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習2020最美鐵路人先進事蹟觀後感啟發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6W

學習2020最美鐵路人先進事蹟觀後感啟發

最美鐵路人中,有的長年在“慢火車”上為彝族老鄉服務,被譽為大涼山美麗的索瑪花;有的精準服務鐵路疏港運輸,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促進貨運增量......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的先進事蹟,向他們看齊。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學習2020最美鐵路人先進事蹟觀後感啟發5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2020最美鐵路人觀後感一

前幾天,在網上新聞時,無意間看到“中國鐵路”發佈的一條微博—“新時代·鐵路榜樣|於本蕃:海拔4800米的天路守護者”。因為自己曾有幸去過一次西藏,所以對關於西藏的文章比較感興趣,看到“天路”“海拔4800米”字眼就點開詳細看了這篇文章。

在於本蕃面前,我是那樣的渺小、卑微,我去玩了20天,而他卻整整堅守了12年;對照反思自己的工作,跟他至少還有一座港珠澳大橋的距離。深思許久,應該向於本蕃學習。

兩年前,因為對“天路”的嚮往,曾獨自進藏,沿途經過海拔最高的地方是拉薩市的米拉山(海拔5013米),雖然我沒有高原反應,但是身邊好多人都出現了呼吸困難、頭暈、噁心的情況,有句俗話是這樣説的,在高原上,得了感冒,在某種程度上相當於給你下了病危通知書。在乘坐火車返程的時候,經過唐古拉山口時已是凌晨,外面漆黑一片,只能隱隱約約看到不遠處靜靜矗立、略顯孤獨的“小山包”,未能親眼看見、領略念青唐古拉的威嚴,而於本蕃就是在這平均海拔超過4800米的雪域高原堅守了12年。

於本蕃是新時代鐵路榜樣,是青藏鐵路集團公司格爾木工務段望昆線養護車間副主任,他的日常工作是對格拉段線路進行檢查、維護及搶修,看似簡單,但為了完成工作,他必須克服高寒缺氧,挑戰體能極限,還常常面臨生命危險。

凡世之所貴,必貴乎其難。

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地處世界第三極的生命禁區核心地帶,含氧量僅為平原地區的45%,年平均氣温為零下5攝氏度,極端氣温常在零下40攝氏度左右。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進行檢查、維護、搶修作業,日復一日,他堅持了12個年頭,難!

高原凍土地帶線路維護是世界性難題,因温差造成的凍土消融和膨脹會對線路安全造成影響。於本蕃選擇採取徒步檢查測量的方式,準確掌握了青藏鐵路格拉段凍土變化規律。檢查時,他每隔50米就俯下身子目測檢查,平均每個工作日檢查近10公里高海拔凍土區段,12年走行距離達2.16萬公里,難!

在工作的12年裏,他經歷過無數次極端惡劣天氣挑戰,多次面臨生命危險。但是對於本蕃來説,險情就是命令,雖然知道作業很危險,但還是得去,因為他把線路安全、旅客安全看得更加重要。其中有一次他暈倒了,感覺有一雙“大手”緊緊掩住他的口鼻,雙眼迷離,嘴脣烏黑髮紫,用微微顫抖的聲音説:“我沒事,不要管我,快上線路看看雪情,千萬別影響行車”。他真正做到了把旅客的安全放在自己的安全之上,難!

志之堅也,不在勝人,而在自勝。

“我是黨員,又是車間幹部,多幹點是應該的。”這是2015年3月,在一處搶修現場,職工勸他多休息一會,他對職工所説的話,而那時他的臉已經被凍得黑紫紅腫。也許只有對自己的工作極度熱愛,對黨的理想信念足夠堅定,把行車安全、旅客安全放在忍受寒冷、缺氧這些身體痛苦之上,他才能如此輕鬆的説出這句話。他已經完全戰勝了自己,直面險情,我相信在他們處理完之後,心中一定有一種強烈的自豪感。

“條件雖苦不言苦,格拉線上寫忠誠”,這是於本蕃的座右銘,這樸實的話語中體現的是對青藏鐵路安全暢通的責任。

對於格拉線,他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情感,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的是這裏面一定有責任和熱愛。或許工作本來就是一個人三觀(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體現,不分內容,只有態度。

他參加工作的那一年,青藏鐵路全線開通,至今已安全運行12年,而川藏鐵路又即將開工建設,將會有更多鐵路人,更多於本蕃奉獻在進藏鐵路的建設維護崗位,發揚“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是他們的艱苦付出,才有了我們今天的便捷出行,在此,真摯的向他們説一聲“鐵路人,你們幸苦了。”

2020最美鐵路人觀後感二

於本蕃,男,32歲,現任青藏鐵路公司格爾木工務段唐古拉線路養護車間技術員。自青藏鐵路開通以來,他帶領線路工在被稱為“天路之巔”的唐古拉地區,擔負起青藏鐵路全線海拔最高、自然條件最差、災害最多125公里凍土線路的養護任務,為青藏鐵路的安全運行保駕護航。他曾先後榮獲全路黨員安全標兵、火車頭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唐古拉山脈在藏語中意為 “高原上的山”,在蒙古語中意為“雄鷹飛不過去的高山”。格爾木工務段唐古拉線路養護車間卻在這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中紮根,養護青藏鐵路海拔最高、工作難度最大、自然條件最差、災害最多的125公里凍土線路。

5月25日9時,我國內陸已經進入盛夏時節,而這裏的户外温度仍接近0℃。記者來到唐古拉線路養護車間,和技術員於本蕃一起上路檢修設備。他告訴記者:“在這裏,養路工的首要任務是嚴密監測温度、濕度及其他氣象因素變化對凍土路段的影響,並採取相應措施。這裏海拔高、濕度低,全年最低氣温超-40℃,晝夜温差超過30℃,線路可能因為熱脹冷縮或者路基翻漿,給行車帶來安全隱患,我們必須隨時發現、排除。”

巡線過程中,於本蕃對鐵路上的道釘幾乎逐個檢查。每行走100多米,他就會有意識地用腳踩一踩路基。“夏天最怕路基翻漿。對可能翻漿的路面,我們必須注意觀察。”當天的施工作業區段是雁石坪至唐崗間1309公里100米處。擺在工友們面前的難題是如何把150多公斤的螺栓機抬上坡度達到近70度、500米長的坡道線路上。前面3人用繩子拉,後面6人抬,方案確定後,在於本蕃的統一指揮下,大家拉着麻繩、扶着螺栓機艱難地前進着。

“別看我們用的工具笨重,可我們乾的是精細活,軌距誤差不允許超過2毫米,軌面高低起伏不能超過3毫米。”於本蕃介紹道,“凍土的承載能力不強,列車駛過時會對凍土造成壓迫,鋼軌很容易變得不平整。輕度的不平整會給列車行駛造成輕微的顛簸,要是碰到嚴重的,翻車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們不能有一絲馬虎、一點大意。”

