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餘華的《活着》讀後感寫作參考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3W

餘華的《活着》讀後感寫作參考

餘華的《活着》讀後感寫作參考1

如果説活着只是為了證明自己存在,那除了生命還有什麼是我們存在過的意義呢?我們活着享受自己的生命,我們把生命過得像那麼一回事,用自己的方式定義生命!

如果身邊的人一個一個先離開我們,在出乎意料的時候。那麼,在他們離開後我們用什麼去永遠的記住,是否一個人死去後就真的沒有了,那些離開的我們愛着的人我們是不是該代替他們更好的活着。活着如果過得孤獨,那麼是否還要選擇活下去。也許現在的我們輕視的生命,是那些掙扎在生死線的人所奢望的未來。不知道從何時起只有死亡才能喚起人性,才能喚起敬畏。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人們用生命去_,挽回自己的權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生命成為附屬品,只為證明愚蠢無知的愛情!

在看完小説《活着》之後,我才稍微明白生命的厚度。主人公福貴在曾經是個不管世事的公子哥,年輕的他敗掉了家中的田產和房子,氣死自己的父親。那是的他和現在的許多人一樣對生命沒有任何定義,直至生活落沒,母親因得病沒錢醫治而死,兒子為縣長老婆獻血而死,老婆因生活貧苦病死,就叫女兒也因生孩子而死,女兒為他留下的外孫也因為飢餓而吃豆子給撐死啦!人一生最痛苦的,我想莫過於陪伴你的親人一個一個的離開消失,而你只能目送着他們一個一個離開。彷彿在福貴的心中,他的家人並沒有真正的離開,他們把生的意義交託在福貴手上。每次看到福貴一人在田間伴着老牛耕作,嘴裏還念着“家珍、鳳霞、有慶”的時候,眼眶總會湧出淚水,中國式的活着不是咆哮,不是掙扎,而是默默忍受。

這個曾經的闊少因為年輕的無所顧忌和為所欲為毀掉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又在而後的歲月,用自己的雙手親手埋葬了六位親人。這到底是老天對他的眷顧還是懲罰。而他自己總在牀頭放上十元錢,村裏的人都知道那是給替他收屍的人的,他們也知道福貴在要和他的親人葬在一起的。活着的背面其實就是死亡,就算最後留下的只有福貴一人,對於死亡他沒有恐懼,也沒有期待。他只是準備着。

生命正如吃飯睡覺一般平常,如果沒有出生的喜悦,沒有死亡的痛苦,也許生命真如凡事一樣平常。正因為人們敬畏生命,才害怕生命終結。

餘華的《活着》讀後感寫作參考2

餘華的這本《活着》被幾個朋友推薦過了,不知道我是出於偏見還是什麼,總覺得這本書大抵描寫的也是五六十年代農村的故事,就像《白鹿原》,這類書大多稱之為名作,但我好像就是一個單純喜歡讀故事的人,喜歡高潮迭起、迂迴曲折,對這類太深刻的作品反而是不大感冒的。

和朋友聊起讀書,這本《活着》再次被提及,我想是應該看看了,從下載下來到讀完,兩天時間,像着了迷似的,越讀越被深深的打動,越是停不下來。

一個人的一生裝進了一本僅僅幾百頁的書,沒有對人物心理濃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簡單的敍述。講的人娓娓道來,平靜的敍述,聽的人心裏卻波瀾起伏,久久不能平靜,這大概就是餘華的高明之處吧!

福貴,又富又貴,多好的名字啊,這也是他的父母對他的期望,光宗耀祖、又富又貴,可他的一生卻是潦倒窮困、厄運相隨。年少輕狂,仗着家裏吃喝嫖賭,等到輸光家產,父母離世才幡然醒悟,但覺悟、改變並沒有阻止厄運的腳步,在那個年代生活本就難以為繼,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又相繼離世,只剩下他孤零零的活着,他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與一頭老牛為伴,書中有一句話説的很好,活着不是為外在的事物而活着,而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對福貴而言只是一種生活狀態,他的心經歷太多苦難,已變得波瀾不驚,看透人生的磨難,才豁然開朗,才能夠平靜的敍述那些常人難以承受的苦難,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安靜的度過人生的黃昏。

福貴的故事能夠打動人不是因為命運給了他接二連三的打擊,而是那種經歷苦難、看破人生後的豁然開朗,親人離世、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離奇,但卻是異常痛苦的,當親人相繼離開後,福貴大可以一死了之結束這悲劇痛苦的人生,可他沒有,他選擇接受,好好的活着,種種地、唱唱歌、和老牛説説話,他困苦的一生讓人感慨,但他平靜的講述才真的讓人心疼,真的打動人!

