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的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7W

七年級的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有錢能使鬼推磨”,隨着時代的變遷,在人們看來錢是萬能的。小男孩真的傻嗎?在我看來是否定的。他還了錢,既讓失主打消了心裏的焦慮,又收穫了一份美德,這在今後的生活裏將是受益無窮啊,何樂而不為呢?我不禁恍惚了。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請您閲讀。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1

假期裏,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叫《我的叔叔于勒》,它的作者是莫泊桑。讀完後,我有許多深刻的感受。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一家人生活很苦,但父親明白他的一個兄弟—于勒在美國致富了,而且“我”的二姐也要結婚了。在二姐結婚前,“我”的全家去一個島上旅行。在去小島的船上,有一個賣牡蠣的人。許多人都買了,父親帶着姊姊去吃牡蠣。父親走向他的攤前,無意中發現他是于勒。

父親向船長打聽狀況,進一步證實了那個賣牡蠣的人就是自己的親弟弟—于勒。因為他的頭髮亂糟糟的,身上髒兮兮的。他還很貧窮、一無所有、處境落魄,父母親怕他連累自己,所以父母親和姊姊們都避的遠遠的,不願意理他。

我覺得,文章中的那個賣牡蠣的人雖然衣着不得體,但是他做的牡蠣卻十分美味。我覺得雖然他可能很窮,但是他願意把牡蠣做的很美味,還物美價廉。

但是,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像于勒叔叔一樣,很貧窮,很苦。但是地位稍稍優越一點的人,稍稍有錢的人卻看不起他們。為什麼因為他們嫌窮人髒,窮人沒錢,就唾棄他們。人是需要幫忙的,為什麼那些瞧不起窮人的人不好好想一想:你們就沒有過過窮苦的日子

我們就應努力工作,改善我們的生活。

我們更不就應瞧不起那些窮人,就應無私的、不求回報的幫忙他們,只有這樣,世界才會變成一個友好的世界。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2

讀了這篇莫泊桑寫的文章《我的叔叔于勒》,感慨良多。

在這篇文章中,“我的叔叔”于勒有了錢,我們全家人都盼望他早日歸來,能夠給“我們”帶來幸福、奢華的生活。

但是一次旅行,當“我們”在船上看見了他,他並沒有發什麼財,而是又老又窮苦的賣牡蠣的老水手時。“父親”和“母親”卻像遇到瘟神一樣,儘量躲着他。原因是什麼?因為他沒有錢。

換個角度想想。難道于勒真的沒有認出自己的侄子麼?難道真的沒有認出買自己牡蠣的是自己的哥哥麼?答案是否定的,他肯定認出了。因為他明白自己以前犯下許多錯,不好意思和他相認。

再想想,為什麼于勒沒有回自己的家鄉呢?答案能夠從船長口裏得知:“據説他在哈佛爾還有親屬,但是他不願意回到他們的身邊,因為他欠了他們的錢……”這樣説來,于勒已經從以前的“流氓”變成此刻明白錢來之不易歷盡滄桑的“賣牡蠣的老人”了,他最起碼也明白了要自力更生。

而克拉麗絲卻看他此刻沒錢,怕他回來吃他們的。這説明了“我的母親”是見錢眼開的市井婦人。而“我的父親”菲利普也和母親一樣“見利忘義”,他們認定“我的叔叔”這輩子沒有出息。

如果我是克拉麗絲,我也會和弟弟相認,因為人犯錯誤是難免的,若能改邪歸正也是一種寶貴的財富,我們就應原諒他;如果我是菲利普,不管我的弟弟再窮,再流氓也好,我也會和他相認的,畢竟血濃於水的親情是永不磨滅的。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3

有一段時間我以前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圈。”自從讀了法國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之後,我的思想翻了個個兒。這篇小説象一面照長鏡,清楚地照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猙獰面目,使我認識了這個社會的罪惡本質。

《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説透過菲利普一家由原先厭惡、怨恨于勒,到之後聽説于勒發財又喜歡、索敬于勒,直至在於勒窮困潦倒時又遺棄他的故事,一層進一層地無情揭寡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五惡面目。

在小説中,作家以辛辣的筆觸諷了菲利普夫婦吝音,嫌貧愛富。當於勒花了自己應得的遺產並大大佔用了菲利普應得的那部分時,他們將其視之為“混蛋”、“無賴”;當於勒被迫出走,在海外賺了點錢時,他們立即對於勒寄以厚望,甚至每個星期都到海灘上等候于勒回來,為的是從他那裏得到什麼甜頭;但當發現于勒不僅僅沒有成為富翁。