有研究表明,人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相當於在平原負重20公斤,而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區基本上不適合人類居住。然而,在這條橫亙在生命禁區的“天路”上,於本蕃卻堅守了近8年。據瞭解,每年線路大修及搗固機集中上線作業期間,於本蕃每天都要工作10小時以上,在線路區間作業時常常吃不上飯、喝不上水。線路出現問題需要緊急搶修時,他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現場,直至處理完所有問題。

於本蕃把樹立 “安全責任大如天”和“三個重中之重”的理念作為實現“三無”目標的根本,教育班組職工主動強化生產作業過程的自律與互控,自覺貫徹落實好安全生產的各項規章制度。同時,他組織成立多個攻關小組先後攻克多個難題,形成高海拔地區線路“小坑”整修、如何減少凍土路基線路撥道回彈量、如何進一步提高軟軸搗固機的搗固質量等多項QC成果。

於本蕃堅持每日徒步檢查測量近30公里線路來掌握格拉段凍土變化規律。為蒐集到第一手資料,他強忍着晴天鋼軌的灼燙和雪天鋼軌的冰涼,每隔50米就俯下身子測量檢查。由於高寒缺氧,一趟巡檢下來,他常常累得直不起腰。

在長期的檢查整修工作中,他總結提煉出看、測、析、敲、聽、驗的“六標”檢修工作法,並在全段推廣。他堅持科學養修,定期檢查病害突出區段路基變化情況,對比、分析氣温變化及線路動靜態規律性變化數據,同時,積極組織職工加強線路精細化養護維修,開展線路病害攻堅整治,保證了線路設備的持續穩定,也使他所在班組管轄的設備質量始終處於全段前列。

17時,回到海拔4850米的車間駐地,於本蕃脱下一身行頭。晚飯後,伴隨着氧氣流入濕化杯激起水泡的咕嚕聲,他對着電腦做內業。寫字枱上,一張與妻子的合照吸引了記者的目光,他膚色白皙,與此時的樣子形成鮮明對比。“這是2007年和妻子照的,現在確實黑了很多。”他笑着説。

康琪是於本蕃的徒弟,每天晚上,於本蕃都會抽出時間考察他的技術業務掌握程度。康琪告訴記者:“師傅白天在現場教我實作;晚上就通過提問和做內業幫我鞏固知識。”

多年來,於本蕃與職工們同學習、同進步,並積極開展傳、幫、帶,使本班組整體工作效率不斷提升,職工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他所在工區的職工人人都能熟練檢查線路設備,並且掌握所有檢養修機械操作技能,具有單獨負責處理線路病害的能力。

2013年年初,於本蕃帶領維護施工隊伍冒雪前往布強格至唐古拉站區間巡查,在1386公里450米處他們發現路基不平,經測量該段路基長15米,塌陷最大地段達20釐米,中間還有一條25釐米的裂縫。險情就是命令,時任工長的他一邊向青藏鐵路公司調度報告,一邊做好兩端防護,調集所有機具、人員實施搶修,經過近5個小時的路基夯實,線路順利開通。當時大雪還在不住地下着,為保證列車安全通過,體力嚴重透支的他主動留下來連夜駐守現場,嚴密監視整治路段狀態。職工們看着他那張凍得黑紫紅腫的臉,都勸他多休息一會兒或是派一名職工去盯控,他平淡地説:“我是一名黨員,又是工區的工長,多幹點是應該的。”

認識和了解於本蕃的人都會豎大拇指,説他在線路上是一名實幹家,在班組日常管理方面是一名好 “家長”。於本蕃常説:“職工不團結,安全從何談起?只有夥計們團結起來,才能完成每一項工作,戰勝每一次險情。”所以他總是以身作則,去團結、關心班組的每一名職工。當他發現職工情緒低落,就會與他們談心到深夜。經過他的耐心開導和教育,職工的思想情緒理順了,心情變好了,工作起來也更有勁兒了。

2020最美鐵路人觀後感三

“我看這邊還是偏,再往右邊一點點……快點快點!”於本蕃單腿跪在混凝土軌枕上,臉幾乎貼着道砟石,瞄着鋼軌邊看邊喊。三個工友圍在旁邊,輪換着用長把、短把扳手使勁擰軌道螺栓。一番鬆動,於本蕃爬起來走到旁邊,拎過道尺,橫在兩條鋼軌中間測軌距、量水平,而後皺着眉頭拿粉筆在混凝土軌枕上寫下一串數字。厚毛線帽再往深裏戴一戴,於本蕃又一貓腰鑽到工友堆裏調軌距去了。

鋼軌旁,一個工友使勁拉着引線啟動搗固機,為下一個環節工作做準備。海拔高、氣壓低,柴油發動機突突突冒着黑煙,半天也發動不起來,於本蕃急得又跑過去幫忙,“天窗時間短,抓緊點就能多幹點活,多幹點就意味着火車安全多一分保障”。

上午10:30,青藏鐵路格拉段不凍泉站,於本蕃和工友們當天第一次天窗時間就這樣在緊張忙碌中開始。長期在高寒地區進行緊張的天窗作業,於本蕃和同事們語速極快,聲音很大,脾氣也有點急躁。

這次任務有兩項:起道搗固,保證鋼軌平整;還有道岔轉轍部改道作業。於本蕃和10名工友分成兩組,他帶着一隊人進行改道作業。這是鐵道線路養護人員常規工作內容,但在氣温零下十幾度、風力六七級,海拔4500多米、含氧量不到內地45%的崑崙山口、可可西里無人區,這些數值轉換為人的體感便是極寒、大風、缺氧。在這裏,空手走路也相當於平原負重20公斤,日常工作更平添難以想象的艱辛。

這是中國鐵路青藏集團公司格爾木工務段望昆線路車間黨支部書記於本蕃守護青藏鐵路第14年。清篩整理不潔道牀和邊坡土壟;根據線路情況起道搗固;整治鋼軌病害和接頭病害;更換、放正和修理軌枕;改道、撥道、調整道岔各部位尺寸,全面撥正線路曲線……他於平沙無垠、天寥地闊中,擔負青藏鐵路全線海拔最高、自然條件最差、災害最多的格拉段凍土線路養護任務,並總結看、測、析、敲、聽、驗“六標”檢修工作法,在格爾木工務段推廣應用。

高原的風並無遮擋,從四面八方肆意而來,又互相撕扯着呼嘯而去。扳手、錘子和鋼軌的敲擊聲此起彼伏,儘管於本蕃和工友們捱得很近,胳膊和肩膀總撞在一起,但他的聲音還是在大風中變得微弱縹緲。更多時候,完成工作靠彼此間的默契和信任。

還有冷。望昆一日四季,幾乎終年飄雪。線路養護要求細至毫微,很多時候不能戴手套,10月已冰寒刺骨,手指一會兒就凍得生疼。“冬天最冷時零下40多度,穿再厚也被凍透”,於本蕃語氣平常,“習慣了”。