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容要承受眾多難以接受的痛苦,卻依然要堅韌、頑強,這大概就是生命的力量,活着的意義罷!

PS:有的酒越品越香,有的書越讀越深刻,看來以後讀書得沉下去。

餘華的《活着》讀後感寫作參考3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讀了《活着》這本書。讀之前我聽同學説,故事很悲慘。以至於在一段時間內,我以為它是一本普通的寫農民悲慘生活的小説,講述活着的不易。然而在我讀了它之後,我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故事是以一個叫福貴的老人展開的,用第一人稱的方式給別人講述了自己的大半生。從他身邊的人一個一個多起來,再到一個一個地離去,我感到難過,同時又覺得這樣的生活真實又不可思議。真的會那麼巧嗎,身旁的親人怎麼會一個不剩地全部離去?然而,未來,是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掌握和確定的。

雖然生活很困苦,但是我能體會到他們有時的幸福感。正如作者餘華在序中説:“我説在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對於富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和賀拉斯:“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死前,無人有權説他幸福。”幸福到底算是種什麼?它不是一些物質,而是一種滿足的,用心的感覺。在一生當中,在一生的暮年,怎樣才能做到擁有福貴那樣的真心與坦誠,無悔?

在餘華日文版自序中,提到關於“生活”與“倖存”的辯解,面對問題:“為什麼在如此極端的環境中,還要講生活而不是倖存?它們之間的輕微分界在哪裏?”答道:“在中國社會底層的人來説,它們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代表了方向的不同。對《活着》而言,福貴經歷了苦難,但是他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講述的是生活。”

無論怎樣,日子都會過下去,明天總會到來,也總會離開。它從來不會因為某些事而停下腳步,它永遠均勻地前行着。就像現在的我剛考完期中,就像當初考完兩天半的會考一樣,惶惶恐恐地訝異着,十天前還發愁的考試,現在竟都過來了!何止一場考試,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福貴倚在樹下,慈愛地看着他的老牛,向傾聽者訴説自己的一生——應該也是歷歷在目,恍惚之間就在眼前。活着,是那麼不易,又是那麼簡單。它需要用心經營,用愛來呵護。我正活着,我感受着。

餘華的《活着》讀後感寫作參考4

活着,就是一種堅持。——題記

在期會考試前,我讀完了餘華先生的作品《活着》。這本書語言平實,真實,但感情也很壓抑,讓人讀完之後內心很不是滋味。

主人公福貴本是富家子弟,可愛好賭博,最終輸光了家中所有的錢。因為這,他的父親被他氣死了。之後,他將他父親賣房子得來的錢去還欠下的賭債,不幸,在回來的途中被抓去當了兵。等到他回來時他的母親也已經去世了。福貴有兩個孩子,一個叫鳳霞,一個叫有慶。有慶是他的小兒子,可令人難過的是,有慶學校校長的媳婦因為難產大出血,需要抽血,於是就把有慶的血抽光了,有慶就這樣沒了。他的閨女鳳霞,小的時候因為發了一場高燒,變成了一個啞巴。後來,鳳霞嫁給了一個城裏人,叫二喜。可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鳳霞因為產後敗血症,生下苦根之後便去世了。二喜就帶着苦根過日子,可之後因為一場工地事故,二喜也死了。苦根就跟着福貴生活。福貴的老婆家珍最後也因為軟骨病,走了。就剩下了祖父倆相依為命。但好景不長,一次福貴早早出去幹活,因為心疼苦根沒吃過豆子,便給苦根煮了一鍋豆子,結果苦根吃豆子撐死了。到了最後,福貴偶然間看到了集市上的一頭老牛,他覺得那頭老牛像極了自己,便用自己僅剩的積蓄買下了那頭老牛,並給它也取名叫福貴,他們一起活到了80多歲。

這本書講述了福貴悲慘的一生,使人感受到了當時社會的真實。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着苦難,到了最後所有的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一頭老牛和年老的他相依為命。我非常喜歡這本書,不僅僅因為它是一本好書,更因為它完美詮釋了一種“活着”的人生哲理。是一本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書。非常好地秉承了中國人重“生”的觀念,這是具有中國意味的小説,淳樸卻極具震撼力。

餘華的《活着》讀後感寫作參考5

人世間每天上演的不是生離,就是死別。也許年少時我們面對親人的離世覺得痛苦萬分,可是年老時那種悲痛早已經化為司空見慣的習以為常,而中間的這個過程我們只能選擇活着,並且好好活着。

餘華先生曾説:“死亡不是失去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是的,人生何其短暫,誰又能活過時間呢?用這樣來解釋死亡可能也是給在世的人一點安慰吧!

