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朝花夕拾有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46K

讀朝花夕拾有感精彩多篇

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一

靜靜地閲讀着《朝花夕拾》中的《阿長與》,我想起了幼年時讀過的《城南舊事》,我一時興起,便重新讀起《城南舊事》來。

讀着讀着,便覺出《朝花夕拾》與《城南舊事》的不同來——《城南舊事》重在“舊事”,完完全全地以小時候的英子為主要人物,並沒有摻與小時記憶無干之事;而《朝花夕拾》則重在“夕拾”,會有魯迅先生對於當時事情的看法,與《城南舊事》相比就會顯得多一分成熟了。回顧完《城南舊事》,便又拿起《朝花夕拾》,沉在書海中。

書不是很厚,又沒有特別難懂的字詞,我很快就讀完了。合上書,我第一感覺便是:同情、羨慕。説是同情,是因為魯迅的父親讓魯迅背誦《鑑略》,而且一背就是五六十句四言詩,並且時間不長,意思難懂。好在魯迅最後背出來了,説實話,當時真擔心魯迅背不出《鑑略》這一段。説是羨慕,是讀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的時候,看着書上所描繪的畫面,想起了真正的百草園,將兩者結合在一起,便有了小魯迅在百草園中散步的場景,不禁有些嚮往——我小時候並沒有這樣的“好待遇”,父母工作忙,除了學來做買賣的本領,其餘的,似乎什麼也沒有:沒有陪伴,沒有玩耍。我有的,又算什麼呢?書,只有書。

過去的童年太傷感,每每看見別人光輝靚麗的童年,我便會有一絲的羨慕,昔日父母不在身邊,總會給我留下一些負面影響。

昔日的風去了,今日的光照了過來,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思緒萬千,夕拾的並非朝花,或許我們,不應該“朝花夕拾”,如果“朝花朝拾”,效果會更好些。

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二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經典作品之一,我讀了這本書後,帶給我的感觸很大,讀朝花夕拾有感650字。剛開始讀時,感覺這本書怎麼也不像一本名著,只像是在講述他的故事一樣。但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是獨一無二的,它會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受,一直吸引着你。

魯迅先生的文章都有它的獨特之處,會不斷的吸引你的眼球。比如説裏面的《貓·狗·鼠》,魯迅先生的小老鼠,魯迅先生就把它寫的很細緻,主人公每天和小老鼠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可就是因為"長媽媽"的不小心,把主人公的小老鼠給踩死了,使主人公萬分傷心,覺定要為小老鼠報仇。可是因為後面"長媽媽"的種種表現,慢慢地感動了主人公,使他的心裏不再對"長媽媽"生氣了,而是充滿了愛。

還有,主人公去看"五猖會",講述了當時的鬼傳説和一些民俗習慣,讓我們感受到了過去"五猖會"的熱鬧,還有那些"鬼",讓我們更進一步的去了解他們那個年代的故事。

《從百花園到三味書屋》寫出了主人公童年的貪玩,好動,並且寫出了當時主人公的課外生活是多麼得多姿多彩。

魯迅先生寫這本書,讓我領悟到了正是美麗的大自然和淳樸的鄉民,給了魯迅先生幼年時代的美好回憶和愛的啟蒙,使他擁有了一顆豐富細膩,嚮往美好的心。

現在的我們是新世紀的青少年,能在温暖的教室中學習,而且再也不用受以前相互諷刺社會的影響,都能上學讀書,比起以前無家可歸,無法上學的人,現在的我們是多麼的幸福。

我們更要互相關心,關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要歧視那些無家可歸,流浪在街頭的人,我們沒有資格看不起他們,他們和我們都是人,都是一樣平等的,我們不要像以前社會那樣,瞧不起那些貧困的人,而是要去幫助他們,去給他們温暖和關愛!

所以,我們要在這大好時光,多讀書,多學習,長大以後,成為像魯迅先生一樣的人!

