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7W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多篇)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一

實際上,我讀了《阿勒泰的角落》的第一篇文章就已經決定選這本書,但我其實説不上她到底有哪些好。她無非是用第一人稱講述自己的故事,平淡無奇的生活,平實的語言,沒有獵奇,沒有懸念。

因為所涉及的題材大多是作者定居新疆阿勒泰時的生活,身處都市的人們容易從中尋得久違的純真、樸素與平靜。這也許是有的人喜歡李娟的理由,但不是我的,我並不覺得遙遠的村落,沒有工業污染的無人區就比喧鬧的都市純淨,污濁的心靈,就算到無塵實驗室也不會獲得淨化。

李娟文字裏的純淨、純真與對生活的熱愛,是她創作那些文字時內心的狀態,而非刻意為之,但作家的文字不代表作者本人,就如安嘉和不代表馮遠征一樣。《阿勒泰的角落》是一本二十萬字的散文集,阿勒泰是多麼貧窮,阿勒泰的生活又是多麼的不便,這是文字裏告訴我的(也就是説作者不是對這一切的艱苦渾然不覺)。而作者的文字又是那樣的輕鬆與樂觀,而且顯然是發自內心的樂觀,這讓我覺得矛盾。

這樣的文字必定會耗費作者很多的能量,讀起來讓我如坐鍼氈,因為我的輕鬆是建立在作者的痛苦之上。

當然,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只是隱約感覺不自然,直到我讀了她的另一本散文集《走夜路請放聲歌唱》。李娟在再版序裏説:

有意思的是幾乎所有的讀者都認為我的兩本「阿勒泰」系列閲讀起來很輕鬆,而這本書則非常沉重。可實際創作時,阿勒泰那些文字,我寫得非常艱難,寫這本書時則輕鬆許多。

《走夜路請放聲歌唱》是李娟與《阿勒泰的角落》創作時間相近的博客合集,這本書情感緻密,毫不節制,看得我喘不過氣來—她將阿勒泰系列背後的沉重寫在了其他地方。原來那不自然的感覺,並不僅僅是因為我內心扭曲,不願相信存在那樣純粹的樂觀。

不管怎麼説,《阿勒泰的角落》真的是一本讀起來很容易讓人放鬆的書。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二

遇見《阿勒泰的角落》,並非偶然。C君常薦書給我,如《額爾古納河右岸》、《遙遠的救世主》……那天,他發消息給我:快看李娟的作品,你肯定喜歡。李娟?這個普通的名字沒有吸引我,便不理會。又一天,C君又發消息給我:你可以先看一下李娟的博客,她被稱為“新疆的三毛”……和三毛有關的一切,我都願意去了解,於是走進李娟的博客,於是走進“噹噹”,選擇了《阿勒泰的角落》。

等書的那段日子,竟像等待久別的戀人,煎熬着,甜蜜着。終於見面,迫不及待一口氣讀完。李娟的文字,應該是教不出來的吧?她的文字,如漫天風沙裏緩緩流經阿勒泰戈壁沙漠的清流,流過我的心。被洗滌之後的我,那樣安靜,那樣喜悦。李娟所寫,都是她自己的生活,亦是我們很多人曾經擁有或者渴望擁有的生活,不同的是,我們曾擁有李娟一樣的生活時,並沒有像她一樣,將一段艱苦遊離的生活形態,淺笑成一份悠閒風趣的生活手記。這份“手記”引領着我,在腦海裏一次次地去洗衣,去點豆,去懷念親人……

實在是喜歡極了李娟絲毫不加渲染的文字,單純而絕妙,忍不住推薦給你:“洗衣服實在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首先,能有機會出去玩玩,不然的話就得待在店裏拎着又沉又燙的烙鐵沒完沒了地熨一堆褲子,熨完後還得花更長的時間去一條一條釘上釦子,繰好褲腳邊。其次,去河邊洗衣服的時候,還可以趴在河邊的石頭上舒舒服服地呼呼大睡。不過有一次我正睡着呢,有一條珠光寶氣的毛毛蟲爬到了我的臉上,從那以後就再也不敢睡了。總之,到河邊洗衣服的話,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愛怎麼想就怎麼想。至於洗衣服就是次要的事了,愛洗不洗,往水裏一扔,壓塊石頭不讓水沖走。等玩夠了回來,從水裏一撈,它自己就乾淨了嘛。”(《河邊洗衣服的時光》)。讀完這裏,搞得我見誰都問:“去不去阿勒泰的河裏洗衣服?有珠光寶氣的毛毛蟲呢。”對方總是驚訝地説“瘋了吧?”

