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英雄兒女觀後感(新版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6W

英雄兒女觀後感(新版多篇)

英雄兒女觀後感範文 篇一

【論文關鍵詞】軍旅劇偶像化

一、軍旅電視劇出現的原因及類型

綜觀軍旅電視劇的創作,基本可以劃分為兩大類型,革命歷史戰爭題材和當代現實題材,中間的過渡類型即軍旅年代劇和傳奇劇。革命戰爭歷史題材一直是軍旅題材的“鎮山之寶”部隊現實題材是軍旅電視劇的“精鋭之師”,年代傳奇劇則是軍旅電視劇的“人氣偶像”。三類電視劇互為依託,彼此照應,共同支撐起軍旅電視劇的文化江山,在當下中國文化中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

二、軍旅年代劇、傳奇劇代表作的特點分析

從《激情燃燒的歲月》到《幸福像花兒一樣》再到《血色浪漫》,軍旅年代劇、傳奇劇在近幾年迅速發展,雖然這幾部電視劇劇情發生的背景、年代、題材都不盡不同,特點也各有所長,但它們卻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中國軍旅電視劇的發展方向以及廣大受眾對軍事題材電視劇的審美觀念。

1、“激情”初現——另類的主旋律表達

2002年燒紅了大半個中國熒屏的《激情燃燒的歲月》延續了一直以來軍旅劇鮮明的家國同構模式,從家庭生活折射時代與社會的變遷,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重新建構了當代歷史的連續性。該劇的“激情”具體體現在主角石光榮這一人物形象上,電視劇片頭的主色調是鮮豔的紅色,伴以紅旗飄舞、烈焰燃燒和昂揚的進行曲.字幕打在紀念碑般的石刻上,隨後出現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像——這種視覺構成在直觀上將“激情”詮釋為革命激情,並把石光榮嵌入了中國革命英雄史的序列當中。這位英雄所負載的“革命激情”也是相當“主旋律”化的,對銣的品質的界定並沒有越出忠於職守、大公無私、光明磊落等內涵。但與“主旋律”不同的是,這個劇首先相當成功地借用了“地方特色”,石光榮滿口的東北話,不僅一冼“主旋律”字正腔圓的主流味,添加進“現實主義”風格的佐料,而且成功地將其納入類似《東北一家人》以及趙本山小品等“東北風”中,並相當有意識地把這種語言風格結合進家庭情景喜劇當中。石光榮這個人物也並未以刻板的傳統英雄形象出現。而是被賦予了相當多的“人性”色彩,包括他在正直無私的同時又不乏夫妻、父子親情;他英勇善戰,而又表現出一種粗野、專斷、蠻橫的“鬍子”風格,同時也具有任性、執著的男性特徵。更重要的是,對這個形象的表現始終是在愛情、家庭這一私人領域內展開。換句話説,是對這一英雄形象做了言情劇式的處理。《激情》對“主旋律”另類的表達方式,正在於它在石光榮的革命激情之中加入了大眾樂於觀看和接受的內容,賦予石光榮豐滿的“另類”情感特質,尤其是對愛情的執著。這也是“激情”的另一主要內涵。

2、“花兒”綻放——幸福裏嗅出韓劇的味道

《幸福像花兒一樣》出自“激情繫列”的原著石鐘山之手,該劇一改往日軍旅劇都是典型的男人劇、英雄劇的特點,把主人公由戎馬一生的將軍改成了一羣文藝兵。因為英雄劇反覆推出,難免會給觀眾帶來審美疲勞,轉型就成為必然。更重要的是,軍旅電視劇不僅要滿足懷舊的老觀眾,更要吸引缺少歷史記憶的年輕觀眾。而能吸引年輕人的自然是愛情。《幸福像花兒一樣》的女主角們都是軍隊文工團的舞蹈演員.劇情也基本與練兵無關,講的全是愛情和婚姻。而劇中的主要演員選擇當紅花旦孫儷和殷桃擔綱女1女2號,可以説是從軍旅劇向青春偶像劇邁出的第一步。

《幸福》主要以幾位主角的情感經歷為主線,描述了上世紀80年代一個部隊家庭生活的種種喜怒哀樂。劇情的“軟化”可以説是這部軍旅題材劇最大的特點而從整個電視劇情節設置和發展來看,竟可以發現幾分韓劇的影子:女l號(杜鵑)單純可愛,沒有任何家庭背景,男2號(林彬)經歷豐富,高大帥氣,有理想有能力,同樣沒有任何家庭背景,與女1號條件相當,兩人於是產生感情,但隨即由於突如其來的變故兩人被迫分開。女1號嫁給了男1號(白楊),男1號家庭背景顯赫,雖然沒有什麼能力,卻認真地愛着女1號。而兩人婚後並不融洽,女l與男2始終會因為一些小事相遇。並恰好被男1看到,於是矛盾不斷,劇情也因此得以開展……雖然故事的最後仍然以一貫的大團圓結尾,但劇中的主要兩對主角是否真的幸福仍然備受爭議,不過,劇中帥男靚女的搭配、清新的軍營舞蹈和浪漫的海邊風景以及兩位男女主角假戲真做因戲結緣的八卦緋聞卻早已將這部電視劇的偶像人氣捧到了極致。

