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牡犬兄弟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58K

牡犬兄弟讀後感【精彩多篇】

兄弟讀後感 篇一

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有一對青蛙兄弟自小一塊長大,一起生活。長大後,青蛙老哥決定留下來蓋房子,在這兒生活一輩子。青蛙老弟想去外面唱歌。

青蛙老哥送青蛙老弟到路口。臨別時,青蛙老哥對青蛙老弟説:“這裏有你的家,哥在家裏等着你回來。”青蛙老弟流着眼淚離開了。

青蛙老哥開始建房子,等着老弟回來。他用泥巴建了一個房子。房子建好了,青蛙老哥在路口等着青蛙老弟回來。青蛙老弟沒有回來,青蛙老弟正在街邊賣藝。

一場大雨把青蛙老哥的泥房子沖垮了,青蛙老哥變成了一個泥青蛙。青蛙老弟躲在街邊一個屋檐下避雨。他們彼此都在思念着對方,想着對方如何在這場雨中度過。

夏天來了,池塘里長出了圓圓的荷葉。青蛙老哥用荷葉建了一間房子。房子建好了,青蛙老哥去了路口,盼望老弟回家。青蛙老弟沒有回家,正在馬戲團表演鑽火圈。青蛙老弟想:要是青蛙老哥看到我的表演,一定會為我驕傲,但也會心疼我的。

荷葉房子被太陽曬枯萎了。青蛙老哥繼續蓋房子,他用乾草建了個草房子。秋風吹走了草房子。青蛙老哥挖了個又寬又大的泥洞,等着青蛙老弟回來。青蛙老哥在路口,豎了個牌子,上面寫着:青蛙老弟的家。

在大劇院裏,青蛙老弟做他的告別演唱後,回到了家。青蛙老哥讓青蛙老弟給他講講外面的經歷,青蛙老弟講着講着,他倆都睡着了。

故事中青蛙老哥、青蛙老弟是一對感情深厚的兄弟。青蛙老弟外出去唱歌,在外,時時想着青蛙老哥。青蛙老哥在家不辭辛勞,經過一次次的挫折後,為青蛙老弟建造了一個温暖的家。

好詞有:蝌蚪、泥塘、驚慌、毫不猶豫、激動、濕潤、壘起來、陌生、糟糕、濕漉漉、枯萎、領結、鞠躬致謝、哈欠、團聚、倒黴、捱餓、危險……

好句有:“他甩出的每一顆水珠都代表着他的激動”、“天這麼熱,青蛙老哥那裏的蒲公英都變成了一個一個白色的絨球,飛呀,飛呀,這些帶着絨毛的小種子飛着,圍住了青蛙老弟。”“穿着綠色的西裝,露出白白的肚皮,帶着紅地白點的領結”。

《兄弟》讀後感 篇二

這本書,悲涼得淋漓盡致,諷刺得風情露骨。

上半部的宋凡平幾乎擁有着偶像劇般的完美人格,外表剛毅,温暖善良,願意出手去救一個看女人屁股而淹死的老無賴,不怕周圍的目光在籃球場擁抱自己的妻子……

這樣的人,卻生錯了時代。

沒有經歷過那場風暴的我,僅憑紙張的回憶只是略能知曉持續十年的黑暗糟踐了幾輩子的文化積累,這次通過這本書的講述,才真正看清了那個血肉模糊的年代。宋凡平這樣一個人最後的結果是讓人在車站活活打死,死得面目全非,他的兩個孩子都認不清楚他的模樣。更別提他死前遭受折磨了,該多麼暴戾兇惡。可以説,上部給人最直觀的感受是憤怒,作嘔和悲傷交織着,甚至讀書的過程都有些難熬,好像那個魔鬼在腦內叫囂着要毀滅世間的真理,每個讀者都想挽救宋凡平,都想唾棄那個時代,我想這可能就是目的,餘華老師用了一個帶着光芒的男主角來展現一段故事,就讓整個上部充滿了鮮明的對比感,也讓觀者走進那段歷史,感受什麼叫無能為力的悲傷。