換道岔工作完成,軌距測量儀顯示出令人滿意的數字。工作完成得好,於本蕃曬得黑紅黑紅的臉上才露出輕鬆的笑。

120分鐘天窗時間似乎轉瞬即逝。於本蕃和工友並沒馬上返回,當天13:30,還有一個小時天窗時間,往返宿舍太浪費時間,他們出發時帶着乾糧,中午就在線路上湊合。在氣温零下十幾度的高原,熱飯菜即便放在車裏也迅速涼透。於本蕃他們往往幹活前把飯盒放在車前擋風玻璃裏,藉着高原的陽光,把午飯“熱”一下。

這是於本蕃14年來再平常不過的一幕。唐古拉的狂風暴雪、望昆的飛沙走石,夏日鋼軌的炙烤、嚴冬軌枕的寒涼,多年凍土線路的重重難題……許多令人生畏的考驗,未曾擊退他,反而鍛造他。在日復一日巡查檢修、思考總結中,於本蕃從僅有中專學歷的普通線路工人,成長為高原凍土鐵路養修領域專家。十幾年前白白淨淨的小夥子,在各種磨礪中變得滄桑。

無人區的孤寂、終日面對兩根鋼軌的枯燥,使他越發寡言,那個熱愛生活、喜歡旅遊的於本蕃被他留在高原之下。

於本蕃默默承受高原對健康的損害,説話時間稍長,便有明顯氣喘。但他不想離開,“畢竟總要有人堅守”。當人們坐着火車去拉薩,一路驚歎雄渾壯美時,或許不知守護“天路”的艱辛,更鮮有人知他們的名字,唯有火車悠長明亮的汽笛聲,是對堅守者的至高禮讚。

內心安穩堅定,才能守護好“天路”

於本蕃的高原鐵路養護生涯,始於“5072”。

5072米,是唐古拉火車站海拔高度。這座客貨兩用、無人值守的四等站,位於青海省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與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安多縣交界處,是青藏鐵路海拔最高的站點,比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村子西藏自治區推瓦村還高兩米,被譽為青藏鐵路之巔。

2006年初,青藏鐵路全線開通在即。有三年工作經驗的於本蕃主動報名,成為青藏鐵路第一批養護人員。1月31日,農曆正月九年級,於本蕃在春節爆竹的喧囂和團聚的歡慶中告別父母家人,到格拉段,經過兩天短暫培訓,與120多人一起上山了。大巴車拉着他們沿青藏公路一路向高原深處行進,“走到一個線路車間,就分下去十幾個二十個人”。海拔越來越高,車上人越來越少,行至唐古拉線路車間,於本蕃下車了,他被分到唐古拉線路車間雁石坪線路工區工作。

這是於本蕃初上雪域高原。第一天感覺還不錯,高原反應在第二天出現,當時24歲的他身體正好,相比高原反應厲害、整夜睡不着覺的同事,他覺得頭疼、嘴脣青紫“對自己影響不算大”。與平時常説“坐着不如躺着”相反,當時車間流行一句半開玩笑的話,“站着的人比坐着的人舒服,外面跑着的人比在屋裏呆着的人舒服”,能在唐古拉正常工作,是令人羨慕的事。

第一批上去的線路工人,住在此前修路的工程建設單位移交的簡易板房裏,簡易鐵皮板房四處漏風,於本蕃不知不覺落下腿疼的病根。同為第一批上唐古拉的趙師傅記得,坐在宿舍裏看電視,鐵皮屋頂是漏的,抬頭能看到太陽,面前電視機屏幕裏一片“雪花”。他們喝山上的水,乳白色像漿糊一樣渾濁,放在盆裏澄清一個禮拜,還像漿糊一樣。“就那麼喝下去了,”趙師傅“驕傲”地説,“現在身體還不是好好的”。

比起生活上的艱苦,唐古拉更殘酷的是對人精神的考驗。唐古拉山脈藏語意為“高原上的山”,蒙古語意為“雄鷹飛不過去的高山”。這裏號稱“風雪倉庫”,終年風雪交加,天地蒼茫中看不到一個人,只有風颳過的聲音。那時沒有手機信號,同事們排隊在車間僅有的一部電話前,輪流給家裏打電話報平安。掛斷電話,就跟外界斷絕一切聯繫。於本蕃曾和小夥伴們試着用洗臉盆養花種菜,“可惜不論我們怎麼呵護,植物從來活不過三天”。

就在這樣的環境中,第一批唐古拉線路車間工人們前期磨合整理、驗收維修、調配線路,為青藏鐵路全線開通做各種準備工作。

曾有人因為各種原因拼命想要離開,於本蕃沒想離開,但最初想挑戰的刺激感和新鮮勁過後,也有些茫然。“環境艱苦、生活枯燥、工作單調,難道註定就要在這裏度過一生嗎?”這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不知將向何處去。老師傅們説:“如果你覺得這裏海拔高、缺氧,是無人區,閉塞,見識少,這個工作不適合你;如果你覺得自己有能力去大城市闖,那麼你一定要能先征服擺在面前的這座山,現在的事都做不了,將來還能幹啥?不能一山望着一山高。”於本蕃記住了這番話,內心也在冰雪重重的苦寒與靜寂中安定下來。

“現在回頭看,當時環境還是很惡劣”,已經在高原工作14年,於本蕃依然不忍回憶,“大家互相鼓勵,靠着集體的力量共同努力才一起走過來。只有一兩個人,不論如何也堅持不住”。

此後不久,於本蕃休假時到西寧一家醫院看病,等檢查結果時與醫生聊天,醫生的話讓於本蕃對自己的選擇有了新認識:“他説,‘如果把工作只當成養家餬口,那幹什麼都可以,哪怕打工也能掙點錢養活自己;如果把工作當成事業,就不僅是為了生存,而且是人生的奮鬥目標’。這對我觸動很大,我們只是萍水相逢,但這句話至今記得,還常常想起。”

於本蕃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紮下根來,養護青藏鐵路海拔最高、工作難度最大、自然條件最差、災害最多的125公里凍土線路,從跟着師傅學,到當上工長、車間副主任,帶領大家一起幹,一守14年。同事馬忠義曾説,“別説待十幾年,能待兩年我都覺得特別厲害”。

直到今天,“做好本職工作,崗位上的每一天都要認真堅守”,仍是於本蕃給新入路的年輕人上的第一課。採訪時,新職工沈小多剛分到望昆線路車間20多天,已把於本蕃視為人生導師:“於書記跟我們談過話,他説人不能混,混一天也是一天,開心也是一天,認真學習、好好工作也是一天。比如跟老師傅起道,他們起兩處,我就起四處,我起得不好,就多起幾處,練得多了,幹得就好了。”