反而淪落為賣牡的小販時,菲利普夫婦的市儈面目便幕黴無遺了,連善良的約瑟夫出於同情多給了于勒十個銅子也要遭到克拉麗絲的斥罵:“你簡直是瘋了!拿十個銅子……給這個流氓!”最後,他們悄悄地離開于勒而去。

這面鏡子照得多麼清晰透激啊!它照出了菲利普夫婦卑都的靈魂,更照出了資本主義的“廬山真面目”。時過一個世紀,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狀況究竟如何呢?我聽説這樣一件事:在美國,有個小孩拾了一萬美元之鉅款,把它交還給了失主。

但他不僅僅沒有受到社會的讚揚,反而在一次評選“若干最……”的活動中,被評為“最俊的人”。理由是拾的錢就應歸自己,不就應交還失主。這簡直太荒唐了!然而這是事實!這充分説明“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金錢至上”是資本主義社會天經地義的準則。“老”的資本義也好,“新”的資本主義也罷,無一例外。

《我的叔叔于勒》是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一面鏡子,它使我認清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也從另一方面激發我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4

暑假,我看了法國著名的短篇小説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説名篇之一—《我的叔叔于勒》,它帶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當於勒花光了自己所得的財產,並且大大地佔用了菲利普應得的部分時,他們視之為“混蛋”、“無賴”;當於勒被迫出走,在海外賺了點錢時,人們立即對他寄予厚望,甚至每個星期天都去海灘上等候于勒的回來:但當發現于勒沒有成為富人,反而淪落為靠賣牡蠣過日子的小販時,他們的真面目暴露無遺,連“我”出於同情多給了于勒十個銅子,也要遭到斥罵:“你簡直是瘋了!拿十個銅子給這個人,給這個流氓!”

這篇小説通過於勒貧窮時被趕走與發財時被誇讚,以及菲利普夫婦望眼欲穿地盼望于勒歸來與見到窮困潦倒的于勒躲之惟恐不及的兩組比較,揭示出菲利普夫婦的自私、庸俗等性格特點,從而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是赤裸裸的金錢關係這一主題。

在當今社會中,像菲利普夫婦這樣的人依然有所存在——“目中唯有金錢”。這是一種精神的缺失,一種關注內心的缺失,“急功近利”的物質主義者。我想,我們更該關注我們的內心世界,以清麗的雙眼凝眸世界,用愛與職責鑄造生命的好處,譜寫新世紀的輝煌。因為,金錢並不是萬能的,正如著名作家龍應台所説:“錢能夠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錢能夠藥物,但買不到健康;錢能夠買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由此可見,擁有親情、友情……才是最重要、最幸福的。

所以我們不要把實現理想寄託在別人身上,就應透過自己去奮鬥,去努力,去爭取。在親情和錢上,應珍惜親情,淡泊名利。對弱者應多付出愛心,同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5

《我的叔叔于勒》講的是叔叔于勒的故事。叔叔于勒生活在一個小職員的家中。他想生活在上層社會。想創業。但是都失敗了。

這些經歷構成了菲利普夫婦應對自己的弟弟于勒的不同態度。

一向以來,于勒在菲利普夫婦眼中都是一個不務正業的人,總是花錢。還花掉了哥哥的那一份錢。這在本來就不富裕的家中簡直是一個打擊。菲利普夫婦沒給於勒好臉色看。最好竟然把于勒趕了出去。

我覺得文中的菲利普夫婦真的是很勢利眼,一開始於勒很窮的時候,就叫他壞蛋,流氓,在於勒有錢了之後又變成好心的人,當在船上看見了變成窮光蛋的于勒,又罵他是討飯的,流氓。

他們夫婦的種種舉動真的很讓人厭惡。他們竟然連親弟弟都不認,他能冷血到什麼地步,他還是人嗎?連動物都明白保護自己的家人,而菲利普夫婦看見了于勒,不但不去認于勒,反而走開。可見菲利普夫婦是多麼的冷血,無情,六親不認而且愛慕虛榮。

在當今社會中,像菲利普夫婦這樣的人依然存在。只明白金錢,沒了金錢就什麼也不是。但是,金錢並不是萬能的,但是擁有親情、友情……才是最重要的,才會是最幸福的。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6