3、“血色”年代——眾星打造浪漫

《血色浪漫》是一部時間跨度很大的戲,其故事背景定格在1968年至1998年這段“歷史大變革”時期,劇集在忠於原著基礎上,更加側重了浪漫主義情懷。全劇的整個色調其實並沒有血色,偏黃,始終充滿着濃濃的懷舊氣氛。從一開始的年代,鍾躍民等人的父輩們只是以副線的身份參與劇情,主角們仍然是這羣軍隊大院裏的頑主們。帶着刀插隊買票看《白毛女》,在“老莫”偷西餐餐具,在溜冰場調戲單身女孩,在先農壇廣場聚眾鬥毆.·…·一切都具有着那個年代鮮明的時代特徵。在“知青戲”部分,荒無人煙的黃土高坡令所有的觀眾都感到失望,而秦嶺的信天游,卻在此時點燃了人們快要熄滅的心頭之火,併成為全劇最明確的一個浪漫的符號特徵。

與之前廣受歡迎的軍旅題材劇集相比,《血色浪漫》有些打破定律,就是從演員陣容上看更為偶像化。男主角的扮演者雖然有影帝的頭銜,但對於他,不少電視觀眾心中卻有一個錯覺,認為他是“海巖劇捧出來的偶像之一”.在劇集播出之後,有報道指他的演技遭到了某些觀眾的質疑,認為“原劇本中那個追求獨立自由精神的鐘躍民卻被演成了一個近乎喪失愛情倫理的‘街痞’,尤其沒能詮釋出男主人公的陽剛之氣.根本不能表現原劇本中這個人物的精神。更有人認為:“改革開放前人們對待感情非常單純,不像其扮演的‘情聖’鍾躍民那樣油嘴滑舌。總體來看劇中的人物缺乏時代感,言談舉止不像那個年代的做派.一味調侃而沒有反映出那一代人的真實精神面貌。”:

三、軍旅劇偶像化的原因

1、英雄平民化。

對“英雄”的解構打破了以往“高大全”式的傳統英雄形象,他們開始有弱點,也會犯錯誤,這種形象不僅顯得真實,更增添了幾分可愛。他們這些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塑造了一個個典型的英雄形象,讓觀眾覺得更真實、更難忘。但同時這類電視劇的另一個傾向也不容忽視:那就是主角缺點越來越多,越來越“壞”,“壞”不驚人死不休。似乎只有這樣,我們的革命前輩的形象才是真實的。

2、劇情韓劇化。

軍旅劇中穿插三角甚至多角戀情,讓英雄陷入糾結的兒女情長。雖説英雄也是人,也有柔情的一面,但感情戲份的過分誇大還是多少有些娛樂大眾的嫌疑。

英雄兒女觀後感範文 篇二

《英雄兒女》這部電影記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者們的英雄事蹟。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央視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最新觀後感範文",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英雄兒女》觀後感一唱不盡英雄的讚歌,講不盡英雄的故事,道不完英雄的美名……星期五下午,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觀看了一部關於時代英雄的電影--《英雄兒女》。影片中王成和王芳兄妹倆的感人事蹟深深地打動了我。

《英雄兒女》這部電影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雙手緊握爆破筒與敵人同歸於盡,戰死沙場。妹妹王芳含淚寫下《英雄讚歌》來歌唱英雄、讚美英雄,併發揚哥哥王成的精神為戰士服務,也走進了時代英雄的行列。

這部電影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深深地被王成同志的英勇行為震撼了。

讓我最難忘的是主人公王成奮勇殺敵,最後壯烈犧牲的場面。只見王成孤身一人抵抗着像潮水一般向山上湧來的美國兵,不斷地用機槍向他們掃射,不時地將一個個手榴彈用力向敵人扔去。我在心裏默默地為他捏了一把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要知道,要是守不住無名高地,敵人可就贏了這場戰鬥,這將給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帶來多大的損失啊,可王成你一個人能行嗎?

王成一面打擊敵人,一面用步話機指揮着我軍的炮火。“向我開炮!向我開炮!”他居然要把自己當成活把子!我感到我的呼吸都要停止了,我的眼睛眨也不眨了:他的子彈打光了,手榴彈也擲完了,赤手空拳的他就用石頭砸。幾個敵人已經爬上了山,可又被王成打退了!我內心在祈禱:王成,加油!加油!你不能倒下!支援的軍隊快來吧!

正在敵人蜂擁而上時,王成忽然發現地上插着一個爆破筒,立即把它拔了出來。只見王成一手舉起爆破筒,一手猛地一拉導火索,導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煙,閃着火花,把那些美國兵嚇得目瞪口呆……他要幹什麼,啊,他不會要……還沒等我想什麼,只見他縱身向敵羣跳去,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震撼着大地,只見滾滾的硝煙瀰漫着羣山。英雄王成與敵人們同歸於盡了!

