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閲讀《安妮日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12K

閲讀《安妮日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一

讀了《安妮日記》後,我深受感觸。安妮身在比較富裕的家庭,她原本可以過着安寧的生活,可是在那個年代裏就因為她是猶太人,所以她和她的家人不得不到處躲避納粹黨的殺害,由此開始了一直隱居在公司大樓後面的一些隱蔽的房屋裏面。

在安妮生活的時代裏,她每天白天都要提心吊膽的過着,而我們卻不用,我們什麼事情都可以不管不顧,只需要舒舒服服沒心沒肺的生活着。不論做什麼安妮永遠都是輕手輕腳,更別談大聲喧譁了,這是她想都不敢想的。想想我們,與她比我們過的是多麼的令人羨慕,自由,安逸我們都擁有。

從安妮的日記中,我看出了她的害怕,她將居住的房屋稱作“密室”,就這個詞我們就馬上會聯想到的就是黑暗,“密室”是四處都不透風沒有一點陽光的,住在這種地方她該有多麼難過。和我們差不多的年紀,我們經歷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我們是多麼的幸福,她的那種害怕我們也許永遠都不會知道是什麼樣的感覺。她天天必須悶在家裏不可以出門,隨着夜晚的降臨,偷偷瞄一眼月光也是膽戰心驚的事,可我們做事完全隨心所欲,出家門是最基本的,我們還有散步逛街等等活動,相比較我們便會對自己的生活感覺很滿足了。

安妮不敢的我們統統都敢,她要是活在我們這個時候,她該會多麼開心,我想她肯定會好好珍惜所有的一切,她會做很多很多自己感覺想做又有意義的事情,絕不會糟蹋這些時光——不過這些想象僅僅只是我們強加給她的,她不可能會享有這些假如,她永遠都只是生活在戰爭時代的女孩。她不能擁有這些假如,可是我們卻可以,也許是我們的生活太過安逸,我們身邊有那麼多虛度光陰的人。

讀完安妮的故事我開始反省,我們不該這樣的,我們應該好好的把握現在自己所享有的一切,多做有意義的事情,我們不該為了一點點的小事就和同學朋友發生矛盾,做事也不該永遠拖拖拉拉的浪費時間。《安妮日記》這本書真的讓我收穫了很多,珍惜現在的一切,享受所有的美好時光,帶着快樂感恩的心學習成長。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二

陽光代表着光明、温暖和自由,我們每天都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賜。可我們正處於豆蔻年華的小主人公安妮卻為了躲避納粹的抓捕,在黑暗的密室中生活了兩年多之久。讀完她的日記,我深有感悟,感覺領悟了很多東西。

我們在十幾歲的時候享受的良好的教育,長輩的愛護,享受着無比的快樂,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可是我們的主人公卻失去自由,失去快樂,在我想都不敢想的密閉環境中記錄着自己兩年多的成長經歷。她有過憤怒,有過失望,但是隨之時間的推移,她慢慢變得成熟,慢慢長大。即使沒有陽光,也應該堅強,即使沒有快樂,有不應該氣餒。她學會了正視自己的所犯的錯,堅強面對突如其來的生活,不再怨天尤人。不僅如此,她還用這種樂觀的精神影響和改變身邊的人,她的這種精神同樣感染自由的我。讓人很悲痛的是,最後安妮被納粹抓走了,毫無徵兆的結束了日記的記錄。罪惡的法西斯泯滅人性,婦孺兒童都不肯放過,他們讓多少家庭破碎,讓多少人失去生命。

讀完《安妮日記》,我捫心自問,比不上安妮的堅強和樂觀,比不上她的勇敢。我要學習她的這種精神,儘管身處困境,依然不放棄,不氣餒,勇敢的面對現實。自由自在的生活在當下,我們用將安妮的身上的這種精神傳遞下去,用實際行動來影響身邊的人。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三

有一本書,它雖然年代久遠,但寶刀未老;它曾久經滄桑,卻面孔如新。它就是——《安妮日記》。

在那個深受着納粹黑暗勢力張牙舞爪的年代,猶太族人民正遭受着滅頂之災,沒有光明,沒有未來與希望。

在納粹的魔鬼統治下,所有猶太人都受着歧視排斥。隨着一道道殘酷的命令下達,猶太族的孩子被強行要求轉入猶太學校,安妮也不例外。自此開始,安妮不能平等的同外界交流。納粹分子這樣的行為是多麼的自私,令人咬牙切齒。在學校,安妮和她的猶太族同學理應是無時無刻遭受着精神的屈辱。從日記“我們的自由已經少的可憐,不過總算還能忍受”看出,這時候他們沒有了言行自由,有的是思想束縛的牢籠;他們抬頭望不見深邃而湛藍的天空,看得見的只是黑暗而骯髒的角落。這羣可憐的人們,甚至連在街頭都不能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在我看來,這無疑是納粹分子站在所謂的高角度去質疑一個民族的骨氣和尊嚴。這羣惡煞窮盡所有手段,想方設法的捆綁猶太人的所有,但我看來,他們用鐵籠子囚禁住的僅僅只是幾幅軀殼,他們捆綁不住猶太人自由不屈的精神靈魂。