讀餘華先生的作品時,我還尚小,約莫剛國中畢業,那時候就覺得《活着》這部作品就是一個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很同情故事裏面的福貴,覺得這世上最悲慘的人也莫過於此。

餘華先生的作品吸引的讀者,應該大部分都是80後,因為更加貼合那個時代背景,從而產生共情,當然還有我這種口味比較獨特的90後,就喜歡他那種犀利的筆鋒。

餘華先生是中國先鋒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談及到先鋒,可能有人要問了,什麼是先鋒文學呢?首先“先鋒”一詞,最初是源於軍事用語,19世紀初始於法國_,後面轉向文學藝術。而“先鋒文學”就是指那些反對傳統文化,刻意違反約定俗成的創作原則及欣賞的文學。餘華先生在此文風上就頗有建樹。

都説了解一部作品,首要是先了解作者。餘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77年中學畢業後,進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1983年開始創作,同年進入浙江省海鹽縣文化館。1984年開始發表小説,《活着》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有影響的十部作品。1998年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5年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而《活着》這部作品也被中國影響力的第五代導演張藝謀改編成了電影。我是先看的電影后讀到小説的,電影和小説相比,電影可能更加温暖一些,至少讓人覺得有些盼頭,而小説則顯得更為殘酷。於我個人而言,我更加喜歡小説。魯迅先生曾説:“所謂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在人眼前,毀滅給人看。”因為生活永遠不會像電影一樣給你預設一個充滿温暖的結局,它總是在平淡的日子冷不丁的給你一劑意外,讓你猝不及防,真實並且感受真切。

那《活着》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其實故事很簡單,用一句話就能講完,主人公福貴,最後只剩下福貴和一頭老黃牛生活在世上。其實看完這句話,你也許會覺得,這也沒什麼,就是一個普通人的悲慘故事而已。

其實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所愛的人一個接一個的離去,而你卻要笑着活下去。福貴的兒子有慶,覺得能救縣長夫人是很有面子、很光榮的事情,於是他躺在了手術台上,開始覺得頭暈,後面覺得越來越暈,到最後血被抽乾,死在了手術台上。不敢想象一個孩子最後死亡的歸宿,竟然是獻血被抽乾,最後失血而亡。當時看這一段時,真的不寒而慄。

福貴的父親,被前來討要房契的龍二氣死;福貴的母親,生病死去;福貴的妻子,軟骨病去世;兒子,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生病變成啞巴,在生產時大出血而亡;女婿,在做工時,被水泥板壓死;外甥,因為太餓,被幹豆子撐死。誰能想到,經歷了一切苦痛的人,上天卻格外眷顧他的生命,讓他活着,一直平平安安的活着。

之前説這個故事我國中畢業就已經讀過,去年的朋友的婆婆因癌症離世,我又拿出來讀了一遍,愈發認同這樣一句話:“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並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告訴她,婆婆只是走出了時間而已。但我並非局中人,也知道,去世的人雖得到了解脱,可是活着的人真的需要勇氣。因為她以後的日子都沒了她最愛的人,最懂她的人。

書中還有這樣一句話:“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福貴的勇氣可能真的不是常人所擁有的,但是我相信那個時代一定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福貴,沒有什麼比活着能更好地尊重生命了。

每次開心和不開心的時候都很喜歡讀餘華先生的作品,每次都能有不同的領悟。開心的時候,看看《活着》覺得這樣的生活多麼來之不易;不開心的時候,看看《活着》覺得自己的處境也沒有福貴那麼慘,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讀餘華先生的作品就像蒜蓉配着老酒,陣陣的諷刺與辛辣。喜歡他冷漠地凌遲着現實,通透且難以忘懷。如果嘗過餘華文字的那種苦,你會更加珍惜現在所獲得的那一點滴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