這次戰鬥終於取得了勝利。可王成卻長眠在無名高地地上了。看到這一幕,我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熱淚。

當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讀書學習時,請想想這美好的生活從哪裏來;當我們在公園裏安逸地曬太陽時,請想想這和平的日子從哪裏來;當我們駕着小車馳騁在祖國美麗的原野時,請想想這現代化的發展從哪裏來……這正是革命烈士犧牲自己的生命才換來的呀!“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熱血染紅了它,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我們一定不辜負他們的囑託,成為當代中國的棟樑之才。

《英雄兒女》觀後感二我們看了《英雄兒女》這部影片。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抗美援朝時志願軍戰士王成的英雄事蹟。在朝鮮戰場上,王成所在的連隊為了拖住敵人,堅守537號高地,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延緩了敵方佔領重要據點,為我軍最後勝利,贏得了極其寶貴的時間。在寡不敵眾被敵人重重包圍之中,王成毫不畏懼,用報話機向我軍指揮部高喊:“快開炮!向我開炮!為了勝利,對準我的陣地開炮!”隨即拉響爆破筒,俯身衝向敵羣,大義凜然地與敵人同歸於盡。

看完這部電影,我心裏很不平靜,好個“為了祖國,向我開炮”,開炮,意味着粉身碎骨,但為了祖國這一崇高目標,王成心甘情願。那裏沒有一點私心雜念,真可謂“生命誠可貴,祖國價更高。”正是有了這種精神的鼓舞,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專家、學者如水流千里歸大海,紛紛迴歸祖國,與祖國同甘苦共患難,為四化大業出謀劃策,貢獻力量。英雄的畫面時常出此刻我的腦海裏。我想,如果沒有千千萬萬個像王成一樣的英雄,就沒有我們偉大的國家,就沒有我們此刻的幸福生活。“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王成只是一名普通戰士,但他對黨無比忠誠,對人民無比熱愛,對敵人無比仇恨。在最危難的時刻,寧肯與敵人同歸於盡,也不讓敵人得到一寸土地!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為他大公無私,是因為他有一顆為祖國為人民的赤膽忠心,是因為他隨時隨地做好了為理想獻出青春和生命的準備。我們的國家剛進入建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項事業正在艱難起步,我們的國家和歐美強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只有我們每一個人做好,才能讓祖國變的更完美。

《英雄兒女》觀後感三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一年後被迫進行的一場全局性大規模反侵略自衞戰爭。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打響了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次戰役。這出其不意的當頭一棒,把敵人打得暈頭轉向。從此,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一起進行了為期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從中朝邊境鴨綠江開戰,連打三次戰役,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回了三七線,攻佔漢城,將戰線向南最遠推進了五百公里,最終在朝鮮中部三八線實現了停戰,達到了“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戰爭目的。

新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取得了完全的偉大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運動組織及其領導人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發展中國家被壓迫人民羣眾為此歡欣鼓舞,他們紛紛走上了爭取民族獨立民主解放的革命道路,從而動搖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改變了世界的戰略格局。

從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簽訂之後,有許多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新中國真正邁開了登上國際政治舞台的堅實步伐,這也為1971年美國總統特使基辛格訪華和第三世界廣大國家把新中國“抬進聯合國”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礎。

總之,抗美援朝戰爭對我黨來説是奪取全國政權之後的立足之戰,對我軍來説是走向世界戰場的立威之戰,對我國來説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功德無量,永彪史冊。

《英雄兒女》觀後感四我們看了《英雄兒女》這部影片。在戰場上,王成所在的連隊為了拖住敵人,堅守537號高地,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延緩了敵方佔領重要據點,為我軍最後勝利,贏得了極其寶貴的時間。在寡不敵眾被敵人重重包圍之中,王成毫不畏懼,用報話機向我軍指揮部高喊:“快開炮!向我開炮!為了勝利,對準我的陣地開炮!”隨即拉響爆破筒,俯身衝向敵羣,大義凜然地與敵人同歸於盡。

看完這部電影,我心裏很不平靜,好個“為了祖國,向我開炮”,開炮,意味着粉身碎骨,但為了祖國這一崇高目標,王成心甘情願。這裏沒有一點私心雜念,真可謂“生命誠可貴,祖國價更高。”正是有了這種精神的鼓舞,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專家、學者如水流千里歸大海,紛紛迴歸祖國,與祖國同甘苦共患難,為四化大業出謀劃策,貢獻力量。

英雄的畫面時常出現在我的腦海裏。我想,如果沒有千千萬萬個像王成一樣的英雄,就沒有我們偉大的國家,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王成只是一名普通戰士,但他對黨無比忠誠,對人民無比熱愛,對敵人無比仇恨。在最危難的時刻,寧肯與敵人同歸於盡,也不讓敵人得到一寸土地!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為他大公無私,是因為他有一顆為祖國為人民的赤膽忠心,是因為他隨時隨地做好了為理想獻出青春和生命的準備。我們的國家剛進入建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項事業正在艱難起步,我們的國家和歐美強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只有我們每一個人做好,才能讓祖國變的更美好。

《英雄兒女》觀後感五抗美援朝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打敗了美國侵略者。在抗美援朝中,中國湧現出了許多許多的英雄,他們的感人事蹟至今還讓我深深感動,其中給最令我感動的兩位英雄是邱少雲和黃繼光。