下半部主要在寫宋鋼和李光頭長大的故事。

宋鋼老實敦厚,卻有些木訥死板,李光頭流氓頑劣,卻精明靈活,長大後的他們又撞上了一個奇詭的時代。不同於上個時代的封閉殘忍,這個時代虛偽而膨脹。兩人的性格也在這個時代裏操縱他們走上了兩條不同的道路,宋鋼的規矩讓他被經濟大潮拋棄,最後淪落到四處做推銷,聽聞李光頭和妻子林紅的緋聞後卧軌自殺。而本書的主人公小流氓李光頭,卻抓住了商機,從撿垃圾入手,一躍成為超級鉅富。而後出現的李光頭的處美人大賽,好多個女人把李光頭告上法庭,説有了他的孩子這種情節,都有些誇張離奇的意味,但想想,在那樣的時代裏,這種誇張無疑不在側寫着當時社會的風氣,利益趕走了貧窮,物慾帶來浮誇和思想上的腐化,在社會的文化高度還未達到與經濟匹配的程度時,金錢的衝擊就已經擊垮了幾十年來人們貧瘠的內心,狂熱和瘋癲的基因都在此刻釋放,看似繁華絢麗,實則不倫不類,面目全非。

時代的改變是否能撬動人心,答案是不確定的,必然有從樸實變得市儈的嘴臉,但也有宋鋼這樣的,一腔赤誠,對妻子,對兄弟,始終沒放棄過最初的情感,也必然有人順着時代的杆子改邪歸正,但也有李光頭這樣的,除了對宋鋼,依然自私狹隘,卻理所當然的走上人生巔峯。而使兄弟兩個出現分歧的林紅,她也有變化,卻也可以説沒有變化,最終卻成了李光頭的情婦,做了老鴇,卻終究也不能算是禍水,她只是年輪的犧牲品,歷史的逐流者,像每個對於美好生活趨之若鶩的人一樣在社會的洪流下做了最保險的選擇。誰都沒有錯,錯的是温情打不過殘酷的時代。

這本書不知是哀傷的愛情故事,還是諷刺的黑色喜劇,很多情節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怪誕諷刺卻也有發生的理由,一代人的感情糾葛,命運起伏折射了兩個虛無的年代,而這兩個年代,作弄着千千萬的人心。

兄弟讀後感 篇三

這個星期,我無意中看見了一本全新的書——《我的兒子皮卡——淘金兄弟》素有“小書蟲”之稱的我,怎麼可能放過這個機會呢?我立刻讀了起來,讀着,讀着,我便沉浸其中。

這個故事講述了皮卡皮達兄弟倆在小攤上買了一本講淘金的書,之後皮卡就迷上了金錢,並且下決心要自己賺錢。他把家裏的廢舊雜誌拿到街邊賣,雖然有城管不斷收走雜誌,但皮卡卻沒有因此放棄。終於,他賺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對錢有了新的認識。

看完了這本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皮卡夢想成為一個有錢人,對金錢有着強烈的渴望,他憑自己的能耐賺錢,憑自己的能耐當一個“小富人”。這讓我想起我們身邊的一些人,他們總想一夜成為有錢人,但他們致富的方式卻是一些歪門邪道,得到不義之財,卻不知在歡喜的背後,迎接他們的卻是法庭和牢房。甚至有一個人在網上口出狂言,説父母的錢就是他的。這個想法是大錯特錯的,如果這些錢被他揮霍一空呢?失去生活能力的他可能就會走向不歸路,這是多麼可怕!