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三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我想這描寫的就是朝花吧!作者只是想借着朝花,拾起那絲往日愉悦的回憶罷了。他想把心中那壓迫的世界遺忘,幻化成一個歡樂而又蕪雜的想法。歡樂而又蕪雜的書與文章,雖只是靈光一閃,便可忘掉整個悲傷世界,只記住了美好回憶。所以,才取其名為《朝花夕拾》吧!

其實,按常理來説,魯迅不過凡人,與我們沒有什麼不同,都是飽含七情六慾的國人。可是,因時代而改變了一切。

從魯迅先生的童年來説,既是悲傷的,又是歡樂的。魯迅先生的父親生病,卻因封建思想的迫害而未讓其度過一個安穩的晚年。《狗貓鼠》中,因為“仇貓”,諷刺了大眾的精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先生從悲傷中,尋出了開心的靈魂。可見,魯迅先生的童年可真是笑中帶淚。成年後,魯迅先生更是經歷了酸甜苦辣。

我想,朝花啊,拾起那絲回憶,想起一片風花!

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四

趁着暑假的時間,我閲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這是一部非常經典得著作,這本書給我的感觸頗深。魯迅的作品是非常有特色的。也是他開啟了本站體。他的作品光明磊落,不含蓄,易懂,也是我非常喜歡的原因,書中並沒有追求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是心情氣和的讓你走進屬於魯迅的內心世界。

《朝花夕拾》內容引人深思,它和《吶喊》一樣,都反映了封建社會的不堪,想要喚醒國民的思想。魯迅在書中寫到:“人吃血饅頭,吃人肉。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等等這些書中出現的鮮血淋淋的辭藻讓讀者感受到了魯迅對封建迷信的厭惡。在書中魯迅對這些行為進行了強烈的批判,也讓我不由得為那些人們感到悲哀。

當我再次讀到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卻可以感受魯迅先生的恬靜生活願望,眼前也浮現那純真童趣的他。在這一篇中,魯迅先生回憶了自己的童年,正如讀着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恍惚間,我似乎看到了幼年的魯迅。他在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我喜歡小時候時候魯迅天真活潑的,敬佩青年的魯迅熱愛國家。我們要做向魯迅先生一樣的人。

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五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書中的精彩片段。字裏行間為我們體現出了孩童的天真,爛漫,純潔,無憂無慮,呈現出一幅幅自然的畫,供我們欣賞,這本書既是魯迅對往事温馨的回憶,卻也是魯迅對人們理性的批判。

在《無常》一文中,“無常”雖為鬼,卻也擁有善良的心靈。他去勾魂時,看母親因兒子死去而悲傷,便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上司閻羅王鞭打。魯迅以此批判了偽“君子”,而我們更應該真實,真誠的對待他人。

“高山流水”中便有一個絕佳的例子。伯牙與鍾子期因琴緣而成了知己,結拜了生死之交。伯牙在得知子期已離世後,砸了琴,並這終生不再彈琴。

我的目光繼續貪婪地在文字間穿行,讀到了最後一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時,我感動得差點落下眼淚。因為他有多種選擇:他可以用他的第二生命――鼓琴,來祭奠他的知音,為鍾子期創作出許多傳世佳作;也可以再次踏上尋找第二個知音的路。可是,他偏偏選擇了最痛苦的一種,到底是為什麼?我想應該是真誠讓彼此成了知音,或不可缺。

我們交友,也應向伯牙一樣真誠待人。

不管是“三顧茅廬”中的劉備;還是天生耳聾,失明的海倫。真誠似一扇窗户,讓黑暗中的人們感受光明;真誠如泉水,滋潤海倫的心田,帶他走出黑暗,迎接光明。

生活中,不正需要有更多向莉莎文老師這樣的人嗎?莉莎文老師帶着海倫用心去感受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不厭其煩地教他學習。不正是“真誠”塑造了一個新的海倫,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更是一個作家,一個有血有肉文學家嗎?