有一天,邱少雲和他的戰友們從5點多開始一直埋伏在“391”高地邊上的草地裏,等待時機發起進攻,拿下“391”高地。這時,敵人已經感覺這裏不安全了,有我們的伏兵,就派飛機向周圍有草的地方投下燃燒彈。這時,燃燒彈迸出的火濺在了邱少雲的身上。剎那間,邱少雲的身上燃起了熊熊大火,他疼痛難忍。如果他在後面的泥潭裏打個滾,火立馬就能被弄滅。但是邱少雲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動不動。為什麼呢?原來邱少雲知道,他如果一打滾就會引起敵人的注意從而暴露目標。他一動不動,一直到犧牲。黃昏時刻,我軍衝向了“391”高地,敵人全部被殲滅。從衝鋒到結束,才40多分鐘。

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所在的營奉命再次反擊。當他們連續攻下敵人許多處陣地後,部隊在零號陣地的半山腰被敵人的火力壓制點壓制,根本就無法前進。危急情況中,黃繼光請求去擔任這次爆破任務,領導同意了。他勇敢地衝向了敵人的碉堡,用手榴彈炸燬了幾個重要的火力壓制點,可是敵人還有最後一個火力壓制點,但是敵人還在頑強地抵抗着,部隊前進依然特別困難。此時此刻,黃繼光的身上受了七處傷,而且手榴彈也沒有了,他已經沒有一點戰鬥力了。但是,為了完成這次任務,他忍着巨痛,英勇地衝向了敵人的碉堡前,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敵人正在掃射的機槍孔。在黃繼光壯烈犧牲的精神鼓舞下,部隊迅速殲滅敵軍。

英雄兒女觀後感範文 篇三

我們呀,也忒有緣了,我比妹妹大兩歲,妹妹比弟弟大兩歲。看起來,我們應該關係很好的,可是,結果是。

用老媽的話説,我們仨除了吃飯不爭,其他什麼都要爭,事實上也是這樣,我們仨可讓人傷透了腦筋,我們看電視也要爭,玩遊戲也要爭,睡覺蓋得被子都要爭呢!更別説其他的呢。

“我要看我的” “不行,我也要看”“不,你上午都看了的。” “誰説的”。這是在我家常常出現的畫面,因為我總是跟弟弟爭電視看,所以呢,免不了這種畫面的咯。吵架也是不可避免的哦。再説我妹,無論咋樣,她都受益,因為我想看的,她也喜歡,弟弟想看的,她還是喜歡。可以吧,呵呵。

玩遊戲時,我們也要爭,“我先玩,從小到大。”弟弟先開口了。“不行,從大到小,我先。”我當然不服了,妹妹則説“你們慢慢爭吧,我先玩咯”“ 不可以”異口同聲。

看起來好像是我跟我弟是水火不相容的,其實不然,我跟他是吵架,而我妹跟他則是打架,什麼“枕頭大戰”啊“椅子大戰”啊,都是世界大戰。

不要只看我們不和的場面,有時候,我們也是很相親相愛的哦,我們做什麼事情肯定會想到對方,比如,有人帶我們中間一人去買東西,那人肯定會帶三份回來,還有,去玩時,必須是三個人一起去才行,否則就不去。我們遇到困難也是一起解決的。

好了,不説了,我又要去參加與老弟的爭電視之戰了,( ^_^ )/~~拜拜

英雄兒女觀後感範文 篇四

《英雄兒女》這部電影記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者們的英雄事蹟,讚頌了志願軍戰士英勇無畏的愛國精神。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英雄兒女觀後心得,歡迎大家參閲。

英雄兒女觀後心得1《英雄兒女》這部電影記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者們的英雄事蹟。

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某軍政治部主任王文清,意外地遇到了老朋友王復標的兒子王成,從而獲悉與自己失散了18年的女兒王芳的消息。王成在一次戰鬥中負傷,正在醫院養傷時聽説部隊要打大仗,傷未痊癒便跑回連隊請戰。戰鬥打響了,為了堅守無名高地,部隊傷亡慘重,增援部隊一時又無法趕到,沒過多長時間,陣地上只剩下王成一個人。王成一人堅守陣地,消滅了無數進攻的敵人,為了消滅更多的敵人,他對着報話機向首長喊道:“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最後,在用盡,敵人再次進攻時,王成抱着爆破筒跳進敵陣,壯烈犧牲。王芳明白後,十分悲痛。之後在一次演出中,王芳為了掩護一名炊事員,不幸身負重傷,被送回國內治療。不久,王芳回到朝鮮,明白了王文清是自己的親生父親。王文清鼓勵王芳要做工人階級的好女兒,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王成叔叔負傷請戰,始終衝在隊伍的最前面,不放過一絲機會。好一個“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王成叔叔英勇地倒下了,為了任務,為了使命,更是為了和平。他是我們民族的英雄!王芳也是好樣的,她為了他人而身負重傷,回國內治療痊癒後仍然不忘抗美援朝。他們願意犧牲自己,換取勝利。這種無私的精神,這種無畏的精神,這種視死如歸的精神是我們中華人民的驕傲!王成和王芳的精神永遠激勵着我們!這部電影中不僅僅體現了這一種革命精神,也表現出了骨肉親情的感人。

今後我們必須以這些英雄為榜樣,學習他們的精神,刻苦學習,勇攀高峯。我們還要懂得維護和平,發揚和平精神。祖國的未來需要靠我們來發展,我們必須要以實際行動來報效祖國!讓我們從小做起,從此刻做起,好好學習,做跨世紀的接班人!