現在,沈小多總是攥着道岔檢查記錄簿。每次外出作業回來,小本子裏密密麻麻寫着道岔軌道靜態幾何尺寸的各種數值,那是他的作業,“回宿舍先對着規程好好學習,再給師父檢查記錄對不對。於書記讓我們每天寫工作總結,他定期檢查。他説,每個人都要對得起自己的使命和追求”。

“再冷再累再難也要守住線路”

2006年7月1日11時05分,“青1”次旅客列車從青海省格爾木市發車,駛向1142公里外的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運營。於本蕃和同事們站在他們用近半年時間驗收調試、養護的鐵路旁,看着列車從面前轟轟隆隆飛馳而過。強烈的幸福感和榮耀感讓他們至今回憶時仍不由地挺直腰板,“這是政治任務,絕不能出問題”。

從1958年西寧至格爾木段開工建設算起,青藏鐵路歷經近半個世紀的漫長設計、修建,連接起青海省西寧市和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是通往西藏腹地第一條鐵路。青藏鐵路全線開通後,留給於本蕃和同事們的,是日復一日的養護檢修。“羣山連綿,冰峯並列,積雪沒領,空氣稀薄,篷絕草枯,雲冷霜寒,生命禁區,危乎高哉!”這是唐古拉火車站旁樹立的紀念碑碑文所述,在如此環境裏進行鐵道養護,確保不出問題,談何容易!

於本蕃經常一天徒步巡檢近10公里線路,對軌道上的連接螺栓也逐一查看,每走50米,他就要單膝跪到鋼軌上,俯身檢查軌道平順度,一次巡檢超過8小時。春天巡線,他還不時下意識用腳踩踩路基,“凍土路基開融,路面可能翻漿,必須注意觀察”。夏日正午,鋼軌温度飆升至四五十攝氏度,膝蓋跪在上面烙出一道道痕;冬季嚴寒,鋼軌冰得刺骨,“戴護膝幹活不得勁”。經年累月炙烤、冰凍,於本蕃膝蓋上生生磨出厚繭,他開玩笑説這是“人肉護膝”。

2015年3月,時任車間技術員的於本蕃帶領維護施工隊伍冒雪前往青藏鐵路布強格至唐古拉站區間巡查,在1386公里450米處發現路基不平,“經測量,這段長15米的路基,塌陷最大地段達20釐米,中間還有一條25釐米寬的裂縫”。於本蕃一邊向青藏鐵路公司調度報告,一邊做好兩端防護,調集所有機具、人員立即投入搶修。用了近五小時進行路基夯實後,線路順利開通。此時大雪並未停歇,為保證鐵路線安全暢通,於本蕃主動留下來連夜駐守現場,嚴密監視整治路段狀態,儘管當時他早已體力透支。

2017年,於本蕃從工作了11年的唐古拉線路車間雁石坪工區調任望昆線路車間,任車間副主任,現擔任車間黨支部書記。

望昆,意為“守望崑崙”,一個浪漫的名字。的確,望昆線路車間與望昆火車站相鄰,坐落於海拔6500米的雪峯玉虛峯下,距崑崙山脈主峯玉珠峯25公里。碧空之下,白牆紅頂的站房、寫有白底黑字“望昆”二字的站牌、工區院內飄揚的國旗,與雪山綿延映襯,閃着童話般的光芒。然而回到現實,望昆位於青海省海西州境內,四周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雖然比唐古拉海拔稍低,車間負責的116公里線路仍舊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氣中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的45%;仍舊在無人區,杳無人跡。

望昆一天四季,狂風、暴雨、冰雹、大雪可能在同一天輪番上陣。8月、9月温度最高時也要套着棉外套。每年5月至10月是望昆雨季,降水量達到一定數值,養護工人就要沿管內線路徒步巡視,一走就是十幾二十公里,直到上級單位人員添乘檢查,確定安全後下達指令。望昆車間副主任吳德俊説,養護工人收到指令後才能返回工區,“否則我們就一直徒步巡視,無人區夜晚伸手不見五指,只有頭燈照到的地方有一點光亮”。

線路工人作業工具動輒幾十、上百公斤,一台大型搗固機要四個人才能抬起來,在空手走路相當於內地負重20公斤的高海拔地區,搬動這些機器並不容易。2018年4月,於本蕃當天天窗作業區段位於雁石坪至唐崗間1309+100米處。相比作業內容,於本蕃和同事首先發愁怎樣把150多公斤的螺栓機,抬上坡度近70度、長度500米的坡道線路上。最終,於本蕃統一指揮,前面三個人用麻繩拉,後面六個人抬,艱難地把螺栓機抬上線路,開始作業。

格爾木工務段察爾汗線路車間達布遜線路工區工長唐城,曾在望昆線路車間輪崗半年,“山上的風真大,有時在鐵道橋上作業,風颳得人都站不住,要腰間綁着繩子,把自己拴在橋欄上,才能幹活。上過山,才知道什麼叫艱苦。”

於本蕃到望昆線路車間不久,2018年4月,就趕上車間對管轄線路進行大機搗固作業,也就是用大型養路機械搗固車將鐵路軌枕下面道砟搗密實。作業完成後,他帶領車間班組職工對搗固處所線路設備質量進行全面回檢。時任望昆線路車間黨支部書記土單次仁記得,一天,於本蕃帶大家忙完當天工作後,疲憊不堪的職工們都已進入夢鄉,他卻還要第一時間複核。走到不凍泉站4號道岔時,風雪不期而至,雪片藉着怒吼的狂風瞬間漫天彌散,於本蕃還是堅持徒步檢查完當天的線路質量,直到確認施工處所的設備絕對安全,才放心回到車間。

吳德俊説:“於書記就是這樣的人。他各方面付出太多,面對艱難任務,總是於書記衝在最前面。”每年10月到次年5月,是望昆雪季,天寒地凍,暴風雪隨時來襲。對於鐵路人而言,雪從不是風景而是命令。積雪太厚影響道岔轉換時,養護工人必須時刻準備,隨時聽令,不分晝夜趕去除冰雪。“路基很高,是碎石子或片石堆起來的大陡坡,也沒有台階,爬上去就要喘一會”,吳德俊説,“搶險時,於書記會跑着上去。他説,我們快一分鐘,線路就早一分鐘暢通,區間運行的車就能早一分鐘通過。”對於鐵路暢通而言,一分鐘也要搶。

在於本蕃記憶中,迄今為止最大的“暴風雪阻擊戰”在2019年2月打響。“那天也是凌晨,段上電話通知管內k965—k975區段線路被大雪掩埋,影響行車,要立刻上道處理險情。於本蕃帶着應急搶險隊伍往現場趕,“雪太大,去往線路的路上雪太厚,汽車已經開不動,我們乘坐鐵路通勤機車上去。距離積雪線路還有好幾十米,機車也行進不了,我們下車拖着設備趟雪前行,幾十米的距離足足走了二十多分鐘”。風夾着雪像鞭子一樣抽在臉上,寒冷中氧氣好像更稀薄,張大嘴也喘不上氣來。於本蕃説當時真想休息一下,哪怕一分鐘也行。但線路積雪已高出軌面十幾釐米,只能爭分奪秒。