記得有一次,在課間休息時,我不小心扭傷了腿。一個同學走過來,扶着我去往醫藥室。過了一節課後,那個同學又走過來關心我的傷勢。我對她説了一聲“謝謝”,她不假思索的一笑,説這都是她應該做的。那一刻,我就好像向日葵經歷了風雨,偶爾隱匿的陽光,再來時更温暖,令人驚喜。原來被人真誠以待,幸福就來得如此突然,互相幫助是我們本應該有的職責。受傷時同學擔心的神情,更是真誠的體現。

你發現了嗎?在這大千世界裏,任何生靈都可以讓你感受到它的真、它的善和它的美。清晨,微風拂過那枝頭的點點茸茸綠色,淡淡的笑靨。與牆頭上的夾竹桃一起,似唱響生命中最明快的樂章——真誠。這便是大自然毫不虛假的美,是質樸、真實的本質。這“美”在於“真誠”。

以誠相對,讓我們的生活更真誠,互相真誠來往。真誠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濃型;真誠是焰火,在高處綻放才愈是美麗;真誠是鮮花,送之於人手有餘香。

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六

拿起從未看過一眼的《朝花夕拾》對着那個書名發呆。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他幼年的事。幼年的事到了晚年再去回憶,猶如清晨開放的花到傍晚去取,雖然失去了盛開的豔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德清香則更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在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老師便告訴我們《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記述他童年生活片段的幾篇文章。

在《阿長和山海經》中記敍了作者與兒時的保姆——長媽媽相處的幾件事,文字雖然不是很多,卻表達出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激,懷念和祝願之情。文中的長媽媽雖然沒有文化,也很粗俗,好事,但她心地善良,對生活有着美好希望,堅強,也很熱心。

《父親的病》中寫了兩個江湖庸醫為父親治病卻是隻為了索取錢財,最後卻耽誤了救治父親的最佳時期,最後導致父親死亡!作者從中揭示了這些人為了錢財草菅人命,故弄玄虛,真是令人憤恨。

把這本書看完,我覺得舊社會真是黑暗!在這本書中,有大多數都在 批評舊社會的不與黑暗,比如《瑣記》中就描寫了一位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人,她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去變賣,讓孩子們做壞事、、、、魯迅表面是在讚揚她,實際卻是在鄙視衍太太,還有《二十四孝圖》、《狗貓鼠》、《五猖會》、《無常》也都是在從各方面抨擊這個舊社會。

我所慶幸的是,我並沒有出生在這個黑暗的舊社會,二十載一個平安快的的地方健康的生活。

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七

魯迅的《朝花夕拾》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才能知作者心的書,我讀了很多遍,直到今天合上書本,才終於對其中幾篇有所領悟。《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為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以看似温情的語言,激烈地批判着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給我印象頗深的是《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文章回憶魯迅在仙台留學時期的生活,記敍了魯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他的懷念。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看到這句話,我的心像是被鋒利的刀子狠狠地刺了一下。那個年代是中國歷史上屈辱的歲月,專制皇權高度加強,國家日漸閉關鎖國,西方列強強迫中國打開大門並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國民在封建思想的束縛下已經沒有了分辨是非的判斷能力。戊戌變法失敗後,戊戌六君子被處死,周圍圍觀的人羣拍手叫好,殊不知這六個偉大的人正是為了自己而死。書中魯迅提到看電影看到中國人見到自己的同胞被外國人處死竟和日本人一起歡呼,這些思想麻木的中國人令我們痛心。

為了挽救中國人民,也為了拯救祖國,魯迅毅然棄醫從文。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本站《狂人日記》,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麼?”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魯迅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不顧外界打擊,為了讓國民清醒過來,寫出了一篇又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流傳後世。

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八

在眾多閲讀過的書籍中,其中最使我記憶猶新的便是《朝花夕拾》了。

《朝花夕拾》是一部出自魯迅先生的記錄時事的散文集,記錄了魯迅先生幼年時期的各種經歷見聞和所相處的人物,以及在日本留學時見到的學者和擔任過自己所學科目的教授,包含着魯迅先生對舊事的深切懷念,對故人往昔的懷念,希望通過文章在這朝日之時拾起舊日忘卻遺落的記憶碎沙,使這些記憶和如花般的珍貴往昔馳騁綻放在如今的了了朝日,一片清明坦蕩。