英雄兒女觀後心得2我們看了《英雄兒女》這部影片。在戰場上,王成所在的連隊為了拖住敵人,堅守537號高地,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延緩了敵方佔領重要據點,為我軍最後勝利,贏得了極其寶貴的時間。在寡不敵眾被敵人重重包圍之中,王成毫不畏懼,用報話機向我軍指揮部高喊:“快開炮!向我開炮!為了勝利,對準我的陣地開炮!”隨即拉響爆破筒,俯身衝向敵羣,大義凜然地與敵人同歸於盡。

看完這部電影,我心裏很不平靜,好個“為了祖國,向我開炮”,開炮,意味着粉身碎骨,但為了祖國這一崇高目標,王成心甘情願。這裏沒有一點私心雜念,真可謂“生命誠可貴,祖國價更高。”正是有了這種精神的鼓舞,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專家、學者如水流千里歸大海,紛紛迴歸祖國,與祖國同甘苦共患難,為四化大業出謀劃策,貢獻力量。

英雄的畫面時常出現在我的腦海裏。我想,如果沒有千千萬萬個像王成一樣的英雄,就沒有我們偉大的國家,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王成只是一名普通戰士,但他對黨無比忠誠,對人民無比熱愛,對敵人無比仇恨。在最危難的時刻,寧肯與敵人同歸於盡,也不讓敵人得到一寸土地!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為他大公無私,是因為他有一顆為祖國為人民的赤膽忠心,是因為他隨時隨地做好了為理想獻出青春和生命的準備。我們的國家剛進入建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項事業正在艱難起步,我們的國家和歐美強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只有我們每一個人做好,才能讓祖國變的更美好。

英雄兒女觀後心得3昨日晚上,我看了一部經典的老電一影——《英雄兒女》。

這部影片是由巴金爺爺的小説《一團一圓》改編而來的。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某一團一在堅守無名高地的戰鬥中勇敢作戰。剛從醫院回部隊的戰士王成要求參戰,並拿出父親鼓勵他殺敵立功的《英雄兒女》觀後感來信給張一團一長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這才明白王成就是自我的老朋友王復標的兒子。

原先十八年前,王文清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時,妻子被敵人殺害,不久他也被捕,老工人王復標收養了他的女兒王芳,此後雙方失去了聯繫。

在戰鬥中,王成英勇奮戰,壯烈犧牲。在全軍開展向王成學一習一的運動中,王文清認出該軍文工一團一員、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我的親生女兒。王文清沒有立即與王芳相認,而是幫忙她完成歌頌王成的創作任務,並鼓勵她以實際行動向哥哥學一習一。

之後,當王芳在陣地上為炊事員演出時,敵機突然來襲,她為掩護炊事員而負傷,被送回祖國醫治。一個月後,王復標參加慰問一團一赴朝慰問,王芳也傷愈歸隊,三人在前線一團一圓。王復標將真情告訴王芳,兩位父親都勉勵王芳向哥哥學一習一,當好革命接班人。

影片的經典片段——王成揹着發報機,看到敵人已把自我包圍,對“延安”説:“為了戰鬥的勝利,向我開炮!”然後就拿起一個爆破筒,拔掉導火索後英勇地跳下陣地,與美國鬼子同歸於盡。

看完電一影,我的感受很深。戰士王成英勇頑強,不怕流血犧牲,雖然中彈了,但對美國鬼子的仇恨讓他把疼痛放在腦後,繼續單獨與眾多敵人作戰,直至壯烈犧牲。

為了今日的完美生活,有多少戰士在抗日戰爭,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光榮犧牲。為了今日的完美生活,又有多少父母,兒女,妻子,在背後默默流淚……

英雄兒女觀後心得4在河北淶源的一個小山村中住着一個名叫王二小的孩子,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把魔爪伸進了這個寧靜的村莊。之後,二小被八路軍收留了,加入了兒童團,學到了許多知識,對日本侵略者充滿了仇恨。一天,敵人又開始掃蕩另一個村子,二小看着敵人向着村民們轉移的方向前進,便故意引起敵人的注意,鬼子見是個小孩,就讓他帶路,二小卻把鬼子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鬼子發現上當後,用刺刀刺向了二小的胸膛,把二小摔在石頭上……

在中國,像王二小這樣的愛國英雄成千上萬:勇敢機智的小英雄雨來;用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的黃繼光;捨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敢於和敵人鬥爭到底的小兵張嘎……為了保衞祖國保衞人民,無數的革命先輩在戰爭中拋頭顱,灑熱血。這些勇士們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奮勇前進,面對敵人的槍口毫不畏懼、視死如歸,這種愛國之心是多麼可貴啊!這些英雄們憑着頑強的精神,寧死不屈,與敵人拼搏到底,支撐着他們的是人民的利益和國家的勝利。想到這裏,我不禁深思:他們為了祖國能夠勝利,是用命去與日軍作鬥爭,但他們難道沒想過,他們自己死了,不就看不到勝利的那一天了嗎?哦,我明白了,當他們全力抵抗入侵者時,他們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祖國,而是千千萬萬的老百姓,他們那捨己為人的品格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為一個光榮的少先隊員,一個共產主義的接班人,我們應該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我們應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從小努力掌握先進的科學知識,長大後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而二小,若出身在新中國,他就能向我們一樣,在明亮寬敞的教室裏學習,在和平里生活,不會再有可惡的硝煙子彈,和平之花將開滿全世界。