“幾十米長的一段線路,我們剛清理這邊,那邊又積滿雪;再掃回去,剛剛清乾淨的地方又堆了厚厚一層……雪瘋狂地下,我們10個人拼命地掃,好像陷在看不到盡頭的搏鬥中。”早上六點多,雪基本清理完畢,穿着棉服套羽絨服、棉褲套羽絨褲,戴着棉帽子和厚脖套的於本蕃,感覺自己似乎被凍僵,臉、手和腳都沒知覺,哈氣和落在棉帽子上的雪混在一起,冰和霜結了一層又一層。“那是我經歷最大的一場雪,但再冷再累再難也要守住線路,保暢通是鐵路人雷打不動的職責。”

高原14年,當初和於本蕃一起上唐古拉的20多名同事,唯有他還堅守“天路之巔”。空閒時,他喜歡看滿載乘客的客運列車,拉着純鹼、原鹽、鉀肥等工業產品的長長的貨運列車,交織着從工區前的青藏鐵路上駛過。據統計,自2006年7月青藏鐵路全線通車至2018年,近4830萬噸貨物通過青藏鐵路進出藏;西藏接待國內外遊客由2005年的126萬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3368.7萬人次。或許於本蕃未曾想過,自己日夜守護的線路,已成為“世界屋脊”發展引擎。

十幾萬字筆記煉出“凍土真經”

多年凍土,是修建高原鐵路一項世界性難題。凍土隨季節交替不斷凍結、融化,會造成路基凍脹、下沉,嚴重影響鐵路通車。為把鐵路修到拉薩,中國工程師與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抗爭了半個世紀。最終,青藏鐵路穿越550多千米多年凍土,成功鋪進西藏後,多年凍土又成為鐵路養護工人接力面對的課題。於本蕃就是其中一位“接棒者”。

每年3月至5月,青藏鐵路格拉段雖仍在雪季,户外温度零下10℃左右,天空鵝毛大雪紛紛灑灑,但地表氣温卻在悄然回升,凍土逐漸軟化,容易造成路基失穩,“表裏不一”十分考驗鐵路線路維護工作。“夏天凍土消融,要提防路基下陷;冬天凍土結冰,要防範路基升高……鐵路下面的土層中,大大小小各種問題層出不窮,每個季節養護側重點都不同,準備的工具和設備也不一樣。”

線橋專業中專學歷的於本蕃,可不是從一開始就懂多年凍土。在唐古拉,他與凍土第一次相遇,於本蕃有點措手不及,又很着急。起初,他天天追着師父問,“問到答案就覺得滿足”。有一天,師父反問他:“你問的問題,自己都思考過麼?除了我教給你的辦法,你還有沒有其他想法?”於本蕃明白了,高原鐵路養護的接力棒傳到自己手上,不只是傳承,還要有所突破。他琢磨着怎麼解決問題。每天外出作業碰到的情況,和晚上總結會上大家討論的各類問題,於本蕃都工工整整記在筆記本上,一邊是案例,一邊是原理方法,為了醒目,他特意用不同顏色的筆,有些地方還畫出示意圖。十幾年下來,大大小小的案例積攢了十幾萬字,其中有小技巧,也有大經驗;有成功案例,也有失敗、教訓,他將之命名為“抗凍筆記”。

於本蕃説:“這裏海拔高、濕度低,全年最低氣温低於零下40℃,晝夜温差超過20℃,線路可能因為熱脹冷縮或者路基翻漿,給行車帶來安全隱患,我們必須及時發現和排除。在這裏,養護工人首要任務是嚴密監測温度、濕度及其他氣象因素變化對凍土路段的影響,並採取相應措施。”

實際作業中,“抗凍筆記”幫了他大忙。“案例多了,我開始自己歸納提煉,總結出來的經驗對幹活確實管用”。比如檢修時,於本蕃看接頭鋼軌光帶異常時,鋼軌敲擊聲音也跟正常狀態不太一樣,就要注意鋼軌是不是有掉塊,是明掉,還是暗掉。“總結出兩者之間關係後再上道檢修,工作量驟減。”

當時青藏鐵路已全線開通多年,多年凍土路段部分病害還是整治得不徹底、不到位。“同一種病害反覆出現,大家經常重複去同一個地段處理病害,有時反而容易造成次生病害發生,而且工作量大增,人力、物力消耗很大,心情也很沮喪”,於本蕃既憋屈,又着急。車間人手也不夠,凍土線路養護對工人作業技能和凍土知識掌握都有要求,於本蕃説,“我們的工具、材料動輒幾十斤、上百斤,但作業精細程度要求是毫米級,一般一個新入路職工,即便肯學,也要兩三年才能掌握,可是線路缺人,需要新人儘快頂崗。”

“這就是‘六標’檢修工作法的原動力。”經過再思考、再提煉,於本蕃最終將十幾萬字“抗凍筆記”凝練為“看、測、析、敲、聽、驗”六個字。“我們總結課本知識、學習借鑑其他車間經驗,再加上我的精細化作業經驗,總結出一套作業流程,新職工很快就能掌握基本技能,有些方面可能比老師傅做得還好,大大緩解人員緊缺問題。應該説這是鐵路發展需求、職工成長需要,我們被逼着想辦法。”於本蕃將此命名“六標”檢修工作法,同事們更願意叫它“凍土真經”。

有些難題,困擾大家多時。懸繩起撥道法,於本蕃前前後後想了半年多。“起道”是鐵道線路養護術語,是將線路低窪處起高,以找平軌面、改善道牀彈性。“正常情況,起道後用繩子檢測,繩子應該是水平,和鋼軌吻合,但實際測量就是不平,鋼軌呈波浪形”,各種方法試過,於本蕃發現是起道順序問題,優化之後,問題迎刃而解。用類似原理,撥道也變得順暢。

“高原凍土對線路破壞特別大,一直沒有解決方案。凍土線路養護耗時耗力,‘凍土真經’解決了大問題。”望昆線路車間技術員李奮武説。

“老於這套方法管用,尤其適用於唐古拉、望昆等高海拔車間,好多次故障都用‘六標’檢測法檢測、解決,效率高。”唐古拉線路車間主任李彪林説。例如檢測法中的“敲”,檢查路基下面是否有空洞時,原來做法是把所有螺栓口全部鬆開,觀察枕木是否自然下垂,如果中間還有其他連接部件,也全部要拆開。後來於本蕃敲軌枕頭和道心,聽聲音虛實推測軌枕下面空的還是實的,“虛、實聲音完全不一樣,這樣至少節省30分鐘”。