大家知道比爾·蓋茨嗎?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自力更生,大學畢業後,他對計算機這種高科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不斷地去發現,去摸索,最終,他創造了舉世聞名的軟件——英特互聯網。這是比爾·蓋茨畢生的心血,也讓他成為世界首富,而且他還把這筆鉅款捐給了慈善機構,並因此聲名遠揚。

我們不能把父母辛苦賺的錢“據為己有”,而要學會自力更生,並且不能投機取巧,以抄捷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應該腳踏實地地來實現自己的夢想,獲得真正的成功!

兄弟讀後感 篇四

《兄弟》上半部我認為寫的更好,即温馨又真實。宋凡平無疑是塑造的很好的一個人物,一個讓人流淚的好人,好父親,好丈夫。他英俊高大,正直幽默,對家庭充滿責任感,還打得一手好籃球。對兩個孩子疼愛有加,樂觀坦蕩。被抄家後若無其事地笑着用“古人的筷子”(樹枝)給他們開飯,快樂地教他們“掃堂腿”,人來卻屈辱地被“革命小將”掃堂腿,被看守期間手臂被打斷了啷噹着,但卻對孩子説這是個“啷噹着手”的遊戲,以保護他他們童稚的心靈,讓人不由想起電影《美麗心靈》裏那個父親。

他對妻子李蘭温柔體貼呵護,處處尊重她,重建她飽嘗多年屈辱後對生活的信心,又恪守諾言,説好了到上海去接她,哪怕冒生命危險衝出被看守的監牢'也要到碼頭去乘船接她,四次被看守毒打阻撓,四次踉踉蹌蹌衝向輪船,最後被“革命羣眾”活活亂棍打死在碼頭……他真的應該反抗啊,可是他沒有,那個時代的人都不知道反抗。他的遭遇讓人痛徹心肺。

宋凡平活着時是英俊瀟灑頂天立地的偉丈夫,只因為他是地主成分他就要被批鬥,只因為他教孩子認字時又説了“地主宋凡平”地是天地的“地”,主是毛主席的“主”,就瞬間招來了殺身之禍。他這樣的死讓人掬一把惋惜之淚,他不該就這麼死了。

今天看來,那時的“革命羣眾”的政治信仰是多麼的單純,又是多麼的盲目狂熱多麼殘暴!以“革命”的名義就可以六親不認,濫殺無辜,指鹿為馬,喪盡天良,嗚呼,這真的就發生在“wenge時期”的中華大地上……餘華寫這些,也許就是讓我們從這些鬧劇、悲劇中反思“wenge”就是一出天大的鬧劇、悲劇的實質吧。

李光頭宋剛兩個孩子在父親死後孤苦無依,建立起了深厚的兄弟情誼,沒幾年媽媽也在憂憤中死去,他們更加相依為命。這部分都寫的温馨可信,無論是李光頭的調皮貪吃,還是宋剛的善良懂事。

下半部分篇幅很長,卻有點故作喧囂。着重寫李光頭的改革開放後的飛黃騰達。什麼李光頭率領十四個聾子瘸子向林紅求愛,什麼李光頭髮財後舉辦處美女大賽,什麼投靠李光頭後林紅開辦髮廊做紅燈區童鐵匠發老婆親自為老公選小姐……大張旗鼓,大肆渲染,大開大合,但這樣的情節讓人疑心作者在故意噁心人了,目的也許為了諷刺那些在經濟大潮中利慾薰心乾坤顛倒的眾生。唯一願意關心的是宋剛。

這個像他爸爸一樣英俊高大的宋剛,這個心靈手巧會織毛衣的宋剛,這個為了兄弟情義隱忍自己愛情幾近木訥的宋剛,這個與林紅恩恩愛愛二十年騎着永久牌自行車接送妻子的宋剛,讓人看不懂了。如果説他下崗後寧肯扛大包、裝水泥,弄得腰扭傷得肺病也不肯找已發達的兄弟李光頭幫助,這是骨氣,是講做人的原則的話,那麼當他看清周遊的騙子嘴臉後為什麼不馬上離開他回到劉鎮,還跟着他繼續南下推銷“保健品”,他的做人原則到哪去了?當週遊為了推銷豐乳霜勸説他做豐乳手術以招徠女顧客,他竟然接受了手術時,他作為一個有骨氣的男子漢的原則又到哪去了?説不通的,就算是為了給林紅一個好的生活拼命掙錢也説不通的。不由覺得了宋剛這個人物的幾分昏庸,作者設計的幾分荒謬。當看到他卧軌自殺的情節時,已無淚可流。