這部影片不僅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還給了我們一個學習的榜樣。影片設置得既合理,又吸引人。如二小與敵人巧妙地對話時的從容贏得了同學們的鼓掌;感人的場面總是同學們流下了眼淚;但有的場面卻十分搞笑,逗得同學們哈哈大笑起來。總之這部電影擁有豐富的感情色彩,使人更深地體會到王二小那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勇敢機智、不怕犧牲的崇高精神。

我真誠的希望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讓和平的曙光永遠照耀地球!也讓革命精神放射出奪目的光芒!

英雄兒女觀後心得5看完電影《英雄兒女》,一個鏡頭時常浮現在眼前:硝煙瀰漫的高地。面對漫山遍野往上爬來的敵軍,志願軍戰士王成怒目圓睜,對着報話機,大聲呼喊:“為了祖國,向我開炮!”我軍指揮員為之震驚、激奮。接着大炮齊射,在滾滾濃煙中,王成興奮喊着;“打得好,再近一點!”大炮繼續轟鳴,為英雄唱着讚歌。

好個“為了祖國,向我開炮”,開炮,意味着粉身碎骨,但為 了祖國這一崇高目標,王成心甘情願。這裏沒有一點私心雜念,真可謂“生命誠可貴,祖國價更高。”正是有了這種精神的鼓舞,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專家、學者如水流千里歸大海,紛紛迴歸祖國,與祖國同甘苦共患難,為四化大業出謀劃策,貢獻力量。

電影后,深為王成的形象所感動。他使多少人受到教育,也使多少人懂得應該怎樣學習、工作和生活!

英雄兒女觀後感範文 篇五

【關鍵詞】女性形象;男權社會;女權主義; 霍元甲

《霍元甲》是內地觀眾非常熟悉的影視作品,歷經1973年李小龍的電影《精武門》、1983年樑小龍的電視劇《霍元甲》到2007年由“功夫皇帝”李連杰主演的同名電影和香港影星鄭伊健主演的同名電視劇,迄今為止已經被改編或翻拍過數十次之多。尤其是,李連杰主演的電影版本,作為“李連杰最後一部功夫電影”,在中美電影市場都獲得了巨大的商業利益,僅當年的大陸票房收入就突破了1億人民幣,足見其對“霍元甲”這一經典形象的成功演繹。然而,以當代女性主義的批評視角來看,它對女性形象和性別內涵的關注力度卻顯然是不全面、不徹底的,甚至為了突出呈現男性英雄的民族意識,落入父權話語和男權主義的敍事套路之中。

“花瓶”或“擺設”乃是以影片的以及觀眾的凝視為中心所作的判斷評價。在女性主義的視野裏,“凝視”的概念描述了一種與眼睛或視覺有關的權力形式,它宣告電影實際不過是滿足了父權世界一種相互認同的“窺淫”的。以勞拉・穆爾維在《視覺與敍事性電影》中的經典論調為例説。勞拉認為,在一個性別不平等的世界裏,“看的被分裂成主動的男性的和被動的女性的兩個部分”,其中,“女人作為形象,男人作為看的主體”,“起決定作用的男人把他的幻想投射到風格化的女性形體上”,“她們的外貌被編碼成強烈的視覺和色情感染力”。依勞拉之意,基於影片之虛擬影像和觀影之封密場所的背景鋪墊,通過在凝視對象時“鏡像”式的體驗、入戲與自我的理想化,男性可以在銀幕的女體身上獲得一種認同的“窺淫”的。因此勞拉堅信,電影為男望的滿足提供了盡情且安全的通道,“正是電影大大有別於脱衣舞、戲劇、表演等等的地方,遠遠超過並突出女人的被觀看性,電影建構了一條從女人被看通往奇觀本身的途徑”。

《霍》片敍事比較簡單。該片從兒時寫起,在世友農勁蓀的幫助下,霍元甲偷習武藝,立志做“津門第一”。成人後,爭強好勝的習氣使他篤信“只能贏,不能輸”、“只有打,才能證明我比別人強”的信條。雖然一次比武勝了對方並將其打死,然而母親和女兒也因此慘遭對方門人的殺害。這一血的教訓令他絕望、退遁山林,此時,反思與新生的契機出現了,一位完美的女性“月慈”出現了。月慈的出現和英雄的新生是同時的:在前者的救助下,霍元甲以“阿牛”的身份享受了農村三年恬靜平和的田園生活,尤其是前者母性魅力的感染,昔日那位“鬥狠”的英雄居然很快明瞭武學的真諦,並就此轉為一個申明民族大義的真正的“英雄”。

