恩教授沒有講道理式的説教,有的只是“潤物細無聲”的耐心引導,有的只是“靜待花開”式的等待一顆靈魂的甦醒。影片中,桑恩教授説,“唯有愛別人勝過愛自己,你才能體會到真正失去的滋味”;當桑恩教授對內心封閉的威爾説道,“你是否擁有自己的靈魂伴侶?你可曾為此真誠地努力過?”威爾陷入深深的自責中,於是桑恩用温柔卻直抵人心的話語告訴他,“It’s not you fault(這不是你的錯)”,連續説了好幾遍,那一瞬間,他的柔情把威爾徹底融化,他的眼淚就像決堤的洪水傾瀉而下,而心中的那道防線頃刻間也徹底崩塌了……

當面對威爾自以為是的言語攻擊之後,桑恩教授的一段話,也堪稱影片的經典之筆,“你只是個孩子,你根本不曉得你在説什麼。……如果我問關於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數家珍,你可能上過幾次牀,但你無法説出在女人身邊醒來時,那份內心真正的喜悦;你年輕彪悍,我如果和你談論戰爭,你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朗誦‘共赴戰場,親愛的朋友’,但你從未親臨戰場,未試過把摯友的頭擁入懷中,看着他吸盡最後一口氣,凝望着你,向你求助;我問你何為愛情,你可能只會吟風弄月,但你未試過投入真心傾倒、四目交投時彼此瞭解對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獻給你,把你從地獄拯救出來,對她百般關懷的感受你從未試過,你從未試過對她的深情款款矢志廝守,明知她患了絕症也在所不惜,你從未嘗試過痛失摯愛的感受……”,“也許我可以通過‘知識’來看你,但那不是你,除非你願意談談你自己,否則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誰”,這些深入靈魂的叩問,喚醒了威爾內心沉睡的真情,也拯救了一個因出身不良家庭而放蕩不羈的叛逆少年。

這部電影,堪稱心理學的經典之作,導演以細膩的鏡頭語言,讓觀眾慢慢浸入到心理諮詢的場景中去,去感同身受電影中的人物;而影片中心理學家桑恩對威爾的引導過程,也是對自己的啟發和喚醒過程,這個過程讓他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自己,整個諮詢的過程,就像諮詢師和訪客合跳了一曲雙人舞,舞步同步、和諧。當影片結束,燈光散去,或許在夜晚回家的路上,細細品味,那些睿智而温柔的語言,也給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射入一束啟迪的光芒,而這些光芒的背後,是那深深的、發自內心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