除了從思想感情的角度去斟酌,在文章本身去細緻的揣摩,會發現魯迅散文字裏行間透露出的一種獨有的特色,文中多處使用了修辭手法,使其在敍述文章經過其本身的基礎上,使其更加詼諧生動,更流露出一種引人發笑的幽默風氣,這也是魯迅先生本人所獨具有的特別品質,所以從文章中也能稍稍體會到作者的風氣,品格,其中有一是魯迅對二十四孝圖的看法和所發表出的言論,然後是反對白話,總要先來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魯迅先生是討厭,反感,甚至厭惡白話的,然後為白話對孩子所引起的侵染與恐嚇及壓抑憤慨,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差異往往在於他的統治上,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

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於打手心。

然後在此篇中,就是論孝。二十四孝圖自然被古人和後人當作是孝的典範但其中也有偏差,就如孔孟論學習一文中也提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説:孟子認為,像周武王這樣講仁道的人,怎麼會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書》中的這段記載,才説了這段話。意思是提醒人們,讀書時應該加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八年級上冊的盆友們可以去查查語文課本,上面有孔孟論學習一文)

魯迅同孟子的觀點相符,他一如孟子的説法,對《二十四孝圖》做出了自己的評價,言論與觀點,對《二十四孝圖》做出了適當的批判,從中告訴了我們孝的尺度和正確的孝道。表示對其中過度誇大,做作,宣揚,以及錯誤腐朽的觀念加以批判,就如其中二十四孝圖中的老萊娛親與郭巨埋兒就引起了魯迅先生的反感與指責。反對白話者,反對一切編造的謠言與白話。

本人記得其中還有一篇印象較深,便是無常,本文主要寫了迎神賽會這一天的情景,描寫了人們在那天所扮演的各種鬼神,鬼卒和鬼王是紅紅綠綠的衣裳,赤着腳;藍臉,上面又花些魚鱗,也許是龍鱗或別的什麼鱗罷,我不大清楚。鬼卒拿着鋼叉,叉環振得琅琅地響,鬼王拿的是一塊小小的虎頭牌但是在其中,使人們見到即有些緊張而又很高興的便是無常,魯迅描寫他道:雪白的一條莽漢,粉面朱脣,眉黑如漆,不知道是在笑還是在哭。

以下這一段是魯迅以及其他人們對活無常的看法:至於我們———我相信,我和許多人所願意看的,卻在活無常。他不但活潑而詼諧,單是渾身雪白這一點,在紅紅綠綠中就有鶴立雞羣之概。只要望見一頂白紙的高帽子和他手裏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有些緊張,而且高興起來了。

魯迅説,在眾多鬼神中,唯使人們有親近之感的,便是無常,所以人們才會大家就有些緊張,而且高興起來了。

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九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回憶性散文集,全書十篇文章,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不同的生活經歷與體驗的文字,是記敍文。

我認為魯迅是勇敢的,因為他説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忌孩子心理時的無奈與厭煩,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老師,真該好好反思反思了。

魯迅的兒時是快樂的,他可以毫無顧慮的玩耍、嬉戲,而如今的孩子們呢?除了讀書還是讀書。沒有一點自己的時間,如今的孩子是多麼渴望自由啊!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五猖會》,記敍兒時要去看五猖會,難逢的盛大的廟會,笑着跳着,興奮的不得了。正要出發,父親卻命令他背書。我們的命運和魯迅一樣,總是受着家長們的掌控,過重的課業負擔壓得我們喘不過氣。

書中篇章多是寫童年往事的,閲讀時不妨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幾篇記人的文章尤其值得反覆閲讀。

《阿長與》中的阿長是一位大手大腳,心地善良的農村婦女,同時,她也有些迷信、嘮叨。

“無常”這個“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眾的喜愛,是因為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

《朝花夕拾》不是為少年兒童寫的,但寫了許多關乎少年兒童的事,同學們儘可以隨便翻翻。待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閲歷,回憶所及,再來細讀,你一定會温故而知新。

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十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裏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裏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裏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脱的孩子,有時還做着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屬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去那裏享受着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採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家串門子,和小夥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裏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採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裏,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們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無論現在能否實現。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使我在讀過文章後有了這麼多感動。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作文