還有,“在阿克哈拉戀愛多好啊!尤其是秋天,一年的事情差不多已經忙完,漫長而悠閒的冬天無比誘惑地緩緩前來了……於是追求的追求,期待的期待……勞動的四肢如此年輕健康,這樣的身子與身子靠在一起,靠在藍天下,藍天高處的風和雲迅速奔走。身外大地遼闊寂靜。大地上的樹一棵遠離一棵,遙遙相望。夕陽橫掃過來,每一棵樹都迎身而立,説出一切。説完後樹上的烏鴉全部乍起,滿天都是……在遙遠的阿克哈拉,烏倫古河只經過半個小時就走了,人活過幾十年就死了,一切似乎那麼無望,再沒有其他任何可能性了。世界寂靜的喘息,深深封閉着眼睛和心靈……但是隻要種子還在大地裏就必定會發芽,只要人進入青春期就必定會孤獨,必定會有慾望。什麼原因也沒有,什麼目的也沒有,我妹妹就那樣戀愛了。趁又年輕又空空如也的時候,找個人趕緊和他(她)在一起——哎,真是幸福!”(《妹妹的戀愛》)。我也一樣感歎:哎,那時候,真是幸福啊!

還有,“我和我媽仍在那裏寂靜地幹着,動作嫻熟和諧,四下空曠。點豆子,這應該是夫妻倆做的事情才對呀,最能培養感情了……如果只有兩個人,站在荒野裏點豆子,那副情景遠遠望去,會不會使看的人落下淚來呢?會不會使人流着淚反覆猜測:他們倆到底種下了什麼?使這片大地,長滿了荒涼。”(《點豆子》)。我是農民的女兒,我深深地愛着那片養育我的土地。而今,那片土地充斥着黃沙和農藥,荒涼離我們還有多遠呢?

還有,“就這樣,從一塊布到一件衣服,耗的不是人的氣力而是精力。就那樣一針一線地耗,一分一秒地耗。從早晨到深夜,從月初到月底,從今年到明年……”(《我們的裁縫店》)。我的親人,曾經也在縫紉機前一分一秒地耗,現在想起,那些無數個“一針一線”的夜裏,她是孤單的,還是快樂的呢?

……

不一一列舉,太多歡喜,太多感動,太多寧靜。一顆複雜的塵心,是寫不出這樣的文字的,唯有“阿勒泰”這純色的天地,才能浸潤和滋養這樣晶瑩剔透的女子吧。

我喜歡三毛,李娟的文風也確實像極了三毛,她們都那麼真實,那麼善良,那麼快樂。希望我們也有本能的笑淚愛痛,我們也能展現出生命最原始的狀態,我們也能艱苦並欣欣向榮地生活着……

與《阿勒泰的角落》的相遇,確實是一次美好的遇見。讀書於我最大的樂趣,就是從別人的眼睛來觀望這個我們已經生活已久的世界吧。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三

去書店,看到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翻看,發覺不錯。購買一本,25元,時逢西博會期間,曰:85折,格算。

回家後,翻看,斷斷續續的翻看。這,又是一本不用記頁碼的書,也是一本不用一氣看光的書。閒暇時打開來,讀幾節。讀着,便會將心緒平靜下來,便會想,那些遙遠地方的風景和生活裏的情趣。這一切,來源於作者的文字,乾淨、明亮、可愛、温暖。與安妮的蔚然不同,但也是夠好的。

如她是這樣描寫男人喝酒的:

我家的櫃枱下的角落裏至今還堆着一些無法處理的寶貝,包括五件皮夾克、幾頂皮帽子、幾根馬鞭、一副皮手套、兩三個手電筒,還有一個摩托車頭盔、一大堆匕首、一疊身份證、一個户口簿、數不清的手錶(有一半都不能走了)。更可笑的是,還有一雙皮鞋……全是賒帳的酒鬼隨手抵在這裏的,估計酒醒後就忘掉了。

更可氣的是晚上,那些人也不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毅力,冰天雪地裏能連續敲幾個小時的門。他們越是這樣,我們越是不給開;我們越是不給開,他們越是要堅持到底,不煩不躁,一直叮叮咚咚敲到天亮,就回家睡覺去了,一覺睡到晚上,吃飽了飯,再來接着敲。

經常是幹活幹到半夜,一出門,就給門口堵着的東西絆一跤。低頭一看,又是一個醉趴下的,不知在冰天雪地裏倒了多久了,於是趕緊把他拖進房子,扔到火爐邊擱着,讓他自己醒過來好回家。可氣的是,這種人醒了以後,往往第一件事就是要酒喝,根本不為自己剛剛儉回一條命來而稍有害怕。

奇怪,為什麼要喝酒呢?酒到有什麼好喝,那麼辣,而且還得花錢。

一個做裁縫的家庭,常年在那片土地上流動着,做着裁縫,所以對錢自有一點單純的意識,寫來也可愛。

來這裏做衣服裙子的女人們,一個比一個可愛,可愛的簡直都不忍心收他們錢了。哪怕是五六十歲的老婦人,撒起嬌來,也跟小姑娘一樣動人。她們會像唸詩一樣哀歎自己的青春,滿臉難過,眼睛卻狡猾地笑。

年齡小的就更難對付了,她乾脆緊緊摟住我媽的脖子,拼命親她,讓她氣都透不過來,再口口聲聲地喊她“媽媽”、“親愛的媽媽”。

到了後來,我們的價格降的和“小上海”家的一個檔次——實在是沒有辦法呀……

價格一降,我們的生意就更好了,也更忙了。冬天的是候,經常是深夜過去天亮了的時候才開始休息。

愛情會在任何地方發生,她寫妹妹的戀愛亦是可愛的。

十七歲、十八歲,雖然只相差一年,但差別太大了。去年還是一個倔強敏感的少女,今年一下就開竅了似的。雖然這件事上我們都瞞得很緊,但她自己肯定感覺出了什麼,並且還有所迴應呢!第二天,趕在盧家小夥子過來接她之前,我們看到她把各破三個洞的球鞋脱了,換成壓箱底的新皮鞋,還欲蓋彌彰地解釋:“噢,昨天汗出多了……那雙打濕了,……濕透了”

到了第三天,又把灰濛濛的運動服換成了天藍色的新外套——幹活去穿什麼新衣服啊?但我閉了嘴什麼也沒説。她自己都捨得我還多什麼嘴。

一拍篷土的頭髮也細細地洗淨了,從此做飯和倒煤灰時,頭上會小心地包着頭巾,下地幹活也不忘包着。

不寫了。

附言:

建議大家去買這本《阿勒泰的角落》讀讀。

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裏面看到她的博客地址,這段時間沒事就會過去看一看,讀讀哪些北疆的生活,感覺那蒼茫的羣山、荒涼的戈壁、寒冷而寂靜的零落人家。

有篇文章寫的,在阿爾泰山和天山山脈附近的阿勒泰地區,發現了恐龍化石,還有長頸鹿,甚至還有貝殼。真是滄海桑田啊!從地圖上看幾乎就是亞歐版塊的最中央位置的地方,居然當年也是一片汪洋,那是不是更或者,在現在大洋深處,當年曾經確實一片陸地,還能找到當年的城郭和村落。

億萬年過去後,世界在顛倒性的變遷着,我們也只是匆匆的過客,幾十年或許只是白馬過隙,轉眼都會四散雲銷,或許誰都不再會記得。只有我們自己,記得身邊經過的、愛過的人,也算我們曾經來過。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四