“月慈”的形象分析

被凝視者――女人,從理論上講,對其的客體化或對象化一般可以獲得兩種可能的形式,一種是她被貶低、妖魔化為典型的性墮落的符號,一種是被高看、聖女化為供人膜拜的戀物,兩種形式都會產生一種特定的典型化的女性特質。顯然,在電影《霍元甲》中,月慈屬於第二種女性,這種女性體現了男性的一種願望,即把她們的身體轉換成一種“去性感化”、“去色情化”的對象,並將它作為被動的、靜止的偶像進行崇拜。為什麼要這樣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對於男性世界的“英雄”霍元甲來説,温柔、美麗、善良的月慈,她承載了男性(霍元甲)所難以承受的東西,在某種程度上她更像是一個對於霍元甲來説的救世者。

《霍》片中的月慈更多呈現的是一種大陸模式的“母性感”,其尤需剔除一些的心思來遠觀之。在影片開始,霍母就有一句話教導霍元甲,“別人怕你和尊重你是不一樣的”。可以説,此後月慈的出現延續了這樣一種“母性教育”的功能,只不過姑娘家的教導大抵會含蓄、婉轉、潤物無聲的多。以例為證:先是她喚陌生漢霍元甲為“阿牛”,“津門第一”原來還可以身份換位,就此做一個與世無爭、恬然自樂的“超人”;接着,在替比賽插秧的阿牛重新插上“有生命的秧苗”之後,她告訴他,物無高低,人皆平等,人與人之間理當相互尊重,就像造化自然原本就是天地一氣、和諧共生一樣。這是影片讓月慈説得最多、最直接的地方;最後,當恢復後霍元甲堅定要離開山村、重回都市的時候,月慈無語柔情的撫摸既像惜別戀人,卻更似表達那種兒行千里母擔憂的那種情結……但霍元甲的“離開山村”還有別樣的隱喻意義,那就是,儘管月慈的出現無疑帶來了霍元甲從英雄到民族英雄的轉變,但是她所代表的那種超脱的價值觀並沒有改變人間悲劇的續演,當霍元甲最終還是選擇入世、救世、重歸都市的一剎那,鄉村遠去了,而影片中的美人也便無可避免地成了男兒落難時的“調味品”,絲毫不足以影響影片敍事的進程。

《霍元甲》裏的月慈除了在故事的內敍事層面擔當着“烘雲托月”(襯托英雄)的功能,其在故事以外事實還承載着一種原始的儒家哲學。通俗地講,月慈這一形象上充滿了“佈道”的元素,注入了一些的“東方特質”就是以儒釋道精神為代表的中國哲學。整個影片中散發的“鄉村情結”、“母性崇拜”以及“超越境界”等多元雜合的氣氛充滿全片,基本上是一看便知的。

“月慈”的“盲”

在《霍元甲》中,女性形象安排為“美麗的殘疾人”月慈美麗善良,但卻是個盲人。緣何如此?是天妒紅顏,還是導演(男性)存心要跟她過不去呢?在我看來,這是影片有意丟出的一個“包袱”。稍有眼光的觀眾很容易發現,如此設計不過是影片的一種修辭,或者叫為表達某種理念而採取的一個策略。按照中 國古典的思維方式,萬物齊一,美醜相對,殘缺未必不美,而殘疾者或可是世間的“大美”。《霍元甲》恰恰利用了類似於上述之樸素辯證法的思想,通過一個簡單的逆轉,月慈的身體之“殘疾”遂化為她們精神之“大美”的點睛之筆。

更有聳人聽聞者,將這一設置深化為柏拉圖的“洞穴”理論:洞穴中生存的人只能看見經由火光而投射到牆上的事物的影子,而無法看見事物本身。洞穴中有一條通道,哲人經由它向上攀爬,而來到洞穴外。洞穴外陽光普照。可人眼睛早就習慣了洞穴裏昏暗搖曳的火光,感覺陽光很刺眼。這刺眼的陽光很可能會灼傷人的眼睛。

是不是可以説,月慈早就到過洞穴外,所以瞎了。而霍元甲的視力只是洞穴內的視力,尚未經過洞穴外陽光的考驗。一旦到洞穴外,也極有可能瞎,所以只能由見過陽光的人來引導他?之前,霍元甲住在天津城內,而月慈遠離城市,偏居於苗寨之中。城,是個封閉的區域,如洞穴。城內的霍元甲念念不忘的不過是那“津門第一”,這是封閉社會的最高價值,所以霍元甲是個城邦人。月慈在城邦之外。亞里士多德有言:城邦之外,非神即獸。後世大哲尼采又補充了第三種可能性:哲人!哲人見過陽光,副作用是瞎。即便沒瞎,也絕不能再適應洞穴昏暗的火光。所以,她不能再回城邦,只能自我放逐與城邦之外,正如月慈的處境一般。如果按這樣的理論在附和本片中月慈的形象,那麼顯然月慈的女性形象又被抬升了一個層級,從一個安慰者,教化者上升到了一個引導者的高度。事實上,把月慈比喻為這個哲人,其實是不過分的。