兄弟倆,一個發跡了,一個消隕了,但他們的命運最終都化作了畸形。

兄弟讀後感 篇五

品完了餘華的《兄弟》,沒有震撼,只剩悲涼與無奈。《兄弟》分上、下兩部,講述了江南小鎮兩兄弟李光頭和宋鋼,重新組合成的家庭在wenge劫難中的崩潰過程。這是兩個時代相遇以後出生的小説,前一個是wenge中的故事,那是一個精神狂熱、本能壓抑和命運慘烈的時代,相當於中世紀的歐洲。後一個是現在的故事,那是一個倫理顛覆、浮躁縱慾和眾生萬象的時代,更甚於今天的歐洲。一個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箇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

四百年間的動盪萬變濃縮在了四十年之中,這是彌足珍貴的經歷。連接這兩個時代的紐帶就是這兄弟兩人,他們的生活在裂變中裂變,他們的悲喜在爆發中爆發,他們的命運和這兩個時代一樣地天翻地覆,最終他們必須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兄弟》的開頭多少有些惡俗,這也許是這部小説遭受批評的一大原因。套用何所依先生的話就是“實在太爛了”。光“太爛了”還不夠,前邊還加了個“實在”兩字。但越往下看,我對這本書的思考就越來越多,看的也越來越深。同學和我同一天開始讀這本書,卻早我幾天看完。她説:“你怎麼還沒看完啊!”我説:“你那是看書,我這是品書。價值觀不同。”她戲説:“餘華的文字很淺顯,不用品就能懂。”我冷笑,不以為然。終於,當“本書完”這幾個大字出現在我眼前時,我笑了。合上書,閉上眼,我開始從頭回想:這本書,究竟“寫”了什麼。很明顯,餘華想寫的不僅僅是那一個個令人反感的“少兒不宜”鏡頭,可我一時間又找不到些合適的詞句來斷奪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個人感覺,餘華更多地是以這所謂兄弟倆的不同命運來詮釋在社會變化的大潮中,人如果按照傳統的觀念和道德來按部就班,早晚會遇見天理人慾的衝突。這本書寫的還有人性的衝突,包括固守和變革,選擇與放棄,精神與物質生活。而wenge至今的華夏,也不過是最好的人性試煉場。

作者刻畫那原本貪婪好色到後來不懈奮鬥,讓我從聞之作嘔到萌生敬意的這麼一個人,目的何在?是為了批判wenge時期的喪盡天良並且反映當時腐敗社會的現實嗎?宋剛憨厚老實,憨厚老實到了有點“傻”的程度。他的生活中心一直在別人身上,換句話説,他生命中的主角從來都是別人,自己只是在某一瞬間當過瞬間的主角!這麼一個人,是否被wenge封殺了自我,因wenge泯滅了思想?突然想起了小時候在書城的一幕。當時爸爸帶着我,給我選了幾本書,其中有餘華的《活着》。準備離開書城的時候,看見一旁有一羣人圍着,最前面放着一摞一摞的《兄弟》,記不清是籤售還是什麼了。喜歡湊熱鬧的我擠進人羣準備瞧瞧這餘華的另一本書寫的是什麼。可是還沒等我拿起書,工作人員就走到了我面前,説:“小朋友,這本書不適合你看。”當時的我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現在想起來,對那個工作人員,我不知該作怎樣評價。雖然書中穿插了種。種所謂的“少兒不宜”,可是金子始終是金子,仍會發光。那個工作人員實不應侵佔我閲讀的權利。只要撇開次要,看到主要,以清透的頭腦來品析即可。李光頭,宋剛??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要經歷許多無法選擇的命運,和命運討價還價,不是妥協就是勝利。