《阿勒泰的角落》這本書是新疆的散文作家李娟寫的。李娟高中畢業後一度跟隨家庭進入阿爾泰深山牧場,經營一家雜貨店和裁縫鋪,與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牧民共同生活。《阿勒泰的角落》就詳細描寫了作者李娟在阿勒泰的生活和所見所感。

李娟的語言富有特色,沒有多少華麗的修飾,只是用簡樸的語言細膩地描繪自己身邊的細節,也頗有幽默感。在《離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這一章節中,作者李娟描寫了自己用模模糊糊的哈薩克語言與顧客做生意時遇到的障礙麻煩,形容“賣出去一樣東西真是難於爬蜀道”,隨後又連續寫了好幾個“是這個嗎?”來顯示尋找顧客要的東西十分煩瑣。作者李娟最後還風趣地點評“折騰到最後,對方要買的也許只是一毛錢一匣的火柴。”

李娟也善於觀察生活,尤其是一些微小不引人注意的細節。作者李娟寫有關葉爾保拉提一家的事時,細緻描寫了葉爾保拉提媽媽的力大無窮,通過揉麪和劈柴火兩件事來表現。兩件事都先由作者的無能與笨拙引入,作者李娟“雙手捏成拳頭使足了勁擂下去,也只能在麪糰上陷兩個三公分深的拳頭印子”。而葉爾保拉提媽媽就“一擰,輕輕巧巧地揉開了,一揉到底,極利索暢快,好像揉的是棉花,麪糰在她手中馴服得不可思議”。

劈柴火時,作者李娟“高高地掄起斧頭,深呼吸,大吼,重重地、狠命砸了下去!結果只砸出了一道白印兒……”而葉爾保拉提媽媽磕完瓜子,輕輕拎着斧頭,身輕如燕,但落斧如神。柴火幾下子就散成一堆渣子了。

李娟生活的新疆阿勒泰地區,物質條件不是很好,但是在她的描寫下,邊疆的生活充滿了快樂與幸福。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五

每到年底,我都會被工作和生活壓得呼吸困難。這時候讀一本淡淡的書再合適不過了。只需一個下午,安安靜靜地品一品世上其他人的生活。回頭再看自己的日子,便從容了許多,呼吸也順暢了。《阿勒泰的角落》就是這樣一本書。作者李娟生活在新疆,她以自然筆調記錄日常點滴趣事,向讀者展示了阿勒泰地區淳樸自然的風物人情。

李娟一家到達阿勒泰的第一站是喀吾圖,在喀吾圖開了一家裁縫店,之後又轉行開雜貨鋪。因為做生意的緣故,李娟一家跟隨牧民在夏牧場和冬牧場之間輾轉遷徙,流動的生活讓她走遍阿勒泰的各個角落,見識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各式各樣的人和事。

經歷了多次銀行貸款的我在看到《喀吾圖奇怪的銀行》一文時簡直驚掉了下巴。喀吾圖的銀行一年到頭都冷冷清清的,可是到了農業貸款發放那兩天卻熱鬧非凡。幾百公里以外的老鄉也趕來了,當地人對“貸款”這一概念的認知模糊到居然以為那就是國家發給大家隨便用的錢。“難道不想還了嗎?”當地人回答:“為什麼不還?什麼時候有了什麼時候還嘛。”而李娟家也貸了三千元,之後行長調走,從沒人找上門來提這事,李娟家又搬了很多次家,過了很久都沒還。最後那個銀行的一個工作人員到夏牧場走親戚,在深山老林裏迷了路,不小心撞到了李娟家,才終於還上了。

這本書的一大特色就是非常口語化。葉爾保拉提一家、河邊洗衣服的時光、外婆的'早飯、補鞋子的人,這些都是她平日裏見到的人,寫他們的故事時也就直接把現實對白寫進來。在《爾沙和他的冬窩子》中,描寫“爾沙講起漢話來,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間,起碼隔着三個逗號的停頓”,李娟就真的用了三個逗號,爾沙説話時憨厚的樣子立刻出現在眼前。