“節省30分鐘”聽上去可能沒什麼,但天窗作業時間通常只有120分鐘,“30分鐘”意味着完成更多工作,檢修更多項目,養護更為精細……於本蕃説,“鐵路養護需要在一個規定週期內完成線路設備養護,只有提高效率,在週期內高質量完成養護工作,才能確保線路暢通、行車安全”。

“吃苦、服從和奉獻好像是本能”

幹鐵道、守線路、保暢通,似乎是“鐵二代”於本蕃別無二致的人生選擇。

於本蕃老家河南,1981年,在鐵路上工作的父母支援大西北,進行鐵路維護工作。於本蕃一歲多時,被父母接到青海烏蘭縣柯柯鎮。這座因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建成通車而興起的小鎮,當時廣袤荒遠,沒有樹木,不見草原,牧羣也不來,只有風沙特別大,颳起沙塵來暗無天日。“那是很荒涼的地方,他們是拓荒者,比我們現在艱苦得多。記得住小泥房,食品按量供應,每星期火車運來一次……”於本蕃看着父母忙得不着家,卻從來聽不到他們抱怨。

小時候,於本蕃好奇只有兩根鋼軌並行組成的鐵路,背後竟如此龐大,“有開火車的,有調車的,有維修水電的,每一道工序都與下一道工序緊密相連、相輔相成,讓這套嚴密系統運轉的,是背後默默付出的鐵路人”。

長大後,他也終於成為這樣的人。高原上很多個難以入眠的夜晚,於本蕃想起曾在青藏鐵路柯柯段工作的父親,小時候跟着父親在線路上檢查的情形不斷翻湧。“在鐵路工作,苦、服從和奉獻好像是本能。”

多年來,他見證着工具、設備不斷更新,環境逐步改善,也看着鐵路越修越遠、火車越跑越快。2018年車間標準化建設以來,格拉段各車間的辦公區和宿舍由原來小平房改建成二層宿舍樓,電取暖,暖氣片上還有温度值,屋裏暖烘烘的。洗漱間裏有兩台大洗衣機,工服和被褥分開洗,還有淋浴間。望昆線路車間院子裏,地熱温室大棚剛剛建好,於本蕃説,“明年能吃上自己種的蔬菜”。只有劇烈體育運動還是碰不得的“禁區”。望昆車間宿舍樓裏有一間屋子用於文體活動,裏面是枱球和棋牌類。

高海拔對身體,侵蝕於無形中。“高原對記憶力損傷特別厲害,我原來記性很好,可是現在,在一樓辦公室跟我説一件事,我到二樓就忘得乾乾淨淨”,於本蕃無奈地説。在望昆線路車間,每個人都離不開“小本子”,剛剛入路的新職工也不例外。不管是小筆記本,還是手機記事本,但凡有一件事,馬上寫在上面,“要不轉頭就忘”。

14年高海拔地區工作經歷,於本蕃現在心臟肥大,患有糖尿病,“最近幾年每次體檢都好幾項數值報警”。在望昆,幾個同事總追着於本蕃唸叨“於書記歇會兒,注意身體”。於書記並不在意,下樓梯噔噔噔一溜小跑,他也沒打算往海拔低的車間調動,“覺得身體還行”。

他幾乎沒有時間關心自己。鐵路養護工人的作息,跟着天窗時間和臨時調度命令走。他滿腦子裝的是這裏要養護、那裏要巡查,還有哪個疑難雜症沒解決,車間同事誰有心事了得問問,新入路的年輕人能不能適應、會不會幹活……“操的心都操到,還是怕出問題”,於本蕃連吃飯時間也不放過,聊着家常,開着玩笑,就把大家的心思掌握了。“進入10月,冬季除冰雪、保暢通又要開始。而且氣温不斷降低,鋼軌被凍得發脆,還要密切巡查,防止斷裂。”

工作上,還不斷有問題等着於本蕃帶大家解決。採訪當天,他吃過晚飯就在餐廳飯桌上拉着工長歐師傅研究道岔轉轍部改道作業。於本蕃説,歐工長是段上道岔專家,幹了一輩子道岔工作,積累幾十年經驗,明年將要退休,現在還不斷精進工藝,“比如換道岔軌件時,是先切好鋼軌再打眼,還是先打眼再切鋼軌,兩種切割方式反映考慮問題的兩個思路,我們就要展開討論,好好商量商量”。

父母家人也是通過媒體報道,才知道於本蕃真實的工作環境。第一次看到時,他們忍不住淚流滿面。起初,父母極力反對兒子上高原,現在早已從接受變成理解,相對於很多父母希望孩子生活安逸舒適,他們只説“平安就好”。

妻子王興芳為了支持於本蕃,好幾年全職在家帶孩子。“她開始也不理解,我怎麼那麼忙!有時晚上車間業務學習,來不及接她電話,還鬧過不愉快。”2018年8月,王興芳帶孩子來到望昆車間看望於本蕃,雖然已是一年中氣候最好的時節,王興芳還是因為高原反應幾乎一直卧牀,於本蕃則不斷帶隊冒雨巡線、汛期防洪、天窗作業,忙得腳不沾地。“她不再埋怨,知道我真的會忙到連説句話的時間都沒有”,於本蕃眼中閃過一絲愧疚,頓了頓,聊起另一個話題。

近年來,於本蕃先後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鐵路青年五四獎章”、全國鐵路系統“火車頭獎章”、全路“青年崗位安全標兵”、“全路黨員安全標兵”等榮譽。相比於對榮譽的關注,他更希望更多人知道高原上有一羣人在堅守、他們的堅守有價值。

風停雪住時,望昆很美。玉珠峯主峯及周邊雪峯綿延起伏,冰川縱橫,積雪在山脊上閃耀光芒,巍峨冷峻又深情款款。碧透的藍天、絢爛的高原陽光、深褐色的土地,雪山像銀龍的脊背伸向遠方,青藏鐵路在天地之間劃出一道蜿蜒曲線,堅毅而美……亙古與當下、原始與現代、自然與人交織共存,清晨與黃昏都有醉人的光影,令人震撼。

於本蕃從來無心欣賞雪域之美,哪怕片刻。“只要走進車間,心思全在工作上。”其實,他是熱愛旅遊的人,去過國內很多地方,北京的城、大連的海、拉薩的寺、成都的街……喧鬧繁華亦或尋常巷陌,都曾令他短暫流連,但他並不為之所動,甘願沉於看不到盡頭的鋼軌,在叮叮噹噹的敲擊聲和風的嘶吼中堅守、追尋。他深知,自己心有所屬在“天路”。

2020最美鐵路人觀後感四

38歲的於本蕃,現任格爾木工務段望昆線路車間黨支部書記。初次見面,他給人的印象是臉龐黑紅,眼睛炯炯有神,説起話來有條不紊。

2006年2月,青藏鐵路格拉段正式開通運營之時,於本蕃就踏入青藏線格拉段,跟隨着身邊的師傅們開始了對青藏線格拉段海拔最高、自然條件最差、災害最多的線路區段的驗收、運營和維修工作。