緊跟着納粹憲兵的抓捕猶太人行動開始,安妮一家與他們的其他朋友被迫躲在了一座食品大樓。這兒只有小小的幾間密室,狹小黑暗。從此他們便長期的定居在這個祕密的小閣樓中。我覺得生活中,他們的食品供給可能是最困難的一項。在無人問津的小閣樓裏,他們根本沒有任何外界援助,只有夜晚偷偷的跑去,還只能是去“黑市”購買食物。由這一個詞語的選用,就可以看出在納粹統治下,社會各民族的不平等,還能隱隱透出社會矛盾的不安存在。仔細看過,從這些日記文字中,單是食品一項,就制訂了看似繁瑣的許多規則,“早餐每天早上九點,星期日和假日約……”我想,正是這些平時看似無用的食物和吃飯規則,才能維持在困難時期小閣樓裏的長久生存。這恰恰更好的體現了安妮與他們的鎮定智慧。從這些一個個小小的生活片段中,安妮向我們展現了他們躲避納粹的真實的生活細節。

也許安妮的生活只是簡單地敍述艱苦的生活,也許安妮的生活是那時候猶太人生存的一個縮影……但我覺得無論安妮日記是什麼,它永遠體現着在特定困難時期,人們所體現出來的鎮定智慧。在我看來,這種智慧的產生可能是被壓迫的,是被束縛的。但這種智慧的價值一定是萬分寶貴,值得我們去好好深思與琢磨。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四

這個寒假我讀了《安妮日記》這本名着。它的作者是14歲的安妮弗蘭克,可惜她在15歲就死了。安妮弗蘭克,1929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一猶太家庭,1933年希特勒上台,開始瘋狂地迫害猶太人,弗蘭克一家移居荷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德國法西斯佔領了荷蘭,在這裏避難的猶太人同樣遭到殘酷迫害。為了逃避納粹的逮捕、監禁和屠殺,弗蘭克一家在朋友的幫助下,躲進了父親的公司大樓裏一處隱蔽的地方,直到1944年8月4日,綠衣警察進了後屋,逮捕了所有隱藏的人,以及克拉勒和科弗斯,並把他們送進德國的和荷蘭的集中營。“後屋”被蓋世太保搶掠一空。米普和艾莉在留下的書籍、雜誌和報紙中間發現了安妮的日記。在“隱匿者”之中,只有父親得以生還。克拉勒和科弗斯經歷了苦難,在荷蘭集中營僥倖活了下來,又回到他們的家中。安妮於1954年3月解放前的兩個月,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去世。

在書中,安妮提到了與她一起隱藏的同伴們,她對範丹太太的虛偽、對她的父親獻殷勤的厭惡。她自尊心強、有獨立的見解,她認為她的母親很可悲,每天都做一些家庭主婦所做的瑣事,她要成為一個自立的女人;她認為她的父母都不理解她,經常與他們產生衝突。她用她自己早熟的頭腦對戰爭與和平、人性善惡、男女兩性社會角色等重大問題的思考;同時她在日記中也真誠地袒露了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女在青春期性意識的覺醒和對彼得從友情到愛情的情感的渴望。“範丹太太,那個宿命論者,嚇得快要哭了,很小聲地説:“噢,太可怕了,炮打得這麼兇!”用另一句話説,不就是:“我真害怕!”我覺得白天不像黑夜那麼可怕。我像發燒似的那麼叫喊,請求爸爸點上蠟燭。可是他鐵面無情,仍然沒有點亮蠟燭。這時突然響起了噠噠的機關槍聲,這比炮聲更可怕。母親從牀上跳起來,點上蠟燭,這使父親很生氣,認為違反了他的意思,媽媽堅定地回答:“安妮可不像你一樣是個老兵呀!”事情就此結束!”這段文字讓我看到了他們在苦難中痛苦的等待;我能想象到他們的心跳得是如何的激烈;他們所説的炮聲令我毛骨悚然。

安妮在苦難中表現的如此堅強、勇敢。她鼓勵自己要度過這次劫難,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個對祖國有貢獻的人。她開朗的個性、早熟的思 想,早已看穿了這個世界看透了身邊的每一個人,她對未來的渴望,希望能早早地回到學校去和同伴們學習、玩耍。她在戰爭後希望能成為荷蘭人,她認為荷蘭人的勇敢品質讓她欽佩。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五

假期裏,跟媽媽一起去書店買回了老師推薦的《安妮日記》,看完後,我心情十分沉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八個人為了躲避德國人的逮捕和屠殺,在朋友的幫助下躲進了一家公司大樓的一處密室,做了“隱匿者”。其中就有安妮一家。安妮是一個13歲的猶太少女,本來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過着富裕、舒適的生活。可是,由於戰爭的爆發,她不得不生活在與外界隔離的小屋裏,過着無聊、寂寞、充滿恐懼的日子。這時安妮得到一個日記本,從此開始記日記。正是這個日記本陪伴安妮度過了最困難的時光。