對女性形象的掩飾

而除了月慈之外,本片其餘的幾名女性形象也基本上都是比較刻板的傳統中國女性形象。對英雄本人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女性形象也只有四個,即母親、女兒翠兒、孫婆婆和月慈。她們的性別形象似乎已經囊括下傳統父權社會的三種女性刻板形象,即母親、妻子和女兒,而她們的言行舉止也似乎完全符合男權社會的各類性別規範。母親相夫教子,對兒子諄諄教誨;女兒敬愛慈父,對父親依崇有加;孫婆婆憐憫流浪的霍元甲,對他細心照顧,耐心開導。在某種程度上,她們對於霍元甲所承擔的或許都是人生啟蒙者的重要角色。在幼年時期母親的人生觀念啟蒙,讓他牢記“習武只為強身健體,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在少年氣盛時候,女兒的事業觀啟蒙,讓他期待“等爹贏了擂台,我才送給爹小禮物”;在流浪期間村民孫婆婆和月慈的世界觀啟蒙,讓他感動“只有尊重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雖然她們作為女性羣體在霍元甲英雄道路的各個階段都起到了如此重要的啟蒙作用,但是她們在整體上仍然只是作為英雄的輔助或者陪襯。她們的存在價值決定於以霍元甲作為英雄這一層面的主要敍事,而她們的存在意義也只是為了充實這個英雄符號的內涵。

在這部影片中,女性角色以各種啟蒙者的形象不斷呈現似乎是要釋放出以往那些被壓抑的女性聲音,然而讓人遺憾的是這些看似解放性的女性形象卻仍然陷入了男權話語的牢籠而成為男性英雄的輔助者。或許對於由男性主導的父權社會來説,女性羣體無論是作為母親、妻子和女兒的不同社會角色,她們在整體上卻仍然是作為男權話語的性別他者來強化父權的社會結構。因此,比較有趣的現象就是,這些明明是作為啟蒙者的女性角色本身卻又同時完全服從於男性英雄的那一套秩序,在輔助或陪襯的同時才能夠獲得她們自身作為女性的社會形象和自我價值。從總體上來看,她們毫無自我可言,她們全部的生命意義就在於培養或開導這麼一位男性英雄,她們全部的人生命運都因為這麼一位男性英雄而改變,她們存在的意義似乎也就要在特定的時段完成對男性英雄的啟蒙義務。或許對於這些女性角色而言,男性英雄的成熟和成長才是她們生命存在的根本目的,而對於這位男性英雄來説,她們卻只是偉大民族事業的必要註腳。在某種程度上,她們確實培養了霍元甲這位男性英雄,但是她們自身最終卻被當做“幕後工作者”而在父權社會中銷聲匿跡。

這部影片的啟蒙敍事明顯呈現出某種從人生觀念啟蒙至民族意識啟蒙再到性別意識啟蒙的三重嵌套敍事結構,即女性角色對男性英雄的人生啟蒙完全消解於英雄符號的民族話語,而它自身則又徹底掩藏於性別意識的隱喻機制。換句話説,作為民族英雄背後的女性形象,她們極盡所能以各種方式來完成她們對男性英雄的啟蒙義務,而這種做法的根本目的就在於他所揹負的民族話語的啟蒙敍事,因此這種三重的啟蒙敍事結構都最終指向英雄唸的父權本質和民族話語的男性意識。

對於性別話語的政治內涵,朱迪斯・巴特勒在《性別困惑》中曾指出:“建構和維持兩性差異的性別政治被有效的掩蓋於某種自然和自然的性概念的話語生產過程,而它們則是作為那種無法質疑的文化根基。”因此,要在男性英雄的個體敍事之中充分展現出英雄符號的性別內涵,在他的啟蒙敍事之中徹底揭示出民族話語的父權意識,就必須要深入到這種男女兩性之間的社會文化界限而激烈批判這種以歷史和文化經典作品來建構和利用兩性差異的話語機制和性別政治。如果誠如巴特爾所言,“在敍述的起源,便是慾望”,那麼,影片《霍元甲》的性別敍事則不折不扣地透露出這位文化英雄的男性獨白。在猶如白日夢般的各種性別幻想中,男性英雄不斷編織出民族話語與性別話語的敍事網絡,用英雄符號作為連接點而串聯起各類女性角色的啟蒙敍述;女性角色在男性個體敍事之中的不斷呈現其實是為了襯托出一位圓潤飽滿的男性英雄主體,而女性形象在民族大義面前的相繼失聲,實際上也無非是為了正面突出一種民族英雄特有的男性氣概。

結語

實際上,這部影片中充斥的都是些賢妻良母的正面女性形象,在這些可謂是正面積極的女性角色背後,實際掩蓋的卻是真正的女性話語權利。女性只能通過男性來訴説來得到社會價值。影片《霍元甲》似乎也給了女性説話的權利,甚至把男性降低了層級,使女性成為男性的啟蒙者,但傳統的性別形象和話語模式卻仍未有根本改變,女性話語仍然被淹沒在男權社會之中。這不得不説是一個尷尬。也許,此後這類影片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增強影片男女性角色的想象力,如何做到“寓教於樂”,又如何學會真正地去走近女人。

參考文獻

[1] 勞拉・穆爾維,視覺與敍事性電影,周傳基、李恆基、楊遠嬰譯,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2] 蔡洪聲,香港電影八十年,當代電影,1995年2期

[3] 鄧文華,《霍元甲》的英雄敍事及其他,藝苑,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