經過14年的磨礪,於本蕃也從一個懵懂的小夥子由線路工、線路工長,一步步走上了車間管理者的崗位。

以雪為令,高海拔,零誤差

剛剛開通運營的青藏鐵路格拉段,有大量的維修補強工作需要追蹤落實,於本蕃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0小時以上。在線路區間作業時常常吃不上飯,喝不上水,他從不抱怨;在刺骨的寒風中檢查線路、起道、撥道,他從不叫苦、不喊累。於本蕃説:“來到雪域高原,我們就愛上這片土地,選擇這份職業,我們就只顧風雨兼程;這正是我當時最真實的心理寫照。”

俗話説:“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四季穿棉襖。”這是對雪域天路惡劣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從2006年到2020年,於本蕃在青藏鐵路唐古拉和崑崙山守護的14個年頭裏,經歷過無數次的雨、雪、冰雹輪番襲 擊,而他始終堅守在線路安全生產的最前線。

2014年初,唐古拉至沱沱河間K1237+600處積雪厚度達30mm-40mm,個別地段發現積雪上道,車站有3組道岔正反位無表示,段調度第一時間下達立即整治命令,要求迅速查明原因,恢復線路正常。接到命令後,於本蕃迅速組織,裝好作業機具,帶領車間職工深一腳淺一腳地踏着沒膝深的積雪趕赴現場,衝在除雪隊伍的最前列。因為想在最快時間掌握線路第一手雪情,不知不覺腳步逐漸加快,在快速攀爬路堤邊坡時,一陣陣胸悶氣短和缺氧致使他一頭栽倒在雪地裏。後面的職工藉着應急燈光看到於本蕃突然倒地,急忙上前托起他,大聲呼喊着:於主任怎麼了?於本蕃緊閉雙眼,嚅動着烏黑髮紫的嘴脣、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氣説:“我沒事,不要管我,快上線路查看雪情,以免影響行車。”周圍的職工無不為之動容,迅速趕赴線路雪情現場進行清理,而於本蕃在稍事休息後也投入到現場清雪工作當中......

高原凍土地段線路維護是世界性難題,因温差造成的凍土消融和膨脹會對線路安全造成影響。為了確保青藏鐵路高海拔地區線橋設備的持續安全暢通,於本蕃帶頭行走在線路設備整修的最前沿。在日常維護中,他始終堅持“安全第一”的思想,堅持標準化、精細化、零誤差,一項一項抓盯控,一項一項抓落實,每日徒步檢查測量近10公里線路來掌握格拉段凍土變化規律。“高海拔,零誤差,雖然工作累了些,標準高了些,但安全有了保障,我的心裏才踏實,晚上才可以睡個好覺。”於本蕃這樣説。

人們常説格拉線的天就像小孩的臉“説變就變”。2017年5月,雁石坪地區夜夜都是風雪天,狂風捲夾着大雪漫天而下,這種情況在格拉線來説是家常便飯。氣温驟降,雪粒子落地就迅速變成薄冰凝結在道岔上,為了保障線路的暢通,以雪為令,每夜於本蕃都組織人員第一時間趕赴雁石坪站場,全力投入到掃雪除冰中來,檢查設備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青春就要在最艱苦的逆境中去拼搏發光”

14年間,於本蕃遇到過很多難題,但他始終堅信 “辦法總比困難多”。

記得初到現在所在的車間時,車間人員年齡差異較大,年齡大的同志還有幾年就要退休了,有一部分老同志存在“得過且過”的心態,在工作中缺少動力;年齡小的同志初到工作崗位業務技能欠缺,思想上不積極,人員管理上呈現出了很大的難題。於本蕃思索着,年長的同志有業務能力但缺少幹勁,年輕的同志有幹勁但是業務能力不足,讓他們在一起互相幫扶、互相促進,每個人的作用是不是都能很好地發揮出來?經過深思熟慮,於本蕃讓“老”“新”同志形成“一對一”的幫促,他及時跟進和溝通,瞭解並解決他們在幫促中出現的問題。很快,這些“老老少少”打成了一片,像一家人一樣親密,工作上也有了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了“同舟共濟”的良好氛圍。

針對車間設備老化、路基連續下沉、表層凍害嚴重等一系列問題,於本蕃主動組織車間內年輕骨幹力量形成技術攻克小組,大家擰成一股繩,一起想辦法,一起去實踐,一起去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在大家不斷的努力下,車間的線路設備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安全生產中形成了強大的合力,先後獲得了先進車間、標準化先進黨支部等榮譽。

在於本蕃的成長中,團組織擔當了不可缺少的“領航人”。2006年,24歲的於本蕃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揹着行囊,來到這片“無人區”。初到高原,他顯然高估了自己的適應能力,高海拔、嚴寒的天氣、稀薄的氧氣,使他頭疼不止,嘴脣發紫、發青,常常連飯都吃不下。家人們曾不止一次勸於本蕃下山回到原單位,一度他也和一些同志一樣打起了退堂鼓......沒過幾天,團支部書記找到於本蕃,一面從工作生活中去幫助他,一面從“如何體現人生的價值”上去正面引導他。逐漸地,心理和身體上的不適有所改觀,於本蕃的思想也有所轉變——“青春就要在最艱苦的逆境中去拼搏、去發光”。他這樣想:“就算我不去,別人一樣會去, 我既然來到了這裏,就要堅持下去,況且這是我的工 作。”

古人云,辨材需待七年期。而於本蕃不曾想,一堅持就是14年。在這14年裏,他不分晝夜、不畏嚴寒,一直堅守着自己的崗位。憑藉紮實負責的工作作風和一貫態度,於本蕃先後獲得“先進工作者”“全路黨員安全標兵”“鐵路青年五四獎章”“火車頭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並代表青藏鐵路青年赴莫斯科參加世界青年文化交流活動。

在於本蕃取得成績的同時,家人的陪伴與理解也成為他前進的動力。今年1月13日,公休完回到車間已經三四天的於本蕃,由於忙於管轄冬季線路設備整修工作,一直沒有跟家人聯繫。晚上9時,終於擠出點時間,他撥通了妻子的視頻電話,妻子推脱説在外面不方便,他當時也沒在意,問候了幾句就掛了電話。可是在隨後的幾天裏,每次撥通妻子的視頻電話,妻子總是匆匆聊上幾句就掛了電話。多年來和妻子養成的視頻聊天習慣讓於本蕃感覺家中一定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一週後,在於本蕃強烈的要求下,妻子終於打開了視頻電話鏈接......在視頻的那頭,年僅8歲的兒子躺在醫院的病牀上,叫着“爸爸、爸爸”。於本蕃急忙問孩子怎麼了?妻子還強顏歡笑地説:“沒事,得了個小毛病,已經沒事了......”得知孩子因急性闌尾穿孔動過手術已經住院一週後,於本蕃的眼淚瞬間流了下來。妻子在電話那頭連忙安慰道:“馬上出院了,我就是害怕你知道後不安心工作,所以沒敢告訴你,有我呢,沒事的。”聽了妻子的話語,於本蕃的眼淚再一次流了下來......