從安妮的日記中,我感受到安妮是一個愛學習、愛思考的女孩。在那樣惡劣的生活環境裏,她還堅持學習英語、代數、歷史等知識。從安妮的日記中,我感受到安妮是一個非常堅強、非常有個性的女孩,她能在痛苦的時候調整自己的心態,從容面對現實,不屈服於失敗。從安妮的日記中,我還感受到安妮對生活的熱愛,她用精神上的充實來彌補肉體上飢餓,從不抱怨。從她的日記中,我看到了一個擁有超強想象力、創作力的安妮,正像“譯本前言”中説的“假如不是黑暗勢力扼殺了這個弱小生命,今天,世界上可能會多了一位出色的作家。”

當我合上《安妮日記》這本書,我為安妮的悲慘命運而惋惜,我痛恨戰爭,痛恨侵略者。

親愛的安妮,你已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六

當我爬在巍峨的黃山上,當我漫步在東方明珠塔之上,當我走在人民用血汗築就的長城之上……每一次,這麼多的“每一次”都讓我有千言萬語想高聲吶喊出來,那便是讓我最自豪的話語:“我有一個美麗的夢,美麗的————-中國!”這是發自內心的吶喊,這是發自內心的激情……

對於小時的我來説,美麗的夢想似乎是那樣的遙不可及。記得有一次,我在作畫,一羣女生突然走到我身邊,冷嘲譏諷道:“咦?這是什麼玩意兒?”“鞦韆”“什麼,我看這是磚塊吧!”説着她們都仰頭大笑,還説我不是畫畫的料。我立刻紅着臉,低下了頭,我感覺我的心都碎了,這是我的夢想,卻這樣被侮辱。於是,我放棄了。因此在那時候,我眼中的夢想就像一個漂亮而又透明的泡泡,在廣闊的太空中飄來飄去。可正當停留在自己眼前的那一刻,正想用手去觸碰的它的那一刻,美麗的泡泡就這樣————破了。因此,我從不相信夢想的存在。直至有一次品讀完《安妮日記》,這才讓我感受到夢想的偉大。

安妮生活在“祕密小屋”25個月。在漫長的日子裏,唯有13歲的安妮用她富有生活氣息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讓她記錄下小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真的很難想象,當猶太人們因生活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感到痛苦時,安妮卻仍然能夠以樂觀的心態將這一切化為了自己理想而努力、奮鬥的動力。安妮説:“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就是這樣的一段話,卻讓我感慨萬千。安妮把寫作當成心靈的支柱,即使常為這樣的生活而沮喪,但從沒有絕望過。她樂觀地認為這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我在想,她在這樣殘酷的戰爭中都能夠堅持夢想,為理想努力、奮鬥。那對於身在和平與寧靜中的我們來説,為何不像她一樣,勇敢而又堅定地放飛夢想、追逐夢想、實現夢想。

我的夢想很簡單,就是成為一位像安妮一樣能夠追求理想的人,能夠放手去追逐一切的人,能夠成為一個熱愛祖國的人……

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中國依然存在。

閲讀《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七

《安妮日記》不僅是一本普普通通的日記,它就像是一個問題的闡述,引起人們的思考,思考戰爭、思考生命、思考和平!它就像是安妮控訴的手臂,聲討着戰爭,聲討着那些打破她原本美好生活的人。

戰爭是殘酷的,得到利益的永遠是少數人,而受難的永遠是無辜的人民!

伊拉克戰爭就是二戰的翻版!美國政府為了自己的石油利益而侵佔了伊拉克,這位“無私的母親”將本國千萬母親的孩子送上了戰場,又將數千孩子的墓碑送還給了他們的母親,再將數千母親的孩子、孩子的父親送上戰場,而這一過程又顯得多麼的自;而在伊拉克,則有更多的母親失去孩子、更多的孩子失去父母、數以萬計的人們失去家園,伊拉克人民原本安靜祥和的生活就此不復存在,而這一切都源於個別人的貪婪。

和平鴿的嘴裏因該銜着橄欖枝,而不是品着血紅的淚!

她做到了!1947年,倖免遇難的安妮的父親,將安妮的日記整理後出版。迄今為止,日記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三千萬冊,成為一筆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也許,在法西斯的瘋狂怒吼中,還有許多孩子在微笑着説:“我相信善良。”

我不敢去想象當時的情景,也無法可想,但日記裏自始至終滲透出的一份温暖卻讓我無法忘記。戰爭能摧毀一切,但它無法摧毀人的心靈,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安妮日記》,它寄託了一個少女的美好願望,記錄她對自己和社會的思考,感動和啟迪着我和更多人。

願安妮能將這温暖永遠留在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