在李娟的文字裏,世界很靜很靜,時間很長很長,而人很小很小。她一個小小的人在用心感悟這片土地,本是厚重、貧瘠、蒼涼的生活,李娟和她的家人卻過得温暖、豐盈與喜悦。我不由得想到了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李娟就是那顆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卻絲毫不自慚形穢,依然像那美麗高貴的牡丹一樣感受生活,自豪地盛開着。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六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高中時看的電影《死亡詩社》裏那個教英國文學的老師念出來的句子,來自《瓦爾登湖》。年少的心多麼容易被感動,覺得將來就是要這樣與一切美好的東西為伍,不辜負每一天。青春的美好在於它美麗的夢幻,現在我只感動於這句話的詩意,但是真的覺得難以做到。

在紛亂的日子裏又要想起阿勒泰的李娟,摘抄在我的本子上的一段話“整個村子安安靜靜,被風雪重重封堵。挖掘機剛把公路挖開,沒幾天又給堵死了。沒有新鮮食物,沒有訪客,沒有外界的絲毫音訊。看書、織毛衣、染衣服、剷雪、做飯、餵雞餵鴨喂兔子喂貓喂狗、生爐子、砸煤、睡覺,寫字,一共十項內容,填充了那個冬天的全部生活。五個月啊····”是不是很寂寞?但是也很奢侈吧。

還有她寫的蓋在牧場上的漏雨的簡陋的家,支在沼澤裏的帳篷,石頭壘起的爐灶。你怎麼看待這種生活呢。人可以需要的極其簡單,在廣袤的土地上的一個地窩子,遮蓋一點陽光和風雨就足夠。食物也可以很簡單,迴歸最原始的本質。森林、草原,無所事事迴歸本質的生活是不是讓每一個困在都市的人羨慕呢。

可是李娟也想逃離啊,“那陣子我瘋了一樣地想走,想離開,水缸一見底就滿心的絕望。我想我可能會在喀吾圖挑一輩子水,每當我踉踉蹌蹌地走在路上,水波一蕩一蕩地灑出去,便想到還有什麼同時也在白白的流逝,很快滲進大地,覆水難收···”

什麼是白白的流逝,什麼是空勞無獲,現代人的時間都是一格一格的,分秒必爭。

最近和一個同學聊了很多,他説覺得自己的同學回到老家四川綿陽過的生活並不比他那種表面高薪實際每天熬夜的生活差,所以他也準備回來,他説快樂是最重要的。

我想到自己,從前那麼堅定的不願意去往城市,可是,在故鄉卻也無法安定下來。不只是我,我知道在家鄉工作的很多孩子也會有出逃的衝動。生活在別處。寂寞是相同的。如果是單純的寂寞那也還是美的。可是生活卻是一地雞毛,總是紛雜喧囂。

什麼樣的才叫作倖福。有幾個孩子説,你寫的東西有種清淡的感覺。什麼是清淡,不憧憬奢侈的物質生活,不憧憬高的社會地位,不憧憬得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只是時刻關注着內心的感覺,關注着生活本身的美感。可是那大概也是另一種逃避,逃避一個成年人該面對的壓力,逃避未來。可是它總要到來的。

古典詩詞真是美,那種情緒是現代人無法擁有的。像王維“少負盛名,壯登廊廟,晚年又得宋之問的藍田別墅,悠遊林下”,才可以做到那種徹底的“靜”吧,“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户寂無人,紛紛開且落。”這閒適的士大夫生活誰不羨慕,但是沒有整個社會制度的支撐,誰能做到呢。

本子上無緣無故抄了一句“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大概是被那第一句所感動了,現代人即使不為工作也為各種消遣晚睡熬夜,又怎會在夢裏夢見落花。

今天,有個女孩告訴我:“你可以既保持以前的知足常樂,瀟灑的好心態;另一方面分出點精力打理物質雜事,其實可以不衝突的。”我覺得説得太好。如果我非要從某種狀態突然變成另一種狀態,可能自己首先做不到,而且也失去了自己的節奏。

還有我的同學,一方面告訴我提前謀劃,一邊也説快樂最重要。可能這就是要找到一種平衡吧。工作與愛好的平衡,物質與精神的平衡,理想與現實的平衡。

是啊,快樂永遠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想要回家去過兩天暑假,去找我的好友,去和父母好好吃飯聊天,去看爺爺奶奶,去開開玩笑,去繼續讀我的書。我抓緊時間做的一切至少該是我所需要的,我認為有價值的。