於本蕃説:“14年過去了,現在我已經38歲了,高寒缺氧、強烈的紫外線照射、風雪揚沙鍛鍊了我,我把自己最好的年華都獻給了這條雪域天路,但我的青春無悔!”他將用勤奮和奉獻履行自己對安全生產的承諾和責任,用堅守和進取展示新一代鐵路人蓬勃的朝氣,在雪域天路這幅聖潔的畫卷上濃墨重彩地書寫當代高原鐵路職工最光輝燦爛的青春,繼續踐行青年人百折不撓 的堅定信念。

2020最美鐵路人觀後感五

青藏高原的黎明,寂靜而寒冷。

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格爾木工務段望昆線路車間的十幾個養護工在鐵軌上敲敲打打,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的氣温使工人棉帽上掛着出汗凝成的霜。

1月11日,在青藏鐵路望昆站,於本蕃在鐵道旁等待列車通過。

他,是養護工的一員——個頭不高,在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被工友們尊稱為“鐵人”!

他,是一位善於鑽研的鐵路工人——5100多個日日夜夜,從小技巧到大經驗,積累了幾十萬字的抗凍土筆記,他創造的“看、測、析、敲、聽、驗”六標檢修工作法,在青藏高原凍土路段被廣泛應用。

他就是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格爾木工務段望昆線路車間副主任於本蕃,用腳步和忠誠守護着雪域天路。

01

堅守,“鋼鐵天路”上的錚錚鐵骨

1月11日,在青藏鐵路望昆站附近,於本蕃(左一)和工友們在施工前進行安全檢查。

望昆線路車間地處崑崙山腳下,與玉珠峯相望,車間負責的116公里線路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氣中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的45%。

“2006年剛上山時,我們幾個年輕人曾試着用臉盆種蔬菜和綠植,但不管怎麼努力,植物活不過三天。”於本蕃回憶起剛來時的樣子,“那時,條件遠沒有現在好,簡易工棚四面透風。如今天氣一冷,我的膝蓋就疼,就是那時落下的。”他指了指膝蓋上厚厚的護膝説。

1月11日,在青藏鐵路望昆站,於本蕃(左三)帶領工友在鐵道上施工。

1月11日,在青藏鐵路望昆站,於本蕃檢查鐵軌。

於本蕃每天要徒步巡檢近10公里線路,巡檢時間超過8小時。每走50米,他還要單膝跪在鋼軌上,俯下身子檢查軌道平順度。

工作看似平常,但在海拔4500米、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環境裏,邊走邊跪8小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月12日,在青藏鐵路望昆站,於本蕃在施工結束後回到宿舍。

從唐古拉到望昆,於本蕃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已經待了14年,當七年級起上唐古拉的20多人中,唯有他一人還堅守在“天路之巔”。

02

執着,他用十四載“凍土真經”彰顯責任與使命

如果説待在4500米的高原就是奉獻,那與鋼軌朝夕相伴、與凍土日夜抗爭,則是一種“心”的錘鍊,他在堅守中鑄造出最動人的詞語——“執着”。

海拔4500米,人的大腦會因缺氧變得異常沉重,思維也會遲鈍。

1月11日,在青藏鐵路望昆站,於本蕃在宿舍裏吸氧休息。

但於本蕃卻用記筆記的習慣來克服高原缺氧帶來的不便。走進於本蕃的卧室,桌邊堆着幾十本記事本。他告訴記者,這些記事本可是他在高原積累的“凍土真經”。

翻開這些筆記本,一個個案例被工整地記錄在冊,原理方法則使用另一種顏色寫在旁邊,有的地方甚至還畫有簡單示意圖。十四年,5100多個日日夜夜,從小技巧到大經驗,於本蕃積累了幾十萬字的抗“凍”筆記。

1月12日,在青藏鐵路望昆站,於本蕃在檢查鐵軌。

於本蕃將自己十幾年的經驗和思考融入日常作業,並總結提煉出“看、測、析、敲、聽、驗”的“六標”檢修工作法。“老於的這套方法特管用,尤其適用於我們唐古拉車間和他們望昆車間,好幾次故障都是這個方法檢測出來的!”唐古拉線路車間主任李彪林説,這套方法已在凍土較多的格拉段上廣泛應用。

除了對凍土的總結思考,於本蕃和同事們還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他們先後完成了高海拔地區線路“小坑”整修、軟軸搗固機搗固質量提升等多項技術攻關,他們車間也成為青藏鐵路線上有名的“專家車間”。

03

忠誠,鐵人精神永遠是飄揚在雪山之巔的紅旗

如果説雪域天路是青藏高原的彩虹,於本蕃的忠誠就是繪織彩虹的底色,是雪山之巔高高飄揚的精神旗幟,這份忠誠也凝結着他全家人的奉獻。

於本蕃結婚那年,他申請到唐古拉車間工作。“記得那年春節,我剛好輪休在西寧,當時和媳婦一起去人民公園看花燈,印象特別深。”於本蕃嘴角露出了笑意。十多年來,於本蕃在家過的春節屈指可數。

2010年,小家添新丁,但三口之家的日常家務和照顧孩子只能由妻子承擔。由於操勞過度,妻子王興芳也長年生病。提到妻子,這個鋼鐵一樣的漢子紅了眼眶。家,可能是他心裏最想保護卻又無能為力的地方。

今年由於突發疫情,原本在山上過年的於本蕃有機會回到了西寧家中。往年闔家團圓的日子,自己總是家裏缺席的那一個,妻子孩子早已習以為常。“今年過年,難得的長時間團聚,兒子還有點不適應。”於本蕃苦笑着,眼睛裏充滿歉疚。

1月11日,於本蕃(左)和工友在青藏鐵路望昆站附近巡檢鐵道。

回到望昆,轉眼一個月了。想家時,於本蕃就到窗口向着家的方向遠眺,拿着兒子送給他的小玩偶輕輕摩挲。但望着眼前的青藏線,他的眼神依然執着:“我們在這裏,國家這條大動脈就沒有問題,‘血管’確保暢通!”

寒來暑往,望昆車間背後的崑崙山巋然屹立,聖潔雄渾;風雪依舊,養路工人為之奉獻的青藏線蜿蜒綿長,滿載希望。於本蕃堅毅的臉龐上,早已爬滿了歲月風霜。在這個生命與自然時刻鬥爭的地方,“寧可生命透支,不讓使命欠賬”就是這羣“鋼鐵守護人”的使命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