上國中時,讀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感受並不太深,只記得老師講這篇小説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菲利浦夫婦是自私貪婪、冷酷無情的小市民的典型代表。現在作為一名教師,年過不惑,重教這篇經典課文,感覺完全不一樣了,覺得這篇作品簡直是反映窮人辛酸生活的傑作。課文中字裏行間都能體現出窮人生活的艱辛苦澀,讀後不由人不為菲利浦夫婦掬一把同情之淚,深感莫泊桑是當之無愧的短篇小説巨匠。

文章一開頭就寫出了這個家庭的窘況:“我小時候,家在哈佛爾,並不是有錢的人家,也就是剛剛夠生活罷了。我父親做着事,很晚才從辦公室回來,掙的錢不多。我有兩個姐姐。我母親對我們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時家裏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姐姐的長袍是自己做的,買15個銅子一米的花邊,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

讀到這段文字,有過相似家境的人,一定會感同身受的。雖然這講的是19世紀法國的窮人家庭的生活,但是真讓人覺得講的是曾經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的事,全天下每天像這樣艱辛生活的窮人,我想,現在一定還很多很多。當下並不是一個土豪遍地、富二代橫行的時代,不可能人人花錢如流水,消費連眼都眨,買東西只看品牌不看價錢。像菲利浦那樣的家庭應該還不少吧?不知還有多少人整日在為鹽米油鹽精打細算,為衣食住行愁眉苦臉?

小説裏提到菲利浦一家之所以去哲爾賽島旅行,是這麼説的:“哲爾賽島是窮人們最理想的遊玩的地方。這個小島是屬英國管的。路並不遠,乘小輪船渡過海,便到了。因此,一個法國人只要航行兩個小時,就可以到一個鄰國,看看這個國家的民族,並且研究一下這個不列顛國旗覆蓋着的島上的風俗習慣。”

讀到這段文字,不由人從法國菲利浦一家的事想到現實中的旅遊,旅遊的確是很愜意,很暢快,很瀟灑的事,但那是要花一大筆錢的!生活拮据得如菲利浦夫婦一樣的人怎敢有遊山玩水,覽盡天下奇景的奢望?對他們來説“身上衣裳口中食”才是頭等大事!但窮人除了衣食之外,還是得有點兒愉悦身心的精神生活的,所以就採用這種近遊哲爾賽島以遂“出國遊”心願的舉動。想到這些,怎能不讓人為天下的窮人感到一縷辛酸,覺出一股苦澀?當然這些話,生活悠閒自在、無憂無慮的人是聽不進去的,因為“白天不懂夜的黑”。錦衣玉食的皇帝陛下怎麼會感受到飢寒交迫的街頭流浪漢的痛苦呢?

小説中還有一段文字描寫旅行中若瑟夫的父親菲利浦看見有身份的人吃牡蠣,他被那種高貴的吃法所打動也決定請家人吃牡蠣。菲利浦的妻子也就是若瑟夫母親對此的反應是這樣的:“母親有點遲疑不決,她怕花錢;但是兩個姐姐贊成。母親於是很不痛快地説:"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後轉過身對着我,又説:"至於若瑟夫,他用不着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

這段令人忍俊不禁的文字,馬上會讓人想到現實生活中無數窮人家中類似的辛酸苦澀小事:花錢時錙銖必較、猶豫不決,恨不得一分錢掰兩半花卻還要“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找出點兒藉口來維護一下可憐的虛榮心。寫得真是太傳神了!但是稍具悲憫情懷的人,誰又忍心嘲笑菲利浦的妻子這樣的窮人呢?對他們,除了寄予深深的同情之外還能有什麼呢?

這樣看來,正因為菲利浦夫婦經濟是那樣的拮据,家境是那樣的窘迫,而又無力改變自己可悲的命運,所以只能寄希望於發了財的于勒,可以説于勒就是他們的救命稻草,而一旦發現于勒原來成了窮光蛋,他們的希望徹底化為泡影,十幾年來竹籃打水一場空,他們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們對窮光蛋弟弟于勒那樣強烈的反應也就可以理解了。這一切都因為他們是窮人!莫泊桑簡直把社會上窮人這個佔有相當大比例的階層的辛痠痛苦寫盡了!

有句話説,“小説除了人名,什麼都是真的”,的確如此!《我的叔叔于勒》真算得上是一篇法國版的《窮人列傳》,莫泊桑像法國的太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