有時候,作為一個掙扎在底層的小人物,或許是幸福的。也許生活就是在愛與恨,笑與淚,慾望與壓抑,掙扎和打擊之間艱難向上,這是我們本質上都無法選擇的,只能默默彼此祝願一路走好!一部感動到自己落淚的小説。現實總是讓人難以接受,甚至無法承受。或者説,失去了,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後悔永遠是上天對於放縱的懲罰。我

讀餘華《兄弟》有感 篇六

譚偉

第一次接觸餘華,跟大部分人一樣,是從《活着》開始,開始着迷。接下來是《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一部部沉重而細膩的作品,向我展示了一個個餘華的精神世界。

工作久了,因為忙碌,書也翻得少了。翻箱倒櫃,在衣物箱裏抽出了餘華的作品全集,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兄弟》,一部餘華10年前完成的作品,10年前已看過的作品,然後重看了一遍。

李光頭和宋剛兩兄弟的故事,特別留意書的封面的標題,"兄"是白色的,"弟"是黑色的,其餘是一片藍。未翻開書的內容就已被這三個顏色所吸引,餘華已經向我們展示了這本書的基調:在波濤洶湧的藍色海洋中,陽光、善良、內斂的哥哥與狡黠、聰明、奔放的。弟弟,兄弟倆傳奇而曲折的一生。

故事的背景依然是餘華熟悉的文革和改革開放後的時期,我發現餘華的作品都離不開這兩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可能跟他個人的經歷有關。他是從牙醫的職業開始寫作的,那時候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他的作品中也不止一次的出現了各種怪誕的"牙醫",這是題外話。

宋剛是兄,李光頭是弟,兩個人異父異母,性格截然不同。但都坐上了命運的這艘大船,在浩瀚無際的大海中,艱難前行。餘華將這段歷史的沉重通過幽默、怪誕的筆墨緩緩展開,如同用毛筆在創作一幅山水畫般,線條或粗或細或重或輕或長或斷或延綿或中斷,讓人隨着各種高低長短深淺的輪廓跟着跌宕起伏,連呼吸都是斷斷續續的。

一幅幅歷史畫面的鋪展,帶人回到那個年代。善良的宋剛最後卻不得善終,卧軌自殺;狡黠的李光頭腰纏萬貫、富可敵國,最後甚至坐上飛船去外太空。兩個人截然不同的命運,不同的結局,讓人懷疑善良、忠誠、愛情、努力的真正意義。

故事發展的脈絡一目瞭然,但每段急轉直下的情節安排讓人唏噓不已。金錢背後暴露的人性醜惡、扭曲的人物形象、荒誕 的人物性格,一波接一波,一環接一環,一面接一面,沒有結束的邊緣。看完,撫卷長歎,很長一段時間還會被書本的世界所籠罩着,烏雲、冰冷、黑暗,久久不能忘懷。

有時想想,如果自己出生在哪個年代,又會是怎樣的一種活法?隨着歷史波浪滔天的潮流,大起大落,奔騰不息,流離失所,居無寧日。後來終於想明白,無論哪個時代、哪種活法,根植於內心最深處的那份倔強、不安分終將主導一切。

王朔説:文化太可怕了,像食物一樣,不吃,死,吃了便被它塑造了。

看的書越多,越覺得人生來迷惘,像《阿甘正傳》電影開頭的那片白色羽毛般,被或輕柔或凌冽的風吹着、託着、拽着、扯着,起起落落,經過一片片樹林、一塊塊草坪、一條條馬路、一羣羣人流……最後落在誰的腳邊,被撿起、被踩踏、被忽視,然後,繼續着心安理得的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