文字控抄下來的話,來自《九篇雪》---

“久了,久了,很多事情都過去了。是意義則消失了,是願望則泯滅了。我掩身草野。風吹過,我的每一次乍現都是一次疼痛···”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 篇七

我通常,看到一本好書,就像餓漢遇到了美食,拿起便要大塊朵頤一翻才過癮,甚至是樂於犧牲睡眠時間的。但這次卻不同,看着《阿勒泰的角落》,竟不想一氣看完,確切點應該是捨不得一下子就把它看完,覺得看了一點便少一點了。看書很少會有這種感覺的。作為書的上賓,請上牀頭,每天睡前細細地品味其中的章節,如此下來,也看了兩個多月。看完後,想回憶一下書中的細節,竟是感覺一片混沌,努力去想,也只能憶起其中的一切影像。才發現,這真是一本無用之用的書。

看完了正本書後,翻到最前邊看作者李娟的自序,她説寫這書只為了在努力地耐心地體會着種種美感的過去的自己,在一點一滴地逐漸成長中記錄着一種真實的平衡感,尋找着一種踏實。我想,這也正是我看這本書所能體會到讀者最純真的用意,至於書中寫了什麼,李娟她的經歷,隨着一個個故事讀完了,自己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裏面的故事就淡忘了,但那種真實的平衡感,卻佔據着心中的感覺,同時也喚醒了自身對這種感覺的更為強烈的渴望。

在更前的一段時間,也是在睡前看的書,看過梭羅的《瓦爾登湖》,作者在他的書中也描繪了他的平淡生活,他是刻意地把自己獨居在一個小島上,獨自建房子,在島上獨自生活了兩年時間,他用兩年來感受一種孤獨平淡的生活,同時也用嚴謹的文字與文明社會作了對比。

這本書,對於哲理性來説,有很好的閲讀性,但作為單純的人生感悟,作者的舉動,總是過於刻意了。相比較而言,李娟的生活,她也隨着她的裁縫店,商店,也隨着阿勒泰深山牧民的遷徙而不斷搬遷,在當地,人口是稀少的,物質也缺乏,但在這種貧乏的生活狀態中,她不刻意地,甚至是懷着對俗世生活的無限興趣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其中,能清晰地發掘生活的樂趣,也體會着生活的煩惱,也絮叨了當地牧民的率真。

看完書後,很多描寫的細節雖是不記得了,但一些影像,如李娟洗衣服的樂趣,只感覺當時的涼水與陽光都是她獨有的;還有她眼睛對雪地的反應,這感覺即使是沒見過雪的人也能深深體會到一樣;還有晚上睡覺野貓的騷擾,抗爭,與妥協;以及牧民還錢的舉動,都純樸得→←讓人感動。這種純然的心態,或是梭羅所缺少的吧。故此,《瓦爾登湖》給人的是一種哲思,《阿勒泰的角落》反是能以更為簡單的文字就能觸碰到人的心靈深處。

當然,這在也無意於貶低梭羅,之所以有以上的感覺,我想東方的文章不像西方那樣追求一種邏輯的嚴謹,東方文章的審美追求的是一種意境,一種意淡而高遠的文風。這種把意境融進了文章裏面,也是東方所擅長的詩意的文風。試想《詩經》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依人,在水一方就含有了蘆葦、霜、河流,人以及氣候等所組成的景象,也像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都能用平淡的文字勾起所閲讀者的無限聯想。再更深一點的,有意境的同時,也最求着一種淡。在描寫阿勒泰生活的平淡文字中,也在作者的那種平淡生活中,正是一種用心地體會,從而文字勾勒出了豐富的景像,生活也是充滿了詩意。原來,詩意的生活來源於一種對踏實生活的感悟。這也正應合了印度哲學家奧修所倡導的:真正的心靈到處,荒原即花園。

心靈真正到達生活處處,可通過有為達成無為。這是《阿勒泰的角落》帶給我無用之用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